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和谐
书剑和谐
关注数: 445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25,987
关注贴吧数: 6
刘邦在论功行赏中的重大决策(五) 话说萧何曹参因群臣争功而反目,他们各自代表的文臣武将两大群体也吵嚷不休,给刚刚诞生的新帝国政权带来了严重的政治隐患。刘邦虽然平衡了萧曹之间的利益,暂时压制了这场风波,然而大臣们的明争却演变为地下的暗流,这场暗斗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另一方面,萧曹的争功、文武大臣的争功已经自上而下地扩展为整个汉军阵营里不同系统之间的争夺,每一个功臣的封赏甚至都有可能影响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势力对比的变化。就在萧曹两派之间的斗法当中,全国的功臣封赏工作被拖滞了下来,以至于史书上有“岁余不决”的说法。
刘邦在论功行赏中的重大决策(三) 汉五年,刘邦准备论功行赏。刘邦说出了自己的意思,打算封给萧何近万户的采邑。这个户数比许多冲锋陷阵的将军所得到的还要多。众将不服,认为萧何一直留守在安全的后方,没流一滴血汗,没冒一点风险,不应该得到这么多实惠。刘邦说打天下好比打猎,萧何好比猎人,而你们都是猎狗,人当然应该比狗拿得多。群臣哑口无言。这是利之争。
萧何结识刘邦(十二) 高祖刘邦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路上生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 医生进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 于是高祖骂他说:“就凭我一个平民,手提三尺之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 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给他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
萧何结识刘邦(十一) 刘邦灭秦之后,为了安定民心,与萧何密切合作,废除了秦王朝的种种严刑峻法,开始施行较为温和的政策,“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这种思想在某些方面体现了黄老思想的基本精神。
萧何结识刘邦(十) 《史记 萧相国世家》对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谨守管龠,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记载不多,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刘邦如何怀疑萧何,萧何怎样防备刘邦成功保全自己。这是司马迁重故事性、文学性的原因。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古代君王与丞相的微秒关系。
萧何结识刘邦(九) 高祖打算长期定都洛阳,齐人刘敬劝说,还有留侯张良也劝说高祖进入关中去定都,高祖当天就起驾入关,到关中去建都。六月,大赦天下。
刘邦在论功行赏中的重大决策(一) 汉五年,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功臣们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他们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刘邦为这事感到头疼,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但纵观刘邦论功行赏,有些重大决策很有特色,不得不让人佩服。我们先看对萧何的封赏。
萧何结识刘邦(八) 汉五年,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功臣们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他们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刘邦为这事感到头疼,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但纵观刘邦论功行赏,有些重大决策很有特色,不得不让人佩服。我们先看对萧何的封赏。
萧何结识刘邦(七) 上回说到萧何萧何慧眼识才、力荐韩信的事。汉一年八月,汉王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分留守治理巴蜀,安抚民众,发布政令,供给军队粮草。
汉 《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汉书 萧何曹参传》记载,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刘邦与巴蜀、汉中 《汉书 萧何曹参传》记载,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令人奇怪的是,明明知道项羽把巴蜀之地分给刘邦是个阴谋,萧何为何还要刘邦接受项羽的分封呢?原来,在刘邦第一次率军攻入秦都咸阳的时候,萧何在秦相府、御史府等处收集秦朝的图籍文书。经过仔细研究,萧何已经对“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了如指掌,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巴蜀地区的重要性。
刘邦是设置“县三老”政治制度的第一人 《汉书·高帝纪上》记载,刘邦在汉二年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刘邦颁布了新的政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秦朝已置“乡三老”,但刘邦是设置“县三老”政治制度的第一人。
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善于收揽民心。《高祖本纪》记载,汉二年,刘邦宣布“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汉书》写得更明确:“故秦菀囿园池,令民得田之。”
刘邦在汉12年 刘邦从丰邑沛县起事,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遍体鳞伤。特别是在广武战场,项羽用埋伏好的带机关的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病情加重,在讨伐英布的时候,又被飞箭射中,病得更厉害。《汉书》记载,汉12年“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即汉12年夏4月甲辰日,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逝世。从汉12年10月到4月这半年时间里,刘邦在干些什么呢?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邪? 《汉书》记载,诏曰:“吴,古之建国也。日者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长沙王臣等言:“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已拜,上召谓濞曰:“汝状有反相。”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濞顿首曰:“不敢。”
刘邦推行的“算赋” 汉书记载,刘邦于汉四年“八月,初为算赋。”
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汉书》说: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的完整誓言为:“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刘邦的“疑狱诏” 《汉书·刑法志》记载,刘邦在汉七年下“疑狱诏”,诏书内容为“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传所当比律令以闻。”
刘邦的“定口赋诏” 史书记载,当上了皇帝的刘邦连4匹一样颜色的马都找不齐,手下将相更是只能乘坐牛车上朝。这就是建汉初期中国的现状。为此,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诏令,归纳起来有劳力归农、鼓励生育、减轻徭役、薄敛赋税、节约财用、抑制商人、迁徙豪强、安定环境等八项措施。
刘邦为什么最终决定不换太子? 《史记》记载,高祖做汉王时,又娶了定陶人戚姬,非常宠爱她,生了赵隐王刘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惠柔弱,高祖认为不象自己,常想废掉他,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象自己。戚姬得到宠爱,常跟随高祖到关东,她日夜啼哭,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孝惠帝做太子。吕后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如意被立为赵王之后,好几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着大臣们的极力诤谏,以及留侯张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安民告示:约法三章 《高祖本纪》记载,沛公听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高祖本纪》记载,沛公刘邦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也就是说,刘邦入关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社会秩序井然,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刘邦吧的希望 最近我观察发现,刘邦吧有一些新人积极发言,特别是宝蓥女史、圣羽ā言灵等为我们带来春风,使刘邦吧生机勃勃。 宝蓥女史、圣羽ā言灵等懂历史,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发言能说到点子上。 宝蓥女史、圣羽ā言灵等才17岁左右,朝气蓬勃。 宝蓥女史、圣羽ā言灵等都是女性,她们能理性认识刘邦,客观评价刘邦的功绩和缺点,在当今社会的确可喜可贺。 刘邦吧很有希望!愿刘邦吧持续稳定地发展!
刘邦十赦天下 赦,在封建帝王时代,是重大事件。因为既可以宣示帝王恩德,又可以显示帝王权威;既能表现帝王的恤刑仁爱,又可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所以历代王朝大多十分重示颁赦。赦,作为一种由皇帝亲自颁布的减免犯罪人处罚的法令,正式为社会确认。据《汉书》记载,刘邦也十赦天下。
刘氏冠 《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翻译为白话:高祖做亭长时,喜欢戴用竹皮编成的帽子,他让掌管捕盗的差役到薛地去制做,经常戴着,到后来显贵了,仍旧经常戴着。人们所说的“刘氏冠”,指的就是这种帽子。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高祖本纪》记载,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 刘邦率兵西行时不足万人,入关后发展为十万人;刘邦到汉中时不足三万,占领彭城时率诸侯军队56万;彭城大败后汉军四处溃散、诸侯军叛离,在垓下决战中可动员部队超过60万。这些都与刘邦的政策和策略有密切关系,得到军队将士的拥护,得到天下人民的广泛支持。
“爵禄功名”是韩信的奋斗目标 过去我曾说过,韩信的军事才能一流,韩信的谋略也是一流,韩信的见解口才还是一流。但韩信的性格有些问题,韩信的为人处事在某些方面有问题,韩信的大脑在某些方面是高智商,在某些方面还未开化。最近我认识到,韩信的兴亡与“爵禄功名”有密切联系。
刘邦忌刻功臣吗? 忌刻就是为人刻薄善妒。有人说刘邦“鸟绝弓藏”、““兔死狗烹”、“卸磨杀驴”、忌刻功臣。认真分析研究,这种说法不妥。刘邦对政权忧心忡忡,甚至于对一些功臣疑神疑鬼的,这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忌刻功臣,必欲杀之而后快。
刘邦不杀子婴的政治意义 此楼献给百度。
换个角度看刘邦 刘邦的生活阅历丰富多彩,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也涉及到秦末汉初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高祖本纪》对刘邦的记载是一本流水账,我们要全面了解刘邦,还应该换个角度,通过其他的“本纪”、“世家”、“列传”去认识。下面我以《史记》为依据,选择部分相关的人物及事件供大家参考。
总的来说,刘邦不是刚愎自用之人 刚愎自用的意思是十分固执自负,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这个词比较“特殊”,普通人还够不太着,一般都是用在“有头有脸有身分的人”身上,而且,越是有权势的人若是犯了这个毛病,麻烦可不是一点点。应该说没有一点“资格”、“本领”是不能拥有刚愎自用这个“称号”的。
正视《史记》 尊重司马迁 正视《史记》 尊重司马迁 http://tieba.baidu.com/f?kz=491366129
刘邦的直觉 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简言之,直觉就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知觉之一。直觉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思维的基本内容包括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直觉的启发三个方面。
看不见的战线 汉十一年(前196),黥布反叛。
刘邦平叛 刘邦处理魏豹的策略 魏豹,原是六国时魏国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来魏国时被封为宁陵君,后被周巿立为魏王。章邯杀死周巿,包围临济,魏咎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国,楚怀王给了魏豹几千人马,回去夺取魏地。这时项羽已经打败了秦军,降服了章邯。魏豹接连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项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领着精锐部队跟着项羽入关了。 汉元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建都平阳,封为西魏王。 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就把整个国家归属汉王,于是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汉王虽然听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忧虑东边的楚国,来不及攻打他,就对郦生说:“你去替我婉言劝说魏豹,如果能说服他,我就封你为万户侯。” 郦生就前去游说魏豹。魏豹婉转地拒绝说:“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如今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 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俱击魏。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 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 曹参在东张攻打魏将军孙遫的军队,大败孙遫的军队。乘势进攻安邑,捕获魏将王襄。在曲阳进击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夺取了平阳,捕得魏王的母亲、妻子、儿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汉王把平阳赐给曹参作食邑。 汉王派将军韩信把魏军打得大败,俘虏了魏豹,于是平定了魏地,设置了三个郡: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魏豹坐着驿站的车子押送到荥阳,汉王命令魏豹驻守荥阳。 汉三年,项羽包围荥阳,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带着几十名骑兵从城的西门逃出,逃到成皋。出城之前汉王命令御使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卫荥阳。那些不能随从汉王出城的将领和士兵,都留在城中,周苛、枞公商量说:“魏豹是已经反叛过的侯国之王,难以和他一起守城。”于是把魏豹杀了。
刘邦的军事行动 刘邦从平民到皇帝,必然有很多军事行动。很多人认为刘邦军事指挥能力不是项羽、韩信一个档次的,不能算一流的军事家。但除了项羽、韩信外,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算强的。刘邦打了一些败仗,司马迁写的也非常传神,但刘邦的确也打了很多胜仗。在中国历史上,能赶上刘邦参战次数多的还很少。
项羽和刘邦的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所以男人习惯于把眼泪藏在心底,让它在血液里流动,这是文化传统的影响。项羽和刘邦这两个风云人物也是有感情的,他们的泪水不仅与伤感、悲痛有关,也和喜乐有关。
刘邦三次病倒 刘邦被酒醉倒的时候多,被病倒的时候少。司马迁写了刘邦三次病倒,最终死亡。
刘邦好酒 司马迁说刘邦好酒。读史书发现,刘邦不独好酒,且善用酒事。在很多紧要关头,居然都与酒事有关。
刘邦的怨气 刘邦作为帝王,宽容大度,刘邦作为平凡人,恩怨分明。但刘邦性格豁达,最终理智战胜感情,以德报怨。
刘邦的朝议 观察秦国的朝廷,其朝议有序,听决百事无所滞留,运转井然宛若无治之治,真是古风的朝廷。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
刘邦的口才 刘邦这个人能说会道,口才很好。他读书时的跟屁虫是卢绾,成年后,他以游侠自任,无职无业, 他外出浪荡游历,听得多,见识广,上下接交豪杰,讲究哥们儿义气。王陵、张耳这些重量级的侠客,也愿与说话好听的刘邦结交。刘邦考上亭长已年过三十,他单身赴任,好交接朋友。萧何、曹参、周昌、任敖、夏侯婴等公务员被刘邦吹得神魂颠倒,樊哙、周勃、灌婴、周苛等有一技之长的人也被刘邦吹得晕头转向。他们象中了邪一样,一天不见刘邦、听听他吹牛,就周身不痛快。
刘邦的封赏 ⒈论功封赏。 这是刘邦的主要封赏形式。高起、王陵评价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时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刘邦大获民心 http://tieba.baidu.com/f?kz=335285335
刘邦事业的亮点 司马迁说:“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发愤于蜀、汉,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羽建立帝业,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风俗。作《高祖本纪》第八。”刘邦一生的亮点很多,为了大家欣赏方便,下面归类总结。
刘项之间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就是事物的两重性,他们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从两方面考虑,权衡利弊,做出科学的判断。刘项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存在很多辩证关系,而且非常有趣。过去我在不同的时间里围绕这一话题发过贴子,现在归纳一起,供大家参考。有关内容以后还将陆续集中于此贴。
对《史记》中一些语句的理解 《史记》是用文言文写的,我们现在阅读理解非常困难。下面我针对刘邦,把对《史记》中一些语句的理解说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刘邦的嗜好 刘邦虽然是汉高祖,但也是个平凡的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生活嗜好。司马迁记载了刘邦“圣人”的事迹,也写了刘邦个人爱好。下面举例说明。
刘邦获得计策的途径 刘邦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宽宏大度,悟性极高,知错能改,有自知之明,决策能力强,宁斗智不斗勇,在创业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计策。刘邦获得计策有那些途径呢?
无韵之《离骚》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坚持“实录”精神,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司马迁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司马迁做为一个史官,首先是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喜怒好恶,他在记述自己所喜爱的人物如李广时,难免夸大其词。
广武对峙 《项羽本纪》记载,汉四年(前203),汉王得到淮阴侯的部队,想要渡黄河南进。郑忠劝阻汉王,汉王才停止南进,在黄河北岸修筑营垒驻扎下来。汉王派刘贾率兵去增援彭越,烧毁了楚军的粮草辎重。项王继续东进,打败了刘贾,赶跑了彭越。汉王这时就率领部队渡过黄河,又拿下了成皋,在西广武扎营,就近取食敖仓的粮食。项王东击彭越,打败了刘贾,已经平定了东方,现在又回过头来西进,在东广武与汉军隔着广武涧扎下营来,两军各自坚守,持续了好几个月。
三进三出 汉三年(前204),项羽多次侵夺汉甬道,汉军粮食缺乏,项羽于是包围了汉王。汉将纪信给汉王出主意说:“形势危急,请让我假扮成大王去替您诓骗楚兵,您可以趁机逃走。”于是将军纪信乘坐着汉王的车驾,假扮成汉王的样子诳骗楚军。楚军一起高呼万岁,都到城东去观看,因此汉王才得以带着几十名随从骑兵从城西门出去逃走,逃到成皋。项羽追到成皋,刘邦又逃出成皋,进入关中。
野火春风斗彭城 彭城就是现在的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为华夏九州之一。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
刘邦的失误 虽然司马迁认定刘邦为大圣,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邦也有一些失误的地方。下面我们就举例说明,大家可以矫正,也可以补充。
进咸阳 烈烈风起乱云飞, 刘邦安定咸阳。 大秦江山速灭亡, 二世随父去, 子婴枳道降。 义军所过毋掳掠, 英明退回霸上。 约法三章威名扬, 犒劳不接受, 人民喜洋洋。
良平谋略核心 张良和陈平,都是司马迁的偶像。在司马迁的逻辑里,某一时期中张良和陈平几乎融合成了一个人,他们各自的个性在战争进程中因为无关紧要而被淡化,而被综合成为了一个“良平谋略核心”,其历史角色就是楚汉决战中刘邦手里最明智的决策咨询机构。班固在《汉书》)中作出了如下评论:刘邦是“股肱萧、曹,腹心良、平”。这大概就是后世通常把这两个人相提并论的原因吧。
张良的心愿 有些学者为了贬低刘邦,总能找出一些奇谈怪论。如刘邦与张良的关系,他们标新立异的认为刘邦对张良一直以“子房”称之,始终客客气气,连重话都不曾说过一句,刘邦虽然重其才,用其计,但对他的信任度一直有所保留,对他始终没有达到倾心相依的地步,迫使张良前思后想、急流勇退、淡出政坛、凄凉隐去。
陈平盗嫂辩 陈平弃楚投汉,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受到汉王刘邦的宠幸。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