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零壹零零贰 玖零壹零零贰
关注数: 38 粉丝数: 305 发帖数: 68,212 关注贴吧数: 62
【长诗】《相思箴》(转贴) 相思箴 作者:知湘青露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岸。 往昔初识君,情色不敢言。而今熟识络,惊闻风云变。 四方动如雷,顷刻墨云翻。送君至北上,单于猎狼烟。 大漠沙如雪,明明月如环。夕夕玦已过,君又何日还? 折梅寄北山,山前白刃团。血肉纷纷落,亦染血似河。 旌旗悠然过,寒声传金柝。无人报鸡晓,梦呓结梅络。 春雨醺如酒,杨柳正依依。絮花轻飘飞,但闻子规啼。 声声若泣泪,越过青石溪。只恐明月夜,霜露湿人衣。 相思托鸿雁,尺素拜锦鲤。山长不知处,水远心下急。 郎念妾心焦,传书祈天机。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期? 妾守金缕衣,不负相思意。南国有物引,芙蕖不如殷。 此物曰红豆,颗颗艳桃李。望此心愈冷,泪落湿瑶琴。 曾上高楼望,浩渺烟波远。捣衣声声传,玉手卷湘帘。 回望良辰景,此时奈何天?太阴上枝头,星华竞明艳。 君可年当年,与妾约花前。寂寂黄昏后,秋风尚轻浅。 相思是何愁?如捻手中线。烧笋饷春耕,当归似肠断。 更漏已捱明,眉头还未展。郎可知今夜,皓月几重圆? 明月皎皎洁,映我朱窗畔。夜深过女墙,旧年照雕栏。 猃狁前线急,妾知君心燃。不敢捎信问,只道加餐饭。 一日夏至到,梦里泪潺潺。湘帘扣半卷,雨水细如绵。 榴花红似火,雨打花蕊端。天街青气满,晨光笼轻烟。 甲兵如皇城,王师还长安。此刻闻君归,竟如震紫雷。 他日君如玉,今只余忠魂。国殇奏钟鸣,泣血不可闻。 孀妇孤儿泪,罗帕谁来搵?恨君不念妾,今生空余怨。 但愿轮回后,来世有福眷。香魂随风逝,悲泪仍未干。 妾此随君去,相约定百年。愿君不负妾,携手再黄泉。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今生已过也,结取来生缘。
深衣的性格(转) 深衣的性格 文/哲萱 《礼记·深衣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题记衣服是用来蔽体的,这不消说,但在此之上,它一定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装饰人体、比如体现身份、比如彰显个性......等等。但是深衣的功能,似乎包含了这一切,又似乎,与这一切都不相关。 深衣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是历来在典籍中被记载、研究、考证最多的款式,似乎是学者的偏爱。《礼记》上对深衣的记载是,“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看起来,似乎太多限制,太多规矩了,但是,如果你真的读懂了它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就会发现,这样穿起来的衣服,是最舒适、养生、美观,但绝不放肆的。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深衣既可以做礼服,又可以做常服的最大原因了。世界上任何一种礼服,几乎都不能做到兼顾。比如西式礼服,一定是拘谨的,不方便大幅度的活动;比如和汉服最相似的和服跟韩服,一定要在腰带的位置和结扎上做很多特别的设计,不仅穿起来很复杂,舒适度也大打折扣;比如热带地区的服饰,张扬一种热情奔放的性格,往往不够含蓄沉敛...... 但是深衣不同。上朝穿,凸显庄重,居家穿,则倍感安逸;女子穿,尽显柔美,男子穿,则不乏张扬;文人穿,衬托儒雅沉静,武者穿,则举止飘逸洒脱;贵族穿,显得谦和有礼,穷人穿,则不失坚贞操守...... 最特别的是,深衣就是一个款式,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另一种服饰,有如此大的涵盖性和包容性。也许除了深衣外,真的没有。书上说,“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将一件衣服的价值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不过,从表面上却看不到沉重,只有无限的简单质朴。因为,深衣还有一个特点——纯色。没有采章的文饰,铺在地面上觉得平凡无奇的一件衣服,但只要一穿在身上,它就活了。是的,这是一件流动的衣服。 深衣的性格,就是没有性格。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服饰,需要人来适应衣服,而深衣恰恰相反,这件衣服可以适应任何人。它使美好的被展现,不美好的被隐藏。深衣最大的功能,是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正直、端庄、无私、志存高远......而同时,你还是你自己,你永远不会被这件衣服同化,变得和其他人一样,相反的,它会凸显你的个人气质和魅力。 最终,衣服的意义逐渐淡化、退却,人格的意义得到了彰显。真正夺目的,到最后一定不是衣服,而是你这个人。而汉服的几百种款式,大多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加加减减,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深衣的性格,就是汉服的性格,其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庸、无为、明心见性。 大胆的做一个预言,有一天,当中国人可以再次自由的穿上深衣,那时候,才会真正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每当民族危机的时刻,总会有学者出来考证深衣的原因。因为深衣,它太过朴实无华,而又承载得太多太多。我们有责任让它延续下去,如同延续我们的生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失落的汉服之美(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失落的汉服之美 文 / 天涯在小楼   一、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写在《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   诗人笔下的奇服,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了,《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   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我们都知道,常见汉服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就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然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不停的运动变化。大家应该记得电影《英雄》里面飞雪以衣袖击落无数箭羽的镜头,长袖跌宕飘逸,如幻如舞,展现了极具冲击力的的艺术美感。衣与裳的设计剪裁也是同样道理,用料都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但一旦穿起来,便会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使人的活动游刃有余之外,也显示出轩敞自然之美。   汉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与华夏文明的演化是分不开的。古汉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汉族早期服饰工艺远远领先于周边民族,诸如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等工艺技术的发展,都给汉服带来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的某些朝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汉服工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例如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汉朝造就了素丝蝉衣,重49g,虽轻薄但十分柔韧,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而到了唐朝更出现了仅重25g的汉服,将数十层丝绸套在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肌肤杀上的痣;又如造纸技术的发展使汉族一度出现纸衣。然而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古老工艺却已失传,我们用精密仪器制造出繁琐服饰花纹的同时,只能对古汉人创造的辉煌成就望洋兴叹了。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我们从一些字典中可以查到、却不再常用的词汇里可以窥其一斑。例如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再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襕衫这些只适用于汉服的名词,我们看上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是它们却见证了一段辉煌并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例如发式,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另外的首饰、身饰、腰佩、足饰、佩剑等等不一而足,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得清楚。
文字也娱乐,网络用语——简单论述网络用语之不利汉字之处 文字也娱乐,网络用语——简单论述网络用语之不利汉字之处 说道文字,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吧?我们大家无时无刻的都离不开文字,文字记录语言,记录历史,记录科学知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身为智慧生命,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地方呀。因为人类懂得使用语言和文字互相交流。 说起文字,就不得不提起我们华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了,华夏文明历经数千载,源远流长,在很早以前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发明了“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方法以辅助对语言的记忆。以后,经过漫长的演变和探索,我们的老祖先们,逐渐的把世界上的物质,大体的画下来,成为一个一个抽象的符号,并把这些符号和语言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而后,最初的象形文字,在经过无数年的演变,变得逐渐的规范起来和成熟起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汉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而后又经过了许多的演化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比如说,从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化,从金文到大篆的演化,从大篆到小篆的演化,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化,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化。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正是楷书,而这个演化的过程,却整整经历了,数千年才最终完成。汉字是一种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字,是一种拥有着数千年文化和历史的文明古国所使用的文字。 文字有好多种的类型,比如说,音素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等等。而这些又可以大致上分为两种类型,即,拼音文字(又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而我们的汉字正式属于后者,她是语素文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意的结合体。汉字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而前四种是汉字的造字规范。不论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把她归到,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大类别。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最大特点是,汉字不仅表音而且表意,所以即使是很多年以后,汉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也不至于让后人看不懂他们祖先所写下的文献。所以说,这可以是汉字的最大的优点了吧。 但是现在在网络上所流传的所谓“网络语言”却正在破坏着汉字的这一个最大的优点,关于“网络语言”有人说这是一种娱乐,不必要小题大做,但是我今天想在这里说的是,“网络语言”多为汉字的谐音和汉语拼音的缩写还有一些数字,有的不容易叫人看懂,使人产生误会和歧意,有的破坏汉字单字原有的读音和她所代表的意义,破坏汉字形音意结合体的性质。就让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切吧。 一、“网络语言”把是写成“素”,因为素和是谐音,但是它忘记了,汉字为音意结合体,素有着他代表的独一无二的意义,比如说,素有,颜色单纯,不艳丽之意,等等,但决没有,是的意义。是有着,表示存在,等等的意思,但是绝对不可能和素有什么联系。如果把,是的、但是,写成,“素的”、“但素”,我想有些人会搞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吧?同等的,“网络语言”把我写成“偶”或者“某”同样也是因为谐音。但是我的意义是自称我自己。我字就是代表了自己的意思,以后不管读音在怎么变化,我字代表的就是自己的意思。而偶,的意思有偶然,偶尔,之意,与表示自己无关。某,的意思是,某个,的意思,也和自己的自称无关。所以说,把我写成“偶”或者“某”,也不是很恰当吧?如果有一句话,我今天晚上不在家里吃晚饭。写成“网络语言”“某今天晚上8在家里吃晚饭。”试想一下,要是一个不是很懂得“网络语言”的人将会把这句话理解成什么?岂不贻笑大方吗? 二、“网络语言”拥有大量的数字,汉语拼音缩写等,本来不应该是文字的元素融入,比如说,无视写成“54”不写成“8”貌似写成“MS”等等。这些元素既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简单明了,容易阅读识别的优点,把简单的词语用数字等表示,容易造成歧意和误导,不利于表达意思的明确性和逻辑性。 还有就是什么呢,汉字是传承华夏文明的纽带和桥梁,是我们的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伟大的财富,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正确的使用汉字,尊重汉字,杜绝一切“恶搞”汉字的事情发生。尊重汉字就是尊重我们民族的文字,就是尊重我们的民族,尊重我们自己。如果一个民族都不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字,那么这个民族将不会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汉字是传承我们悠久的华夏文明的纽带,是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所以请我们大家一起保护汉字,尊重汉字,共同保护住我们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汉字! 保护汉字从我做起。慎用“网络语言”重拾正规汉字用法刻不容缓。所以请大家都尊重和正确的应用汉字吧。 本人文笔拙略,文章中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最后祝愿大家,平安,幸福。 玖零壹零零贰 作于:夏历丁亥年五月初五日(西历2007年6月19日)
汉人,你何时才能找回自己的灵魂和根脉? 汉族是个失忆的民族。他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茫然地走着,路旁的一处小小池塘都会让这个曾经沧海的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行。 汉族是一个平和温良的民族,他天性里没有贪婪扩张的因子,他的闲暇时光不喜欢觊觎着别人的地盘,而是在恬淡中修身养性;汉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我们喜欢在自己的田园里安静地稼穑。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四处扩张的野蛮外族总是把别人的家园看作自己的猎场。野蛮人来了,践踏、掠夺…… 想想那些时候——魏晋南北朝,五胡横行中原,中原人的汉族人纷纷举族南迁;契丹、女真、蒙古,在汉族人自己的家园中烧杀抢掠,然后再悠然自得地安顿下来,把这里的主人定为第四等人;当后金满清把屠刀横在我们脖子上,威胁着“留发还是留头”,我们身后的城池里血肉正在飞溅;1840年,更贪婪更强大的西夷蛮人打着文明传播和拯救的旗号,用鸦片和尖船利炮又一次重创了我们(不过,这次,一同受害的还包括那曾经欺凌、然后统治了我们200多年的满族人),然后,是那个住在东邻的、变态的、我们曾经的学生,那贪婪的欲望和残忍的屠戮,又一次累积着我们的耻辱……吞下眼泪一步步退让,不得不在屠刀和淫威下沉默地生存——对于一个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的民族,这样的屈辱一次次叠加在心头,将是多么厚重的阴影,多么大的痛苦。 也许就是这样,我们学会了遗忘。对一个人来说,减轻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遗忘。于是,记忆随着痛苦消退,留下的只有麻木…… 看电视剧,孙膑受难于魏国,装疯卖傻。我的心一下缩紧——我真希望我的汉族是像孙膑一样假痴不癫——然而那只是我的美好愿望。不过,试想,假如孙膑没有成功地“金蝉脱壳”,他久久在魏国滞留下去,“假痴”最终还是要变成“真疯”的。用遗忘让自己活下去——那是人的求生本能。 但我们没有忘干净,就像野火烧过的草原,残留在地下的还有一星生命。残存的记忆正在一点点恢复。然而,记忆是一点点丧失的,找回记忆同样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一个失忆病人,过分的刺激会让他小心打开一条缝的心扉又重新关上。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引导。对于汉文化复兴事业的先行者们,难道不应该具备这个基本的素质吗?激烈的暴风骤雨不会让我们的民族在瞬间顿悟,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请体谅我们这个遗忘太久的民族吧。不论他们现在有多么无知和蒙昧——淡漠着民族的文化,乐此不彼地穿着外族的衣衫,过着外族的节日;不论他们的错误有多么离谱——把满服当成自己民族服装,把自己的文化当成他国原创——但请记住,他们依然是同胞,不是敌人。因为在每一个汉族人的血液里,都有汉家基因——虽然大多数人的基因现在还在沉睡。 不管怎么样,我都会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地从事着我的“记忆恢复”事业——每闭上眼睛,就会“看”到——那优美的文化、和谐的生活方式、丰富的创造力、深邃的智慧、勃勃的生气,还有那意气风发的自信……虽然它们依然模糊,但终究,会清晰起来。 汉族找回自己的记忆是迟早的事,没有什么会阻止我们这个民族复兴和强大——除了我们自己。 作者:兼葭从风
<<╱ 夏天_:Drēám℡↘ [文字]《自由行走的花》(转载) 自由行走的花   我不是冰山上的雪莲,无法端坐在群山之巅,得不到永远。   我不是那佛前的青莲,没有所谓的高尚品格,无需受朝拜。   我便是我罢了,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属于这天地!这自由!相伴的是云,是自己……   新的时局到来——旧的,就该淘汰了吗?是谁说过,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那么一些古时的文化,被淘汰也是应该的?   于是千万的人,捧着新概念作文、各种言情、网络小说将整个书店挤满。   最后,我找到了那最空旷的地方。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这才是我所好的。哪方投来异样的目光——看,那个人,竟然还在看那种书。   哪种书?需要你来说?被所谓的文化潮流禁锢了思想的人,再记不清华夏的图腾,又有何资格对我指指点点?有何资格议论我?   倒有什么要紧,我便是我,只是我罢了。我不属于这喧嚣。喧嚣过后,无尽的寂寥,才是我的归宿。起码在那儿,真正有属于我的自由。   我便为自己拟了个名,叫云璇。云,缥缈,自由,璇,美玉,再不受世俗浸染。   所有人都蜂拥至了那些名胜古迹,听那导游讲得滔滔不绝,听过之后,只留下笑声、吵闹声,以及永远也清扫不干净的垃圾。我不属于那种喧嚣!我踱步江南古镇,那份静谧中,有属于我的自由。而我,也属于那儿。   我再不容许外人来打扰我。   古镇的城墙,日渐斑驳,终有一天,只留下一位老妇人,躺于摇椅之上,享受着自己的阳光。青丝换了鬓百如霜,谁又问过她有儿女几双?属于个人的自由,再无人打搅。   当日历被一页页撕下,显示夏历三月初三时,谁还记得,这是什么日子?   汉人——曾经高贵的汉人。现今却随日韩跟风,再也记不得自己的历史,再记不得屈子的血,孔子的泪,是为谁流了。   为那些,思想已被潮流禁锢的人。   那么,夏历三月初三日,我便穿上属于汉人的服饰——华夏衣冠。行于尘嚣,终寻到那残存的孔庙。在孔子面前忏悔祝祷……   到时,我便指着这一身汉服,告诉那些高贵的汉人,随流而逐的汉人,三月初三日——上巳佳节,属于汉人的节日!曲水流觞,兰亭集序,踏青赏春,拔契驱灾,男女联谊……点点滴滴,近抑或远?时光流逝,华夏何在,汉心永存……   孰能记得?以诧异目光看我的人,莫再说我与世俗格格不入。我本自由,本属炎黄。   莫再说我是怪人,我本自由,属于一方无人的天地,真正,属于那儿。   再不管何为天枢,如何要遵循潮流。   无论你是否还可理解文言,我只告诉你,青云之胤,吾宁乱枢。   因为,我只是那朵自由行走的花。   我不受潮流禁锢,我只是我。 原作者:琼华柳梦璃 转载时有改动。
‖欢喜七仙缘‖【文字】《自由行走的花》(转载) 自由行走的花   我不是冰山上的雪莲,无法端坐在群山之巅,得不到永远。   我不是那佛前的青莲,没有所谓的高尚品格,无需受朝拜。   我便是我罢了,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属于这天地!这自由!相伴的是云,是自己……   新的时局到来——旧的,就该淘汰了吗?是谁说过,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那么一些古时的文化,被淘汰也是应该的?   于是千万的人,捧着新概念作文、各种言情、网络小说将整个书店挤满。   最后,我找到了那最空旷的地方。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这才是我所好的。哪方投来异样的目光——看,那个人,竟然还在看那种书。   哪种书?需要你来说?被所谓的文化潮流禁锢了思想的人,再记不清华夏的图腾,又有何资格对我指指点点?有何资格议论我?   倒有什么要紧,我便是我,只是我罢了。我不属于这喧嚣。喧嚣过后,无尽的寂寥,才是我的归宿。起码在那儿,真正有属于我的自由。   我便为自己拟了个名,叫云璇。云,缥缈,自由,璇,美玉,再不受世俗浸染。   所有人都蜂拥至了那些名胜古迹,听那导游讲得滔滔不绝,听过之后,只留下笑声、吵闹声,以及永远也清扫不干净的垃圾。我不属于那种喧嚣!我踱步江南古镇,那份静谧中,有属于我的自由。而我,也属于那儿。   我再不容许外人来打扰我。   古镇的城墙,日渐斑驳,终有一天,只留下一位老妇人,躺于摇椅之上,享受着自己的阳光。青丝换了鬓百如霜,谁又问过她有儿女几双?属于个人的自由,再无人打搅。   当日历被一页页撕下,显示夏历三月初三时,谁还记得,这是什么日子?   汉人——曾经高贵的汉人。现今却随日韩跟风,再也记不得自己的历史,再记不得屈子的血,孔子的泪,是为谁流了。   为那些,思想已被潮流禁锢的人。   那么,夏历三月初三日,我便穿上属于汉人的服饰——华夏衣冠。行于尘嚣,终寻到那残存的孔庙。在孔子面前忏悔祝祷……   到时,我便指着这一身汉服,告诉那些高贵的汉人,随流而逐的汉人,三月初三日——上巳佳节,属于汉人的节日!   孰能记得?以诧异目光看我的人,莫再说我与世俗格格不入。我本自由,本属炎黄。   莫再说我是怪人,我本自由,属于一方无人的天地,真正,属于那儿。   再不管何为天枢,如何要遵循潮流。   无论你是否还可理解文言,我只告诉你,青云之胤,吾宁乱枢。   因为,我只是那朵自由行走的花。   我不受潮流禁锢,我只是我。 原作者:琼华柳梦璃 转载时有改动。
【美中不足】《快乐星球第二部》中某一集出现了严重的纰漏 某日陪伴表妹看儿童剧《快乐星球第二部》其中有一集讲述一个“神童”梦波的故事。本来主线是想给现在的家长说,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之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人沟通的素质,合作的重要性等等吧。这些本来是很好的命题和内容。但是剧中的一个小片段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知识性的失误,虽然只是一部科幻儿童剧,但还是希望剧组能多细心一点,毕竟观众是十岁左右的儿童居多,出现那种低级错误,是很容易误导儿童的。 艾克和梦波知识竞猜,里面说到外语的时候,梦波讲了一句英语。随之艾克说了一堆“#%$”字幕是这样的,然后同学都有点懵了。艾克说他用了好几种语言,这本来可以展示他的博学。 但是艾克口中却出现了低级错误,澳大利亚语和阿根廷语。这两种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语言。因为澳大利亚是英联邦成员国加之历史上是英国殖民地,所以澳大利亚讲英语。 阿根廷独立前几个世纪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说阿根廷说西班牙语。这也是拉丁美洲的由来。 与此类似的还有新西兰,新西兰的原住民讲毛利语,官方语言是英语。根本就不存在新西兰语。还有加拿大说英语和法语,美国大多数州说英语,于是也就没有加拿大语和美国语之说了。 虽然也许是剧组一时大意,但还是在这里说一下,希望后期的续集可以有所改进。 最后祝愿《快乐星球》可以成为小朋友们的好伙伴,为大家带去快乐和希望。 一个大朋友的留言 其实也不是特别大,刚行过冠礼一年而已。 ^_^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