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扬古路
客瑞思
七处征心饶片舌,八还辨见负双眉
关注数: 70
粉丝数: 39
发帖数: 6,329
关注贴吧数: 43
佛性天成,不假造作,止观乃方便耳。不明的人还多得去,向那黑窟 佛性天成,不假造作,止观乃方便耳。不明的人还多得去,向那黑窟里作佛事,哪有使用工具而不放手的,十几年二十几年过去了,还死死抓住止观,那显然不对嘛。煮河沙为饭,强咽硬吞,呵呵,美明曰实修。 佛性从知见这边说过来,就是不离止观,离开止观就离了佛性的根本。但要注意,止观不是佛性,还有天壤之别。我们那打坐,我们那观禅,舀沟水以为大海。 借止观我们窥大海,那大海要我们纵身一跃。
一日,佛眼禅师为众普说,举傅大士《心王铭》中诗句:“水中盐味 一日,佛眼禅师为众普说,举傅大士《心王铭》中诗句:“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法顺禅师一听,言下有省。后观宝藏迅转,顿明大法。于是便直趋丈室,向佛眼禅师作礼,并呈偈曰:“顶有异峰云冉冉,源无别派不泠泠。游山未到山穷处,终被青山遮眼睛”。佛眼禅师随即为之印可。
参禅者多如牛毛 于理参禅万有四九 明理就参者剩之一二 明理就 参禅者多如牛毛 于理参禅万有四九 明理就参者剩之一二 明理就事点禅者万中无一 去理就事对机者犹如天际隐星
就像佛说的那样“但有言说 皆无实义” 记得有个近代典故 有位 就像佛说的那样“但有言说 皆无实义” 记得有个近代典故 有位栖身于寺院的居士因念佛实打实地投入 以至于听到午斋打板声而不由自主地边念佛号边从反锁的门内出到门外 直到斋堂同修们惊诧不已的眼神才知道自己得念佛三昧
别说临门一脚,门在北都不知。学佛参禅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其间坚 别说临门一脚,门在北都不知。学佛参禅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其间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的践行,积冰冻三尺之功。时下纵观禅吧,乌合玩耍的多,潜心修道的寡。佛理精深微妙,参禅简单直入。全在于脚底功夫,厚积薄发。佛之精髓在于“缘起”,无论是看经还是参禅,无论是修止观,还是会临门,绝离不开缘起。 如果基础的缘起观都不懂,只用一大脑思维知见去观察,去参禅,就如瓮里打拳出不了。 佛菩提树下悟道,即是入坐而观缘起。道失久矣。
佛性离我们多远,就如同我们面前走过的每一路人,匆匆走过互不相 佛性离我们多远,就如同我们面前走过的每一路人,匆匆走过互不相干,其实皆是我们的熟人啊。懂道理抢钥匙的多,开门入室者寡。搬材料的多,修栈道的希。 明就在那一点点,禅修吧马洛,发贴“阿难撞钥孔”好贴,就那一点点不透,让人扼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功底不扎实,该抓着没抓到,而遗失的也太多。 佛性天天,时时在跟我们碰头,只是我们的刀太钝了。
参话头,云深不知处。妄念纷飞就如云雾,我们要看山就很难,只在 参话头,云深不知处。妄念纷飞就如云雾,我们要看山就很难,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参话头,就如从云隙中看山,那片刻的清清楚楚,紧接着又云雾缭绕,山遮雾罩。只为那片刻的清皙,给我们光明给我们力量。深潭取珠宜静浪,举头望月须晴空。 欲知山中事,不问打柴人,却要跳出云山处。
看话头,如猫捕鼠。猫在鼠洞前,弓腰低首,两眼直盯,一刻不放松 看话头,如猫捕鼠。猫在鼠洞前,弓腰低首,两眼直盯,一刻不放松。看话头亦如此,抖擞精神,我这一杆子下去,看你妄念何时起处。因人而异,有人守着久,有人不久,这无关大碍,在失守处爬起重守。无为,总是在积极的作为中,从守城墙到城墙自破。在在处处,惺惺如如。
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平淡淡才是真
法忠禅师住山后,曾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忠禅师道:“莫向外 法忠禅师住山后,曾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觅。”那僧又问:“如何是心?”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寻。”那僧问:“如何是道?”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讨。”那僧又问:“如何是禅?”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传。”那僧再问:“毕竟如何?”法忠禅师道:“静处萨婆诃。”
箸筷搅大海,用筷子搅动大海水,听起来好好笑,可现实中我们都在 箸筷搅大海,用筷子搅动大海水,听起来好好笑,可现实中我们都在做这傻事。我们慕道,我们求道,我们身心努力向道靠拢,无可厚非,可我们可凭借的“工具”,只有我们可怜的知识,我们往“知”里面硬幢,以为懂得很多,实则背道而驰。 一日里的绝大部份时间,我们处于无意识状态,也就是失自己的状态,心猿意马,处事不知不觉跟着意识心识走。处事如此,学佛亦如此。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 道,在于重拾自己,回归自己,自己才是道的唯一载体。我们要从不知不觉变得有知有觉,变得丝丝入道,变得明察分毫。 觉海非性海,感觉知觉,知识,都是自我的箸筷,那性海茫茫无边际。浩瀚乎不知所止。
郑重声明,这里对超级能量哥睚眦必报的时候,禅修吧的法难就开始了 大家都知道,超级能量哥是现实中有禅宗师承的人,而这里却没有,我只是靠网络修习禅宗,所以我心生嫉妒,嫉妒人家能量哥现实中的成就,而我的网络禅宗只能依靠自己未证言证的公案来幻想自己的修行。能量哥劝我回归现实,否定这里依靠网络修习禅宗的成就,至此,我就无法忍受能量哥了,我们开始互相恶口攻击,并且我有睚眦必报的恶习,最终导致禅修吧动荡不安。法难开始。
念之头,念之尾。看的是话头,参的是话头,一念未起将起是话头, 念之头,念之尾。看的是话头,参的是话头,一念未起将起是话头,念起则是话尾。我们参的是话头,话头云雾退却,明白人是觉,昏昧人是无记。于是启用一“参”。其实,话头是觉,话尾亦是觉,何必苦参话头,敷略话尾呢,念念不离觉,叫做“破参”。 行住坐卧亦是如是,将行未行是行之头,行行相续是行之尾,行之头尾不断不离觉,谓之“破行参”。 觉性靠参破,亦不离行住坐卧。
学佛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 学佛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
实修如偷情,天知地知,总不让阿母知。这阿母就是“知见”,否责 实修如偷情,天知地知,总不让阿母知。这阿母就是“知见”,否责遭责打。知见是条毒蛇,被缠上总是没救。 偷情,你来我往两相情愿。实修止观两边不拉下。观中有止,止中有观,止而无观,落寂;观而不止,成妄念。阿母总在那不经意的角落。
玲子的贴吧越来越有活力了,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玲子的贴吧越来越有活力了,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圆悟禅师与守珣禅师一同游山,偶然来到一水潭边,圆悟禅师忽然将 圆悟禅师与守珣禅师一同游山,偶然来到一水潭边,圆悟禅师忽然将守珣禅师推入水中,急忙问道:“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守珣禅师道:“潭深鱼聚。”圆悟禅师又问:“见后如何?”守珣禅师道:“树高招风。”圆悟禅师进一步追问:“见与未见时如何?”守珣禅师道:“伸脚在缩脚里。”
刀锋舞者,禅者的风范。禅者始终直面当下,丝毫不得有误,哪怕毫 刀锋舞者,禅者的风范。 禅者始终直面当下,丝毫不得有误,哪怕毫厘念着而失当下,跌入不复的深渊。 禅者始终不离自己,面对纷扰的世界,若心心不济,心失所系,则忘念纷飞。身者道之载。 刀锋舞者,魂兮所系,岂是一识神可言,一知见可表? 魂兮舞系,不知所终!
如此这样的出拳无非大力地捅破一层窗纸 和尚即开门 是何道理 如此这样的出拳无非大力地捅破一层窗纸 和尚即开门 是何道理
这里明明知道双刀熊与小what已经和好了,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偷 这里明明知道双刀熊与小what已经和好了,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偷偷地顶双刀熊的那些帖子呢,原因是我为了发泄我的女人怨气,不得已而为之,这里很累的,一面要在禅眷吧装成大德模样,一面还要在禅修吧顶那些恶口贴,唉,为什么这里已经五十三岁了,还是如此下作,这是我的斗鸡基因导致的么,天啊,老天对我不公平啊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岁月静好,修证则不无,污染则不有。岁月流逝,我们在不知不觉中 岁月静好,修证则不无,污染则不有。岁月流逝,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染就,及至猛然醒悟,才发觉自己早通身污泥,浊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醒悟。醒后方知无作,无作方为后修。不知不觉中染就,也要在不知不觉中退染。修证而不让知觉知道,修证而不让知见知道。动用知觉,动用知见,只能徒增染就。
一天黄昏,心道禅师豁然大悟。于是他便直趋丈室,拟向佛鉴禅师陈 一天黄昏,心道禅师豁然大悟。于是他便直趋丈室,拟向佛鉴禅师陈述自己之所悟。佛鉴禅师见他来了,便闭门不出。心道禅师在窗外喊道:“和尚莫谩某甲。”佛鉴禅师道:“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心道禅师便用拳头击破窗纸。佛鉴禅师于是开门出来,一把揪住他,威逼道:“道!道!”心道禅师便用两手捧着佛鉴禅师的头,作出口状,然后走开。
指手未动,虚空自破。长久以来这虚空,就是看不见的帷幔笼罩着, 指手未动,虚空自破。长久以来这虚空,就是看不见的帷幔笼罩着,触之不得,挥之不去。更如梦魇道符,压得人喘不过气。越是努力用劲驱除,越粘着紧。 虚空,知见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力的壁垒,纵使擎天力也难破,悄悄舔纸间,指手未动,虚空自破。
“无意识界”禅修者的意识指向。心经曰:无意识界。并不是不要意 “无意识界”禅修者的意识指向。心经曰:无意识界。并不是不要意识,修无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意识也是知见。修无意识,那就修成枯木。 所谓意识,是一指向,一缘起。看某物,意识指向某物,意识本身就是缘起。看某物,眼触某物,即是指向又是缘起。看某物,心动缘起,心指向知觉。 看某物缘起知觉。知觉,即是知见和觉性,就如水中的氢氧不可须臾分开。你说我只要觉性不要知见,没有可能的。浊者只见知见,执于知见;明者见知见,悟觉性。这就是禅者的意识指向。说者言之凿凿,听者泛泛也。是有非有,是无还有。缘起此贴,坞看者之眼。
谁懂求阙
只羡鸳鸯不羡仙 只羡鸳鸯不羡仙
黑屋抹碳,不见自黑。如果没有走出知见,做回自己,那就是黑屋抹 黑屋抹碳,不见自黑。如果没有走出知见,做回自己,那就是黑屋抹碳不见自己。有的吧友在回贴时谈到“走出知见”竟然会理解成“抛弃知见”,真是越说越离谱。 人人都说自己在羞行,打坐参禅无非回归自己,见性无非见自己了自己。遗失自己则黑,则盲目走知见,在知见中打滚而全然不知;见自己则明,丝丝入扣,全在自己掌间,走出知见,如“山高不阻乱云飞”。
希广禅师礼谒云盖守智和尚。云盖守智和尚是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 希广禅师礼谒云盖守智和尚。云盖守智和尚是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 希广禅师问:“兴化打克宾,意旨如何?” [关于兴化打克宾的公案是这样的-- 一日,兴化存奖禅师(临济义玄禅师之法嗣)告诉克宾维那说:“汝不久为唱导之师。”克宾维那道:“不入这保社。”兴化禅师问:“会了不入,不会了不入?”克宾维那道:“总不与么。”兴化禅师一听,便举起拄杖就打,并说道:“克宾维那法战不胜,罚钱五贯,设饡(zan)饭一堂。”第二天,兴化禅师又亲自白椎道:“克宾维那法战不胜,不得吃饭。”说完便将克宾赶出寺院。] 守智和尚一听,便下禅床,伸出两手、吐着舌头,给希广禅师看。 希广禅师于是打一坐具。 守智和尚道:“此是风力所转。”
待神鼎和尚觉着不对回头再看楚圆禅师时发现人已不见时,楚圆禅师 待神鼎和尚觉着不对回头再看楚圆禅师时发现人已不见时,楚圆禅师才气定神闲地从地上站起来扭头就走,临别时撂下一句话:“见面不如闻名”。
觉悟,石头开花。前贴的讨论贴,有人回贴时说:若心不动,就如同 觉悟,石头开花。前贴的讨论贴,有人回贴时说:若心不动,就如同死人。这话说得极对。即然人心时刻在动,我们修止心干嘛。心动的是知觉心,心动的是知见心,我们的觉性心是如如不动的。恰恰是动荡的知觉心知见心遮蔽了觉性的如如不动,于是我们说止心。 说止只是无奈而说,如何言说都是知见,于是才有了棒打,提喝,止默。皆是禅者的无奈。 不醒之,就如笨牛压牛头也不会吃草。
赵令衿居士与同僚道友前往径山,礼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禅师听说 赵令衿居士与同僚道友前往径山,礼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禅师听说他们到了,便令僧击鼓入室。赵令衿居士到后,便袖中笼香,欣然入室请益。大慧禅师一见他,便问:“赵州洗钵盂话,居士作么生会?”赵令衿居士反问道:“讨甚么碗?”说完便拂袖而出。大慧禅师连忙站起来,一把揪住他,追问道:“古人向这里悟去,你因甚么却不悟?”赵令衿居士正要开口拟对,大慧禅师道:“讨甚么碗?”赵令衿居士便道:“还这老汉始得。”
心外无物,发生角度。自在之物,本源角度。 心外无物,发生角度。 自在之物,本源角度。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物自体不可知,可知的只能是物自体给予我们的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物自体不可知,可知的只能是物自体给予我们的感觉,其实这个感觉是审美的材料,在感觉之外并不需要设立物自体,这是禅宗的态度和看法。一切见闻知觉都可以是美(有佛性的)的或美感的东西,或真实的东西。物自体是神秘的,在道德和审美中可以涉及到它,遇到它。而我们的知性与感觉的统一却不能达到物自体,于是在康德那里就限制了范畴性的科学知识,这知识并不真实,真实是我们在道德和审美活动中可以得到,特别是在审美活动中可以得到。道德是人的自由,知性知识只是自然界对于人来说的必然,在必然和自由之间要有审美来沟通,作为桥梁。道德还是在一个社会领域,不在自然领域,审美在自然领域。因此说,审美最能达到“物自体”。物自体是物甲,在感觉中出现的事物是物乙,在知性中是物丙。这个物丙并不真实。只剩下物甲和物乙是真实的。但禅宗认为,即使是物丙,也可以刹那性地存在,成为美的或刹那呈现之美物。这样无论物甲,物乙,物丙都可以成为有佛性的美物。但这个美物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而是事物呈现出的某种样子,在审美态度中呈现的生生动活泼的样子。禅宗的这种看法这就彻底了。
真心与妄心,有为法与无为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现象与物自体, 真心与妄心,有为法与无为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现象与物自体,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
真心与妄心本是一件东西,迷了真心就成妄心,去尽妄心便现真心; 真心与妄心本是一件东西,迷了真心就成妄心,去尽妄心便现真心;所以起信论:妄心无体,以真心为体。
我客瑞斯是你们所有人的儿子。我爱你们!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佛陀正法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佛陀正法
走出知见,远离人我是非。贴吧是是非之地,知见之所,人非口杂是 走出知见,远离人我是非。贴吧是是非之地,知见之所,人非口杂是很自然之事。 同时贴吧也是阳光平台,登场者的丑行自然彰显,明者从人我是非中发现自己,究偏自己;暗者在你我是非面前争吵不休,人非我慢,佛法真谛是乎就在口中。 道场不在贴吧,在于自己。何时何地不离自己,发现自己方可能了自己。走出知见在于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在看在听在心动,是是非非全不离自己。 知见也是自己的知见哦!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宗门里的心,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也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唯物 宗门里的心,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也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唯物
到底是,法生心,还是心生法? 到底是,法生心,还是心生法?
一叶障目不知秋,我们为什么回不到当下,妄念纷飞。即使假设也做 一叶障目不知秋,我们为什么回不到当下,妄念纷飞。即使假设也做不到,就像秋天的干草垛一点就着,一触即溃,哈哈哈。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可不是说着玩的,可是我们羞行的基础,就如忍兄的“致忍之妙”,忍止可是相当重要的哦。 秋天烂漫景色,就在当下,妄念秋叶,可是障目哦。
宗门自古以来就不缺经典公案 有破初关的 有破重关的 也有破末 宗门自古以来就不缺经典公案 有破初关的 有破重关的 也有破末牢关的 更有一簇揽多关的 也正是这些醍醐灌顶式的公案 令许许多多在门前徘徊不前或者在门内无所适从的行者 有了条门钥匙或又是门内杆而得与开门而入、破门而出 下面举一则的公案 即是一簇多关的实证类中难度较高的典范
所有你看到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 所有你看到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
贴吧有个中规中矩的规定,作恶多端的号将会永久封禁,这不,客大 贴吧有个中规中矩的规定,作恶多端的号将会永久封禁,这不,客大师的小号文慧就被永久封禁了,可是客大师不知悔改,继续使用小号恶口。
假设(请注意这是假设)如果我们心不动,可以看清眼前的物吗? 假设(请注意这是假设)如果我们心不动,可以看清眼前的物吗?
阿弥陀佛,又是一顿素斋
证一份法身,做一回自己。法身不在言说,而在于自证。无论自证的 证一份法身,做一回自己。 法身不在言说,而在于自证。无论自证的境界如何滑稽可笑,必竟在行路上,人总是不断的究偏而前行。自证是内敛探索的过程,将所有的光芒内聚而自照,来不得半点的分散,偷看一眼别人在干什么都是一种“罪过”。 自证法身就是自证自己。从知见自己走向觉性自己。佛法不离人,离人不言法。法因人而设,因人而废。空性不离人,离人没有空性。
平常人见色起心 借古德言“山河大地,万象森罗,青黄赤白,男女 平常人见色起心 借古德言“山河大地,万象森罗,青黄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为甚 么却成物象去?”
问问学佛的各位,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问问学佛的各位,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今天淘了一件宝贝
空性即缘起,实相也是缘起,真如也亦缘起,体会缘起即便悟道,不 空性即缘起,实相也是缘起,真如也亦缘起,体会缘起即便悟道,不信可以自己掂量一下,不过再掂量也无用,缘起非掂量可以。
阿弥陀佛
你修吧,举手投足皆是错,你不修吧,怎知举手投足皆是错!打妄吧 你修吧,举手投足皆是错,你不修吧,怎知举手投足皆是错!打妄吧,不打妄怎知妄越打越多。 无作,不是天上掉馅饼,是积极的参与,积极的作为,事事躬亲,一朝天窗自开,才敢曰修。 佛性天生,人人皆具,不差分毫。
又是一顿斋饭,阿弥陀佛
照见五蕴皆空,心经说的这“照”是觉照,不心想心的理解。这点很 照见五蕴皆空,心经说的这“照”是觉照,不心想心的理解。这点很重要,不然读一万遍都白读。可我们恰巧在这里走瞎路,用心理解思考。 用觉去照的时候,我们才“见”,“见”什么呢?见五蕴,“蕴”就是聚集,色即是聚集而成色,我们见色就是一场缘起。这“见”就是一场觉性缘起。 心经说的“心”是菩提心,不是你我的知见心,不是我们的理念心。
徐俯居士至书记寮,指着圆悟克勤禅师的肖像说道:“这老汉脚跟犹 徐俯居士至书记寮,指着圆悟克勤禅师的肖像说道:“这老汉脚跟犹未点地在。”圆悟禅师倾斜着头,说道:“瓮里何曾走却鳖!”徐俯居士说道:“且喜老汉脚跟点地。”圆悟禅师道:“莫谤他好!”徐俯居士于是礼拜而去。
上述案例掂量参究人的理事无碍之行持 但就下则案例 考验的是行 上述案例掂量参究人的理事无碍之行持 但就下则案例 考验的是行者的何种行持呢 值得大心道人彻头彻尾一回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