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骁将李如松
一代骁将李如松
关注数: 29
粉丝数: 588
发帖数: 19,392
关注贴吧数: 112
兽人的模型如果是war3剑圣那样 玩我正统部落的人应该会挤爆棚吧?
求这段对"叉"法源流描述的出处 据此说,则叉始于 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 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 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 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 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 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 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 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 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 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一个关于笔记本键盘问题的求助 笔记本键盘的上排数字键出了个怪问题 当我用字母键打字,再用上排数字键选字时,上排数字键失灵了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又反复按了好几遍上排数字键,发现没有问题 但假如我先按一通字母键,再按上排数字键,就又会出问题,甚至连上排的退格都不好使了 但等我再反复按上排数字键,又没问题了 总之只要我先按下面的键子,再按上排数字键,就会失灵 这究竟是什么缘故?说是硬件问题,数字键单独按又好使,说是软件问题,又检查不出是哪个软件出问题导致的。 求解答,求帮助
明初资料书目汇总 我们自己弄个明初资料书目汇总贴吧。只要有人找到涉及明初洪武至宣德的资料,就录进这个汇总贴里来,以方便大家取用,支持的就来露个脸发点书目吧。
通过弓弩投射阻碍骑兵冲锋,其他地区有战例么? 敌军骑兵冲击我军正面,我军正面强弓劲弩齐列,猛射敌军骑兵。这招防骑兵冲锋,在西方或穆斯林出现过吗?咱们不考虑可靠性,只考虑理论上阻碍骑兵冲锋的可行性。除了中国爱这么玩,其他国家又如何呢?
为嘛中国人会发明出长刀砍马腿这种战术? 这招真好使吗?大怂发明,大明也跟着学,连戚继光也一口一个岳爷爷剁马脚。这招在世界范围内除了中国还有哪里出现过??
郑成功入镇江那场战役,队形是怎么变化的? 一开始说长枪,次团牌,可见团牌站在枪手后面。接着清军骑兵冲锋,结果郑军俱以团牌遮蔽,望之如堵。团牌手不仅站到了枪手前面,而且还组成了盾墙。类似还有一个例子是盛庸对北军,北军步骑来攻,南军盾墙叠层自蔽。北军居然攻之不能入。这是单纯用牌手在挡骑兵吗?还是说其实是里面有枪杂在里面的?还说根本用的是盾枪?
中国历史上有过叠盾防御的记载吗? 如题,跪求史料,不要明代以后的。
关于明英宗时期提出的,太宗御制束武法 有两个问题,第一从兵器角度讲,从国初的命令到军器局定制,都没有长刀。而且太宗时期的文献,也没有关于长刀使用的历史记录。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太宗朝到英宗朝提出束武法这段时间,关于军队制式并无变化的记载,现在突然提出要学太宗,难道是太宗朝的战术都废弃不用了?而且当时的朱勇张辅都是永乐朝活下来结果提出这个改革的却不是他们。最后,这个御制束武法说五枪五刀在左,五枪五刀在右,究竟是怎么个分布法,让人看不出其实用价值。因此,个人怀疑,这东西只是假托太宗之名,行的是改太宗制度之实。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明初至中明,步兵战术演变第一弹——明初步兵详析 为了方便大家看,这回是纯文字版的 有兴趣的,或者对引用资料真实性由怀疑的,可以自己去查相关书籍,出处都已经给出来了。
巨魔氏族混得越来越差,听说沃金当了酋长,会不会竟相投奔 如题,许多巨魔都混得快绝种了,实在生存不下去,主动投效暗矛巨魔,他会要吗?
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不尚武,很大程度上是科举制闹的 想混进上层社会,不需要武功而只需要读书,习武的比弄文的低一等,人只需要习文不需要习武就能当上决策层的骨干,实际上是一种对尚武精神的淘汰。
最近看元代军事发现一段有趣的历史 海都在钦查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支持下,纠结中亚联军,进攻蒙古高原,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入侵蒙古高原的战争。这场战争从元世祖一路打到元武宗,以海都之死而告终。不过,这场战争最引人注目之处不是蒙古人的内战,而是元军中汉军的参与。以汉人为主组成的宿卫亲军,首次也是最后一次面对中亚铁骑的入侵(最后一次也可能是准葛尔,但不熟他不好定论)。考虑到元代宿卫亲军在作战传统上主要继承于宋代军事,这场战争应该也可以看做是对宋代军事战术的侧面考评。
郑成功自日本习得神功——披甲重步兵
郑成功自日本习得神功——披甲重步兵
大怂帝国之“使者歼灭战” 和议已定,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经由磁州李侃以身为兵官,且承掩杀之旨(初金人抵京师也。渊圣诏河北州军略曰:种师道姚平仲远提西兵以助天讨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军尽行掩杀),乃率禁军民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巳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欲与之战。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大怂帝国之“使者歼灭战” 和议已定,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经由磁州李侃以身为兵官,且承掩杀之旨(初金人抵京师也。渊圣诏河北州军略曰:种师道姚平仲远提西兵以助天讨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军尽行掩杀),乃率禁军民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巳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欲与之战。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虽然科普多次,但没想到连中世纪吧都有一群人认为中国没有超长矛 一楼喂你妹
请问rock的投可以接超杀么 如题
一个关于坦克武器的疑问 坦克的武器效果,共分为四种 1.穿击炮爆炸 2.穿击炮被定向 3.穿击炮切换 4.穿击炮虚拟 1用来对付小型单位,2用来对付大型单位,3用来决定1和2哪个生效。 我所不明白的是4.穿击炮虚拟。这玩意究竟在起什么作用?
最后的武士,明代对外战争的最精锐部队——家丁
大明帝国之“马其顿方阵长枪兵”???
大明帝国之“马其顿方阵长枪兵”???
这游戏怎么打野,用深海打野坑了好几家了。 如题求指教打野流程。
亚历山大vs大秦的战局预测 帝军至咸阳,列方阵以待秦军 初,秦白起将兵至,欺亚帝兵少,大张左右翼。亚帝步卒皆 长枪巨盾,远望之如林。王龁领左翼先攻,车步相杂。帝军 横枪以待,前后数层。秦军马覆车毁,戈短不能及,良久 士卒气夺。亚帝开阵纵骑,奋矛以击。秦军大溃,奔逸窜 亡,势不能止。起色变,急令右翼鸣金。时右翼将王翦以弩 簿帝军左翼,帝军叠盾御之,盾厚矢不得入。帝军矢如雨 下,秦军乏盾甲遮蔽,死伤甚重,得令乃退 亚帝遥见起中军大旗,自帅赫菲斯提昂、托勒密等麾骑士出 阵,留塞琉古、安提柯等步卒随之。起令轻骑出,引弓射 之。帝骑不为所动,循阵急行,直驱左翼。秦军驻队使铍来 敌,亚帝冲锋在前,大呼陷阵,从骑勇气百倍,势锐难当 秦师披靡。帝横贯其阵,若大江中分,径至白起车前。起随 车部将举弓射亚帝,乘马中矢蹶。赫菲斯提昂以己马授帝 拔剑步战,帝分兵下马卫之。亚帝既得马,复挺枪入阵,直 刺白起。起弃车遁,亲随殊死战,遂得免。起帅旗仪仗,尽 为帝所得 未几,帝步卒至,如墙而进。秦军心胆俱裂,不战而走,自 相践踏,死伤无算。帝又以精骑逐之,伏地降者满野。起气 大索,敛败兵据守,日夜掘堑筑垒,以待援军 是役也,秦师惨败,死者可有数
白痴到巅的“禁兵传说”,以《大明律》为例看民间私有兵器问题 从以上《大明律》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明代针对民间禁止的军器主要是甲、旗、牌、铳等,诸如刀枪之流并不禁止,甚至连弩都不禁止。 但就是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装睁眼瞎,开口闭口明代禁止民间买卖兵器,这不是放屁么?禁止买卖兵器又允许持有兵器,莫非明朝政府脑瘫? 截取这段扫描记录示于诸君,如再有胡说八道什么“为弱民禁兵器”之类的老套言论,直接上这段拍死丫的!
得诗一首赞大英 山巍巍、海涛涛,红日不落何赛高。一片孤舟飘碧 海 不列颠人威名辽。帜旗冉冉北美地,皇恩浩浩南亚佬 文治 武功与远略,振古绝今大英朝
过年的时候居然忘了拜年,赠诗一首赞大英 山巍巍、海涛涛,红日不落何赛高。一片孤舟飘碧 海 不列颠人威名辽。帜旗冉冉北美地,皇恩浩浩南亚佬 文治 武功与远略,振古绝今大英朝
永乐朝的明军军法 摘自《大明会典》 为了方便大家看,这里就不放扫描版了
英国现在有能力封锁波罗地海否? 不考虑陆军,海军对壳,俄国胸毛能胜大英否?
王师的护身符---波斯帝国军队的防护装备 原作者米南德
土木堡明军兵力再探析
最近看海盗战记,英格兰有很重的北欧血统啊。 丹麦维京人长期霸占英格兰大片领土,挪威入侵,诺曼征服。北欧人不仅坐上英王宝座,还大批移民,跟英格兰人混血。这么看来央格鲁,撒克逊之外还应该加上维京吧。
土木堡明军兵力最终敲定版
大明朝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龙骑兵? 最近研究土木堡翻实录,看到明初神机营有大量配马的记载。再加上当时神机营里有五千下之称,如此看来明初神机营除了步兵火枪手外,肯定还有一大批骑马机动下马射击的火枪手。而从记载来看,神机营也确实有骑兵编制。不过问题是,这些龙骑兵是否有能力在马上放铳呢?是否有能力作为骑兵战斗呢?这些就不得而知了。大家如果谁有这方面的资料还请补完。
土木堡之战明军兵力分析最终敲定版 严禁插楼,谁插删谁
土木堡的兵力基本上可以确定得差不多了 昨晚找到了几条关键性记录,直接证明了京营满额兵力为十八万。五军营满额十万,神机营满额七万五千,再加三千营,共计约十八万人。《宣宗实录》的记载,正统朝也有一部分记录间接证明了这个兵额数。那么去掉正统朝京军十万的一半缺额,剩下的实际兵力数为十三万人左右。再去掉四五万人的后卫战及饥俄损耗,留京兵力,则土木堡兵力在八万左右,差不多就是这个数了。
土木堡兵力实际数目补完——明军兵力占据极大优势?
土木堡之战洗地预告 今晚,我将彻底为土木堡之战的兵力数洗地,特此预告。有不服者尽可以来战,在下奉陪到底。
坦能堡大战,条顿骑士团手下还有英国长弓和瑞士步兵? 那怎么还输了? 条顿到底差在哪里? 好歹是个纯粹的军事团体,军纪组织方面应该在波兰立陶宛之上吧?
皇帝陛下的法军陆军能否战胜甲午战争期间的清军 法军士气编制训练具有优势,但清军具备绝对的武器优势。诸位觉得打起来谁更强呢?
明史上说朱棣在京师设置了72个卫,这可能吗? 诸位关于这方面的东西有研究吗? 本朝有没有什么关于明代京卫数量的专著否?谁看过?
朱棣:我杀黄子澄、方孝孺等是为建文帝报仇!!
朱棣:我杀黄子澄、方孝孺等是为建文帝报仇!!
我发现当年明月很多问题 当年明月的书,我高中时候买回去看的,里头明初的战争内容占了不少。但是现在我自己翻资料,却发现他的书中有很多脑补内容。此人很可能只看过《明史》和《实录》 比如乎兰乎失温之战,如果只看《实录》的记载,似乎是明军一次就将冲下山的蒙古人击败了。但实际上按《北征录》来看并非如此,蒙古军下山后确实遭到了神枪的打击,但旋即退回到了山顶。之后明军是对乎兰乎失温的高地进行了一次“仰攻”,过程颇为艰苦。《本末》记载,明军在此战的损失与瓦剌大体相当。当然明军的数量我已经有过考证,并不对瓦剌占据明显优势。而明军以低地攻高地,有些损失也属于正常。但如果按照当年明月写的东西来看,就明显省略了很多部分,是典型的照抄《实录》 类似的错误还有不少,比如靖难战争中关于战争细节,有着连篇累牍的错误。
闲来无事发水贴--谈谈帖木耳和大明 帖木尔和明朝的比较,各吧均有不少。但问题是这些比较中往往对永乐朝的明军毫无概念,对明军战斗力全靠脑补。本人虽然写了不少关于明初军事的帖子,但是由于大量引用扫描版古文,看起来比较枯燥,流传亦不广。故此番专立一贴,用水楼的形式漫谈一翻永乐朝的战争形态。
欧洲军事书籍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评价 出自《剑桥插图战争史》
欧洲军事书籍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评价
明初战争形态(永乐篇)——靖难战争研究
明初战争形态(永乐篇)——靖难战争研究
明初战争形态(永乐篇)——靖难战争
有木有玩过辐射的,大家觉得如果北斗神拳做成辐射模式的游戏。。 会不会很有趣啊?其实这两个世界挺相似,都是核战后的世界。也许跟辐射的世界是平行世界也未可知!
北斗神拳如果拍成电影,最好找几个重量级综合格斗士来演 最近看北斗神拳ova,看得热血沸腾哦。you are 瞎!感觉作者的原形是史泰龙和施瓦辛格。(建次郎和拉欧)
为毛同样是死硬态度,平安就是这个待遇,方孝孺就是那个待遇 平安被俘见王,曰:“淝河之战,公马不踬,何以遇 我?”安大言曰:“刺殿下如拉朽耳。”王太息曰:“高皇帝好 养壮士!”释之,遣还北平——《明史纪事本末
明初百万大军党的由来之一 坑死爹不偿命
明初百万大军党的由来之一 坑死爹不偿命
明初百万大军党的由来之一 坑死爹啊
朱元璋杀光了功臣,所以建文无将可用? 最近研究靖难之役,发现明南军的两位老将--耿炳文和郭英。这二位国初名将都是屡建奇功的人物,但实际上靖难战役中却毫无作为!仔细一想,明太祖二十多岁起兵,这帮人从起兵到大明建立跟了太祖四十多年将近五十年。到建文年间都jb七老八十了岁数了,当然不可能还有什么战斗力。诸如蓝玉,冯胜,傅友德之流,经过洪武朝三十多年再加上之前的岁数,就算活着也都是老得掉渣的货色,有和木有什么区别!郭英在靖难战争中表现还不及后辈平安盛庸,难道建文组织一群脑血栓偏瘫的老头子就能战胜燕王了???什么狗屎逻辑。
水属性--如果大元当初不灭送 没有南送这个火药桶,大元朝是不是会活得久一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国的武器和作战效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