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零壹零零贰 玖零壹零零贰
关注数: 38 粉丝数: 304 发帖数: 68,212 关注贴吧数: 62
【欣赏】《华夏——你甘心就这样消亡?!》(转载) 华夏——你甘心就这样消亡?! 作者: 月中冰 华夏,一个伟大的名称——她从远古的蛮荒中走来,带着从广阔的天地间开创的博大与荣光! 崇文、自强、尚武且不霸道铸就了你的精神,八端至孝显示了你的道骨柔肠,在那遥远的山巅,我听到你威壮的呐喊,震慑那瑟缩在角落里的虎豹与豺狼,久久不息而回荡。 从此,一个民族挺起了骄傲的脊梁。你的威名响彻过辽阔的草原,远扬四海,让皇皇汉唐之盛万世流芳。直到今天,西人们还争相表达对她的敬仰…… 可叹一宋你收起了锋芒,任凭那统治者偏安而颔首北方,于是,有人以为你已名存实亡,野蛮的征服伴随着他们称霸的幻想。 然而,他们却灭不了你不朽的道义,百年之后它依旧伴随着你出现在这个地方…… 而今,我们自恃有五千年的文明,却被别人嘲笑没有信仰。 当我身着积淀了千年风韵的汉家衣裳,无知的不屑与嘲讽充斥在我的耳傍,我只有苦笑,千百年来我一直记得你刚烈的灵魂—— 这是北海畔牧羊的孤影—— 这是冉魏大帝复仇的热血情怀—— 这是崖山之战殒于滚滚波涛的数万宋人—— 这是张苍水“大好河山奈何沾染胡腥”的感慨—— 这还是那十万江阴不屈军民城破之前的悲歌—— 那么,为什么我看到的却只是一片苍茫? 难道,你今天就只有在浮躁与自卑中衰落而消亡?? 华夏呵,多年之后,我想我依旧会相信,我们还有希望。 因为我也曾看到,有人在冷寂的月光下吟咏你,激动得热泪盈眶; 也曾记起,有人为了宣扬你,几乎走遍了宇内八荒; 更知道,有人因为你,而坚持在遍地崇洋之风的城市里,为备受冷落的节日注入新的力量…… 朋友,当你把汉服叫做“古装”,遥隔了多少春秋与兴亡? 你可知道那上面遍染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顽强?! 毋忘,毋忘,这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荣光。 我相信你终会在吾辈的努力下浴火涅生,如凌霄凤凰! (完)
【阅读】《让月饼回归“祭品”的本义》(转载) 让月饼回归“祭品”的本义 作者:溪山琴况 半月之后,便是中秋,月饼的话题在媒体和民间都正热闹起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小小的月饼,我们民族已经吃了一千多年。时下,人们感叹,月饼无味、中秋无趣,“天价月饼”的禁而难绝又给本已失落的中秋增添了许多困扰和厌倦。 中秋复兴,症结在月饼,关键也在月饼。月饼无味,并非花色不够琳琅、口味不够丰富,而是因为月饼失落了其“祭”的本义。当一种祭品蜕变为单纯的食品,文化的蕴涵就会剥离,它就难以满足人们在节庆中信仰慰籍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华夏岁时节日文化中,月饼首先是一种奉祀月神的祭品,然后才是中秋食品。月饼首先是给我们民族的“夜明之神”(即月神)“享用”的,月“享”之后才是人“享”。在崇尚敬畏自然的华夏先民看来,不祭而食,是为失礼。 自周代开始,民间便有拜月的传统,唐宋之后,拜月的时间固定在了月夕(即“中秋”)。月夕之夜,浩月当空,家家沐浴更衣,置香案、红烛,摆上月饼、西瓜、各色水果,虔诚地奉祀月神。西瓜需切成莲花瓣,全家依次拜祭后,由主妇按人口分切月饼,每人一份、月下分食。以华夏祭祀礼仪来看,此时分食月饼其实就是祭祀礼仪中最后一个称为“餕”的环节。“餕”也叫“分胙”,华夏先民认为,当奉祀的神主(自然神或祖先)享用了祭品之后,便把福祉寄寓在祭品中,人们分食祭品,便可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也就是说,此时的月饼已具有了某种神性,人们依长幼之序分而食之,便可得到月神的福佑。这种祭月文化,是多么美好的民间信仰和多么虔诚的生命祈祷。 华夏祭祀礼仪的要义在于“诚”与“敬”,中秋祭月,并不要求祭月的人拿多么丰富和豪华的食品敬献给月神,关键是祭拜的人内心的诚意和敬意。《谷梁传·成公十七年》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所以,简朴适当的祭品、庄重得体的仪程,几个月饼、几颗水果,简简单单的祭品即可,这种朴素而温情的祭月仪式在民间的中秋之夜绵延了千百年。旧时的中秋,因为“祭月”的存在,清丽、温馨而动人。 中秋文化,以祭月为核心,游赏、观灯等都是祭月衍生的习俗。合家祭月、游赏,团圆之义蕴涵其中。中秋的失落,根本的症结在于月饼祭祀功能的丧失,在于民间祭月风俗的失传。激活中秋,有赖月神祭祀文化的重建。当中秋回归“华夏祭月节”“华夏月神节”的本位,美好的月夕就有望重新鲜活、灵动起来。 中秋祭月并不难,我们汉服复兴者已经整理出了祭月的仪式,并将在即将到来的中秋穿着汉服,尝试进行实践。我们希望,朴素而诚恳的祭月仪式,能够重新回到人们的中秋生活中,使国民同胞的中秋过得更有意义,为美好的节日增添趣味、温馨和欢乐。 中秋祭月风俗的重建,也可从文化上协助“天价月饼”的消除。当民间重建了“朴素荐月、诚敬祭祀”的中秋文化信仰,“天价”“奢华”自然成为不诚的表现、无趣的象征——因为月饼首先是一种诚恳奉祀月神的祭品,所谓“鬼神飨德不飨味”,奢华却无敬的祭品,月神是拒享的。违背民族祭祀文化本义,羞辱华夏中秋节日文明的金粉之物,无聊无味、人神共弃。
追忆西元2001年“康熙王朝”首播等 心理活动,有点乱,见谅 某某王朝电视剧,当初最早在兔子台放的时候,吾十一岁之少年或者说还是儿童。当初那个剧很火爆,很多人都把它当历史看。现在回想一下,鳌拜那段,里面有一句话:“大清国又不是他爱新觉罗家一个人的,而是全部满洲人的。”见一群人怂恿鳌拜篡权那段,真的好真相啊。 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延平王那段,当初还不知道南明,不知道我大明永历皇帝的故事。所以当初真的认为奴酋一方是正当的,延平王活该。但是又感觉怪怪的,里面有一些两方谈判和讲延平王一方的故事,当初看到延平王一方人的穿着,感觉莫名其妙的亲切,好亲切的样子,当初我只有十一岁,历史也没怎么学,就是单纯的感觉亲切。感觉怪怪的,真的怪怪的。看到剧里面延平王一方的黑红色旌旗,感觉一种……我不知道怎么说,只能说亲切,敬仰和肃穆吧。但是看到姚启圣那边的青蓝色旗子,只是感觉冷漠而已。但是当时相信青蓝色旗子是对的,黑红色旗帜是不对的,但是同时又怪怪的。还有兔子台前些年放过一个施琅的电视剧,里面姚启圣的女儿总是在两边来回穿梭,然后一边穿旗装,一边穿汉家衣裙,我就感觉每次她穿汉家衣裙的时候就好美,然后想这是怎么回事?感觉汉家衣裙和延平王那边的戏群众演员穿的衣服都好漂亮。当初根本不知道南明那段历史。所以还是怪怪的。感觉与生俱来的亲切。我相信是祖先的召唤,复兴华夏,吾等尽力之。 不知道怎么说了,向所有华夏先烈致敬。 炎黄后裔 稽首拜之
我加一贴吧:小时候被某某王朝忽悠过 某某王朝电视剧,当初最早在兔子台放的时候,吾十一岁之少年或者说还是儿童。当初那个剧很火爆,很多人都把它当历史看。现在回想一下,鳌拜那段,里面有一句话:“大清国又不是他爱新觉罗家一个人的,而是全部满洲人的。”见一群人怂恿鳌拜篡权那段,真的好真相啊。 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延平王那段,当初还不知道南明,不知道我大明永历皇帝的故事。所以当初真的认为奴酋一方是正当的,延平王活该。但是又感觉怪怪的,里面有一些良方谈判和讲延平王一方的故事,当初看到延平王一方人的穿着,感觉莫名其妙的亲切,好亲切的样子,当初我只有十一岁,历史也没怎么学,就是单纯的感觉亲切。感觉怪怪的,真的怪怪的。看到剧里面延平王一方的黑红色旌旗,感觉一种……我不知道怎么说,只能说亲切,敬仰和肃穆吧。但是看到姚启圣那边的青蓝色旗子,只是感觉冷漠而已。但是当时相信青蓝色旗子是对的,黑红色旗帜是不对的,但是同时又怪怪的。还有兔子台前些年放过一个施琅的电视剧,里面姚启圣的女儿总是在两边来回穿梭,然后一般穿旗装,一边穿衣裙,我就感觉每次她穿衣裙的时候就好美,然后想这是怎么回事?感觉衣裙和延平王那边的戏群众演员穿的衣服都好漂亮。当初根本不知道南明那段历史也是,所以还是怪怪的。感觉与生俱来的亲切。 不知道怎么说了,向所有华夏先烈致敬。 炎黄后裔 稽首拜之
【缅怀先烈】《壬辰年祭华夏先贤鉴湖女侠秋瑾文》 《壬辰年祭华夏先贤鉴湖女侠秋瑾文》 惟华夏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年,岁在壬辰六月初六日丙戌,女侠英勇就义一百零五周年之祭。皇汉后裔,怀敬仰之情,伤感之意,素衣肃立,净手焚香,稽首拜之,以文所悼。 文曰:哀哉,女侠秋瑾,殉难百年余,精神仍存。悲我民族,皇汉昔衰,复兴之路,荆棘遍布,途多舛难,坎坎坷坷,蹒跚前行。先百年前,有辛亥之义举,解民族之压迫,呜呼,天不佑汉,小人袁氏,意图复辟,军阀混乱,弱我国力,扶桑倭奴,入侵于后,血染九州,烽火赤县不绝,时值危难,国共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反目,划海峡而分治。文化浩劫,绝传承千年,泯华夏精神,致诸夏今哀,重归仍犹无期,文化不一脉,传承未相接,致民愚昧,心智渐邪,奴性未除,思之忆之,五味杂陈。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红尘繁华,谁不留恋?然为国民,君死无怨,热血献于华夏,英魄归见始祖,刚烈义举,青天可见,日月可昭!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君之豪言,历久弥新,亦犹在耳,毛将岂不汗颜?巾帼不让须眉,君以一死,换夏一生,推古遥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百年,可歌可叹者多,君之所为,无愧华夏!秉精神常存,继思想永驻!我辈后生,当继前人之志,受承先贤之命,尽一生之力,为华夏之兴,民族之复,皇汉之崛起,奋力不缀!三拜!伏惟尚飨! 宇谦、玄清作于夏历壬辰年六月初五日乙酉 夜
[缅怀先烈 以文所悼]《壬辰年祭华夏先贤鉴湖女侠秋瑾文》 《壬辰年祭华夏先贤鉴湖女侠秋瑾文》 惟华夏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年,岁在壬辰六月初六日丙戌,女侠英勇就义一百零五周年之祭。皇汉后裔,怀敬仰之情,伤感之意,素衣肃立,净手焚香,稽首拜之,以文所悼。 文曰:哀哉,女侠秋瑾,殉难百年余,精神仍存。悲我民族,皇汉昔衰,复兴之路,荆棘遍布,途多舛难,坎坎坷坷,蹒跚前行。先百年前,有辛亥之义举,解民族之压迫,呜呼,天不佑汉,小人袁氏,意图复辟,军阀混乱,弱我国力,扶桑倭奴,入侵于后,血染九州,烽火赤县不绝,时值危难,国共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反目,划海峡而分治。文化浩劫,绝传承千年,泯华夏精神,致诸夏今哀,重归仍犹无期,文化不一脉,传承未相接,致民愚昧,心智渐邪,奴性未除,思之忆之,五味杂陈。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红尘繁华,谁不留恋?然为国民,君死无怨,热血献于华夏,英魄归见始祖,刚烈义举,青天可见,日月可昭!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君之豪言,历久弥新,亦犹在耳,毛将岂不汗颜?巾帼不让须眉,君以一死,换夏一生,推古遥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百年,可歌可叹者多,君之所为,无愧华夏!秉精神常存,继思想永驻!我辈后生,当继前人之志,受承先贤之命,尽一生之力,为华夏之兴,民族之复,皇汉之崛起,奋力不缀!三拜!伏惟尚飨! 宇谦、玄清作于壬辰年六月初五日乙酉
[欣赏]《诗的味道》(转载) 诗的味道 人生有百味,诗如人生,亦有百般滋味。 诗的味道是苦涩的。 当荆轲毅然地在易水之滨,仰天长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有多少人为此流下泪?当寒风吹过易水,却再无荆轲,惟有苦涩的泪水滑落脸颊。我只知,诗的味道是苦涩的。 诗的味道是酣畅快人的。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且看李白对酒当歌,举杯畅饮、游戏人间,好不令人羡慕!敢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毫无畏惧,这又是怎样一份豪情?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豁达,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我深信,诗的味道是酣畅快人的。 诗的味道是清新的。 走近江南,却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如一幅清新怡人的江南景色,美得如同虚幻一般。吸吸鼻子,似乎空气中还带有雨后泥土的清香。我明白,诗的味道是清新的。 诗的味道是香醇的。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远古的诗句随着风飘来,带着古老的神秘。却如同美酒一般香醇,醉人心神,令人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我相信,诗的味道是香醇的。 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以后,有多少诗人留下了多少首美妙的诗篇?诗的味道自然不只有这四种,但任它穿越时空的河流,被岁月加入了怎样的味道,来到我们面前的依旧是最纯朴的它。 它带着我们不停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跋涉,从汩罗江走过,谛听江底最无奈最伟大的灵魂的心声,那也是一首悲戚的诗篇!从玉门关策马而过,耳边呼啸的是将军战士出行之前的热血诗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有多少诗人的味道从我们唇齿间滑过?有多少诗的味道从我们记忆中流走? 人生有百味,诗出人生,亦有千百般滋味!
‖欢喜七仙缘‖【论语释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在古代,尤其是孔子以前的时代,女子指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小人指没有受过教育的男人。当然那时候女人基本上是不受教育的,这也和时代有关系。 在物质薄弱的时代,人必须各司其职,女人最大的职责是相夫教子,家里的一切都要打理,这比现在要占用的时间多了,比如打水、做饭、纺织...这些也是要从小学的。於是就不可能去接受文化上的教育了,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总要有人做家务、养育孩子,而女人做这些总是比男人更合适。这不需要争辩了,你说有些女人比男人还强,更适合去治国平天下,那是个例,我们要提炼出一种普遍的原理,只能讲普遍现象。 那时候教育不普及,教育资源也分配不均,所以有限的教育资源就被男人占用了,因为他们要担起许多社会的责任,这责任可比女人重多了,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但是教育普及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之前,大部份的男人也是不接受教育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更多的男人都是小人。这里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这个小人不是像现在一样有点像是骂人的话,只是指这个人没有接受教化,还是一个心灵没有成长的人,通谓之小人。 孔子这句话如果是骂人的话,可以说几乎骂尽了天下的女人和男人。其实孔子不是要骂人,因为前半句不是孔子的重点,孔子的重点在后半句。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你和他亲近了,他就开始肆无忌惮,恃宠而骄、你要是和他疏远了,他又开始怨恨你、报复你,这样的生命,就是所谓没有教养、不理性的存在。如果你是女人,要想想,是不是很多女人是这样的,自己是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是男人,也要想想,是不是很多男人就是这样的,自己是不是这样的。 所以孔子是在教导弟子,不要“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啊,假如你能做到,那麼,你就不是小人,而是君子,你也不是女子,而是女君子。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孔子只是很自然的说一些符合时代实情的事,而以此为指点和启发,何必想太多呢。 如果一个人看了这句话,发现出其中的道理,自我反省后知道今后如何为人处世,那麼他就是个君子(男君子或女君子),假如看了这句话,就开始讨厌孔子,那麼不是恰好应了孔子这句话吗?他说你好你就喜欢他,他说你不好你就讨厌他,这不就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吗? 所以,误会或敌视圣人,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永远不能长大,永远不能心胸开朗。而你的误会和敌视,也无损圣人的光彩,“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乎日月?”不要再自我封闭了,大胆的走到阳光下来,接受它的光明和温暖,你就是个坦荡荡的君子,你怕什麽,孔子怎麼会骂你呢?他怎麼敢骂你呢? 讲述:天涯在小楼
<<╱ 夏天_:Drēám℡↘ 《相思箴》(转载) 相思箴 作者:知湘青露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岸。 往昔初识君,情色不敢言。而今熟识络,惊闻风云变。 四方动如雷,顷刻墨云翻。送君至北上,单于猎狼烟。 大漠沙如雪,明明月如环。夕夕玦已过,君又何日还? 折梅寄北山,山前白刃团。血肉纷纷落,亦染血似河。 旌旗悠然过,寒声传金柝。无人报鸡晓,梦呓结梅络。 春雨醺如酒,杨柳正依依。絮花轻飘飞,但闻子规啼。 声声若泣泪,越过青石溪。只恐明月夜,霜露湿人衣。 相思托鸿雁,尺素拜锦鲤。山长不知处,水远心下急。 郎念妾心焦,传书祈天机。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期? 妾守金缕衣,不负相思意。南国有物引,芙蕖不如殷。 此物曰红豆,颗颗艳桃李。望此心愈冷,泪落湿瑶琴。 曾上高楼望,浩渺烟波远。捣衣声声传,玉手卷湘帘。 回望良辰景,此时奈何天?太阴上枝头,星华竞明艳。 君可年当年,与妾约花前。寂寂黄昏后,秋风尚轻浅。 相思是何愁?如捻手中线。烧笋饷春耕,当归似肠断。 更漏已捱明,眉头还未展。郎可知今夜,皓月几重圆? 明月皎皎洁,映我朱窗畔。夜深过女墙,旧年照雕栏。 猃狁前线急,妾知君心燃。不敢捎信问,只道加餐饭。 一日夏至到,梦里泪潺潺。湘帘扣半卷,雨水细如绵。 榴花红似火,雨打花蕊端。天街青气满,晨光笼轻烟。 甲兵如皇城,王师还长安。此刻闻君归,竟如震紫雷。 他日君如玉,今只余忠魂。国殇奏钟鸣,泣血不可闻。 孀妇孤儿泪,罗帕谁来搵?恨君不念妾,今生空余怨。 但愿轮回后,来世有福眷。香魂随风逝,悲泪仍未干。 妾此随君去,相约定百年。愿君不负妾,携手再黄泉。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今生已过也,结取来生缘。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