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ongo_1
suntongo_1
关注数: 8
粉丝数: 6
发帖数: 2,630
关注贴吧数: 19
著名喷子酱烂鱼又卷土重来了, 有种就不要拉黑,这样自言自语多low啊,喷吧,继续喷,正好此吧缺人气。
候风地动仪=候风仪+地动仪,可能真的存在过 最近和一位仁兄闲谈,关于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张衡曾经制造过一个将相风乌和地震感应器集于一身的"候风地动仪",理由是张衡早期想观察地震到底和风向有没有关联。从现代地震知识判断,这样的地动仪显然是失败的,张衡可能在此实验失败之后,"复造"了另一个版本的地动仪,把相风乌删除了,但由于"候风地动仪"命名在先,写记述文章的人误以为后来的版本还是用此名称,以至讹传至今。
终于为“手推式"地动仪找到了用武之地 那就是检测地下核试验事件,而且地动仪必须安装在离爆炸现场5公里范围内。至于地球自发的天然地震嘛,你们的地动仪就是一堆笑话。
***才会对面波视而不见 只要是初中水平,不是瞎子,都能看懂。
用手推、锤子敲之类的"验证"实在可笑 专业的地震模拟台太豪华,本人公开一个于1980年制作的简易装置:
春虫虫马户不需要对号入座,就是一品质低劣喷子。 明眼人一看便知
纯铝的眼睛看到正常人 就说正常人是诸,你到民科吧去混吧,那里收真若只。
"水平位移"的思路是在贬低张衡的智慧 人们大多数时候会受到直观印象的影响而使思考流于表面,许多研究张衡地动仪的人(可能还包括张衡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以致让众多版本(包括王振铎、冯锐的)陷入无法正确实现"知震之所在"的功能,幸好张衡不愧为"木圣","复造候风地动仪"修正了自己的错误,而后世众多模仿者,却仍沉湎于自以为是的"成功复原"里无法自拔。且看冯锐是怎么自辩的:寻其方面不是寻其方向,方面可以理解为正反两个方向……幸而冯老还是个诚实的科学家,他亲口承认他的那个地动仪会出现反方向触发的情况,且概率为正反各半。
一片介绍张衡的文章 https://tieba.baidu.com/p/8625657355?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48.1.1&st=1695980589&is_video=false&unique=9C9E93C924D5572D9D31DC0F38797475
@洞房血滴就是个无来 拉黑你,然后不停的攻击你,你还没法回击它。
给民科出一道题 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民科的数学水平普遍在高中以下,就出一道题验证之。题目是:一辆普通自行车被慢速推行,其中前轮的偏转角固定为θ,前后两轮轴距离为L。
建议贴吧针对亡冻灰寂荷开发一个功能 这个功能是:转发至王东辉吧并删除原贴
关于"员径八尺"的争议 《周髀算经》上卷:“勾股圆方图。”汉·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 这是我查到的证据之一,那些认为是"周长八尺"的人请拿出你的证据,注意,别给我提什么灵台遗址发掘云云,那只不过是一种猜测,并没有证据证明地动仪就安装在那么小的房间里。
是"候风地动仪",不是"候风仪"+"地动仪" 不服来辩
"火神星"可能真的存在 但是我们可能永远都没希望直接观测到它,我猜想,它就藏在太阳内部,离太阳表面深度不大的地方,而且它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岩质行星"或者"气态行星",而是太阳内部一种特殊的"质量密集团"。
热核发电,托克马克装置不是最好的选择。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托克马克装置实现持续可控核聚变仍然希望渺茫。作为民科是否可以也做一点贡献?我的思路是:"地下氢弹 + 地热发电" 组合方案。 不服来便!
相对论不必推翻,但可以补充,我需要一位数学高手 爱因斯坦最初发表广义相对论时,因数学功力不够,只给出了近似解,幸亏有史瓦西才得到精确解。现在我有一个对于相对论的补充构思,需要数学高手协助,名额不限。
给各位民科一个可扬名立万的建议 别整天推翻这个质疑那个了,选个实际且难度相对低的方向: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原理研究。当然,反方向的立论也可以:论证张衡的地动仪纯属讹传。 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只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足可名动一时,还有可能名利双收,骏马美妾,岂不快哉?
恐龙时代的终结 目前比较流行的理论是小行星撞击说,本人站在民科的视角提出一个"碘伏式"的新假说:大行星摩擦说。
恐龙的灭绝时间问题 我6岁时,老师告诉我,恐龙是在6500万年前灭绝的,如今我60岁了,那么现在说恐龙应该是在6500万零54年前灭绝才对吧,怎么所有资料都还说是6500万年呢?难道我这54年都白活了?
凡是以任何手段婉拒或拒绝他人回帖的 一律可视为心理脆弱。
天清气朗好地方 穷途末路来这避世,或者治疗在别处受的伤,再合适不过。
某人不让我回帖,心虚了? “复原,就是按照东汉的理解,按照东汉的加工工艺,制作出符合历史记载的地动仪。”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可以适当放宽,譬如某些材料、工艺可以用现代的技术但必须让人相信,张衡也能做出来,但成本高等等。如果做出来的东东是张衡无法做到的,或者应用了超越张衡时代的理论知识,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也就是失败)。
一个扔在龛的酱褴芋,还会个啥? 除了到处造谣诬陷别人、无底线人身攻击,请问你还有别的本事没?
我研究复原候风地动仪的历程 原计划是直接公开最终的原理和设计细节,然某杂志提出要求,让我暂缓在网络上发表,所以改为发布我研究思考的过程及已经被我放弃的旧设计。 请阅读后面的跟帖……
“先感觉到垂直震动,然后感觉到水平移动”云云 某网友引用某“权威网站”的文字,说人们对地震的感觉如何如何的,并以此把地震“科学知识”扣在古人的头上,且进一步推论张衡地动仪如何如何。 我一直对这位的观点不屑一顾,最近身边两次地震的经历,证明了此网友以及他引用的网页的观点都是无稽之谈,纯属主观臆断。
一个明显幼稚的地动仪设计 这样的设计,随便一个民科都能指出其缺陷。
再论“8块肉” 乍一看,“8块肉”思路通过触发顺序来判定地震波的来向是合理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可以纯机械手段“知震之所在”的唯一选择。然而,鉴于地震波那极快的传播速度,这8块肉的布置位置就不能互相靠得太近,张衡可以用夯土拟震的办法,反复试验取得合适的结果,我们有了地震波速度的数据,也有足够的几何知识,直接计算就可以了。经本人计算,8块肉分布在一个半径为1.5~2.5的圆周上,就能满足要求,这样的布置已超出了“酒樽”的范围了,为此只好选择把它们埋在地面之下。 “8块肉”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地震来袭时,这8块肉都有反应,怎么办?其实办法早在1988年底我就想好了,不止一种办法,是两种,其中一种我已做过实验验证的。出于各种原因(贴吧里出现可恶喷子是原因之一),我不打算公开其中细节。不过可以给大家两点提示:1.四两拨千斤;2.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回头说说“肉”的本身,至今为止,本人设计过不知多少种方案,虽都可行,但没达到满意的程度,因此一直没有公开宣称完全成功复原,只敢说找到了复原候风地动仪的正确思路,希望以这几篇短文,给那些还在推桌子的同道们推开一道门,让张衡的地动仪能早日重现当世,不管将来由谁率先成功复原,最终荣誉仍归于张衡,则吾愿足矣。
“8块肉”与“一龙机发……” 以前的帖子已提到过“8块肉”的思路,遭到某喷子的强烈诘问,其最“有力”的依据是认为8肉方案会导致“8条龙都吐丸”。从这一点看,该喷子自己肤浅也就罢了,还总以为别人也这么肤浅,就这水平还敢去研究地动仪……请问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看看王振铎的那个模型,除了灵敏度被诟病之外,没有人怀疑其能不能“一龙机发而七首不动”,我既然号称参透“地震风”,提出8块肉设计,我就可以很干脆地回答喷子:一龙机发七首不动,这太简单了,王振铎已经证明可以做到,张衡的“中有都柱傍行八道牙机巧制“没什么神奇的。 有了8块肉的加持,都柱就不必考虑“验震”的功能,而仅仅负责平时稳稳的站立在中心,地震来时,8块肉按照地震波的来袭方向,先后伸腿来踢都柱,最先踢到者让都柱朝着被踢的反向顷侧,然后沿着八道之一倒下去。这样,不但“一龙机发……”做到了,更重要的“知震之所在”也实现了。如果当初王振铎也是“8块肉”,哪还有冯锐什么事?
“验之以事”的思考 张衡本人关于地动仪的著述已轶失,后人的记述仅可作参考,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能读到的三篇古文都没有详述如何“验之以事”,因此我们只能站在张衡的立场来猜测。 古人对地震的感受无非就是颠簸(垂直运动)和摇晃(水平运动),今天的人们如果不学点理论的话,认识水平也和古人差不多,正因为这样,在众多的“复原研究者”中,首选的是“推桌子”。冯锐的地震模拟台,也只是高级一点的推桌子而已,那么张衡也是有可能想到甚至首选推桌子的,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他的结果不会比冯锐那个设计好,也就是说:正确率不高于50%。 回过头来想想,张衡也可能不知道正确率这么低(毕竟他不可能有冯锐那样的理论知识),但推桌子这种演示方法别说他自己不能接受,那些“京城学者“们也难以认同,万一哪天皇上来视察,你推个桌子给他演示…… 按下张衡的话题,插一句,近代地震学先驱之一(首先测量地震波速度那位),他的“验之以事”实验没有推桌子,而是用了炸药。可怜的太史令张大人啊,连火药都没听说过呢,咋办? 左思右想,苦思冥想,想了又想……叮……有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跟帖。
“震中”的提出,暗合了“候风”之“风” 之所以发此文,是因为近日不止一人提到古人已有“震中”的认识,还有人提出对“风”的看法,姑写此文,说说我的看法。 震中概念的由来,是19世纪中页科学家(名字忘记了)在调查那不勒斯大地震现场,观察到一种“风”的现象后提出的概念,同时,他在查阅几十年前里斯本大地震的资料时也有类似“风”的说法,想到了地震可能是从一个中心点以机械波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的,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震中”、“地震波”的说法。他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还用炸药来“制造地震”,自制“地震仪”进行研究。 可见,”震中”概念和“地震发生地”虽然大多在地理上重合,但从应用范围说,震中是学术名词,地震发生地则没有学术意义。打个比方,某地方官向朝廷上奏“某年某月某日,某河泛洪……”,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古人已经有“洪中”的概念认识了,老祖宗真厉害呀……再者,某地方官上奏“某年某月某日,某县地动,房屋倒塌……”,而实际上可能震中离县城80多公里无人烟的地方,你还认为古人有“震中”的认识么?如果一只猴子会说话,它也会告诉别的猴子,某地发生地震,那猴子也会有“震中”概念咯? 我十分反对拿我们现代的很多科学认知牵强附会地给古人脸上贴金,古人的成就辉煌灿烂,不缺光彩,你给他们贴金得小心,别贴到屁股上了。 关于“候风”的“风”,请看我的跟帖。
分析评论张衡的地动仪,首先得站在张衡的立场来看问题。 现代对张衡地动仪褒贬不一,其中不少是针对王振铎的那个模型的,这些评论也很“自然“地被投射到张衡的头上。 在众多的言论里,除了“挂肉”论,比较“著名“的就数方小船的“跺脚”论了。众所周知,王振铎地动仪是“立柱”型的,这样的结构对水平运动比较敏感而对垂直运动并不敏感,除非方小船他天生异禀,否则我不相信他的跺脚能引起王氏地动仪的误触发。 话又说回来,万一张衡那个正版地动仪真的是对垂直运动敏感呢?好办,我们只要站在张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方案就有了:太史令告示,各式人等,上至天子,下至庶人,不得于灵台及周遭百步之内顿足,违者处断足刑。 请问方小船之辈,你去那跺下脚看看? 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坚持自己“天然”的观点,认为张衡地动仪一定是怎么怎么的,并且拿现代的科学知识(也许是残缺不全的科普知识)套在张衡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试图站在张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水平运动也好,垂直运动也罢,地震发生时都出现了,那么地动仪的原理设计既可以监测水平运动也可以检测垂直运动,有必要的话,两种都检测,没毛病吧? 然而,我们明明具备了现代的地震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答:谁说不用了?只是先用还是后用而已。 分析地动仪之前,有必要先站在张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基于张衡的历史背景、身份等诸多因素,他对地震的认识可能达到怎样的深度(哪怕他学识智慧超乎常人),我们就可以对那些张衡不太可能想到的原理或观点直接粗暴地否掉。对于已经发布的设计方案,甚至已经做出演示模型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拿现代的科学知识来进行鉴别了,如因作者知识缺陷或思维方式问题而导致的设计错误,我们能轻易地指出来。
一张图让脑缺损患者原形毕露 喷子来吧。
“一块肉”是死胡同,不能就此认为张衡的地动仪是假的。 因为张衡可能用了“8块肉”。 某日本人研究地动仪比王振铎还早,然而最后发现,不管是“挂块肉”还是“顶块肉”,都解不开一个死穴:指示震源方向的正确率只有一半。他失望地放弃了。 王振铎的那个玩具,大家都承认,还不如挂块肉呢。 于是,冯锐真的就把肉(准确的说,是一条香肠)给挂起来了,可是他的方向正确率取得突破了吗?还是没有。当然,他自己不觉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咯。 看过数不清的自称复原张衡地动仪的方案,当中不乏制作出模型的,你们先和冯氏的玩具比一比,有超越他了吗? 另外,有个别研究者提出了“8块肉”方案,无论细节是否经得起论证,也值得我给一个“赞”! 因为我认为,张衡地动仪前面的“候风”,就是用“8块肉”来实现的。
候风地动仪的“验震”是水平位移还是垂直位移?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张衡自己的说法已经失传,后人的记载都是道听途说,不能作为证据。 那么,根据现代的地震学知识,地震波反映在地面的运动既有垂直的位移(R波)也有水平的(L波),(那些认为在远离震中的地方只有水平没有垂直位移的人,属于脑组织残缺症,不堪与争。)因此,地动仪验震既可以是水平位移也可以是垂直位移。 本人开始思考复原地动仪之初,很自然地首选了水平位移,但……最终选择了垂直位移。
4毫米位移云云 有一说法,台湾东部发生7.1级地震,800公里外的南昌记录得4毫米最大位移,不知有没有可信的消息来源作证。 且当此事是真的,按照现代的地震知识,如果是6.1级地震,那么南昌的位移就是0.4毫米,5.1级就是0.04毫米,请问冯氏的地动仪能有何用? 5.1级,地方官肯定会快马上奏朝廷的,而洛阳的地动仪该作何解释? 依在下愚见,地动仪的测震装置必须具备放大的功能,既然我都想到了,张衡理应也想到了。 有人说了,把它放在高处就有放大作用了,说这话的,连民科都不够格。 所以,各位地动仪研究者,你的设计考虑放大功能了吗?
当科普帖子被喷子故意曲解 表面波(Surface Wave):浅源地震所引起的表面波最明显。表面波有低频率、高震幅和具频散(Dispersion)的特性,只在近地表传递,是最有威力的地震波。 勒夫波(Love Wave):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向垂直,但振动只发生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垂直分量,类似于S波,差别是侧向震动振幅会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瑞利波(Rayleigh wave):又称为地滚波,粒子运动方式类似海浪,在垂直面上,粒子呈逆时针椭圆形振动,震动振幅一样会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李平林教授的地动仪羞辱了某喷子的智商 有喷子看了李教授的视频之后,大谈什么地震波在空气中……云云,却不知道李教授的原版设计是把共鸣腔埋在地下的,“听罂“拾取的是地震波通过薄膜鼓动产生的次声波,原理上没任何不妥,也不依赖什么“地震波在空气中传播100公里以上“的条件! 由此可见,喷子基本上就是个制杖。
“候风”二字,道出了地动仪的关键原理。 前贴以及我在微博发的博文,论述了一个观点:张衡所说的“风”其实是地震波传播过程在地面景物(房子、树林)上的直观表现。既然是一种“风”,自然是有明显的方向性,且方向就会指向“震之所在”。包括冯锐在内的一众研究者,没有参透张衡的“风”,故而走进了“50%”的死胡同。 多年前,我就考虑到判断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唯一途径就是使用多个“测震装置”,从各个装置触发的先后次序来判定地震波的方向。从灵台的考古发现中得知,其地面之下有空洞,因此我认为,有8个“测震装置”埋在灵台地面之下,这些装置分布在某半径的圆周上(此半径可能会达到2米),触发动作通过连杆传递至地面中心的地动仪里面。
候风地动仪,候的是哪门子的“风”? 关于这个问题,前不久我在微博上发文讨论过(新浪微博搜“神童哥_01“可找到),在此就不重复了。无独有偶,昨天央视播放的《解码科技史_大地的震颤》也提到“建筑物像麦浪一样”颤抖,和我的经历相同,张衡极可能也会从这样的经历中得到同样的结论: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来传播的,从目测的直觉来看,就是一种奇特的“风”。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那些用手拍打的、拿锤子敲的、推(拉)桌子的拙劣表演可以休矣,冯锐亲口承认,他那个地动仪正确率不超过50%,你们研究来研究去有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没有,和冯锐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挂块肉和顶块肉而已。
由横向位移触发的地动仪是错误的 众所周知,张衡的地动仪有个显著的特点是可以指出震源所在的方向,根据地震波的L波和R波的特点,震波导致的位移是垂直于震波的传播方向的,因此,所有通过敲击啦或者推桌子来演示的模型,都只能算玩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