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ongo_1 suntongo_1
关注数: 8 粉丝数: 6 发帖数: 2,630 关注贴吧数: 19
再论“8块肉” 乍一看,“8块肉”思路通过触发顺序来判定地震波的来向是合理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可以纯机械手段“知震之所在”的唯一选择。然而,鉴于地震波那极快的传播速度,这8块肉的布置位置就不能互相靠得太近,张衡可以用夯土拟震的办法,反复试验取得合适的结果,我们有了地震波速度的数据,也有足够的几何知识,直接计算就可以了。经本人计算,8块肉分布在一个半径为1.5~2.5的圆周上,就能满足要求,这样的布置已超出了“酒樽”的范围了,为此只好选择把它们埋在地面之下。 “8块肉”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地震来袭时,这8块肉都有反应,怎么办?其实办法早在1988年底我就想好了,不止一种办法,是两种,其中一种我已做过实验验证的。出于各种原因(贴吧里出现可恶喷子是原因之一),我不打算公开其中细节。不过可以给大家两点提示:1.四两拨千斤;2.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回头说说“肉”的本身,至今为止,本人设计过不知多少种方案,虽都可行,但没达到满意的程度,因此一直没有公开宣称完全成功复原,只敢说找到了复原候风地动仪的正确思路,希望以这几篇短文,给那些还在推桌子的同道们推开一道门,让张衡的地动仪能早日重现当世,不管将来由谁率先成功复原,最终荣誉仍归于张衡,则吾愿足矣。
“震中”的提出,暗合了“候风”之“风” 之所以发此文,是因为近日不止一人提到古人已有“震中”的认识,还有人提出对“风”的看法,姑写此文,说说我的看法。 震中概念的由来,是19世纪中页科学家(名字忘记了)在调查那不勒斯大地震现场,观察到一种“风”的现象后提出的概念,同时,他在查阅几十年前里斯本大地震的资料时也有类似“风”的说法,想到了地震可能是从一个中心点以机械波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的,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震中”、“地震波”的说法。他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还用炸药来“制造地震”,自制“地震仪”进行研究。 可见,”震中”概念和“地震发生地”虽然大多在地理上重合,但从应用范围说,震中是学术名词,地震发生地则没有学术意义。打个比方,某地方官向朝廷上奏“某年某月某日,某河泛洪……”,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古人已经有“洪中”的概念认识了,老祖宗真厉害呀……再者,某地方官上奏“某年某月某日,某县地动,房屋倒塌……”,而实际上可能震中离县城80多公里无人烟的地方,你还认为古人有“震中”的认识么?如果一只猴子会说话,它也会告诉别的猴子,某地发生地震,那猴子也会有“震中”概念咯? 我十分反对拿我们现代的很多科学认知牵强附会地给古人脸上贴金,古人的成就辉煌灿烂,不缺光彩,你给他们贴金得小心,别贴到屁股上了。 关于“候风”的“风”,请看我的跟帖。
分析评论张衡的地动仪,首先得站在张衡的立场来看问题。 现代对张衡地动仪褒贬不一,其中不少是针对王振铎的那个模型的,这些评论也很“自然“地被投射到张衡的头上。 在众多的言论里,除了“挂肉”论,比较“著名“的就数方小船的“跺脚”论了。众所周知,王振铎地动仪是“立柱”型的,这样的结构对水平运动比较敏感而对垂直运动并不敏感,除非方小船他天生异禀,否则我不相信他的跺脚能引起王氏地动仪的误触发。 话又说回来,万一张衡那个正版地动仪真的是对垂直运动敏感呢?好办,我们只要站在张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方案就有了:太史令告示,各式人等,上至天子,下至庶人,不得于灵台及周遭百步之内顿足,违者处断足刑。 请问方小船之辈,你去那跺下脚看看? 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坚持自己“天然”的观点,认为张衡地动仪一定是怎么怎么的,并且拿现代的科学知识(也许是残缺不全的科普知识)套在张衡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试图站在张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水平运动也好,垂直运动也罢,地震发生时都出现了,那么地动仪的原理设计既可以监测水平运动也可以检测垂直运动,有必要的话,两种都检测,没毛病吧? 然而,我们明明具备了现代的地震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答:谁说不用了?只是先用还是后用而已。 分析地动仪之前,有必要先站在张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基于张衡的历史背景、身份等诸多因素,他对地震的认识可能达到怎样的深度(哪怕他学识智慧超乎常人),我们就可以对那些张衡不太可能想到的原理或观点直接粗暴地否掉。对于已经发布的设计方案,甚至已经做出演示模型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拿现代的科学知识来进行鉴别了,如因作者知识缺陷或思维方式问题而导致的设计错误,我们能轻易地指出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