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再谈佛法是“心法”的问题:佛法是心法。是佛陀把一个圆满完整的 再谈佛法是“心法”的问题: 佛法是心法。是佛陀把一个圆满完整的“心”,分成两边来说,所以说两边法中的那一边都不是。这也就是为什么总强调要“不落两边”。 要注意的问题是,这个绝对独立的心不存在“两边”以外。两边法中的哪一边都是这个心。我们须证悟的是:对圆满自足的心而言,对立的两边中,彼就是此,此即是彼。莫在两边中加以分别取舍。也就是说,心不在两边法之外寻。心恰在两边法之中见。即‘不落两边,不离两边。 非是两边法,恰是两边法。’ 因为两边法中,哪一边都是。所以若在两边法中分辩取舍,那就两个边都不是了。我们更习惯的是在人我境相中分别取舍去,所以也就在喜恶得失中挣扎出没。 随缘入境,莫逃莫避,莫弃莫离。且在一副身心担当处,感知领悟印证:拿起即是放下,放下才能拿起。两边法即是“不二”法。“不二”法即是两边法。 ——《问道十三解》
关于“不落两边”?两边法是世间法,是日常法,是有为法。一切用 关于“不落两边”? 两边法是世间法,是日常法,是有为法。一切用心用意的都是“两边法”。佛陀四十九年,巧设三乘,广说人天,为的就是让众生明白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呢?一切用心用意,如水如流,念念不绝。一切沉浮挣扎,由是而生。如挥刀断水一般,能于剎那间斩断念念心流。即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际,于此刹那间,你见取的是什么?!那就是此万法唯心的,人我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只要能“不落两边”,不加分别取舍的,就能实证佛陀所说的“一真法界”。 为什么说是“实证”?这正是佛法不同与其它宗教学说的地方。佛法揭示的是世界的来源与出处:即不落此身心之间,亦不离此身心之间。故在自家身心之上,真正的“咬到尝着”,才不负佛门行者的本色。“赵州梨子什么味道?若说赵州,不是此梨。”“咬到尝着,酸咸如何?日日餐餐,总是这个。”不能实证什么是不落两边,就只剩对佛法大义的臆测了,末法也终究只能是末法! 问:不落两边,是否有个“境界”可入,有个“境界”可守?答:没有。即没境可入,也没境可守。不落两边即是心无所住。不落不住本身就是此副身心的本来面目。因不落两边,故尽容一切两边世界。因无所住,故住一切可住处。不论证不证得,见不见取,本来面目不动不迁,无舍无离。有境可入可守,依旧不离两边。 如何实证不落两边? 寻师去,访友去。拜佛拜祖去,念经念咒去,名利场中去,爱别离去,怨憎会去,向红尘万丈去,向一切起心动念中去,来去皆道场,相相是如来。不必时时提起,只需刻刻不忘。一旦情景契机,因缘聚 合,当下放下即是,立地成佛。 ——《问道十三解》关于“不落两边”?
1.妄念来了怎么办?2.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独尊什么?3.如 1.妄念来了怎么办? 2.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独尊什么? 3.如何是佛?如何是佛心?如何是佛法大意? 4.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如何是第一机? 5.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 6.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7.何等为如来种?汝因何种修菩提? 8.佛曰诸法如幻,请问诸法实相是否如幻? 9.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10.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今还有祖师西来意吗?
关照三题诗 关照三题诗
自家之心,就是指无缺无遗,自足自是的圆满不二之心。唯此一心。 自家之心,就是指无缺无遗,自足自是的圆满不二之心。唯此一心。此一心之外,再无它心。此心佛与众生共用之。佛陀明觉明见此心,故广说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皆是欲说明此心。众生昧昧不明,故妄用此心,称谓“妄心”。“妄”,不明也!是众生妄用,而非此心为妄。故妄心的本来面目,即是此圆满不二之心。故言见取、皈依者,尽皆指此心自性而言。此外,再无它心可见可取,可皈了依了。 对此心而言,自性、佛性、空性、法性,皆是指此心的圆满自足,空有不二之性。唯此一心,唯此一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此处名相上纠缠不清是自寻烦恼。 以此心本自无缺无遗,自足自是,故此心修而不增,不修亦不减。一切的门宗门派都是在见心见性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不同,在佛法大义上无二致。从此角度而言,一切的门宗门派都是“心宗”。
某次,文益禅师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 某次,文益禅师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修山主答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文益又问:“这样领会,又怎么能行呢?”修山主不答而问道:“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领会的呢?”文益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山主便礼拜。
既然佛法的意义是了身心,那么身心又如何而了呢?首先,何者为“ 既然佛法的意义是了身心,那么身心又如何而了呢?首先,何者为“身心?”心为体,身为用,一副身心便是体用为一。便是空有不二。心有所用,当下便落在“我”字上,我字一起,此身即现,一应三千大千世界由是而出。外至十方佛国,无量宝刹。内至一意之间圣凡喜恶,无不从此身之眼耳鼻舌身意而有,无不从此身之色声香味触法而现。故说此身心者,乃我心做我相而成天地万物一切诸相!故说“一钵盛尽十方米,细数粒粒是此身”。已知一切天地诸相即我之心,即我之相,即此一副身心之间耳。那如何为之了? 能明见此心本是一体,体性本为不二,即为明心见性。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俱是见偏不见圆,落两边执住法中。不能明心见性,则不足以谈“了身心”! 此心一明,即知空性无边,本无所灭。万有无量,本无所竭。故随缘而入一切相中去,莫取莫舍,莫弃莫离,以一切相皆可见此心故。 故此心用即是不了,且于不了处,大用无妨!大用无妨处,亦是了此身心处,以相相是心,心心见性故! 故佛法之“了身心”之法,不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是身心随缘之圆满法。 ——宁十二《问道十三解》既然佛法的意义是了身心,那么身心又如何而了呢?
佛法修习的意义是什么?从古至今,便有一种说法:说佛法的修行是 佛法修习的意义是什么? 从古至今,便有一种说法:说佛法的修行是为了解脱生死。是“了生死”吗?须知,生死是相。相由心生,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存的。成.住.坏.灭只是此相彼相而已!所以,生亦非生,死亦非死,了即是不了。 有的说是为了改变命运。什么是命运?命就是因果,运就是得失。因果得失的实质是什么?依旧是相。不离一副身心的见闻觉知。相是什么?相是随缘聚散的梦幻泡影。我们辗转红尘,流浪生死,皆因有心有我有相故。故欲了生死,先了身心。欲把握命运,先把握身心。 至于如何了此身心?如何解脱生死?如何不昧因果?这正是佛法修行之所在。正是佛陀婆心切切之所在……。 ——《问道十三解》佛法修习的意义是什么?
檀 影录旧作兼做怀人夜深石凉了,众花皆睡去。你在赴谁的 檀 影 录旧作兼做怀人 夜深石凉了, 众花皆睡去。 你在赴谁的幽约吗? 从自己小小的梦蕾中走出, 将一痕凄美的忧伤 贴于夜的额头 一路地朴朴 用屐痕 我扣问所有的星光和月色 直至渐醒渐近的水声 漂零了你最后一抹花容 我自流水归来 把自己也归为流水 拍打着每晚的月色 等待你来世的花期
热不增,寒不减,请问四季怎么说? 热不增,寒不减,请问四季怎么说?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在这里事指圆满自足,平等不二的心性。即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 菩提在这里事指圆满自足,平等不二的心性。即常说的“本来面目”。 烦恼是“相”。一切用心用意的都是相。 故人生一场,红尘万丈,无非是相来相往,此相彼相。 用心则见相。非心非用则见心。故一心两面,用则无所不有。无用则无所不空。故有则烦恼生。空即见菩提。一心使之然。不惟烦恼是菩提,一切喜怒哀乐,行住坐卧,吃饭穿衣无不是菩提。故谓“一切相皆可见如来”。 为什么一定强调烦恼是菩提呢? 人处顺境多放逸。遭催折逆炼则易修行。 故收拾身心,检点行骸多从烦恼颠倒中起。从有心而入,自无心而出,若真个明心见性,则知一心之间,本无所谓空与有。无所谓出与入。亦无所谓佛陀与众生。亦无所谓烦恼与菩提。 ——节选宁十二《问道十三解》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
怎样理解六根与六尘?心以六根是功用,以六尘为感知。故收六根, 怎样理解六根与六尘? 心以六根是功用,以六尘为感知。故收六根,泯六尘即为心无所用,相无所出,天地万物顿见其空,当下即佛即祖,即见如来。故说六根六尘乃是成佛的因地。 更以有心有我有相故,一念三心,过去.现在.未来,无非是做眼耳鼻舌身意上的取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上的得失。知用不知息,知去不知回。一切颠倒梦想,烦恼挣扎由是而生。故说六尘六尘乃是众生的果位。 只知有我.有心.有相,不悟无我.无心.无相,故起心动念不离六根,不脱六尘。欲悟无我.无心.无相者,亦唯从六根,唯在六尘。故说六根六尘者,乃八万四千法门的道场。 更以万法唯心故,六根对六尘,天地万物由是而出,万形万象由是而现。 ——宁十二《问道十三解》怎样理解六根与六尘?
什么是“万法唯心”?万法唯心是佛法中一切门宗,一切言说所遵循 什么是“万法唯心”? 万法唯心是佛法中一切门宗,一切言说所遵循的核心共法。是佛法世界观中的世间法。是佛法赖以存在的基石。它不是释迦牟尼佛创建的学说,而是佛陀在探寻真理时,发意现的一个定律。并把这个定律演绎发扬成一部佛法,至今两千余年薪火不息,度众无数。 那什么才是“万法唯心”呢?是指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主观的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理世界,都是从心而有,依心而存的。“心”,如规如矩,如刀如尺。一番得失取舍,增减喜恶后,“心”的世界也就呈现了。所以,佛法上常说:用心则有,无心则空。用心,是指用一切的感官去感知——即眼耳鼻舌身意上的见闻觉知。无心则空,是说在念念不绝,心心相递的感官功用中,如抽刀断水一般,把心念之流于剎那间截断,心念一断即是“无心”。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用心则有的——也就是天地万物,太宇森罗的本来面目。以及依附于本来面目之上的,镜花水月般的幻相。注意了,空和有不只是理论层面的,更须在实践中实证而出的,是切实咬到尝着的明明不昧。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悟”。所以说悟透空和有,打杀佛与魔。 个体感官上的见闻觉知,会显出个性显明的个体世界,即所谓的“境由心生”。共体感官上的见闻觉知,现出的则是共性的共同世界,即所谓的“客观物理世界”。 不论是主观,客观,精神还是物质,没有心的分别取舍,也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划分和归类。所以,不同的个体之间,世界的色彩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群体之间,世界的状貌也是不同的。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相。“万法唯心”由是而已。 由万法唯心故,故佛法乃是心法。故宁十二谓之“不知心不足言佛法,不知心不足道如来”。 ——选《问道十三解》什么是“万法唯心”?
三千世界做主人,化得贫儿乞汝真。一钵盛尽十方米,细数粒粒是此 三千世界做主人, 化得贫儿乞汝真。 一钵盛尽十方米, 细数粒粒是此身。
此去一场光影事,归罢故颜载故舟。人问青山何处好,相告脚头与云 此去一场光影事, 归罢故颜载故舟。 人问青山何处好, 相告脚头与云头。
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老汉日日与万法为侣,却从未见有什么人 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 老汉日日与万法为侣,却从未见有什么人。 待尔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口已尽,请达者赐教
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老汉日日与万法为侣,却从未见有什么人 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 老汉日日与万法为侣,却从未见有什么人。 待尔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口已尽,请达者赐教
纳沧海于滴水,行波浪以旱船。 纳沧海于滴水,行波浪以旱船。
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说起关照当年悟道时,见此地藏大愿,顿有所 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说起 关照当年悟道时,见此地藏大愿,顿有所省,做偈曰: 一念一心即无间,地藏见易别时难。 自从识得如来意,了却相思在眼前。 故说,只见地狱,不见其空,终不成佛。 一见其空,地狱乌有,众生不在,地藏成佛。 事载于老汉的那本《禅门见月》中。 那如何是”见空”? 就是一刹那的无心。 这刹那的无心,如同刀过流水一般, 一瞬间截流而过, 而刀无所断,水无所截, 却足以”照见五蕴皆空“。 这就是咬到尝着的 一脚踏过。 没这一下,皆是妄想。 若能保持这刹那间的无心, 便是合于道, 安住于自性了。
参禅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关照老汉谈谈什么是妄想吧首先声明:此帖只为哪些自称明心见性的 关照老汉谈谈什么是妄想吧 首先声明:此帖只为哪些自称明心见性的开悟者们而写。 什么是妄想?心随相转就是妄想。这是凡夫最大的坚固习气了。认虚为实,认幻为真,须臾也不可停的被钟钟境相牵引着、拉磨转圈,作驴作马。这便是凡夫颠倒生死的根本。能心转诸相的便是自在解脱,便是佛。 所谓开悟见性,仅仅是个开始,只是具备了向上一路修行的资本,只有初关初破,根基未稳,尚未离妄时才常挂嘴边,不断回味品咂的一种妄想表现。不加行正,只能是重回妄想颠倒中。何况还有些开悟的,只是在拟破初关中。 这个吧现在,最大的妄想是什么?
师曰:净瓶不唤净瓶时,唤做什么?僧道:总不能唤做木头。灵佑一 师曰:净瓶不唤净瓶时,唤做什么? 僧道:总不能唤做木头。 灵佑一脚踢倒净瓶而去。
禅定如磐石又如何?纵千年万载地去,沧海桑田不变移,也终不是祖 禅定如磐石又如何?纵千年万载地去,沧海桑田不变移,也终不是祖师意。 什么又是真禅定?真禅定无相立,能立一切相。是谓 万种风情不藏身,世嚣盛处独立尘。
做尽嘴脸皆不是,对镜且看眼前人。诸君,眼前人如何会? 做尽嘴脸皆不是,对镜且看眼前人。 诸君,眼前人如何会?
大锤当头时,祝君如何抵挡? 大锤当头时,祝君如何抵挡?
向上一路,耳目之道也。从耳目合,亦从耳目背。故耳目之道,稍纵 向上一路, 耳目之道也。 从耳目合, 亦从耳目背。 故耳目之道, 稍纵即逝, 逝而不能自照者, 泯然众流矣! 故说 三千世界,无非耳目, 执取须臾,丧身无际。 故能周行万法 而不落声色耳目者, 即是行行向上而合道也矣! 故证之曰: 满目桃花红似火, 觅时枝头了无痕。 故证之曰: 溪头一曲风月调, 只许千秋耳外听。
泰山俺可一口吞,却咽不下一粒米,识得的,许汝宗下落一足。 泰山俺可一口吞,却咽不下一粒米,识得的,许汝宗下落一足。
“保持当下”即是妄。什么是当下?三心不得时,即是当下。故当下 “保持当下”即是妄。 什么是当下? 三心不得时,即是当下。 故当下并不是个时间概念, 是个心行无住,无住心行 时的境地。 故说 无住 际,本无处开口,更 无可示人,故谓之“如来密行”处。 此之际,此之刻,无住二字尽以道尽, 稍加思议,即是妄想。 何况作“保持”之念呢, 早堕三心轮回中了!
略说明心见性何谓“明心见性”?明心者,谓明一切即一是也。即大 略说明心见性 何谓“明心见性”? 明心者,谓明一切即一是也。即大地山河,无不尽由此心而出。 见性者,是谓见一即一切是也。即天地万物,在在处处,一切诸相,无不尽是此心。 故说,明心见性者,明即不昧,不昧即无妄,无妄则无所住,而见历历明明,无不是此心是也。 未有明而不可见者,亦未有见而不得明者,故说,明心即是见性,见性即是明心。 故说,明心见性,是明心物一体,是见物我不二也矣。
日日相逢不相见,待到相见无一面。开口才道相关事,早已事事不相 日日相逢不相见,待到相见无一面。 开口才道相关事,早已事事不相关。
禅宗修行吧吧主竞选:NO.0008号候选人
听雨一夜敲窗无处落,只将满庭与潺潺。天地一片传声色,未得点滴 听雨 一夜敲窗无处落, 只将满庭与潺潺。 天地一片传声色, 未得点滴至耳前。
无题 有心须知无心意, 无心始做有心人。 闭关闭至无关处, 日日唯行旧履痕。
且莫心外求法,诸位! 一切世界,皆心的世界。种种禅天,尽心之觉受。过去佛,现在佛,未开佛,皆是此心,诸位,所离此心,百无是处,且莫心外求法。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只在故乡操旧业,举目无亲始知真。江湖不认漂泊子,不与点滴送行 只在故乡操旧业,举目无亲始知真。 江湖不认漂泊子,不与点滴送行舟。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第一义 第一义 一切文字知解,言教声闻,不过是行履中的杖策,杖策下的阶级,阶级中的行止。文字般若非真般若。言教菩提亦非真菩提。 何为言教文字中的真货色?只须在一切文字知解处,一切声闻言教处,捣瞎那能见的眼,塞聋那能听的耳,再向无眼无耳处问:尚有见不?尚有闻不?若言有所见.有所闻,是白瞎了这副耳目!若言无所见无所闻,是真瞎了那双耳眼! 杖策处须撒手。阶级上须直入。行止中须无住。如何做得?只须在佛处,法处,僧处,见不是佛不是法不是僧。不是佛法僧时是什么?是老汉的“不思量”。不思量处是什么?是大众的“寻亦非”。 思不得也,且行。思不得也,且行。会得此中意,即是三大阿僧袛劫一剎而至,三十二好相无嘴无脸而得。 宁十二解问,多此一举,解亦非解。故称“十三解”。 十三解,谁人问?又谁人解?待老汉逞自罚!! 正是: 见心见性唯此事,如来原本不识人。 只道耳目无处用,无头无面入凡尘。
见性之诗,旧作,恭请大方指正 春雨淋漓不沾衣,朝罢五台步未移。 听钟一百零八响,不得一声入枕席。
熟读此歌,助君早见本心 见心歌 见是见,闻是见, 见闻觉知都是见。 且于见中觅‘不见’, 觅到不见是真见。 见是真,真是见, 见到真时莫真见, 若要真见是不见。 东也见,西也见, 见东见西总不见。 见此是,见彼是, 见此见彼都不是。 周身遍观十方界, 当体一照歇即现。 一刹歇,一刹见, 耳目知觉无头面。 无高下,无深浅, 平川等同妙高巅。 莫言圣,莫言凡, 起足落足同一般。 身外何偿存一物, 心生诸缘念念间。 摸尽全象全无物, 全无物处耳鼻全。 老汉聊做见心歌, 会者自会任嘴脸。 用心且做俗中汉, 休心即见如来面。 做如来,做俗汉, 一心万象尽森然。 尽森然处莫取舍, 莫取舍中无分辩。 无分辩,无取舍, 红尘净土两方便。 ——选自宁十二 《问道十三解》
想明心见性的看过来 相外无心,心外无相。相就是心,心就是相。执着的是妄想心,不住的即本心。诸位,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见心歌见是见,闻是见,见闻觉知都是见。且于见中觅‘不见’,觅 见心歌 见是见,闻是见, 见闻觉知都是见。 且于见中觅‘不见’, 觅到不见是真见。 见是真,真是见, 见到真时莫真见, 若要真见是不见。 东也见,西也见, 见东见西总不见。 见此是,见彼是, 见此见彼都不是。 周身遍观十方界, 当体一照歇即现。 一刹歇,一刹见, 耳目知觉无头面。 无高下,无深浅, 平川等同妙高巅。 莫言圣,莫言凡, 起足落足同一般。 身外何偿存一物, 心生诸缘念念间。 摸尽全象全无物, 全无物处耳鼻全。 老汉聊做见心歌, 会者自会任嘴脸。 用心且做俗中汉, 休心即见如来面。 做如来,做俗汉, 一心万象尽森然。 尽森然处莫取舍, 莫取舍中无分辩。 无分辩,无取舍, 红尘净土两方便。 ——选自宁十二 《问道十三解》
小沐,还开口闭口谈开悟呢!但有所立即是妄。开而不知合,悟的得 小沐,还开口闭口谈开悟呢!但有所立即是妄。开而不知合,悟的得不得?!真真不肖儿孙@沐冠云
尽乾坤是个眼。什么是乾坤眼? 尽乾坤是个眼。什么是乾坤眼?
才识朔气无边处,早有东风占枝头。随手折来一枝嗅,不许旁人窥半 才识朔气无边处,早有东风占枝头。 随手折来一枝嗅,不许旁人窥半分。
雪后 又从清凉深处过,满目皑皑无雪痕 一入乡关重回首,唯见屐齿不见人。
应天地778899道友之邀,略谈我的修行经历 接触佛法的时间满长的,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但发心修行,却是从2013年才开始。 缘起是 当年家母自学禅宗,每日手不释卷,什么五灯了,指月了,南怀瑾了,受她的影响,从哪时起算是对佛法有个印象。加之家母没有交流的道友,就经常把我当成谈话对象,于是乎公案了,祖师了,还有什么六根六尘,这些是我最早期的佛法熏染。 那时我二十出头。对佛法并不感兴趣,倒是挺喜欢公案故事,尽管并不解意。家母每日做禅至少两个小时,我就去那个护功的,每天一下班,张罗家母上座所须一切琐事。整个坐禅过程都是用录音机放送心经的。我也就在心经反复播放中度过这两个小时。
什么是真心?妄心?如何见真心? 什么是真心?不落情识方所时即是真心。 什么是妄心?不识真心时,即是妄想心。 真心妄心说,仅限于如何识得真心时适用, 真心一旦时得,不论情识方所,处处尽皆此心。 如何见得真心? 见万象而不见一物时即是。 比如:遍行森林,不见一木。 比如:观尽沧海,不见点滴。 此时,见全体不见分别。 但落俱体的一相一树一浪时,即是分别取舍的分别心了。
一匙孔如何钻得身来? 佛陀圆寂,众人不许多闻第一的阿难从事佛法的整理工作。条件是阿难从钥匙孔里钻进来才行。一夜无话,第二天,阿难推门而入,诸佛子默然许之。 请问:阿难如何钻的钥匙孔?大家认可了什么? 诸君请了……
无心便是太平道,所欲无心不太平。 无心便是太平道,所欲无心不太平。
好雪 好雪从来不相逢,片片总在过眼中。 清凉才沾却相认,不向深处学钓翁。
不离与不住 不离与不住
何为如来藏里第一事? 何为如来藏里第一事?
什么是如来藏里第一事? 什么是如来藏里第一事?
闲题 千江有水千江月,何处不是第一轮。 行波穿浪沧海事,细数不见点滴痕。
心为何物?心在何处见? 心为何物?心在何处见?
一桩关于耳根圆通的公案 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在? 雪岩钦问高峰妙禅师:日间浩浩时,还做得主吗?答:做得主。又问:睡梦中做得主吗?答:做得主。又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在什么处?师无语以对。为什么无语?心上不明,见地不清,当然也就讲不出明白话了。 自此,高峰妙禅师便立誓:“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后过了数年,“因同宿推枕坠地作声,廓然大彻。”同一宿舍的道友睡觉时枕头“砰”的一声掉到地上,于是就大彻大悟了。高峰妙到底悟了什么?后世的学人道友常常在此处发问。宁十二有诗一首,可于此处一窥其妙高门径: 半醒山峦半醒峰,雾霭深处不闻钟。 当耳谁闻第一响,觉时已做第二声。 此刻恰半醒半睡知际,一念未动,六根俱寂。忽地一声当耳传来,虽醒未及辩,虽觉未及思,此即所谓“情境契机”,当下念念心流,刹那而断,一念见空,豁然而悟。此事可遇不可求,可知不可修。稍加动心分别,已落耳目觉知之上,越思越悖,学寻越离,虽三藏十二部经典倒背如流,也已是十万八千里以外说事了。 故高峰妙禅师闻枕头坠地作响,便是“第一响”当下入耳,入耳作相非相,即见这“明恍恍,孤零零,赤条条,和融融”的当体即现,当前即得。若入耳目中事,便与彻悟无缘了。 那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翁何见?高峰妙悟后,只道是“远客归故乡”。宁十二聊作一答: 相见不相认,相认非故人。 万里漂泊客,归来未动身。
上帝造天造地造万物。上帝爱其所爱,威德惩恶,所向披靡。上帝光 上帝造天造地造万物。 上帝爱其所爱,威德惩恶,所向披靡。 上帝光芒万丈,世界匍伏。 上帝是救世主…… 然,我与上帝比肩同行! 被相转的是俗汉。 诸境相上做得主的佛。 诸君:上帝即我,如何会?
相是四面墙,主翁墙中藏。泛指一物是,只是莫思量。泛指一物,直 相是四面墙,主翁墙中藏。 泛指一物是,只是莫思量。 泛指一物,直指是心。动念即乖,拟向即谬,试问:不见一物时,眼前是什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