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stones inkstones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47 发帖数: 12,523 关注贴吧数: 27
儒家思想在西游记里的地位并不比佛道低。 发此帖是兴致所致,随性而写,并没有查阅原著,疏漏之处还望口水留情。 西游记里含有浓重的佛道色彩,这点无需多言。但是作者在很多地方都表达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比如三家皆通的菩提祖师;车迟国里孙悟空让国王要尊道敬佛育儒;灵山脚下以道观为门户等等。那么作为三教合一中的儒教,在书中又体现在哪里呢?由于故事背景的原因,书中对儒家的描述虽然在情节上算不上很多,但是所提到之处都是很有分量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几个人物身上的儒家特点。 1。菩提祖师讲课的时候是三家配合本如然,可见他还讲儒门知识。孙悟空入门之后首先学的不是法术,而是各种礼节,这是为了突出儒家的“礼”。 2。唐僧取经的第一信念不是修行,也不是拜佛,而是完成李世民交给他的任务。所以每当遇到麻烦,唐僧总是要说“ 何时报君王”之类提起唐太宗的话。因此唐僧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君”,这是为了突出儒家的“忠”。 3。书中多次出现凡人跑龙套,比如方寸山的樵夫、两届山的猎户、云雾山的樵夫等等。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家有老娘须奉养。对于这些孝子,作者总是不忘对他们的称赞。而真假猴王那出现的不孝子,作者给他的安排是身首异处!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儒家的“孝”。 4。孙悟空面对唐僧对自己的驱逐,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大闹天宫的强势,而是忍让哀求,被逐之后还是心系取经僧,唐僧有难,他更是不计前嫌,去之前还要洗个澡以示重视。面对真假猴王那回中的不孝子,他更是除之而后快。这些是他忠孝的体现。而面对服软的妖怪,孙悟空则从来不下杀手,以至于中了大鹏之计,这是他的仁义之处。作者也说他是“忠正之性”。可以说,取经途中的孙悟空,作为第一主角,他虽然学的是道法,入的是佛门,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儒家的“忠孝仁义”。 5。师徒几人取经途中好打抱不平,救死扶伤,锄强扶弱。比如车迟国、比丘国、凤仙郡等等。这些都是“仁义” 的体现。 6。猪八戒贪财好色,贪吃贪睡。不过就算缺点再多,作者也没有把“忠孝” 这个儒家最基本的东西从他身上拿走。对于凡人之躯的师父,猪八戒自始自终都是非常尊重孝顺,而没有因为他曾经当过天棚元帅表现出任何的不敬。 7。孙悟空在豹子精面前提到了三个圣人,太上老君、释加摩尼以及孔子。孔子在孙悟空心中的地位超过了玉帝、观音等一切大神大仙。由此可见儒家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 8。从如来收钱、观音使诈和带着浓郁官场气息的天庭来看,大神们的身上也带着儒家所熏陶出来的俗气。 9。西游记全书全篇引用的文章有两篇,一是《心经》,二就是李世民的《圣教序》。君王在作者心目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看来,作者为了平衡三教,他把故事背景设置成了以佛家为主;在旁白诗词中则多体现了道家的丹道;而对于师徒几人在内的诸多人物,表现出来的则以儒家为主。西游记中的三教由此才真正合一了。
由玩魔方而想到的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篇魔方的教程,好奇之心陡起,于是好好的学习了一下。用了两天的业余时间,已经能丢开教程顺利将魔方的六个面全部还原。开心之余,颇有感慨。 感慨之一,是对于那些能将魔方还原的人,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无比佩服的感觉,因为那不是脑子的问题,而是熟练程度的问题。说白了和打字一样,熟能生巧而已。(当然那些10秒以内就能完成的高手除外) 感慨之二,原创和模仿的差别太大了。拿魔方来说,学习别人的经验,只需要两天时间;如果要自己总结出方法,恐怕两年都未必够,脑子差一点的可能一辈子都捣鼓不出来。 同样的道理,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的原创性。拿西游记来说,它最主要的原创性不是它的情节,因为很多情节都早就有了。 它的原创性在于将玄奘取经的历史故事、已有的取经诗话、神话体系、宗教思想、社会现实等等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几十万优美诙谐的文字无缝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厉害之处,这才是魅力所在。 而那些之后模仿西游记而产生的诸多神魔小说就再也没有能超过它的。倒不是因为别人文笔不如西游记,而是缺少了原创性。 吧里经常会有拿着别处看来的观点秀水平的帖子,我想说,模仿没什么大不了,真没什么大不了,没有任何优越可言。拿吴闲云的观点来说,如果是他本人来了,那还是值得重视的,因为他具有原创性。否则的话,徒有让人笑话而已。 吧里也经常会看到有吧友对西游记原著进行质疑,有质疑文笔的、有质疑情节雷同的、有质疑逻辑矛盾的。在此,我想对这些朋友提个建议,先从原创性的角度去欣赏西游记,欣赏作者将凌乱的故事碎片、复杂的神化体系和深邃的文化思想融合于一身的艺术。然后再来质疑,一定会让你的质疑明显提高一个层次。
谈谈西游记中佛道的预测能力 今天和w兄扯了扯西游记中的预测能力,他认为道家能预测而佛家不能,理由是道家的袁守城算出了下雨量,而佛家没有任何推算的例子。 但是我认为所谓的预测,只不过是比别人掌握了较多的信息量,所以能推算出别人不知道的结果而已。 袁守城精通周易八卦,在周易八卦 所含信息量之内的他当然能算出来,但之外的他一样算不出来。 如果周易八卦能算出一切,那太上老君不会算不出苦炼的金丹被猴子偷个精光,也不会算不出八卦炉炼不死猴子,还被猴子摔一跤,也不会算不出青牛偷他的镯子。 如果周易八卦能算出一切,当猴子去求寿星救人参果树的时候,寿星为什么不算一卦算算谁有这个能力呢? 如果周易八卦能算出一切,真武大帝为什么不算算黄眉的来历而让手下去冒险呢? (例子还有很多,当然,你说这都是道家神仙故意的,或者懒得算卦,我也没办法) 所以我认为,道家神仙也好,佛家菩萨也好,他们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们有这个能力是因为他们比凡人掌握更多的信息量,根据这些信息能知道比凡人多得多的未来事件。但是超出这些已知的信息量,仙佛也一样无可奈何。所白了,所谓的预知能力其实就是信息量的掌控能力和计算推测能力的组合。 这就好比掌握上市公司内幕的人能预知股票价格的涨跌,但他却不能知道美国股市的涨跌。懂得天体物理的人能预知日食的时间,但他对地震却毫不知情。 西游记里不存在水晶球!
西游记中容易被遗忘的经典——《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非常出名的书法碑文,它是由怀仁和尚从王羲之的书法中集字而刻制成的碑文。但恐怕极少有人会注意到西游记作者对这篇圣教序也情有独钟。 西游记全书一共全篇引用了两篇文章,一是《心经》,二就是《圣教序》。在最后一回中,唐太宗为玄奘所取回的真经撰写了《圣教序》,全文文辞优美,一气呵成,作者借唐僧之口对其评价为“文辞高古,理趣渊微” 。可见唐太宗的文才也相当了得。 《悟真篇》、《消灾护命经》、《心经》、 《圣教序》是西游记引用过的经典。如果说《悟真篇》、《消灾护命经》代表了道家对大道的理解,《心经》代表了佛家对大道的诠释,那么《圣教序》可以看作是儒家对大道的见解。这又从另一面看出作者三教合一的观点。 下面附上圣教序全文,其中取经的时间和经文的数量因故事情节需要而作了修改: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亘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古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见常隐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移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禽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佛有经,能分大小之乘;更有法,传讹邪正之术。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长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使千古而传芳。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振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步;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欲达。周游西宇,十有四年。穷历异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三乘六律之道,驰骤于心田;一藏百箧之文,波涛于海口。爰自所历之国无涯,求取之经有数。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译布中华,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染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矧乎人伦有识,宁不缘庆而成庆?方冀真经传布,并日月而无穷;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也欤!
无处不在的分形 分形,与其说是数学概念,不如说是一种造化的艺术。它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个角落。 一棵树分叉了,再看枝丫,它又以同样的方式分叉了,再看更细的分叉,它又通过叶子分叉了,再看叶子,它还是如此分叉。 放眼银河系。整个银河系是一个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单位。透过放大镜局部放大太阳系,它又是以太阳为中心旋转的单位。再次聚焦地球局部,它又是以地球为中心月亮为卫星旋转的单位。 微观世界也是如此。从细胞开始,一层层分下去,他们的结构也惊人的类似。 河流、山脉等等都是以相同的方式从大分到小,每一步都惊人的相似。 不光是自然界,我们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国分成省,省分成市,市分成镇,其实每部分的官都在做类似的事情。 你看股票走势图,年线图、月线图、日线图、分钟图一直到分时图,那是惊人的相似。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西游记。 西游记的世界观对时间明显使用了分形的方法。从一元十二会一直分下去,到一年十二月,到一天十二时辰。它用十二地支将时间不断的分成12份,每份都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一个阴阳循环的过程。这是世界观的分形。 从西游社会来看,他类似于人类社会。宇宙主宰玉帝统领三界。细分下去,地狱、四大洲;再细分下去,国家、妖洞。都是一个个独立而相似的个体。这是社会分形。 西游记的修行观也是如此。大闹天宫前孙悟空作为一个修行单位,接下来的取经途中以师徒伍人作为一个修行单位,也有人说是把天地作为一个修行单位。如此,天地,团队,个人都是独立的修行单位,他们虽大小不同,本质却相似。这是修行的分形。 从章回上来说,从取经开始到结束是一个大的战胜磨难的过程,从单难来说,又是一个战胜磨难的过程,每难有时又分成若干个小难。如此又是章回的分形。 如此看西游记,又是一番风味。
西游记诗词之我见,第二回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2.1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这首诗是描写菩提祖师开坛讲法的盛况。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 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是形容大法精妙,引得天地都以散天花,长金莲的方式来赞叹。 三乘教就是佛教,可见这句是说祖师在讲佛法。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麈是道士的东西,可见这句是说祖师在讲道法。道法不简单阿,对比佛家 天花和金莲的纯净,道家则表现出振动宇宙的的宏伟气势!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这句综合起来,是说祖师三教合一,对三教教义都很精通。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很多人认为三教合一是扯淡,但作者在此用两句诗告诉大家,为什么三教会合一。是因为他们的道理是一致的,都归结到一个字,我大胆的根据全书的内容揣测一下,这个字就是“心”。我们本来的心性是无生无灭的,是深邃纯净的,这便是指引无生了性玄。 这里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将佛家的 无生无灭和道家的玄无缝的写在一句诗中。 总之,这首诗表面在讲祖师说法,其实是阐述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所以很多人在猜测菩提祖师是佛教哪个人物,道教哪个大佬,其实都是片面的,书中前两回的文字处处在说祖师三教合一,我们又何必另外找出某个教的人物给祖师扣上呢?祖师就是祖师自己而已。
西游记诗词之我见,第一回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1.1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关于诗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混沌之初天地未分,那时候的宇宙恍恍惚惚渺渺茫茫,人类还不曾出现。自从盘古开天地,天地就变得分明了。由此,天地生成万物,养育万物,真是至仁至善。欲知这宇宙创造化育的本体功能,就要看唐僧师徒西游取经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 这首诗是西游记的开篇诗,意义重大。这首诗描述了宇宙天地的形成,并告诉读者,西游记的故事蕴涵了宇宙最根本的道理:造化会元功。所谓造化,就是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宇宙根本功能,这其实就是古人认为的“道”的功能。会元,可以理解成书中接下来描述的时间单位“元”和“会”,但作者把“会”放在“元”之前,应该另有深意。元,就是根本,就是道。会元,就是和根本相会,就是古人常说的“悟道”。那么“造化会元功”,就是悟道的功夫了。 如果这首诗不是作者随便写的,那么以前有人把西游记解读成证道书,也不是没有道理。 先不说道,这个太玄。我们来看看对现实人生有用的东西。这首诗里作者用两句话概括了天地的伟大:“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覆是指天,载是指地,发是生发,明是光明,天地覆载群生,养育万物,给万物以光明,最重要的是,天地是无私的默默的不求回报的无选择性的付出,是大公无私的,所以说至仁至善。《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我们到底要法天地什么?不就是这大公无私的胸怀气度吗?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时候,比比天地对我们的付出,我们还会耿耿于怀么?
孙悟空是否放弃了尊严 最近关于尊严和生存,很多朋友都发了看法,我也凑个热闹。 首先,我们应该把尊严和面子区分开来。在我看来,尊严是和亲人朋友或者集体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面子则主要是个人利益的体现。 w兄认为孙悟空为了获得自由放弃了尊严,而我认为他只是为了自由放弃了面子。理由就是他大闹天宫完全是出自个人欲望的放纵,他的所谓尊严不过是自己的面子和虚名而已。而他自从跟了唐僧,就成为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反而更有尊严了,所以不管是从生存的角度还是尊严角度,孙悟空都做的很好,是值得称颂的。将舍弃面子做到极致的无过于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他丢掉的是当时的面子,赢得的是万世称颂的尊严。 再来看唐僧他妈,唐僧他妈自尽完全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能活得更好。因为在古代,女子的贞节被看得很重,而殷小姐又出自相府,老爹和丈夫都身居要职,当然极其注重贞节二字。古语云,贞妇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可见在古代,女子的贞节和男子的忠诚同样重要。家里有个失贞的女子不异于军中有个叛将,虽然殷小姐失贞实出无奈,但是作为殷小姐来说,她会认为自己给家族丢脸,甚至父亲丈夫在朝廷中会因此而受到政敌的攻击,所以她从容自尽。之所以从容,是因为她是为了家庭而死,死得其所,这不异于将军为国捐躯。 所以,她的死和孙悟空的活一样,是 值得称颂的,是可歌可泣的。 再来看看反面。有的人为了所谓的尊严,也就是面子,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迂腐的,是让人痛心的,甚至是鄙视的。比如项羽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乌江自刎换得的不是世人的称颂,而是嘲笑。 也有人为了生存放弃了真正的尊严,这是被人唾骂的。比如历史上数不清的汉奸走狗。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出卖同胞,用同胞的生命换取自己的生命,这是可耻的。
@茶i茶 很少见你这么正经的大段说话,为表示吧友对你的鼓励,为你开这个贴~~。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每件事情都不是孤立的,是有前因后果的。拿那个贴来说,它很明显是针对的前几天铺天盖地的俄罗斯贴,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哈洋族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甚至肤色、饮食习惯。对待这种极端的非理性行为,能保持理性的人固然值得佩服,不能保持理性而爆点粗口也是情理之中。这就好比有人抓住小偷将其暴打一顿,虽然行为是错误的,但确也颇得人心。 其次,你提到的女人裹小脚,那的确是糟粕,是糟粕就要扔掉,不过可惜的是,我们在扔掉糟粕的同时,连同精化一起扔了,现在到了重新拾起来的时候了。顺便说一下,我不知道裹小脚是怎么来的,反正在我喜欢的传统经典中没见过。 另外,你把国人的不良现象归罪于传统文化,那我就很奇怪了,现代人所受的分明是西方教育,课本里什么时候教我们传统文化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缘自西方的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缘自西方的凯恩斯主义,教育体制先抄苏联再膜拜美国,甚至我们把吃西餐喝洋酒都当作高贵的象征。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归罪于传统文化。相反,正是由于传统的缺失,社会道德沦丧,心灵空虚,而传统文化里就有现成的药方,为什么不用呢?
看了个中医争论的帖子,我也说几句 我先举个例子,我伯父是中医,政府给他颁了个称号“南京市名中医” 。他从中医大学毕业分配到一个医院的第一年,医院碰到了一个肝腹水的病人,肚子肿得像孕妇,所有西医一筹莫展,最后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让这个学中医的年轻人试试看。结果是,一贴中药下去就见效,三贴肚子恢复原形,起死回生,从此他就变成了当地最年轻的“专家” 。 我姐夫患了缠身龙,医院挂针两个星期没有起色,疼痛难忍。然后求助身在南京的伯父,又是三贴药,完全康复。 他老人家退休后,还在工作,没办法,病人太多,如果说中医不能治病,那岂不是侮辱那么多人的智慧? 我伯父的老丈人是中医大学的教授,出自中医世家,有一次到我们老家来玩,结果每天就忙着看病,还居然有人从别的省赶过来。看好多少人我不知道,我就记得一个情景,他老人家摸完脉之后,对病人说:“你经常生气吧?” 病人说:“是啊,你怎么知道?” 他们开的方子我见过,都是字迹工整。我就不知道现在医院的医生为什么写的字没人看的懂。他们两个人一生救人无数,却甘于清贫,家境都很一般,搞得他们的小孩都不愿学中医。 好了,例子就举到这里。然后说说其他的。 近一两百年来,西方的科技远胜于中国是事实,为了富国强兵,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抛弃中国文化,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的教育。所以,能轻易信任建立在西方科技理论基础上的东西,包括西医,而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基础上的,我们对这些理论都不懂,所以就觉得中医不科学。所以我们可以看一则新闻报道就轻易相信宇宙中有黑洞,但是怎么也不相信大量古籍所描述的经络穴位。其实,如果你好好学习一下传统文化理论,那么一定会觉得中医理论是非常科学的。 还有,对于两套建立在不同理论基础上的医学,你不能用A的理论去衡量B,就像你不能用老虎的生活习性去衡量大象一样。中医西医各有长处。中医在定量化和外科手术方面肯定不如以如此发达的物理化学为基础的西医,但在对人体的整体性把握上,对不起,西医不如中医。西医治病从来是治标,有细菌就消炎,不问细菌为什么会进来;长了个瘤就把它割了,不问为什么会长瘤。中医要求治本,要寻求身体哪部分出毛病从而导致的外邪入侵。所以中医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养生。
关于南怀瑾,我也说几句。 最近南老去世了,他是个名人。别说是名人,就算是普通老百姓去世,我想都会得到亲戚朋友的怀念,不会有人在人家刚去世就来骂他生前的缺点吧。 我就不知道那些在人家刚死就跳出来揭人家短的人是什么心态。令人惋惜的是,还是在老子吧,都是学习道德经的人。道德经教你们这种小人心态了吗? 老子说,人法地。那么我们要法地的什么?大地给了我们很多却从不抱怨,从不索取。现在你们倒好,人家还没欠你什么,你就在人家死后说三道四。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现在你们倒好,拼命的踩别人,想以此来体现自己的高明。 说句不客气的话,你们就是把道德经倒背如流,也都是狭隘的小人而已。 我读过南老好几本书,里面的确有些错误,但根本不影响整体思想,更不影响引人入胜的魅力。据我所知,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他的书而喜欢上中国文化的。他老人家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对于外界的质疑,他从来没有过任何辩解,这就是境界。光这两点,就够你们学几辈子的。 那些喜欢骂尸体的人,如果你们觉得自己很高明,那就去给人讲解讲解古代经典,比如 周易、阴符经、黄帝内经、参同契、金刚经、楞伽经等等。看看能及得上南怀瑾几成,看看能让几个人受益。如果没这个本事,那麻烦谦虚点,别在人家刚去世就跳出来丢人。 当然,我能发帖骂你们,说明我修养也有待提高,大家共勉吧。
转载,《西游记》中的药名诗词 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象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只取经成功返回唐朝。《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从近二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还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和猎户残亡的战斗场面。
转载,《西游记》中的药名诗词 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象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只取经成功返回唐朝。《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从近二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还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和猎户残亡的战斗场面。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