jdy603 jdy60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804 发帖数: 49,541 关注贴吧数: 11
关于紫外线灯(转) 根据生物效应的不同,将紫外线按照波长划分为四个波段:长波UVA、中波UVB、短波UVC、真空波UVD。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UVA   长波UVA,波长介于320~400纳米,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玻璃,甚至9英尺的水;且一年四季,不论阴晴、朝夕都存在。   对人体伤害程度:日常皮肤接触到的紫外线95%以上是UVA,因此它对肌肤的伤害最大。UVA能透过表皮袭击真皮层,令皮肤中的骨胶原和弹性蛋白受到重创;且真皮细胞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很少量的UVA便能造成极大伤害。久而久之,皮肤产生松驰、皱纹、微血管浮现等问题。   同时,它又能激活酪氨酸酶,导致即时的黑色素沉积和新的黑色素形成,使皮肤变黑、缺乏光泽。UVA会造成长期、慢性和持久的损伤,使皮肤过早衰老,所以又被称为老化射线。   应用领域:360nm波长的UVA紫外线符合昆虫类的趋光性反应曲线,可制作诱虫灯。300-420nm波长的UVA紫外线可透过完全截止可见光的特殊着色玻璃灯管,仅辐射出以365nm为中心的近紫外光,可用于矿石鉴定、舞台装饰、验钞等场所。   UVB   中波UVB,波长介于275~320纳米,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中等穿透力,它的波长较短的部分会被透明玻璃吸收,日光中含有的中波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只有不足2%能到达地球表面,在夏天和午后会特别强烈。   对人体伤害程度:它会令表皮具保护作用的脂质层氧化,使皮肤变干;进一步则使表皮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变性,产生急性皮炎(即晒伤)等症状,皮肤会变红、发痛。严重时,比如长时间的曝晒,还容易导致皮肤癌变。此外,UVB的长期伤害还会引起黑色素细胞的变异,造成难以消除的太阳斑。   应用领域:紫外线保健灯、植物生长灯发出的就是使用特殊透紫玻璃(不透过254nm以下的光)和峰值在300nm附近的荧光粉制成。   UVC   短波UVC,波长介于200~275纳米,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它的穿透能力最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日光中含有的短波紫外线几乎被臭氧层完全吸收,在到达地面之前就被臭氧层吸收了。   对人体伤害程度:大自然中的UVC由于未到达地面就被臭氧层吸收了,对皮肤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其实短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不可以直接照射人体。若直接照射,短时间照射即可灼伤皮肤,长期或高强度照射还会造成皮肤癌。   应用领域:紫外线杀菌灯发出的就是UVC短波紫外线。短波紫外线被广泛应用于医院,空调系统,消毒柜,水处理设备,饮水机,污水处理厂,游泳池,食品饮料加工及包装设备,食品厂,化妆品厂,奶制品厂,酿酒厂,饮料厂,面包房和冷藏室等领域。   紫外线的优缺点   紫外线优点:1)消毒杀菌;2)促进骨骼发育;3)对血色有益;4)偶尔可治疗某些皮肤病;5)能促进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   紫外线缺点:1)使皮肤老化产生皱纹;2)产生斑点;3)造成皮肤炎;4)造成皮肤癌。   关于UVC紫外线的知识   UVC的杀菌原理   各波长紫外线中,只有短波紫外线UVC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属于纯物理消毒方法,具有广谱高效、快速彻底、无需添加化学药剂、不存在抗药性、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波长185nm的UVD紫外线可将空气中的氧气O2变成臭氧O3,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可有效地杀灭细菌,但波长185nm紫外线自身不具有杀菌消毒作用。臭氧的弥散性恰好可弥补紫外线只能直线传播、消毒有死角的缺点,能够随空气到达空间的任意角落,使杀菌消毒更彻底。   紫外线杀菌原理:通过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照射,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引起DNA链断裂、核酸和蛋白的交联破裂,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再生性细胞死亡,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其中以波长253.7nm的紫外线杀菌消毒效果最佳。   臭氧杀菌原理:波长185nm的UVD紫外线照射空气,能够分解空气中的氧气O2分子,生成的O原子再与O2分子结合产生臭氧O3。臭氧O3具有强氧化作用,能破坏分解细菌的细胞壁,透进细胞内氧化分解破坏葡萄糖氧化酶、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蛋白质、脂质类、多糖类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代谢和繁殖过程遭到破坏而死亡,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UVC的杀菌特点   高效率杀菌: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的杀菌作用一般在几秒内完成,几乎是瞬时发生,杀菌消毒能力比氯大600~3000倍。   杀菌广谱性:紫外线技术在目前所有的消毒技术中,杀菌的广谱性是最高的。它对几乎所有细菌、病毒都能高效率杀灭。   杀菌更彻底:紫外线与臭氧结合使用(UVC+O3),能够发挥更强大更彻底的杀菌消毒威力。紫外线直线照射空气、物体表面,达到强力杀菌消毒;臭氧随空气渗透到室内各角落,彻底杀灭室内细菌。   完全环保:由紫外线灯发出紫外线照射进行杀菌消毒,紫外线照射空气中的氧气生成臭氧,臭氧强氧化杀灭细菌病毒,整个杀菌过程均无需添加任何化学药剂,真正达到完全环保。   不存在抗药性:紫外线或臭氧均是直接破坏细菌病毒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等,致细胞直接死亡并无法繁殖复制,不存在抗药性。而其它化学药剂灭菌,会使细菌病毒产生抗药性,而造成该化学药剂灭菌效果失效。   无二次污染:紫外线、臭氧致使细菌病毒直接死亡,没有其它任何化学污染物产生;同时臭氧常温下15~30分钟(臭氧半衰期)转化成氧气,无任何残留的二次污染。   UVC的杀菌效率   UVC紫外线对常见细菌病毒的杀菌效率(辐射强度:30000μW/cm2)   细菌名称杀灭时间   炭疽杆菌0.3秒   破伤风杆菌0.3秒   痢疾杆菌1.5秒   大肠杆菌0.4秒   葡萄球菌属1.3秒   结核杆菌0.4秒   流感病毒0.3秒   脊髓灰质炎病毒0.8秒   乙肝病毒0.8秒   嗜菌胞病毒0.2秒   黑曲霉0.3~6.7秒   毛霉菌属4.6秒   青霉菌属0.9~3.0秒   兰绿藻10~40秒   线虫卵3.4秒   绿藻1.2秒   原生动物类4.0~6.7秒   白斑病2.7秒   感染性胰坏死4.0秒   病毒性出血病1.6秒   防止UVC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UVC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的主要部位是眼睛、裸露的皮肤,短期高强度照射可灼伤眼睛及皮肤,长期高强度照射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皮肤癌。   UVC紫外线穿透力极弱,普通透明玻璃、衣服、塑料、尘埃等均能完全阻挡。因此戴着眼镜(如无眼镜则避免眼睛直视紫外线灯)、把衣服尽量遮住裸露皮肤,就能保护眼睛与皮肤避免受UVC紫外线的伤害。   短时间照射紫外线就犹如在烈日太阳下晒一样,对人体并无伤害反而有益,UVB紫外线能促进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   防止UVC紫外线伤害的原则:1)戴眼镜(普通玻璃或树脂镜片均可);2)避免眼睛直视紫外线灯;3)穿长袖衣服,遮盖手部等裸露皮肤;4)利用身边物品阻挡紫外线,如墙壁、家具、窗帘、书本报纸等;5)避免长时间照射紫外线,短时间照射对人体并无伤害。
制做药饵时应考虑药品变质因素(转) (1)空气 空气中的氧可使许多具有还原性药物氧化变质和产生毒性,如油脂酸败;空气中二氧化碳使磺胺药碳酸化。 (2)光线 紫外线可使许多药物发生变色、氧化、还原和分解等化学反应,如硝酸银、汞光合后被还原析出深棕色有毒的银和汞。 (3)温度 温度增高可使药品的挥发性加快,更主要的是可促进氧化、分解等化学反应而加速药品变质,如血清、疫苗、脏器制剂在室温下存放很容易失效,需低温冷藏;温度增高还易使软膏、胶囊剂软化,使挥发性药物挥发速度加快。但温度过低也会使用一些药品或制剂产生沉淀,如甲醛在9℃以下生成聚合甲醛而析出白色沉淀;低温还易使液体药物冻结,造成容器破裂。 (4)湿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称为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最易变动的部分,随地区、季节、气温的不同而波动。湿度对药品保管影响很大。湿度过大,能使药品吸湿而发生潮解、稀释、变形、发霉;湿度太小,易使含结晶水的药品风化(失去结晶水)。 (5)微生物与昆虫 药品露置空气中,由于微生物与昆虫侵入,而使药品发酵、霉变与虫蛀。 (6)时间 任何药品贮藏时间过久,均会变质,只是不同的药品发生变化速度不同。抗生素、生物制剂、脏器制剂和某些化学药品都规定了有效期,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关于鱼粮(转) 这次讲解一下饲料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同样的鱼粮的好坏也关系到鱼是否长的快,在这里讲解一下,大家经常走进去的误区,大部分的鱼友都觉得高蛋白的鱼粮就是好的,实际上这个是不对的。 首先讲解一下鱼粮的组成,鱼粮主要由玉米,预混料,鱼粉,豆饼,大蒜素,盐等成分组成,其中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组成成分,它是在绝大部分的主食中含有能量最高的,而且玉米价格最低,还种植量大,因此在饲料的加工中,所有的饲料大多选用玉米为主要组成部分,鱼比较特殊,因为是变温动物,且没有胃这个器官,因此,鱼粮大多分为一下几种,胚芽,育成,色扬三大类,前者利用玉米胚芽,玉米胚芽较后两种,比较温和,易消化,同时胚芽饲料蛋白含量较低,鱼类肝脏负担较小,适合水温低时鱼儿进食,多选用在冬天鱼儿采食用。育成主要以鱼长身体优先,蛋白含量较高,这里的蛋白含量指的是粗蛋白含量,其中以豆饼类非动物蛋白为主,少量为鱼粉类动物蛋白,适合鱼儿长身体,对鱼儿肝脏负担挺大,多在水温二十度往上时喂鱼,吸收好,鱼体液循环较快,促进鱼成长,这类饲料易浑水,因为鱼没有胃,导致蛋白吸收率较低,色扬饲料,多用于红龙,大正昭和,绯写等有鲜艳颜色的鱼类,掺有色素,鱼类肝脏负担比较大,慎用。接着讲讲蛋白含量的问题,其实相较于粗蛋白含量的问题,这个只是一个统称,就是之前我说的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综合通过蒸发提纯的手段测定的,但是对鱼儿有用的其实只有一小部分,这也就牵扯到蛋白吸收率的问题,豆饼等植物蛋白对于没有胃的鱼儿来说,吸收率比较低,而动物蛋白的吸收率较高,但是动物蛋白的价格较贵,导致商家使用比较少,现在我国使用的动物蛋白大多是鱼粉,鱼粉也分为红鱼粉和白鱼粉,两者的不同在于其采用原料的不同,影响到了鱼粉的蛋白含量,从而影响到了价格,同等的鱼粉,红鱼粉要比白鱼粉贵,同样的原理,很多感觉蛋白含量不够的鱼友都会给自己的爱鱼喂一些虾肉,红虫,黄粉虫等等,。其实在饲料中并不是蛋白含量越高越好,太高的蛋白含量给鱼的肝脏增加负担,更提倡给鱼喂鲜食,但是喂鲜食的主要弊端在于细菌和病毒的介入,因此,食物的过水很重要,其实鱼友如果觉得蛋白海量不够的话,可以网购鱼粉,回家自己重新加工饲料,因为鱼粉通过高压,蒸煮,烘干,打粉等工序,细菌病毒的杀死率已经很高了,比较安全。希望今天的体会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温度对锦鲤生长的影响(转) 锦鲤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与水温相差只有0.5~1℃,所以它的生理活动和生理过程受水温制约。锦鲤有一个生存温度,大致是0~40℃;锦鲤还有一个适宜温度,大致是14~32℃。在这个范围内鱼能够适宜的生存和生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温度范围内,鱼的生理活动没有变化而都保持在一个水平上,恰恰是鱼的生理活动强弱和生理过程快慢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变化非常显著、变化范围非常大。 涉及摄食和生长的主要是消化酶的数量、活力和代谢水平。鱼有一个最适宜温度,一般来说,锦鲤的最适宜温度是25~28℃,在这个最适宜温度范围里鱼体内的消化酶最多,消化酶的活性强,因此鱼的摄食量最旺盛,消化力强,消化率高,并且其代谢水平也高,所以鱼的生长最旺盛,属于所谓的旺长期。在最适宜温度范围以外,随着温度的下降鱼体内的消化酶数量减少,活性急速减弱,所以鱼的消化力迅速下降,对食物的消化速度明显减缓,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也明显增长,其结果便是摄食量急剧下降,并且所摄的食物消化吸收的也少。与此同时,鱼的代谢水平也下降。据介绍,温度下降10℃,鱼的基础代谢水平下降一半,整个代谢水平下降2/3~3/4。由此可见,温度降低了,虽然鱼维持生命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少了,但是鱼的摄食量少,消化也不好,代谢水平低下,合成的体蛋白质、体脂肪少,总体表现是鱼吃的少、长势差。在越冬期鱼不仅不长,体重还要下降。 那么,在高温情况下会是怎么样呢?超出最适宜温度范围,温度越高鱼体内的消化酶活力增强,但消化酶的数量下降,消化力减弱,并且消化速度加快,食物迅速通过肠道,消化和吸收都不完全,消化率明显下降,这就是消化异常。同时,温度高鱼的生理活动增强,代谢水平却下降,特别是合成代谢水平急剧下降,合成的蛋白质很少。由于代谢水平低,加上应激反应,使得摄食量下降甚至不吃食,这些不正常现象就是生理异常。鱼摄食少,消化快,消化率低,吸收的营养少,生理活动强,消耗的营养物质多,合成的肌肉少,表现出来便是吃食少,长势差,甚至不长。南方高温地区的鱼友都有经验,锦鲤长势最好的是五、六月份,到了高温的七、八月份,鱼反而长得慢,就是这个缘故。 高温还影响其它水质因子,甚至可以说温度影响到几乎所有的水质因子。我们举溶解氧一个因子来说明,用鳃呼吸的鱼类不能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只能利用水中的溶解氧。正常情况下,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很低(水温25~30℃,水中溶解氧饱和量为8.11~7.53mg/L),而且水温越高水中的溶解氧越少;然而水温越高,鱼的生理活动越旺盛,需要的氧越多,耗氧率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水温高,水中和水底的有机物分解快,有机物分解耗氧是池塘水中溶氧的主要消费者,一般占40%以上。有时高温和干旱往往同时发生,干旱使得池塘的水位下降水体变小,而鱼又长大了,鱼的密度大。 由于以上原因,使池塘在高温期往往出现缺氧状态,水中溶解氧低,鱼容易浮头。溶解氧低,鱼摄食少,供氧不足,代谢水平下降,饵料系数也增高。据介绍,水中溶解氧小于1.6mg/L时,比水中溶解氧2mg/L时,饵料系数高1倍。所以在高温缺氧时,即使鱼吃得多但长得慢。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