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衣冠 忆衣冠
安居樂道,靜恬致虛,守中執一,醞性固德。
关注数: 289 粉丝数: 548 发帖数: 23,682 关注贴吧数: 72
华夏文化。古代对女子的各种称谓。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华夏复兴,我辈所做,非是徒劳无功 予自付思量。及民族复兴初始至今之日,疏忽既过数载。眼界俞广,见识俞深,而迷惘不足之处亦俞多。常不知如何自处,多有痛思却无所益。今忽有所触,是以做醉酒之言数。 我辈网络之复兴,初始混沌一片,未有前途,亦不知方向,幸多志士奋力,摸索前路,欲求民族之未来,光复之希望。费尽其青春之力,苦人身之学,不辞辛劳。然及今日,复兴已有近十个春秋矣,於历史之长而短,於人生岁月之短而长。虽不曾复我民族之盛,亦撒下未来希望之种子。前辈等一代,我辈所处之二代,当接力之时,奋行之日,身却其多迷惘,不知所行,故自为开导,坚定吾心,守我民族之传承,复我华夏之大世。我辈所处於新始之际,世纪之交,於虚拟之网络兴起,进而现实之传播,虽仍留於网络之虚拟世界,却现实影响之日盛。欣慰之时亦不免感叹复兴之艰难困苦。今之醉酒,胡言所思,进想未来,宏图展望。 我辈今之於网络虚拟之地所做,非是无用之功,徒劳之力,日后当是铭记华夏之史册而伴之流传千古,我辈铸网络之基,造现实之始,启民族於世纪之觉醒,正历史之畸形,拾百家之道承,继先贤之绝学,续四百年断绝之衣冠,行当世所忘之礼仪,觉四千年华夏之民族气节,秉民族世代所拥之道德观念於心。虽华夏未复,今人之功却不可泯灭。是故,不论同袍、汉魂二者其名有别,然心系华夏民族复兴之意却显然明见。知是此,今人以网络之地,开华夏现实之复兴之风。人生多少时日在年少?当於今奋力,期造我民族之大世,其功於千秋,利於子孙万代。故,何须踌躇?当趁人生之年少奋起而行,引复兴自网络而转现实之事,书华夏复兴之世纪新章!
修身名言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回忆】(新华社)中国部分都市年轻人兴起“汉服热” 新华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滚动新闻 中国部分都市年轻人兴起“汉服热” 2006年06月18日 16:05:57  来源:新华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xinhuanet.com%2Fnewscenter%2F2006-06%2F18%2Fcontent_4712542.htm&urlrefer=36513ef278f8a0cd9b691d8cceed06a6 新华网上海6月18日电(赵诣之 俞丽虹)上海都市中一群崇尚汉文化的年轻人日前穿上传统汉服,在世纪公园体验了一回传统味十足的端午节:亲手制作菖蒲剑、扎艾草人偶、在古乐伴奏下朗读祭文…… 如今,汉服爱好者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掀起了一股“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热潮。 天汉民族文化网和百度汉服吧,是汉服爱好者的“大本营”。来自中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的人们在这里相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对中国传统服饰、传统文化的热爱。 百度汉服吧吧主“溪山琴况”说,年轻人是汉服复兴的主力军,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大学生。此外,来自教育、科研、传媒等行业的网友也是汉服的拥趸。 网名为“共工滔天”的洪亮是天汉网的管理员,在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担任编导的他,说起汉服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2003年,受到作杂志编辑的妻子的影响,洪亮开始接触汉服,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上中国古典文化。据洪亮介绍,在上海,汉服爱好者的聚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三五知己经常身穿汉服,吃饭聊天,与普通的朋友聚会没有二致。有时,他们也会策划一些较大规模的活动,如古琴雅集、诗会等。这时,周边城市的网友也会纷纷赶来。 汉服爱好者们说,他们的服装很多都是参阅资料、历代服装图鉴自行设计、剪裁、缝纫的。洪亮就坦言,最初当他们穿着汉服上街时,曾经遭到路人的误解,以为他们是“和尚、道士”,更有甚者,有人把汉服当成“日本、韩国的衣服”,这些都令汉服爱好者们十分痛心。 而如今,经过几年的“汉服运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了解汉服,其中有不少还身体力行,加入到“汉服大军”中。2006年上海龙华庙会上,洪亮和他的朋友策划了一场“汉服诗穿”。一些原本仪表平平的观众一穿上汉服,立刻显得气质不凡,引得台下掌声阵阵。 “汉服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较为宽大,也有较多讲究。相对而言,常服比较适合日常穿着。”洪亮说,平常上班时,他经常会用一件汉服搭配牛仔裤,将汉服穿出现代的时尚味道。 2005年下半年,天汉民族文化网和百度汉服吧联合发起“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希望通过服饰的回归,带动民族礼仪、民族传统节日的复兴。 在三月三上巳节的活动中,身着各色汉服的朋友们汇聚在杭州茅家坞、上海桂林公园和北京紫竹院内。此外,弹琴赋诗、书法雅集也是汉服爱好者活动的“保留项目”,他们认为这堪与“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儒家理想境界相媲美。 据“溪山琴况”介绍,除了上巳节、端午节之外,寒食节、清明节、冬至节等16个民族传统节日的复兴方案都已经出炉。此外,射礼、婚礼、宴请礼、民族民间歌舞传统复兴等礼仪的详细复兴计划也在天汉网上不断更新着,吸引了大量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据介绍,武汉、安徽等地已经接连举行了肃穆庄严的汉服成人礼。 洪亮说,自从参与汉服复兴的事业以来,他和妻子的业余时间全都花在了汉服网站的管理、汉服活动的策划组织上。汉服复兴计划的策划者表示,只有主动投身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事业中,才能实现汉服复兴的目标和价值。(完)
回忆最初 汉服之初 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就是我们参与汉服运动的初衷。我们的期待,也就是所有汉服复兴者共同的梦想,对民族、对国家、对祖先流传下来的伟大文明的真诚敬意和复兴的坚定决心。 穿汉服与民族精神没有关系。 “有民族认同、民族自尊,具民族气节,重民族大义。热爱民族传统文化,不迷信和盲从西方,理性地传承先人创造的文明。热爱本民族又尊重其它民族,重民族文化又不排斥西方文明。海纳百川,心胸开阔。牢记历史又超越历史,带头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理性认识民族优秀文化及道德传统,努力学习和实践仁义、诚信、清廉、博爱、进取、宽厚、刚毅、顽强的民族性格品质。思文明、重礼仪、学文艺、尚勇武。复兴文明、重塑中华、和谐天人、奉献社会。”我们相信,这是所有汉服复兴者都在认真思索和孜孜追寻的目标。----- 溪山琴况 汉服的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基本前提之一,服饰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髓、优美与汉族人对生活的人生观。另外在它背后支撑着的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因此这也是推广汉服的真正动力。 如何推广汉服主要还是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政府认同;许多人提出汉服产业化,这也不失为好办法,但产业化可以,万不可过度商业化,任何事物一但过度商业化,恐怕就此就此变了味道。 -----令狐箫琴
让我们,为自己的生命赋予另一种意义 活着,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但人的一生若只是为活着而活着,用理性来准确的评判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生活,幸福与否应包括物质的充足、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高尚,更深刻的一点就是具有社会使命了。那么,怎样活着才能够幸福呢?那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赋予另一种意义。 现实中,生活环境强加给我们的意义无论多么正确,却走不进我们的心里,永远是身外之物。于是,我们为生命选择了能够幸福的种种,如信仰、事业、爱情、追求……并为之努力,直至到达幸福的彼岸。 古有“‘舍身忘死魂不怕’,‘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勇士;近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经典绝唱,今有“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高尚情操。他们的生命或短或长,但都活出了生命另一种真正的意义,留下一段佳话在岁月中颂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意义。那么,现在的我们,该会选择另一个什么样的意义才能永远留在心中,伴随我们的生活,幸福的度过这一程? 假如生活给我苦果,我将苦果酿成甜酒;假如给我甜蜜,我将甜蜜带给人间。 我的发小五姊妹之中,我最喜欢大姐也是我的闺蜜,她的生活最困苦但是最幸福。大姐和大姐夫都是普通的农民,上下老小四代七口人生活在不足70平米的土房,家里摆设简单却整洁,常常传出笑语声声,有邻居有朋友有我们五姊妹。大姐穿的大多是我穿过的,不挑不捡,有时我常常感叹的问:“珍,你不觉得太苦了吗?找个出路吧,家里就二晌多地,几个蔬菜大棚能挣几个钱,这么多人要你养着呢?”大姐总是笑笑的说:“会好的会好的,你姐夫对我很好不觉得苦,日子要一天天的过,累的时候只要一看家人幸福的样子就不累了”。大姐就是这样幸福着家人的幸福,快乐着爱情的快乐,把困苦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邻居大姐也是关爱有加,谁家有事了她一定到场的,人缘极好。我总说大姐傻傻的,自己过的还不好呢,还总去资助别人,她却说以心换心才最实在。记得她姥姥去世的时候,满院子的人来帮忙,院子外的路边站了好长一队人等着听她的召唤。这一点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今年初八,大姐又约好了几姐妹在她家相聚。把苦日子变成好日子和幸福的日子,感染别人的幸福和快乐,感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这就是大姐的另一种生命意义,简单而质朴,却是很多人没有的幸福。 人生最要紧的不是你站在什么地方,而是你朝什么方向走。 每段人生之路都有坎坷崎岖,总要选择一条来走,最好选择是你想走的那条,带着喜悦和梦想,希望去走,会信心百倍心情澎湃。挑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开始一次潇洒的旅行,登山是最好的选择。 山下,那些追赶着开放的花,摇曳着身姿,绽放着笑容,向着暖阳争相妩媚,香飘五里村庄,美丽了心情;那些枝枝挺拔逗趣儿的白杨,郁郁葱葱,和吹来的清风说着话儿,缠绵着一弯湖水,荡漾了一段情话,纯粹了心情;那山间,星罗棋布摆好了各种姿态的岩石,静静的等着你来,深情的探索它的前世今生,赞美它执着如昨的情怀,丰富了见识;山顶,那片绿色的松海,诵读着风声的呢喃,与天脚间的白云悠悠的嬉闹着,打趣儿着天上人间的故事,走进了另一个身外的世界,快慰着尘世的洒脱,豪迈着,澎湃着,激情着,精神的愉悦再一次到达了灵魂的顶峰。生活真好,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这条路上的坎坷;通过不断的克服不断的前进不断的追求,最终收获实现生命的意义。 请打开生命的书,在那空白的地方标上你的注解,这里最精彩,这里最有意义。 人的一生中很多次帮助过别人也被人帮助过,不经意间伤害过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过,思索中感动过别人也感动过自己,在你生命的书里记下这一段吧,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品味,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换了方式会做得更好的;哪些是能给自己的一生带来幸福的;哪些需要去珍惜哪些最精彩最有意义,你人生的那段空白里,记下你的感动与感悟、感恩与感想,写下你最想实现最想拥有的另一种生命意义。 让我们,为自己的生命赋予另一种意义,会在生命的长河中找到度日的信念,获得心灵的快乐,拥有幸福的满足,是多少黄金都换不来的。 我想,这,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故乡的竹,那抹温润我心灵的翠绿 故乡的竹,那抹温润我心灵的翠绿 看过春花,赏过秋月,难以忘怀心中那一抹翠绿;走过千山,涉过万水,依然眷念故乡那一丛丛竹。那抹温润我心灵的翠绿,是一副纯美的画卷,裱上了框,珍藏在我心底,不论天涯海角始终伴我一路同行。 故乡的竹,它并没有宜兴竹海的绵延气势,纵横在山间八百多里,好似波涛翻滚,绵流不绝,一片翡翠的海洋;也不像漓江的千苍万绿那样珍贵,集天地之灵气,是山的衬托,是水的情人;更没有西双版纳月光下的竹那般浪漫,在轻扬悠长的葫芦丝下,承载着缠绵悱恻的美丽爱情故事。故乡的竹很普通,几乎每家房前屋后都有,一簇簇,一排排,近看翠嫩欲滴,远看像绿色的雾。每一颗都挺拔俊秀,刚劲清新,像威武凛然的战士,不怕风雨吹,任凭岁月流,日夜坚守着温馨的家园。 小时候,不懂什么叫谦谦君子风,节节透空灵那些赞美的诗句。只记得,每年的除夕夜,全村的小伙伴会聚在一片大的竹林里一起摇竹,每人抱着一棵,一边使劲地摇晃一边唱着儿歌,然后,笑声一阵阵,闹声一阵阵,一直坚持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歌词意思就是希望长大了要像竹子一样飘逸、恬淡、高雅,还有那份清丽脱俗。平时,竹林更是小伙伴寻找快乐的好地方,一起捉迷藏,挖竹笋,爬竹竿,搭秋千,还有和小小的像麻雀一样的黄叶在风中共舞。长大了,才知道竹有很多用处,不只是牢固泥土的流失,还可以给菜园的瓜藤搭棚架,给果园的桃李一个支撑,爷爷用他灵巧的手还可以编制很多种编织品,方的,圆的,大的,小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等等,既艺术又实用。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春暖花开的时侯,它不与百花争艳,在春寒中孕育着一根根身披黑笠的竹笋,那生长的姿态,势不可挡,生机盎然,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啊!骄阳似火的夏季,喜欢在竹林里看书,倾听竹涛澎湃的美妙,它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带给人们一片清凉幽静的绿荫。秋月当空,喜欢静听竹叶呢喃,尽管秋风凄切,它也不随季节而枯,依然高风亮节立天地,虚怀若谷住人间。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寒冬腊月,竹静静地与梅花并肩傲放,而竹丝毫没有梅花的孤傲和冷艳。它是那么从容、清丽、淡雅!古人说得好,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离开故乡近二十年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每次回去的时候,发现竹林越来越稀少,关注竹林的人不多了吧!村里的人大都买房去了城里,弟弟也在城里安了家。退休的爸爸依然坚持管理着老屋的那些竹林和花草,而那抹青翠也依然萦绕在我思乡的梦里。记不清多少个夜里梦见了老屋的竹林,屋檐下的灯光忽明忽暗,小虫儿在我脚下低吟浅唱,我静静地站在那里,仰望竹林上空的炊烟袅袅,依稀听得见岁月婉转的歌声;凝望竹林深处那一条小路,惆怅总是千回百转,因为那里常常有爷爷单薄的身影,因为小路的尽头有奶奶的坟墓。每当这时,明月总是轻轻地梳理着我疼痛的心事,清风柔柔地抚摸我的长发,而我仿佛听到竹温柔地和我对话:孩子,要以清风朗月般的心态面对一切!是的,世态炎凉,君当如竹!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多少往事流逝在经年的渡口,竹林里那些童年的欢笑依然闪耀在心间,只是妈妈的白发却是有增无减。故乡的竹,你还好吗?你可知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要想起了你,就想起了村口的竹林下有翘首盼望我回家的妈妈!故乡的竹啊!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外面的风景有多美,却依然走不出你那抹青翠的绿,时刻温润着我忧伤而又甜蜜的乡愁。只要想起你,不管现在是寒冬还是下雪天,你在我心里永远是春天!
在一个雨天里与宋词邂逅 起得异常的早,不昏不晕。只是有莫名的漠然,漠然这世间的一切。独自坐上台阶,被雨水冲洗一晚后,异常干净,透着明晃晃的寒冷。我抬头看天,那天像极了我画山水时惯用的写意手法描绘而来的。下雨了,回到室内。看到桌上躺着宋词,便取来翻阅。于是,伴着叮咛雨声,在缱绻的时光里,在宋的风月里徐行!或看春夏秋冬,或看家仇国恨,或看薄情寡义,或看相思情苦,宫怨闺怨… 好一场风花雪月,好一段纸醉金迷,我在这个夏的雨天,看伤春恨老,看悲秋感怀。纷纷扰扰的人世,为何要你饮一盅苦闷的酒,而让他呷一口安逸的茶?何苦 人生,谁在凄迷的雨中叹“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十年,十年生死,回首自觉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孤坟千里,此后何处话我凄凉。 曾忆否?那个长听夜晚,骤雨初歇。都门帐外,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又道是: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静思君,想君定是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我想那肯定是留人的哀怨,怨君为何泊而不行!纵是宦海浮沉,志不得意,如你归来,你还是妾的君啊!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只是这个秋天为何不似年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浩叹此夜,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香冉万里,我在听天泣。声声呜咽中,邂逅了你……
黄昏孤独 记忆的闸门在岁月的流泻中,时不时会掀开隐匿的影像清晰片段,从没有提及过,却一直都贯穿在灵魂里,一个孩子从母体的安全舒适坏境来到人世那一刻,哭,是对另一种陌生坏境恐惑不安,我想,每个人对安全感都有不少话题,天性柔弱细腻的女性也许更需外在保护,受过创伤的人,或者说是一种慢性的不安因素侵入,发酵,沉淀在成长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不出内心的缺乏,会在某种景象中寄托,延展,甚至变成一种思想,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甚至不留声色。 我的童年是在妈妈形单影只的坚韧中走过,一个女人带着六个孩子, 生活在一群不太友好的群体里,那是个愚昧、单纯年代,民风虽淳朴,凸显人性的小恶还是屡屡被势单力薄的我家领略,不公,不安感。最小的我在知道姐姐和哥都无能为力的绝望下,整日色厉内荏跑跳,如果真遇到小恶无端陷害,纵使被人识破我的内荏,索性就豁出去了,一副不要小命的神色,渐渐的我出名了。“这个丫头惹不得”。那一刻我流泪了,好多,好多,这是个秘密。 住在丘壑傍平原的小村里,那黄昏一抹夕阳,成了众多记忆里别具一格的情愫。 记得有天午后,我一如既往的经历了一场孤军作战,回家却没见着妈妈和姐姐的影子,便趴在窗台等,时间分分流过,期盼焦灼,任夕阳染了整个村落还有窗台上的我,四周一片沉静,斜阳均匀散在绿色的植物上,熠熠生光,也许妈妈只是想趁着最后的离开多干点活,静如一张网封住口鼻,窒息,类乎进入深山古刹,考验着孩童的思想张力。隔绝、隐忍。徒然公鸡一声引颈高啼,让出神发呆的我沉静的神经强电流抖动收缩。极目远眺,村头路口依旧空空,等待还需持续,鸡鸣音高亢空灵,穿透沟壑被远山挡回来,在空荡中东撞西撞,渐次的有一声没一声回应着,像哀怨的哭泣,凄婉中透着豪迈。许是狗儿受到某中信息的诱惑,汪、汪、汪 ---- 声音遥远、混沌后,归于可怕的静谧。 妈妈终于归来,啜泣一旁的我放声大哭。 自此,每每经与夕阳余辉、村落、鸡鸣、加之特有乡村味的狗叫混合在一起,自会牵引出悲戚的 情感。与几十年前孩童的内心交融相映,催生出孤独的情绪。跨越时空的条件反射就这样强烈的一边又一遍铭刻。
人物卷·溪山琴况篇 溪山琴况,又名天风环佩,皆当世网络名。其生於西历一九七七年,逝於西历二零零七年十月廿八日九(夏历九月十八)时五十分,卒年三十。安徽宿州人士,生前任华夏复兴之平台,天汉网民族文化管理员及百度汉服吧吧主职务,致力于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事业。汉服运动之领袖,曾提出汉服运动与传统节日复兴相结合理念,且定方案,付以行动,进而达成推广。为传统民族文化爱好者所喜,亦於社会有较好之响应。其后,制定中式学位服与奥运礼服方案,虽未成功,然亦受各界人士之好评。於汉服运动之发展起奠基之功,其所作为於复兴有推动之意义,社会之影响,缔造复兴之前景未来。其与同袍,共尽其心血,以博远之见,做系统之规划,其作用及影响,可谓长远。 今斯人已去,其心可昭,自始至终,心系华夏,笔耕不辍,弥留之际,仍不忘华夏复兴之事,留有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裏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其言仿若在耳,然斯人已去,怎不令人扼腕拭目,长嗟短叹! 编者语:华夏之复兴,溪山一生之所求,同袍之所愿,为共奋起之动力。溪山之功,汗青当书,千秋所记,今为斯人,做此序篇,以述其功,日后为后辈之所铭记。 附其参与及制定之方案如下: 《冠(笄)之礼(汉民族青年男女成人礼)操作方案(附图解)》、 《汉民族传统仪礼“婚礼”操作方案(附图解)》、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图)》、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操作方案》、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等等,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