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扬古路
客瑞思
七处征心饶片舌,八还辨见负双眉
关注数: 70
粉丝数: 39
发帖数: 6,329
关注贴吧数: 43
《红楼梦》有一词“劳什子”,出场人物在不同情景几次使用该词。 里面有玄机
色令智昏、刚愎自用
《太玄真一本际经》中名句,早于《楞严经》,义理高深,文字优美。 “众生虚妄,执见有无,空有之相,从颠倒起,诸见病除,平等无相” “若众生颠倒,虚妄见者,得道神尊,应无所见,若言有见,即是颠倒,若无见者,则坏世法”
靠,吹牛红又开始吹了,这回吹到忘我的境界了。 你解决了啥问题?
你们还在讨论应不应该追求神通的问题。 我更彻底,我压根不相信神通这回事。
吹牛红、龙宫兰,你们有完没完?
小红姐,龙宫大德,求求你们别互相吹捧了 我开始呕吐了
这货讲的有些真东西,但是作风也狂了点。 就你这德行的还去过龙宫,去找定海神针么,难道你是龙树菩萨转世
南泉斩猫,果然不简单,原来是一个法门 不黑不吹,禅修吧高人挺多
小红,闲来无聊,给你讲讲主观、客观。 唯物本质上还是唯心,这个世界只有唯心。 没有客观之说,客观其实是主观的臆造词。 唯心主义讲上帝,你以为唯物主义不讲上帝吗? 唯物主义把“物质”当上帝, 哲学思辨就是伪命题,唯心、唯物是一丘之貉。
不经打击总天真,不经磨难难成人 小红这类人就是过得太安逸了,所以才有闲情逸致斗嘴争强,如果大生大死到来,小红你可以试试,你还有心情斗么
看到了小红,明白了“雷霆手段、菩萨心肠”的重要性 0927揍她,把你的脾性完全发挥出来,看她怕不怕
记录生活
像法华藏大哥,这种有恋物癖的人,是可参之处的。 比如,你喜欢鞋子,你看到鞋子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你可以回答,看到的是鞋子,剧终………
这本书不错,中观的应成派把禅宗骂个半死
踏破兰山的那位大德,您在“讲法”的时候,先把裤子提上吧 裤裆还开着呢
五蕴无常容易理解,五蕴相续何解?抽丝剥茧、隐隐约约之中 抛砖引玉,相比变字,恒字更难懂
伪经这个词,难听,但也是事实。 伪不伪,不是判断经典智慧的标准。 有些人不爱听伪经这个词,也可以叫“非佛亲说经”。 佛陀开创一个佛学平台。 后来者,根据他的基本教词,六根、六境、六识,继续发展了佛学。 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功不可没,形成了中观、唯识两大理路。 咱们汉地的起信论、楞严经也不用遮遮掩掩,都是智慧,若信真理,又何必追求真伪呢,实践和了义是最重要的。 我是非常赞同印顺大师关于“人 间 佛 教”的思想,装神弄鬼没啥意思。
第二个存在道诞生了 大乘非佛亲口所说可以理解,但是大乘经典的智慧不可小觑,这位大师直接称大乘经典为魔经。
又是一顿猪食
0927有进步嘛,一天没顶帖子了 值得称赞
关于顶帖子的事情,澄清一下。 我顶的帖子,我承认。 不是我顶的帖子,我真没法承认。 一直都有人顶帖子因缘不是法的那些帖子, 虽然我不在乎927说我什么, 但是玩贴吧,最好玩得明白点,别糊里糊涂的。
两个年轻人在打情骂俏,为什么我五十多岁的婶子在中间上窜下跳? 难道是婶子开着86年的破丰田玩车震,婶子发现自己不举后,被小年轻嫌弃了,内心扭曲了吧
一顿不吃饿得慌
又来了一份,饭后甜点
吃午饭啦
天翼你并不差,你缺少的是南怀瑾那样的机遇和平台 我说的是真的
这个帖子好 这个帖子好
有的人连给阿罗汉提鞋都不配,却摆出一副指点佛菩萨境界的样子来 说谁谁知道,这是个病,得治
四大和合的轻重比例,笑死我了。。。。阿赖耶识真掉价
一顿猪食🐷
小红,希望你以此为契机,观察第七识。 第七识恒审思量,把它执著为自我,那么第六识攀缘境很广(比如和927各种斗嘴),第六识是变来变去,所以它审而不恒。所以同时具足恒跟审的,只有第七识。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谁把谁当了真,套路玩得深社会很单纯,感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谁把谁当了真,套路玩得深 社会很单纯,感情哪有真 谁能在乎我,星星知我心
一句实在真心话。我们能见到语言被后的真实世界吗,那就是佛的世 一句实在真心话。我们能见到语言被后的真实世界吗,那就是佛的世界。我们虽不能断指见真,却必须断指寻真。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知见的孔洞里寻真,那都是徒劳的。 即使偶有所见,偶有所感,也如云隙中的星星,忽而又淹没到知见的云海。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只是俗人俗汉,那一点点的修行,在真实面前我们太丑陋啦。 我们生活工作每天烦恼压力多多,我们在俗务纠缠中,如果那一点点的星光,能够不断地阔大增亮,在每日的工作中多见真实,多从雾茫茫中体会星光。我们的脚步会越来越扎实。 语言的背后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能够真实见到的,佛就在我们身边。
这道门打开了,从此不再关。见还是那个见,想还是那个想,就如我 这道门打开了,从此不再关。见还是那个见,想还是那个想,就如我们太空旅游一趟,照样有白天黑夜,照样云蒸雾绕,只是明白怎回事。亲见怎回事,与听说可不一样。日月东升西落,如何破之,唯有更高层次见之。山川水泽云雾茫茫,唯有宇宙真相观。 矿藏出矿,鸡出壳,盲人治好眼照样会有眼疾。这道门打开了,从此不再关。
年味如何,年就这样匆匆地过了,年味如何说得出吗?谁也说不出, 年味如何,年就这样匆匆地过了,年味如何说得出吗?谁也说不出,但我们年年都过年,也都过得实实在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年味,那种说不出却自己感受到。何必定要说出来呢,勉强说出,早已变味。 佛法说出,那只是玄学,不若实在修行。一心向道,不着止观两边,脚踏实地,我们自能体会到浓淡的法味。 我们何以不长进,止观分离。回心扪心,问问自己,是不是如此? 止那片刻,是不是观缺失了;观那片刻,是不是止又缺失了。
踞坐,像佛一样踞坐。我们叫打坐,纹丝不动,像泥塑。从第一次打 踞坐,像佛一样踞坐。我们叫打坐,纹丝不动,像泥塑。从第一次打坐开始,我们就坐在相中了。无论我们如何深入,我们都在煮沙为饭。相中不可坐,真坐只为破相。 佛之踞坐,实则无相。我们所见所解皆为相中的踞坐。 踞坐,内敛而自照,无作而长明。内敛而非做作,自照而不失。自照方能内敛;长明才会无作。种子发芽非阳光水的作用,却也不离阳光水。苍天造人,本就佛种。 踞坐,不执行住坐卧,何处非坐,何时失坐。
从知觉走向觉知。修行角度说,前修后修不是一回事滴。未悟前修, 从知觉走向觉知。修行角度说,前修后修不是一回事滴。未悟前修,知见挡道,觉性隐没,所触所动心皆是知见,于是我们才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我们要把妄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湖碧水方印月。这是悟前的功夫。 悟后修,觉性醒悟,所触所心动皆化觉性,觉性触事,而知见成了工具,成了表达的显现,于是说“不加了知”“不辩真实”。如果悟前讲这句话,就成了睁眼说瞎话。 话是这么讲,悟前悟后,谁又能彻大悟呢,多是有所感悟,只是深浅而已,从知觉走向觉知,只是蒙笼的过程,止而不失觉,知而障觉,悟前悟后皆成知障。
鲤鱼打挺跃龙门。世上事不离因缘际会,学佛者更应时刻不忘因缘缘 鲤鱼打挺跃龙门。世上事不离因缘际会,学佛者更应时刻不忘因缘缘起。这是世上万事的基本原则与规律,佛语禅心说即是实相。虽然说我们的业障遮蔽了实相,我们不可见实相,但实相总在那,不因我们不见而消失。 目前我们接触实相的“工具”,唯有知见,我们借助知见理解缘起观,体会缘起观,我们见每一发生的事都是缘起。我们读读佛经,不难看出都在讲缘起。这是我们处事的基本观。 简单的修行,不外缘起观世事,缘起观世事,我们不难发现世事变迁无常,而无独立自性。有了这点点基础也就受益匪浅了。 通过修止观,进一步提升体会缘起,通过回归自己,体会自己不外也就是一场缘起。那从“自己”缘起的空性,那才算跃龙门。
巧嘴说破天,也白搭。什么是空性,空性就是自己,回归自己就是空 巧嘴说破天,也白搭。什么是空性,空性就是自己,回归自己就是空性,自己本来就在那,何须回归。 如何是自己,空性就是自己,如何寻梦;如何是自己,自在是自己,自己安在,自处是自己。自己不安在谁能救你。 如何自在,自为是自在,自己作为是自在。眼耳鼻舌身意,何时何地不在自为,不在自己运作。 眼光所及,耳声所闻,身动心动,无不在自显自在,自在在哪,眼耳鼻舌身意显现。自己在哪,自在里显现。空性在哪,自己里显现。 三昧真火,如火如荼,显而不见。
剪灭识烛。有为法就是要剪灭识烛,“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为而 剪灭识烛。有为法就是要剪灭识烛,“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为而灭识。居一时,心动蠢蠢,识心不已,佛说要不起妄念。这是最基础的。 “于诸妄心”息灭不了,水不浇油火,心乃一心,识心觉心其一。灭识心其为了明觉心。“住妄想境”我们的识火熊熊,一点都难以息灭,于是只能“不加了知”。用知见灭知见之火,岂不可笑。 “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识心灭却,觉心乃自明。言之凿凿,修路已明。 忽啦啦大厦倾,昏惨惨灯灭。黑漆漆不在空性。
无念,点亮一盏心灯。就如阿拉丁“搽搽”灯盏,“哗”灯亮了,黑 无念,点亮一盏心灯。就如阿拉丁“搽搽”灯盏,“哗”灯亮了,黑暗消息了。我们止观也是搽搽,忽然间无念点亮了心灯。如同峡窄的通道走进了旷野,原来自以为是的巧作,显得那么多余可笑。 在止观上捣腾,也并非多举,就如神灯盏上的“搽搽”。 无念,一盏心灯,亮着,一直亮着,何曾灭却,何时点着。无念,一盏心灯。 亮着一盏灯,无论何时,无论白天,无论黑夜,无论闲时,无论忙时,无论吃饭拉撒。 不灭之灯,无论生死,无白天黑夜。
生耶,知来处;死耶,明去处。我们这辈子一杆下去,究竟为哪般。 生耶,知来处;死耶,明去处。我们这辈子一杆下去,究竟为哪般。哪里是为奔空而去,空空一辈子真的是白活。一杆子下去,必要探明真理,弄懂实相,活得实实在在。 活着不知来处,此时此刻不知要干什么,美好时光呈眼前而不自知。一味在魔鬼窟里作活计。睡而不安稳,醒而忪忪,工作不顺利,人际不和睦,前途迷茫。 人活一辈子,并非草木一秋,摩尼真珠,光茫一世。切莫自作贱,这一杆子下去,探明实相,腾云虚脚,落在实地。 生耶,死耶,师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究竟不道,这一杆子下去,捅到何处?
何其自性,了不可得。何其了不可得,了了不可得。何其了了不可得 何其自性,了不可得。何其了不可得,了了不可得。何其了了不可得,缘起性空,如何了了。 目之所遇,耳之所染,身之所触,心之所寄,无非缘起,其性本空,千斤重荷,自然放下,本来性空,本来非有无,何必放下。 生命是一场好好笑的缘起,一开始我们就被锁住黑盒,谁锁住我们,我们自己啊,而且还全然不知。 何其自性,了不可得。
冯居士临走的那一天,自著僧衣僧履,升踞高座,告诫诸官吏及道俗 冯居士临走的那一天,自著僧衣僧履,升踞高座,告诫诸官吏及道俗信众,各宜向道,扶持教门,建立法幢。吩咐完毕,便拈拄杖按膝,欲蜕然迁化。这时,其同僚漕使上前请道:“安抚去住如此自由,何不留一颂以表罕闻?”冯楫居士于是又重新睁开眼睛,索笔书云:“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尽,龟哥眼赤。”写完,便掷笔长往。
佛教的因果不是逻辑学上的,而且发生学上的
参禅。参是什么意思,参与,加入,践行。不是想禅,观禅,学禅, 参禅。参是什么意思,参与,加入,践行。不是想禅,观禅,学禅,关键在于参与。禅就在那里,就在当下,当下就是禅,可我们就是参与不进去,这叫当下的沉沦,或叫当下的遗失,或叫参禅不得。 如何参禅,不外止观,这又回到老话,止则落寂,观则成念,凡有所作为,皆成障碍。我们如果无作,就落入随任,就随业漂流。 于是,警觉力的培养,回归自己,就成了参禅的关键,和先决条件。
自在吗。几人敢说自在,我们连自己有多紧绷都不知,何敢言说自在 自在吗。几人敢说自在,我们连自己有多紧绷都不知,何敢言说自在。我们可以试试测测自己的紧绷度,花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年,十几年,向内注视凝聚力,看看与自己朝夕相伴的自己。其美丽其风景不亚于黄山桂林,更有令人惊叹的发现。我们僵硬的脸肌,紧绷的血管,死去而不鲜干枯的心。甚或,我们发现自己的贪嗔痴,这些都是让我们吃惊的发现,不是从书本别人那里看到,而是我们自己鲜活的体验。 随着深入,我们的血管会“啪”一声放松,心会坦然舒放的跳动。我们会轻松地和现实当下的自己相处。 修行难,放不下,唯在失缺自己,自主不了。
深深海底无波。禅无分别,无分别心。于是搞笑一幕出现了,有人发 深深海底无波。禅无分别,无分别心。于是搞笑一幕出现了,有人发帖只要没有分别就是禅,把吃饭与吃shi混为一谈,把目无所见认为真见,真是煮沙为饭! 心之所动皆为相,心之不动亦是相,这是我们的凡心。何为修心,从凡心跃腾到菩提心,其间有路亦无路。菩提心无分别,凡心住相分别。悟道者,菩提心所具,也有凡心,如果没有凡心,饭也无法吃。未悟道者,只独有凡心。我们所具凡心,奢谈什么无分别。 深深海底无波,悟道者是踏浪者,亦是深深海底潜行者。
这种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感觉就叫:无明。佛陀称之为颠倒梦想。屎 这种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感觉就叫:无明。佛陀称之为颠倒梦想。屎克郎觉得屎是世间最美味,苍蝇觉得厕所是天堂,蜜蜂觉得花海是仙境,人类觉得金银珠宝是财富,动物尸体是佳肴,都是一个道理,都是颠倒梦想。 六根产生的六识叫:所知障。所以佛陀说六根就是六贼,无始却来一直在盗取家珍,可众生不知。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这就是世界与众生产生的根源。 打破这六根的所知障叫:破无明。这就是心经所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触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阿弥陀佛。
脱贫致富,家国昌盛。贫穷有什么好骄傲的,贫到无立锥之地,贫到 脱贫致富,家国昌盛。贫穷有什么好骄傲的,贫到无立锥之地,贫到赤手空拳,才最具有革命精神,引发革新。这是必然过程,也不可或缺。 社会自然财富,人人本具,没人能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因何贫穷,皆因我们穷到只剩下知见,穷到只死攥着知见,穷到抛弃知见就什么都没有了。穷到那么一点可怜的知识,充塞脑际,时不时就拿出来挥舞大棒。 目之所触皆成色,耳之所触皆成声,心之所触皆成知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藏,何必掘地三尺。 贫穷乎,富裕乎。
世奇首座正在寮房中独自静坐,迷迷糊糊间便睡着了,忽然听见窗外 世奇首座正在寮房中独自静坐,迷迷糊糊间便睡着了,忽然听见窗外群蛙齐鸣,误以为净发板响,于是连忙下座,直趋剃发的地方。这时,有人告诉他说:“蛙鸣,不是板”,世奇首座一听,恍然省。于是来到方丈室,向佛眼禅师剖露心迹。佛眼禅师道:“岂不见罗睺罗?”世奇禅师未等佛眼禅师说完,连忙阻止道:“和尚不必举,待去自看。”退出丈室后,世奇首座便精勤参究,不久即豁然有省,遂占偈云:梦中闻板响,觉后虾蟆啼。虾蟆与板响,山岳一时齐。”佛眼禅师见其偈后,遂予印可。
系缘止。心有所动,必有动之对像,或外在事物或内心想像,叫做心 系缘止。心有所动,必有动之对像,或外在事物或内心想像,叫做心有所系。忽而这事,忽而那事,忽而内心烦恼,叫心有攀缘。凡心所动,皆谓之缘起,攀缘与缘起,说法不一,其实一回事,皆心之所动。 系缘,说得直白就是:专注于心之所动。一会儿想这一会而想那,心里明明白白,叫作系缘止。 止,不是停止不想的意思,这里隐含着一种“观”。通过这“观”而达到“止”的效果。不能把止观分开理解,如果分开理解,止就成了停止,观就成了思维。
佛陀的五蕴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早的现象学方法 佛陀的五蕴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早的现象学方法
打妄。憋足一口气不起妄念,这叫打妄吗。“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如 打妄。憋足一口气不起妄念,这叫打妄吗。“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如何做得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什么是妄,都没确切的了解。所有的念都是妄吗,那我们什么事都做不了,行缘于念,一念起才有行,否则我们连饭都吃不上。 所以“于诸妄念不加息灭”,这里有个觉照,念起而觉。念起而不自知,不自觉,那才叫妄。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这里是住觉境,离知见,住觉境不是没有知见,而是妄念本来就是觉,觉与妄不分亦不离。
证量。人都以为自己很努力了,一天打坐几小时,状态很好,心也很 证量。人都以为自己很努力了,一天打坐几小时,状态很好,心也很静,也参禅读经,有空就参参公案。这够了吗,差得远呢。 有人下死限,几年内要破那事,日日时时提起,除非睡觉绝不放下,这够了吗,还差远呢。 证量,就如轨道火车,跑错方向那证量是负值。 真证无痕,其量非量,日里惺惺,夜里忪忪,吃饭睡觉不拿起不放下。
明辩禅师临终前曾登座说法辞众。他先拈拄杖,于左边卓一下,云: 明辩禅师临终前曾登座说法辞众。他先拈拄杖,于左边卓一下,云:“三十二相无此相。”又于右边卓一下,云:“八十种好无此好。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蒿。”又于中间卓一下,顾视大众云:“莫懊恼,直下承当休更讨。”说完便下座,归方丈,结跏趺坐,俨然而逝。
我们平时见到具有伟岸挺拔俊貌的身姿的人不由自主地暗地投以赞许 我们平时见到具有伟岸挺拔俊貌的身姿的人不由自主地暗地投以赞许的目光 见到助人为乐的事情不禁抚掌称庆 但祖师渡人的法度典籍中却是完全不同此景此情 为什么 就因为观世音菩萨心经中说的 “........远离颠倒梦想..........” 能过这关 许你在参禅的路上学会起步阶段的披荆斩刺
疾病缠身,始于不知不觉。年轻人突然身染重病,老年人高血压糖尿 疾病缠身,始于不知不觉。年轻人突然身染重病,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并非一夜之间得来,病来如山倒看过来得快,其间漫长的发病潜在过程,我们只是不知不觉。 不良的生活状态,不知不觉中养成嗜好,蚕食般啃嘶着我们的身体。渐渐而不知不觉,突然发现疾病,就以为来得这么快。 病去如抽丝,禅病亦如此。
皆在动中,缘起即是皆动。有人说任它缘起,我只是如如不动。此话 皆在动中,缘起即是皆动。有人说任它缘起,我只是如如不动。此话差矣。缘起当下不悟,再来一个“如如不动”早到九霄云外去了。熟不知“如如不动”心早动了。 无论我们如何言说,心都是动的,“寂灭”什么都没有心也是动的,只是我们不知不觉,心不动只有死亡。 生命就是一个缘起,佛法也是缘起,佛观就是观缘起。缘起即是实相,缘起本就是性空,只要我们见缘起,即见空性,只是我们不契缘起,见缘起而不知,才去寻所谓的“空”。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