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雪空 小小雪空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27 发帖数: 24,293 关注贴吧数: 31
理性的内在论和理性的外在论 在什麼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某个行为(或者判断)是理性/不理性的?这是关於理性(rationality)的哲学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对於这个问题,当代的台面上有两群针锋相对的理论∶内在论和外在论。 这两群理论的不同处在於,它们对理性的行为有不同的期许(定义)。理性的内在论(internalism of rationality)主张,一个行为是理性的,若且唯若这个行为可以将行为者的那些关於欲求的内在状态(欲望、情绪、价值观等等)的满足最大化(或者,行为者相信这个行为可以将自己的那些内在状态的满足最大化)。换句话说,内在论主张,理性的行为就是最能满足行为者本身的欲求的行为,如果一个行为没办法满足行为者的任何欲求,或者并不是满足行为者的欲求的最佳途径,那麼,它就不是理性的行为(或者,至少不是所有可能的行为选项中最理性的)。然而,这并不是在主张说,对於任何人来说,把自己的钱捐给穷人都是不理性的。对於那些可以经由做善事得到精神上或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满足的人,在理性上依然有可能牺牲自己的一点方便来行善,就像,你牺牲买乐高的机会成本,把钱拿去换取更能满足你的BD动画一样。 辩论场的另外一边,理性的外在论(externalism of rationality)主张,一个行为的理性与否,根本上并不在於它是否满足行为者的主观的内在状态,而是它是否符合某种外在的、客观的价值(或者,行为者是否相信它符合某种这类价值)。不同的外在论者(externalists)可能承认不同的外在价值,不过常见的选项大概是诸如道德、美、和谐、健康等等。对於外在论者而言,理性的行为不见得会是行为者最想要的,反而有可能是最厌恶的。 外在论和内在论的争论不仅是理性问题的核心议题,当我们承认理性和理由(reasons)的亲密关系,它们之间的冲突更可能延烧到其它领域,例如道德。
选选看,哪一边? 对於一个像我一样因为兴趣而自学於哲学的人来说,「分析哲学」是一个很后来才接触到的名词, 至少到大三开始接触后设伦理学之前,我并不清楚到底分析哲学在干嘛, 我想绝大多数不在学院体系里的人应该也都是这样,印象里哲学就是些柏拉图、黑格尔、傅柯之类的人, 所谈的无非是些没几个人有兴趣的大道理或难题,而且当然多多少少要分析些有的没的, 光是讲「分析」实在不知道有什麼意义,哪像是「存在主义」、「形上学」之类的词汇,光听名字好像就很了不起。 因为奇怪的理由,我虽然从高中就接触很多哲学著作,但大学却刻意避开哲学系而念中文系, 虽然我还是常常跑到哲学系去听课,但是我的哲学历程却不太有学院加诸的强制力, 我读的东西都是我有兴趣的,於是从尼采读到叔本华,又接著读到康德, 之后接著的是黑格尔、费希特等人(都是德国派的,难怪我大二开始学德文,而且比学中文认真十倍), 一路上我跟分析哲学可说是完全无缘。直到大四时我参与了研究所的现代伦理学课程, 陈瑶华教授采用了一个有趣的教学安排,我们先从康德的伦理学谈起(当然只能浅谈), 接著开始一篇篇阅读不同哲学家的文章,第一位上场的是Phillipa Foot, 以及她的名作〈Morality as a System of Hypothetical Imperatives〉(作为假言令式的道德系统), 光是看文章名称就知道是冲著康德的「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来对干的, 之后又接著上John Mcdowell针对Foot提出反驳的另一篇文章,然后是G. E. M. Anscombe.... 除了康德外,上场的每一位都是分析哲学家,但我当时并不晓得这算分析哲学, 何况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位哲学家都各以一篇论文在为两个立场进行争辩, 而且一个接著一个想办法捉住前一个上场的人的痛脚来打,这在我的哲学历程中是第一次见过的。 其实这也没啥特别的,想想看,只要把论辩内容改一下,网路上一天到晚都可以看到这种笔战, 例如「蓝丁大战绿吱」、「瑶瑶跟星也亚希谁比较有水准」之类的争论也不过如此,没啥了不起。
语意之刺\陈以森 一、前言 我们可以同意,在一个语言社群之中,对於一个文字、语词,成员之间共同享有大致上相同的使用规则。比方说,以「书」这个字为例。在我们的语言社群之中,我们对於「书」这个字有大致相同的使用规则。例如,我们都会认为,三百张纸、上面写满文字,钉在一起的东西是书。同时我们也都不会认为,三张纸钉在一起的东西是书。这是因为我们使用规则明确的定义了三百张纸钉在一起是书,也明确规定了三张纸钉在一起不是书。 然而,语词、文字的使用规则时常有许多开放性的空间。也就是说,文字的使用规则时常有灰色地带。我们都会同意三百张纸钉在一起是书,三张纸钉在一起不是书,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考虑的是三十张纸钉在一起呢?这个时候我们会认为,三十张纸钉在一起的东西好像是书,又好像不是书。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我们会认为,称呼三十张纸钉在一起是书,或者称呼它不是书,都可以。不管我们是否称呼三十张纸钉在一起的东西是不是书,这都不会影响我们对於「书」这个字的使用规则。这是因为我们使用规则并没有明确规定三十张纸钉在一起是不是书,三十张纸钉在一起的东西刚好位於使用规则的边缘地带。我们称三百张纸钉在一起的东西是书的「典型案例」,三十张纸钉在一起的东西是书的「边缘案例」。 二、论证 语意之刺的目的是在於论证法律争议不是文字争议。首先,我们假设法律争议是文字争议。我们回到性侵害的案例。假设我国法律规定性侵害罪是「违反个人意愿进行性行为」(称做「个人意愿条款」)。检察官跟律师在争议这个条款之中所谓的「个人」是什麼意思。检察官认为小孩的理性能力尚未成熟,因此就算小孩不表示反对进行性行为,任何人也不该与小孩进行性行为。律师则认为个人意愿条款中的「个人」一词也及於小孩,因此只要不违反意愿,任何人也都可以跟小孩进行性行为。现在我们考虑一下,在法庭之中,检察官跟辩护律师在进行争议的时候,他们到底在争议什麼。 可能情况1:在我们的语言社群之中,我们每个人之间对於个人意愿条款中的「个人」一词没有相同的使用规则。但是,如此一来,检察官跟律师之间根本是使用不同的概念。检察官所谓的「个人」不包含小孩,而律师所谓的「个人」则有包含小孩。他们两人之间使用的是不同的概念,虽然他们各自的概念具备相同的名字。在这样的情况下,检察官跟律师只是在各说各话而已,他们之间实际上没有争议。 可能情况2:在我们的语言社群之中,我们对於「个人意愿条款」中的「个人」一词有相同的使用规则。但是,既然有相同的使用规则,那麼检察官跟律师只要去调查一下我们这个社会的语言规则(例如,查字典)就可以解决法律争议了,他们之间到底有什麼好吵的呢?对於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两种可能情况。 可能情况2.1:如果我们只需透过查字典就可以解决法律争议,那法律人之间根本没什麼好吵的。但是实际上他们时常吵来吵去,因此我们推测,他们之间根本是假装有争议。 可能情况2.2:我们实际上对於「个人意愿条款」中的「个人」一词有相同的使用规则,但是小孩是该条款中的「个人」一词的边缘案例。也就是说,不管小孩是否包含於该法的「个人」一词,这都不会影响该法对於性侵害罪的法律定义。然而实际上,法律人在争议的时候都宣称自己对於法律概念的解释是位於法律的典型意义。所有的法律人都认为自己对於法律概念的解释是符合该法律的真正立法精神。这表示法律人之间的争议并不是在争议边缘案例。 我们可以把上述的论证整理成下图: 由图表可知,如果法律争议是文字争议,那麼结果只有三种可能:一、法律争议其实是各说各话。二、法律人之间的争议其实不是真正的争议,他们是假装有争议。三、法律争议只是边缘案例的争议。然而不管是哪一个结果,直觉上我们都不会认为这三种结果是对法律争议的恰当说明。所以唯一合理的结论是,法律争议其实不是文字争议。
坏文笔,好哲学? 作者: MK Kong (「文笔」大概就是英文的「language」,中文直译的「语言」拿不准意思,说「语言的表达」又不自然) 不少有涉猎哲学的人都听过类似的说法:「文字表达得十分混乱,思想上必定无几多内容可言」,或者「写得不清晰的人,根本就是思考混乱的人」。有一阵子,我认为这些想法是「语言决定思想」的结果。所谓「语言决定思想」不是我创作的术语,只是听回来的,觉得的确是那些想法的「罪魁祸首」。 不过「语言决定思想」的事情比较复杂,与一些哲学立场有关,亦很难简单说清楚是甚麼。为了简便起见,暂且只说「坏文笔,好哲学」的事。 我认为,有些认同上面说法的人取态极端,甚至将它们当成普遍有效的教条,甚不稳妥。 如果文章的文笔好,其思想亦不逊。 如果我拿起一篇文字优美、布局精巧严密的文章或书籍,例如《心的概念》,我马上会赞叹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非常,为有幸读到它而感到兴奋且不会让自己写这篇东西献丑。 的确,好文笔表现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例如安排论点与论据的组织能力及表达思想所涉的创作能力等等。 如果文章的文笔差,其思想亦不济? 我不以为然。 这种想法作为评价一般哲学学生写的文章的准则,的确管用。试想一下,教授要批改三十篇文笔很差的文章,这样还不抓狂?作为学生应该要好好体谅,同时亦要好好装备自己的语文能力(据说这是读文科唯一的功用)。在现今学报文章主导的学术界,要有人刊登你的文章,文笔更加是重要因素。 无论如何,表达清晰是首要的学习目标与能力。但如果一概而论,「如果文笔差,思想亦不济」的想法便大有问题。 多数人都认同一些名家的原著十分难懂、用语艰涩、表达含糊,例如康德、尼采、海德格等人的著作,之间当然有程度之分。但当中的思想是否就很不济? 有一些人认为的确如此。 对於「很多人却去埋首分析其哲学」的特别解释 这些认为「表达得不好」普遍等同「思考得不好」的人,很快便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名家竟然有莫大名气,而且有一大堆后学要埋头研究其思想」。对於这个现象,他们便要提出了一些解释。 这些解释当然不是「这些名家的思想的确有深度」之流,其核心仍是「语言缺憾等同思考缺憾」:「这些名家大概只是胡言乱语,随便写些东西发表来骗稿费」、「本来这些著作只是随便写下,只是后人硬要从中构作一些理论出来」…等等。 但是,竟然这些名家的胡言乱语,不被大多数学者怀疑的情况下,被认真看待成有思想见识的理论见解数十年至二百多年,这个实在是哲学界天大的集团操纵阴谋!现在唯一可以做的便是,设法将这消息公诸於世,而以后还要从事哲学的便应该快去找神父告解。 期待有一些更好的解释,例如是实在太多太多哲学家要写文开饭。 当然,我与很多人一样,都倾向认为那些名家的确是有真才实学,而不是随便一个胡言乱语的人就可以比拟的。对於「有人提出这些特别解释」的现象的解释是「只是他们自己看不懂而不愿接受这个事实而已」… 总之大家另行解释罢了。 「坏文笔,好哲学」如何可能? 为何康德、尼采、海德格等人的著作如此难理解、以日常语言作准,文笔如此差呢? 一种不错的解释是,这些人要做的工作是推翻前人的哲学系统和一些根深柢固的预设,只用日常语言的语词与表达方式是不足够的。首先哲学讨论本身需要一些理论语言的构造,例如「广延」、「实体」、「感觉与料」等等,因为日常语言不足以应付这些概念所承载的讨论,虽然以日常语言解释这些理论用语仍然是可行的。 然后,你要放弃这些理论语词,因为你要放弃它们背后所预设的哲学立场,那你又要构造一些与前人用语完全不同的概念。既使是一个有跟进过往理论发展的人,第一次看你的革命性理论,亦会感到难理解,如果他还觉得可理解的话,因为他过往所熟悉的概念现在给你统统要抛弃了。不难理解,这些革命性理论与日常语言的距离肯定又远了。解释它们的时候,不单要用日常语言,而亦要用到以往的理论用语来解释新的与旧的种种差异。谈完差异还不等於谈完了。 这样就不难理解,康德、尼采、海德格等颠覆以往、革命性的著作为何如此难懂、用语艰涩、表达含糊,以日常语言作准,文笔如此差了。 以上种种的涵意 以上谈过的合起来有一些有趣的涵意。 你要在学术界发展,离不开在权威学报发表文章。学术界的学报,有权威的都会设一些同侪评审制度。如果你是康德、尼采与海德格,要发表一篇颠覆以往、革命性的理论,有多大机会会通过评审就可想而知了。 (据闻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在现象学年报刊出前,编辑胡塞尔都没有看过,多幸运…) 所以,间中也有人说,现在学术界再不会看见这些革命性的大师了。 补充:我不是要为所有写得一团糟的哲学辩护,而只是反对「一竹篙打一船人」而已。我认同有学棍存在是真的。 全文完
动画「光之美少女」系列,有人和我一起看吗=▽=?找人入坑! 作品介绍: 。官译《光之美少女》,亦称《美丽祭师二人组》、《俏丽拍档》;英译《Pretty Cure》或是《Precure》,可简称光美或PC .听说刚代理时差一点就要翻成「黑白俏皮」(台湾翻译的水平之低由此可见一斑) .以傻呼噜同盟的说法,她们应该是「美丽的治疗者」(和其所做所为完全不合) 。作者是「东堂泉」(东堂いづみ),即「东映动画大泉制作室」 。经历多年发展,《光之美少女》也曾更换过制作人 .第1至5部的东映制作人为鹫尾天,之前是当记者的,担任《光之美少女》制作人前从未负责任何少女作品,甚至私下完全没有看过任何少女漫画或动画 <hr /> 虽然鹫尾天本行跟动画完全无关,不过正因为这样反而令到他能作出《光之美少女》这类大胆的构思。鹫尾天相当严格控制作品内容,每集的剧本都要他过目才能正式采用,这时代各《光之美少女》的风格比较划一(反派角色也杀得比较彻底)鹫尾天时代对Precure成员规定非常严格,只有一般人类初中女生才能够成为正式Precure,其他正式战斗成员即使能变身,也不能够冠以Precure之名。 <hr /> .第6至9部的东映制作人为梅泽淳稔,是一名经验非常丰富的动画导演 <hr /> 可能梅泽淳稔始终经验老到,就玩具销售成绩来说,梅泽淳稔时代的《光之美少女》比鹫尾天更好。另外,梅泽淳稔愿意让部下较自由发挥,而梅泽淳稔时代各《光之美少女》的风格差异也比较大。梅泽淳稔时代也大大放宽了对Precure的限制。 <hr /> 。初代监督为西尾大介 .虽然只担任《ふたりはプリキュア》和《ふたりはプリキュア Max Heart》的监督,但他对这部作品所定下的一些细微设定绝大部分都继承到《Yes! プリキュア5 GOGO!》 <hr /> 当中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是直到《Yes! プリキュア5 GOGO!》主角群变身时表情都是比较严肃,相比起来《フレッシュプリキュア!》及往后的主角群变身期间会出现笑脸。 <hr /> 。成田良美是迄今唯一一位写过每部《光之美少女》剧本的编剧,某程度上她才是真正能代表《光之美少女》系列的灵魂人物 .曾经担任《ふたりはプリキュア Splash☆Star》(后期)、《Yes! プリキュア5》和《Yes! プリキュア5 GOGO!》总编剧的她,也是担任《光之美少女》总编剧最多次的编剧 。五条真由美小姐在前三部都主唱至少一首主题曲或插曲,可说是光之美少女初期的代言人
超译系列 - 哲学如何让你发大财! 日文「超訳ニーチェの言叶」,意思是「超译尼采的话」,还是让人搞不懂,超译到底是啥? 再看看德文,我却不禁笑了出来。 书皮上写著「Die weltliche Weisheit son Nietzsche」,而且连书背上也是这样写,真是闹了笑话。 原本应该是「Die weltliche Weisheit von Nietzsche」才对,意即「尼采的世故智慧」,但是把von搞成了son,不幸德文并无此字,因此书名不知何意。 可是看看旁边的书,咦?有些是写「von」的,看来应该是卖了一阵子以后发现了, 所以再刷时就改正过来,致使书皮有两种版本,错的也就将就将就继续卖,反正尼采的名字写对了就好,书总卖得出去的。然而,就算是再怎麼乱七八糟,人家这本《超訳ニーチェの言叶》就是有本事卖得很好,看看官网介绍是怎麼写的:在这个纸本书销售低迷、电子书又蚕食鲸吞的年代,能够有破百万本的销售量,不管在哪一国都可以说是奇迹。 而且不只在日本走红,我上网看了看,在中国也都是话题书,引用转载者不计其数。 然而坊间打尼采的旗号者多矣,为什麼这一本却特别成功,除了「尼采」的名头响亮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有没有什麼诀窍?也好让大家学学,哲学到底怎麼让我们赚大钱嘛!我想,个中的「秘密」,就藏在该书的内容简介里:所以书卖得好还是「超译」的成果啊!因为超译,所以可以符合大众的口味,日本不愧是出版先进大国,特别懂得创造趋势。 原本的作者或出版社当然也不会放过赚更多钱的机会,一定要快点出相关新作,所以得到了「秘密」以后就有接著有了「力量」。 「超译系列」也是如此,除了《超译尼采》跟著出第二集以外,之前还出过一大堆的经典超译,包括我们熟悉的《论语》。编书的人还是希望靠著名家的权威来告诉读者「书里讲的可都是大道理喔」,但却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地方完全消去, 只留下个壳子或外衣给读者,让大家套在身上,好像从此以后人人都可以轻易掌握经典了,多麼让人心满意足。 总结:学苟超译,则经典皆我注脚。正向思考,全宇宙赐你好报。
李天命谈思考方法 李天命先生的思考方法,架构精密,理解独到,在华人社区及文化界很有影响。这里有两篇访问,简介李先生对思考方法的看法。 与李天命博士谈思考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编辑部 原载於《学生事务》,1983年9月1日,第十六期 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向被人诟病为「填鸭式教育」,但中大哲学系讲师李天命博士指出,如果「填鸭」是指多背书的话,则这种填鸭其实是颇有营养的。在他接受中学教育的年代,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文章都比现在背得更多。虽然背的时候未必明白,但对日后中英文的表达能力却有很大的裨益。反过来说,如果「填鸭」是指缺少思考及独立探索的机会,则这的确是教育上的一种不良现象。譬如学生死背老师所讲的笔记或老师所猜测该年会考、大学入学试题目的「标准答案」,这些都会窒息学习的兴趣和发展。因为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被迫单单集中在有关考试的题目上,规限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回答各类问题时,亦只能以老师所给的「标准答案」为依归,局限了个人发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事实上,这些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已表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身上。例如同学在回答试题时,严重缺乏组织能力,大部分试卷在文字和思路上都不够清晰,老师只有尽力去猜测同学要说些什麼。这跟学生在中学时期缺乏独立思考和组织语文的训练,实有直接的关系。 一、表达能力的训练 李博士指出,表达能力的好坏主要取决於语文及思考两方面。要训练出良好的表达能力,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一个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背诵或精读好的文章。现时的年轻人花太多时间在电视、收音机和报章上,好的文章是甚少在这些地方出现的。至於思考方面,要有正确的思考方法,通常需要接受基本的课程训练。在本港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中小学几乎没有思考方法的训练课程,大专亦少有这类安排。这似乎反映了教育当局有一个很奇怪的假定,那假定就是:思考有异於中、英、数、理等学科,是不用经过学习和训练的。但其实有不少思考的方式是不正确的,而正确的思考方法则每每需要学习才能得到。李博士建议,最好在中学开设一些初部的思考方法课程,教授较显浅的原理,大学亦应将之列为必修科。因为,思想与教育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宣传是要代替宣传对象去想,希望对方不加思考而完全接受;教育却是要启发受教育者去想,希望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才决定要不要接受。在这情况下,教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就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了。 二、思考方法原则 谈到思考方法的内容,李博士表示,思考方法学所包含的项目,主要为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剖析。语理分析的要务在於厘清问题、思想或概念;逻辑方法的首要功能在於审核论证是否正确;科学方法旨在提供一套可藉以获取或判辨经验知识的程序或法度;而谬误剖析则为以上三项的引申及补充,其作用在於将通常碰到的错误思维方式加以界定和归类,俾使遇到时容易指认出来。在这四项之中,「语理分析」是最基本的,它的运用能使我们弄清楚所思考的问题究竟问些什麼。如果讨论时连问题也不清楚,那麼整个讨论根本无法有效进行下去。「谬误剖析」则往往是最实用的,使我们在讨论、思考时能够避免思维错谬。譬如有些人在讨论的时候作人身攻击,诉诸不相干权威,或说一些与论题无关的话来回避问题,这都是违反了思考和讨论的正确原则的。 三、独立思考与个人理想 关於个人理想或人生目标,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想呢?李博士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不断接受各样的资料,较少反省的机会。但大学教育的方式不同,课堂上讨论以及课余跟同学交流的机会较多,很适宜思考人生路向之类的问题。不过,我们要知道,这类问题的性质与科学问题不一样。科学问题有客观或近乎客观的答案,而理想、人生意义等问题则不能经由证据来证明答案。(当然,这不表示那是任意或亳无基础的;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都会受到个人的经验、背景及学识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这类问题又是别人不能代替你去回答的。在科学上,我们可以分工合作,例如建筑学所引用的物理学原理,早经物理学家实验证明,无须建筑师自己再去验证。但关於人生意义等问题的答案,我们却必须由自己去思索。大学教育的一个目标,正是要帮助同学去建立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最后,李博士强调,要确立目标、原则,最要紧的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等於标奇立异,故意反传统,刻意与别人不同,而是要培养自己掌握一套正确的思考方法。)举例来说,社会上有很多「社会游戏」遵循著既定的规则,比如香港人普遍以金钱数量来衡量成功的程度,但这些规则不一定是对的,我们应透过自己的思考反省加以检查,然后才决定接受抑或拒绝,甚至可另立理想和标准。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在於会运用正确的思考方法去进行独立思考。
改进思考方法的关键 良好的思考能力是一种技能。正如打网球一样,技能的改进有赖知识、态度及实践三方面的配合。 知识 要能够打一手好的网球首先要知道网球的规例。思考方法也是一样,要对思考方法的法则有所了解,例如明白基本的逻辑推理,科学方法等。 实践 打网球光靠理论和好的态度并不足够。成功的运动员除了依靠先天的条件外,亦要不断的训练和实践。要懂得恰当运用思考方法的法则,听一两个讲座或读几本书并不足够。我们必需长时间於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知识、参与高质素的讨论和接触好的媒介读物。 态度 态度除了是肯定改进思考的重要性以外,也包括良好的学习态度,帮助我们从讨论中发现自已的弱点,从而提升自已的能力。有些人以为,批判思考便是绝不认错,四处批评。采取这个态度,只怕不但不会令自已改进,更很容易令自已没有朋友。 要反省我们自已的态度是否恰当,可以看看你是否同意以下的句子: 。别人与我意见不同的时候我会没有耐性。 。我通常不会承认我错了。 。我作决定的时候依赖直觉而非分析。 。思考抽象的东西令我头痛。 。遇到困难我很快放弃。 。我不喜欢阅读资讯或分析性的刊物和电视节目。 。我不关心不影响我的事情。 。我不喜欢我的朋友批评我又或比我聪明。 若有任何句子反映你的性格,你要小心这会阻碍你思考能力的改进。
思考方法入门 正常的人生出来便懂得思考。不过,人虽有思考能力,但并非人人都晓得如何进行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思路不清,都是由於缺乏独立思考。要发展和培养出个人的独立思考,关键在掌握一套有效的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可约略分为批判思考及创意思考两大类。什麼是批判思考?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是哲学上最基本的三个问题。但,从思考方法学上来说,它们其实都不是最基本的。相对於上述的三个问题而言,「怎样思考得正确?」是更为基本的一个问题。因为,要知道什麼是真的信念、善的行为和美的事物,即预设了我们对这些概念有所掌握,懂得如何分辨正确和错误的答案。而运用清晰及合理的思考去解答问题,正是批判思考的一个主要特徵。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评估理据,明白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有系统地处理问题。另外,基於思考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批判思考的改进,亦能帮助增强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批判思考强调正确思考,而创意思考则著眼於创新意念。对於两者的分别,我们可以通过下述的三个关键的问式来加以说明: 。「X 是什麼意思?」(就此问题而言,X 可以是指一个概念、句子或问题。) 。「X 有什麼根据?」(X 可以是指一个断言或理论。) 。「就 X 而言,还有什麼值得考虑的可能性?」 要有效地进行思考,我们要懂得适当使用上述的三个问式。正确的思考必须清晰及合理,所以批判思考所著眼的是首两个问式。但正确的思考未必一定有创新的意念。要创新,我们要考虑新的意念或处事方法,所以创意思考所著眼的是最后一个问式。在日常生活,遇到难题要解决时,这两种思考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够恰当地运用以上三个问式,可算是思考方法的关键。 这三个问式看似简单,但要灵活精确地应用却不容易。例如要去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有根据,便可能涉及复杂的逻辑或科学方法。本网址的主要目的,便是介绍应用这三个问式的时候所需要用到的思考方法法则。这些思考方法法则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的划分: 1.意义分析- 思考方法的起点,其主要功能在於厘清语言的意思 2.演译逻辑- 检查推论是否正确,理论是否一致的法则 3.科学方法- 有关获得经验世界知识的推理方法和原则 4.决策思考 - 如何作出合理的决策和道德判断 5.谬误剖析- 分析错误的思考方式,加以分类 6.创意策略- 如何灵活思考,增强创意
思考的必要态度:谦虚 思考的必要态度:谦虚。什麼是「谦虚」?简单地说,就是同情地理解别人的论点、论证、问题等等,将别人的论点或论证诠释成最难以驳倒的形式。 谦虚的主旨:别把对方看得那麼愚蠢! 很多时候,我们对持相同立场的人的论点,都持宽容的态度,就算对方说错了一些话,或是给出错误的论证,还是会同情地理解对方,尽量为对方辩护与修补。但当我们面对持相反立场的批评者,往往都表示不屑,视对方是蠢蛋,将对方的论点或论证是愚昧见解,在反驳对方时,加以嘲讽、耻笑。 这种态度实在无益於理性讨论,很容易令讨论变成互相人身攻击。尤其是在讨论社会、政治、道德等议题,这些议题不像逻辑、数学、科学理论般有清晰而且严谨的方法证成;相反,道德议题往往难以证成,而社会与政治议题则不如逻辑、数学、科学理论精确。所以,相对於逻辑、数学、科学,在证成社会、政治、道德等议题之中,我们都有较高的出错的机会率,难以确切地说自己的论点为真,故此,在讨论这些论题时,把持相反立场的人看得那麼愚蠢而嘲笑对方,最终愚蠢的很可能是自己。 而且,既使最终发现对方的论点真的是错,同情地理解对方的论点,检视对方的论证,往往都会有以下的好处: 1.挑战难度,训练思考:能将与自己相反立场的论点或论证诠释成最难以驳倒的形式,本身是极具挑战的任务。人们往往都会因为固有立场而忽略相反立场的论证,如果能为相反立场建构一个看来颇有力的论证,这可是高难度的思考训练! 2.增加自己论点的说服力:如果能为相反立场建构一个看来颇有力的论证,再加以反驳而且成功,那麼自己的论点便会更具说服力! 3.令讨论更有效地进行:尽量理解对方的论点,显示自己是有诚意进行理性讨论,那麼对方通常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论题之中;相反,如果嘲弄对方愚昧,就很容易把论题转移到其他地方身上。 4.刺激思维,创建独见:既使最终对方认为你理解错他的论点,这也不要紧,因为这表示刚才通过同情地理解后的论点,是由你首个发表的,也就是,刚才经过同情地理解的论点是你独自的见解,而不是对方的。而同情地理解就是将论点或论证诠释成最难以驳倒的形式,所以经过同情地理解后的看法,往往都是一个有力而且清晰的创见,那麼你就变相在此过程中创建了一个有力的独见。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都缺乏谦虚的态度,尤其是在讨论社会、政治、道德等议题之中,往往都会耻笑对方,这是极不可取的行为……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