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扬古路
客瑞思
七处征心饶片舌,八还辨见负双眉
关注数: 70
粉丝数: 39
发帖数: 6,329
关注贴吧数: 43
有案例问瓶中鹅长大时如何出得瓶 几句问答后 判定者说道已出 有案例问瓶中鹅长大时如何出得瓶 几句问答后 判定者说道已出
光影门头即故乡,莫寻寻觅觅找里家。青山非主人非客,光影门头即 光影门头即故乡,莫寻寻觅觅找里家。 青山非主人非客,光影门头即我家。 心动光影动,心看光影看,心听光影听,心想光影想。心触光影触。光影,缘起也!
这下清净了 这下清净了
.其实死亡离我们很近的,善待他人吧 .其实死亡离我们很近的,善待他人吧
人在千尺井中,如何使得出?诸君使使招儿? 人在千尺井中,如何使得出? 诸君使使招儿?
婆罗门教的奥义书可是我客瑞思的心头好
说唯异乎是兮,从"明"所由,说异乎是兮,"无明"所出。一一如 说唯异乎是兮,从"明"所由, 说异乎是兮,"无明"所出。 一一如是闻之哲人, 哲人示我兮"彼一"。 一一一摘奥义书。
不断不得。问师:“失言圣人者,当断何法,当得何法,而言圣人? 不断不得。 问师:“失言圣人者,当断何法,当得何法,而言圣人?”法融答:“一法不断,一法不得,此谓圣人。”进曰:“不断不得,与凡夫何异?”事曰:“有异,何以故?一切凡夫皆有所断,妄计所得。真心圣人则本无所断,亦无所得。故有异。”《祖堂集》 今路遇一怪事,某甲路上行走,见前一老翁,边走边弯腰拾起东西,如是反复。某甲好生奇怪,上前问:“老伯,捡什么东西呢?”看看老伯手里什么都没有。进问曰:“老伯,丢了什么东西是吗?”老伯看了某甲一眼,笑着走了。 好生疑惑,怪事压心。
无作之门始终敞开着,或者说我们本来就在门内,可我们偏偏要将自 无作之门始终敞开着,或者说我们本来就在门内,可我们偏偏要将自己拽出门外。 这话说说出来难听,可实实确是如此。我们处在完完全全的颠倒混乱状态,我们的意识是割裂的,破碎的,就像碎纸机,将整纸美文绞碎。
声闻乘就是佛亲口说的那个乘;大乘就是大家一起说的那个乘,只不 声闻乘就是佛亲口说的那个乘;大乘就是大家一起说的那个乘,只不过以佛为名罢了,因此有了“一切人皆可成佛”,言外之意,一切人皆可造经。
一瓢饮,透心凉,不敢多造次。这一瓢无非“止观”,无论悟前悟后 一瓢饮,透心凉,不敢多造次。这一瓢无非“止观”,无论悟前悟后,唯守一止观。不敢多造次,不越雷池半步,不打妄想,在终终日日。虽说发贴多言,无非着筷大海水,鸠血止渴,终是多余。 止观得定者乃大定,止观得空者乃真空。
缘起之观,有一观叫缘起。缘起其实不是一种观,我们暂且叫作观。 缘起之观,有一观叫缘起。缘起其实不是一种观,我们暂且叫作观。我们惯于将观归于思维,缘起观我们会理解成思维观缘起。这是我们的误会。 缘起观,不唯是思维观,更是直面观,瞬间当下观。当我们直面事物或直面心的时候,是动用不了思维的,那就是缘起。只是方便叫作缘起观。 缘起观即是实相。
缘起之观,有一观叫缘起。缘起其实不是一种观,我们暂且叫作观。 缘起之观,有一观叫缘起。缘起其实不是一种观,我们暂且叫作观。我们xi惯于将观归于思维,缘起观我们会理解成思维观缘起。这是我们的误会。 缘起观,不唯是思维观,更是直面观,瞬间当下观。当我们直面事物或直面心的时候,是动用不了思维的,那就是缘起。只是方便叫作缘起观。 缘起观即是实相。
狗子有佛性乎?无狗子无佛性乎?有 狗子有佛性乎?无 狗子无佛性乎?有
一日,杨歧和忽然问守端禅师:“受业师为谁?”守端禅师道:“茶 一日,杨歧和忽然问守端禅师:“受业师为谁?”守端禅师道:“茶陵郁和尚。”杨歧和尚道:“吾闻伊过桥遭攧(dian,跌、摔)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守端禅师于是诵茶陵郁山主悟道偈云: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歧和尚一听,便笑,然后站起身来就走。 守端禅师对杨歧和尚这神秘的一笑感到非常惊愕和迷惑,通宵没有入睡。 第二天黎明,守端禅师便直趋丈室,咨问此事。当时正值岁暮,当地民间盛行殴傩(nuo,中国古代民间,每年腊月都要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杨歧和尚问守端禅师:“汝见昨日打殴傩者么?”守端禅师道:“见。”杨歧和尚道:“汝一筹(相当于“一等”,必定、相必)不及渠(演傩戏的人)。”守端禅师惊诧地问道:“意旨如何?”杨歧和尚道:“渠爱人笑,汝怕人笑。”守端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一日,杨歧和忽然问守端禅师:“受业师为谁?”守端禅师道:“茶 一日,杨歧和忽然问守端禅师:“受业师为谁?”守端禅师道:“茶陵郁和尚。”杨歧和尚道:“吾闻伊过桥遭攧(dian,跌、摔)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守端禅师于是诵茶陵郁山主悟道偈云: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歧和尚一听,便笑,然后站起身来就走。 守端禅师对杨歧和尚这神秘的一笑感到非常惊愕和迷惑,通宵没有入睡。 第二天黎明,守端禅师便直趋丈室,咨问此事。当时正值岁暮,当地民间盛行殴傩(nuo,中国古代民间,每年腊月都要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杨歧和尚问守端禅师:“汝见昨日打殴傩者么?”守端禅师道:“见。”杨歧和尚道:“汝一筹(相当于“一等”,必定、相必)不及渠(演傩戏的人)。”守端禅师惊诧地问道:“意旨如何?”杨歧和尚道:“渠爱人笑,汝怕人笑。”守端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胖婶,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相、法 胖婶,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这本就是华严宗提出来的观点,说你脚踏两只船都是抬举你的。
抹不掉的“观”。别以为修到某程度就“观”也无,而进入空性,痴 抹不掉的“观”。 别以为修到某程度就“观”也无,而进入空性,痴心梦想去吧。这观是抹不掉的,除非死亡,才进入无梦无想。抱如此知见的人多得去,行如此修的人多得是。 究其原因,还是知见挡道,“空”的知见就是以为“什么都没有”,没有修,没有法,没有行,没有见。这种人把什么都放入“空无”里头,以为就是道。 知见照到的“观”,要嘛“有”,要嘛“无”,没有第三者选择,不破知见不谈道。 抹不掉的观是觉观,觉照。觉照日里惺惺埋入在杂事中,夜里沉沉混入梦里。如日月经天,照而不失。觉照无分别,无幻梦。
人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生命的两端我们无法改变,到了而幕之年 人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生命的两端我们无法改变,到了而幕之年,我们带不走任何我们所获得物质与财富,我们只能带着灵魂开始新的征程,或者留给世人我们的思想。反观人生,短短三万余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生活,在生命的两端之间,我们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才有意义,有价值。
实相与空性熟同熟异?说同嘛,都是知见,都是你我嘴上的毛,借个 实相与空性熟同熟异?说同嘛,都是知见,都是你我嘴上的毛,借个名词说说绕舌而已。 说异嘛,破知见即见实相,见实相起性方才见空性。也就是说,见实相未必见空性,见空性必然见实相。何以如此绕舌,自设玄机,非也。 沙漠海市君说是是实相,还是空性?君刚才在看贴,说说看是实相还是空性。亦或什么也不是? 行路人自看风景。
客大师,还常常把华严的法相宗和法性宗作为评判标准,试问,哪个 客大师,还常常把华严的法相宗和法性宗作为评判标准,试问,哪个古德会天台、华严两只船都上啊,只有精神错乱的客大师两头都占吧,这就是客大师的贪心作祟
胖婶打脸图,我家胖婶昨天刚说完不以天台居身,今天就扯上天台了
为什么瞎折腾的人多,真正悟道的人寡。在于我们不会缘起。佛道东 为什么瞎折腾的人多,真正悟道的人寡。在于我们不会缘起。佛道东传只传了个空衣,我们早被空给套牢了。不知不觉而无所不在缘起观才是佛的精髓。 有人说,观离不开思维,无念如何观,此乃大错!如果我们去寻师拜师,师肯定叫我们先打坐,只读金刚不求圣解。在于一开始就远离知见,践行自己。 要不得的思维观,如此走下去,必然死路一条。强大而牢盘的思维模式是道的隔墙。而破隔墙的利器即是“缘起观”。 缘起观即是觉观,觉观即是觉性之观。觉性之观,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整体之观,自己的生命之观,即是无作之观。不要说不会,早就在那里啦!
玲子,我家胖婶好玩不?
踞虎头 收虎尾 石虎身 吼虎钧 默会石虎抱儿眠 更道电掣没虎 踞虎头 收虎尾 石虎身 吼虎钧 默会石虎抱儿眠 更道电掣没虎踪
欢迎点开本贴,来看看本贴都说些啥东东。首先可以肯定的说,你是 欢迎点开本贴,来看看本贴都说些啥东东。首先可以肯定的说,你是位“趣空者”对空很感兴趣,空的知见套牢了你。空就是一知见,一旦套牢空,自己是不知不觉的,而且极难出逃。
修行路上岔道多多,多言一句:是我们离失佛,还是佛离失我们?若 修行路上岔道多多,多言一句:是我们离失佛,还是佛离失我们? 若说我们离失佛,那说明我们努力的不够,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举起来又落下,敢问佛是我们近得了前吗?若说佛离我们,此话更待何说,佛哪能离我们半步,我们自己就是天真佛。信之佛还离我们天边,不信则更是远离万里。耐何?
小乘的无我是就生灭变化而言。大乘的无我是就真妄而言
无我?怎么可能呢,吃饭唱歌的人是谁,烦烦的人难道不是我,是的 无我?怎么可能呢,吃饭唱歌的人是谁,烦烦的人难道不是我,是的,如果从妄念知见这边看过来,这些问题永远无法解决。这个“我”就是一个妄念。 切实修证缘起观的人不会有这种想法,不起如是妄念。修缘起观的人先是回归自己,回归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灯光自亮,觉性敞显,内外通彻无不是一场觉性缘起。 觉照白昼哪还有夜的“自我”意识的痕迹。 无我只是瞬间一闪,修持可是一生哦!
圆悟禅师为祖觉禅师举出的罗山道闲禅师这则案例后 祖觉禅师因怀 圆悟禅师为祖觉禅师举出的罗山道闲禅师这则案例后 祖觉禅师因怀着深深的华严知见而不明就里后便发奋用功 夙夜参究 终于豁然有省 作偈呈圆悟禅师:“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
罗山道闲禅师曾有上堂醒众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 罗山道闲禅师曾有上堂醒众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
玲子,我在喜马拉雅上正在听大乘起信论的讲义
如来藏真常类佛学的奥义就在这首诗中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克勤禅师问:“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说完 克勤禅师问:“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说完便举起拳头问绍隆禅师:“还见么?”绍隆禅师道:“见。”克勤禅师道:“头上安头。”绍隆禅师一听,当下脱然契证,便礼拜。克勤禅师大声叱问:“见个甚么?” 绍隆禅师道:“竹密不妨流水过。”克勤禅师遂予印可。
佛经无真伪,但是有四种情况。 狭义的佛是指悉达多。 广义的佛是指一切觉悟的人。 所以佛经没有真伪的问题。 下面说说四种经论。
安民禅师便问:“古帆未挂时如何?”圆悟禅师道:“庭前柏树子。 安民禅师便问:“古帆未挂时如何?”圆悟禅师道:“庭前柏树子。”安民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他欣喜地告诉圆悟禅师道:“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圆悟禅师知道他这次是真正地彻悟了,便笑道:“奈这汉何!”遂予印可,不久,又令安民禅师分座说法。
有僧问岩头全奯禅师:“古帆未挂时如何?”岩头禅师道:“小鱼吞 有僧问岩头全奯禅师:“古帆未挂时如何?”岩头禅师道:“小鱼吞大鱼。”又有僧一如前问,岩头禅师道:“后园驴吃草。”
悟道后曾于法会接众的中仁禅师的这几句偈 就把秤砣榨干了油 悟道后曾于法会接众的中仁禅师的这几句偈 就把秤砣榨干了油 “秤锤搦出油,闲言长语休。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今晚下榻在这里,名字很有意境。
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 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中仁禅师一见圆悟禅师的威德,便生敬服之心,于是大胆地走到圆悟禅师的跟前礼问。 圆悟禅师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 中仁禅师正要开口论对,圆悟禅师照着他的嘴一拳打过来,顿时一颗牙齿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阿弥陀佛,又是一顿斋饭
有僧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景元禅师道:“无孔 有僧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景元禅师道:“无孔铁锤。”那僧一听,便道:“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也。”景元禅师道:“莫妄想。”
行善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我无愧于心
有僧问岩头全奯禅师:“古帆未挂时如何?”
咦,刀声你出来,你封过我吗?
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千手观音拥有千手千眼吗? 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千手观音拥有千手千眼吗?
当气质与品位和谐共存,优雅便成为对玲子恰如其分的赞美。这个吧 当气质与品位和谐共存,优雅便成为对玲子恰如其分的赞美。这个吧很好,感谢玲子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镜中幻像,亦假亦真,愚人不识,祸及自身
别误以为无作就是什么都不作为,不动不为就是无作。无作就是作为 别误以为无作就是什么都不作为,不动不为就是无作。无作就是作为,就是努力的作为,通过努力止观作为,努力的回归自己,亲践为而无果,亲证为而自设陷阱,在猛然回头的刹那。
有灵山之驴在,正法就在
一日,有僧前来参问克勤禅师,克勤禅师便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一日,有僧前来参问克勤禅师,克勤禅师便问:“生死到来时如何?”那僧道:“香台子笑和尚。”克勤禅师于是转过身来问道元禅师:“汝作么生?”道元禅师道:“草贼大败。”克勤禅师进一步问:“有人问你时如何?”道元禅师正要开口作答,克勤禅师进逼道:“草贼大败!”道元禅师终于彻悟。 克勤禅师于是用拳头打他。道元禅师便指着自己的手掌哈哈大笑。克勤禅师道:“汝见甚么便如此?”道元禅师道:“毒拳未报,永劫不忘!”
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
我跟你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个人荣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知识
关于七处征心,我的意见是“不一亦不异”
唉,这里的最大毛病就是“说得一丈,行不得尺”
康德提出过现象和物自体的概念
这里要去五台山了,你们有什么要嘱咐的么?
好好学习佛法吧,不要在妄自尊大了 好好学习佛法吧,不要在妄自尊大了
我开精致点心店能成功吗 我开精致点心店能成功吗
我开酒吧会生意红火吗 我开酒吧会生意红火吗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