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和谐
书剑和谐
关注数: 445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25,987
关注贴吧数: 6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将将之道” 项羽事必躬亲,却壮志未酬。刘邦生性洒脱,却一举问顶中原。韩信非常清楚其中的道理,认为刘邦“善将将。”刘邦自己也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具有关资料介绍,卡耐基的成功在于善于用比自己强的人。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中。”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意思是作为国君是任用人才为能事。故“知人者,王道也。”刘邦深知将将之道,能使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为其卖力,就是因为刘邦已将识人、用人的技巧发挥极致的原因。将将之道的关键是怎么用人,在什么时间用,在什么位置上用,这个度的把握简直就可以说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下面就以韩信为例说说刘邦是怎样“将将的”。 楚汉相争时,韩信被萧何月下追回后,又被刘邦登台拜为上将军,其“汉中对策”被刘邦采纳,暗出陈仓,还定三秦,率兵北伐,平定魏、赵、代、燕后,又大败齐楚联军,收服齐地,雄居北方,拥兵自重,就趁机向刘邦提出要求封假齐王。刘邦在张良、陈平劝说下,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马上删封韩信为真齐王。武涉、蒯通分别劝说韩信三分天下,徐图大业,但韩信深思熟虑,认为刘邦待他有厚恩,不能背信弃义。刘邦追项羽,韩信违约不出兵帮助,使刘邦困固陵,后用张良计,韩信才率兵会垓下。项羽已破,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因收留钟离眛,陈兵出入,被人告谋反。刘邦用陈平计,伪游云梦,逮捕韩信,赦其罪降为淮阴侯。后因谋反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斩于长乐钟室。韩信临死悔不用蒯通之计,很多人也认为韩信早该独立成业。其实不然,刘邦敢拜韩信为上将军,就一定有“将将之道”。刘邦的心腹曹参、灌婴和张耳长期协助韩信,而韩信身边却没有可靠的亲信。试想,在汉三年,刘邦独与夏侯婴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汉五年,刘邦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使项羽大败垓下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又怎么能轻易办到呢?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将将之道” 1楼献给百度
读《史记》有感:刘邦宁斗智不斗力 项羽“自矜功伐,奋起私智。”刘邦天性明达,好谋能断。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要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孙子兵法》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强调战争中的运智设谋。战争不仅是战争双方武力的争斗,更是双方智慧的较量。刘邦主张“宁斗智,不斗力,”最终战胜项羽,这是他和他的文臣武将们的智慧谋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邦在秦末顺应历史潮流,运用谋略,争取民心,智取沛县县城,被父老乡亲立为沛公。刘邦受怀王遣率兵西行,用郦食其计袭陈留,得秦积粟和郦商之兵;听张良、陈恢谏,义定宛城,封宛守为殷侯,连城数十无不下者。用张良计对武关攻抚兼施,战蓝田、入咸阳,所过不得掠卤,秦人大喜。听樊哙、张良谏,封秦王宫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约法三章,不接受百姓送礼,秦人益喜。项羽进入函谷关,犒劳将士,准备消灭汉军,刘邦审时度势,用张良计,亲赴鸿门见谢项羽,转危为安。项羽与范增阴谋后立沛公为汉王,刘邦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刘邦冷静听了萧何“关中对策”后,委曲求全,立足汉中,收用巴蜀,养民招贤。乘项羽北击齐攻打田荣之机,刘邦采用韩信“汉中对策,”暗出陈苍,还定三秦。听新城三老董公遮说,为义帝发丧,号召诸侯讨伐项羽的大逆不道。彭城大败后,刘邦借用张良超人的智慧,果断采纳他的正确建议,让萧何留守关中巩固根据地;自己率纪信、周苛等正面坚守荥阳、成皋要地,吸引项羽主力;联络彭越袭击楚军后方,迟滞项羽的进攻;令随何劝说英布倒戈,从南面牵制项羽;遣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平定魏、赵、代、燕、齐,保障刘邦的翼测安全。采纳陈平计谋,暗使间谍分化瓦解楚军。用郦食其、陆贾、侯公等人的纵横捭阖之才委以游说之任,积极展开外交攻势。用辕生计,出军宛、叶间,引项羽军南移,减轻荥阳、成皋压力。听郎中郑忠劝说,高垒深堑,不与楚战;派卢绾、刘贾率二万多人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一起断楚军粮道。用郦食其计,复守敖仓,与项羽对峙广武。充分利用“将将之道”,让曹参、灌婴、张耳协助韩信,郦商支援彭越,周勃坚守敖仓,樊哙、刘泽、薛欧、陈武、王吸等独当一面统兵作战。用张良、陈平计,进兵追项羽失利,再用张良计,与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兵共击楚军,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大败垓下,略定楚地进而取得全面胜利。
读《史记》有感:刘邦宁斗智不斗力 项羽“自矜功伐,奋起私智。”刘邦天性明达,好谋能断。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要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孙子兵法》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强调战争中的运智设谋。战争不仅是战争双方武力的争斗,更是双方智慧的较量。刘邦主张“宁斗智,不斗力,”最终战胜项羽,这是他和他的文臣武将们的智慧谋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邦在秦末顺应历史潮流,运用谋略,争取民心,智取沛县县城,被父老乡亲立为沛公。刘邦受怀王遣率兵西行,用郦食其计袭陈留,得秦积粟和郦商之兵;听张良、陈恢谏,义定宛城,封宛守为殷侯,连城数十无不下者。用张良计对武关攻抚兼施,战蓝田、入咸阳,所过不得掠卤,秦人大喜。听樊哙、张良谏,封秦王宫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约法三章,不接受百姓送礼,秦人益喜。项羽进入函谷关,犒劳将士,准备消灭汉军,刘邦审时度势,用张良计,亲赴鸿门见谢项羽,转危为安。项羽与范增阴谋后立沛公为汉王,刘邦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刘邦冷静听了萧何“关中对策”后,委曲求全,立足汉中,收用巴蜀,养民招贤。乘项羽北击齐攻打田荣之机,刘邦采用韩信“汉中对策,”暗出陈苍,还定三秦。听新城三老董公遮说,为义帝发丧,号召诸侯讨伐项羽的大逆不道。彭城大败后,刘邦借用张良超人的智慧,果断采纳他的正确建议,让萧何留守关中巩固根据地;自己率纪信、周苛等正面坚守荥阳、成皋要地,吸引项羽主力;联络彭越袭击楚军后方,迟滞项羽的进攻;令随何劝说英布倒戈,从南面牵制项羽;遣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平定魏、赵、代、燕、齐,保障刘邦的翼测安全。采纳陈平计谋,暗使间谍分化瓦解楚军。用郦食其、陆贾、侯公等人的纵横捭阖之才委以游说之任,积极展开外交攻势。用辕生计,出军宛、叶间,引项羽军南移,减轻荥阳、成皋压力。听郎中郑忠劝说,高垒深堑,不与楚战;派卢绾、刘贾率二万多人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一起断楚军粮道。用郦食其计,复守敖仓,与项羽对峙广武。充分利用“将将之道”,让曹参、灌婴、张耳协助韩信,郦商支援彭越,周勃坚守敖仓,樊哙、刘泽、薛欧、陈武、王吸等独当一面统兵作战。用张良、陈平计,进兵追项羽失利,再用张良计,与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兵共击楚军,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大败垓下,略定楚地进而取得全面胜利。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王道 刘邦虽然是个武人,但从发迹泗亭开始就兼用霸、王之道,偏重智谋,善以德治。刘邦在萧何、曹参等帮助下智取沛县县城,被父老乡亲立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这是团结东方诸侯和楚人的政治行动。楚怀王诸老将皆认为顶羽僄悍猾贼,独沛公素宽大长者,而遣沛公西略地。刘邦率仁义之师,打着为天下兴利除暴的旗号,一路攻抚兼施,特别是进入秦地后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入关后立即废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刘邦为帝后,采取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他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人口迁徙到关中定居。他命陆贾著《新语》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令叔孙通整理朝纲制礼仪;令韩信编辑兵法张昌定章程。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刘邦62岁那年,在返回京城的路上,他特意去了曲阜,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孔子,开中国历史上皇帝祭孔子之先河。他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以孝治理国家,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高祖自布军至长安。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赦代地吏民为陈豨、赵利所劫掠者,皆赦之。这是刘邦施仁政、行王道的结果,为汉朝四百余年江山打下根基。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运气 项羽在垓下兵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读《史记》后感觉,刘邦的运气的确比项羽好。刘邦多次死里逃生,既有天意,又有人为,也与偶然运气有关。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⒈项羽率四十万大军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言,大怒,犒劳将士,准备消灭沛公军,范增也鼓励项羽“急击勿失。”在这万分紧急关头,项伯夜驰霸上,私见张良。沛公借机“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并只带百余名随从骑马至鸿门见谢项羽,与张良进账参加鸿门宴。项伯在鸿门宴上以身蔽翼刘邦,阻止项庄行剌,使刘邦安全脱身。 ⒉彭城大战中,楚军采用斩首行动,“围汉王三匝。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⒊在荥阳、成皋大战中,项羽亲率大军两次把刘邦死死围困在城里,绝其粮食,准备把刘邦等一网打尽。结果都被刘邦将士用计逃跑了。 ⒋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重伤胸部。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於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⒌汉匈第一战时,刘邦被冒顿包围于白登山,但双方无力解决战斗,都在等待援兵。到了被围的第七天,天气突变,大雾弥漫。陈平认为突围的时机来了,请刘邦下令所有强弩都拉满,箭头朝外,慢慢突围。一开始,刘邦显得很紧张,想要快速突围。幸亏夏侯婴头脑冷静,及时制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在夏侯婴地坚持下,刘邦下令,按照陈平的方案进行突围,使汉军终于平安地进入了平城县城。 ⒍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积极准备暗杀刘邦。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於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包装”策略 我开始读《高祖本纪》时,对神话刘邦的地方很厌烦。但多读几次感觉司马迁这样安排是有意义的。自古王朝更替,每到某一时刻,必定会有人制造出某些神话,如陈胜、吴广用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这些神话传说是为了证实谋取天下的领导者的确是“受命于天”。黎民百姓也乐于接受这些“天命论”。很多国家领导人如同影星,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经过专业机构的精心策划和设计,运用多种传播渠道和手段推出后,成为人们心中的传奇人物和偶像。刘邦寻找强有力的定位,考虑自己的特质,采用“包装”策略,规划想让别人对自己有何种印象,抓住每一个事件营销的机会,创造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异,建立自己独特个性的形象。首先,刘邦善于自我“包装”,宣称自己是母亲“天人感应”而生。把自己高鼻长颈、一脸漂亮的胡须描成龙的容貌,把左腿上难看的72颗黑痣说成是大福大贵的象征,把用竹皮编成的帽子取名为“刘氏冠”,戴起既独特又自豪。其次,借助家人和家乡人为自己“包装”,刘邦躲避在芒、砀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吕后和别人一起去找,常常能找到,吕后宣传刘邦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能找到,沛县的许多年青人听说后都愿依附于他。刘邦在酒店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负、王媪对别人说看到刘邦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很奇怪,连赊的帐也不要了。沛县父老平素传说刘邦有那么多奇异之事,认为他必当显贵,当沛公最吉利。刘邦聚众起兵后,进一步完善他的“天命论”,立黄帝祠,自封为赤帝之子,他斩杀了白帝之子,神秘的传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是一种信仰。不过令人感到惊异的是,刘邦在为黄帝立祠时,又有祭祀蚩尤的举动,蚩尤是黄帝时期的敌对势力,为楚国的远祖。据这些资料显示,立黄帝祠、祭蚩尤于沛廷,是“天命论”和团结东方诸侯和南方楚人的政治行动。第三,借助自己的将士为自己“包装”,如张良曰:“沛公殆天授”。韩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由于刘邦善于“包装”,楚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独沛公素宽大长者”。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扫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刘邦的“包装”通过传播,也影响到秦始皇,秦始皇曾说:“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气”,于是巡游东方,想借此把它压下去。可见“包装”的重要,众多王朝开创者无一不效法而行。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亲和力 刘邦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读《史记》后感觉刘邦的亲和力太强了。有句话叫:“力在则聚,力亡则散。”有亲和力是促成合作的起因,只有具有了合作意想,才会使双方结合在一起共同办事。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身边就有各阶层的朋友。他每次到武负、王媪店中喝酒,其生意比平时好数倍,他到樊哙处,其狗肉经常会脱销。萧何即“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任敖少为狱吏,“素善高祖”。刘邦触犯秦法,夏侯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周勃、灌婴、周苛、周昌,卢绾等非常喜欢与刘邦结交。诸父老乡亲知刘邦根底,认为他“当贵”、“最吉”。推立他为沛公,于是沛县少年豪杰二三千人愿跟从。王陵母亲宁死也要求儿子不投项羽而跟随刘邦,纪信被项羽烧死保刘邦安全,周苛被项羽烹、枞公被项羽杀也不投降。蒯成侯周绁,刘邦起事时以舍人从,“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之心”。刘邦与家乡故人是利益丝丝相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严密组织,不但敌方难以分化收买,就是开辟远方战线,这些人始终对刘邦一人效忠并担任监视其他异已势力的重任。刘邦敢于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斗力”。是因为他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加入,如张良、陈平、郦食其、郦商、陆贾、张苍、叔孙通、随何、袁生、郑忠等,这些人是以谋略胜,用精心的谋划代替攻城野战力量的不足,把谋略转化为战斗力。刘邦用他们的优势,以自己之长攻彼之短。在汉弱楚强的形势下,为壮大自己的力量,孤立项羽,广泛结盟。他根据战争的形势分封了7个诸侯王: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他们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刘邦和西楚集团内部权贵有密切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多次在自己危机时救命。如怀王手下老将认为刘邦一向忠厚老实,可派遣他率军西进。项伯首先是在鸿门宴上以身蔽翼刘邦,阻止项庄行剌;其次,在分封时为刘邦多争取到一郡之地;最后,还阻止了项羽杀害刘父的企图。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溃败,眼看就要被楚将丁公活捉,情急之下,刘邦开口讨饶,丁公也就放刘邦一条生路。项羽失势后,楚军将领包括项氏族人成批投奔刘邦,靠的正是这种彼此捻熟的老关系。刘邦对民的亲和力就更强了,如率兵西进对民秋毫无犯,入关中后约法三章,为帝后无为而治,休兵富民。正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所以刘邦才会取得成功。
读《史记》有感:刘邦因势利导 读《史记》后感觉:刘邦善于因势利导,主动借助外在机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创造一种于已有利的态势,并且给予充分运用,使自己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进而取得胜利。如沛县父老乡亲杀掉了沛令,萧何、曹参等害怕起事不成遭满门抄斩之祸,没有人敢出头。刘邦数次推让还是被大家立为沛公,于是率沛县子弟二三千人适应潮流,顺势而为。楚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时秦仍强大,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唯刘邦率兵受遣西进,一路因势利导,获得成功。项羽进入函谷关,犒劳将士,准备消灭汉军,刘邦听张良劝,审时度势,带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转危为安。鸿门宴后,项羽背约立刘邦为汉王,刘邦大怒,但听周勃、灌婴、樊哙之劝,特别是听了萧何良策后,委曲求全,同意到汉中,苦心经营巴蜀,等待时机反攻。刘邦乘项羽北击齐攻打田荣时,用韩信计,兵出陈仓,定三秦。刘邦听新城三老董公遮说,为义帝发丧,趁机号召诸侯讨伐项羽的大逆不道。在楚汉战争中,楚强汉弱,刘邦认清形势,宁斗智不斗力,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最终战胜项羽。刘邦为帝后仍因势利导,坚持休兵养民,无为而治,使天下逐渐太平。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决策能力 刘邦为人处事的本事,可以汇集天下英才帮他谋事,替他夺江山。由于他太谦虚,把功劳让给别人,现在有人反而认为刘邦什么本事也没有。读《史记》感觉,刘邦的决策能力是很强的。决策的实质就是对信息储备、处理、加工和使用过程,包括分析能力、识别能力和决断能力。刘邦的悟性很高,面对事件能融会贯通,把握关键和各种重要关系之间的互动,不仅对信息快速检索和处理加工,还能相对准确地给出直觉判断,结果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如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诸将莫利先入关,而刘邦受遣决定率兵西进。用郦食其计袭陈留,得秦积粟。听张良谏,同意陈恢建议,轻取宛城,连城数十无不下者。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袭攻武关,大战蓝田,所过不得掠卤,秦人大喜。刘邦先诸侯至霸上,不同意诛杀秦王子婴。听樊哙、张良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约法三章,不接受百姓送礼,秦人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听张良言率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转危为安。鸿门宴后,刘邦听周勃、灌婴、樊哙之劝,特别是听了萧何良谏后,同意到汉中。然后用韩信计,兵出陈仓,定三秦。听新城三老董公遮说,为义帝发丧,号召诸侯讨伐项羽的大逆不道。彭城大败后,刘邦用张良计,令萧何巩固关中,联系彭越断楚粮道,遣随何说英布反楚,使韩信带兵开辟北方战。用陈平计,反间楚军。用袁生计,出军宛、叶间,引楚军南移,减轻荥阳、成皋压力。听郎中郑忠劝说,高垒深堑,不与楚战,派卢绾、刘贾率二万多人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一起攻击楚后方。用郦食其计,复守敖仓,与项羽对峙广武。用张良、陈平计,进兵追项羽失利,再用张良计,使韩信、彭越等诸侯共击楚军,使项羽在垓下大败,尽得楚地。听刘敬、张良之劝,定都关中。用陈平计,伪游云梦,智捉韩信。为帝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特别是临死前的人事安排,通过实践证明都是正确的。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胆量 看一些影视,刘邦给人的印象是胆小怕事。但读《史记》后感觉刘邦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如:⒈刘邦为亭长(村长)不满沛令(县长)办酒席收礼,不持一钱谒曰“贺钱万”,狎侮官吏“遂坐上坐,无所诎。”⒉刘邦为县押送役徒去郦山,走到丰西大泽中,趁夜把所有役徒都放了,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⒊沛县父老率县中子弟一起杀掉沛令,萧何、曹参等都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之祸,没有人敢当沛县县令的。城中父老都认为刘邦必当显贵、最吉利,敢作敢为,故立为沛公。⒋楚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唯刘邦敢率兵受遣西进,而且取得成功。⒌项羽进入函谷关,犒劳将士,准备与刘邦决战时,刘邦带了百余名随从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并只与张良进帐参加“鸿门宴”,和项羽展开“谈判”。⒍楚汉战争中,刘邦始终在荥阳、成皋、宛城、叶县、广武一线与项羽正面对峙,吸引、调动项羽主力。虽被项羽暗箭重伤、用烹父相威胁,仍坚持到最后胜利。⒎淮南王英布趁韩信、彭越已死,刘邦已老之机反叛,刘邦却抱病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坐在担架上指挥,使英布战败死亡,天下安定。
读《史记》有感:刘邦生性洒脱 读《史记》感觉:刘邦一生活出真性情,极其潇洒。从不拘泥于形式,风趣幽默,好酒爱说大话,圆滑敏锐,放荡无羁,能屈伸,胸襟广阔。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好色而肯听劝,贪财而又肯施舍,说话不那么文雅,一幅嬉皮笑脸的神情。为人豪爽,广交朋友,狎侮官吏,不喜欢文绉绉、酸溜溜的儒生,敢于揪下儒生帽子撒尿,当着客人令两个小妹洗脚。就是为帝后性情依然,如有次周昌入朝奏事,高帝正拥抱戚姬亲热,周昌还走,高帝追上去骑住周昌颈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又如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这完全是性情使然。
读《史记》有感:刘邦论功行赏 刘邦与项羽“论功行赏”政策不同。韩信认为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高起、王陵认为刘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史书记录事例很多,如郦食其说沛公袭陈留成功,被封为广野君。听陈恢之谏得宛城,封宛守为殷侯,陈恢千户。刘邦令韩信击破韩王昌,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令张耳与韩信东下井陉击赵,斩陈馀、赵王歇,立张耳为赵王;韩信破齐,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汉四年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汉五年春,立彭越为梁王;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从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世家,樊郦滕灌、郦生陆贾、傅靳蒯成、刘敬叔孙通、季布栾布列传中可以看到刘邦及时封存赏功臣的事实。汉五年,定天下,论功行封,按功排位,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侯排第一位,其他封王、侯150余人。韩信深有体会的说:“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读《史记》有感:刘邦出师有名 ⒈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於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令,开城门迎刘季,乃立季为沛公。 ⒉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壁,破秦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⒊公元前205年春,项羽攻打齐王田荣。刘邦则于三月从临晋渡黄河,进攻魏王豹,使其投降;又挥军下河内俘虏了殷王司马印,设立河内郡。到修武时,项羽部将陈平降汉,刘邦很高兴,让他做马前监军。随即南渡平阴津渡口,至洛阳。洛阳三老董公向刘邦献策说:“我听说顺乎道义的就兴旺,违背道义的就灭亡。兵出没有正当理由,事情就要失败。所以说只要使人们知道敌人不仁不义,就可以制服敌人,现在项羽无道,他杀了义帝,天下就都把他看成坏人,仁人的力量不靠强权,让三军都为义帝举哀穿孝,并通告诸侯。说明项羽不义,为此东伐兴师问罪,各地定会仰德来归,这样做正是夏、汤、周三代开国国君的所作所为啊!”刘邦听后大喜,连连称是,于是为义帝公祭,举哀发丧3天,士兵都穿上白衣服,并传告诸侯,说明自己愿意同他们共伐项羽。于是迅速攻占彭城。 培根说:“就是有了正义感,人才成为人,不成为狼。”坚持正义者是民族、社会的脊梁。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刘邦坚持正义,所以得到世人的尊敬,师出有名,所以取得胜利。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作战能力 一般人认为刘邦的作战能力极差,是常败将军.读《史记》后感觉,刘邦的作战能力是很强的。刘邦一生,“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刘邦反秦阶段,智杀沛令取沛县,然后攻胡陵、方与,杀泗川守壮,引兵取砀,收砀兵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与项羽联手攻克城阳,在濮阳之东与秦军战,破之。西略地至雍丘之下,与秦军战,大破之,斩李由。受楚怀王调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秦二军。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并之。西过高阳,用郦食其计袭陈留,得秦积粟。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这时张良才归队协助刘邦夺宛城、攻武关、战蓝田、入咸阳。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总是披挂上阵,正面对抗并调动项羽,指挥作战非常出色。兵败彭城后,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灌婴率汉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在反复争夺荥阳、成皋时,各有胜负。刘邦乘项羽引兵东击下邳彭越之机,亦引兵攻占成皋;又乘项羽行击陈留、外黄时,刘邦用计使楚兵半渡汜水时,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大司马咎、长史欣皆自刭汜水上.刘邦七载,屡次亲征,陆续平定燕王臧荼、楚降将利已、韩王信、阳夏侯陈希、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特举一例: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渡淮击楚。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馀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常用语 有人认为刘邦是弱智,面对任何事情都只能说:“为之奈何?”读《史记》后感觉并非如此。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经常与各种人物交谈,语言丰富,其中常用语有以下几类: ⒈征求意见时常说“何哉?”“何言?”“何以言之?”“得无难否?”等等。 ⒉回答别人提问时不虚伪,能实事求是,如“不能”、“未能也”、“莫及也”、“固不如也”、“未有”、不知也”。 ⒊想别人出谋划策时,态度诚恳,推心置腹,如“为之奈何?”“计将安出?”“何谓上计?” ⒋经反复探讨,认真思考,大胆作决定时常说“吾听公言”、“诺”、“然”、“善”。 仔细查阅《史记》,刘邦说的最多的常用语不是“为之奈何?”,是作判断时说的话“善”。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情商能力 情商能力主要指人感受、理解、调控、表述和评价心理情感的能力。美国D.戈尔曼在《情商能力》一书中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读《史记》后感觉刘邦的情商能力是很高的,主要表现在:⑴把握适者生存这一法则,立足于困境,走出困境,随遇而安,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⑵能正确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不焦虑偏执、自卑浮躁,做到了“无故加之而不怒,卒然临之而不惊”,对外界干扰保持冷静的态度,煅炼在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⑶在斗争中磨炼坚强意志,具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格。注意自我修养的提炼,培养果断性、坚毅性等优良品质,防止功亏一篑。⑷逐步形成良好性格,做事胆大心细、态度端正,增强高尚情感。⑸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对抗中,永远努力向上,锐意进取,在竞争中不断丰富学识,提高自身形象。⑹培养合作精神,发挥群体力量,与同事结成团结协作的伙伴关系,使自己有亲合力,有“人脉”。正因为刘邦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承受力、恒久的勇气,在竞争中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和旺盛的生命力,充分挖掘自身内在的潜能,善于在排难除险过程中,从容不迫,周密安排,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任何挑战,所以能取得最终胜利。
读《史记》有感:刘邦知人善用 刘邦知人善用的事例太多了,我在这里只举两例: ⒈楚汉战争中,刘邦富有政治远见,善于运用谋略,注意争取民心,招揽军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长处。①让萧何留守关中,建设巩固战略后方基地,使汉军在前线兵马粮草无忧。②刘邦率纪信、周苛、枞公等从正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战略要地,吸引楚军主力。项羽烧纪信、烹周苛、杀枞公,但汉军宁死不屈、决不后退。③联络彭越,袭击项羽后方,从而有力地迟滞了项羽的进攻。④派随何游说英布倒戈,从南面牵制项羽。⑤派遣韩信经营北方战场,平定魏、赵、代、燕、齐,使项羽的处境更趋困难,保障刘邦的翼测安全。⑥张良有超人的智慧谋略,刘邦把他留在身边运筹帷幄,并多次果断采纳他的正确建议、予以实施。⑦采纳陈平计谋,派遣间谍进行活动,分化瓦解楚军。⑧用郦食其、陆贾的纵横捭阖之才委以游说之任,积极展开外交攻势。⑨广泛听取采纳儒生、谋士(如袁生、郑忠等)的合理建议,实施效果极佳。⑩充分利用“将将之道”,让曹参、灌婴协助韩信;郦商、刘贾支援彭越;周勃坚守敖仓;樊哙、刘泽等独当一面统兵作战。 ⒉刘邦善于用贤,他懂得扬长避短,用人以专,对于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将了如指掌,放手使用,充分授权。他独具慧眼,预见性很强,如在他死前所作的人事安排,几十年后都实现。请看“史记”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读《史记》有感:刘邦从谏如流 ⒈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⒉当是时,赵别将司马昂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雒阳东,军不利,还至阳城,收军中马骑,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而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於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⒊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读《史记》有感:刘邦常有大度 ⒈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⒉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读《史记》有感:刘邦是宽厚长者 ⒈刘邦家乡人(王陵母亲)的评价: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⒉楚怀王诸老将的评价: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⒊名人义士的评价:沛公率军西过高阳。郦食其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