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零壹零零贰
玖零壹零零贰
关注数: 38
粉丝数: 304
发帖数: 68,212
关注贴吧数: 62
我画了一张日历 预祝大家中秋节愉快 传统上貌似日历没有用红色的习惯,所以我也没有用红色了。
《论语·子路》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url]http://缺如[/url]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真的不是故意想吐槽 而是五味杂陈啊。
存点东西 请无视
【华夏汉风新歌曲】《华殇》 献给可敬的天涯在小楼老师
【华夏汉风新歌曲】《我的华夏我的魂》 本来最早拟的歌曲名称是《吾之华夏吾之魂》后来考虑了一下没用,写的《我的华夏我的魂》。
【纯学术】《格里高利历》(公历)之误差考 说好了这是纯学术,子孙自有子孙福,这里不是杞人忧天属性,请别误会。
《汉服复兴大事考》 华夏史家版
写一段话 这年头《说文》不看 五雅不明的人就敢没事儿说说儒家经典啦 《论语》之类的,解出来都是杂七杂八的,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胡说一气,这年头那种人有吗?还真有,并且还挺多的。没办法。要去争执吗?根本没用,所以无视就好了。 谁看懂就懂了,不懂就算了。
要说距离今年的七夕节不到一个月了,这真不是标题党 七夕节当天成都的天亮天黑与日月升降时刻表。发在贴吧里给你们大家准备活动作参考来用。希望对你们有用啊。
北京土话之胡吣 当有某某开始胡吣,要么就是无知者无畏,保持着要糊涂就要糊涂到底的态度,面对那种某某,谁也别想劝,就让某某吣去吧。否则某某可是真的会像阿猫阿狗一样,要么上来来一爪子,要么上来就是一口,什么东郭先生和狼,差不多说的就是这理。 还有一种胡吣,那就叫别有用心,故意得歪曲点儿什么,用那个东北话说,就是故意玩大忽悠,对于这个,咱就不做评论了,就说俩字,呵呵。
华夏计时之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 与二十四小时制时刻对照表
【原创】《华夏历法二十四节气歌谣》 写在前面: 夏历二十四节气是夏历之中的太阳历成分,夏历是阴阳合历,阴月和阳年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另外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干支太阳历”那是华夏长期以来出现的易学计算八字之方法,非历法,夏历自有干支规则,干支年从正月初一日(含)为起点,干支月从每月的初一日(含)为起点,干支日则是最晚从殷商开始就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直到现如今的。所以易学干支和历法(夏历)干支不可混淆。易学干支只是计算生辰八字之算法,并非历法。西洋历在西元1912年被我国官家正式使用之前,也从来没有人会把易学干支当成所谓的“干支阳历”这点是绝对不应该更不能混淆的。
[原创]华夏历法歌谣 一楼给百度
藏历木马年新年前夕发条贴子祝藏族朋友新年快乐。 今日已到藏历水蛇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历2014年2月26日),再过四天就是藏历木马年一月一日(公历2014年3月2日)藏历新年。在此预祝藏族朋友们藏历新年快乐。
【无奈吐槽】某网站的日期显示大谬矣。 除了武则天当皇帝的年月之外,农历一直都没有“一月”。
【全文转发】盘点中国春节成外媒任务 侧重春运春晚 2014年02月07日10:25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欢喜七仙缘‖【说说】是日立春 夏历甲午年正月初五日丙午·立春。北京时间6时3分15秒,此时地球到达黄经三百一十五度。立春,标志著孟春时节的正式开始。立春时节共分为三候,本年的日期依次是:正月初五日丙午东风解冻、正月初十日辛亥蛰虫始振、正月十五日丙辰鱼陡负冰。立春日在华夏文明中是迎春的节日。
【转贴资料】关于曾经禁止过华夏新年的一些资料,来自百度知道。 还是比较中肯的,为了尊重原来的回答者,不加更改。
【华夏经典】《礼记·月令》 最早的可持续发展宣言。
【全文转发】《禁止“过年”的那些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保持原文完整性,不加改动)
【日历本子】民国年间“废历风波”强制废除农历时期的日历本子 百度到的。
【日历本子】传统文化之复兴任重而道远也 市面上随便就能买到的日历本子。
【摆摆龙门阵】说一说假如格里高利历的月名之汉译版 重要声明:本贴内容纯属消遣一下侃大山,请勿过度联想。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初步介绍 逐步补充。
日本之二十四节气计算和琉球地区农历新年之确定--日本国立天文台 存疑 以下文字来自百度知道。
【电脑菜鸟】看到新闻虽说不太懂但据说会载入史册所以我也记一下 一楼给度度
【小资料】《儒略改革历》 来源:百度百科
【紫台颁历】官网之中国天文年历查询板块已颁发农历甲午年之历本 查询洋历2015年2月18日之农历日期,官网显示:甲午年 十二月 三十日 正确的。 由此可见,官方所颁发之历本农历甲午年闰,凡三百八十四日。没有问题。 但是不管是微博还是报纸都说农历甲午年是“383”天,乃是错误的。属于记者的理解错误。 但是误导公众的作用甚大之。
【天文景观】日全食之实拍图片。 夏历四七零六年岁次戊子七月初一日·日全食之图片。吾友摄于西域阿克苏地区。
【发篇诗词】《记日食》(转载) 《记日食》作者:慵懒之间 谨以此文记念夏历四七零七年岁次己丑六月初一日戊辰朔之华夏江南日全食。
【华夏文明】《我们暂时使用的历法》(转载) 《我们暂时使用的历法》作者:李航 注:“我们暂时使用的历法”指洋历。
【片段资料】应该出自《麟德历》 法自大唐麟德元年甲子岁正月一日巳酉(疑误,个人感觉应该是己酉。)朔娄金狗先下积年乃减其一次七 因之次十九除一名闰数次十二乘之乘后却加入闰数后加入本月数次下位别张之乃去其一半次出却闰数又虚去其五行次以 上位进之一位后三因之次出下位之数名去小尽也后加月下令日看得几何次六十去之去之不尽乃百乘之又八十七去之去之 不尽者乃加入运数太过如成数不及加生数看得几何如阳年逢偶数即加一阴年逢奇数即减一其数是当日日下刻中之数也 。
【春秋所记载的日食】不知道用寿星天文历能验证多少次春秋日食呢 刚刚在历法吧看到一段话,才疏学浅求解释啊。
【华夏文明之腊八节】《癸巳年蜡祭之文》(原创) 素材取自《礼记·郊特牲》腊八节者,源自腊祭,华夏之文明也。
【华夏文明】《癸巳年蜡祭之文》 本人拙作,素材来自《礼记·郊特牲》。
我承认我发这贴纯属是因为好奇心,关于日本计算二十四节气的问题 日本废除掉了传统历法,改用洋历。但是日本还留着二十四节气,好奇的是现在日本拿什么算二十四节气呢?沿用《天保历》(阴阳合历,历法原理来自中国,《贞享历》之后日本所制,改用西历前,传统历法最后一版。)还是用洋历来计算平气的节气,还是说用现今的天文计算之法来算定气节气,只是日期标注在西历上呢?
“万圣节”“圣诞节”的狂欢之下,请问谁还记得我们失落的节日? 比如与西洋“万圣节”有点类似的,但是却非常诗意的节日——落苏节。 落苏节 农历七月廿九日 落苏节孩童们最关心的还是落苏灯。所谓的落苏灯,就是在落苏当中挖一个洞,里面插上一根小蜡烛,便成了一盏落苏灯。孩童们聚在一起,比谁的落苏大,比谁的灯儿亮,或追逐、或雀跃、或欢叫,或嬉闹,走家串户,忽有一阵风吹过,如吹灭了其中的灯儿,笑声中就会爆起一阵惶急的哭叫。落苏是茄子的俗称。其时,老公公、老婆婆们在门前空旷的场院内用香插成“天”、“地”、“福”、“寿”,等等。每个字足有桌子般大,口中不住地祈祷看“敬天”、“敬地”之类的话语。晚风中,万头攒动,似漫天星光,时有酣畅的笑声远远地飘开去,仿佛平静湖面中漾开的涟漪。夜色中弥漫着万家灯火的温馨与眷恋。
‖欢喜七仙缘‖【腊八】腊八节将至,说一说华夏文明中传统的腊祭 华夏历法(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腊八节,腊八节源自华夏文明中的腊祭。 腊祭最初没有固定的日期,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但是一定在一年的农业收获结束之后举行。 汉朝的时候定为冬至节气之后第三个天干为戊的日子。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腊祭传统上要祭祀八位神祗,所以固定在了十二月初八日。 关于腊祭的记载《礼记》中有一段很不错的描述。此贴发出一段白话文释读,如果感兴趣的话,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查原文。 《礼记·郊特牲》(白话文释读) 天子举行大蜡,祭祀八神。蜡祭起源于伊耆氏的时代。蜡的定义是寻找。 《周历》每年十二月(现在农历的十月),合聚万物的神灵,让他们尽量享受一下。蜡祭的主要对象是崇拜创始农业生活得先啬,祭祀主管农业的司啬。祭祀谷神,是报答先啬司啬之所赐。还要祭祀农官以及田舍之神,禽兽等神祗,可以说是仁至义尽的举动。 君子,对于使用过的东西,都要报答它的功劳。祭祀猫,因为它会替农人吃掉伤害庄稼的田鼠;祭祀虎,因为它会替农人吃掉伤害庄稼的野猪;所以都要迎而祭之。 祭堤防和沟渠,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祭祀时的祝辞说:“土壤返回自己的所在,水流到自己的壑中,大小虫儿不要兴灾作害,使草木都得到它们的滋养。” 蜡祭之时,天子戴皮弁,穿素服。穿素服者,因为这是送遣农事之终。同时,腰系葛带,手执棒杖者,比丧服要差一点。蜡祭是尽了人们的仁义之义。身披黄衣头顶黄冠而来参加祭典的,都是休假的农夫们。乡下人戴的黄冠,那冠儿是草制的笠儿。大罗氏,天子本是替天子管理禽兽的官,而诸侯进贡地土物也都属于他掌管。 这时,他亦戴着草笠参加,因为这一天特别尊重乡下人的打扮。 大罗氏来时,还携带着鹿儿和姑娘们,由她们表演给来宾们观看,要它们回国转告。告诫诸侯说: “如果沉湎于田猎和美人的生活,结果将至于亡国,如同所表演的故事一样。 天子种植瓜匏,都不是可以收敛久藏的种,不与农夫争利,诸侯也不可与农夫争利。 ” 八蜡之祭,要看各地的报告。如果各地年成不好,则不通行这祭典,使人民不至耗费财 物。 至于年成好的地方,则举行蜡祭,以松弛人民终年劳苦的生活。举行蜡祭之后,就要把农作物收敛积藏起来;于是,农民可以休息了。所以既行蜡祭之后,君子再不兴起劳役。
‖欢喜七仙缘‖【假日小课桌】爱学习的同学欢迎进入假日小课桌。 这贴吧学生多,学生就得爱学习。首先祝进来的人愉快。 我要说一说新年,马年这类问题。
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实际影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能力。 昨日与友人说传统年节之事,友人很感兴趣,遂与其友探讨之。友人之友,爱阅读,善逻辑,可谓博学之才也。但可能是受到错误资料之影响,对我华夏传统历法与年节有很多不能算恰当之理解。对此我表示理解之。但我想受此错误影响,不能正确理解传统历法与年节者定有之。所以特开本讨论之贴,与诸君共携手,著我华夏传统历法与年节之正确介绍,为了华夏文明之复兴而努力。在此谢过,祝一切安好。
关于今年有日历印错冬至日的可能原因(来自百度百科) 冬至百度百科上面的所谓计算公式。 计算方法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此所谓之计算公式:(13*0.2422+21.94)-13/4 是否是此原因,还请诸君探讨。 总之天文计算绝非简单的数学计算。
‖欢喜七仙缘‖【冬至】华夏文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冬至日,日南至,北半球白昼短之至,正午日影长之至,地球到达黄经二百七十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华夏文明中称作冬节,君子安身静体。冬至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
【冬至节】今年冬至节的准确日期是华夏历法十一月二十日壬戌 今年冬至节的准确日期是华夏历法黄帝纪年四七一一年岁次癸巳十一月二十日壬戌·丑时。 (西洋历2013年12月22日) 因为有坊间日历把冬至日期印错了,特发此贴。
关于黄帝纪年寅正直接反推和子正实历反推的问题,缺少介绍材料 看到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疑惑不解,我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无奈表达能力有点无力,我爱掉书袋,通俗性不足。@映山红_0 您如果有空的话,时间允许,请介绍一下这个吧。 有劳,谢谢您。
《授时历》与《大统历》 大统历:洪武十七年设观象台于南京鸡鸣山,令博士元统修历,仍以《大统》为名,而积分全袭元代《授时》法数,惟去其岁实消长而已。 其后因推算日食不准确,治历者纷进新历,要求改制,但明朝一直沿用《大统历》。 见《明史·历志一》。 —————————————————————————————————————————现在一般认为《大统历》等于《授时历》,但是从上文得出《大统历》去掉了 “岁实消长”那么是否可以理解成两版历法并非完全一样,而是具有差别的。还有《大统历》 删除掉岁实消长,对于其本身的精度是否会造成影响。或者可以说《授时历》比《大统历》更精密准确呢?—————————————————————————————————————————还望知者不吝赐教,在下有礼。
百度百科好的不通过,错误的一大堆的通过 比如说看了好几条词条,竟然说黄帝纪年从冬至日切换,年岁不分啊。什么叫纪年,纪年就是给历年编号的,这也算基本的常识了吧。百度百科,呵呵呵呵。 ……
历法与日历之异同(修订版) 诸位看官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说历法和日历不都是一回事吗?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不都是一个东西吗?诸位少安毋躁,且听在下娓娓道来,这历法和日历还真不是一回事,区别可大着呢。 历法是制定日历之法,一般分为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三种性质,每种性质都可以分别有很多种历法,比如太阳历有格里高利历(西历)、伊朗历等,太阴历有伊斯兰教历,阴阳合历有夏历、藏历、傣历、希伯来历等…… 这每种历法都是一种日历,称作各自的历谱。这里还得说我们生活中的日历,生活中一般在中国普遍都是那种阿拉伯数字下面加上汉字的日历,注意这种日历上面一共分别印有两种历法的历谱,并且是西历为主,夏历为辅。也就是说西历的历年、历月、历日为主,夏历的为辅。所以夏历一个月或者一年还没过完,台历挂历就得翻页或者换新的了。日历与历法有关,但又不等同于历法,一张日历上可以印上十种历法的历谱也无所谓,不过第一种是主,其余九种是辅。通俗说就是一种历法一整年的历谱与另外一种或几种历法的对照表。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历说白了就是西历一整年对夏历的对照表,但是请注意西历和夏历是没有一丝一毫关系的,比如二十四节气是夏历的太阳历成分,本质上和西历没啥子关系。传统节日是按照夏历计算的,冬九夏伏是按照夏历的节气和干支日计算的,这些和西历都没什么关系。 日历可以单印西历(西历历谱)西主夏辅(西历一整年的历谱对于夏历的对照表)夏主西辅(夏历一整年的历谱对于西历的对照表)单印夏历(夏历历谱)这都是完全可行性的,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比如西元1912年之前日历就是单印夏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市面上还都是夏主西辅的日历,再往后很多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变成西主夏辅的日历。 民国期间有过一段时期想要废除夏历,那时的官方日历就是单印西历的,因为格里高利历和夏历本来就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历法,不是说非得印在一张纸上的伴侣,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坊间说的“阳历”加“阴历”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诸位看官可千万别认为“阳历”加“阴历”等于“阴阳合历”,那样可就大错特错了,夏历可是独立的阴阳合历,西历也是独立的太阳历呢。事实上是谁离开谁都照样全须全影的发挥其全部的作用,完整性一点儿也不打折扣。 所以说历法和日历有关系,没有历法就没有日历,但是历法和日历绝对不是一回事儿。这点还请千万不要混淆哦。 另外说一下,想当年民国当局一度非得废除夏历不可,官方出版的历书上只印西历不印夏历,但是民众一样年年都过夏历新年(正月初一日)官家不让过,偷着过也得过呀。但是历谱是哪里来的呢?这还得感谢满清留下的《御定万年书》。 话说满清宣统元年岁在己酉(西元1909年)三岁的小娃娃坐上了太和殿的宝座儿,按照老规矩,钦天监将万年历书从宣统元年推算到宣统二百年(西元2108年)便留下了这部《御定万年书》的宣统版。 这部历书,对于夏历可是立了大功了,要不然民国那时候一门心思的想要废除夏历,官方天文台不去编定夏历的历谱,夏历可就真玩儿完了,民间就是想偷着过夏历新年也不知道究竟要在哪天过呀。 因为夏历可是天文年历性质的定历,完全与天象吻合,历谱是按照天文学精密计算出来的,涉及日月合朔时刻、地球在黄道上的经度等等,这些可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呀。话说咱中国天文历法历算学,可是世界遥遥领先的,领先世界几千年呀。 要说这《御定万年书》别看它是满清那时候编算的,都一百来年了,精确性可是挺高的,按照现代最先进的算法比也就错上最多不超过两天,一百来年之后少数错误都是一天,两天的我还真没见。所以民国那时候可以说那部历书是不会存在错误的,幸好有它,夏历才没消失啊。 当然新中国官家可是编算夏历历谱的,这个任务归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所以如今万年历要以紫金山天文台编算的为准,并以紫金山天文台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为最终版本。 《中国天文年历》与《御定万年书》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使用了现如今最最精准的数据,时刻可以精确到秒,这是民用的,航天也离不开这些数据,精准性可以达到毫秒。 子午线如今使用的是东经120度,过去《御定万年书》是使用的东经116度北京钦天监作为坐标的,并且在西元1914年之前使用的还是真太阳时来编算历谱的,所以有些错误还不是真错误,是子午线更替产生的大约十四分钟时差闹的,这是1914年之后采用平太阳时之后和现今东经120度平太阳时之间大概的时差。如果日月合朔和节气时刻越接近子时正(0点)因为这大约一刻钟的时差,(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之间的时差大概齐最多也是差不多一刻钟左右),历日可能就会出现前后一日的偏差了。 今年有些朋友的手机日历上面端午节写成了西历2013年6月13日,夏历四月定为大月,应该就来源于这部《御定万年书》产生与现行夏历有所区别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短短一刻钟的时差啊。 现行夏历今年端午节在西历2013年6月12日,夏历四月定为小月。朋友们记得使用现行夏历为准哦。不过我说这些,主要是想说我们中国的天文历算可是很厉害的哦。我们的夏历是世界上最最精准的历法之一呢。 最后可能会有朋友问了,西历怎么不需要天文台计算呢?小学一年级就算掰掰手指算一算,历谱就出来了呀。 因为西历是平历,使用的是近似平均值,西历的法则就是数学公式模式,所以不需要也没有天文计算的成分。 西历只是大体上符合回归年,大约过去三千三百多年就会累积一天误差了,如果回归年基本不变的话这会在西元4900年左右出现,当然了我说一下就是讲明白历理,子孙的事情,子孙自有子孙福吧。 不过夏历别说是西元4900年,就算是西元100000年也都不会存在一天误差的,因为是天文算法计算出来的,天象变,历谱就跟着变,历谱可以永远做到完全符合天象。 所以朋友们啊,请千万别认为夏历是“老古董”“该淘汰”“真麻烦”“无所谓”“与世界接轨”什么的这些完全不成立的理由而忽视夏历,误解夏历,让夏历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这可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我们作为华夏的子孙,让我们一起使用这部我们用了最少已经有四千年的历法,让我们在这日历的方寸之间传承华夏文明吧。 夏历为主,西历为辅,我想这是很务实的做法。夏历用来生活与节庆,西历用来对外交流什么的。一点儿也不矛盾呢。 祝愿所有看完这篇贴子的朋友们日日安好,时时顺心,事事顺意,平安吉祥,喜乐安康!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昨天给家里买的日历本子,今天随便翻翻,看到的,有图有真相……洋历2014年10月24日,农历甲午年闰九月初一日戊辰。 诸君看那个立冬节气的提示,农历日期少了一个闰字,从初一日到十三日的都是,十四日的是明日立冬。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排版上少排一个字,立冬可就“乾坤大挪移”了…… 请允许鄙人无语一下下…… 了解一个东西才会不惑,所以常识的普及真的挺重要的…… 比如说古时候的人不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回事,就会恐惧。现代的人了解了,就会当天文景观来开心的观赏。道理都一样……所以就不赘述了……
小明的疙瘩汤 今天我给大家将一则笑话
说说农历的置闰问题 刚刚在贴吧里翻老贴看看,发现有几个贴子对农历按照西元纪年是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应该置闰月为闰年,还是二一八六年岁次丙戌应该设置闰月成为闰年有些疑惑,这里我想说一说,以作澄清并介绍一下农历的置闰法则。虽然说农历按照西元纪年二一零零年之后的历本仅供参考,这里使用的是寿星万年历的历本来作说明。 首先有人说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应该是是闰年,闰八月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误解。因为不能说按照西历来看连续两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日都在西历1月份就一定说明第一个农历正月初一日在西历1月份的农历年就是应该是闰年,就必须置闰,首先这是非常错误的。所以说连续两年农历正月初一日都在西历1月份是非常正常的,属于十分正常的历法现象,绝对不需要大惊小怪。 下面说说农历的置闰法则 农历按照天正冬至(历算起点)来测定岁实,决定平闰年,这是第一条规则,之下第二条规则才是无中气置闰法则。 索性就拿农历二一八五年、二一八六年的平、闰来举例子吧。 当然历本的数据参照寿星万年历,所以二一零零年之后的朔望和节气其实都是仅供参考的,这里仅仅用于举例,来说明农历的置闰法则。 首先说农历二一八五年为什么是平年 因为 农历二一八四年岁次甲申冬至所在之月也就是十一月(含)到农历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冬至所在之月也就是十一月(不含)期间一共有十二个朔望月,所以不需要置闰月,于是就算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八月之后的一个月没有定气中气也不能算作闰月,而是九月,因为还是包含平气中气的,但是现在农历使用定气注历,所以在历本上看来九月无中气,次月双中气,这都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历法现象了。 然后说为什么农历二一八六年岁次丙戌是闰年,闰二月 因为 农历二一八五年岁次乙酉冬至所在之月也就是十一月(含)到农历二一八六年岁次丙戌冬至所在之月也就是十一月(不含)期间一共有十三个朔望月,说明需要设置闰月。于是依据无中气置闰法则,二月之后的那个朔望月并没有三月的中气谷雨,所以成为闰二月。次月包含三月的中气谷雨,自然就是三月了。这是完全正确的。农历二一八六年岁次丙戌是农历闰年,闰二月。 另外我还想说一下所谓冬至必须在农历十一月 这个不是历法特别强调的规定,而是农历历法基本原则的实际体现。 因为 农历使用天正冬至(历算起点)所在之月(含)到次年冬至所在之月(不含)来决定是否需要设置闰月。有十二个月就是平年,不置闰,有十三个月就是闰年,无中气置闰。这是农历历法的核心规定。所以说冬至日必定都会在农历的十一月了。 农历的置闰法则,简而言之,定冬至所在之月为农历十一月,用此来测定岁实,决定是否需要置闰,对于确实需要置闰的年份,闰月的位置才使用无中气置闰法则,在此前提基础上才是闰前不闰后的规定。定冬至所在月为农历十一月,原则核心法则规定,然后对需要置闰的,闰月按照无中气置闰法则来安排位置,这时如果出现前后不只是有一个无中气之月的情况,才适用闰前不闰后的法则规定。 以上举例介绍,目的只为诠释农历置闰之法则,抛砖引玉之处,还望诸君不吝赐教之。
【文字】《中国公历百年记》 2012年04月17日12:41 中国国家天文 宁晓玉 来源:腾讯科技
华夏历法《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二年岁次甲午夏历与西历对照表》 对照表,文字版。
关于农历之名是特殊岁月才改称之证据 1949年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新中国 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征集的启事 可以算珍贵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授时历》 我今天下午编辑的,百度不给通过,截图留存至此。
宣统二百年万年历的正式名称是什么?我在纠结中…… 话说在搜索引擎搜索过一次,搜索出来的结果是:《大清宣统二百年时宪书》我没打开那个网页细看,那是一个卖古旧图书的网页,今天再一细看,貌似是买家多写了一个字,如今已经改成《大清宣统二年时宪书》了,因为是同一个网站,并且当时结果是二百年时宪书,现在已经搜索不到了,只有二年时宪书了……然后再搜索一番之后看到了《钦定万年书》请问是叫《钦定万年书》?对否?这个名字的问题真挺纠结的,因为网络上一般只叫作宣统万年历或者宣统二百年万年历……希望能找到准确的名称,以后提到宣统万年历的时候可以使用准确的名字。 先谢谢诸君
今天发现卫朴的百度百科词条中有一段是非常错误的…… 内容如下: “《奉元历》在当时称新历,亦称《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定年为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将二十四节气安排在每月上旬末,下旬初,与现今的阳历相似。这种历法比英国的类似历法早800年。新历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通过沈括竭力推行,并得到王安石的支持,新历于……” 这段话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奉元历》是阴阳合历,《十二气历》方案是太阳历,两者是完全不相同也完全不相干的。两者完全不应也绝对不能混淆。这种混淆视听的情况真的是非常容易误导人的,深感无奈之。但我已经修改了词条,将上述内容移除。我感觉词条中的日期为华夏历法,非西洋历法,所以应该使用汉字数字表示,不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是因为不能确定,没有擅改,请诸君留意,继续完善之。百科毕竟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平台……
【华夏杂谈】转眼已十载,王君乐天之事当纪念。 但我华夏之事,应用我华夏之历法纪念哉。
卫朴精于历术 卫朴精于历术 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 《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 朴乃得三十五,唯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 自夏仲康五年癸巳岁至熙宁六年癸丑,凡三千二百一年,书传所载日蚀凡四百七十五,众历考验虽各有得失,而朴所得为多。 朴能不用算推古今日月蚀,但口诵乘除,不差一算。 凡大历悉是算数,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 旁通历则纵横诵之。尝令人写历书,写讫,令附耳读之,有差一算者,读至其处,则曰“此误某字”,其精如此。 大乘除皆不下,照位运筹如飞,人眼不能逐。人有故移其一算者,朴自上至下手循一遍,至移算处则拨正而去。 熙宁中撰《奉元历》,以无候簿,未能尽其术,自言得六七而已,然已密于他历。
【华夏传统历法】阴阳合历——夏历之简介 夏历又称汉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坊间俗称为“阴历”是非常不科学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