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纳川go 洋纳川go
关注数: 223 粉丝数: 628 发帖数: 15,551 关注贴吧数: 38
计划经济是系统经济活动中集中的形式 计划经济是系统经济活动中集中的形式 计划经济在过去与其说是处理了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还不如说它仅仅只是处理了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更为恰当。这表现为:(1)、生产的组织是一种分配性质的:对产业之间的平衡进行产业配置的计划管理,在布局上进行行政区域性的分配,导致低水平的重复极多;(2)、对社会生产的原辅材料进行计划性分配;(3)、通过对总产量、产品价格、工资等进行有效控制,使社会购买力与社会生产总产量之间相对平衡,并对多种产品进行限购——从而实现对消费品的计划性分配。社会需要及人们的需求成为了:能生产什么,你就只能消费什么了。因此,这就是一种产品经济,消费者希望产品应怎样才能符合个性化要求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是一种经济不民主的表现,这仅仅只是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不是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是没有全过程,系统完整地考虑经济活动的表现。 由于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处于一种短缺状况,所谓的一穷二白,因此,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背靠着大农业进行了有计划的低消费情况下的高积累,使我国的经济在保证社会比较安定的情况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建设时期,从国家领导人到基层老百姓,无不是勒紧腰带搞建设——为的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如打仗一样去解决这种落后问题。这时,这种计划经济是适应了我国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的。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计划经济必须在技术、资源充分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才能从质和量上保证经济的发展。遗憾的是,我们不是缺乏资源、不是缺乏劳动力,却严重地缺乏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知识。从而,使这种经济运行方式愈来愈成为了问题。 形象地讲:我们勒紧了腰带,就象消灭敌人一样很快便开辟出了一个园子,种下了很多果树,果树开花了,结果了——果子收获了,应该怎样进行分配?应该怎样改良果树,让其符合潮流?应该怎样发展果园?应该怎样管理果园,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等等问题产生了。 ——这不象战争是消灭,这却是建设了一个“伤神”的对象啊。 围绕这个果园:“战争内行,经济外行”(三反五反);果树自己长,分人护理,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多劳多得(右倾,资本主义思想,不符合欲达到的社会目标);果树大家种,就是应该均平分配(左倾)。围绕这些问题,斗争不断,就是没有斗出一个好的制度办法出来, 最后计划经济成为了——计划分配性的经济制度。 要发展就要解放生产力,要放权给微观经济这种更接近人们需要的广大层次以适应人们需要的活力,然而,微观经济一注入活力,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不可能象仪仗队一样整齐划一地迈步子。因此平衡被打破,又出现差别,阶级斗争又闹起来,又收权搞平衡。就这样,我们一直处理不好平衡与发展的关系,使我国失去了许多机会。而且,我们对剩余价值的成因及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愿望认识不清楚,囿于历史的观点把它当作剥削的产物,这不仅忽视了知识、技术的价值,经济活动中必要条件的价值,同时还忽视了供求关系所反映的社会对那种生产是支持或反对的意愿。我们的计划往往便在这种情况下,制造着短缺。就这样,我们的经济建设,不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历史使命,而是以社会的系统平衡和天下为公作为指导思想,由经济活动外的权力部门来直接进行生产与分配之间的联系,往往脱离了社会实际的需要。并且,由于经济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官僚机构也愈来愈大,条块分割,机构重叠,相互制约,责任不清,对经济活动的情况反应迟钝。而企业在这种机制下成为了政府的算盘珠子。从一大二公到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期间,人与人之间确实被“标准”地平等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发型、衣着、吃、用和劳动等都在计划中被“标准”化了。这样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吗?虽然,这种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平等效应——人不怕人了,也是那样趋于桃圆世界而迎合了一种理想的传统色彩的生活方式,但是,只要把它放到发展的人类历史中,我们就会知道:这不是社会主义,它离民族富强及社会主义目标愈来愈远。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计划经济作为系统经济中的集中形式,仍然不应被排除的,特别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性还要求经济活动上的集中性,在民主与集中这对矛盾中,我们知道党一贯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的,我们也知道,过分的民主就会转化为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而过分的集中又是专制的表现。因此,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还知道,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机器吃人,并使生产逐步走向萎缩的自由经济,也是通过政治干预的手段来促活的。我国现有的人口,现有的潜在市场,好的国际环境等,正是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过去那种低效率,低节凑,也是难以依靠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来进行系统改变的,这是因为我国的基础建设的积累时间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水平,而许多西方国家则是上百甚至几百年的水平了。因此,系统经济一定的计划性使社会生产系统长远化地发展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它不仅可以集中科技、教育、文化等力量服务于经济,促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水平飞跃地发展,而且,可以通过政治的手段进行大胆的社会生产布局。因此,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在我国,甚至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必要的路子。并且,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现代化装备也为系统经济的管理带来了手段上的可能。而那种全盘西化的思想是将我们国家和民族置于发达资本主义虎尾之后永远也没有超越和赶上的可能性的主张。 我们很清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而生产力又总是一个变动着的因素,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于变动发展着的生产力,并有利于激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呢?计划和市场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那种方式更符号现实发展社会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考虑些什么因素?将产生那些与社会主义目的相悖的后果?怎样加以补救和调整?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本有着灵活的组织再生产的作用,对这种权力应怎样认识并加以管理?它作为微观经济中集权利和责任为一体的形式应怎样发展并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对过去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中,怎样同社会主义的目的性相结合?等等,可以说,只有这些问题被解决,我们的面前才会呈现出一条坦荡的建设路子来。
光的实质 光的实质 光是波粒二象性的,波动就有波长及频率,光源是振动源,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有各种作用场及不同的传递介质,如空气,水,石头,花草等,传递介质对光波能否形成共振决定了光能否通过介质传递,有些传递部份反射一部份,有的全反射如镜子,有的全通过如空气,水,真空,是因为光的波动能带动这些介质形成同频共振.如果光源没了,这种波动也将因介质受场影响而停止.光速度虽快如果能量不足对介质克服场的影响,照射距离是有限的.在真空,低重力场的宇宙空间光运行阻力相对较小.其他电磁波的运动变化也是如此.光子这是一种质量粒子,是由具有电性的基本物构成,电性内蕴,但表面仍应有弱电性,在高速运动于其他介质中就如子弹穿行空气中一样会有阻力并有场等的影响.子弹都能摩擦发光.光子及一些大的粒子,等离子也会高速运动时发光.蜡烛被点燃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大分子运动并产生光,这光和高能物理学的光不一样吗? 热量是物质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所表现的现象,但是,却能够产生光。而光是物质的另外一种运动现象,他主要是一种频率段的电磁波。分子的不规原则运动,和光的电磁波动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比如子弹,当加速到一定速度,它会和空气摩擦产生热,而形成光。这种摩擦产生热量形成光又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子弹在真空中这样的速度会产生光吗? 是否可以理解为:物质都是由具有电磁性的一些东西结构而成,化学变化直接形成分子不规则变化,进而导致这些电磁性粒子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而相互振荡产生光;摩擦是这些运动的物体和相对静止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而相互激发“结构内部”的电磁性粒子进而形成热、形成光。 人体也是物质结构,其神经、意识主要表现为弱电、电磁及电子现象。气功是否是人通过意念活动而使这种功能得到加强而形成的特殊现象?人的心灵感应是否由于外部相同的运动所以形成的共振现象?更进一步说风水问题,地球磁场的多样性、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变化形成的特殊放射性物质或运动形式、地形地貌等形成的特殊气场——就是所谓风水的依据?
五行的世界 五行分为天五行,地五行,及万物与人五行! 天五行,是如钟表一样顺时针不可逆转地旋转的,这种旋转决定了地球上万物的生长成敛。而地球的运动是与如钟表一样旋转的天不一样的。因此,而有地的五行! 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而有的地五行,则是北水一,南火二相对,东木三,西金四相对的,其运行及作用于万物,就如同太极图一样,阴为北水一,阳为南火二,中间玄之又玄的正旋曲线起点为东春木三,中间十字架点为西金秋,另一边为第二年的春分点。 因为如此,地五行是南北水火相对,并对立统一而生出第三的木,又叫建木,而有建模的意思。经中间玄之又玄的曲折的生(春木)长(夏火)成(中间十字架交点的秋金)敛(冬至点,也叫归藏处),再至第二年的春发。 古人把地五行与地球重合,而将地球按季分区,便有了《山海经》对地球的相关测绘与描述。并按五行特性安排了不同的人种。而东西方向的连线,就是北纬30度的所谓文明线。这条文明线,又似乎是一种文明的轮回线,建木之地的美洲,是新思想的发源之地,华夏(昆仑山以东,又叫东亚,亚夏同音)是落实之地,中东又叫中亚,本应为中土,长夏,现为拜火教的炎地之后的阿拉伯人所拥有。地中海十字架,为秋分点,以西为欧,为金,为兵,色白,为白人所居,之后,按曲线的冬至点,应是非洲大陆,为冬,为万物归藏之地,色黑,为黑人居所。传说的亚特兰蒂斯的所在之地。 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倒下化为大地,其头为昆仑山,其肚脐眼为地中海,其下肢为非洲,对应洛书,非洲为816,地中海为357,昆仑山为492。古人似乎是对这样的分区,划定了某种结界一样,以此来保护各界的相对的平衡与稳定,以防止某个人种去统一地球。
哲学的总观与微观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的混乱与纷争中形成的旨在“一天下”的——总观性的哲学,可以说一直在主导着社会。实际的运用:既有道家制定一定的让人们不敢违抗的法律,而社会的治理上采取“无为”的态度的自然发展观念为主的,也有以儒家法家的通过社会精英组织、管理、引导社会发展为主的,还有这二者结合的其他方式的。 可以说:我们的历史从来就不缺乏总观性的哲学!恰恰是总观性哲学——对社会实践的具体科学的所谓指导,而形成了一种束缚!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科学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实践的具体科学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才是唯物主义的,因此,社会必须是民主的!当然,这种决定论不是辩证唯物的。辩证唯物是强调两方面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的——这种关系就是民主集中制的。 总观性的哲学——指导社会实践的具体科学?不是不可能,只是这个总观性的哲学——确实是需要很正确(即很科学),有这样很科学(很正确)的这种总观性的哲学(真理)吗?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看,能够一次性形成这样的东西吗? ——那些根据一些科学理论形成的反映未来的科幻影片——是否更加象这样“科学的哲学”? 这样的预设往往容易陷入形式逻辑唯一性的陷井.事实是以经验的事实所反映的真理被当作一般的知识也已经很多了,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此,是因为在前行的路上还面对着许多困惑.因此就尚需哲学去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新真理.真理被分为具体普通的相对真理,它们本身就分门别类地存在于分门别类的哲学及哲学的过程中.还有就是所谓的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西方形式逻辑的那一个真理就是上帝.当然,还有达于本体的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在追求着这样的真理,而关健在于哲学不仅仅是理解和解释世界,而在于解决困惑照亮前行之路.虽然我们希望获得照亮一切而使我们不再迷芒的那个真理,现实的哲学显然是需要现实地分类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应该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上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中,这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范畴。生产关系应该是由:(1)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地位,即支配与被支配和分配上的关系,(2)、社会中交换和消费的关系,(3)、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即与上层建筑(政治)的关系,这三方面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这些关系都起着一定的作用的(它不能够被作为什么决定作用去理解),生产资料是物化的生产力,它还需要与软件性的生产力:组织、管理、技术、具体劳动等有机地进行结合,才能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生产方式。在分工合作进行生产的情况下,这种生产力、生产方式是生产中以及生产之外整个社会来共同形成的。因此,这就需要围绕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从而使其形成具有效率并符合社会需求的生产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过去的理解上,我们把他理解成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并决定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只能够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等等自相矛盾的思辩性的观念,这是没有深入认识的原因所形成的粗糙的认识。 生产关系既然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只能够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的部分关系,生产关系与人的其他性质的社会关系,也是矛盾性的现实存在,并且,通过对生产关系深入的结构性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本身就是具有许多矛盾的系统,而过去的简单化的认识,显然是很容易形成片面性的观念的。从历史发展性的角度看,它是变化着的,那怕在同样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上,也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不完全的片面的观点。但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力量,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才是合理的认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应该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上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中,这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范畴。生产关系应该是由:(1)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地位,即支配与被支配和分配上的关系,(2)、社会中交换和消费的关系,(3)、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即与上层建筑(政治)的关系,这三方面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这些关系都起着一定的作用的(它不能够被作为什么决定作用去理解),生产资料是物化的生产力,它还需要与软件性的生产力:组织、管理、技术、具体劳动等有机地进行结合,才能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生产方式。在分工合作进行生产的情况下,这种生产力、生产方式是生产中以及生产之外整个社会来共同形成的。因此,这就需要围绕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从而使其形成具有效率并符合社会需求的生产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过去的理解上,我们把他理解成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并决定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只能够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等等自相矛盾的思辩性的观念,这是没有深入认识的原因所形成的粗糙的认识。 生产关系既然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只能够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的部分关系,生产关系与人的其他性质的社会关系,也是矛盾性的现实存在,并且,通过对生产关系深入的结构性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本身就是具有许多矛盾的系统,而过去的简单化的认识,显然是很容易形成片面性的观念的。从历史发展性的角度看,它是变化着的,那怕在同样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上,也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不完全的片面的观点。但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力量,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才是合理的认识。
哲学应分为唯心与唯物还是应分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两类 哲学,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被划分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只不过是认识论哲学的,认识论哲学显然是不能包含所有哲学的在哲学体系中,是被包含的众多哲学分支的一个范畴,因此,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认识论哲学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来代替所有哲学,就是局部代替整体的一种错误!马克思曾说,他之前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是认识世界并解释世界的,而关健是如何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并解释世界是一种思考,主要是溯源性的,并通过这种溯源来寻求现实世界的存在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而改造世界,则是在认识世界基础上,追求世界更加合符人的需要,从而对现实世界加以改造,这是从现实到未来的设计,设想,因此这类哲学是思考基础上的思想!而这种思考基础上的思想,正是黑格尔所批判的儒家思想缺乏思辨性,缺乏思考的对现实世界加以改造的未来设想,马克思的哲学也如同孔夫子的哲学思路那样,是对黑格尔等思考与思辩哲学基础对未来的设计与设想,因此,是对那种思考性哲学的一种否定。 由此可见,哲学从总体上讲,可以划分为思考型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哲学,包括科学,以及改造世界的思想型的哲学。前者是求道,求真的,后者是求衜,把自然的牛变成耕牛的。
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一、一般的理解 原始社会,人们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基础上,是怎样形成并发展成为现实社会的,以及将来它将怎样发展变化?——这是有许多理论的。而其中,最为科学的应该是马克思的理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比如:需要是原动力;生产力是原动力;政治制度是原动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政治领袖、社会精英、圣人等才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在方式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民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科学是发展社会的方式;组织、秩序、伦理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等等。对社会发展的过程:有认为是倒退的,有认为是进步的,还有认为是在某种方式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等等。这些理论一看就很清楚:它是很片面的。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一种辩证逻辑方法上的,这个方法就是:一分为二的事物,在联系中,对立统一为新范畴,新范畴又在不断的联系中,继续发展变化,因此社会就在这个过程中从一种状态到另外的状态这样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个方法上所建立的社会发展的观念,就有一定的“社会自组织”形成与发展的观念在里面,并且,这种方法和社会形成与发展的趋势,被他称为“必然性”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那些试图用人的或社会的意识力量去改变这种规律的,都是反动的,也是错误的作法,是倒立的哲学和实践。——这种思想,其实是和《道德经》的自然发展的观念是比较一致的。 那么,社会是怎样地“自组织”并形成和发展的呢?在其《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本身已经讲得十分的明白了。只是人们不清楚他的方法,不明白其中的内在逻辑,而把他当成为混乱的体系,这就是一般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一般的辩证法所不能理解的,因此,不知道其完整性和科学性,相反地,也表明了马克思理论的先进性还是现实一般思维所不能正确理解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的事情。
哲学应有的维度及什么样的人才是哲学家 哲学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来,毫无疑问地要被当作一个十分幼稚的问题了,因为,会有很多人来告诉你哲学是什么的。比如: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宇宙观、哲学是历史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哲学是爱智慧从而让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世界总的看法......。总之,哲学从这些定义来看,它都是一种观念的东西,所谓观念,就是以观察的事实通过思维而形成的思想吧?然而,哲学却在概括和总结这些具体科学知识时,使其成为了“以最一般的范畴和规律反映世界的最抽象的意识形态”,成为了远离实际,站在具体科学之上的——神圣的东西。 哲学被这样地标榜为神圣智慧的东西,要么就象《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学到了一点道法——最一般的规律、范畴,就到处指手画脚,打遍天下无对手,就想当“齐天大圣”了——结果却被压在五指山下,而需要在一步一步跟着唐僧践行之后,才能修成正果!这种神圣的智慧在脱离了实际,成为一种玄妄之后,就这样会让那猴子也想当“齐天大圣”了。——这大概就是对“神圣智慧”的哲学的最大讽刺吧?要么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它不是以实用主义来拒绝讨论,就是表现得极端无能。因为它是神圣智慧的东西,因此,哲学也就成为了“天才”哲学家们神圣的职责,而不可能是一般人的。智慧、精神和真理——被天才的导师和哲学家们所把持,这和那些能够与鬼神交流的巫师把自己当作鬼神的代言人一样,哲学家把自己打扮成为了神圣的智慧者。 哲学作为观念的东西,就必然是人们意识的产物,因此,凡有意识的人,都可以是智慧的,也就都可以是哲学的。佛教之所以有着广泛的信徒,正是因为它把高深的哲学变成了普遍人们都能达到的境界——立地成佛。这是佛教哲学有一个极容易进入的——“自我意识”这个大门所致。而现实的一般的哲学,却是没有门的封闭的神圣的殿堂,这殿堂里神圣智慧的哲学家们,就注定是难以吃到人间烟火的。 哲学就这样地在现实中,要么让人讨厌,要么让人无法理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