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 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行未证之理,是滞理。行理互即,是谓修行。 初关,重关,牢关。一心三关,是搬文弄理,实无三关。唯见性起修,圆融为是,方便说辞罢了。 一切修为从见性始,为最初根本基础。不见心性,如盲人夜行,百无是处。何为见性?见性即是见空,空性不离幻有,故见性即是明心。 空无边时,不见纤尘。心无量处,遍及十方。明心见性,心性本不二。 乍见空性,皆是偏空。且惊且异,逐之守之,藏掖无处。不知一空俱空,全体无碍,此即本来面目之处。 空性当从何处见?见与不见,皆是在一念心起之处。一念即起,念念相递,五蕴交织,根尘攀染,识识成障,不见本心。一念觉明之际,后念未至,前念已起,念念之间,于刹那时,如刀过流水,空性现前。此际也,不可寻,不可逐,不可思量得,不拘行住坐卧,但须机缘契合,撞在心头,当下根尘脱落,一觉而明。 初见心性,只是偏空,相性不能圆熟故。见空不能起用,见境总被相转,落守静空之相。如守无数家财不能受用,贫儿终是贫儿。 重关牢关,安立名相,无他,唯日臻圆熟融和之义。入种种境而不做相上见。觉一念明而起种种用。立无为处而可为一切可以为。入涅槃境而行婆娑遍三界。立于空明,行于境相。空有双行,性相互立,俱存俱泯,互融不二。 保任者,保圆融而任行用也。 故见性明心,理之极也。圆融任用,行之极也。理至极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行至极处,碎镜而见,泯月而照。无事凡夫,俗来俗往,忘法忘佛。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 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行未证之理,是滞理。行理互即,是谓修行。 初关,重关,牢关。一心三关,是搬文弄理,实无三关。唯见性起修,圆融为是,方便说辞罢了。 一切修为从见性始,为最初根本基础。不见心性,如盲人夜行,百无是处。何为见性?见性即是见空,空性不离幻有,故见性即是明心。 空无边时,不见纤尘。心无量处,遍及十方。明心见性,心性本不二。 乍见空性,皆是偏空。且惊且异,逐之守之,藏掖无处。不知一空俱空,全体无碍,此即本来面目之处。 空性当从何处见?见与不见,皆是在一念心起之处。一念即起,念念相递,五蕴交织,根尘攀染,识识成障,不见本心。一念觉明之际,后念未至,前念已起,念念之间,于刹那时,如刀过流水,空性现前。此际也,不可寻,不可逐,不可思量得,不拘行住坐卧,但须机缘契合,撞在心头,当下根尘脱落,一觉而明。 初见心性,只是偏空,相性不能圆熟故。见空不能起用,见境总被相转,落守静空之相。如守无数家财不能受用,贫儿终是贫儿。 重关牢关,安立名相,无他,唯日臻圆熟融和之义。入种种境而不做相上见。觉一念明而起种种用。立无为处而可为一切可以为。入涅槃境而行婆娑遍三界。立于空明,行于境相。空有双行,性相互立,俱存俱泯,互融不二。 保任者,保圆融而任行用也。 故见性明心,理之极也。圆融任用,行之极也。理至极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行至极处,碎镜而见,泯月而照。无事凡夫,俗来俗往,忘法忘佛。
大道至简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 大道至简 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杂的名相概念又障碍着我们对佛义的正确理解。那什么是佛法的中心要义?能不能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解析呢?!大道至简,现在我们尝试而为之。 何为佛法?即心即佛,佛法就是心法。是何者为心,心为何物之法。简单而言,就是心与相之法,是心与相辨证关系的法。 何者是心?指心体也,自性也。如来藏也。其不生不灭,不迁不动。含藏万有,无所不容。 何者为相?凡于五蕴合和之内,六识根尘之中者皆为相。就是说不论主观、客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相。 心动则相出。相出则心现。一切相都是心的反映。种种心都借相来体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相是有生有灭的。故在有生有灭的相中若不能见本心自性时,一切所做,即做,能做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俗谛法,生死轮回法,生灭法,两边法,不究竟解脱法。 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即在生灭不已的种种相中,能当下证悟本心自性,即是直入无为法中。无为法即胜义谛,即第一义,即大涅槃,即究竟解脱法。根本上说,无为不是法,就如同涅槃不是法一样,它们是见悟自性后进入境界(姑且称名境界吧)。 无为法不离有为法,是行一切有为法而不住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分界线就是看是否见得自性。把无为法,涅槃法当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得而去求取,那所谓的无为法,涅槃法也只是生灭法。 一切法都是相。不住一切法就是性。就是本心。一法上有生灭,一切法上都有生灭。从生灭本身而言,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从整体的生灭现象而言,生灭现象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换言之,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恒的。有无边的心就有无量的相。心动相出,相出心显,二者互为因果,如形影相依。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也是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法也是生灭法。” 心即是相。相即是心。相相相映,心心无碍。一切法从心性上说即所谓“一真一切真。”从心用的相上说,就是所谓的“一假一切假”。 经义言,一法空,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自性亦空。此何意? 一切法皆因缘假合而生,缘聚则暂生,缘尽则散灭,中如空花梦幻,无真实义处。故一法如一切法,一空尽空。故说缘起性空。 一切缘从何而起?从何而空?一切因缘假合无不从五蕴六根而起,合和而成天地万物。五蕴六根者,无不是妄想攀缘合和而用,即用即散,即生即灭。故诸相空尽,唯空不空,真实不动,不生不灭。故说诸相乃成,当体即空。空乃其性也。故说自性亦空。 不生不灭,乃是从诸相实相的角度而言,唯空不空。空无自性,自性也空是从缘起之角度而言,无缘起之相,则无性空之说。离相言性,空无自性可言。 佛法乃心法。亦是内外合和之身心之法。尽虚空,遍法界不过是此副身心之间罢了。此心五蕴六根之用,先成假合妄我之相,我相用我心 ,而成天地万物一切诸相。故说我在何处?我在一切相处,我在一切法处,我在一切缘起处。我相在,为一切不了义法。我相不住,非我非相际,即一切法皆为了义法。 见性即见非我。 此心亦名如来藏。故说此心乃空有不二义。此心不空,万有不藏。万有藏处,此心空处。故说此心空性无边,万有无量。故一相是此心,一切相皆为此心。见一相是空,见一切相皆空,即是见此空性无边,即见如来。 大道至简,唯心是真。草言了了,是尔是尔!宁合掌三拜。
大道至简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 大道至简 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杂的名相概念又障碍着我们对佛义的正确理解。那什么是佛法的中心要义?能不能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解析呢?!大道至简,现在我们尝试而为之。 何为佛法?即心即佛,佛法就是心法。是何者为心,心为何物之法。简单而言,就是心与相之法,是心与相辨证关系的法。 何者是心?指心体也,自性也。如来藏也。其不生不灭,不迁不动。含藏万有,无所不容。 何者为相?凡于五蕴合和之内,六识根尘之中者皆为相。就是说不论主观、客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相。 心动则相出。相出则心现。一切相都是心的反映。种种心都借相来体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相是有生有灭的。故在有生有灭的相中若不能见本心自性时,一切所做,即做,能做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俗谛法,生死轮回法,生灭法,两边法,不究竟解脱法。 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即在生灭不已的种种相中,能当下证悟本心自性,即是直入无为法中。无为法即胜义谛,即第一义,即大涅槃,即究竟解脱法。根本上说,无为不是法,就如同涅槃不是法一样,它们是见悟自性后进入境界(姑且称名境界吧)。 无为法不离有为法,是行一切有为法而不住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分界线就是看是否见得自性。把无为法,涅槃法当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得而去求取,那所谓的无为法,涅槃法也只是生灭法。 一切法都是相。不住一切法就是性。就是本心。一法上有生灭,一切法上都有生灭。从生灭本身而言,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从整体的生灭现象而言,生灭现象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换言之,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恒的。有无边的心就有无量的相。心动相出,相出心显,二者互为因果,如形影相依。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也是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法也是生灭法。” 心即是相。相即是心。相相相映,心心无碍。一切法从心性上说即所谓“一真一切真。”从心用的相上说,就是所谓的“一假一切假”。 经义言,一法空,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自性亦空。此何意? 一切法皆因缘假合而生,缘聚则暂生,缘尽则散灭,中如空花梦幻,无真实义处。故一法如一切法,一空尽空。故说缘起性空。 一切缘从何而起?从何而空?一切因缘假合无不从五蕴六根而起,合和而成天地万物。五蕴六根者,无不是妄想攀缘合和而用,即用即散,即生即灭。故诸相空尽,唯空不空,真实不动,不生不灭。故说诸相乃成,当体即空。空乃其性也。故说自性亦空。 不生不灭,乃是从诸相实相的角度而言,唯空不空。空无自性,自性也空是从缘起之角度而言,无缘起之相,则无性空之说。离相言性,空无自性可言。 佛法乃心法。亦是内外合和之身心之法。尽虚空,遍法界不过是此副身心之间罢了。此心五蕴六根之用,先成假合妄我之相,我相用我心 ,而成天地万物一切诸相。故说我在何处?我在一切相处,我在一切法处,我在一切缘起处。我相在,为一切不了义法。我相不住,非我非相际,即一切法皆为了义法。 见性即见非我。 此心亦名如来藏。故说此心乃空有不二义。此心不空,万有不藏。万有藏处,此心空处。故说此心空性无边,万有无量。故一相是此心,一切相皆为此心。见一相是空,见一切相皆空,即是见此空性无边,即见如来。 大道至简,唯心是真。草言了了,是尔是尔!宁合掌三拜。
大道至简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 大道至简 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杂的名相概念又障碍着我们对佛义的正确理解。那什么是佛法的中心要义?能不能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解析呢?!大道至简,现在我们尝试而为之。 何为佛法?即心即佛,佛法就是心法。是何者为心,心为何物之法。简单而言,就是心与相之法,是心与相辨证关系的法。 何者是心?指心体也,自性也。如来藏也。其不生不灭,不迁不动。含藏万有,无所不容。 何者为相?凡于五蕴合和之内,六识根尘之中者皆为相。就是说不论主观、客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相。 心动则相出。相出则心现。一切相都是心的反映。种种心都借相来体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相是有生有灭的。故在有生有灭的相中若不能见本心自性时,一切所做,即做,能做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俗谛法,生死轮回法,生灭法,两边法,不究竟解脱法。 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即在生灭不已的种种相中,能当下证悟本心自性,即是直入无为法中。无为法即胜义谛,即第一义,即大涅槃,即究竟解脱法。根本上说,无为不是法,就如同涅槃不是法一样,它们是见悟自性后进入境界(姑且称名境界吧)。 无为法不离有为法,是行一切有为法而不住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分界线就是看呃是否见得自性。把无为法,涅槃法当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得而去求取,那所谓的无为法,涅槃法也只是生灭法。 一切法都是相。不住一切法就是性。就是本心。一法上有生灭,一切法上都有生灭。从生灭本身而言,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从整体的生灭现象而言,生灭现象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换言之,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恒的。有无边的心就有无量的相。心动相出,相出心显,二者互为因果,如形影相依。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也是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法也是生灭法。” 心即是相。相即是心。相相相映,心心无碍。一切法从心性上说即所谓“一真一切真。”从心用的相上说,就是所谓的“一假一切假”。 经义言,一法空,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自性亦空。此何意? 一切法皆因缘假合而生,缘聚则暂生,缘尽则散灭,中如空花梦幻,无真实义处。故一法如一切法,一空尽空。故说缘起性空。 一切缘从何而起?从何而空?一切因缘假合无不从五蕴六根而起,合和而成天地万物。五蕴六根者,无不是妄想攀缘合和而用,即用即散,即生即灭。故诸相空尽,唯空不空,真实不动,不生不灭。故说诸相乃成,当体即空。空乃其性也。故说自性亦空。 不生不灭,乃是从诸相实相的角度而言,唯空不空。空无自性,自性也空是从缘起之角度而言,无缘起之相,则无性空之说。离相言性,空无自性可言。 佛法乃心法。亦是内外合和之身心之法。尽虚空,遍法界不过是此副身心之间罢了。此心五蕴六根之用,先成假合妄我之相,我相用我心 ,而成天地万物一切诸相。故说我在何处?我在一切相处,我在一切法处,我在一切缘起处。我相在,为一切不了义法。我相不住,非我非相际,即一切法皆为了义法。 见性即见非我。 此心亦名如来藏。故说此心乃空有不二义。此心不空,万有不藏。万有藏处,此心空处。故说此心空性无边,万有无量。故一相是此心,一切相皆为此心。见一相是空,见一切相皆空,即是见此空性无边,即见如来。 大道至简,唯心是真。草言了了,是尔是尔!宁合掌三拜。
见性成佛与见性不成佛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见性成佛”是禅 见性成佛与见性不成佛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见性成佛”是禅宗高举了千余年的大旗。在此旗帜下,禅门的宗师宗祖们喝佛骂祖,斩佛斩魔,渡众无数。成为佛教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为什么到了现在,一些佛门中人站出来说“见性不称佛”了。归根结底,就是在一个“相”字上过不去。聊做分析,概为其下: 佛教与佛法不是同一的。禅宗的见性成佛,是把“佛”从宗教的光环中请下来的。是放在佛与凡夫同此一心的佛法中,泯除了佛陀至高至圣,至功至伟等一切外相,也泯除了凡夫们卑微平凡等一切外相,但问此心此性,见取了圆满自足的自性的,就是见取了天地宇宙间的绝对永恒的真理,就是觉悟者,就是佛。所以佛是觉悟者,是觉悟了的凡夫。那些佛陀与凡夫的外相,只是梦幻泡影,是相对而有限的。是绝对恒一真理以外的东西。那些称见性不成佛的人士,恰恰是不能见性的俗汉,东碰西撞的困在种种外相上不能自拔。自性圆满不用修,能修的只能是外相。心是无量的,索求也就是不竭的,修幻相也是成佛的标准的话,那十方诸佛也就成了一群大佛小佛,高佛低佛了,可笑可笑!! 带有宗教色彩的佛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佛法中的佛是不离因果法,不离两边法,也不离贪嗔痴的。只不过是一个与众生相同心常明不昧。用带有宗教色彩的佛去理解佛法中的佛,只能是见相住相,以幻修幻了。 “见性”是说咸道酸后的咬到尝着。是“实际理地”的亲力亲为。缺少了身心上的实证,不见心,不破相,枉度百岁,不出佛门“外道”!见性成佛与见性不成佛。
关于“不落两边”?两边法是世间法,是日常法,是有为法。一切用 关于“不落两边”? 两边法是世间法,是日常法,是有为法。一切用心用意的都是“两边法”。佛陀四十九年,巧设三乘,广说人天,为的就是让众生明白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呢?一切用心用意,如水如流,念念不绝。一切沉浮挣扎,由是而生。如挥刀断水一般,能于剎那间斩断念念心流。即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际,于此刹那间,你见取的是什么?!那就是此万法唯心的,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只要能“不落两边”,不加分别取舍的,就能实证佛陀所说的“一真法界”。 为什么说是“实证”?这正是佛法不同与其它宗教学说的地方。佛法揭示的是世界的来源与出处:即不落此身心之间,亦不离此身心之间。故在自家身心之上,真正的“咬到尝着”,才不负佛门行者的本色。“赵州梨子什么味道?若说赵州,不是此梨。”“咬到尝着,酸咸如何?日日餐餐,总是这个。”不能实证什么是不落两边,就只剩对佛法大义的臆测了,末法也终究只能是末法! 问:不落两边,是否有个“境界”可入,有个“境界”可守?答:没有。即没境可入,也没境可守。不落两边即是心无所住。不落不住本身就是此副身心的本来面目。因不落两边,故尽容一切两边世界。因无所住,故住一切可住处。不论证不证得,见不见取,本来面目不动不迁,无舍无离。有境可入可守,依旧不离两边。 如何实证不落两边? 寻师去,访友去。拜佛拜祖去,念经念咒去,名利场中去,爱别离去,怨憎会去,向红尘万丈去,向一切起心动念中去,来去皆道场,相相是如来。不必时时提起,只需刻刻不忘。一旦情景契机,因缘聚 合,当下放下即是,立地成佛。 ——《问道十三解》
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用,则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 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有所用,则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心有所住,则相有所现。故相有所出,相有所现,则天地万物生焉,圣凡喜恶生焉。此即为万法唯心之总原理也。 明心见性之前,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在住相生心。都在用妄心妄念。无论是参禅打坐,还是持咒念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打“妄想”。是在念念相递,相相不竭中求此舍彼地分别取舍着,如同走在“无间道”上,难以自拔。 故而,佛告众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加分别取舍。“生其心”就是用其心。连成整句就是“不加分别取地用心”。如何能“不分别取地用心呢”?实际上,做到“无所住”,就是“明心见性”,是见取了自心圆满自足,涵容万有的本来面目。故万法唯心,出则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入则平一万 物,圆融无分。求无所求,取无所取,舍无所舍,失亦无所失。自足自是,圆满不二。故而知之,“无所住”者,是须实际理地亲历亲为亲证而后明后觉者。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随缘入相,入一切身心经行中去。心无所住,故可住一切可住处。心无所生,故可生一切生心处。住而无心,无心而住,住无住处。正谓:心无所住恰恰住,处处生心恰无心。此更是佛陀直透见性成佛的不二法门,大机大用的“入世”手段。
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在?雪岩钦问高峰妙禅师:日间浩浩 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在? 雪岩钦问高峰妙禅师:日间浩浩时,还做得主吗?答:做得主。又问:睡梦中做得主吗?答:做得主。又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在什么处?师无语以对。为什么无语?心上不明,见地不清,当然也就讲不出明白话了。 自此,高峰妙禅师便立誓:“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后过了数年,“因同宿推枕坠地作声,廓然大彻。”同一宿舍的道友睡觉时枕头“砰”的一声掉到地上,于是就大彻大悟了。高峰妙到底悟了什么?后世的学人道友常常在此处发问。宁十二有诗一首,可于此处一窥其妙高门径: 半醒山峦半醒峰,雾霭深处不闻钟。 当耳谁闻第一响,觉时已做第二声。 此刻恰半醒半睡知际,一念未动,六根俱寂。忽地一声当耳传来,虽醒未及辩,虽觉未及思,此即所谓“情境契机”,当下念念心流,刹那而断,一念见空,豁然而悟。此事可遇不可求,可知不可修。稍加动心分别,已落耳目觉知之上,越思越悖,学寻越离,虽三藏十二部经典倒背如流,也已是十万八千里以外说事了。 故高峰妙禅师闻枕头坠地作响,便是“第一响”当下入耳,入耳作相非相,即见这“明恍恍,孤零零,赤条条,和融融”的当体即现,当前即得。若入耳目中事,便与彻悟无缘了。 那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见?高峰妙悟后,只道是“远客归故乡”。宁十二聊作一答:相见不相认,相认非故人。万里漂泊客,归来未动身。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