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
关注数: 511 粉丝数: 314 发帖数: 17,110 关注贴吧数: 49
【中华百家姓氏】--牟姓 牟姓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不断发生摩擦,牟子国夹在大国之间深受其害,被迫不断向东北方向迁徙。至周灵王姬泄心五年(齐灵公姜环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在东击灭莱国(今山东龙口一带)、今烟台地区皆入齐国势力范围以后,齐国掉头西扩,不断攻击鲁国北鄙(北部边境地区),齐、鲁之间持续爆发了一系列的“城之战”、“防之战”、“崔杼攻鲁”等战争。为了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齐灵公在周灵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间(公元前558~前548年),将已经向东北迁至营丘边缘地带(今山东淄博临淄)的牟子国再东迁至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福山区一带,史籍《路史》中记载为“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然而到春秋末期,牟子国仍然被齐国吞灭,之后称牟子国被灭时的国都为“牟平”。亡国之后的子孙后代,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牟氏,史称牟氏正宗。后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的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牟辛,在史籍《后汉·牟融传》中记载的东汉时期的重臣、经学家、北海安丘人牟长,都是牟子国的王族后裔。显然,在宾牟贾的后裔子孙中,肯定沿袭先祖的姓氏,称宾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宾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但宾牟氏复姓反而消失了。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陆终为得姓始祖。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中华百家姓氏】--俱姓 俱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将军具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记载:“具,姓,有右具丙。”“具”字,出甲骨文字形,本义是古代礼器之一“鼎”的简义,字义与“俱”字相通,可代所有与“鼎”相关器皿的形容字。“俱”,后来表示一个人的旁边上面是一只“鼎”,下面是一双手,表示这个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本义就是准备饭食或酒席,也就是先秦至汉朝时期专职侍奉帝王国君用膳的御膳官员之长,也就是大长今,任职者皆有一手好厨艺,且为君主的心腹亲信,后演延为姓氏,称俱氏、或具氏。春秋晚期的周灵王姬泄心十七年(鲁襄公姬午十八年,齐灵公姜环二十八年,晋平公姬彪三年,楚康王芈昭即熊居五年,公元前555年)的秋季,齐、与晋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规模颇为宏大的“平阴之战”,鲁国、卫国也参与其中,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给予了详细记载: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 “秋,齐侯伐我北鄙。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他日,见诸道,与之言,同。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晋侯伐齐,将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榖,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鲁济同围齐。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范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乡入,既许之矣。若入,君必失国。子盍图之?’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婴闻之曰:‘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旗而疏陈之。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旗先,舆曳柴而従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阴,遂従齐师。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卫杀马于隘以塞道。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顾曰:‘为私誓。’州绰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后缚之。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这其中当时在右军的具丙,就是鲁国的一位将军。在齐国军队入侵鲁国时,鲁国军队与晋国军队联手抵抗齐国军队,具丙在战斗中活捉了齐军将领郭最。 在姜具丙(右具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具氏、俱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中华百家姓氏】--元姓 元姓得姓始祖 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1]
【中华百家姓氏字辈】--柳姓字辈 柳姓字辈排行 柳宗元一支后裔字辈:“全成克遵祖训”。 湖北黄冈柳氏字辈:“天地元(玄)黄世泽久长荣华永禄富贵刚强”。 湖北黄梅、江西湖口柳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程仁秉直素正孝忠”。 湖北蕲春柳氏字辈:“清千同(年)崖(岩)轩(良)五爵文思中昌必世希元日邦高百子荣永远珠联壁时至太和春俊彦逢时起贤能志壮宏升平民欢乐万代景淳风”。 湖北武汉、新洲柳氏字辈:“梦德言王酌文音学士家”。 湖北黄陂柳氏字辈:“永世克孝长发其祥”。 湖北孝感柳氏字辈:“世守宗本忠厚继存”。 湖北麻城柳氏字辈:“一世修行廷帮万年宗道兴隆”。 湖北建始柳氏字辈:“兴朝扬德明景祚沐光信誉宗贤孝同开甲第堂”。 湖北荆州柳氏字辈:“长士为宜谷宝忠再笃新”。 湖北枣阳柳氏字辈:“文学宗正,从德永华,中庸大道,治邦年华”。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大兴朝扬德惠景祚庆恩光敬奉宗先宪同开甲第堂”。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学无有关世忠孝承先志”。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堂维新升俊秀载锡展辉煌盛世宣隆旺洪谟表国章”。 湖北随州柳氏一支字辈:“文学宗孔佳云有益”。 湖北随州柳氏一支字辈:“荣华富贵堂”。 湖北柳氏一支字辈:“长发麒祥祖幼列康国家永盛”。 湖北柳氏一支字辈:“仕启韶先声文章楚汉卿天开逢润德”。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