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和谐
书剑和谐
关注数: 445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25,987
关注贴吧数: 6
郦商的骁勇 郦商出生于秦始皇中年,砀郡高阳人,原为望门世族,但到他那一代,家贫落魄,他的哥哥郦食其号狂生,能言善辩,极具谋略,是汉朝的开国元勋,封广野君。郦商生得身材高大,力气过人,性格开朗,气度非凡,有勇有谋,文武全才。
郦食其的辩才 郦食其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虽为六十有余的老者,但老当益壮、勇悍果敢。当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好几批,郦食其一心想投奔,但听说这批人都是一些刚愎自用、不能听取大度之言的人,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自己,不去逢迎这些人。
灌婴的骑兵部队 灌婴原为睢阳布贩,投奔沛公刘邦后,以力战骁勇著称。刘邦手下的战将,都有一定的胆识,如项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进一步谏之,汉王曰:“善。”乃遂就国。
[转]汉朝开国十八元勋分别是谁? 汉朝开国十八元勋分别是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65931.html?fr=qrl&fr2=query
樊哙的远见 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他与刘邦的交往甚密,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做了沛公。他是一位能征惯战、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大汉名将。总计樊哙战功:跟随高祖作战,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封舞阳侯,谥武侯。樊哙没有萧何、曹参的名声大,但樊哙却有比萧何、曹参的过人之处。
樊哙的远见 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他与刘邦的交往甚密,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做了沛公。他是一位能征惯战、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大汉名将。总计樊哙战功:跟随高祖作战,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封舞阳侯,谥武侯。樊哙没有萧何、曹参的名声大,但樊哙却有比萧何、曹参的过人之处。
周勃的质朴 周勃少时家贫,靠编织养蚕用的蚕箔为生,还常给办丧事的人家吹萧,后来成为了一名能拉强弓的勇士。刘邦在沛县起事时,周勃就以中涓亲近侍从的身份随刘邦南征北战,在攻占下邑、啮桑时,他率先登城。他攻打了都关县、定陶、袭取宛朐,活捉了单父的县令。夜袭并取临济,再进攻张县,他的军队作先锋到达卷县,攻破城池。打击李由军,在攻打开封的战役中,他的军队表现最为出色。楚怀王封刘邦为安武侯,担任砀郡长官。刘邦拜周勃为虎贲令。随刘邦打击王离、赵贲等的军队,攻城掠地直至蓝田,进军咸阳。
曹参的“无为” 曹参戎马一生,“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史记》、《汉书》对曹参的战功记述颇多,但未记任何作战方略,与两书对韩信战事的写法截然不同。这说明曹参虽然战功卓著,但缺乏谋略。曹参独自作战很少,随刘邦、韩信一同战斗居多,即战争之谋略多出他人。
陈平的奇计 陈平少时喜读书,有大志,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
萧何的才识 此楼献给百度。
韩信的谋略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项羽在关中无心诛杀刘邦 史书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十二月,项羽进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项羽大怒,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说项羽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二月,羽分天下王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兵,各就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汉王之国。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张良送至褒中,汉王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绝所过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在一些学者看来,若项羽有心除掉刘邦,鸿门宴并非唯一的机会。从鸿门宴起到分封后诸侯归封,其间长达4至5个月之久,关中之地始终受项羽控制,他要置刘邦于死地易如反掌。不过,一场鸿门宴,项羽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因而也就失去了诛刘之心。
张良的人品 张良的智慧和谋略出神入化,得到历朝各代公认。那么,张良的人品如何呢?大家就众说纷纭了。我认为张良高风亮节,人品优秀。现略举几例说明:
戏说鸿门宴 《史记》记载鸿门宴: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命赐酒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
项羽的统战工作 很多人认为刘邦的统战工作很成功,而项羽的统战能力不行。我道觉得项羽也重视抓统一战线工作,在有些地方还干得非常出色。只不过遇到刘邦,就感到力不从心,屡屡失效。下面举例说明:
项羽之“诈” 有人说起刘邦之“诈”,感到深恶痛绝,却忘记了项羽之“诈”术,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下面举例说明:
[转] 也说刘邦与项羽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ztables=main&tables=B&BID=12&pagenum=2&id=3637546&bname=%B6%C1%CA%E9%D4%D3%CC%B8&TITLE=%D2%B2%CB%B5%C1%F5%B0%EE%D3%EB%CF%EE%D3%F0
[转]楚汉民众的选择:死保刘三,背弃项羽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ztables=main&tables=B&BID=12&pagenum=0&id=3806849&bname=%B6%C1%CA%E9%D4%D3%CC%B8&TITLE=%CE%D2%C0%B4%CB%B5%CB%B5%C1%F5%B0%EE%A1%A2%CF%EE%D3%F0
[转]刘邦之先世 文 / 翔锋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5-3-4/611682.shtml
[转]刘邦《大风歌》的美学解读 文 / 叶超英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3-13/1141608.shtml
围绕《项羽本纪》赞的讨论 [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板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这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正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
彭城大战的疑问 彭城之战是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孤立无援,自己孤军深入,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兵力悬殊的种种危机,而大胆使用战略奇袭,用3万骑兵打击刘邦联军56万,获得空前绝后的胜利。其战略之大胆,谋略之深远,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悬殊,行军之迅速利落,攻击之准确老辣,战术之巧妙有效,战果之辉煌无敌,无不令人咋舌!但其中有些疑问仍待大家思考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大意是:“虽然有智慧,不如借助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待农时。”“镃基”是当时的农具,一种大锄头,“乘”和“待”都是依靠、凭借的意思。其主旨是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其实,中国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商鞅在变法时也强调乘势的重要性,“飞蓬遇飘风而至千里,乘风之势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孙子兵法》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
天时 地利 人和 楚汉相争,刘邦胜利,项羽失败。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很多人匪夷所思。但我们如果认真阅读《史记》,感觉到这是历史的必然。司马迁字斟句酌告诉我们,刘邦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应验了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四论刘邦“弃子” 此楼献给百度。
三论刘邦“弃子” 首先,我们要注意司马迁写刘邦“弃子”事件,本身也有矛盾的地方,其目的是仅供参考。如在《项羽本记》中说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即“把孝惠、鲁元推落车下,”而在《樊郦滕灌列传》中是说刘邦“常蹶两儿欲弃之。”即“几次用脚把孩子踹到车下,要丢下他们。”又如《项羽本纪》说孝惠和鲁元“於是遂得脱。”即“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樊郦滕灌列传》说“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即“但最终得以逃脱,把孝惠和鲁元送到了丰邑。”《高祖本纪》说项王“乃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汉王“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即“项羽又派人从沛县掳来了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把他们扣留在军中做人质。”汉王“败退途中只找到了孝惠。六月,立孝惠为太子。”我们现在只能根据前因后果、逻辑推理,认识刘邦“弃子”事件的本来面目。我再一次不厌其烦的重复清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夏侯婴真志士也! “记忆难却”认为“夏侯婴真志士也!”我也有同感。“志士”就是有坚决意志和节操的人。我再次查阅《史记》,感觉夏侯婴这个人不简单,对刘邦来说,他亦臣亦友。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感天动地。下面举例说明:
[转]刘邦:知人善任成帝业——《韩兆琦史记新读》有感之 刘邦:知人善任成帝业——《韩兆琦史记新读》有感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483440100aiad.html
正视《史记》 尊重司马迁
[转]论汉武帝 [原创]论汉武帝(申精)http://tieba.baidu.com/f?kz=125140079
谈谈“记忆难却”的逆向思维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逆向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转〕创业与守成——论西汉“文景之治” http://tieba.baidu.com/f?kz=158082591
〔转〕汉武帝25项历史性首创 http://tieba.baidu.com/f?kz=158083652
〔转〕汉朝帝王年表 http://tieba.baidu.com/f?kz=153148845
〔转〕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理性审视 http://tieba.baidu.com/f?kz=158093254
刘邦是小人吗? 有人认为项羽是君子,刘邦是小人。我总觉得无论历史也好,现实也好,最好不要存着情绪化的主观态度,去评价事件和人物的是非功过。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去观察,岂能简单的用君子小人之说去评判!可话又说回来,何以见得项羽是君子,刘邦是小人呢?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果报召彰,那死的本是“小人”刘邦,活的本应是“君子”项羽,而且事件的结局应改做“刘邦小人不得天下,项羽君子可治国家”才对,何以天道所报不爽?诚然,刘邦不是完人,刘邦有许多道德上的缺憾,但他对人民的仁慈,却是大仁大义。历史选择了刘邦,实是人民的万幸,中华的万幸。
刘邦为什么杀丁公?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讲到季布和丁公的故事: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於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经周氏、夏候婴做工作,刘邦“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此后一直高官厚禄。
刘邦的和亲策略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利用和亲来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逐渐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有关刘邦的和亲策略,“我爱韩再芬”研究、探讨非常深刻,下面主要对“我爱韩再芬”的言论进行编辑,供大家参考。
刘项的家庭背景 有人说起项羽的家庭背景津津有味,说起刘邦的家庭背景不屑一顾。如有高人开讲坛说:“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听听,项羽家就是破落了,那也还是贵族;刘邦就是由平民当上皇帝也是贫民。这是什么逻辑啊!
萧何自污免祸[转]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jibianguiyigdqs/37.shtml
警惕一些小人行为 先看125.85.115.* 在刘邦吧的几段发言:22 回复:刘邦遗臭万年.喜欢他的都是市井之徒 刘邦出了什么力,救民于水火的应该是项羽,项羽打出的一片天下让这个流氓捡了个大便宜。 作者: 125.85.115.* 2008-9-26 02:45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刘邦和秦始皇谁的用人手段更厉害 刘邦一个臭流氓怎么能和秦始皇相比,秦始皇何奇伟大,刘邦一个垃圾,顶7楼。 作者: 125.85.115.* 2008-9-26 02:38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我讨厌刘邦.. 好一个不仁不义之徒,难怪人家易中天也要说他是流氓一个。真是个流氓,流氓中的极品!!!!!!!!!!!!!!!!!!!!!!!!!!!!!!!!!!!!!!!!!!!!!!!!!!!!!!!!!!!!!!!!!!!!!!!!!! 作者: 125.85.115.* 2008-9-26 02:42 回复此发言
[转]齐都事件--刘肥封王 http://www.qidu.net/plus/view.php?aid=223
[转]“雍齿封侯”话度量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zbxl/2007-12/04/content_1043996.htm
刘邦爱民亲民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刘邦与蒯通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刘邦与栾布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於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於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使於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於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於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徵兵於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於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刘邦与丁公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陵母以死明志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周苛宁死不屈 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周苛、枞公谋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乃共杀魏豹。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纪信诳楚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於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陆贾说南越 五月,诏立秦南海尉赵佗为南粤王,使陆贾即授玺绶,与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无为南边患害。
郦食其说齐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随何说英布 初,项王击齐,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在,遣将将军数千人行。汉之破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楚王由此怨布,娄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之击。汉王自下邑徙军砀,遂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九江,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随何曰:“臣请使之!”汉王使与二十人俱。
针对刘邦的著名谏言 ⒈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引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郦生言其弟商。时商聚少年得四千人,来属沛公,沛公以为将,将陈留兵以从,郦生常为说客,使诸侯。
张良的下邑对策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
韩信的汉中对策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
萧何的关中对策 二月,羽分天下王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
重评刘邦、项羽的成败原因及其是非功过(转) http://tieba.baidu.com/f?kz=7372674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