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扬古路
客瑞思
七处征心饶片舌,八还辨见负双眉
关注数: 70
粉丝数: 39
发帖数: 6,329
关注贴吧数: 43
看到这些小鱼,感叹人身难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杀 人 刀,活 人 剑。 是斩断分别妄想?还是觉醒灵觉真性? 大 乘 在 于 度 化 众 生,践行“不垢不净”,“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各有作用,这个“一”,是清净相,也是应化相。
手中日月——白底青核桃 掌上旋明月,时光欲倒流。 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豁开则东西南北,把住则毫发不存。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托人找了一块稍带一点春彩的料子,刻了这八个字。
教下的东西讲得精巧绝妙也是难以受用,劣根甚至背道而驰。 宗门的一句“吃茶去”,确是受用无穷,真是禅密不可分。
什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楞严的168个字 从“觉非所明”到“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共168个字,是《楞严经》的基础、精华。短短的一段经文,说尽了十法界万法的来龙去脉,从根本上、全局上进行了开示。
楞严经:相待成摇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微妙。
什么是“无情说法”?
机枢:“七处征心”与“心目为咎”,看似无解的僵局。 起了疑情,不期而然。 禅门公案曰:“慧可曰,我心未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大悟。”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当下的一切,都是前尘,都是在当下生当下灭着,在流动着,在逝去着,这些都是缘起如梦的。 “吃茶去”,“去洗碗”, 道在行用中,直用就行,不用便休; 整天打坐求静那不是禅宗!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觉明现前处,要清清楚楚,不是在觉明现前的一切万法之中,想要去断妄,而是要在一切妄中,要明白明、妄的从来不二。 明、妄当下,于如是明,于如是妄,从来根本就是一体大觉而已。 没有一个念不是妄。 都明白一切念是妄时,能明白妄的就是真。不是离妄有个真,也不是不能够起成妄的真,而是全妄,你能看到那个真心。 将来在真心之中随你所起的一切念,都知道是妄。 所以明明在明,在妄,其实都是一体是觉。
反差越大,对比越大,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数息”终究是小法,“听息”要妙得多,反闻闻自性。 初时,此当意念略紧,当即数息,此武火。 中时,不似此前之死死执着数息,(当用听息),此文火,有意无意者也。 后时,到凡气息、胎息见、真意生时,自然阴阳扭成一团,不期然而然。
儒家:张载气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修行的第一阶段:即相即离的无心——截断众流。 何为“众流”——两人相对、三人成众,比如祥林嫂,“礼教”之手,杀 人 于 无 形,“众流”的威力可见一斑。
觅罪不可得 有位年过四十的在家居士,没说自己的名字,向慧可大师礼拜,问说:“我得了中风的病,一定是罪业深重,请和尚为我忏悔业障。” 慧可说: “把罪业找出来,我帮你消除。” 居士说:“我怎么也找不到罪。” 慧可说:“我已经帮你忏悔业障完毕了,你应当皈依佛法僧。” 居士说:“今天看到和尚,知道和尚就是僧,可是,什么是佛?什么是法?” 慧可说:“这个心就是佛,这个心就是法,佛就是法,法就是佛,。僧也是依此类推。” 居士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罪和心一样,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都不可执为实有。” 慧可非常器重这位居士,就为他剃发,并说:“你真是禅门之宝啊!应当取名为僧璨。” 这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二祖认证三祖的公案。
绝言绝虑,是这“”,“性相”本是方便,执“二”之见,以泥洗泥。
虚云大师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 虚云大师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 又说:“时时刻刻、单单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自性),就叫做看话头。” 又所谓净土,原不离自性清净心,当体无心,就是净土。 所以维摩诘经说:‘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宗镜录说:‘自心遍一切处,所以若见他佛,即是自佛。’ 无生即生,生即无生,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
意即一切法不可分,五趣众生都是清净身。 清净身就是法身,天、人、初生、饿鬼、地狱之身,都是清净法身。 正如永嘉禅师《证道歌》所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这是到家人语。禅宗是“大密宗”。
第六识领悟的只是关于真相的说法和概念,所以它对解脱毫无作用。 第六识领悟的只是关于真相的说法和概念,所以它对解脱毫无作用。 永嘉大师说: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六祖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达摩祖师说:众生心灭,则真法生。 佛说:妄心一歇,歇即菩提。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起见自性心,即失自性;若不起心见性,即无此问。 古人云:六根才动被云遮。好比眼能见物,不自见眼。眼若寻眼,即失于眼。眼不寻时,自是本眼。 洞山禅师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有人会问,佛和祖师是亲证实相的人,也无法表达和描绘真实自性吗?是的,他们也不能。 谁试图描绘佛性,谁错失佛性。转转相背,“越描越黑”。
前三三后三三 前三醉与后三醉,又醉一年人荟萃。 莫笑樽前不丈夫,触怀能夺丈夫泪。
见性不迁,理周法界;认物为己,背觉合尘 楞严经中有两句话谈到己和物, 一句里面有:迷己为物, 一句里面有:认物为己。
触背关 黄龙祖心室中常举拳问僧曰: “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唤作甚么?”
夺境不夺人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时平笑脸开。 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夺人不夺境 瓮头酒熟人皆醉,林上烟浓花正红。 夜半无灯香閤静,秋千垂在月明中。
四料简中,什么是宾?什么是主? 比如你在愣神、胡思乱想,一香板打下去,啪一声,香板下面什么都没有——念头一板子空了,没有了,如果能永远保持这样就不错。 用香板的方法,一语道破,那就是“吹汤见米”,知者一笑,这是骗人的玩意儿。但也不骗人,把我们的意识妄想,用一个外力截断,使我们经验到达平常没有经验过的清净。 如果以为这就是明心见性,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由这点影子也可以悟进去,这时要用般若,香板那一拍里头,透脱一悟,那叫禅。 这就是临济的四料简——有时“夺人不夺境”,功夫到了清净的境界。 有时“夺境不夺人”,功夫进步了一点,境界拿掉,那是更高一步的范畴了。
海底泥牛衔月走,岩前石虎抱儿眠。铁蛇钻入金刚眼,昆仑骑象鹭鸶 海底泥牛衔月走, 岩前石虎抱儿眠。 铁蛇钻入金刚眼, 昆仑骑象鹭鸶牵。
夺境不夺人 厌馀客路忽思家,鬓发春饶尽雪华。 月底路歧通著脚,归心未稳隔烟霞。
夺人不夺境 懒问谁持造化权,门前春事正暄妍。 雨晴花色明如锦,风暖莺声滑似弦。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十二时中,承谁恩力。俯仰折旋,不须外觅。著衣吃饭,一了便了。 十二时中,承谁恩力。 俯仰折旋,不须外觅。 著衣吃饭,一了便了。 开眼天明,是谁不晓。 大地沙门只眼睛,丈六金身一茎草。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 为何“解门一开,悟门永塞”?一旦开解,“头上安头、将心觅心”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禅宗的“啐啄教育”,可谓是用心良苦,古德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
红楼梦桥段,贾母行酒令,且看贾母的令: 鸳鸯:左边是张天。贾母:头上有青天。 鸳鸯: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六桥梅花香彻骨。 鸳鸯:剩得一张六与幺。贾母:一轮红日出云霄。 鸳鸯: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这鬼抱住钟馗腿。
云在青天水在瓶,几人错认定盘星。乐山八字轰开也,恰到而今话大 云在青天水在瓶, 几人错认定盘星。 乐山八字轰开也, 恰到而今话大行。
云在青天水在瓶 宾和主本是相对待的,但从禅家总体观照、总体把握的眼光看来,无任何区别和对立,因此宾即是主,主即是宾。 《密庵语录》:“全宾是主,全主是宾,宾主交参,通同和气。”又:“正令全提,十方坐断。千差万别,一句该通。佛与众生,皆为剩法。恁么会得,全宾是主,全主是宾。”
我预言,三十年后,号价全面崩溃 不信走着瞧吧
即真即妄密相付,无为有处有还无。 绝岭雾羊怀子滕, 海底泥牛衔月走。 水上风马波嘶鸣, 尘象覆处大地平。
什么是“自性”? 有个和尚问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知这个还坏不坏?’——这个自性坏不坏? 禅师说:‘坏!’——那个和尚没有达到心理预期, 执着于不生不灭。 又问:‘那么就不得已必须随它去,随它坏了吗!’ 禅师说:‘是的。’——那个和尚不服,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怎么会坏呢? 于是又去请教另外一个禅师。 他把与前者的谈话向他介绍了, 这个禅师马上向西方礼拜,说:‘想不到西川有古佛出世。’
何为明暗不二、动静不二、真妄不二…… 昨天听了一首歌,歌词是“若无三分爱意在,怎惹七分伤与害”,说“明暗相因、明暗相依”太浅显了,看这个太极图,暗中有一明,明中有一暗,“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世法里面,迷却多少人?佛法里面,醉却多少人?只如不迷不醉,路在何方?古德云:洞彻是非如梦幻,转身未免堕深坑。
继续钓鱼,婆子船中抛下怀中子,怎解? 婆子儿子啥关系? 在怀中够近亲不? 船中是啥?行云流水、漂泊不定? 抛下是什么?你真的大自在么? 纠结“即”字,老泥鳅,你是“指月”吃多了吧
钓鱼喽,拿“无孔铁锤”做鱼饵,估计能吃好几天。 有僧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景元禅师道:“无孔铁锤。”那僧一听,便道:“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也。”景元禅师道:“莫妄想。”
310
真听话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干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
300
侃侃“南泉斩猫”,某人可能又坐不住了。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大众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210
210
回群喽,俺就是不去冷啾啾个三五年啦,老婆别心疼我了 高山大海准备迎驾吧
楞严的这句“声来耳边,耳往声处”,这个可以起疑情。 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 师曰:“闻。” 鸦去已,又问:“师闻否?” 师曰:“闻。” 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
“七处征心”这个桥段,其实是重头戏。 依小弟不成熟的见解, 来说说这个桥段。 “七处征心”这个段子很精彩, 其实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以把它翻过来看。 七处征心——七处破妄——妄心七用。 其实这个段子讲的就是妄心的七种应用现象。 再把窗户纸捅破了,妄心如此,真心又是什么?
见道位的0927在吗?
12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老夫子真是千古高人
什么是“泥牛入海”?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好像是古德说的,也可能是苏洵所做, 原话是“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冷?风香? 水不冷?风不香? 水和风清清白白? 水和风冤不冤? 曹公有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但是“真假”终究不是“一”! 楞严经有一言,“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无假亦无真”在哪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