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224.尊胜有朋讲师悟道因缘  泉州尊胜有朋讲师,开元子琦禅 224.尊胜有朋讲师悟道因缘   泉州尊胜有朋讲师,开元子琦禅师之法嗣,俗姓蒋,本郡人。童年试经得度,后游历讲肆,听习经论。有朋讲师曾经为《楞严》、《维摩》等经作过注疏,故有不少学者跟他学习经教。   有朋讲师虽然精通经教,但是对禅宗的了解却不多,甚至怀疑禅宗祖师的直指之道。为了弄清祖师禅是虚是实,他经常与禅僧交游。   一日,有朋讲师到开元寺,礼谒子琦禅师。他的脚还未踏进丈室之门,心里便豁然有省。   开元和尚从丈室中走出来,问道:“座主来作甚么?”   有朋讲师道:“不敢贵耳贱目。”   [他的意思是说,听人们常讲,禅宗祖师有直指之道,我想亲眼看看。]开元和尚道:“老老大大,何必如是?”   有朋讲师道:“自是者不长。”   [老子有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为了勘验有朋讲师,开元和尚问道:“朝看《华严》,夜读《般若》则不问,如何是当今一句?”   有朋讲师道:“日轮正当午。”   开元和尚想试试他自肯的程度和转身的功夫,便道:“闲言语,更道来。”   有朋讲师道:“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风波。然虽如是,只如和尚恁么道,有甚交涉?须要新戒草鞋穿。”   开元和尚道:“这里且放你过,忽遇达磨问,你作么生道?”   有朋讲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开元和尚道:“这座主,今日见老僧气冲牛斗。”   有朋讲师道:“再犯不容。”   开元和尚于是拊掌大笑,遂印可。   有朋禅师后住泉州尊胜寺接众。 🙏 🙏 🙏
大道至简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 大道至简 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杂的名相概念又障碍着我们对佛义的正确理解。那什么是佛法的中心要义?能不能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解析呢?!大道至简,现在我们尝试而为之。 何为佛法?即心即佛,佛法就是心法。是何者为心,心为何物之法。简单而言,就是心与相之法,是心与相辨证关系的法。 何者是心?指心体也,自性也。如来藏也。其不生不灭,不迁不动。含藏万有,无所不容。 何者为相?凡于五蕴合和之内,六识根尘之中者皆为相。就是说不论主观、客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相。 心动则相出。相出则心现。一切相都是心的反映。种种心都借相来体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相是有生有灭的。故在有生有灭的相中若不能见本心自性时,一切所做,即做,能做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俗谛法,生死轮回法,生灭法,两边法,不究竟解脱法。 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即在生灭不已的种种相中,能当下证悟本心自性,即是直入无为法中。无为法即胜义谛,即第一义,即大涅槃,即究竟解脱法。根本上说,无为不是法,就如同涅槃不是法一样,它们是见悟自性后进入境界(姑且称名境界吧)。 无为法不离有为法,是行一切有为法而不住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分界线就是看是否见得自性。把无为法,涅槃法当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得而去求取,那所谓的无为法,涅槃法也只是生灭法。 一切法都是相。不住一切法就是性。就是本心。一法上有生灭,一切法上都有生灭。从生灭本身而言,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从整体的生灭现象而言,生灭现象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换言之,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恒的。有无边的心就有无量的相。心动相出,相出心显,二者互为因果,如形影相依。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也是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法也是生灭法。” 心即是相。相即是心。相相相映,心心无碍。一切法从心性上说即所谓“一真一切真。”从心用的相上说,就是所谓的“一假一切假”。 经义言,一法空,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自性亦空。此何意?
心经大义直解后面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大义直解 后面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直译为,心行诸相本源而见取心的本来面目时。它和“照见五蕴皆空”可以看做一句话,两者互为因果。因为见取了本来面目,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见取了心的本来面目。都是从“观自在 ”的渐修中行得和照见的。 “照见五蕴皆空”。在句意上是个省略句。说全了是这样: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尽有,照见五蕴空有不二。五蕴指什么? 指身心之间积蕴聚合的五类现象。即色.受.想.行.识。色蕴,泛指我们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受想行识四个蕴则泛指精神世界的四个方面。受指感受。想指思想。行指行为。识指认识。六根六尘偏重从身心之间的感官功用上划分。五蕴则进一步从主官客观,精神和物质的角度进行分解。 六根六尘上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尘,和合积聚一起,便是色蕴。其余的受想行识则属“意根”的范畴内。也就是的,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心做的分别取舍。都是“观自在”的阶段 的产物。当心无取舍,相无分别时,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之时。 什么是“五蕴皆空,五蕴尽有,五蕴空有不二”呢?五蕴和合而起,也就是六根六尘互聚为用,当下即见唯我唯心唯相。即大至三千大千,无量佛刹。小至一沙一尘,一花一叶,任其长短厚薄,好恶美丑,凉热酸麻,圣凡尊卑,得失行止,皆不出此五蕴聚合之身,一心体用之内。用分别取舍之心,落两边无量世界中的,便是“五蕴尽有”。在唯我唯心唯相的万有无量中,能一念见空,六根俱净,即为“照见五蕴皆空”。何为一念见空?即于念念相递,心心不绝之意流间,于刹那间,如抽刀断水般,斩断分别取舍之心念意识,当下六根不动,六尘不生,心无所用,相无所出,两边法顿灭,即从唯我唯心唯相,而见非我非心非相,而见无我无心无相,即是见此当体之“五蕴皆空”。 所谓“五蕴之空有不二”:乃知五蕴和合聚凑而有,乃是缘聚则生,缘尽则灭。一切和合之相,无自主独立永恒之性。故谓之为“空”。在相则为有。在性则为空。心之用为有。心之体为空。故空有之说,乃我佛总提万物,落两边中而为方便之说。故当下即有,当下即空。故物物莫做分别取舍,则空性立现。空即是有。心心莫做分别取舍,则体用为一,有即是空。故一部《心经》,讲完一部佛法,且莫只在“空”字上看,只见其空为出世法,逃尘避世去,而终无所逃所避,皆不出此一心之间,红尘万有之内。
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用,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心 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有所用,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心有所住,则相有所现,则天地万物生焉,圣凡喜恶生焉。此即为万法唯心之总原理也。 明心见性之前,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在住相生心。都在用妄心妄念。无论是参禅打坐,还是持咒念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打“妄想”。是在念念相递,相相不竭中求此舍彼地分别取舍着,如同走在“无间道”上,难以自拔。 故而,佛告众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加分别取舍。“生其心”就是用其心。连成整句就是“不加分别取地用心”。如何能“不分别取地用心呢”?实际上,做到“无所住”,就是“明心见性”,是见取了自心圆满自足,涵容万有的本来面目。故万法唯心,出则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入则平一万物,圆融无分。求无所求,取无所取,舍无所舍,失亦无所失。自足自是,圆满不二。故而知之,“无所住”者,是须实际理地亲历亲为亲证而后明后觉者。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随缘入相,入一切身心经行中去。心无所住,故可住一切可住处。心无所生,故可生一切生心处。住而无心,无心而住,住无住处。正谓:心无所住恰恰住,处处生心恰无心。此更是佛陀直透见性成佛的不二法门,大机大用的“入世”手段。 宁十二《问道十三解》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