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谨以此偈与诸同修贺春 谨以此偈与诸同修贺春
谨以此偈与诸同修贺春 谨以此偈与诸同修贺春
怀人三首·为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怀人三首·为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佛法不同门派之间的异与同?从绝对意义上讲,佛法中的一切门宗都 佛法不同门派之间的异与同? 从绝对意义上讲,佛法中的一切门宗都是“心宗”。不能以心为宗,便只能以相为宗。以“相”为宗便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具体而言,禅宗走的是捷径,见一切相而不做相上见,直接从心性上入手。故其见点滴之水如见沧海。遍游沧海而不可见点滴之水,何也?以湿性不动故。其见一灯之光如见日月之辉,日月之辉亦尽藏一灯之内,何也?以明性不动故。其见一沙一尘如见三千大千世界,遍三千世界亦不出此一沙一尘,何也?以土性不动故。故禅宗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其它门宗,不论是念佛念咒,还是入定布场,皆是从心用上入手,是遍游沧海之后,落于一点一滴之微。尽照日月之辉而落于一灯一豆之明。得三千大千世界之有,而终不出一沙一尘之间。 禅宗“心心相印”之悟,须赖看破红尘的眼力。否则常落颠狂自矜之病。禅宗以外各门各派,以“心用”为路线,更需超拔之悟性以及坚韧不拔之精神,否则,知去不知回,见是不见非,终日着佛着魔,见神见鬼,愈行愈謬,一生难脱外道。 ——宁十二《问道十三解》
印证 印证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 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行未证之理,是滞理。行理互即,是谓修行。 初关,重关,牢关。一心三关,是搬文弄理,实无三关。唯见性起修,圆融为是,方便说辞罢了。 一切修为从见性始,为最初根本基础。不见心性,如盲人夜行,百无是处。何为见性?见性即是见空,空性不离幻有,故见性即是明心。 空无边时,不见纤尘。心无量处,遍及十方。明心见性,心性本不二。 乍见空性,皆是偏空。且惊且异,逐之守之,藏掖无处。不知一空俱空,全体无碍,此即本来面目之处。 空性当从何处见?见与不见,皆是在一念心起之处。一念即起,念念相递,五蕴交织,根尘攀染,识识成障,不见本心。一念觉明之际,后念未至,前念已起,念念之间,于刹那时,如刀过流水,空性现前。此际也,不可寻,不可逐,不可思量得,不拘行住坐卧,但须机缘契合,撞在心头,当下根尘脱落,一觉而明。 初见心性,只是偏空,相性不能圆熟故。见空不能起用,见境总被相转,落守静空之相。如守无数家财不能受用,贫儿终是贫儿。 重关牢关,安立名相,无他,唯日臻圆熟融和之义。入种种境而不做相上见。觉一念明而起种种用。立无为处而可为一切可以为。入涅槃境而行婆娑遍三界。立于空明,行于境相。空有双行,性相互立,俱存俱泯,互融不二。 保任者,保圆融而任行用也。 故见性明心,理之极也。圆融任用,行之极也。理至极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行至极处,碎镜而见,泯月而照。无事凡夫,俗来俗往,忘法忘佛。
西江月 西江月
高高山头立,深深海底行。 高高山头立, 深深海底行。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 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行未证之理,是滞理。行理互即,是谓修行。 初关,重关,牢关。一心三关,是搬文弄理,实无三关。唯见性起修,圆融为是,方便说辞罢了。 一切修为从见性始,为最初根本基础。不见心性,如盲人夜行,百无是处。何为见性?见性即是见空,空性不离幻有,故见性即是明心。 空无边时,不见纤尘。心无量处,遍及十方。明心见性,心性本不二。 乍见空性,皆是偏空。且惊且异,逐之守之,藏掖无处。不知一空俱空,全体无碍,此即本来面目之处。 空性当从何处见?见与不见,皆是在一念心起之处。一念即起,念念相递,五蕴交织,根尘攀染,识识成障,不见本心。一念觉明之际,后念未至,前念已起,念念之间,于刹那时,如刀过流水,空性现前。此际也,不可寻,不可逐,不可思量得,不拘行住坐卧,但须机缘契合,撞在心头,当下根尘脱落,一觉而明。 初见心性,只是偏空,相性不能圆熟故。见空不能起用,见境总被相转,落守静空之相。如守无数家财不能受用,贫儿终是贫儿。 重关牢关,安立名相,无他,唯日臻圆熟融和之义。入种种境而不做相上见。觉一念明而起种种用。立无为处而可为一切可以为。入涅槃境而行婆娑遍三界。立于空明,行于境相。空有双行,性相互立,俱存俱泯,互融不二。 保任者,保圆融而任行用也。 故见性明心,理之极也。圆融任用,行之极也。理至极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行至极处,碎镜而见,泯月而照。无事凡夫,俗来俗往,忘法忘佛。
佛不开口,俗汉不休。无口可开,任尔咻咻。 佛不开口,俗汉不休。 无口可开,任尔咻咻。
剔开烛芯升明月,罩住灯头隐日轮。立春不因三春事,三春处处尽此 剔开烛芯升明月, 罩住灯头隐日轮。 立春不因三春事, 三春处处尽此春。
如何能明心见性?“尽乾坤是个眼”。且向那万象森罗皆碍眼处,一 如何能明心见性? “尽乾坤是个眼”。且向那万象森罗皆碍眼处,一棒打去。直打的眼不能睁,耳不能听,心不能动。然后下言直问:有见不?休待这厮言,休待这厮不言,再急打三十棒。只向那躲不得,迎不得处,进不得,退不得处,言不得,默不得处横棒再问:会是不会?此刻,若真个眼正,心正,自可当下一立,向非佛非魔处,一个好人处,古今一个头处,老汉的棒打无痕处,说是说非去。论取论舍去。做嘴做脸去……。 正是: 搜些冷饭,管饱饥汉。五味杂陈,盐酱自添。咬到尝着,只莫分辩。
浩浩东风不起尘,细数枝头却无痕。秋风吹透花不落,故枝尽占第一 浩浩东风不起尘, 细数枝头却无痕。 秋风吹透花不落, 故枝尽占第一春。
真实义可证不可住。无为法可证不可住,住 即落有为。第一义可证 真实义可证不可住。 无为法可证不可住,住 即落有为。 第一义可证不可住,住 即落第二峰。 涅槃境可证不可住,住 即重落轮回生死地。 无为法不离有为,不住无为,有为即无为。 第一义不离俗谛,不住胜谛,俗谛即胜谛。 涅槃法不离生死,不住生死,生死即涅槃。 证得法身清净,遍虚空,尽法界,住无所住。 有住即是着相。凡见相皆虚妄。
轻松一下 轻松一下
大道至简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 大道至简 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杂的名相概念又障碍着我们对佛义的正确理解。那什么是佛法的中心要义?能不能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解析呢?!大道至简,现在我们尝试而为之。 何为佛法?即心即佛,佛法就是心法。是何者为心,心为何物之法。简单而言,就是心与相之法,是心与相辨证关系的法。 何者是心?指心体也,自性也。如来藏也。其不生不灭,不迁不动。含藏万有,无所不容。 何者为相?凡于五蕴合和之内,六识根尘之中者皆为相。就是说不论主观、客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相。 心动则相出。相出则心现。一切相都是心的反映。种种心都借相来体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相是有生有灭的。故在有生有灭的相中若不能见本心自性时,一切所做,即做,能做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俗谛法,生死轮回法,生灭法,两边法,不究竟解脱法。 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即在生灭不已的种种相中,能当下证悟本心自性,即是直入无为法中。无为法即胜义谛,即第一义,即大涅槃,即究竟解脱法。根本上说,无为不是法,就如同涅槃不是法一样,它们是见悟自性后进入境界(姑且称名境界吧)。 无为法不离有为法,是行一切有为法而不住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分界线就是看是否见得自性。把无为法,涅槃法当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得而去求取,那所谓的无为法,涅槃法也只是生灭法。 一切法都是相。不住一切法就是性。就是本心。一法上有生灭,一切法上都有生灭。从生灭本身而言,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从整体的生灭现象而言,生灭现象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换言之,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恒的。有无边的心就有无量的相。心动相出,相出心显,二者互为因果,如形影相依。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也是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法也是生灭法。” 心即是相。相即是心。相相相映,心心无碍。一切法从心性上说即所谓“一真一切真。”从心用的相上说,就是所谓的“一假一切假”。 经义言,一法空,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自性亦空。此何意? 一切法皆因缘假合而生,缘聚则暂生,缘尽则散灭,中如空花梦幻,无真实义处。故一法如一切法,一空尽空。故说缘起性空。 一切缘从何而起?从何而空?一切因缘假合无不从五蕴六根而起,合和而成天地万物。五蕴六根者,无不是妄想攀缘合和而用,即用即散,即生即灭。故诸相空尽,唯空不空,真实不动,不生不灭。故说诸相乃成,当体即空。空乃其性也。故说自性亦空。 不生不灭,乃是从诸相实相的角度而言,唯空不空。空无自性,自性也空是从缘起之角度而言,无缘起之相,则无性空之说。离相言性,空无自性可言。 佛法乃心法。亦是内外合和之身心之法。尽虚空,遍法界不过是此副身心之间罢了。此心五蕴六根之用,先成假合妄我之相,我相用我心 ,而成天地万物一切诸相。故说我在何处?我在一切相处,我在一切法处,我在一切缘起处。我相在,为一切不了义法。我相不住,非我非相际,即一切法皆为了义法。 见性即见非我。 此心亦名如来藏。故说此心乃空有不二义。此心不空,万有不藏。万有藏处,此心空处。故说此心空性无边,万有无量。故一相是此心,一切相皆为此心。见一相是空,见一切相皆空,即是见此空性无边,即见如来。 大道至简,唯心是真。草言了了,是尔是尔!宁合掌三拜。
好雪片片,总无落处。皑皑银妆,未见雪光。故人相逢,拥无人影, 好雪片片,总无落处。 皑皑银妆,未见雪光。 故人相逢,拥无人影, 足迹错落,寻也无痕。
大道至简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 大道至简 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杂的名相概念又障碍着我们对佛义的正确理解。那什么是佛法的中心要义?能不能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解析呢?!大道至简,现在我们尝试而为之。 何为佛法?即心即佛,佛法就是心法。是何者为心,心为何物之法。简单而言,就是心与相之法,是心与相辨证关系的法。 何者是心?指心体也,自性也。如来藏也。其不生不灭,不迁不动。含藏万有,无所不容。 何者为相?凡于五蕴合和之内,六识根尘之中者皆为相。就是说不论主观、客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相。 心动则相出。相出则心现。一切相都是心的反映。种种心都借相来体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相是有生有灭的。故在有生有灭的相中若不能见本心自性时,一切所做,即做,能做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俗谛法,生死轮回法,生灭法,两边法,不究竟解脱法。 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即在生灭不已的种种相中,能当下证悟本心自性,即是直入无为法中。无为法即胜义谛,即第一义,即大涅槃,即究竟解脱法。根本上说,无为不是法,就如同涅槃不是法一样,它们是见悟自性后进入境界(姑且称名境界吧)。 无为法不离有为法,是行一切有为法而不住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分界线就是看是否见得自性。把无为法,涅槃法当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得而去求取,那所谓的无为法,涅槃法也只是生灭法。 一切法都是相。不住一切法就是性。就是本心。一法上有生灭,一切法上都有生灭。从生灭本身而言,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从整体的生灭现象而言,生灭现象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换言之,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恒的。有无边的心就有无量的相。心动相出,相出心显,二者互为因果,如形影相依。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也是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法也是生灭法。” 心即是相。相即是心。相相相映,心心无碍。一切法从心性上说即所谓“一真一切真。”从心用的相上说,就是所谓的“一假一切假”。 经义言,一法空,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自性亦空。此何意? 一切法皆因缘假合而生,缘聚则暂生,缘尽则散灭,中如空花梦幻,无真实义处。故一法如一切法,一空尽空。故说缘起性空。 一切缘从何而起?从何而空?一切因缘假合无不从五蕴六根而起,合和而成天地万物。五蕴六根者,无不是妄想攀缘合和而用,即用即散,即生即灭。故诸相空尽,唯空不空,真实不动,不生不灭。故说诸相乃成,当体即空。空乃其性也。故说自性亦空。 不生不灭,乃是从诸相实相的角度而言,唯空不空。空无自性,自性也空是从缘起之角度而言,无缘起之相,则无性空之说。离相言性,空无自性可言。 佛法乃心法。亦是内外合和之身心之法。尽虚空,遍法界不过是此副身心之间罢了。此心五蕴六根之用,先成假合妄我之相,我相用我心 ,而成天地万物一切诸相。故说我在何处?我在一切相处,我在一切法处,我在一切缘起处。我相在,为一切不了义法。我相不住,非我非相际,即一切法皆为了义法。 见性即见非我。 此心亦名如来藏。故说此心乃空有不二义。此心不空,万有不藏。万有藏处,此心空处。故说此心空性无边,万有无量。故一相是此心,一切相皆为此心。见一相是空,见一切相皆空,即是见此空性无边,即见如来。 大道至简,唯心是真。草言了了,是尔是尔!宁合掌三拜。
大道至简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 大道至简 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杂的名相概念又障碍着我们对佛义的正确理解。那什么是佛法的中心要义?能不能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解析呢?!大道至简,现在我们尝试而为之。 何为佛法?即心即佛,佛法就是心法。是何者为心,心为何物之法。简单而言,就是心与相之法,是心与相辨证关系的法。 何者是心?指心体也,自性也。如来藏也。其不生不灭,不迁不动。含藏万有,无所不容。 何者为相?凡于五蕴合和之内,六识根尘之中者皆为相。就是说不论主观、客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相。 心动则相出。相出则心现。一切相都是心的反映。种种心都借相来体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相是有生有灭的。故在有生有灭的相中若不能见本心自性时,一切所做,即做,能做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俗谛法,生死轮回法,生灭法,两边法,不究竟解脱法。 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即在生灭不已的种种相中,能当下证悟本心自性,即是直入无为法中。无为法即胜义谛,即第一义,即大涅槃,即究竟解脱法。根本上说,无为不是法,就如同涅槃不是法一样,它们是见悟自性后进入境界(姑且称名境界吧)。 无为法不离有为法,是行一切有为法而不住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分界线就是看呃是否见得自性。把无为法,涅槃法当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得而去求取,那所谓的无为法,涅槃法也只是生灭法。 一切法都是相。不住一切法就是性。就是本心。一法上有生灭,一切法上都有生灭。从生灭本身而言,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从整体的生灭现象而言,生灭现象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换言之,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恒的。有无边的心就有无量的相。心动相出,相出心显,二者互为因果,如形影相依。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也是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法也是生灭法。” 心即是相。相即是心。相相相映,心心无碍。一切法从心性上说即所谓“一真一切真。”从心用的相上说,就是所谓的“一假一切假”。 经义言,一法空,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自性亦空。此何意? 一切法皆因缘假合而生,缘聚则暂生,缘尽则散灭,中如空花梦幻,无真实义处。故一法如一切法,一空尽空。故说缘起性空。 一切缘从何而起?从何而空?一切因缘假合无不从五蕴六根而起,合和而成天地万物。五蕴六根者,无不是妄想攀缘合和而用,即用即散,即生即灭。故诸相空尽,唯空不空,真实不动,不生不灭。故说诸相乃成,当体即空。空乃其性也。故说自性亦空。 不生不灭,乃是从诸相实相的角度而言,唯空不空。空无自性,自性也空是从缘起之角度而言,无缘起之相,则无性空之说。离相言性,空无自性可言。 佛法乃心法。亦是内外合和之身心之法。尽虚空,遍法界不过是此副身心之间罢了。此心五蕴六根之用,先成假合妄我之相,我相用我心 ,而成天地万物一切诸相。故说我在何处?我在一切相处,我在一切法处,我在一切缘起处。我相在,为一切不了义法。我相不住,非我非相际,即一切法皆为了义法。 见性即见非我。 此心亦名如来藏。故说此心乃空有不二义。此心不空,万有不藏。万有藏处,此心空处。故说此心空性无边,万有无量。故一相是此心,一切相皆为此心。见一相是空,见一切相皆空,即是见此空性无边,即见如来。 大道至简,唯心是真。草言了了,是尔是尔!宁合掌三拜。
如何是佛法西来意?? 如何是佛法西来意??
佛法有悟与不悟之别,无高低上下之分。 佛法有悟与不悟之别,无高低上下之分。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毕竟春 毕竟春
四海尽藏冰雪色,烛头争映日月辉。掩门未及三春入,斗室遍绽大千 四海尽藏冰雪色, 烛头争映日月辉。 掩门未及三春入, 斗室遍绽大千梅。
见性成佛与见性不成佛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见性成佛”是禅 见性成佛与见性不成佛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见性成佛”是禅宗高举了千余年的大旗。在此旗帜下,禅门的宗师宗祖们喝佛骂祖,斩佛斩魔,渡众无数。成为佛教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为什么到了现在,一些佛门中人站出来说“见性不称佛”了。归根结底,就是在一个“相”字上过不去。聊做分析,概为其下: 佛教与佛法不是同一的。禅宗的见性成佛,是把“佛”从宗教的光环中请下来的。是放在佛与凡夫同此一心的佛法中,泯除了佛陀至高至圣,至功至伟等一切外相,也泯除了凡夫们卑微平凡等一切外相,但问此心此性,见取了圆满自足的自性的,就是见取了天地宇宙间的绝对永恒的真理,就是觉悟者,就是佛。所以佛是觉悟者,是觉悟了的凡夫。那些佛陀与凡夫的外相,只是梦幻泡影,是相对而有限的。是绝对恒一真理以外的东西。那些称见性不成佛的人士,恰恰是不能见性的俗汉,东碰西撞的困在种种外相上不能自拔。自性圆满不用修,能修的只能是外相。心是无量的,索求也就是不竭的,修幻相也是成佛的标准的话,那十方诸佛也就成了一群大佛小佛,高佛低佛了,可笑可笑!! 带有宗教色彩的佛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佛法中的佛是不离因果法,不离两边法,也不离贪嗔痴的。只不过是一个与众生相同心常明不昧。用带有宗教色彩的佛去理解佛法中的佛,只能是见相住相,以幻修幻了。 “见性”是说咸道酸后的咬到尝着。是“实际理地”的亲力亲为。缺少了身心上的实证,不见心,不破相,枉度百岁,不出佛门“外道”!见性成佛与见性不成佛。
自家之心,就是指无缺无遗,自足自是的圆满不二之心。唯此一心。 自家之心,就是指无缺无遗,自足自是的圆满不二之心。唯此一心。此一心之外,再无它心。此心佛与众生共用之。佛陀明觉明见此心,故广说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皆是欲说明此心。众生昧昧不明,故妄用此心,称谓“妄心”。“妄”,不明也!是众生妄用,而非此心为妄。故妄心的本来面目,即是此圆满不二之心。故言见取、皈依者,尽皆指此心自性而言。此外,再无它心可见可取,可皈了依了。 对此心而言,自性、佛性、空性、法性,皆是指此心的圆满自足,空有不二之性。唯此一心,唯此一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此处名相上纠缠不清是自寻烦恼。 以此心本自无缺无遗,自足自是,故此心修而不增,不修亦不减。一切的门宗门派都是在见心见性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不同,在佛法大义上无二致。从此角度而言,一切的门宗门派都是“心宗”。 见性前要解决的是如何“见心”。见性后面对的是如何“用心”。在此处应全力以赴的是“见性”的问题。至于见性后如何起修,于眼前事无涉,多说无益。
师唤何名?沩山灵佑禅师一日示众:“老僧百年后,在山下施主家投 师唤何名? 沩山灵佑禅师一日示众:“老僧百年后,在山下施主家投一水牯牛,右肋处注明:沩山僧某甲。唤我沩山僧,却是水牯牛,唤我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唤我做什么?”此则公案告人:名相有异,道体为一,莫在名相上做另眼看。也就是宁十二所谓:“物相有别,空性不二。于不二处,勿别物相。”当时沩山问罢,全场无应对者。后有老宿做语:“师无异名”。意凡名相上皆无所异。今人元音老人谓之“双关妙解”。并自下一语,谓不专美前人。“师唤何名”?元音老人:“闲名从来满五湖”。宁十二自谓长喙善至,于此处可上抵沩山,下及元音。以证古今一心,默契即是,心心无碍。“师唤何名”?宁十二:“唤无应处皆师名”。此语如何会意?唤无所应与唤师所应处一般无二也。此即师唤何名之旨。即闲名从来满五湖之旨。亦即是物相有别,空性不二也。 节选宁十二《禅门见月》
关于“不落两边”?两边法是世间法,是日常法,是有为法。一切用 关于“不落两边”? 两边法是世间法,是日常法,是有为法。一切用心用意的都是“两边法”。佛陀四十九年,巧设三乘,广说人天,为的就是让众生明白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呢?一切用心用意,如水如流,念念不绝。一切沉浮挣扎,由是而生。如挥刀断水一般,能于剎那间斩断念念心流。即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际,于此刹那间,你见取的是什么?!那就是此万法唯心的,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只要能“不落两边”,不加分别取舍的,就能实证佛陀所说的“一真法界”。 为什么说是“实证”?这正是佛法不同与其它宗教学说的地方。佛法揭示的是世界的来源与出处:即不落此身心之间,亦不离此身心之间。故在自家身心之上,真正的“咬到尝着”,才不负佛门行者的本色。“赵州梨子什么味道?若说赵州,不是此梨。”“咬到尝着,酸咸如何?日日餐餐,总是这个。”不能实证什么是不落两边,就只剩对佛法大义的臆测了,末法也终究只能是末法! 问:不落两边,是否有个“境界”可入,有个“境界”可守?答:没有。即没境可入,也没境可守。不落两边即是心无所住。不落不住本身就是此副身心的本来面目。因不落两边,故尽容一切两边世界。因无所住,故住一切可住处。不论证不证得,见不见取,本来面目不动不迁,无舍无离。有境可入可守,依旧不离两边。 如何实证不落两边? 寻师去,访友去。拜佛拜祖去,念经念咒去,名利场中去,爱别离去,怨憎会去,向红尘万丈去,向一切起心动念中去,来去皆道场,相相是如来。不必时时提起,只需刻刻不忘。一旦情景契机,因缘聚 合,当下放下即是,立地成佛。 ——《问道十三解》
心迹三题 一半是僧家半是俗,红尘净土两证无。 心迹三题 一 半是僧家半是俗, 红尘净土两证无。 曾驱门下三千客, 探得佳人未嫁处。 二 十方故里何处去? 就地一笑罢归途。 鱼雁频问佳人事, 新妆旧容两不误。 三 自得消息不再寻, 日日柴米费苦辛。 佳人问及当年事, 只怪歇处一瞥真。
闲来常听流水意,来去桥头满客尘。莫别莫归无此渡,两岸尽成登彼 闲来常听流水意, 来去桥头满客尘。 莫别莫归无此渡, 两岸尽成登彼人。
佛陀有“指月”之喻,故大众都以为有个手指在指,有个被指的月可 佛陀有“指月”之喻,故大众都以为有个手指在指,有个被指的月可见。故常互戒:莫认指做月。果真是真有个指头在?果真是真有个月亮在?俺只说:指就是月,月就是指。见指就是见月,见月就是见指。你若真认个指头在,那只能是有个指头见。你若真认得这个月亮在,那处处都是此月,何须多个指头指!故指头处即是月显处。故一指在目,有指不见月,见月先断指。故月现指断。斩指即见月。
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用,则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 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有所用,则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心有所住,则相有所现。故相有所出,相有所现,则天地万物生焉,圣凡喜恶生焉。此即为万法唯心之总原理也。 明心见性之前,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在住相生心。都在用妄心妄念。无论是参禅打坐,还是持咒念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打“妄想”。是在念念相递,相相不竭中求此舍彼地分别取舍着,如同走在“无间道”上,难以自拔。 故而,佛告众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加分别取舍。“生其心”就是用其心。连成整句就是“不加分别取地用心”。如何能“不分别取地用心呢”?实际上,做到“无所住”,就是“明心见性”,是见取了自心圆满自足,涵容万有的本来面目。故万法唯心,出则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入则平一万 物,圆融无分。求无所求,取无所取,舍无所舍,失亦无所失。自足自是,圆满不二。故而知之,“无所住”者,是须实际理地亲历亲为亲证而后明后觉者。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随缘入相,入一切身心经行中去。心无所住,故可住一切可住处。心无所生,故可生一切生心处。住而无心,无心而住,住无住处。正谓:心无所住恰恰住,处处生心恰无心。此更是佛陀直透见性成佛的不二法门,大机大用的“入世”手段。
三千大千世界,自家之无量宝藏,欲见此间之本来面目,只须在忘心 三千大千世界,自家之无量宝藏,欲见此间之本来面目,只须在忘心忘用处而见心。由见心而知心之所用,由用而明了自心圆满自足之性。此即谓‘明心见性’者也。不见心而心常用,妄心妄用也。见心而用常,忘心忘用也。用妄则见相。以忘则见‘非相’。相与非相,凡夫如来之别也。如来做得俗汉,以行无所舍也。凡夫做得如来,以心无所异也。无所舍则无所得。无所异则为‘不二’。凡夫如来一体而两用而做一体见也。 ——《问道十三解》
知幻即离,不做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请问:如何离?离后又 知幻即离,不做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请问:如何离?离后又到了哪里?
公案:须弥山何时出得一芥子? 公案:须弥山何时出得一芥子?
消尽月下影,刃头立佛魔。 消尽月下影,刃头立佛魔。
漫天花雨自清凉,沾身落身两寻常。孤履千山休问意,只认来处是故 漫天花雨自清凉, 沾身落身两寻常。 孤履千山休问意, 只认来处是故乡。
吹净落叶无风过,望断潇潇雨无痕。云水迢迢归乡客,案前灯下未动 吹净落叶无风过, 望断潇潇雨无痕。 云水迢迢归乡客, 案前灯下未动身。
为什么是“庭前柏子树”?为什么是“干屎撅”?有僧问赵州:如何 为什么是“庭前柏子树”?为什么是“干屎撅”? 有僧问赵州:如何是佛法西来意?师答“庭前柏子树”。有僧问云门:何者是佛?师答:“干屎撅”。千古公案,一头雾水,直堵了无数学人进身之路。树前屎边,当如何会意? 宁十二言:且休被这老汉们牵着鼻子走,不是撞树就是踩屎,昏天黑地没个出路。庭前柏子树就庭前柏子树,且用你的见闻觉知去打量去。干屎撅就干屎撅,且用你的六根六尘揣它的色香味去。然后我再问你:哪里是相?哪里又是心?你且指给我看。哪里是里?哪里又是外?你再指给我看。哪里是三千大千世界?哪里又不是三千大千世界,你再指给我看。如何是树上的如来?如何是屎中的世尊?会了么!会了么!只须在古今人心处立定脚跟便是! 正谓:庭前柏子树,荣枯两相关。只在树上寻,不在树上见。 又:干屎撅,干屎撅,摸得着,看不见,若看见,屎塞眼。
再谈佛法是“心法”的问题:佛法是心法。是佛陀把一个圆满完整的 再谈佛法是“心法”的问题: 佛法是心法。是佛陀把一个圆满完整的“心”,分成两边来说,所以说两边法中的那一边都不是。这也就是为什么总强调要“不落两边”。 要注意的问题是,这个绝对独立的心不存在“两边”以外。两边法中的哪一边都是这个心。我们须证悟的是:对圆满自足的心而言,对立的两边中,彼就是此,此即是彼。莫在两边中加以分别取舍。也就是说,心不在两边法之外寻。心恰在两边法之中见。即‘不落两边,不离两边。 非是两边法,恰是两边法。’ 因为两边法中,哪一边都是。所以若在两边法中分辩取舍,那就两个边都不是了。我们更习惯的是在人我境相中分别取舍去,所以也就在喜恶得失中挣扎出没。 随缘入境,莫逃莫避,莫弃莫离。且在一副身心担当处,感知领悟印证:拿起即是放下,放下才能拿起。两边法即是“不二”法。“不二”法即是两边法。 ——《十三解》
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 青山不举足 日下不挑灯
四十九年切切心,如是我闻处处闻。人天道尽皆梦语,无声无字问众 四十九年切切心, 如是我闻处处闻。 人天道尽皆梦语, 无声无字问众生。
满目枯华无处落,漫天风起不动尘。指前端起一轮月,古今天地尽藏 满目枯华无处落, 漫天风起不动尘。 指前端起一轮月, 古今天地尽藏身。
江湖人散后,波心不载舟。如烟随处是,明月起心头。 江湖人散后, 波心不载舟。 如烟随处是, 明月起心头。
处处无家处处家,笙歌夜夜醉百花。佳人多情独自许,唱尽相思待郎 处处无家处处家, 笙歌夜夜醉百花。 佳人多情独自许, 唱尽相思待郎知。
第一义 一切文字知解,言教声闻,不过是行履中的杖策,杖策下 第一义 一切文字知解,言教声闻,不过是行履中的杖策,杖策下的阶级,阶级中的行止。文字般若非真般若。言教菩提亦非真菩提。 何为言教文字中的真货色?只须在一切文字知解处,一切声闻言教处,捣瞎那能见的眼,塞聋那能听的耳,再向无眼无耳处问:尚有见不?尚有闻不?若言有所见.有所闻,是白瞎了这副耳目!若言无所见无所闻,是真瞎了那双耳眼! 杖策处须撒手。阶级上须直入。行止中须无住。如何做得?只须在佛处,法处,僧处,见不是佛不是法不是僧。不是佛法僧时是什么?是老汉的“不思量”。不思量处是什么?是大众的“寻亦非”。 思不得也,且行。思不得也,且行。会得此中意,即是三大阿僧袛劫一剎而至,三十二好相无嘴无脸而得。 宁十二解问,多此一举,解亦非解。故称“十三解”。 十三解,谁人问?又谁人解?待老汉逞棒自罚!! 正是: 见心见性唯此事,如来原本不识人。 只道耳目无处用,无头无面入凡尘。
见心歌见心歌见是见,闻是见,见闻觉知都是见。且于见中觅‘不见 见心歌 见心歌 见是见,闻是见, 见闻觉知都是见。 且于见中觅‘不见’, 觅到不见是真见。 见是真,真是见, 见到真时莫真见, 若要真见是不见。 东也见,西也见, 见东见西总不见。 见此是,见彼是, 见此见彼都不是。 周身遍观十方界, 当体一照歇即现。 一刹歇,一刹见, 耳目知觉无头面。 无高下,无深浅, 平川等同妙高巅。 莫言圣,莫言凡, 起足落足同一般。 身外何偿存一物, 心生诸缘念念间。 摸尽全象全无物, 全无物处耳鼻全。 老汉聊做见心歌, 会者自会任嘴脸。 用心且做俗中汉, 休心即见如来面。 做如来,做俗汉, 一心万象尽森然。 尽森然处莫取舍, 莫取舍中无分辩。 无分辩,无取舍, 红尘净土两方便。 ——选自宁十二 《问道十三解》
闲文闲武寄闲身,尘缘几度蹉跎人。一苇渡尽沧海静,看取波心第一 闲文闲武寄闲身, 尘缘几度蹉跎人。 一苇渡尽沧海静, 看取波心第一轮。
童面衰颜自分明,明镜秋霜两不惊。踏遍庐山何处是?归罢见取鬓边 童面衰颜自分明, 明镜秋霜两不惊。 踏遍庐山何处是? 归罢见取鬓边青。 二 青眸峨冠美少年, 长须雪鬓百结衫。 两处归来一处笑, 同是故人旧容颜。
闲时只向桥头立,乡关声影不相疑。水声漫漫才过耳,无间重重尽东 闲时只向桥头立, 乡关声影不相疑。 水声漫漫才过耳, 无间重重尽东西。 二 一念一心俱无间, 地藏见易别时难。 自从识得如来意, 了却相思在眼前。
秋月遍照当头事,历历阶前自分明。一段心事欲相告,待到相逢已忘 秋月遍照当头事, 历历阶前自分明。 一段心事欲相告, 待到相逢已忘言。
什么是“明心见性”?“心”是指圆满自足之心。“性”是指空有不 什么是“明心见性”? “心”是指圆满自足之心。“性”是指空有不二之性。圆满自足就是空有不二,空有不二就是圆满自足。都是指这个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此心此性不唯是理论层面,更是在体认上明觉明见,是咬到尝着的顿悟。在真正的佛法上,没有高低深浅之分,只有悟与不悟之别。见悟此心的是佛门本色,本该如此,是见性起修的启点。不悟此心,终是佛门外道。行似盲人摸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总在相上东碰西撞,没个出路。 明心见性后,见山见水又如何?见山依旧是山。见水依旧是水。只是不仅仅只向山上见,不仅仅只向水上见。但从一相上向空处见,从空处向相上行。空不离有,有便是空。摸尽全象,未着一物。未着一物处,耳鼻俱全。努力努力,如来不远,唯在目前。莫做分别取舍,而从分别取舍中见。庭前柏子树,耳畔闲语言,会到此中意,低头做俗汉!! ——《十三解》
一剪剪红烛照高楼,美人妆罢望不休。人声来去皆疑是,空付相思路 一 剪剪红烛照高楼,美人妆罢望不休。 人声来去皆疑是,空付相思路尽头。 二 了却相思小庭幽,红烛不减月满秋。 任凭车马千番过,良人已归卧心头。
又删 又删
如何能明心见性?“尽乾坤是个眼”。且向那万象森罗皆碍眼处,一 如何能明心见性? “尽乾坤是个眼”。且向那万象森罗皆碍眼处,一棒打去。直打的眼不能睁,耳不能听,心不能动。然后下言直问:有见不?休待这厮言,休待这厮不言,再急打三十棒。只向那躲不得,迎不得处,进不得,退不得处,言不得,默不得处横棒再问:会是不会?此刻,若真个眼正,心正,自可当下一立,向非佛非魔处,一个好人处,古今一个头处,老汉的棒打无痕处,说是说非去。论取论舍去。做嘴做脸去……。 正是: 搜些冷饭,管饱饥汉。五味杂陈,盐酱自添。咬到尝着,只莫分辩。
明心见性后如何修行?见性前的修行主旨是“见心”。不见心则不解 明心见性后如何修行? 见性前的修行主旨是“见心”。不见心则不解如来真实义。见性后的修行呢?则是如何用心。古德云:“但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处”。何为眼正?“尽乾坤是个眼。”眼眼皆是,眼眼皆非。但莫在是非处做眼眼取舍的便是。何又为行正?莫问用心处的物相,但求心启处的见取。切莫信他标榜着的“无心道人,无事道人,不思量的行者”,无心便是心,无事就是事,不思量处且思量!且收拾身心,随缘入相,做个‘随相如来去’。三千云水,沥尽烟霞。一念用心,多点俗气。没什么最高境界,最大成就。只有本来面目明了,本色行止的相印。一切见形见迹,闻声闻色,炫人耳目,圣凡高下,佛处魔处,尽一棒打杀了事。然后,落得个平常心,平常事,平常过。
西江月出门千颜万面,回来自家嘴脸。云水三千都踏遍,对镜忽然看 西江月 出门千颜万面,回来自家嘴脸。云水三千都踏遍,对镜忽然看见。 一颦一笑相随,喜怒动静不违。打碎明镜谁还见?照镜人儿不变。 ——《禅门见月》
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在?雪岩钦问高峰妙禅师:日间浩浩 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在? 雪岩钦问高峰妙禅师:日间浩浩时,还做得主吗?答:做得主。又问:睡梦中做得主吗?答:做得主。又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在什么处?师无语以对。为什么无语?心上不明,见地不清,当然也就讲不出明白话了。 自此,高峰妙禅师便立誓:“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后过了数年,“因同宿推枕坠地作声,廓然大彻。”同一宿舍的道友睡觉时枕头“砰”的一声掉到地上,于是就大彻大悟了。高峰妙到底悟了什么?后世的学人道友常常在此处发问。宁十二有诗一首,可于此处一窥其妙高门径: 半醒山峦半醒峰,雾霭深处不闻钟。 当耳谁闻第一响,觉时已做第二声。 此刻恰半醒半睡知际,一念未动,六根俱寂。忽地一声当耳传来,虽醒未及辩,虽觉未及思,此即所谓“情境契机”,当下念念心流,刹那而断,一念见空,豁然而悟。此事可遇不可求,可知不可修。稍加动心分别,已落耳目觉知之上,越思越悖,学寻越离,虽三藏十二部经典倒背如流,也已是十万八千里以外说事了。 故高峰妙禅师闻枕头坠地作响,便是“第一响”当下入耳,入耳作相非相,即见这“明恍恍,孤零零,赤条条,和融融”的当体即现,当前即得。若入耳目中事,便与彻悟无缘了。 那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见?高峰妙悟后,只道是“远客归故乡”。宁十二聊作一答:相见不相认,相认非故人。万里漂泊客,归来未动身。
五台山宾旅遇雨感题湿光水气透晓窗,远峰近寺皆茫茫。似闻钟声才 五台山宾旅遇雨感题 湿光水气透晓窗,远峰近寺皆茫茫。 似闻钟声才倾耳,一片潇潇是他乡。 二 轻寒渐起思乡意,问罢山川觅归途。 舟帆车马三千里,及至方知未动足。 三 故人何处觅芳踪?云山重重风影从。 梦里遍寻潇潇雨,一觉揽镜恰相逢。
西江月出门千颜万面,回来自家嘴脸。三千云水都踏遍,对镜忽然看 西江月 出门千颜万面,回来自家嘴脸。三千云水都踏遍,对镜忽然看见。 一颦一笑相随,喜怒动静不违,打碎明镜谁还见?照镜人儿不变。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