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dswlszyqjpdj fsdswlszyqjpdj
关注数: 50 粉丝数: 186 发帖数: 3,520 关注贴吧数: 33
定弘法师主讲:太上感应篇汇编006 感应之验。古今所载。不能尽述。今略举以上诸案。皆确本见闻。信而且显者。以证感应之定理。惟愿收此书者。幸勿泛然。当清净端坐。屏去浮气。存一片恭敬虚受心。细细详览。深味勉行。莫大良缘。慎毋自失。曷胜焚香叩恳。    迪吉录曰。一祝起信心。夫迪吉逆凶。圣人已断言之矣。而世乃指顺逆之少爽者。懵然不信。谓为善未必获报。为恶未必蒙灾。断自己福缘。灭他人善根。是心何心哉。见此者。正宜起大信心。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    一嘱勤修。夫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报者。以一杯水。救一舆薪。遂谓善不必为。怠玩复生。不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乎。正当吃紧修持。勇猛不懈。常如天地临我。鬼神诏我。方不辜负此身。不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人寿几何。待我徐徐积累。恐无常猝至。嗟何及矣。    一重养心。管子云。喜气迎人。亲于兄弟。怒气迎人。惨于兵戈。南华亦云。兵莫惨于忍。而镆铘为下。由此言之。志气之间。于物未有所济。而含和饮醕。固已捷若桴鼓。昔禹稷佐尧舜定天下。水民而致居之。饥民而致饱之。固功德浩大。实被斯民矣。而尼山布衣。一筹未展。空言何施。独是老安少怀之心。勤恳至死。竟得与南面者。比功絜德。师祀万世。则心之具万法也。人但能涵养本原。冲和活泼。不动浮气。遇亲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有情无情。有事无事。都是一团生意。弥满虚空界。其福德又乌可思议哉。此为善第一切务也。    三贵坚永。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 1: 泛然:随便,漫不经心貌。 2; 屏 bǐng:屏除 3勉行 :勉力行持,认真努力去落实。 3曷 hé :岂不。 4 《迪吉录》作者:(明)颜茂猷辑;迪当“道 ”讲。 “迪吉 ”出自尚书,讲【惠迪吉,从逆凶 】 5 祝:祝祷 6 指:指责、批评。 7 顺逆 :顺逆之道,迪吉逆凶 (因果报应) 8 爽 ;差错。 少爽:很少有差错。者:的话。 9;懵 měng 然:不明白,无知。 10 舆 [yú]:车 11 遂:于是、就。 12:玩:轻忽 13 与:等于, 14 管子:春秋时候齐国管仲著 15 南华 : 庄子的著作为何叫<南华经> 16 镆铘 mò yé :泛指宝剑 17 志气:志向、气息。 18 醕 chún 古同“醇”:酒味厚 19 桴鼓 fú gǔ :鼓槌与鼓。比喻相应迅速 20 稷 jì :后稷 ,周朝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21 被 pī ;古同“披”,覆盖,加持、护持。 22 斯民:这个天下的人民。 23 尼山 :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 24:与:参与 25 南面:圣王 26 絜 [xié]:衡量 27 祀 [sì]:奉祀、祭~ 28 生意:生生不息的气场,和蔼欢喜的气场。 29:乌:文言疑问词,哪,何
《无量寿经》随身听是贺年最殊胜的礼物 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本来什么都不缺,你能够想到的统有,没有一样没有。它要是没有,怎么能够变现万法?所以在含藏里面是本自具足,起作用的时候能生万法。整个宇宙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它里头什么都有,样样不缺,我、你、他都是这里头含藏的,所以它都能变现出来。这个意思、这个事实真相如果真正通达明白,你就大彻大悟。悟什么?悟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原来跟我是一体。这个人就成佛了,承认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跟我是一体。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这句话可以用来注解《六祖坛经》里面他开悟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些什么?佛说了,智慧德相,用这四个字讲尽了,全包括了。智慧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德能相好全都在其中,样样都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是自性本有的东西,不从外面得来。所以佛陀的教诲才是至真至实(真实),广大无际的真实利益。只是佛法难信,净土是最快的、利益最大的,是最难信的。小乘一般人还可以接受,大乘很多人不能接受,大乘当中的大乘就是净宗,太难了!能够遇到净土,能信、能解、肯念佛,这种人不可思议。我们一定要知道,这种人什么?这种人就是阿弥陀佛。他这一生寿命到了,肯定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成什么佛?成阿弥陀佛。他成的佛、证得的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为什么?跟阿弥陀佛学的,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还得了,这是多大的福报!世出世间没有能够在他之上的,你找不到一个,这到顶级了。   无上菩提就是这一部《大乘无量寿经》,无上正等正觉。能信的人有福,能解的人、能真正干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新年到了,贺年的礼物,我觉得最殊胜的第一法宝就是《无量寿经》随身听。现在这个小机器功能很多,可以听经、可以读经,跟著这个小机器一起读,跟著这个机器念佛,一个机器三样都有,能听经、读经、念佛,真的是宝!现在听说还可以用太阳能充电的,非常方便。有这个机器如获至宝,这个机器就能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福报一等,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的福报没有极乐世界的大,你得的是宇宙最大的福报。第二个,你得到的寿命无量寿,智慧、德能跟法身菩萨相等,你到哪里去求得到?这些话,句句都是真话,句句都是实话。   『修菩萨道』,这一句是自《吴译》经文,「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我们今天念佛往生,就是直趋一乘,不落权小。「《宋译》曰大乘第一」,我们做成那个小机器,大乘第一。「故知菩萨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这些字样都可以写在这个机器上, 一乘真如、圆满大法、大乘第一。都用四个字, 大乘第一、一乘真如、圆满大法,让人家看到这几个字死心塌地,这就行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法、阿弥陀佛的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法就在这个小机器里头,你全得到了。这个去供养人,真正是无上法宝,不认识字的人他可以听,他可以跟著念。--净老
净空法师:相随心转,心好相貌端正庄严,也可度众生 1 佛出现在世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貌是福报,有福的人一看那个相貌就不一样。    2 佛修福是在最后修,先修慧,为什么?有慧纵然没有福,不会堕落,所以慧成就之后再修福,这是很聪明的做法。    3 为什么要修福?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成了佛、成了菩萨,如果这个相貌不好看,很丑陋,人家一见就讨厌,你再好的佛法说给他,他不听,他跑掉了,不愿意亲近你。   4 释迦牟尼佛,这是世间最好、最圆满的相貌。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出家,佛问他:你为什么出家?他看到佛的相貌太好了,这样出家的。   5 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秀色可餐。看到那个相貌太美,自自然然就跟他去了。所以相貌是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人总是愿意跟福德很大的人走。   6 佛也得要迎合世间人的心理,如果为他自己,大可不必;百劫修福是为度众生的方便,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佛相是最美的,菩萨相美,都是修得的。   7 确实,我们的相貌会随我们修行的功夫转变。你真正有修行,修个三、五年之后,你拿没有修行之前照片对照一下,不一样!   8 你功夫愈深,相貌也愈好。你这修行功夫骗不了人,一看就晓得。相的确是随心转,心清净,身就清净,相就清净;心慈悲,相就慈悲,你举止言语统统都慈悲。   9 你们身体的庄严、相貌的端好都操纵在自己手上,就看你怎么修。真正修行人,时间愈久,他确实显出来跟我们一般人完全不一样。   10 古人说,四十岁以后相貌要自己负责任,四十岁之前是神识投胎来的时候你所取的相。   11 为什么儿女像父母?他看到父母那个相,欢喜那个相,他的相就变成跟那个相相似,这个不是遗传,是投胎时候一刹那当中取的相。   12 取的这个相,这是先天的,但是后天相貌会随着你一生的心行改变。如果一生心地非常善良,待人忠厚,成年之后,三十至四十岁,他就是忠厚老成之相。这相貌就变了。   13 四十岁的时候,相貌定型了,不太容易改变,这时相貌要自己负责任。你心善,非常慈悲、善良的相;心胸险恶,那个相叫人一看就害怕,就是个恶相。   14 我们天天想阿弥陀佛,想久了,不知不觉相貌就变成阿弥陀佛。相随心转!这是连世间看相算命的都常说,这个一点没错。   15 我们要想自己的相貌好,阿弥陀佛的相貌最好,天天想他,相貌就漂亮;常常想阿弥陀佛,你就不老了,虽然是老,老得很慢。你看念佛、想佛的好处太多太多了。   16 所谓境随心转,“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我们真正明白肯定这个道理了,境界是随心转的,我这个相貌、身体是境界,这个相貌、身体也可以随我们的心转。   17 譬如相貌,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们相貌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心不一样,你们对于一切事物想法、看法不一样,所以面貌不一样。   18 西方极乐世界,经文上讲的,相貌统统一样,为什么?他心一样,因为大家什么都不想。   19 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去往生的人,相貌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即使凡夫去往生的还有想,他想什么?想阿弥陀佛!他不想别的,想阿弥陀佛就变阿弥陀佛,相貌是相同的。   20 晓得这个道理,我们总希望自己相貌能好一点、能美一点,那么你的心也好一点、美一点,相貌自然就美好。心地清净,自然就健康长寿,这一定的道理。   21 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自己想要健康长寿,想要自己美貌,那是大错特错了,没有这个道理的。   22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老,可是又愿意长寿,长寿而不老这个事情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办不到的,你要长寿就得受老苦。
对参加“无量寿法会”几位尊者的简介 其名曰,尊者(1)憍陈如(2),尊者舍利弗(3),尊者大目犍连(4),尊者迦叶(5),尊者阿难(6)等 《解》他们的名字是尊敬的憍陈如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第一法门;尊敬的舍利弗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第一智慧;尊敬的大目犍连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神奇通达第一;尊敬的迦叶长老,他代表禅宗;尊敬的阿难长老,他代表禅宗以外的教下。 《注》 (1)(尊者)尊敬的意思。是对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称呼。今人称为‘尊敬的’。 (2)( 憍陈如)印度话,翻译成中文是‘明了’的意思。他是佛最初说法时,第一位成就的学生。他在本经排名第一,代表这部经是佛说一切经中的第一经。 (3)( 舍利弗)印度话,‘舍利’是身相美好的意思;‘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身相美好之人(他的母亲)的儿子。他是佛陀学生当中智慧第一,在这里表示第一等的智慧才能明了这一部经。 (4)( 大目犍连)印度话,中文是‘采菽 [shū] ’的意思。‘菽’是豆类,说明他们世代务农,所以用‘采菽’为姓。‘大’是区别同姓。他是佛陀的学生当中,具有神奇通达的能力的第一人。在本经代表学习这部经,就能得到很强的能力。 (5)( 迦叶)印度话,华译‘饮光’,是赞叹他的光明超过别人的光。他出生在大富贵人家。是佛陀学生当中苦行第一。也是禅宗的初祖,在这里代表念‘阿弥陀佛’是最高的禅功。 (6)( 阿难)也是印度话,华译‘庆喜’,就是庆祝欢喜,因为佛成道的喜讯传到他家时,正好他出生,所以用‘庆喜’为名。他是佛的堂弟,出家后是佛的侍者,他是多闻第一。在这里代表‘教下’(在中国佛法十大宗派里,除禅宗以外,其他宗派都统称为教下)。
太上感应篇汇编004_定弘法师主讲 宋西蜀李昌龄。为光州太守。平反冤狱。甚著声绩。详注太上感应篇。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此经大旨。遂得昭明于世。历官御史中丞。福寿并茂。   宋越国郑清之。尝进此篇于理宗。登极后。赐钱刊梓。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于篇首。自是奉行者益众。清之尝许作赞。未成。因目眚。力疾作赞。目即愈。后参大政。同知枢密院事。   台州王竺。有男名净。四岁病死。哀痛情切。发心刊刻此篇。欲求亡男再为父子,妻果有孕。因至黄岩进香。恍似与净同轿回家。即生子。取名师回。面貌与前无异。骨肉重完。   黄岩县杨琛。见人刊此篇。自念无力。随缘助刻第十七号一板。梦神曰。已如君所刻中矣。果中第十七名进士。   南直沈球。因妻项氏有孕多病。发心刻成小卷。便人持诵。工人捧板到家日。妻产一男。母子俱庆。   杭州汪静虚。志欲刻板广施。以薄宦未果。其子源。克承先志。捐产刻成。多方劝募。善士殳 等。印施万部。源梦父谓曰。汝善成我志。劝善共施。我已生天。汝母亦寿。众人与汝。名著善籍矣。   简州王巽。久病死至冥司。见一衙门。金字额曰。东岳府。殿左有一金字碑。乃感应篇也。巽读一遍。欢喜恭敬。即闻神曰。王巽一见真经。便生如此敬慕。若能从此奉行。兼持戒杀。自然疾愈身安。不须在此。遂得还魂。重病顿愈。由是奉行不怠。盖不识字人诵经。胜于识字人。以其无杂想也。背诵经。胜于看本诵经。以其能摄心也。其义只在敬字。王巽可证也。   慈溪秦三。力贫养母。病 久废。逢一道士曰。汝从我。当治汝。遂敷其足即愈。三白母从之。道士令三闭目。以手挟之。御风而行。至海上一山。山人讶曰。此无仙骨。何以至此。道士曰。伊家供养感应篇数世。每为子孙讲劝。善根不断。故收之耳。三思母念切。复挟归。已十三日矣。   天彭张道人。诵感应篇。募化度日。然止能诵其半。忽卧病至冥。一官问曰。尔诵感应篇。何不究熟全篇。而乃止诵其半。宜还人间。更受百日辛苦。出遇吏戒曰。汝以不诵全篇。故至此。今可自悔。并普劝世人。不惟免罪。更且增功。道人既苏。遍告一方。人果敬信。其地屡有丰年。道人亦病愈。后得道。   钱塘汪元。贫而无子。惟老母在堂。日诵此篇。募金刊施。以祈母寿子嗣。方刊首卷。妻已有孕。后生子。母享高寿。元尝曰。吾一念之诚。求母寿而即寿。求子嗣而得嗣。感应之理。固昭昭矣。
劝读文言文 我在早年开始学佛的时候就常常劝人,我们要读文言文,文言文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对后世子孙关怀热爱明显的表现。我们祖宗,怎么知道他关怀我们,怎么知道他爱护我们,怎么知道他热心帮助我们?从文言文就看出来了,这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没有的。我们祖宗明了,语言会随著地区、随著时代改变,如果语言跟文字完全相同,过了几代的人,对於现在这一代语言文字他就不懂了,在西方世界就产生这个问题。我们中国老祖宗聪明,把语跟文分开,语言随你怎么变法,文永远不变。所以你真正能够看得懂文言文,你看看孔老夫子的著作,孔夫子距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年,看他的东西,懂他的意思,就跟书信往来一样,当面谈话一样。这个发明了不起!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有这么一个工具传递智慧,传递思想,传递生活经验,流传给后人去做参考,流传给后人做为学习的基础,这是我们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我们后世子孙要不识货,这是大不孝!  文言文的学习难不难?不难,只要你肯读诵。我这个地方现在还剩两册,过去我搜集好像有八、九册,搬家搬来搬去都搬不见了,现在还剩两册,民国初年小学生的模范作文,你们同学们都看到过。民国初年小学生写的作文,现在大学文学系的学生也写不出来,不但写不出来,给他看,他看不懂;那个时候不过十一、二岁学生写的,现在大学文学系的学生看不懂。可见得文言文不难,文言文就是读。我初学佛的时候,追随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他很重视文言文。因为佛家的经典,最晚的翻译宋朝,翻译的这些法师都非常慈悲,用当时白话文翻的,所以佛经读起来比古文好像容易懂得多了。佛经是那个时候的白话文,在文学史里面称为变体文,佛经是变体,是最浅显的文字。可是我们现在没有文言文的基础,看起来还是不好懂。我们要肯定这是个伟大的发明,了不起的成就。怎么修学?老师教给我们,你能够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你能够背诵一百篇的古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所以我们当年在台中求学,李老师每一个星期有一堂国文课,给我们学习《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总共搜集古人的文章三百多篇,这部书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师每一个星期讲一次,十年就把这部书讲完了,不是按次第讲,选讲,选讲也选完了。他要求我们要背诵,方法好像很笨拙,非常有效果,我们不从这里下手,那就没法子学习了。 我在海外讲经,常常劝勉我们的华侨子弟要背书。我劝他们背《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浅,可以说是最浅显的文言文。李老师给我们定的课程是五十篇古文,《 无量寿经》四十八品跟五十篇数量相当,所以我劝大家念《 无量寿经》,背诵《 无量寿经》,有这么一个基础,大概佛经的文字可以看了。如果能真正去读古文,当然更好,经典里面文字深一点地方,你也能够看得懂。  所以古文不能不读,如果我们不能够背诵一百篇古文,我们真的对不起老祖宗。一定要劝年轻子弟,决定不能够疏忽,至少也把《 无量寿经》能够背诵,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当然最好年轻的学生,特别是初中以前的,小学、初中的学生,能够背五十篇到一百篇古文,非常非常好。父母能够注意这个事情,能够督促教导儿女,儿女长大会一生感激父母,这是父母对他真实的爱护,永恒的照顾,他在这个基础上,他能开智慧。他能够背一百篇,他的心就静下来,那就是修定;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那就是持戒。所以至少我们要能看得懂古文,要能看得懂古大德的注解,你才能得真实受用。--(净老)
学佛问答 定弘法师主讲 2012年7月24日讲于广州大佛寺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不是正式讲经,是属于一个座谈会,大家提出一引动学佛遇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研讨。大家写了一些问题纸,我就把收到的这些问题纸,给大家先念一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先念然后再回答。当然这是定弘自己懂得多少就跟大家答多少,也有可能会答错,如果答错的地方,要请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多多指正, 下面第一个问题: 问:请问六和敬是否在待人处事中修行? 定弘法师开示:没错,这六和敬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叫六和。六和都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恭敬,有恭敬心才可能和睦,不和睦都是因为没有恭敬心,就会跟对方对立、冲突。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就修自己的和敬,化解自己内心当中,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矛盾,怎么才能做到呢?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原则:“看一切人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除了我自己以外,其他人都是菩萨,所以对任何人都要恭敬,就像恭敬菩萨一样。你要真正由衷的形成这样的看法,那你跟任何人都能和敬。那你说:我见别人是菩萨,好像很难做到,别人明明有错的地方,这个不如法的地方?他怎么还是菩萨?没错,他还是菩萨,他的不如法的地方都是示现。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当年僧团里面也不是个个都安分守己,也有一些败类。你看提婆达多他要分裂僧团,他是佛的表弟,也是聪明能干之人,他自己要另立门户,对释迦牟尼佛嫉妒,要害佛,把佛害死了,自己就能做佛了,他这么想,所以分裂僧团,破和合僧,还出佛身血。他想了好多毒策、毒计要害死释迦牟尼佛,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要经过一个山涧,他就事先准备在那个山头上放了个大石头,释迦牟尼佛刚好走到那个山涧里头的时候,他把石头推下去,要把释迦牟尼佛砸死。佛的福报很大,任何人都不能害死佛的,有护法神保护。护法神拿金刚杵一下就把这石头挡住了,那石头就碎了,结果有一个碎片落到佛的脚上,把佛的脚给划出血来了,这是出佛身血,是以恶意来害佛,这也是五逆罪之一,所以提婆达多后来就堕地狱。释迦牟尼佛怎么看提婆达多的呢?这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说:“这提婆达多是法身菩萨再来的”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好像演戏一样,释迦牟尼佛是演主角,还有很多配角,配角里面有演好的有演坏的,好人也要有坏人也要有,这出戏才精彩!才能显出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威德、智慧,提婆达多是出来演丑角,坏人角色的,所以他堕了地狱,实际上他不受苦。经上讲他在地狱里面享受的是天福,就像在天上享福一样那么舒服,像禅定天一样,禅天的福报。阿难尊者有一次,佛就命令他到地狱里面去问候提婆达多,这个提婆达多居然还要去问候他,但佛一点对立都没有,命令阿难去看望他,感他的恩。为什么有恩?他成就了我的德行,释迦牟尼佛看那些伤害自己的人都是恩人,没有他们的帮助,显不出佛的那种慈悲,那种智慧,那种心量,所以 阿难到这个地狱里面去找那个提婆达多,问那个鬼卒:“提婆达多被关在哪个地狱?”结果那个鬼卒怎么回答:“你是找哪一尊佛的提婆达多”阿难说:“我找的释迦牟尼佛那个提婆达多”原来如此,我看到这个经文我突然想到,可能应该是每一尊佛都有一个提婆达多,所以每一尊佛要示现成佛,他肯定都会有这个扮演坏人的角色,来反衬佛的德行,所以这些人都是菩萨。你看佛用什么样的心,我们也要学,看到那个坏人,提婆达多来了,他来成就我的德行,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所以对任何人都要恭敬,都不对立,任何人都值得我们感恩,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看这心多美好,纯净纯善。当你看到一切人都是菩萨的时候,你也是菩萨了,这世界上没有坏人都是好人,所以凡是来找麻烦的,我们都合掌恭敬感谢他,自己不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是他的事情,我绝对不跟他对立,这就是修养,这就是真学佛。当你真的看到一切人都是佛的时候,你也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你看他在《华严经》里怎么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很奇妙,奇妙什么呢?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佛,都有如来的智慧、德能、相好,那为什么以前没看出来?现在成佛了才看出来?因为以前有妄想、分别、执着,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不能证明。这个话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都​​是这样,会理解错误,一看到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你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你并来是佛,但是你现在有妄想执着,所以你现在不能成佛,这手指都指着别人,后来我才明白指错了,人家本来就是佛,这天底下只有一个没成佛的,就是我自己。谁有妄想、分别、执着,只有我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正是因为我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我看不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等到我把妄想、分别、执着一放下,我这一看,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原来都是佛,那时候自己也成佛了,所以自己成佛的时候,你看到众生都成佛,当你看到还有一个众生没成佛,那你肯定还没成佛,那你还有那一点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从这里你细细去参,师父老人家讲的那句话:“ 别人错了也是对的,自己对了也是错了”人家错了全是菩萨显现,对呀!他这种示现,正是帮我断我的妄想、分别、执着、断我的烦恼,我以前就是没有断这个烦恼,现在他跟我来示现,来磨我的,把我的烦恼就断除了,这烦恼要有人磨才能磨掉,跟他相处,从不和谐到和谐了,就把烦恼给磨掉了,你还跟人不和谐,你的烦恼没断,你的我执,我见还很坚固,当然跟人相处的时候,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本身就错了,自己错了,自己对了也是错。我执、我见,佛法就是破我执,你还是坚固的我执,你是不是错了?所以这个六和敬,只要求自己跟人和,绝不要求别人跟我和,有要求别人那颗心,已经是控制的心,已经是落在烦恼当中,这是我们要真干,所以这就平常每天要检点、反省,对一切人都要柔和、恭敬,绝不能够慢待别人。
定弘法师:四念处之观身不净 身念处是「观身不净」,观身不净就是对身体的正确的看法。《教乘法数》上解释说,「自他身一切色法皆不净」,这个自是自己,他是外面一切众生,自己和众生的身都不净,一切色法是指一切物质,都是不净的,这是身念处的意思。佛在经上为我们分析,我们这个物质的身体构造不清净,最明显、最简易的观察就是看我们身体的七窍,常常排泄出来不净之物。七窍之外还有更微细的毛细孔,排出来的这些汗液,现在称为叫尿素,统统都是不清净的。古人讲我们这个肉身是皮袋,一个臭皮囊,里面包裹的这些脓血、粪便、五脏六腑,都是臭秽不堪。大家如果看过尸体解剖,真人尸体解剖,你会觉得非常恶心。人体被开膛剖腹之后,看看里面红红黄黄的一大堆东西,都是不净之物。我们生人吃下的东西,不管是再好、味道再香的东西,吃下去之后,没过多久就变成臭秽不堪的东西排出来,可见得这个身体多么肮脏,它是生产肮脏东西的一个机器。身上常流著这些汗液,散发的气味都很难闻,一个人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就有一种怪味。这个味道是什么味?烦恼的味道。烦恼愈重的,他身上的体味愈浓,愈难闻;那些身心清净的人,他身上的气味是香的,是清净的。我们师父上人也给我们提到,过去虚云老和尚他一年才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可是身上的味道是一股清香味,虽然衣服已经很破旧,这个领和袖上的油垢还很厚,可是一点不难闻,像一股檀香一样。这是他老人家修行有真功夫,心地清净,心清净就身清净。佛法里讲「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是什么样的心,就会得什么样的身。所以身不清净,那要观察是自己心不清净的结果。   佛教里面称为自他身一切色法都不清净,就是凡是有情众生的身体(色身)都是不净物,为什么?因为心不清净,所以感得的身也不清净,境界也不清净,正所谓境随心转,境由心造。所以你要想得一个好的身体,清净的身体,首先要转自己的心念。学佛的人看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功夫,首先看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这个相貌有没有改变。如果学佛学了一、两年,相貌变得更庄严,身体变得更健康,这就说明你学佛很如法。假如身体、相貌一点都没有改观,那说明我们的修行不如理、不如法。如果身体愈学愈糟糕,相貌愈变愈丑陋,我们就要反省学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肯定是有问题,要进行纠正。所以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身,就会什么样的相貌。人投胎的时候,很多人说人的身体、相貌是遗传的,这个不然,佛法里给我们讲得清楚,当我们投胎,是因为喜欢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产生了爱恋,一切法由心想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你出生之后,这个相貌长得就跟父母很相像,这不是遗传,是你的心想生。古人讲四十岁以前大多都是受前世的影响,可是四十岁以后,你自己的容貌、你自己的身体要自己负责任。为什么?这是你四十年当中,你自己的思想、心态改变了你自己的容貌。所以你如果念头恶、行为恶,相貌就变得凶恶;心地刻薄,相貌也变得刻薄;如果心地善良、慈悲、厚道,你的相貌也变得很慈善、很厚道,让人一看到就有一种信赖感。所以《十善业道经》里面提醒我们,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让我们的心调整到纯净纯善的水平,那我们的果报就十分殊胜,身相庄严。所以学佛功夫到哪里,瞒不过别人,有智慧的人一看,看你的相貌,看你的身体,就知道你平日修学的功夫。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的是紫磨真金色身,这个身是清净身。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身是不净,到极乐世界的身是清净的,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的人心清净,感得正报、依报的清净庄严。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把这个娑婆世界污秽的色身放下,看破了你就能放下,希求到极乐世界换一个紫磨真金色身,不肯放下你就得不到真正的极乐。所以对这个娑婆世界一切身心的这些境界,都要把它放下,放下六道轮回,你就得到真正解脱。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我执来的。执著里面第一个就是执著这个身见,以为这个身体是我,爱护得不得了,有几个人知道这个身体,这个臭皮囊是我们的拖累。世间有智慧的人都晓得,你看老子,他在《道德经》上面就说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他也懂得身体是一个忧患,被这个身体拖累了,所以要把它放下。我们对身体不去执著它,不去贪图它,把它放下,但是也不是说要把它任意的糟蹋,糟蹋它也是有过失的,《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我们采取什么态度?随缘就好,这个身体是我们这一生的果报,不受也得受,所以随缘消旧业。借假修真,借这个假身修我们真实的道业。什么是真实的道业?往生净土。所以有这个身的时候,我们用它来精进修道,一心念佛,除念佛之外,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一切法因缘生,要靠因缘生的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专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的禅 定弘法师: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句话是佛在《大集经》里面说的,说只要我们肯念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深妙的禅。大家都晓得禅是很殊胜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很难得,顿法,可是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的禅,这比普通的禅更高,你看就一句阿弥陀佛。什么叫禅?用《金刚经》的话来讲是「无住生心」,无住就是没有任何的妄想分别执著,心无所住,生心就是生起无上菩提心。可是凡夫要入这个境界难!凡夫都落二边,不是无住,就是无住了之后他就不生心,或者生心了之后就不能无住,他总有一边,要二边不著这真的不容易。可是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就达到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所有妄念都放下,单提一句佛号,什么都不想,就叫无住,单提一句佛号?你就生心了,无住生心,你看他能合一。所以凡夫想要进入这个无住生心的境界,真的只有念阿弥陀佛,除了念阿弥陀佛以外真的入不进去,所以这是深妙禅。妙在那儿?妙在你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下去,一个妄念没有,你看不知不觉你就跟道相合了,你就合上无住生心了,你就在修禅了。还有古德说,「巧入无生」,太巧了,就这样子老老实实念,不知不觉你就入了无生法忍,你达理一心不乱,太妙了!   这个法门深,一般凡夫确实把道理弄清楚不容易,不要说凡夫,二乘人,乃至菩萨,要把这个道理彻底弄懂也不容易。正如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这个法门是「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念佛法门不是九界众生可以信解的。九界众生包括六道众生还有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能够完全信解,只有佛才能够完全明了,所以这是无上法门,而且这个法门帮你这一生成佛,因此念佛法门是圆顿大法。圆是圆教,圆教是帮你这一生成佛,这叫圆教,顿是顿教,顿教是你快速的这一生你就办妥了,极快速的法门。
智慧是体、能有 二用,一者自利,即为郑(正心),二者利他,即为化(教化)。 【 净空法师:学佛要学包容 】入佛门学什么?学“笑面迎人”。你一入佛门,头一个看到是弥勒菩萨,笑嘻嘻的,这就是教给你要笑面迎人。经上说: 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 弥勒菩萨肚皮很大,表示 什么都能包容,不计较、不分别、不执着,能生欢喜心 。弥勒菩萨特别塑造布袋和尚的像,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对待任何一个人都欢欢喜喜, 一切是非善恶统统能包容。我们要把这个带到我们的家庭,带到我们的生活上。要学弥勒菩萨把肚量放大,一切能够包容,这是大慈平等,慈悲一切。我们肚量要大,要能够包容,对待任何人要笑脸迎人,弥勒菩萨教给我们这些。弥勒菩萨代表 “生平等心,成喜悦相”。 学佛的条件是什么?量要大。斤斤计较,心量很小的人,没有资格学佛;学佛的人一定度量很大,什么都可以包容。见到冤家对头,这个人天天想害你,你对他还是笑脸相迎,这种人才有资格进佛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心要平等,量要广大,要能包容,要笑脸迎人,欢欢喜喜的,这才能进入佛门接受佛教育。 你看弥勒菩萨那个样子就表现出来了,对什么人都欢欢喜喜,什么样人物他都能包容。我们供弥勒菩萨像,不是装饰品,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膜拜,它不会保佑你的,看到它就要学“我要能容忍,我要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佛门广大,什么条件能入得进来?第一个要生平等心。平等心,就是能够包容一切,对待任何人欢欢喜喜。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忍辱,要能够包容,要能够饶恕别人,不跟人计较。要知道,我们的心,我们的本心,我们的真心,经上讲得很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原来的心量多大!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心里面包容着,现在我们的心量变得很小,一个人都容纳不下,你说可不可怜!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是包容虚空法界的。现在问题出在迷惑,我们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把自己的心量变得很小很小,甚至于连自己都容纳不下,这个可悲! 学佛从哪学起?要从把心量拓开学起,学着能容忍,能够包容万物,要把心量拓开。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不要去跟一切人、一切事斤斤计较,没有这个必要!拓大心量是修学功德。起心动念替一切众生着想,不要想自己,想自己你的心地是污染的,想别人心地是清净的。最好能把自己忘掉,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这个念头就是无量功德。 拓开心量,首先要从容忍做起,要能包容,尤其是包容常常找我们麻烦的人,包容嫉妒伤害我们的人,首先要把妖魔鬼怪包容,这才叫真功夫。我们包容他,我们教化他、感化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们回头是岸,这个心才是真心、才是佛菩萨的心。
定弘法师: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解释 我做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摘自:《佛说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 我们就拿十八愿来讲,这是十八愿,大家都很熟。可是细细去品味品味,这里面很有学问,这个愿为什么叫四十八大愿的核心,我们要真正去体会,你才能够感觉到。 我做佛时:你看,这愿里面讲,我做佛时,这阿弥陀佛成佛了,这愿实现了。 十方众生: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在内。 闻我名号:我们这个名号功德听明白了。这个闻名,不是我听到这句阿弥陀佛佛号了就算闻名了,那不是的。听到一句佛号,那基本上可以讲全球华人都听过,那全球华人都可以往生了,当然不是的。往生还是少数。所以闻我名号,是指什么?是你真正把名号的功德听明白了,这名号的功德在哪有啊?就读《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怎么来接引你,你凭什么往生,这些道理你要搞清楚。搞清楚了叫闻我名号,那你就会怎么样呢,就会至心信乐。 至心信乐:你就会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之心,对这个娑婆世界生起厌离的心,就是你愿意离开这个地方,你愿意往生,越快越好。至心信乐。所以,这个心是信,还要乐,就是很爱好,很欢喜的去往生。不是说我现在得了病了,我老了,医生都宣布我没的治了,无可奈何,好吧,那我就求往生吧。这个念头不叫至心信乐,你是无可奈何,绝望了,其他选择都没了,只有选择极乐世界了。这哪是至心信乐,至心信乐是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做你第一选择。甚至讲唯一选择,没别的选择,我就向往生西方。这就是至心信乐,不是无可奈何才去的,就想去,就欢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真正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你的愿生起来了,愿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因为你真信娑婆世界是苦,轮回是苦,极乐世界是究竟的乐,你愿意离苦得乐,你自然就生起愿心。如果你还没放下,就是你还没有真正愿,你没有心心回向,你还没有至心信乐,这就是你还没有真正的信愿。藕益大师说得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至心,这里头没有任何疑虑,这就是信;没有任何放不下的,这就是愿。你真正具足信愿,你肯定往生,这叫有把握往生。
如何对待其师和道德人! 【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佛这些话,我们哪里会懂?想想我们自己,天天干这些事情,天天在造作罪业,自己不觉悟。你既然拜这个人作老师,你做他的弟子,你就不能恶意对待老师。恶意对待老师是什么罪名?背师叛道。作子女恶意对父母,是大不孝,作学生恶意对老师,跟作子女恶意对父母,没有两样。因此, 我们求学,不能不慎重选择老师,选择之后就不能够背叛。古礼中说,别人说我们父母之过,我们听到了立刻要避开。他可以说,作儿女的不可以说。同样道理,学生听到别人说老师过失也要赶紧避开,无需要跟他争论。古人教导我们,这里头有大道理在。老师有一些作法,也许我们看到不容易体会他的意思,但是他一定有道理,时间久了,恍然大悟。我们原先以为老师做得不见得是如法,过个几年之后想想,他还真有道理,是我们年轻学浅见不到。   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也有一些倒行逆施的,我们初接触这个经典,感觉到非常惊讶。善财童子去参访,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贪爱,贪瞋痴!我们不懂,人家是什么?用贪瞋痴做佛事,度某一类的众生,必须要利用这个做手段,我们哪里知道?它是方法、是手段,他用这个方法一定能够叫对方改邪归正,断恶修善,回头是岸,这了不起!我们要是看到,对老师怀疑了,我们就有过失。「道德之人」、「善师」,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对於「善师」、「道德之人」,『当视之如佛』,我们对他的敬仰,就跟敬佛没有两样,不可以轻视,不可以嫉妒。『见善代其欢喜』,这是见到世间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见人做善事,这个事是利益社会的、利益大众的,我们要生欢喜心,要赞叹。为什么?佛在底下讲『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我们轻视他,我们嫉妒他,你要晓得,天龙鬼神尊重他,天龙鬼神拥护他,这些事情都是真的。所以「戒」跟「德」这两个字,不能不重视。   我们学戒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从五戒,从这里下手。每一条都要真正做到,做不到,你没有戒。你真正做到了,有得於心,有得於身,那就叫「德」。有得於心,是你的心清净了,你的心觉悟了,你对於一切事理明了了,有得於心,心是开悟。有得於身,身是调身,佛的经论里头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这个身体是我们最亲近的依报,你有没有德,「德」就在你这个身看。你的相貌变了,你有德,你的体质变了,这是你的德,身心健康,清净不染。表现在外面,不是有意的,不是做作的,自自然然合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是有意做出来的,自自然然的,这就是德。正是所谓「诚於中」自然就「形於外」,就这么个道理,表里一如。这样的人在这个世间,当然感动诸天,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人不知道,天神知道,天神尊敬。『天龙鬼神』,天龙是讲佛家的八部护法神,鬼神里面包括意思就很广很广,鬼神尊敬你。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应当认真修学,依照佛在经典上的教诲,真干!   底下说『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这是人间大苦事,我们一般人常讲,人这样死叫「惨死」,这不是好事。我们宁愿受这个苦难,也不嫉妒别人之善,『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实在讲这个事情,嫉妒别人的善心,嫉妒别人的善事,我们常常犯。「嫉妒」这个烦恼,给诸位说,是与生俱来,过去生中的习气。哪一个没有嫉妒心?你仔细观察,一岁的小孩,还不会说话,他就有嫉妒心。两个小孩在一起,糖给他吃,这个给多一点,那个给少一点,那个拿少一点的,你看他的表情,那个嫉妒心就显出来了。嫉妒、骄慢都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儒、佛教我们修行,把这个烦恼修正过来。儒家不要求断,要求你要有能力控制,「傲不可长」,傲慢有,不能再增长,儒这样教人。佛要教我们断,傲慢、嫉妒要断。为什么?佛教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六道轮回,这个烦恼要是不断,不能超越。儒家并不讲超越三界六道,所以烦恼可以不要断;如果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这个东西要断。
定弘法师对母亲的赞叹 我妈妈对我姥姥是非常孝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供给得很充足,而且常常想方设法让老人家开心。老人家最喜欢的是逢年过节这些儿孙们都欢聚在一堂,大家有说有笑,享受天伦之乐。我母亲每次都主动的组织大家在家庭里聚会,让这些孩子们都表演节目。像我小的时候常常表演朗诵诗词给老人家,表演这些节目老人家听了也很高兴,这是让老人欢喜。而且常常自己写诗赞叹母亲、赞叹老人,这是我们家庭一个重要的文化,就是常常赞颂父母的恩德。我在此地也想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母亲在一九七九年,刚刚文化大**过后,给我姥姥写的一个生日贺诗,当时我姥姥是六十九岁。这个贺诗是这样写到的:「献给亲爱的妈妈——祝贺您六十九岁生日。哪一朵葵花不向著太阳?哪一个孩子不热爱自己的娘?亲爱的妈妈,一个幸福的家庭,您是舵手,有了您,爸爸才有成就!有了您,哥哥、姐姐才能上大学;有了您,我的户口才能从农村转回城。您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您是我们成功的后盾!您是大北路之家的砥柱栋梁!亲爱的妈妈,您的性格就是:永远给予,不求报酬。您的爱,像大海那样深广,而我们回敬的,却是一滴水啊!您给予我们生命、学识和财富,您给予我们温暖、快乐和幸福。我们说上帝,就是指您——亲爱的妈妈!我们说您,就是指降福於我们的上帝!小女良玉敬呈,一九七九年正月」。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孝道的家庭文化氛围当中我慢慢的成长,也就潜移默化,知道如何来孝亲。在十三年以后,那是一九九二年,当我考上中山大学以后,给我母亲在母亲节的时候献上一首贺诗,我也想把这首贺诗给大家分享一下。「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快乐!您和爸爸的爱,长出了我的胚胎,一团模糊不清的心肉,损耗了您的生命精华、窈窕青春。才有了嘴巴、耳朵、眼睛,创造了未来的大脑和胸怀。您以痛苦的受难和乳血,使我从无到有,庄严存在!您教我牙牙学语,您教我认识世界,走第一步路,念第一个字,读第一首诗……您凭著伟大的母爱与超人的远见,在我很小时就开始了对我的教育。您把我送到幼儿园全托,以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您在家里的门板上教会了我唐诗、宋词、ABCD。您手把手教我写毛笔字,您是我人生启蒙的第一个教师啊!您循序渐进,诲人不倦,把一个淘气顽童教养大。您孜孜不倦辅导我升中考试,使我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市一流中学——华师附中。您犹如一位向导,带著我走上了光明之路。我上了大学之后,您对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您为我规划一生的道路,给我讲如何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提高我的综合素质,为我做留学的准备。您用心良苦,望子成龙。从衣食住行到书本用具,处处都有您慷慨的给予。您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予儿子很多很多,这全是基於您无私圣洁的爱!如今孩儿的翅膀逐渐硬朗,羽毛逐渐丰满,然而饮水思源,我一切的一切,哪一点没有您的关心、爱护、劳动、智慧、教育和启迪?您是母亲中的典范,是我心目中永恒不灭的星斗!在母亲节之际,我要深情的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妈妈!』 儿茂森叩敬。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号母亲节」。
转贴: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价值观 "黄帝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而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参加"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昆士兰大学副教授钟茂森一直钟情于研究黄帝文化.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即将结束时,曾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即使《论语》中也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言.孔子乃至圣先师,他却认为自己并未创造什么,只是爱好古人的学问,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中华民族以黄帝为人文始祖,不是因为黄帝创造了文化,而是他发现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找回自己曾经迷失过的自性,这种人我们说他是证悟的人,就是圣人.黄帝对人类最重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婚姻文明的贡献.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打败蚩尤以后,人类开始安静下来,我们的华夏大地上需要休养生息,黄帝教百姓种五谷,兴***干支,制乐器,创医学,中华文明随着农耕兴起而开始,人类开始过着聚居的生活,形成了家,形成了国,乃至形成了天下.社会以家庭为细胞,这个细胞中最小的单元就是夫妇,所以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古人有所谓"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这个"伦"实际上就是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自然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甚至是不同空间的种种境界,生命.所以皇帝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建立在人伦教化基础上的文化,它是一种手段,一种门径,是通往你证悟自己心性的.中华民族有黄帝乃至黄帝以后的圣人留给后代子孙无上的文化瑰宝,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概括起来就12个字——"孝悌忠信,仁义礼智,诚敬谦和".这些价值观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而是人们心性本来如此,遵照这个去做,过得最幸福,最自在."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中华传统的价值观,它是以道为体,以人为衣,以孝为本,以圣为归. 本报记者 王吉吉 高凯 整理 中华传统价值观历久弥新——访昆士兰大学副教授钟茂森"黄帝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而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参加"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昆士兰大学副教授钟茂森一直钟情于研究黄帝文化.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即将结束时,曾说,"人类要生存下去...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x3tapdosyAo%2F%3Fbid%3D03%26pid%3D24%26resourceId%3D16743230_03_05_24&urlrefer=6e6e01ea07f239d2701b2f4e9fa6e2ec
劝他念《无量寿经》就是开示正道 “开示”两个字很不容易做到。‘开’是开启,把众生闭塞的心打开,使他能觉悟。上根、利根的人,佛这一开示,他就觉悟。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把他的茅塞拔掉,把他的心打开,他还是不知道,必须示现给他看。‘示’是指示,这样他才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辨别善恶、是非。‘示’的标准是正道。“正道”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学佛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在大乘佛法里就是‘三宝’。我们学佛,一开始就要‘皈依三宝’。三宝是‘自性三宝’,也就是‘觉、正、净’。在本经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即是正道。清净是自性僧宝;平等是自性法宝;觉是自性佛宝。   ‘学佛’不是学外面的佛,是觉悟自性三宝。今天有许多没学过佛的人,同修们常常劝他学佛,他不肯接受,反而骂你迷信,其原因实在是自己没有善巧方便。如果真的有善巧方便,‘佛’是什么?佛是清净心,你想不想心清净?那一个人不想心清净。身心清净就健康长寿,这对于自己的利益实在太大、太密切,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这就是‘三宝’,就是‘佛法’。为人介绍时,要介绍真正要紧处,人家听了当然欢喜,当然接受。不要跟他讲,这个菩萨很灵,那个菩萨神通很大,否则人家就说你迷信。你是真的讲错,介绍错了;必须介绍‘正道’给他。劝人念佛不容易,世尊在此对弥勒菩萨讲‘实当念佛’。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才跟他讲实当念佛,因为他能相信、能接受,听了不怀疑。   ‘正道’一定要清楚,要理解。佛法所修学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法的‘正道’。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很多,可以广泛的介绍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要介绍参禅,若无真善知识指导,参禅的确不易。介绍‘读经’,一般人都能接受。读经的要领是‘不求解义’,用这个方法止息妄念,修清净心。如果读经时还研究其中的意思,心又不得清净。若不读经,自然就打妄想,所读的经文愈长愈好。   古人读经,多半选《法华经》、《楞严经》。这两部经的分量恰到好处,从头到尾念一遍,一般人要念八个小时。一天八个小时不打妄想,这是好功夫。念得很熟也要五个小时。现代人工作很忙,没那么多时间读诵,就劝他念《无量寿经》最好。这部经不太长,也不太短,初学的人念一遍需一个半钟点,念熟之后只要一个小时。一天有一个小时不打妄想,头脑清净,对于身体健康就有很大的帮助。只教他念,不要让他想。念熟了,意思自然就明了;熏习久了,自然能发心依教奉行,得到真实的利益。这是“开示正道”。---净老
读诵《无量寿经》的殊胜功德 1990年台北 传心居士 主讲 各位大德:阿弥陀佛! 很难得,今天有这个殊胜的因缘,向大家报告我读诵《无量寿经》的心得。恩师常告诉我们,佛教是“师道”。佛与我们之间,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印光大师也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 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清净心、根本智。因为唯有用读经的方法,才能快速的将妄想、习气很快的洗干净。 我的一生也因此经而改变命运。今日以我的修学是不足以来负起续佛慧命之职,但以一个学佛者所得之真实利益,“当孝于佛,常念师恩”。思及此,以我个人改变命运的事实来供养一切众生,真是愿力不可思议。梅老居士于序文中写道:欲弘净宗,必须先弘大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理不明要弘净土即难矣,故大经适时出现。诚如彭二林居士所言,能遇到此经,实是无量劫中,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一个事实,的确值得我们大家深深的思考。 为什么说这部《无量寿经》是第一经、第一殊胜?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器已经很弱,好比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你用一般药物,已经不能治疗他的病。而且就算是有真正的好药,药效太慢,也同样来不及救他的命。一定要用又快又好的特效药,才能救这个病人。在本经第四十五品以及《法灭尽经》中,佛陀都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当一切经典都灭尽时,只有这一部《无量寿经》独留百年。可见得这本大经,如果不是我们末法众生唯一的“特效药”,世尊与十方三世诸佛又何必威神加持,独留此经百年? 这部经的殊胜,就在于它的感应非常快速。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半年就有效验。什么效验?就是心很清净,妄想执着淡了很多,待人处事变得很有智慧,处处顺心,处处如意。诚如经上所言“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这就是读经的好处。读诵这部《无量寿经》。天都必须有定课,由少而多,并且合计总遍数,一天都不能停,老老实实做三个月。在此,我可以先肯定的告诉各位,结果一定是法喜充满、欲罢不能。 刚开始读诵,前五百遍是最困难的。这是因为自己业障很重,必须有很大的耐力,去冲破难关。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因为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经正是“众善奉行”。读诵时专心,这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它的秘诀在于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管再苦,天的定课都不能间断。真肯老实,依教奉行,超过了一千遍以后,境界就非常殊胜。真正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依报、正报都会随着转变,事事顺心,身心健康、快乐。只要你真肯用功,用一年的时间,就会觉得自己心地清净很多,妄想很明显的少了很多,而且更有智慧。 像我本来是一位家庭主妇,刚开始读诵时,家庭事情还是很多,因为这是我的依报,没有福报。第一年,我一天定三部不间断。一年下来就读一千多部,心定了身体也开始转好,感冒少。以前一身都是病,最近渐渐觉得身体并无不适,家庭工作也比以前轻松,经济情况也好转很多,事业也很顺利。当时我并无所求,只是老实依教奉行,自己并不觉得这是感应。第二年,一天能读五部。我一方面也读熟了,读起来也快,很快就读了三千部。那时感觉更殊胜,身体轻,睡眠少,连感冒也没有。福报愈来愈大,心想事成,时间愈来愈多,妄念愈来愈少。第三年,睡眠更少,早上三点就起来。以前是睡到十点,精神还提不起来。一坐下来连续读五部,欲罢不能,心地清凉,天天轻松愉快。有一天读到下午一点就读了十一部,心清净、法喜充满。第二天开始就一天读十二部,真是无比快乐、自在。
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掌握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孩子手中。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老板服务态度恶劣,真把我气炸了!」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一个讯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此时我们就把这一项重大的责任,托付给周围的人——即要求他们使我快乐。我们似乎承认自己无法掌控自己,只能可怜地任人摆布。这样的人使别人不喜欢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一个成熟的人能够掌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必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情绪稳定,能为自己负责,和他在一起是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修行人教我们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被环境、物欲左右; 圣经教我们要「常常喜乐,凡事包容,凡事感恩。」你的钥匙在哪里?在别人手中吗?快去把它拿回来吧! * * * * * * 快乐的源泉来自自己,而非他人! * * * * * *(转自大方广网站)
夏老会集本是《无量寿经》最善之本 1:《无量寿经》又称净土大经,在译经目录里面有十二种,现在存下来只有五种,从译经的朝代来讲是汉、魏、吴、唐、宋。另外七种失传,有目录,而没经本。 2:现存五种原译本,两个是四十八愿,两个二十四愿,另外一个是宋译本三十六愿。初流通最广的属吴译本康僧铠的。因原译本多,而各有不一,所以此经先后有会本和节本之作。 3: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是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现今第六种本子,只可惜漏失唐译,真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 4:清乾隆年间,彭绍升居士遗憾于王龙舒会集之失误,取曹魏康僧铠的原译本而删节成本,非诸译之会本,此是《无量寿经》现今第七种本子。 5: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还是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虽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此本亦未尽善。现今第八种本子。 6:第九种本子,就是现今广为流传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了,此经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此经是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此会集没有改动丝毫,连经题也是会集的,真所谓“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确实随顺译法,自己没有用自己意思改动一个字。此会集爽朗简洁,整严圆满,实为《无量寿经》最善之本。
断烦恼的方法 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清净心、根本智。因为唯有用读经的方法,才能快速的将妄想、习气很快的洗干净。 我的一生也因此经而改变命运。今日以我的修学是不足以来负起续佛慧命之职,但以一个学佛者所得之真实利益,「当孝于佛,常念师恩」。思及此,以我个人改变命运的事实来供养一切众生,真是愿力不可思议。梅老居士于序文中写道:欲弘净宗,必须先弘大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理不明要弘净土即难矣,故大经适时出现。诚如彭二林居士所言,能遇到此经,实是无量劫中,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一个事实,的确值得我们大家深深的思考。 为什么说这部《无量寿经》是第一经、第一殊胜?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器已经很弱,好比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你用一般药物,已经不能治疗他的病。而且就算是有真正的好药,药效太慢,也同样来不及救他的命。一定要用又快又好的特效药,才能救这个病人。在本经第四十五品以及《法灭尽经》中,佛陀都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当一切经典都灭尽时,只有这一部《无量寿经》独留百年。可见得这本大经,如果不是我们末法众生唯一的「特效药」,世尊与十方三世诸佛又何必威神加持,独留此经百年? 这部经的殊胜,就在于它的感应非常快速。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半年就有效验。什么效验?就是心很清净,妄想执着淡了很多,待人处事变得很有智慧,处处顺心,处处如意。诚如经上所言「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这就是读经的好处。读诵这部《无量寿经》。天都必须有定课,由少而多,并且合计总遍数,一天都不能停,老老实实做三个月。在此,我可以先肯定的告诉各位,结果一定是法喜充满、欲罢不能。 刚开始读诵,前五百遍是最困难的。这是因为自己业障很重,必须有很大的耐力,去冲破难关。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因为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经正是「众善奉行」。读诵时专心,这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它的秘诀在于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管再苦,天的定课都不能间断。真肯老实,依教奉行,超过了一千遍以后,境界就非常殊胜。真正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依报、正报都会随着转变,事事顺心,身心健康、快乐。只要你真肯用功,用一年的时间,就会觉得自己心地清净很多,妄想很明显的少了很多,而且更有智慧。
供养受持无量寿经,给别人做个榜样! 『供养』。就是奉献的意思。供养里面,前面跟大家说得很多,实实在在讲最殊胜的供养两种:一种是「如说修行供养」,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统统把它做到了,这是真正供养,这是自利。第二个就是以这个佛法供养给你的亲朋好友,供养给一切大众,以最真诚恭敬的心送给他。现在不但印经,录音带、录影带这些流通都是最殊胜的供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婚丧喜庆各种节日,与亲戚朋友往来都会送一点小礼物,什麽礼物最好?《无量寿经》,没有比这更好了。前面讲这宝,真正的珍宝!有些人说中国人习俗过年,大家都赌博,玩玩想赢钱,送书给他,书就输掉了!这个忌讳,不好送书。我送的是《无量寿经》,你要不要无量寿?你要不要的话,那寿命没有了;那经要不要?那经跟黄金的金意思是一样的!是不是?我送《无量寿经》,最珍贵的礼物。应当送这个,我们才真正有帮助人的心,真正像佛一样普度众生,所以要存这个心,要认真去做,认真努力去做,这是讲供养。   『受持』是讲修行。我们要接受,完全接受,以真诚心、以清净心、以恭敬心来接受,依教修行这叫受持。『读诵』。读诵是自利利他。在历史上有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学佛的因缘是什麽?是他卖柴的时候,有个人在念《金刚经》,他在旁边听,听了,你看就把惠能度出家成佛了,所以读经是自利利他。要读出声音出来,自己听得很清楚,让别人也听得很清楚,叫读经。这个读要讲求抑扬顿挫,叫别人听得不但清楚,他能够生欢喜心。像我们平常一般念经,敲着木鱼一个字、一个字平平的,不但听不清楚,而且叫人听到恐怕、叫人厌烦,为什麽?这是超度死人的,好像很不吉祥,造成很大的误会。所以不能那个读法,那个读法在现在行不通,那是古时候的,那时代已经过了。我们现代人你看看现代一般朗诵,他是用什麽方式来朗诵的?跟古人吟诗唱曲不一样,腔调不一样。我们是现代人要用现代的方式念出来,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念得很好听,让人家听得也很舒服,他愿意听,他能听得懂,自利利他。   『於须臾顷』。这是讲时间的短,时间无论长短,现在人所说的机会教育,抓到机会就讲。平常在应酬当中跟大众接触,找到机会就劝人念阿弥陀佛,就跟他讲《无量寿经》。这部经你不会讲,你懂一句就讲一句,懂两句就讲两句,就好!像《金刚经》上讲的四句偈。偈,四句就叫一首偈,任何四句,两句就是半偈,你能给人讲四句、跟人讲两句都好。所以经天天读,读得很熟,很容易就会为人演说!   『劝令听闻』。劝人家要读这个经,把这个经的好处、功德、利益要介绍给人。譬如现在一般人,你想不想发财?你想不想聪明?你想不想健康长寿?这都想,我有个方法,《无量寿经》。他要不相信,你看看我现在发财,我很聪明,我健康长寿,我就是念《无量寿经》的。自己要做一个证明给人看,他就相信了,劝他读,劝他听。现在录音带非常方便,法师讲经不容易,但是录音带流通非常广,劝他听,劝他读,劝他学习。   『不生忧恼』。忧是心,恼是身,烦恼!忧虑、烦恼都舍离了。不生忧恼,人就快乐、幸福了,这正是一切众生所追求而追求不到的,这经上有理论、有方法。『乃至昼夜思惟彼刹』。这是念佛,昼夜不断,这是观想念佛。这句里面含摄观像、称名。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经念得很熟的人,提起佛号就会想起佛陀发心、求学、修道,以及成佛度生种种说不尽的功德庄严;提起佛号你就会想起来。『及佛功德,於无上道』。无上道就是往生不退成佛。『终不退转』。决定不会退转。跟前面不闻此经退转的菩萨,正好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真的是不退转。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