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无门关第34则 智不是道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无门 无门关第34则 智不是道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 前三三后三三师直往五台山华严寺,至金刚窟礼谒,遇一老翁牵 | 前三三后三三 师直往五台山华严寺,至金刚窟礼谒,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 翁呼均提,有童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 翁曰:“近自何来?” 师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师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众?” 师曰:“或三百,或五百。” 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师曰:“多少众?” 翁曰:“前三三,后三三
于頔相公問。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于頔客作 于頔相公問。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于頔客作漢。問恁麼事作麼。于公失色。師乃指曰。這箇便是漂墮羅剎鬼國。公又問。如何是佛。師喚相公。公應諾。師曰。更莫別求(藥山聞曰。噫。可惜于家漢生埋向紫玉山中。公聞。乃謁見藥山。山問曰。聞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乃曰。承聞有語相救。今日特來。山曰。有疑但問。公曰。如何是佛。山召于頔。公應諾。山曰。是甚麼。公於此有省)。 药山为何道:于家汉生埋向紫玉山? 前召公应与后召公应,区别在什么处? 末后于公向什么处有省? 诸位,速道速道。[呲牙][呲牙][机智]
十三 德山托钵 德山一日托钵下堂。见雪峰问者。老汉钟未鸣
224.尊胜有朋讲师悟道因缘 泉州尊胜有朋讲师,开元子琦禅 224.尊胜有朋讲师悟道因缘 泉州尊胜有朋讲师,开元子琦禅师之法嗣,俗姓蒋,本郡人。童年试经得度,后游历讲肆,听习经论。有朋讲师曾经为《楞严》、《维摩》等经作过注疏,故有不少学者跟他学习经教。 有朋讲师虽然精通经教,但是对禅宗的了解却不多,甚至怀疑禅宗祖师的直指之道。为了弄清祖师禅是虚是实,他经常与禅僧交游。 一日,有朋讲师到开元寺,礼谒子琦禅师。他的脚还未踏进丈室之门,心里便豁然有省。 开元和尚从丈室中走出来,问道:“座主来作甚么?” 有朋讲师道:“不敢贵耳贱目。” [他的意思是说,听人们常讲,禅宗祖师有直指之道,我想亲眼看看。]开元和尚道:“老老大大,何必如是?” 有朋讲师道:“自是者不长。” [老子有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为了勘验有朋讲师,开元和尚问道:“朝看《华严》,夜读《般若》则不问,如何是当今一句?” 有朋讲师道:“日轮正当午。” 开元和尚想试试他自肯的程度和转身的功夫,便道:“闲言语,更道来。” 有朋讲师道:“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风波。然虽如是,只如和尚恁么道,有甚交涉?须要新戒草鞋穿。” 开元和尚道:“这里且放你过,忽遇达磨问,你作么生道?” 有朋讲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开元和尚道:“这座主,今日见老僧气冲牛斗。” 有朋讲师道:“再犯不容。” 开元和尚于是拊掌大笑,遂印可。 有朋禅师后住泉州尊胜寺接众。 🙏 🙏 🙏
碧言录098天平和尚行脚时参西院,常云:“莫道会佛法,觅个举 碧言录098 天平和尚行脚时参西院,常云:“莫道会佛法,觅个举话人也无。” 一日西院遥见召云:“从漪。” 平举头。西院云:“错。” 平行三两步。西院又云:“错。” 平近前。西院云:“适来这两错,是西院错,是上座错?” 平云:“从漪错。” 西院云:“错。” 平欲休去,西院云:“且在这里过夏,待共上座商量这两错。”平当时便行。 后住院谓众云:“我当初行脚时,被业风吹到思明长老处,连下两错,更留我过夏,待共我商量。我不道恁么时错,我发足向南方去时,早知道错了也。”
“我为什么不闻“。识此玄机,离佛不远。 问:"如何是诸佛玄旨?″师云:"无人能会。"僧云:"向者如何?″师云:"有向则乖。"僧云:"无向者如何?″师云:"谁求玄旨?″其僧于时无语。师曰:"去。无子用功去。″僧云:"岂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入?”师曰:"有。″僧云:"如何是方便门?″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云:"如何是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师敲鼎盖三下,却问:"子还闻么?″云:"闻。″"我为什么不闻?″僧无对,师打之。
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因夹山与定山去大梅山,路上行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则非生死。″夹山不肯,自云:"生死中有佛,则不迷生死。"二人相不肯,去到大梅山。夹山自问:"此二人道,阿那个最亲?″师(大梅和尚)云:"一亲一疏。"夹山云:"阿那个是亲?"师见苦问,乃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来,问:"昨日未蒙和尚垂慈,未审阿那个是亲?″师云:"问者不亲,亲者不问。″
大道至简,唯在拣择 (赵州)上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甚么?师曰:我亦不知。僧曰:和尚既不知,为甚道不在明白里?师曰: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参禅唯在识心。行时只争一念。一念做得主,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天上 参禅唯在识心。行时只争一念。 一念做得主, 佛来斩佛 魔来斩魔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一念被牵时 佛来也牵去 魔来也牵去 终是个傀儡木头人 只知付鞋前, 换不来生死途上 一条命。
从一乘心法的角度,说一下我对唯识论的理解:唯识论 旨在识心 从一乘心法的角度,说一下我对唯识论的理解:唯识论 旨在识心 。 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明白本心,而设的方便解说。 唯识论是把心的功用分成八份,就是梅兄说的八个相,来进行都分别解说。 八识一心,一心八识。八识惯通,就是此心。 心不独存。八识的那个识也不独露。 心不独存,由“我“而显。识不独露,唯“我“而在。换句话说,只有 “我“ ,才是妄想的根本,也是见得本心的所在。我是什么?我就是识。八识一我。我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就是 万象森罗。我就是 有 。我就是缘起性空。我就是此心之用。 我执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相时,我就是阿赖耶识。 我见相非相,不执不住一切相时,我就是如来藏。 故说,一切相无非是我相。故说一切执无非是我执。 我即是心,心即是我。我分别取舍时,我就是见闻觉知。我的分别取舍被储藏时,我就是阿赖耶识。 梅师兄说阿赖耶识没有分别计度的功能,对不对?对啊,心的功用收藏,不加分别取舍。高山兄说阿赖耶识有分别计度功能,对不对,当然也对,为什么?心藏分别取舍时,咋能说心无分别取舍呢!这只是角度的不同,实在是无关大碍。 唯识唯在识心,这个本丢了,一切皆成妄想。
说说南泉斩猫这桩公案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大众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观是分别。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行处。是我执 我有的收拾处。万法 观是分别。 是八万四千法门的 总行处。 是我执 我有的收拾处。 万法唯我 我不离观 观一切相无非是我, 我行我在 我即是万有无量。 观我之 自在 处, 可以悟 有 。 一照见空。 照就是不做分别取舍。 我行我在 当下契合 刹那心行 撞落心头 一照之见 万有无量实无所有 空性无边相有无边 照不可守, 一守即入顽空。 行不可执, 不执即是无我。 故一照见空 空有不二。 能行观自在就是菩萨。 能照五蕴空即是诸佛。 …………………………………………
略说观和照 观是分别。 是八万四千法门的 总行处。 是我执 我有的收拾处。 万法唯我 我不离观 观一切相无非是我, 我行我在 我即是万有无量。 观我之 自在 处, 可以悟 有 。 一照见空。 照就是不做分别取舍。 我行我在 当下契合 刹那心行 撞落心头 一照之见 万有无量实无所有 空性无边相有无边 照不可守, 一守即入顽空。 行不可执, 不执即是无我。 故一照见空 空有不二。 能行观自在就是菩萨。 能照五蕴空即是诸佛。
归罢故里无余事,一声轻咳认乡音。
请诸位快速澄清溪水 有人曾经问佛陀,一条被众人踩踏的小溪,变得浑浊了。如何快速才能使其澄清呢?
如何快速澄清 有人曾经问佛陀,一条被众人踩踏的小溪,变得浑浊了。如何快速才能使其澄清呢?
知与不知 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 藏问:“此行何之?”师曰:“行脚去。” 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 藏曰:“不知最亲切。” —·—·—·—·—·—·— 地藏桂琛说:不知最亲切。 可是,圭峰宗密却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图片】
路遇猛虎时如何 云居简和尚。 僧问:路逢猛虎时如何? 曰:千人万人不逢,偏汝便逢? 问:孤峰独宿时如何? 曰:闭着七间僧堂不宿,阿谁教汝孤峰独宿?
灵山驴子的”窗棂过牛尾”公案,到底错哪儿了?
春风竟度 浩浩东风入一尘, 满庭花开觅无痕。 才向指前低头嗅, 青白红紫眼前分。
记得有一年和他在一起,谈起禅宗的公案,他问我一句话:“万法归 记得有一年和他在一起,谈起禅宗的公案,他问我一句话:“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我被问懵了。我当然知道,禅师所问,不能以思维答,不能以义理答。空有净秽、善恶高下,无分别方为佛法;围追堵截、予夺生杀,有理路不是禅家”。我一直没有回答他。过了一年在终南山访道,有次下山到西安办事,走在繁华而陌生的都市,走在长安街上,在茫茫人海中,我这个农民有点懵了。走着走着,忽然之间心中一动,感到身心俱忘一般,那一瞬间,没有我,没有人,只有恍然间的顿悟,内心喜悦,周身流汗。我知道如何回答禅者的问题。我见到他时,只画了一个○,再把○抹掉。禅者笑了。十多年后,与一位学者聊天,我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学者不假思索地说:“一归于道”。我笑了。他所言还只是文字的理解,并没有明白那个“一”归在何处。有理路不是禅家。
香艳不香艳 香艳不香艳
生涅二法同行,其实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初关见性后,证 生涅二法同行,其实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初关见性后,证涅槃境而不住涅槃境。行生灭法而不住生灭法。圆证涅槃而生一切有为心,入有为法。入一切凡夫相,行有为法而圆见涅槃境。入一切生灭有为中的,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 不离相,生灭法不离也。不住相,圆证涅槃境也。不离不住,不住不离,所谓“生涅二法同行也”。
生涅二法同行,其实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初关见性后,证 生涅二法同行,其实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初关见性后,证涅槃境而不住涅槃境。行生灭法而不住生灭法。圆证涅槃而生一切有为心,入有为法。入一切凡夫相,行有为法而圆见涅槃境。入一切生灭有为中的,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 不离相,生灭法不离也。不住相,圆证涅槃境也。不离不住,不住不离,所谓“生涅二法同行也”。
西江月昨夜乘醉归去,今宵独醒独栖。擎得旧剑轻弹指,铮铮十面消 西江月 昨夜乘醉归去, 今宵独醒独栖。 擎得旧剑轻弹指, 铮铮十面消息。 翻身一脚才落, 山河处处足迹。 古今只从眼前过, 细看无人来去。
无底钵子盛三餐,看你如何下嘴?有会答的没有? 无底钵子盛三餐,看你如何下嘴? 有会答的没有?
小子后生赋有小子后生,未经大事,有智无识,喜酒好道,礼节彬彬 小子后生赋 有小子后生,未经大事,有智无识,喜酒好道,礼节彬彬。胸无万卷之书,身居九流之下,筋骨劳而未损,心志抑而常存。学“易”通筮,知命运不可违,时势之可为。好兵怀勇,笑霸王之量小,韩信如懦人。曾登泰山之巅,思游汪洋之上。年岁而立,独善其身。人或有探其志者,则答曰:进有天下之大,退有江湖之远。人或敬之,则思以自谦。人或笑之,则解以自嘲。人或卑之,则对以自有傲。居人群之中,而人未闻其声。处闹市之间,而人未睹其异。有同辈稍知其异者,窥目以待之,则心暗喜,常以此自励。好著诗文自娱,未有成章传世者。尝咏《大风歌》,慷慨不能自己!
刀锋刀锋暴起于指三百六十度内铁的沉默无处可逃游刃于卡尺之间驱 刀锋 刀锋暴起于指 三百六十度内 铁的沉默 无处可逃 游刃于卡尺之间 驱刀之手 按图索骥 抵住锋芒 刚柔出 精心 制作的坎坷 刀尖上的日子 秋毫毕现 挪开手指与刃口的距离 岁月纷纷跌落 捧 起 炙手可热
耳目者道也向上一路,耳目之道也。从耳目合,亦从耳目背。故耳目 耳目者道也 向上一路, 耳目之道也。 从耳目合, 亦从耳目背。 故耳目之道, 稍纵即逝, 逝而不能自照者, 泯然众流矣! 故说 三千世界,无非耳目, 执取须臾,丧身无际。 故能周行万法 而不落声色耳目者, 即是行行向上而合道也矣! 故证之曰: 满目桃花红似火, 觅时枝头了无痕。 故证之曰: 溪头一曲风月调, 只许千秋耳外听。
耳目者道也向上一路,耳目之道也。从耳目合,亦从耳目背。故耳目 耳目者道也 向上一路, 耳目之道也。 从耳目合, 亦从耳目背。 故耳目之道, 稍纵即逝, 逝而不能自照者, 泯然众流矣! 故说 三千世界,无非耳目, 执取须臾,丧身无际。 故能周行万法 而不落声色耳目者, 即是行行向上而合道也矣! 故证之曰: 满目桃花红似火, 觅时枝头了无痕。 故证之曰: 溪头一曲风月调, 只许千秋耳外听。
诗二首童面衰颜自分明,明镜秋霜两不惊。踏遍庐山何处是,归罢见 诗二首 童面衰颜自分明, 明镜秋霜两不惊。 踏遍庐山何处是, 归罢见取鬓边青。 二 青眸峨冠美少年, 长须雪鬓百结衫。 两处归来一处笑, 同是故人旧容颜。 ——摘宁十二《禅门见月》
虞 美 人 怀人长夜华灯铺锦绣,花面人如旧 虞 美 人 怀人 长夜华灯铺锦绣, 花面人如旧。 一席聚散本难留, 何惜殷勤相劝杯中酒! 料峭东风舞街头, 是否春长久? 年年岁岁新换旧, 终归绿肥红瘦 水悠悠。
毕竟春寻春百花竟放三千色,择尽枝头皆非春。闻道牡丹颜色好,东 毕竟春 寻春 百花竟放三千色, 择尽枝头皆非春。 闻道牡丹颜色好, 东风寻迹自家门。 见春 日日眼前不得闲, 风前片片逞芳颜。 闲采一枝未及嗅, 千朵万朵绽指间。 游春 十二时中不去来, 踏遍十方步未开。 无限春光无限事, 闲居闲梦不疑猜。 住春 明月枝头栖客梦, 空山流水自潺潺。 风前雨后寻常事, 任开任谢不相关。 毕竟春 东风浩浩不起尘, 枝头细数却无痕。 秋风吹透花不落, 故枝尽占第一春。
月之铭似雪积地,如水盈庭。吐呐有质,拘揽无形。浩浩垂天,彰显 月之铭 似雪积地,如水盈庭。 吐呐有质,拘揽无形。 浩浩垂天,彰显幽潜。 茫茫横世,无缺无圆。 聚相中天,含英吐华。 散形四海,万千变化。 谁思谁舞,咸归尘土。 今夕何夕?非今非古。 徘徊永夜,铭之此月。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在这里事指圆满自足,平等不二的心性。即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 菩提在这里事指圆满自足,平等不二的心性。即常说的“本来面目”。 烦恼是“相”。一切用心用意的都是相。 故人生一场,红尘万丈,无非是相来相往,此相彼相。 用心则见相。非心非用则见心。故一心两面,用则无所不有。无用则无所不空。故有则烦恼生。空即见菩提。一心使之然。不惟烦恼是菩提,一切喜怒哀乐,行住坐卧,吃饭穿衣无不是菩提。故谓“一切相皆可见如来”。 为什么一定强调烦恼是菩提呢? 人处顺境多放逸。遭催折逆炼则易修行。 故收拾身心,检点行骸多从烦恼颠倒中起。从有心而入,自无心而出,若真个明心见性,则知一心之间,本无所谓空与有。无所谓出与入。亦无所谓佛陀与众生。亦无所谓烦恼与菩提了。
法师言“法无所得,行无所舍。”请问:佛陀于戒定慧上有所得不? 法师言“法无所得,行无所舍。”请问:佛陀于戒定慧上有所得不?于贪嗔痴上有所舍不? 吧中慧友们,有会的没有?
题五台山密心禅林文殊山头不赊米,痴儿忍饥千般乞。入口粒粒不相 题五台山密心禅林 文殊山头不赊米, 痴儿忍饥千般乞。 入口粒粒不相逢, 才知日日是自欺。
大道至简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 大道至简 佛陀之三藏十二部因缘大法,汗牛充栋,读不胜读。繁琐复杂的名相概念又障碍着我们对佛义的正确理解。那什么是佛法的中心要义?能不能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解析呢?!大道至简,现在我们尝试而为之。 何为佛法?即心即佛,佛法就是心法。是何者为心,心为何物之法。简单而言,就是心与相之法,是心与相辨证关系的法。 何者是心?指心体也,自性也。如来藏也。其不生不灭,不迁不动。含藏万有,无所不容。 何者为相?凡于五蕴合和之内,六识根尘之中者皆为相。就是说不论主观、客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相。 心动则相出。相出则心现。一切相都是心的反映。种种心都借相来体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相是有生有灭的。故在有生有灭的相中若不能见本心自性时,一切所做,即做,能做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俗谛法,生死轮回法,生灭法,两边法,不究竟解脱法。 那什么又是无为法呢?即在生灭不已的种种相中,能当下证悟本心自性,即是直入无为法中。无为法即胜义谛,即第一义,即大涅槃,即究竟解脱法。根本上说,无为不是法,就如同涅槃不是法一样,它们是见悟自性后进入境界(姑且称名境界吧)。 无为法不离有为法,是行一切有为法而不住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分界线就是看是否见得自性。把无为法,涅槃法当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得而去求取,那所谓的无为法,涅槃法也只是生灭法。 一切法都是相。不住一切法就是性。就是本心。一法上有生灭,一切法上都有生灭。从生灭本身而言,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从整体的生灭现象而言,生灭现象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换言之,心是不灭的,相就是永恒的。有无边的心就有无量的相。心动相出,相出心显,二者互为因果,如形影相依。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也是不生不灭法。不生不灭法也是生灭法。” 心即是相。相即是心。相相相映,心心无碍。一切法从心性上说即所谓“一真一切真。”从心用的相上说,就是所谓的“一假一切假”。 经义言,一法空,一切法皆空,空无自性,自性亦空。此何意?
中秋清光才露便团圆,四海穿波一水还。孤峰历历红尘杳,古道明明 中秋 清光才露便团圆, 四海穿波一水还。 孤峰历历红尘杳, 古道明明车马喧。 来去未动又一岁, 俯仰无处觅旧颜。 云头长倚碧天意, 遍地秋色过眼前。
中秋清光才露便团圆,四海穿波一水还。孤峰历历红尘杳,古道明明 中秋 清光才露便团圆, 四海穿波一水还。 孤峰历历红尘杳, 古道明明车马喧。 来去未动又一岁, 俯仰无处觅旧颜。 云头长倚碧天意, 遍地秋色过眼前。
七月十九日观风雨五台山风雨忽卷清凉台,云横水肆雾中埋。辗转欲 七月十九日观风雨五台山 风雨忽卷清凉台, 云横水肆雾中埋。 辗转欲行无去处, 颠沛才歇却归来。 万千重重心头路, 一线明明意外开。 才向晴中回顾盼, 早已斜阳满山怀。
又题五台山二十年间旧迹游,青山碧水白云头。满目芳草文殊意,一 又题五台山 二十年间旧迹游, 青山碧水白云头。 满目芳草文殊意, 一川疾风过客眸。 晨钟敲开山河色, 晚经唱破水云囚。 古寺明月恍昨日, 都付浮生一梦酬。
题五台山满天流水溪中过,一片云霞落晚钟。耳目断时声色里,身心 题五台山 满天流水溪中过,一片云霞落晚钟。 耳目断时声色里,身心合处人我空。 重重未动行不尽,迢迢相逢一目中。 文殊有缘曾相告:只须声声捂耳听。
此去一场光影事,归罢故颜载故舟。人问青山何处好,相告脚头与云 此去一场光影事, 归罢故颜载故舟。 人问青山何处好, 相告脚头与云头。
日日岸头学钓翁,垂丝弄线一般同。忽地潺潺翻碧浪,从此流水觅无 日日岸头学钓翁, 垂丝弄线一般同。 忽地潺潺翻碧浪, 从此流水觅无踪。
月之铭似雪积地,如水盈庭。吐呐有质,拘揽无形。浩浩垂天,彰显 月之铭 似雪积地,如水盈庭。 吐呐有质,拘揽无形。 浩浩垂天,彰显幽潜。 茫茫横世,无缺无圆。 聚相中天,含英吐华。 散形四海,万千变化。 谁思谁舞,咸归尘土。 今夕何夕?非今非古。 徘徊永夜,铭之此月。 ——录旧作以自娱
心经大义直解后面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大义直解 后面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直译为,心行诸相本源而见取心的本来面目时。它和“照见五蕴皆空”可以看做一句话,两者互为因果。因为见取了本来面目,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见取了心的本来面目。都是从“观自在 ”的渐修中行得和照见的。 “照见五蕴皆空”。在句意上是个省略句。说全了是这样: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尽有,照见五蕴空有不二。五蕴指什么? 指身心之间积蕴聚合的五类现象。即色.受.想.行.识。色蕴,泛指我们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受想行识四个蕴则泛指精神世界的四个方面。受指感受。想指思想。行指行为。识指认识。六根六尘偏重从身心之间的感官功用上划分。五蕴则进一步从主官客观,精神和物质的角度进行分解。 六根六尘上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尘,和合积聚一起,便是色蕴。其余的受想行识则属“意根”的范畴内。也就是的,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心做的分别取舍。都是“观自在”的阶段 的产物。当心无取舍,相无分别时,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之时。 什么是“五蕴皆空,五蕴尽有,五蕴空有不二”呢?五蕴和合而起,也就是六根六尘互聚为用,当下即见唯我唯心唯相。即大至三千大千,无量佛刹。小至一沙一尘,一花一叶,任其长短厚薄,好恶美丑,凉热酸麻,圣凡尊卑,得失行止,皆不出此五蕴聚合之身,一心体用之内。用分别取舍之心,落两边无量世界中的,便是“五蕴尽有”。在唯我唯心唯相的万有无量中,能一念见空,六根俱净,即为“照见五蕴皆空”。何为一念见空?即于念念相递,心心不绝之意流间,于刹那间,如抽刀断水般,斩断分别取舍之心念意识,当下六根不动,六尘不生,心无所用,相无所出,两边法顿灭,即从唯我唯心唯相,而见非我非心非相,而见无我无心无相,即是见此当体之“五蕴皆空”。 所谓“五蕴之空有不二”:乃知五蕴和合聚凑而有,乃是缘聚则生,缘尽则灭。一切和合之相,无自主独立永恒之性。故谓之为“空”。在相则为有。在性则为空。心之用为有。心之体为空。故空有之说,乃我佛总提万物,落两边中而为方便之说。故当下即有,当下即空。故物物莫做分别取舍,则空性立现。空即是有。心心莫做分别取舍,则体用为一,有即是空。故一部《心经》,讲完一部佛法,且莫只在“空”字上看,只见其空为出世法,逃尘避世去,而终无所逃所避,皆不出此一心之间,红尘万有之内。
明心见性后如何修行?见性前的修行主旨是“见心”。不见心则不解 明心见性后如何修行? 见性前的修行主旨是“见心”。不见心则不解如来真实义。见性后的修行呢?则是如何用心。古德云:“但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处”。何为眼正?“尽乾坤是个眼。”眼眼皆是,眼眼皆非。但莫在是非处做眼眼取舍的便是。何又为行正?莫问用心处的物相,但求心启处的见取。切莫信他标榜着的“无心道人,无事道人,不思量的行者”,无心便是心,无事就是事,不思量处且思量!且收拾身心,随缘入相,做个‘随相如来去’。三千云水,沥尽烟霞。一念用心,多点俗气。没什么最高境界,最大成就。只有本来面目明了,本色行止的相印。一切见形见迹,闻声闻色,炫人耳目,圣凡高下,佛处魔处,尽一棒打杀了事。然后,落得个平常心,平常事,平常过。 ——《问道十三解》明心见性后如何修行?
”犯律人“与二乘人世尊升坐,阿难请佛讲法,佛说众中有二人犯律 ”犯律人“与二乘人 世尊升坐,阿难请佛讲法,佛说众中有二人犯律,不给犯律人讲法。阿难用‘他心通’遍观众人,遂出二犯律人。复请佛讲法,世尊默然而坐。阿难说,犯律人已被请出,为何还不讲法?佛言,我不给“二乘人”讲法,遂下坐,默然而去。 佛陀升坐,尽出自家无量宝藏,惜哉!能通他心,不能通自心。能观人,不能照己。此际,谁是“犯律人”?弛张耳目,一再请法,孰不知,佛法一讲再讲,铺尽阶级。奈何!奈何!执着心外,一求再求,此际,谁又是二乘人?佛陀一片慈悲,换得阿难满场张罗。 正谓: 一日拈尽长安花, 只因“迦叶不开颜。
如何能明心见性?“尽乾坤是个眼”。且向那万象森罗皆碍眼处,一 如何能明心见性? “尽乾坤是个眼”。且向那万象森罗皆碍眼处,一棒打去。直打的眼不能睁,耳不能听,心不能动。然后下言直问:有见不?休待这厮言,休待这厮不言,再急打三十棒。只向那躲不得,迎不得处,进不得,退不得处,言不得,默不得处横棒再问:会是不会?此刻,若真个眼正,心正,自可当下一立,向非佛非魔处,一个好人处,古今一个头处,老汉的棒打无痕处,说是说非去。论取论舍去。做嘴做脸去……。 正是: 搜些冷饭,管饱饥汉。五味杂陈,盐酱自添。咬到尝着,只莫分辩。于无分辨,唯是分辨。 《问道十三解》如何能明心见性?
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用,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心 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有所用,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心有所住,则相有所现,则天地万物生焉,圣凡喜恶生焉。此即为万法唯心之总原理也。 明心见性之前,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在住相生心。都在用妄心妄念。无论是参禅打坐,还是持咒念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打“妄想”。是在念念相递,相相不竭中求此舍彼地分别取舍着,如同走在“无间道”上,难以自拔。 故而,佛告众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加分别取舍。“生其心”就是用其心。连成整句就是“不加分别取地用心”。如何能“不分别取地用心呢”?实际上,做到“无所住”,就是“明心见性”,是见取了自心圆满自足,涵容万有的本来面目。故万法唯心,出则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入则平一万物,圆融无分。求无所求,取无所取,舍无所舍,失亦无所失。自足自是,圆满不二。故而知之,“无所住”者,是须实际理地亲历亲为亲证而后明后觉者。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随缘入相,入一切身心经行中去。心无所住,故可住一切可住处。心无所生,故可生一切生心处。住而无心,无心而住,住无住处。正谓:心无所住恰恰住,处处生心恰无心。此更是佛陀直透见性成佛的不二法门,大机大用的“入世”手段。 宁十二《问道十三解》
关照“三心”方便说什么“三心”?真心。直心。当下心是也。何谓 关照“三心”方便说 什么“三心”? 真心。直心。当下心是也。 何谓真心?本来面目也。 如何能识? 心行处莫做分别取舍, 但无情识落处, 即是本来面目独露身处。 如何一见之下再无离别? 直心而行即是也。 若能直下无心, 再无执着,留住, 便是 日夜与伊独相对, 万种风情说与谁。 真心也罢,直心也好, 全然不离当下之心也。 若离当下, 长平赵括,纸上谈兵耳!! 又何谓当下心? 过去是执,过去心不是。 现在即执,现在心不是。 未来亦执,未来心不是。 能不落此三心之中的 即当下之心也矣。 故真心一识 直心乃行, 万千面目, 当下不二也!
关照老汉又写诗了 关照老汉又写诗了
见心歌见是见,闻是见,见闻觉知都是见。且于见中觅‘不见’,觅 见心歌 见是见,闻是见, 见闻觉知都是见。 且于见中觅‘不见’, 觅到不见是真见。 见是真,真是见, 见到真时莫真见, 若要真见是不见。 东也见,西也见, 见东见西总不见。 见此是,见彼是, 见此见彼都不是。 周身遍观十方界, 当体一照歇即现。 一刹歇,一刹见, 耳目知觉无头面。 无高下,无深浅, 平川等同妙高巅。 莫言圣,莫言凡, 起足落足同一般。 身外何偿存一物, 心生诸缘念念间。 摸尽全象全无物, 全无物处耳鼻全。 老汉聊做见心歌, 会者自会任嘴脸。 用心且做俗中汉, 休心即见如来面。 做如来,做俗汉, 一心万象尽森然。 尽森然处莫取舍, 莫取舍中无分辩。 无分辩,无取舍, 红尘净土两方便。 ——选自宁十二 《问道十三解》
略说明心见性何谓“明心见性”?明心者,谓明一切即一是也。即大 略说明心见性 何谓“明心见性”? 明心者,谓明一切即一是也。即大地山河,无不尽由此心而出。 见性者,是谓见一即一切是也。即天地万物,在在处处,一切诸相,无不尽是此心。 故说,明心见性者,明即不昧,不昧即无妄,无妄则无所住,而见历历明明,无不是此心是也。 未有明而不可见者,亦未有见而不得明者,故说,明心即是见性,见性即是明心。 故说,明心见性,是明心物一体,是见物我不二也矣。
“傅大士以尺挥案一下,讲法竟” 如何解? 梁武帝请傅大士讲 “傅大士以尺挥案一下,讲法竟” 如何解? 梁武帝请傅大士讲经,大士才升座,用尺挥案一下,便下座竟去。曰:讲法竟。武帝愕然不解。 千古公案,一头雾水,今宁十二聊做一解,旨在抛砖引玉,亦是自娛,或有一得,权作随缘方便吧。 佛门本自无法,当体见取的便是。故佛说一切方便法为佛法。故一切文字言教,皆似如来轻咳,欲人闻声识意罢了。大士以尺挥案之前,座未升,经未讲,大众有所得不?!有所失不?!不得不失之际,经是何经?!法又是何法?!及大士挥案一声,下座而去,更是有法可闻不?!有师可见不?!。且于此无闻无见处,当下直取的便是。惜乎一声入耳,惊起一片追声逐响人,在声欲有取,在相欲有得,有取有得处,案响如绳,直缚了古今求法人。 大士挥尺,前无所得,后无所失,中间一段声色,入有见空,见空即有,此空有不二处,大士慈悲,讲法还是未讲法?有法闻还是无法闻?
第一义 一切文字知解,言教声闻,不过是行履中的杖策,杖策下 第一义 一切文字知解,言教声闻,不过是行履中的杖策,杖策下的阶级,阶级中的行止。文字般若非真般若。言教菩提亦非真菩提。 何为言教文字中的真货色?只须在一切文字知解处,一切声闻言教处,捣瞎那能见的眼,塞聋那能听的耳,再向无眼无耳处问:尚有见不?尚有闻不?若言有所见.有所闻,是白瞎了这副耳目!若言无所见无所闻,是真瞎了那双耳眼! 杖策处须撒手。阶级上须直入。行止中须无住。如何做得?只须在佛处,法处,僧处,见不是佛不是法不是僧。不是佛法僧时是什么?是老汉的“不思量”。不思量处是什么?是大众的“寻亦非”。 思不得也,且行。思不得也,且行。会得此中意,即是三大阿僧袛劫一剎而至,三十二好相无嘴无脸而得。 宁十二解问,多此一举,解亦非解。故称“十三解”。 十三解,谁人问?又谁人解?待老汉逞棒自罚!! 正是: 见心见性唯此事, 如来原本不识人。 只道耳目无处用, 无头无面入凡尘。
关照化缘致谢贴一谢吧友对关照的信任,没有把关照向骗钱之流看, 关照化缘致谢贴 一谢吧友对关照的信任,没有把关照向骗钱之流看,也没有把关照向堕于俗流之辈看。 二谢吧友对关照的支持。此番前后共得十余笔助资,少则足令关照吃一顿饱饭,多则能让只盯数额之辈掉出眼珠子。人能力有大有小,无论资助多与少,这颗帮助关照的真心,都足令关照一世珍藏。 三谢吧友对关照的情义。能有诸多勉力之辞。能有诸多理解之语。贴吧原是红尘,理解不敢期,情义更无价,能如此,关照又夫复何求!! 关照自谓能行得十方道场,然终在落足处有一场困顿。能于这场水月中现真心的吧友,功德无量!且以此真心无量功德,回向一切相应众生吧。关照合掌为谢了🙏🙏🙏
闲题何处讨得卖卜钱,风尘一省五十年。长奉高堂继日月,无须妻儿 闲题 何处讨得卖卜钱, 风尘一省五十年。 长奉高堂继日月, 无须妻儿损华年。 单刀尝擎劈空破, 长缨自横万象穿。 一刹收来全体立, 徐徐明月落满天。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