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关于“不落两边”?两边法是世间法,是日常法,是有为法。一切用 关于“不落两边”? 两边法是世间法,是日常法,是有为法。一切用心用意的都是“两边法”。佛陀四十九年,巧设三乘,广说人天,为的就是让众生明白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呢?一切用心用意,如水如流,念念不绝。一切沉浮挣扎,由是而生。如挥刀断水一般,能于剎那间斩断念念心流。即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际,于此刹那间,你见取的是什么?!那就是此万法唯心的,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只要能“不落两边”,不加分别取舍的,就能实证佛陀所说的“一真法界”。 为什么说是“实证”?这正是佛法不同与其它宗教学说的地方。佛法揭示的是世界的来源与出处:即不落此身心之间,亦不离此身心之间。故在自家身心之上,真正的“咬到尝着”,才不负佛门行者的本色。“赵州梨子什么味道?若说赵州,不是此梨。”“咬到尝着,酸咸如何?日日餐餐,总是这个。”不能实证什么是不落两边,就只剩对佛法大义的臆测了,末法也终究只能是末法! 问:不落两边,是否有个“境界”可入,有个“境界”可守?答:没有。即没境可入,也没境可守。不落两边即是心无所住。不落不住本身就是此副身心的本来面目。因不落两边,故尽容一切两边世界。因无所住,故住一切可住处。不论证不证得,见不见取,本来面目不动不迁,无舍无离。有境可入可守,依旧不离两边。 如何实证不落两边? 寻师去,访友去。拜佛拜祖去,念经念咒去,名利场中去,爱别离去,怨憎会去,向红尘万丈去,向一切起心动念中去,来去皆道场,相相是如来。不必时时提起,只需刻刻不忘。一旦情景契机,因缘聚 合,当下放下即是,立地成佛。 ——《问道十三解》关于“不落两边”?
既然佛法的意义是了身心,那么身心又如何而了呢?首先,何者为“ 既然佛法的意义是了身心,那么身心又如何而了呢?首先,何者为“身心?”心为体,身为用,一副身心便是体用为一。便是空有不二。心有所用,当下便落在“我”字上,我字一起,此身即现,一应三千大千世界由是而出。外至十方佛国,无量宝刹。内至一意之间圣凡喜恶,无不从此身之眼耳鼻舌身意而有,无不从此身之色声香味触法而现。故说此身心者,乃我心做我相而成天地万物一切诸相!故说“一钵盛尽十方米,细数粒粒是此身”。已知一切天地诸相即我之心,即我之相,即此一副身心之间耳。那如何为之了? 能明见此心本是一体,体性本为不二,即为明心见性。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俱是见偏不见圆,落两边执住法中。不能明心见性,则不足以谈“了身心”! 此心一明,即知空性无边,本无所灭。万有无量,本无所竭。故随缘而入一切相中去,莫取莫舍,莫弃莫离,以一切相皆可见此心故。 故此心用即是不了,且于不了处,大用无妨!大用无妨处,亦是了此身心处,以相相是心,心心见性故! 故佛法之“了身心”之法,不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是身心随缘之圆满法。 ——宁十二《问道十三解》既然佛法的意义是了身心,那么身心又如何而了呢?
什么是“万法唯心”?万法唯心是佛法中一切门宗,一切言说所遵循 什么是“万法唯心”? 万法唯心是佛法中一切门宗,一切言说所遵循的核心共法。是佛法世界观中的世间法。是佛法赖以存在的基石。它不是释迦牟尼佛创建的学说,而是佛陀在探寻真理时,发意现的一个定律。并把这个定律演绎发扬成一部佛法,至今两千余年薪火不息,度众无数。 那什么才是“万法唯心”呢?是指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主观的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理世界,都是从心而有,依心而存的。“心”,如规如矩,如刀如尺。一番得失取舍,增减喜恶后,“心”的世界也就呈现了。所以,佛法上常说:用心则有,无心则空。用心,是指用一切的感官去感知——即眼耳鼻舌身意上的见闻觉知。无心则空,是说在念念不绝,心心相递的感官功用中,如抽刀断水一般,把心念之流于剎那间截断,心念一断即是“无心”。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用心则有的——也就是天地万物,太宇森罗的本来面目。以及依附于本来面目之上的,镜花水月般的幻相。注意了,空和有不只是理论层面的,更须在实践中实证而出的,是切实咬到尝着的明明不昧。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悟”。所以说悟透空和有,打杀佛与魔。 个体感官上的见闻觉知,会显出个性显明的个体世界,即所谓的“境由心生”。共体感官上的见闻觉知,现出的则是共性的共同世界,即所谓的“客观物理世界”。 不论是主观,客观,精神还是物质,没有心的分别取舍,也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划分和归类。所以,不同的个体之间,世界的色彩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群体之间,世界的状貌也是不同的。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相。“万法唯心”由是而已。 由万法唯心故,故佛法乃是心法。故宁十二谓之“不知心不足言佛法,不知心不足道如来”。 ——选《问道十三解》什么是“万法唯心”?
一桩关于耳根圆通的公案 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在? 雪岩钦问高峰妙禅师:日间浩浩时,还做得主吗?答:做得主。又问:睡梦中做得主吗?答:做得主。又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在什么处?师无语以对。为什么无语?心上不明,见地不清,当然也就讲不出明白话了。 自此,高峰妙禅师便立誓:“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后过了数年,“因同宿推枕坠地作声,廓然大彻。”同一宿舍的道友睡觉时枕头“砰”的一声掉到地上,于是就大彻大悟了。高峰妙到底悟了什么?后世的学人道友常常在此处发问。宁十二有诗一首,可于此处一窥其妙高门径: 半醒山峦半醒峰,雾霭深处不闻钟。 当耳谁闻第一响,觉时已做第二声。 此刻恰半醒半睡知际,一念未动,六根俱寂。忽地一声当耳传来,虽醒未及辩,虽觉未及思,此即所谓“情境契机”,当下念念心流,刹那而断,一念见空,豁然而悟。此事可遇不可求,可知不可修。稍加动心分别,已落耳目觉知之上,越思越悖,学寻越离,虽三藏十二部经典倒背如流,也已是十万八千里以外说事了。 故高峰妙禅师闻枕头坠地作响,便是“第一响”当下入耳,入耳作相非相,即见这“明恍恍,孤零零,赤条条,和融融”的当体即现,当前即得。若入耳目中事,便与彻悟无缘了。 那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见?高峰妙悟后,只道是“远客归故乡”。宁十二聊作一答: 相见不相认,相认非故人。 万里漂泊客,归来未动身。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