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零壹零零贰 玖零壹零零贰
关注数: 38 粉丝数: 304 发帖数: 68,212 关注贴吧数: 62
‖欢喜七仙缘‖【腊八】腊八节将至,说一说华夏文明中传统的腊祭 华夏历法(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腊八节,腊八节源自华夏文明中的腊祭。 腊祭最初没有固定的日期,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但是一定在一年的农业收获结束之后举行。 汉朝的时候定为冬至节气之后第三个天干为戊的日子。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腊祭传统上要祭祀八位神祗,所以固定在了十二月初八日。 关于腊祭的记载《礼记》中有一段很不错的描述。此贴发出一段白话文释读,如果感兴趣的话,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查原文。 《礼记·郊特牲》(白话文释读) 天子举行大蜡,祭祀八神。蜡祭起源于伊耆氏的时代。蜡的定义是寻找。 《周历》每年十二月(现在农历的十月),合聚万物的神灵,让他们尽量享受一下。蜡祭的主要对象是崇拜创始农业生活得先啬,祭祀主管农业的司啬。祭祀谷神,是报答先啬司啬之所赐。还要祭祀农官以及田舍之神,禽兽等神祗,可以说是仁至义尽的举动。 君子,对于使用过的东西,都要报答它的功劳。祭祀猫,因为它会替农人吃掉伤害庄稼的田鼠;祭祀虎,因为它会替农人吃掉伤害庄稼的野猪;所以都要迎而祭之。 祭堤防和沟渠,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祭祀时的祝辞说:“土壤返回自己的所在,水流到自己的壑中,大小虫儿不要兴灾作害,使草木都得到它们的滋养。” 蜡祭之时,天子戴皮弁,穿素服。穿素服者,因为这是送遣农事之终。同时,腰系葛带,手执棒杖者,比丧服要差一点。蜡祭是尽了人们的仁义之义。身披黄衣头顶黄冠而来参加祭典的,都是休假的农夫们。乡下人戴的黄冠,那冠儿是草制的笠儿。大罗氏,天子本是替天子管理禽兽的官,而诸侯进贡地土物也都属于他掌管。 这时,他亦戴着草笠参加,因为这一天特别尊重乡下人的打扮。 大罗氏来时,还携带着鹿儿和姑娘们,由她们表演给来宾们观看,要它们回国转告。告诫诸侯说: “如果沉湎于田猎和美人的生活,结果将至于亡国,如同所表演的故事一样。 天子种植瓜匏,都不是可以收敛久藏的种,不与农夫争利,诸侯也不可与农夫争利。 ” 八蜡之祭,要看各地的报告。如果各地年成不好,则不通行这祭典,使人民不至耗费财 物。 至于年成好的地方,则举行蜡祭,以松弛人民终年劳苦的生活。举行蜡祭之后,就要把农作物收敛积藏起来;于是,农民可以休息了。所以既行蜡祭之后,君子再不兴起劳役。
历法与日历之异同(修订版) 诸位看官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说历法和日历不都是一回事吗?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不都是一个东西吗?诸位少安毋躁,且听在下娓娓道来,这历法和日历还真不是一回事,区别可大着呢。 历法是制定日历之法,一般分为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三种性质,每种性质都可以分别有很多种历法,比如太阳历有格里高利历(西历)、伊朗历等,太阴历有伊斯兰教历,阴阳合历有夏历、藏历、傣历、希伯来历等…… 这每种历法都是一种日历,称作各自的历谱。这里还得说我们生活中的日历,生活中一般在中国普遍都是那种阿拉伯数字下面加上汉字的日历,注意这种日历上面一共分别印有两种历法的历谱,并且是西历为主,夏历为辅。也就是说西历的历年、历月、历日为主,夏历的为辅。所以夏历一个月或者一年还没过完,台历挂历就得翻页或者换新的了。日历与历法有关,但又不等同于历法,一张日历上可以印上十种历法的历谱也无所谓,不过第一种是主,其余九种是辅。通俗说就是一种历法一整年的历谱与另外一种或几种历法的对照表。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历说白了就是西历一整年对夏历的对照表,但是请注意西历和夏历是没有一丝一毫关系的,比如二十四节气是夏历的太阳历成分,本质上和西历没啥子关系。传统节日是按照夏历计算的,冬九夏伏是按照夏历的节气和干支日计算的,这些和西历都没什么关系。 日历可以单印西历(西历历谱)西主夏辅(西历一整年的历谱对于夏历的对照表)夏主西辅(夏历一整年的历谱对于西历的对照表)单印夏历(夏历历谱)这都是完全可行性的,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比如西元1912年之前日历就是单印夏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市面上还都是夏主西辅的日历,再往后很多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变成西主夏辅的日历。 民国期间有过一段时期想要废除夏历,那时的官方日历就是单印西历的,因为格里高利历和夏历本来就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历法,不是说非得印在一张纸上的伴侣,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坊间说的“阳历”加“阴历”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诸位看官可千万别认为“阳历”加“阴历”等于“阴阳合历”,那样可就大错特错了,夏历可是独立的阴阳合历,西历也是独立的太阳历呢。事实上是谁离开谁都照样全须全影的发挥其全部的作用,完整性一点儿也不打折扣。 所以说历法和日历有关系,没有历法就没有日历,但是历法和日历绝对不是一回事儿。这点还请千万不要混淆哦。 另外说一下,想当年民国当局一度非得废除夏历不可,官方出版的历书上只印西历不印夏历,但是民众一样年年都过夏历新年(正月初一日)官家不让过,偷着过也得过呀。但是历谱是哪里来的呢?这还得感谢满清留下的《御定万年书》。 话说满清宣统元年岁在己酉(西元1909年)三岁的小娃娃坐上了太和殿的宝座儿,按照老规矩,钦天监将万年历书从宣统元年推算到宣统二百年(西元2108年)便留下了这部《御定万年书》的宣统版。 这部历书,对于夏历可是立了大功了,要不然民国那时候一门心思的想要废除夏历,官方天文台不去编定夏历的历谱,夏历可就真玩儿完了,民间就是想偷着过夏历新年也不知道究竟要在哪天过呀。 因为夏历可是天文年历性质的定历,完全与天象吻合,历谱是按照天文学精密计算出来的,涉及日月合朔时刻、地球在黄道上的经度等等,这些可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呀。话说咱中国天文历法历算学,可是世界遥遥领先的,领先世界几千年呀。 要说这《御定万年书》别看它是满清那时候编算的,都一百来年了,精确性可是挺高的,按照现代最先进的算法比也就错上最多不超过两天,一百来年之后少数错误都是一天,两天的我还真没见。所以民国那时候可以说那部历书是不会存在错误的,幸好有它,夏历才没消失啊。 当然新中国官家可是编算夏历历谱的,这个任务归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所以如今万年历要以紫金山天文台编算的为准,并以紫金山天文台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为最终版本。 《中国天文年历》与《御定万年书》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使用了现如今最最精准的数据,时刻可以精确到秒,这是民用的,航天也离不开这些数据,精准性可以达到毫秒。 子午线如今使用的是东经120度,过去《御定万年书》是使用的东经116度北京钦天监作为坐标的,并且在西元1914年之前使用的还是真太阳时来编算历谱的,所以有些错误还不是真错误,是子午线更替产生的大约十四分钟时差闹的,这是1914年之后采用平太阳时之后和现今东经120度平太阳时之间大概的时差。如果日月合朔和节气时刻越接近子时正(0点)因为这大约一刻钟的时差,(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之间的时差大概齐最多也是差不多一刻钟左右),历日可能就会出现前后一日的偏差了。 今年有些朋友的手机日历上面端午节写成了西历2013年6月13日,夏历四月定为大月,应该就来源于这部《御定万年书》产生与现行夏历有所区别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短短一刻钟的时差啊。 现行夏历今年端午节在西历2013年6月12日,夏历四月定为小月。朋友们记得使用现行夏历为准哦。不过我说这些,主要是想说我们中国的天文历算可是很厉害的哦。我们的夏历是世界上最最精准的历法之一呢。 最后可能会有朋友问了,西历怎么不需要天文台计算呢?小学一年级就算掰掰手指算一算,历谱就出来了呀。 因为西历是平历,使用的是近似平均值,西历的法则就是数学公式模式,所以不需要也没有天文计算的成分。 西历只是大体上符合回归年,大约过去三千三百多年就会累积一天误差了,如果回归年基本不变的话这会在西元4900年左右出现,当然了我说一下就是讲明白历理,子孙的事情,子孙自有子孙福吧。 不过夏历别说是西元4900年,就算是西元100000年也都不会存在一天误差的,因为是天文算法计算出来的,天象变,历谱就跟着变,历谱可以永远做到完全符合天象。 所以朋友们啊,请千万别认为夏历是“老古董”“该淘汰”“真麻烦”“无所谓”“与世界接轨”什么的这些完全不成立的理由而忽视夏历,误解夏历,让夏历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这可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我们作为华夏的子孙,让我们一起使用这部我们用了最少已经有四千年的历法,让我们在这日历的方寸之间传承华夏文明吧。 夏历为主,西历为辅,我想这是很务实的做法。夏历用来生活与节庆,西历用来对外交流什么的。一点儿也不矛盾呢。 祝愿所有看完这篇贴子的朋友们日日安好,时时顺心,事事顺意,平安吉祥,喜乐安康!
说说农历的置闰问题 刚刚在贴吧里翻老贴看看,发现有几个贴子对农历按照西元纪年是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应该置闰月为闰年,还是二一八六年岁次丙戌应该设置闰月成为闰年有些疑惑,这里我想说一说,以作澄清并介绍一下农历的置闰法则。虽然说农历按照西元纪年二一零零年之后的历本仅供参考,这里使用的是寿星万年历的历本来作说明。 首先有人说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应该是是闰年,闰八月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误解。因为不能说按照西历来看连续两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日都在西历1月份就一定说明第一个农历正月初一日在西历1月份的农历年就是应该是闰年,就必须置闰,首先这是非常错误的。所以说连续两年农历正月初一日都在西历1月份是非常正常的,属于十分正常的历法现象,绝对不需要大惊小怪。 下面说说农历的置闰法则 农历按照天正冬至(历算起点)来测定岁实,决定平闰年,这是第一条规则,之下第二条规则才是无中气置闰法则。 索性就拿农历二一八五年、二一八六年的平、闰来举例子吧。 当然历本的数据参照寿星万年历,所以二一零零年之后的朔望和节气其实都是仅供参考的,这里仅仅用于举例,来说明农历的置闰法则。 首先说农历二一八五年为什么是平年 因为 农历二一八四年岁次甲申冬至所在之月也就是十一月(含)到农历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冬至所在之月也就是十一月(不含)期间一共有十二个朔望月,所以不需要置闰月,于是就算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八月之后的一个月没有定气中气也不能算作闰月,而是九月,因为还是包含平气中气的,但是现在农历使用定气注历,所以在历本上看来九月无中气,次月双中气,这都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历法现象了。 然后说为什么农历二一八六年岁次丙戌是闰年,闰二月 因为 农历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冬至所在之月也就是十一月(含)到农历二一八六年岁次丙戌冬至所在之月也就是十一月(不含)期间一共有十三个朔望月,说明需要设置闰月。于是依据无中气置闰法则,二月之后的那个朔望月并没有三月的中气谷雨,所以成为闰二月。次月包含三月的中气谷雨,自然就是三月了。这是完全正确的。农历二一八六年岁次丙戌是农历闰年,闰二月。 另外我还想说一下所谓冬至必须在农历十一月 这个不是历法特别强调的规定,而是农历历法基本原则的实际体现。 因为 农历使用天正冬至(历算起点)所在之月(含)到次年冬至所在之月(不含)来决定是否需要设置闰月。有十二个月就是平年,不置闰,有十三个月就是闰年,无中气置闰。这是农历历法的核心规定。所以说冬至日必定都会在农历的十一月了。 农历的置闰法则,简而言之,定冬至所在之月为农历十一月,用此来测定岁实,决定是否需要置闰,对于确实需要置闰的年份,闰月的位置才使用无中气置闰法则,在此前提基础上才是闰前不闰后的规定。定冬至所在月为农历十一月,原则核心法则规定,然后对需要置闰的,闰月按照无中气置闰法则来安排位置,这时如果出现前后不只是有一个无中气之月的情况,才适用闰前不闰后的法则规定。 以上举例介绍,目的只为诠释农历置闰之法则,抛砖引玉之处,还望诸君不吝赐教之。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