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骁将李如松 一代骁将李如松
关注数: 29 粉丝数: 588 发帖数: 19,392 关注贴吧数: 112
关于三眼铳的一点个人看法以及明军针对后金军的战术问题 额,这图没弄好,将就着看吧。 明北军使用的基本火器配置是三眼铳,这个没有争议,争议之处在于三眼铳这玩意究竟是不是渣。现在普遍看法是三眼铳是垃圾,不如换鸟铳。但我们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明军士兵不是没有人使用鸟铳。只能说是在使用鸟铳的同时,三眼铳仍然有人在用。而且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持三眼铳的明军士兵还配备有腰刀,可见三眼铳并没有被当成“锤子”使用。 曾有文章说,明北军士兵用火铳多不瞄准。即使是用精度高的“鸟铳”,也会把好几把鸟铳“捆绑起来”当三眼铳使用。初时觉得非常可笑,但后来发觉似乎并非如此。古代北方军面对的几乎都是“全骑兵”组合的敌人,这种组合一旦对步兵发起密集型冲锋,“瞄准”这种举动显然不如堆叠火力密度重要。因为在火绳枪时代,三排轮射战术尚不足以挡住骑兵冲锋。 另外,三眼铳的型号各不相同,并非所有三眼铳的威力射程都一样。有些小号三眼铳,铳身仅长于张开的手掌,有效射程也只有5、6米远。而型号较大的三眼铳(以图中为例),铳身长约三个手掌,有效射程则可达30米。 换言之,明北军之所以在拥有鸟铳的情况下仍不抛弃三眼铳,目的是为了补充鸟铳火力上的不足,并非“抱残守缺”那么简单。 明军的火力体系设计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这种火力体系却无法发挥出他的有效杀伤力。在明清野战中,满清的骑兵冲锋仍然对明军拥有碾压级的优势。这一方面是受当时火器发展的局限(远程火力尚不足以决定战争胜负),另一方面则跟明军的士兵素质有关。 火器手这玩意,虽然不需要像弓箭手那样长时间训练即可成军,但必要的训练量还是得有的。尤其是对火器有效射程的掌握,更加不可缺少。史载明军的火器手常常在射程外就开始乱放枪,等到后金军真的进入射程时反而“弹尽”(这一现象到民国时期仍然存在)。下放枪命令的军官固然有责任,但士兵自身素质的不足也异常明显,这恐怕跟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有着间接的联系。 萨尔浒之战中的明军部队,是三大征过程中经验丰富战斗力较强的一支雄师,他们的战斗力和萨尔浒之战后辽东临时补充征调的“军队”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但错误的战略指挥和后金军准确的情报掌握,都使得这场本该胜利的战斗变成了败仗。对于明朝来讲,损失“十万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损失十万久经战阵的精锐。萨尔浒之后,明军再也无力通过野战反攻后金,进攻的主动权由此落入了后金军手中。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