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
关注数: 511 粉丝数: 314 发帖数: 17,110 关注贴吧数: 49
老舍与姓氏名字 老舍给子女起名字   给孩子起名字,一般人都会很郑重地对待,或图吉利,或取其寓意。老舍虽然是我国著名的大文学家,但他给几个孩子起的名字却如同信手拈来一般。   老舍先生是如何给儿女起名字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交代老舍先生的姓氏问题。老舍先生既不姓“老”,也不姓“舍”,而姓“舒”。“老舍”只是他的笔名,他的原名叫舒庆春。关于姓“老”还是姓“舒”还闹出过笑话呢,这则趣事是老舍夫人亲口讲的真事:“我和老舍刚结婚不久就去了山东济南,想在那里定居。到济南找处房子住了下来。房东太太特别热情,说话总是‘老太太’长‘老太太’短的叫得我心里好别扭。我才20多岁,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成‘老太太’了?后来才琢磨出道道来:既然先生叫‘老舍’那夫人必定是‘老太太’了。人家并没叫错,后来经我一番解释后他们才改口叫‘舒太太’了。”老舍夫妇都是满族人,在姓氏方面满族比汉族复杂多了。经学者们考证,满族人入关后逐步汉化,在姓氏方面也是简化了许多。如现在满族的“叶”姓就来源于和慈禧相同的“叶赫那拉”姓。又如现在满族的“钮”姓是来源于“钮祜禄”氏。老舍这支“舒”姓是来源于“舒穆禄”氏,老舍夫人这支“胡”姓是来源于“虎尔哈”氏等。
姓氏的雅号 别号与风雅  别字现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体现出超越世俗、任性放诞的倾向,它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别号最早正是见于道家典籍《庄子》之中,庄子崇尚逍遥无为、返朴归真,反对世俗的道德礼教,其书中刻画了不少捐弃红尘、隐逸山林的隐士,其中不少隐士的名字显然就是别号,如《逍遥游》中提到的三位隐士,即肩吾、连叔、接舆,接舆是著名的楚国狂人,他嘲笑周游列国的孔子,王夫之《庄子解》引"或说"曰:"肩吾,自度也;连叔,及物也;接舆,合载也,皆寓为之名。"所谓"寓为之名",也就是自喻其操行之名,可见这三人的名字都不是名或字,而是别号。《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正在合伙耕地的长沮、桀溺,而遭二人一顿奚落,孔子以为隐者,两人亦自称避世之士,这两位隐士的名字长沮、桀溺则显然亦非真名,而是别号。另一道家经典《列子》中也多有以别号名世的隐士。据说《列子》为战国隐士列御寇所作,庄子书中亦提到这个名字,但列御寇其人是否为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还是一个疑问,而"列御寇"也是一个别号。   别号源于道家文化,因为道家从来就是隐士之学,隐士要逃避世俗,不希望为世人所知,因此就要隐姓埋名,但人又总不能没有名字,因为隐士亦有朋友,因而就有必要另起别名,这就是别名产生的社会原因。
【中华姓氏典故趣事】-冯姓趣事典故 〖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源于《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的门客冯讙,又称冯谖或冯暖,祖籍魏城。为人机智,工于心计,恃才傲物。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虽贫寒而志不移,为人孤傲。后为生计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孟尝君询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及特长,与多数夸夸其谈的食客不同,冯谖淡然地说没有什么喜好,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素以慷慨著称,大笑之余还是留了他。其他门客却因此有些轻视冯谖,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 不久,冯谖觉得孟尝君给自己的伙食很差,于是便靠着柱子弹击着自己的长铗(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侍者将此事秉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待遇按中等门客标准。”不久冯谖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都笑他不知足,如实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配车,按上等门客的规格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再次敲起他的长铗:“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不知自重的人。可孟尝君却颇有度量,派专人为冯谖老母送去了衣食。从此,冯谖不再发牢骚了。 又过了许久,孟尝君想从门下宾客中挑选懂会计的人代他到薛邑(孟尝君的封土)收债,冯谖主动申请说自己愿意前往。孟尝君很高兴,便同意了。冯谖收拾停当之后,向孟尝君辞行,并请示“收完债,您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孟尝君顺口答到:“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谖驱车来到薛邑,派人把所有负债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对完账目后,他便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给负债诸人,并当面烧掉了债券,百姓感激,皆呼万岁。 冯谖随即返回,一大早便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没料到他回来得这么快,半信半疑地问“债都收完了吗?”冯谖答“收完了。”“那你给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又问。冯谖不慌不忙地答:“您让我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宝,数不清的牛马牲畜,美女也站满庭院,缺少的只有‘义’,因此我为您买‘义’回来了。”孟尝君不知所云,忙问“买义”是什么意思。冯谖就把以债款赐薛民的事说了,并补充说:“您以薛为封邑,却对那里的百姓像商人一样盘剥刻薄,我假传您的命令,免除了他们所有的欠债,并把债券也都烧了。”孟尝君听罢心里很不高兴,只得悻悻地说“算了吧!” 一年后,孟尝君由于失宠被新即位的齐王赶出国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门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冯谖还跟着他。当车子距薛邑还有上百里远时,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携幼,夹道相迎。孟尝君好生感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您为我所买的‘义’,今天终于看见了!”冯谖却说:“狡兔有三窟才仅能幸免而已,您现在只有一条退路还不能忘忧,让我再为您凿两窟。” 在冯谖的活动下,秦、魏等国虚位以待,以重金厚礼聘孟尝君作相国,齐王听说:后追悔不已,连忙赐物谢罪,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让孟尝君乘机请求齐王赐先王礼器并在薛地建立宗庙。等一切就绪后,冯谖向孟尝君回报道“三个洞穴都已凿成,您姑且高枕而卧,过安乐的日子吧”。孟尝君后来又做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丝毫的过失,全仗冯谖的计谋。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等成语,正是从此而来。 后来,人们便用“高枕无忧”来形容满足现状,无忧无虑。
【中华姓氏典故趣事】-孙姓趣事典故 〖减灶〗 “减灶”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孙子列传》。 公元前342年,魏国的太子申和大将庞涓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韩国决定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五万前去攻魏救韩。魏将宠涓与孙膑师出同门,知道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赶紧下令从韩国撤回军队。而齐军早已悄悄地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发,为了麻痹敌人,孙膑向大将田忌献计说,魏国自认为强悍勇猛,天下无敌,一向不把我们齐军放在眼里,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兵书上常说,用百里速度急行军去追赶敌人,就会使部队前后无法接应,我军已深入魏国境内,可以用减灶之计来迷惑敌人,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田忌认为孙膑说得有道理,于是采用了这一计策。 庞涓率领的大军从攻打韩国的路上赶回魏国,一直跟在齐军的身后,第一天见齐军的军队有十万的炉灶;第二天炉灶减为五万人的;第三天只剩下三万人的。庞涓得知此事后很高兴,他认为齐军胆小怕事,就丢下步兵,亲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兵,直扑马陵。马陵地区道路狭窄,地形险要,孙膑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庞涓率领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一点防备都没有,最后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被迫拔剑自杀。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示弱欺敌。唐代李世民的《经破薛举战地》里就用了这个典故:“沉沙无帮迹,减灶有残痕。”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