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衣冠 忆衣冠
安居樂道,靜恬致虛,守中執一,醞性固德。
关注数: 289 粉丝数: 548 发帖数: 23,682 关注贴吧数: 72
【声明】就汉社对汉服运动引发的负面影响作出声明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汉吧虽然不是纯粹汉服性贴吧,但也是有以汉服复兴为起始进而再造盛世华夏的观点,可谓与汉服复兴关系紧密,而鉴於今日由陈英皇及其汉社引发对汉服复兴的负面影响之事而无汉系官博作出声明及澄清,故为此事作出声明及澄清。 一、澄清汉社及陈朕冰於汉服运动的关系,汉社及陈朕冰,其性质早已被广大汉服同袍定义为汉服黑,其人及汉社的所做所为令人极为不齿,汉社及陈朕冰常常打著汉服的名义,四处招摇撞骗,谋取个人私利,且可谓极尽其所能而黑汉服,黑汉服复兴,常有不知情者为其所欺骗误导,进而误会整个汉服运动,以为汉服复兴就是一群以民族服饰为藉口而谋私利的群体,对同袍多加攻击,是以此人此社所作所为皆与汉服复兴无关,与汉服同袍无关,其人其社所为不代表整个汉服运动及参与汉服运动的同袍们,望不知情的朋友们对此加以分辨,莫对汉服运动及广大汉服同袍产生误解。 二、关於所谓社会名人对汉服运动的一切言行所为,均不能不加分辨便信其所言,特在此加以声明,不论哪一位社会名人的言行都不能作为对整个汉服运动性质的定义,汉服运动,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能代表的,还望不知情的朋友们莫人云亦云,莫偏“名人”之光环而误我汉人之衣冠。今日之事,当引以为戒。 三、关於同袍们对此事的反应,仅有数言以告,今日之事因何至此境,为何又不能坚定信念,十年辛苦之力,十年之所为,十年之寄托,十年恋眷之情,若尽由一人一群体即可败坏,诸同袍当自思量矣,十年之功不及其一则流言,十年寄托不如显者一语,试请诸君回顾旧日初知吾汉家衣冠之景,其心誓为奋力之时,而所思所想所愿为,诸君或曾曰愿为之奋力一生、为之坚守,为之重现而不辞辛劳,再者曰愿生见衣冠遍九州,逝从汉仪以面祖宗,则无愧矣。愿坚守者自不动摇,怀信念者自不趋外言。华夏复兴,不是儿戏,既然已经决定为之努力,那麼就要相信它,支持它,不论时下多麼困难,华夏复兴成功之望,贵在坚持,还望诸多同袍细思量。 以上为本吧就今日之事所作声明及告同袍语。 癸巳年三月初十
接著水贴 集古录 摘要: 《集古录》是一部金石学著作,又名《集古录跋尾》,全书共十卷。  《集古录》局部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滁州令,累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神宗熙宁初,因与改革派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师离职。平生博览群书,苦心治学,以文章冠天下。继承和完成了唐朝韩、柳发起的古文运动。晚年号六一居,土,即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以及《集古录》一千卷。  【书籍简介】   《集古录》是一部金石学著作,又名《集古录跋尾》,全书共十卷。《集古录》收集历代石刻跋尾四百余篇,都是欧阳修利用做官的有利条件,广为收集而成。其内容兼收金文、石刻。“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泽,穷压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集古录自序》)。具体包括汤盘、孔鼎等三代古器,歧阳石鼓,以及泰山、邹峄、会稽的秦代刻石,汉魏以来圣君贤土的桓碑,志铭,诗序、小记,以及三教经文,庙碑浮图,释氏造像,孝子表碣,名山,学馆题、记,乃至古文、籀、篆、分、隶诸家的字书。凡此等至宝奇伟、工妙可喜之物,均“收而聚之”,以免遭受“风霜兵火,湮沦磨灭,散弃山崖墟莽之间”的悲惨命运。   此书凡所收钟鼎彝器铭刻,必摹勒铭辞原文,再附释文于后,并尽可能简述该器的出土、收藏情况,所属年代及其遗闻逸事等。凡石刻文字,也必考其立石原委,时代更迭,及所记史实的始末。作者的目的在于“与史传正其阙缪者”,以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或考其真伪,而求得客观的真实史料。在编次排列上,并不按照时代先后为序,而是“随其所得而录之”,显得更自由宕荡,但难免有凌乱芜杂之感。无论怎样,《集古录》使我国从隋唐开始的对古物私刻辞的研究,进一步向独立学科发展,成为我国学术史上正式出现响金石学的端绪。  【版本】   有清三长物斋刻本及光绪问吴县朱记荣《金石丛书》本。
乡村很自卑。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的诗意世界。     海德格尔在德国是哲学王,他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肯定根源于古老乡村世界的“诗意的栖居”。“常常有人认为,方言是对普通话和书面语的糟蹋,让普通话和书面语变得畸形丑陋。但事实恰恰相反,土语是任何一种语言生成的秘密源泉。任何蕴含在自身中的语言精神都从此一秘密源泉流向我们。……恰恰是瑞士山区与河谷地带完好无损地保留住了土语这种高贵的财富:在他们的土语中,他们不只能言说,而且还能思想和作为。”     综观中国当代哲学,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恐怕看不到谁还在为乡土中国摇旗呐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潮,无不向着现代去。人们很少去总结乡土中国何以存在了五千年,对于文明,它的积极意义、现代性何在?乡土中国似乎只是住着一群阿Q。年轻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乡村到城里去学普通话,改善经济条件其实还是次要的,他们要改变的是乡村这种古老命运。     人们并不是不再关心乡村,他们太关心了,他们比慢条斯理的乡村更关心乡村,他们关心的是乡村消亡的速度还不够“更高、更快、更强”,他们那种拯救式的关心加速了乡村的自卑和毁灭。海德格尔揶揄道:“城里来的人,只要他与农夫长谈了一次,他就会认为自己屈尊‘深入百姓了’。”如此这般的举动在一个夜晚击碎的东西要比用几十年时间进行的有关民族性的、民俗的科学教唆来得多。     人类历史经验有农村经验和城市经验,但并非城市经验就是人类未来的唯一方向。西方基于自己的历史和处境,城市化比较发达,但西方经验并非唯一的经验。亚细亚乡村经验也是一种永恒的经验;如果与海德格尔们的民族史比较的话,恐怕是更重要的经验。这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红线的问题(没有世界观的土地红线是守不住的)。我以为,就文明的根基来说,城市化在中国,并不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而是一个次要的方向,如果这一点不明白,最后会有民族消亡的危险。     虽然西方有尤利西斯那样的还乡之路,但西方更强大的文明方向,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而不是亚细亚的乡土观念,“持盈守成,神只祖考安乐之也”。中国过去的文明经验,历史、文学、对世界的意识、风俗、传统,生活方式,都来自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不仅仅是所谓的穷乡僻壤、城中村。它是我们的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美学史、文明史、风俗史、音乐、舞蹈、艺术……的起源和根基,“他们不只能言说,而且还能思想和作为”。乡村是那座巨大的中国图书馆的作者,仔细根究的话,中国作者,哪一个不是来自乡村?今日的作者,上溯两代,其祖籍哪一个不是乡村?说得更严重些,抛弃了乡村,最终我们将失去我们的母语——汉语这种方言,失去我们的世界观。“语言,就其在场的渊源来说是方言。……我们时代的世界化时刻,语言、母语、方言与家乡之间的根脉相通的传统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已经分崩离析了。”我以为,中国的情况要比海德格尔预见的更为严重,舆论一律的全球化赞歌仅发生在中国。     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声名狼藉,自惭形秽。最后的结果是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自惭形秽。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对原生态的呼唤、对环境的担忧;中学生已经无法理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世界最庞大的旅游团总是潮水般地朝着幸存的穷乡僻壤乡村涌去,朝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剩水残山涌去……过去,我们“落叶归根”,我们“衣锦还乡”,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乡愁并非那些聪明讨巧之辈所揶揄的“小资情调”,“在乡愁所有的言说中,它始终呵护着本真的东西,呵护着作为居者的人所熟稔的东西。”(海德格尔) 作者:于坚
《汉服复兴--汉文化、传统文化复兴的先导》 《汉服复兴--汉文化、传统文化复兴的先导》 序言:《汉服复兴--汉文化、传统文化复兴的先导》 。阐述中国目前急需一场文艺复兴来带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其模式为:汉服复兴带动服饰、文学、历史、礼仪、建筑、音乐、民俗、伦理、医学、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等整体文化复兴——〉全面的文艺复兴。 第一章:昙花一现还是永远灿烂?——初见汉服活动。 1.汉服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情况。 2.随即带来的巨大影响。 3.武汉的情况。 4.汉服活动名人展:天涯在小楼、溪山琴祝、百里奚等等。。(第一章的名人是指汉服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第二章:千年的情怀——汉服的知识 1.汉服的定义 2.汉服的历史 3.汉服的特点(与和服、韩服、戏服的区别) 4.汉服的剪裁方法。 5.汉服各种朝代、各种制式的分别介绍。 6.汉服实践展 第三章:难道只是一场表演秀?——汉服运动。 1.汉服运动的宗旨、本质。 2.汉服运动的方法、途径、注意事项。 3.汉服活动的三个阶段。(网上有人提出过,好像是溪山琴祝吧,我觉得挺好的。) 4.汉服运动的团队、网站介绍。 第四章:汉服复兴——我心中的梦想 1.汉服复兴的意义。 2.人们对汉服复兴的态度。 3.汉服复兴的未来。 结语: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开创未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别还需要一段2分种内对第1次接触汉服的人 简短而精辟的汉服介绍
《集古录》 摘要: 《集古录》是一部金石学著作,又名《集古录跋尾》,全书共十卷。  《集古录》局部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滁州令,累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神宗熙宁初,因与改革派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师离职。平生博览群书,苦心治学,以文章冠天下。继承和完成了唐朝韩、柳发起的古文运动。晚年号六一居,土,即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以及《集古录》一千卷。  【书籍简介】   《集古录》是一部金石学著作,又名《集古录跋尾》,全书共十卷。《集古录》收集历代石刻跋尾四百余篇,都是欧阳修利用做官的有利条件,广为收集而成。其内容兼收金文、石刻。“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泽,穷压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集古录自序》)。具体包括汤盘、孔鼎等三代古器,歧阳石鼓,以及泰山、邹峄、会稽的秦代刻石,汉魏以来圣君贤土的桓碑,志铭,诗序、小记,以及三教经文,庙碑浮图,释氏造像,孝子表碣,名山,学馆题、记,乃至古文、籀、篆、分、隶诸家的字书。凡此等至宝奇伟、工妙可喜之物,均“收而聚之”,以免遭受“风霜兵火,湮沦磨灭,散弃山崖墟莽之间”的悲惨命运。   此书凡所收钟鼎彝器铭刻,必摹勒铭辞原文,再附释文于后,并尽可能简述该器的出土、收藏情况,所属年代及其遗闻逸事等。凡石刻文字,也必考其立石原委,时代更迭,及所记史实的始末。作者的目的在于“与史传正其阙缪者”,以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或考其真伪,而求得客观的真实史料。在编次排列上,并不按照时代先后为序,而是“随其所得而录之”,显得更自由宕荡,但难免有凌乱芜杂之感。无论怎样,《集古录》使我国从隋唐开始的对古物私刻辞的研究,进一步向独立学科发展,成为我国学术史上正式出现响金石学的端绪。  【版本】   有清三长物斋刻本及光绪问吴县朱记荣《金石丛书》本。
《考古图》 摘要: 《考古图》是一部金文著录,全书共十卷,成书于元佑七年(1092年),比较系统地著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玉器。  《考古图》  【作者简介】   吕大临(约1042——约1092年),字与叔。其先汲郡(今河南汲县)人,后移居蓝田(今属陕西)。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派人物吕大防之弟。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初学于张载,后从二程(颢、颐)游,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大临通读六经,尤精于礼。曾作《克己铭》,有“凡厥有生,均气同体”、“立己与物,私为町畦”等句。程颐 ,认为“与叔守横渠(张载)说甚固”。朱熹则评他“不合以己与物对说”。  【书籍简介】   《考古图》是一部金文著录,全书共十卷,成书于元佑七年(1092年),比较系统地著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玉器。卷一至卷六为鼎、鬲、簋、爵等商周器,今本(下同)目列二百三十八器,实收一百四十三器(包括数量较多的同铭器)。卷七为钟、磐等乐器。目列十器,实收十五器。卷八为玉器。目列十三器,实收九器。卷九、卷十为秦汉器,目列六十三器,实收六十七器。总共目列二百二十四器,实收二百三十四器。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百一十五卷,清内府藏钱曾手录本,共收二百四十二器。书前列举的“所藏姓氏”,除秘阁、太常、内府外,共三十七家。其中三家未列一器,又有四家漏列,实为三十八家。私家所藏以庐江李氏(伯时)为最多,共六十.二件,占总收器的四分之一。其余各家则多至十余件,少仅一、二件。书中考释多引《李氏录》语。据翟耆年《籀史》记载,《李氏录》即李伯时编撰之书,其书名亦称《考古图》。   《考古图》对每件器都精细地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重量等,并尽可能地注明出土地和收藏处。所录器物的出土地可考者计九十余器。出自陕西各地的占半数以上。在编排上注意到相互的共存关系。如卷三收“得之于河南河清”的“单羿癸彝(卣)”,同时附录一起出土的鼎、觚、簋(guǐ)、盉(hé)、甗(yǎn)五器。编者又能根据器物的形制、文字和出土地推断年代。卷一“乙鼎”,即根据其“形制文字及所从得(邺郡河直甲城)”,推定为商器。尽管所定器名,不无可商之处。但它的正确之处及学术价值仍不容怀疑,不失为我国最早而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上具有开创性的功绩。  【版本】   较重要的传世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黑字本,被称为元本,但图识欠精;明代程士庄泊如斋刻本,行款变易,舛讹甚多;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吴万化宝石堂翻刻泊如斋本,据欧阳修《集古录》和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修订,虽一改旧貌,但属最流行的版本。
诗歌中的“武魂” 摘要: 那些远去的朝代与古人早已无法寻觅,但是留下的诸多表现尚武精神的诗词,至今读来,依然有着武侠小说一样的豪情。 中国人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彰显的就是古代侠士精忠报国之情。那些远去的朝代与古人早已无法寻觅,但是留下的诸多表现尚武精神的诗词,至今读来,依然有着武侠小说一样的豪情。“尚武”、“报国”是对英雄的赞歌,是男人生生世世寻找的豪侠之气洒脱的表达。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为国征战的尚武精神。   我国的诗歌源头——《诗经》之中就反映了诗人尚武的这一现象。《无衣》就是其中典型的战争诗歌,正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表现了战士同仇敌忾、共赴沙场的斗志。这时候的诗歌是群体性的创作,尚未进入作家自觉性的独创时代,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意识的认同感逐渐加深。   屈原是一个对战士为国征战进行高歌的诗人。屈原处在战国后期,当时秦国多次打败楚国,使楚国土地日削月割,国家实力不断下降,而秦国一统六国的趋势如日中天,已经显出咄咄逼人的姿态。爱国诗人屈原忧心忡忡,写了一首《国殇》表达了对战士奋不顾生、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的高度赞扬。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有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描写了战场上的楚国战士,虽不是单刀直入,深入敌阵的英雄。但为保卫国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概,死后也将英魂不灭,化为鬼中之雄。诗人对爱国战士的描写,可以安慰死者之魂魄,亦可鼓舞后来者的斗志。屈原的《国殇》彰显了为国战死疆场的战士,希望楚国人都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共同来抵御秦国的侵犯。《国殇》主要运用楚辞的描写手法来完成对战士的战歌,这是诗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盛唐时期,文风鼎盛,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高适等人都留下了大量关于军人生活的诗篇留给后世。这类诗篇的大量出现与唐人国力强盛和唐朝开放的文风密切密切相关。这时期有许多诗人写赞扬战争诗篇,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军营中求取功名,更能得到提升,亦可获取不朽之功业。正如李贺诗歌中所说的一样,“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战争总是成为解决政治矛盾斗争的最高级手段和最后形式。因此一个新政权的夺取和王朝的更迭就再所难免地把具有尚武性质的军功这个元素添加进去,各个王朝的开国元勋多以军功而显赫。武职获大功名的机会更大,是让有志青年趋之若骛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也是开拓河山的时代,无数将士洒血战场,人们的精神却有前所未有的激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饮旷达。战争虽有悲凉之感,也显得豪情万丈。   总而言之,只有扬名边陲、保家卫国、在自己同胞生命受到践踏时,挺身而出拯救他们的人才能称的上英雄。一生在笔墨文章之中度过,实非大丈夫所为。古人的很多思想与精神流传到现在,已经被过于安逸后人消磨殆尽或者遗忘了,如若能看到今时今日的情景,不知那些当初写下豪情万丈诗句的文人们作何感想……
记画 摘要: 记画的文章必须做到形象鲜明,使人读了文章,可以想见原画,本文能做到这点。 【作者简介】   舒元舆,婺州东阳(今属浙江省)人,也有说是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的。出身低微,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中进士,善于文辞。做过监察御史,弹劾奸恶,没有顾忌。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李训、郑注等合谋铲除专权的宦官,事败被杀害。  【题解】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写的一篇名文。文中说一个渔人偶而在隐秘的“桃花源”里发现了秦朝避难人的村落,那里的居民世世代代都安居乐业,不知道世间的战乱祸害。陶渊明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是表现他不满当时政治腐败、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同时也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情绪。   这篇名文流传以后,许多文人把它作为写诗、绘画的题材。道教徒又为它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说避乱人成了仙,桃花源是仙境。本文中道士叶沈的古画,就是根据这种观念画的。   记画的文章必须做到形象鲜明,使人读了文章,可以想见原画。本文能做到这点,不仅仅因为作者有高明的文学技巧,主要由于他对于原画确能心领神会。文中说他看画直看到觉得此身“不似在人寰间”,把画收掉后,又有回到尘世的感觉,就是很好的证明。  【原文】  四明山[1]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按仙记[2],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3]。其水趣流,势与江河同[4]。有深而渌[5],浅而白,白者激石,禄者落镜。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翠秾不浮[6]。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擢举欲动[7],灿若舒颜[8]。山铺水底,草散茵毯。有鸾青其衿。有鹤丹其顶,有鸡玉其羽,有狗金其色,毛傞傞亭亭[9],闲而立者十有八九。岸而北,有曲深岩门,细露屋宇,霞槛缭转[10],云磴五色[11],雪冰肌颜[12],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13]。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14],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15]而侍立者十二。视其意况[16],皆逍遥飞动,若云十许片,油焉而生,忽焉而往。其坦处有坛,层级沓玉冰[17]。坛面俄起炉灶,灶口含火,上有云气,具备五色。中有溪,艇泛,上一人雪华鬓眉,身著秦时衣服,手鼓短枻[18],意状深远。 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 。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 坐少选[19],道士卷画而藏之。若身形却落尘土中,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20],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耶?叶君且自珍重。无路得请[21],遂染笔录其名数[22],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注释】   [1]四明山:在今浙江省宁波市西南。   [2]仙记:道教的书籍。   [3]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道书上记载着三十六处灵洞,桃花源是其中之一。   [4]势与江河同:水势和江河相同。   [5]渌(lù):清。   [6]翠秾(nóng)不浮:青绿的色彩很浓重而不觉得浮动。   [7]擢(zhuó)举欲动:向上耸起,看上去似乎会动。   [8]灿:颜色鲜明。舒颜:开颜欢笑的样子。   [9]傞(suō)傞:参差不齐。亭亭:直立的样子。   [10]霞槛缭转:栏干曲曲折折。这儿写的是仙境,所以用“霞”来形容“槛”。   [11]云磴(dèng)五色:石级五颜六色。   [12]雪冰肌颜:(画中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   [13]皆负星月文章:都绣着星月等文采。文章,花纹。   [14]肖:像。虹玉:形容有光采。   [15]角发:古时孩子在头的两边挽的发髻,像角的样子。   [16]视其意况:看他们的神情态度。   [17]沓玉冰:重重叠叠的玉和冰。   [18]枻:桨。   [19]少选:一会儿。   [20]某:自称。寡:少。   [21]无路得请:将来没法再请求观赏。   [22]染笔:把笔蘸了墨。录其名数: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记下来。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