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gibson greatgibson
关注数: 0 粉丝数: 98 发帖数: 1,887 关注贴吧数: 1
盆栽过冬问题 芍药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冬天必须冬眠第二年才能长得好,开花。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说过冬天最好把它留在室外,但这个做法其实也是有地域要求的。中国中南部,冬天只有零度左右的气温,放在外面是没问题的,可如果你住在东北西北这些很冷的地方,放在外面不是个好办法。地栽的能够忍受零下二十度的冬天是因为大地本身就是个热库,气温降低,地下温度却没有很低。东北早年都挖地窖储藏过冬蔬菜,就是地底温度比较高。即便土壤表层冻结,也没有到气温那么低,而且土壤温度相对稳定,白天吸热晚上放热保温,不会像气温一样一天差十几度。芍药根能够忍受冰冻,但最怕反复的冰冻解冻。如果盆栽并且盆子不够大,放在室外的话很容易出现多次冰冻解冻和盆内土壤温度过低这样的问题。一般的解决办法,首先不要放在有太阳的地方,不然白天晒晒,盆子吸热土壤就热起来,第一有可能激发生长,第二夜里又冻上会极大伤害芍药。还有盆子需要够大,土越多内部温度变化越小。如果能做一下保温,比如用纸箱装满泡沫碎屑然后将花盆放进去,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是楼道这样的地方那是过冬首选,不见太阳,气温一直零度附近。你的小区楼道比较暖和那就找北面的阳台。具体解决办法因人而异,看你的条件。总的想法是:尽量保证温度稳定,无论是增大花盆,还是隔热,还是选择合适的地点,或者多种办法结合,目的就是让土壤温度不要过低,不要变化。对于冬天不是特别冷的地方当然会简单不少,直接留在室外即可,但是也请放在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避免日晒导致温度变化太多。
说说为啥第一年要去花蕾 一说把花蕾掐了一个个那可舍不得了,都觉着自己有本事让芍药种下去就开花,长得特别好。于是往死里灌肥料,运气好的,缩蕾,明年再长。运气不好的直接蔫了。 上网搜搜芍药发芽的照片。一旦破土,一天一个样,二十天能窜到一尺多高,然后开始展叶子。那么问题来了,没长叶子之前,不能光合作用,哪来的能量让它发芽那么迅速? 其实都是根在消耗自己。芍药发芽后的前四十五天,肉根内的淀粉含量不断减少,都分解变成热量以及发芽长叶所需要的糖分。从第四十五天开始,地上部分发育完全,光合作用才开始合成足够的淀粉,还给肉根,并且帮助开花。但这是正常芍药,根系完全的,肉根提供能量的同时,须根也在吸收水肥。你买来的,除非是十几斤的大土坨子,包住了原来的根,否则都是被切掉了几乎全部的须根(吸收营养用的)和大部分的肉根(储备用的)。你的芍药,拼了老命把根里的东西全拿出来,也才刚够发芽的,还没有须根快速补充水肥,你说他能长好不?还开花?你称一称买来的肉根才几两重,有一朵花重么?全都变了,他也变不出来一朵花啊,更何况还要长叶子和茎,还要发新须根。等于说,一个人穷得要死,吃饭住房看病各方面都要花钱,然后你还想让他买个iPhone,不太合适吧? 不要以为根大的情况就好。根小的,芍药早早就放弃了,老子开不动,赶快缩蕾。根大的,营养跟得上,拼一拼竟然就开了。可是开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你找个花骨朵,把它剥开变成花的样子,还得费点力气呢,植物自己打开,还要花瓣长大,需要很多热量。可是须根不够啊,水肥供应不行,叶子也长得不好,没法帮忙,于是肉根的东西消耗干净了,到了秋天没给补上就冬眠了,第二年?没有第二年了。 所以你要是想养芍药,种下去的第一年记得除掉花蕾。如果你想看芍药,建议你买切花而不是块根。都是看完就死,切花要方便得多。如果想显摆,看我种的多好埋下去就开花了,那,那你自己负责后面给芍药收尸吧。。。别让人看见。。。
[讨论]一提药用芍药就皱眉?其实药用的栽培法很好。 有渠道买到大芍药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新手,还是在网上买个小块根。宿迁苗咱就不说了。即便正规商家的苗,新栽第一年的时候缩蕾,消苞,花后死亡的杯具总是在上演,背后原因就一个:根系太弱。网购来的苗基本都不带毛根,不能吸收养料,全靠肉根内的储备粮发芽开花,结果后劲不足。我觉得对于我们网购小苗的人来说,最该借鉴的是药用芍药的栽培技术。 药用的目的是什么?生根!根越肥大,才效益越高。而且没有药农希望一颗芍药种二十年才收获,都是两三年一收。那么药用的栽培技术侧重点就是:种下去的苗要小,降低成本;两三年内让根尽量发达,提高产量。这完全可以拿来解决我们网购芍药弱苗的初期栽培难题。 药用栽培的两大特点:第一,去芽。只留下最多三个芽眼。因为分株下来的块根内养分有限,要么用来供应两三个芽,长成完全发育,能够光合作用的大苗;要么供应六七个芽,谁也长不好,都变成叶子卷巴巴的弱小植株,光合作用能力低下,一年存不下什么养分。 第二,去蕾。同上,根内养分有限。如果允许花蕾发育甚至开花,根内糖分消耗殆尽,第二年春发芽会很吃力,甚至无法发芽会很,那就是死翘翘了。药用芍药刚一见到花蕾就要去掉。我们自家观赏芍药虽然是为了看花,可是第一年这个难关,还是去蕾最好。如果你能坚持两年去蕾,你的芍药会比其他不去蕾的壮很多
票友写个读后感吧,网上查阅了好久各种芍药资料,提炼一下精华 主要针对盆栽,地栽都是土豪就不用看了。当然要觉得哪里不对的,请土豪指点。吧里都是晒图的,我等新手继续经验谈之类的,欢迎讨论。 废话不多说,基本常识和进阶常识: 第一,秋天移栽芍药最好。原因:芍药春天长地上部分,秋天长地下部分。所以秋天动根之后,地下可以再发新根,新的毛根第二年能吸水,配合发芽。春天移栽以及分株,受伤根系恢复缓慢,毛根没了,肉根不吸水,而地上部分发芽会迅速消耗肉根内储藏的营养,并且蒸发水分,最后入不敷出,弱小干枯。运气好了缓两年,运气不好直接死给你看。 第二,土要透气,宁干勿涝。这是老生常谈了,积水必烂根。说芍药喜旱是不准确的,它只是耐旱,如果土壤透气好,稍微湿一点长得更好。不过旱了最多长的瘦小点,但是涝了必死,所以两害相权,一般还是干着。当你在犹豫是否该浇水的时候,那就是不要浇,别手贱。至于怎么知道盆里面的情况,用土壤湿度计啊,筷子啊,圆珠笔啊,那就看个人神通了。 第三,芍药喜磷肥。新栽芍药不要肥太大,以高磷肥为主,磷肥促生根。如果实在没把握,宁愿不施肥,等一年。千万别用尿素之类的氮肥,氮肥过高,枝干瘦弱,不开花。至于已经稳定下来的芍药怎么施肥,网上很多。基本就是发芽,花前,初秋,入冬四次。氮磷钾比例 1:2:1,到1:2:2都行。土壤有机底肥这方面都推荐骨粉,也是因为含磷多。鬼火知道吧,尸体埋起来磷自燃了就出来绿火,所以有机肥支持者也认为磷很重要。 第四,光照要够。放在阴处就等着当草养吧,不会给你开花的。开花好要磷肥够阳光够花前水量够三个条件。不过什么都是过犹不及,肥多烧根水多烂根,给它一点它就很高兴,别重复频繁的给。 第五,过冬要够冷。冬眠时间越长,第二年开花所消耗的热量就越小,对植物消耗就越小。冬眠至少四十天才能开出好花。所以盆栽就留在外边最好。尤其秋天买回来了种在盆子里的,实在不行请冰箱底层冷藏。一旦秋发(秋天发芽),要好大力气才能养回来。 第六,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太重视的,消毒。排在水肥光线后面是因为这属于进阶内容,绝对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尤其你住的地方如果天气湿润,比如南方梅雨,很容易出灰霉病然后就挂了。刚买回来的块根,请用药物浸泡半小时再种。入冬之前最后一次浇水就可以浇一些杀菌剂,杀真菌。春天新芽子长出来了之后,第一次浇水也可以药物灌根并且同时喷雾灭菌。你以为花农,苗圃,大田地里面的芍药就不打农药么?不打农药一旦病害泛滥就死光光,倾家荡产了。我们自己家养花,由于不涉及到利润,生计,很少考虑病害预防。可是在整个种植产业,病害防治恐怕比施肥管理还重要。肥料不够也就是产量少点,病害传播起来那就是绝产。即便我们自己养花玩的,养一盆死一盆也是很伤感情的。所以别偷懒。 第七,土壤PH值测定。正确的酸碱度能让植物生长旺盛。有时候植物年久变蔫,施肥效果也不是很大,很可能是土壤酸碱度不对。芍药喜欢中性微酸的土,ph6.5到7。可是随便一个精准的土壤ph值测量仪器都几千,便宜的完全给你随机数而已,不靠谱。省钱的办法,如果你不介意土里的粪肥,可以尝尝。。。。甜的土就是碱性,酸的就是酸性。另外一种办法可以避免吃粪肥,用紫甘蓝打成汁加上 蒸 馏 水,烧开晾凉, 然后把土丢进去。变粉就是酸的,变蓝就是碱性的。 好了不写了,反正看了各种指导啊,经验啊,甚至学术论文,上面几个是重复出现的,大概比较有用吧。写下来也是给自己提个醒,做个笔记。欢迎探讨,补充。
关于女子67kg以上级比赛改判的一些想法 吵得我脑袋疼,说几句:1,我们的运动员被别人黑过,不代表我们希望别国的运动员被黑以保持这种“公平”。真理、公平才是我们追求的标准,不能以违规来报复违规,因为这样也是心存恶念,先犯罪与后犯罪同样是犯罪,后者并不因为前者而可以得到宽恕。2,奥运会本身就是国际盛会。存在着太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就不适合参加这项盛会,更何提主办。我们支持改判,不是因为想让西方高兴。中国的国力现在没人可以小觑,包括美国在内。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过度自大膨胀,进而把一切谦虚联想成卑躬屈膝。真正的自信是不卑不亢。我们支持改判,是因为我们耻于将自己描绘成目光短浅只顾金牌的无知之徒,是因为我们想到了雅典被黑的击剑,当年跳水的熊倪……如果我们任由不公正继续,我们对不起他们,即便黑哨偏向中国,这也是一种对他们的不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祖宗说的话,已经几千年,儿孙不可忘。3,规则问题。规则与法律的存在,是因为大众的愚蠢。最完美的制度应该是就事论事,因地制宜,引人而异的制度。而一旦这样,总有不诚实的小人欺骗,遮掩,或者各种主观客观的误差,无法量化的因素,使得管理不可能准确,所以我们需要“规则”来一刀切。你杀了一个坐在路边的人,无论他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窃贼,你都要偿命。某种程度上讲,规则与法制是最最不合理的方法,用单一的方式管理变化多端的事物。为了防止这种方法造成重大错误,奥运才允许申诉。当然有些时候申诉的人没有得到公正,但是如同我第一点说的,别人的罪过不代表你可以犯罪。这次我们能够更改规则的错误,还给比赛一个公正,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做。4,撇开黑哨问题,单纯从公正的比赛来谈,也要摆正心态。如果对手水平很低,频频失误,那么这块金牌没有含金量,得到也不值得庆幸。自欺欺人的兴奋,总是缺少些智慧。我们该期盼有强大的对手,以激励我们变得更强。输赢无所谓,精彩最重要。这也是最初举办奥运会的人们的想法与精神境界。不能舍本逐末。就这些。
说两句,关于TKD练习以及水平 经常看见有人问多长时间什么什么带,或者说我一个星期就黄带了,我就偷笑,这跆拳道出去能不挨揍么。就说考黄带,就要求掌握前踢,横踢。可是这数不清的黄带大军中,有几个敢说自己“掌握”了这两种腿法?带位从低到高,是你会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质量的要求却不应该因为级别低就放低了,那还有什么可学的,一比划能打到靶,就掌握了?当然不能要求一个黄带做得像黑带一样,追击、后撤、各种步法变幻的横踢都会,但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基本横踢,会发力,动作迅速连贯,这没有个半年也出不来,十几天就考黄带,我看着黄带不如取消了。更高的带位也一样,不是说会做了一大堆动作就可以通过考试,问问自己做得到位不,有质量不,别仅仅为了考带,一样还没练好呢就着急去学更难的,最后都学了个架子,怎么用都没时间琢磨。你就学了一如给你个七段,上街照样挨揍。既然跆拳道比较不看重最最便于使用,最最贴近人本能的拳头,而主要练习并不是特别灵活的腿,那就要付出代价。舍易从难,为的是更大的杀伤力,但是也要更大的努力。首先把腿练的像手差不多灵活,就得在压腿、控腿上下功夫。韧带压开了还不够,还要控制力好。这个即便融会在腿法的学习当中,把各种腿法的架势学好了,怎么也得一年。这之后细研动作,学好每种腿法发力方法,这又得一两年。和步法衔接,做到任何位置凭经验判断就能找到最合适的步法配腿法,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大的打击效果,这种对位置和步法腿法配合的经验的积累,没个一两年也不可能熟悉。到这了算是学出个样子,有了点功夫了。之后还要上力量,练素质,更进一步研究发力,把打击力提高,不断地积累经验增长判断力来提高临时应对战况的应变力和战术使用技巧,这就不知道多少年的路了,当真的到了研究战术的阶段也就有点贴近“道”了,往后是无限的自我修炼。就说初期,你没个四五六年的,能做到每种腿法都能发出力来(都不用开砖碎石,能有定点的发力就好),都能在任意位置找到合适的步法过渡出腿?敌人不可能站到你出腿很舒服的位置给你当靶子。这些都会了你系个什么带,别人都不敢小看你。现在一部分发力不纯腿法学了一大堆就想考带,当然这些还都算不错的更有些连发力都不想学就想摆pose的我们就不讨论了。这样根本没发挥出跆拳道的优势来。既然用腿,攻击范围和力量有了,就要好好修练速度灵活和准确,来弥补掉腿部天生的缺点。可能是现在比武少了,不实用的修炼方法也不会被淘汰,很多人就可以放任缺点的存在,偏离格斗方向去应试。这样针对考试来学习你自然升得很快,但是真打起来就挂了。学跆拳道当然不是为了打架,但一个黑带也不可以不能够打架,否则还练什么。跆拳道发展很快就因为它有明确的等级评定体系,而也是这个体系危害了跆拳道。带是为了有功夫的人而准备的,可现在很多人是为了带才学功夫。本末倒置了。
妄揣跆拳道之“道”的本意 现在练跆拳道的总是喜欢说自己不同于别的武术是因为自己讲究的是“道”。我就有些纳闷,虽然我练的是不咋地,但是还算比较认真,有什么东西都会想一下。这个“道”字,我却怎么也没办法把它弄明白。转念一想,不是有空手道、剑道、柔道么?这么多道,到底是什么。后来小小的推测了一下,当时(某一次战争)琉巯岛附近被日本的官军zhen压,所有人不能带刀,才发展出来空手道。意思也就是,空手格斗的办法。唐手道,大概就是从中途大唐传过去手搏的办法。剑道亦然,是用剑的办法、学问和技巧。茶道也是大概吧。由于崔鸿熙在日本得到了空手黑二,估计自创门户的时候也受到了日语的影响,强调用踢法和拳法格斗的技巧,叫做跆拳道。我觉得这个道字应该是这么来的。至于所谓的跆拳道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我觉得任何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都能做到,任何一个性格足够坚强的有思想的人都会这样,并不能作为跆拳道练习者的万能咒语,人家一问你什么是“道”你就拿出来,太浅薄了。跆拳道的道,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精神、境界。这样自我标榜的人,往往有点孔乙己。但是跆拳道有没有内涵呢?有。但是这不是跆拳道专有的。任何一门武术,其宗室、高手都是很有修为的。一方面练武让人悟,另一方面有学问、悟性的又能把武练得更好,两方面互相促进。没什么深度、没什么思想和人格魅力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即便打架技巧可能不错,但是不会让众人都尊敬佩服从而成为一代宗师。高手不光技术好的。所以每一门武术,要说道,都有它的“道”。大概是中国人的曲解,抑或是韩国zheng府是在他渴望让自己贫瘠的文化历史增添一些资本了,把这个跆拳道的道没完没了地传唱。在中文里面“道”确实是学问,哲学。但是学问和哲学是所有的武术都有的,跆拳道的“道”,我觉得还是用跆拳的道,用跆拳的方法。真的说跆拳道的道原本是之学问的人,那你给我找出引证,不要中国的作品,不要韩国zheng府的吹嘘,最好是崔鸿熙当年自己的说法。不过即便是他说的,因为他是大家,宗师,他悟出来道是很自然的,别人就不一定了。所以咱别整天道来道去的,多练练跆和拳,坚持个十年,道就明白了。
关于武与文化 一直以来就觉得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说两句,不说给别人听,也是把自己脑子里零星的碎片倒出来,凑个整,以后看着方便。我觉得最能体现武术升华为哲学的一部电影就是李连杰所主演的《霍元甲》。一个好勇斗狠的年轻武师,为了津门第一的称号可谓得罪了太多的人,闹了个家破人亡,才悟出了自己的哲学,在最后的决斗中没有伤害任何一个对手。故事本身可能不真(但我觉得不至于因为这个打官司),然而这种曲线的走向却很有代表性。没有哪一个年轻人不好勇斗狠的,谁一开始学武不想成为高手打败其他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动手打架?那是天性,动物本能,就不可能哪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能够宠辱不惊。韩信若不是满腹韬略根本钻不来那裤裆。可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是那样的大智大贤?都不成熟,都是没脑的匹夫,所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火气大是自然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么。可是练得多了,打得多了,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即便目不识丁,对老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有深刻的体会了,这时候文化便从武术中诞生了:通过对武的不断探索,促使一个人思考,找寻自己的定位,增加对自己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武学文化。在这之后,练习者就会踏实许多,浮躁退去,更加精进。少数有天资、下苦功的,真的鹤立鸡群,罕逢敌手之后,却又会空虚:自己这一身武艺,和做糖葫芦的,摊煎饼的手艺,有什么大区别么?除非去做强盗或者生于乱世,否则不过就是一门手艺罢了,人家研究怎么做饭,他研究怎么打人。可是也不能够天天靠打人活着啊。赢了怎么样?也没怎么样。输了呢?也没怎么样。到了这,心态就平了,不再把武术看成是居高临下的资本,没有了沾沾自喜,更踏踏实实的,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技术。而客观、冷静也是智慧发展的最佳环境。没有哪个脑子发热的激进者能够孕育出真正的智慧,因为情绪和好恶自然而然的会带来偏见,令人所见不全。真正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技术,那就会剖析出本质来:我的技术到底是以什么原则为中心发展的?快?恨?巧?一旦找到了,所有的技击手段都找到了指导原则,就形成了“武学”。武本身成了一门学问,根本不用和什么诗书礼义沾光去。等到练习者年纪大了,从体力上发展技术已经不可能了,就会从技巧上、想法上提炼自己的技术。而且这时候的武者基本已经不再出门打斗,一般是弟子满室,就有更多的时间自省,又由于漫长的一生积攒了太多的经历,胜败无数,对自己的认识和技术也几经发展,这时候正好是思想出成果的时候,悟性高的,就把武学上升到了“武道”:在武术的练习中,面对千万种对手,千万种困难,怎样应对才是最聪明的,这些大原则在生活中也是有启迪意义的。就像太极,不会好勇斗狠,即便我的力气比你大,还是要通过智慧和技巧来打败你,人的肢体是有局限的,再快也没有神经信号快,再壮也没有狮子老虎壮,而真正能把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是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力量如何最合理最有效使用。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要寻找最最指挥的方法分配自己的精力,去冷静面对、解决一切困难,而不是执着的对抗。经过多年的浸淫,对武术的很多想法、见解融汇到一起,才形成了一个高手的哲学。所以没有刻苦的练习,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不断探索,人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可能自省的,都壮志凌云等着成为天下第一呢。而自省是一切哲学发生发展的途径。并不是说仅仅有学问的人才能有思想。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不是木匠就是盖房子的,都是最朴素的劳动者,伟大的思想从何而来?就是自省,不断地审视自身。仅仅通过“捆绑式”的手段,把武术和什么“经”、“论”放在一块,是不管用的。不断地向初学者灌输道、文化,也是不管用的。武学思想是从武当中慢慢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贴上去的,如同捏面人儿、做风筝,一开始都是手艺,千万遍的练习,不断的精进,最后就成为“艺术”了,包含着想法、感情、处世哲学艺术。只有这样生长出来的武学文化,才是纯粹的武学文化。
关于武与文化 一直以来就觉得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说两句,不说给别人听,也是把自己脑子里零星的碎片倒出来,凑个整,以后看着方便。我觉得最能体现武术升华为哲学的一部电影就是李连杰所主演的《霍元甲》。一个好勇斗狠的年轻武师,为了津门第一的称号可谓得罪了太多的人,闹了个家破人亡,才悟出了自己的哲学,在最后的决斗中没有伤害任何一个对手。故事本身可能不真(但我觉得不至于因为这个打官司),然而这种曲线的走向却很有代表性。没有哪一个年轻人不好勇斗狠的,谁一开始学武不想成为高手打败其他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动手打架?那是天性,动物本能,就不可能哪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能够宠辱不惊。韩信若不是满腹韬略根本钻不来那裤裆。可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是那样的大智大贤?都不成熟,都是没脑的匹夫,所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火气大是自然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么。可是练得多了,打得多了,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即便目不识丁,对老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有深刻的体会了,这时候文化便从武术中诞生了:通过对武的不断探索,促使一个人思考,找寻自己的定位,增加对自己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武学文化。在这之后,练习者就会踏实许多,浮躁退去,更加精进。少数有天资、下苦功的,真的鹤立鸡群,罕逢敌手之后,却又会空虚:自己这一身武艺,和做糖葫芦的,摊煎饼的手艺,有什么大区别么?除非去做强盗或者生于乱世,否则不过就是一门手艺罢了,人家研究怎么做饭,他研究怎么打人。可是也不能够天天靠打人活着啊。赢了怎么样?也没怎么样。输了呢?也没怎么样。到了这,心态就平了,不再把武术看成是居高临下的资本,没有了沾沾自喜,更踏踏实实的,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技术。而客观、冷静也是智慧发展的最佳环境。没有哪个脑子发热的激进者能够孕育出真正的智慧,因为情绪和好恶自然而然的会带来偏见,令人所见不全。真正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技术,那就会剖析出本质来:我的技术到底是以什么原则为中心发展的?快?恨?巧?一旦找到了,所有的技击手段都找到了指导原则,就形成了“武学”。武本身成了一门学问,根本不用和什么诗书礼义沾光去。等到练习者年纪大了,从体力上发展技术已经不可能了,就会从技巧上、想法上提炼自己的技术。而且这时候的武者基本已经不再出门打斗,一般是弟子满室,就有更多的时间自省,又由于漫长的一生积攒了太多的经历,胜败无数,对自己的认识和技术也几经发展,这时候正好是思想出成果的时候,悟性高的,就把武学上升到了“武道”:在武术的练习中,面对千万种对手,千万种困难,怎样应对才是最聪明的,这些大原则在生活中也是有启迪意义的。就像太极,不会好勇斗狠,即便我的力气比你大,还是要通过智慧和技巧来打败你,人的肢体是有局限的,再快也没有神经信号快,再壮也没有狮子老虎壮,而真正能把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是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力量如何最合理最有效使用。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要寻找最最指挥的方法分配自己的精力,去冷静面对、解决一切困难,而不是执着的对抗。经过多年的浸淫,对武术的很多想法、见解融汇到一起,才形成了一个高手的哲学。所以没有刻苦的练习,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不断探索,人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可能自省的,都壮志凌云等着成为天下第一呢。而自省是一切哲学发生发展的途径。并不是说仅仅有学问的人才能有思想。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不是木匠就是盖房子的,都是最朴素的劳动者,伟大的思想从何而来?就是自省,不断地审视自身。仅仅通过“捆绑式”的手段,把武术和什么“经”、“论”放在一块,是不管用的。不断地向初学者灌输道、文化,也是不管用的。武学思想是从武当中慢慢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贴上去的,如同捏面人儿、做风筝,一开始都是手艺,千万遍的练习,不断的精进,最后就成为“艺术”了,包含着想法、感情、处世哲学艺术。只有这样生长出来的武学文化,才是纯粹的武学文化。
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北大物理学院的BBS有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物理学院学生专用的,另一个板块叫作百家争鸣,是提供给物理爱好者用的后来发现百家争鸣那里全都是反对相对论的民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好像能够把整个物理全部更新一遍。我那时候小,还和他们吵一吵可是发现有一些人他动机不是治学。他所持的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他自己也知道,但是他就是和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地抬杠。后来我明白了,他们不是真的想要证明什么学说,而仅仅是太空虚了,想找个人吵架,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和北大物理系的人辩论来着再后来,北大学生都发现这些人的不可理喻:你驳倒了一个就累死了,后面还有千百个,于是学生再也不去百家争鸣板块,称之为“隔壁”。可是“隔壁”的人并不满足于互相攻击,他们还是想要和北大学生辩论,总是跑到这边来发表各种荒唐的论调。无奈之中BBS采取了限IP政策,北大以外的人只能登陆隔壁发言。这样终于算清静了。我们给他们一个发言的地方,人家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禁止。可是我们也懒得和他们争辩:道不同,况且和他们也说不清楚,说那些废话干什么?不如省些时间看看书睡睡觉,回头一看才知道和这些人争论有多傻。我觉得TKD这版现在有点这个趋势。技术讨论,训练心得没多少,自吹自擂的理论,互相攻击的谩骂倒是铺天盖地。何必呢?有用么?清心自在,悟道练拳;狂犬吠烈日,你理他做甚?他一句话能把李小龙的价值改变了?他说一句话太阳就变成方的了?还是那句话,人没大脑,没得救,也别麻烦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