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怎样理解六根与六尘?心以六根是功用,以六尘为感知。故收六根, 怎样理解六根与六尘? 心以六根是功用,以六尘为感知。故收六根,泯六尘即为心无所用,相无所出,天地万物顿见其空,当下即佛即祖,即见如来。故说六根六尘乃是成佛的因地。 更以有心有我有相故,一念三心,过去.现在.未来,无非是做眼耳鼻舌身意上的取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上的得失。知用不知息,知去不知回。一切颠倒梦想,烦恼挣扎由是而生。故说六尘六尘乃是众生的果位。 只知有我.有心.有相,不悟无我.无心.无相,故起心动念不离六根,不脱六尘。欲悟无我.无心.无相者,亦唯从六根,唯在六尘。故说六根六尘者,乃八万四千法门的道场。 更以万法唯心故,六根对六尘,天地万物由是而出,万形万象由是而现。 ——宁十二《问道十三解》怎样理解六根与六尘? 心以六根是功用,以六尘为感知。故收六根,泯六尘即为心无所用,相无所出,天地万物顿见其空,当下即佛即祖,即见如来。故说六根六尘乃是成佛的因地。 更以有心有我有相故,一念三心,过去.现在.未来,无非是做眼耳鼻舌身意上的取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上的得失。知用不知息,知去不知回。一切颠倒梦想,烦恼挣扎由是而生。故说六尘六尘乃是众生的果位。 只知有我.有心.有相,不悟无我.无心.无相,故起心动念不离六根,不脱六尘。欲悟无我.无心.无相者,亦唯从六根,唯在六尘。故说六根六尘者,乃八万四千法门的道场。 更以万法唯心故,六根对六尘,天地万物由是而出,万形万象由是而现。 ——宁十二《问道十三解》
心经大义直解后面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大义直解 后面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直译为,心行诸相本源而见取心的本来面目时。它和“照见五蕴皆空”可以看做一句话,两者互为因果。因为见取了本来面目,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见取了心的本来面目。都是从“观自在 ”的渐修中行得和照见的。 “照见五蕴皆空”。在句意上是个省略句。说全了是这样: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尽有,照见五蕴空有不二。五蕴指什么? 指身心之间积蕴聚合的五类现象。即色.受.想.行.识。色蕴,泛指我们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受想行识四个蕴则泛指精神世界的四个方面。受指感受。想指思想。行指行为。识指认识。六根六尘偏重从身心之间的感官功用上划分。五蕴则进一步从主官客观,精神和物质的角度进行分解。 六根六尘上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尘,和合积聚一起,便是色蕴。其余的受想行识则属“意根”的范畴内。也就是的,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心做的分别取舍。都是“观自在”的阶段 的产物。当心无取舍,相无分别时,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之时。 什么是“五蕴皆空,五蕴尽有,五蕴空有不二”呢?五蕴和合而起,也就是六根六尘互聚为用,当下即见唯我唯心唯相。即大至三千大千,无量佛刹。小至一沙一尘,一花一叶,任其长短厚薄,好恶美丑,凉热酸麻,圣凡尊卑,得失行止,皆不出此五蕴聚合之身,一心体用之内。用分别取舍之心,落两边无量世界中的,便是“五蕴尽有”。在唯我唯心唯相的万有无量中,能一念见空,六根俱净,即为“照见五蕴皆空”。何为一念见空?即于念念相递,心心不绝之意流间,于刹那间,如抽刀断水般,斩断分别取舍之心念意识,当下六根不动,六尘不生,心无所用,相无所出,两边法顿灭,即从唯我唯心唯相,而见非我非心非相,而见无我无心无相,即是见此当体之“五蕴皆空”。 所谓“五蕴之空有不二”:乃知五蕴和合聚凑而有,乃是缘聚则生,缘尽则灭。一切和合之相,无自主独立永恒之性。故谓之为“空”。在相则为有。在性则为空。心之用为有。心之体为空。故空有之说,乃我佛总提万物,落两边中而为方便之说。故当下即有,当下即空。故物物莫做分别取舍,则空性立现。空即是有。心心莫做分别取舍,则体用为一,有即是空。故一部《心经》,讲完一部佛法,且莫只在“空”字上看,只见其空为出世法,逃尘避世去,而终无所逃所避,皆不出此一心之间,红尘万有之内。
见性成佛与见性不成佛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见性成佛”是禅 见性成佛与见性不成佛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见性成佛”是禅宗高举了千余年的大旗。在此旗帜下,禅门的宗师宗祖们喝佛骂祖,斩佛斩魔,渡众无数。成为佛教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为什么到了现在,一些佛门中人站出来说“见性不称佛”了。归根结底,就是在一个“相”字上过不去。聊做分析,概为其下: 佛教与佛法不是同一的。禅宗的见性成佛,是把“佛”从宗教的光环中请下来的。是放在佛与凡夫同此一心的佛法中,泯除了佛陀至高至圣,至功至伟等一切外相,也泯除了凡夫们卑微平凡等一切外相,但问此心此性,见取了圆满自足的自性的,就是见取了天地宇宙间的绝对永恒的真理,就是觉悟者,就是佛。所以佛是觉悟者,是觉悟了的凡夫。那些佛陀与凡夫的外相,只是梦幻泡影,是相对而有限的。是绝对恒一真理以外的东西。那些称见性不成佛的人士,恰恰是不能见性的俗汉,东碰西撞的困在种种外相上不能自拔。自性圆满不用修,能修的只能是外相。心是无量的,索求也就是不竭的,修幻相也是成佛的标准的话,那十方诸佛也就成了一群大佛小佛,高佛低佛了,可笑可笑!! 带有宗教色彩的佛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佛法中的佛是不离因果法,不离两边法,也不离贪嗔痴的。只不过是一个与众生相同心常明不昧。用带有宗教色彩的佛去理解佛法中的佛,只能是见相住相,以幻修幻了。 “见性”是说咸道酸后的咬到尝着。是“实际理地”的亲力亲为。缺少了身心上的实证,不见心,不破相,枉度百岁,不出佛门“外道”!
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用,则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 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有所用,则相有所出,则必有所住。心有所住,则相有所现。故相有所出,相有所现,则天地万物生焉,圣凡喜恶生焉。此即为万法唯心之总原理也。 明心见性之前,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在住相生心。都在用妄心妄念。无论是参禅打坐,还是持咒念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打“妄想”。是在念念相递,相相不竭中求此舍彼地分别取舍着,如同走在“无间道”上,难以自拔。 故而,佛告众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加分别取舍。“生其心”就是用其心。连成整句就是“不加分别取地用心”。如何能“不分别取地用心呢”?实际上,做到“无所住”,就是“明心见性”,是见取了自心圆满自足,涵容万有的本来面目。故万法唯心,出则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入则平一物,圆融无分。求无所求,取无所取,舍无所舍,失亦无所失。自足自是,圆满不二。故而知之,“无所住”者,是须实际理地亲历亲为亲证而后明后觉者。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随缘入相,入一切身心经行中去。心无所住,故可住一切可住处。心无所生,故可生一切生心处。住而无心,无心而住,住无住处。正谓:心无所住恰恰住,处处生心恰无心。此更是佛陀直透见性成佛的不二法门,大机大用的“入世”手段。
问:德山的棒,临济的喝,赵州的茶该怎样理解?答:德山的棒,临 问:德山的棒,临济的喝,赵州的茶该怎样理解? 答:德山的棒,临济的喝,赵州的茶都是一路货色,总是在你起心动念处做弄手段,摆弄伎俩。你自有人有我有境处来,他在无人无我无境处待,故能十面埋伏,可杀可活。当头棒打的是你能进能退处。劈面而喝的是你的有形有迹处。即身而请的是你可来可往处。故且须在能进能处莫取莫舍。在有形有迹处莫留莫住。在可来可往处莫此莫彼。自能令他棒打无处。喝问无踪。请茶无人。当用心时且用心,用罢是心即休心。此心一休,太平无忧。 问:什么是莫取莫舍?什么是莫留莫住?什么是莫此莫彼? 答:不动心! 问:不动心是什么光景? 答:乌江急过。莫留莫止。 问:过去后又如何? 答:可行可止。 问:“且用心”又怎么解? 答:霸王不来,韩信不至。 ——摘宁十二《问道十三解》问:德山的棒,临济的喝,赵州的茶该怎样理解? 答:德山的棒,临济的喝,赵州的茶都是一路货色,总是在你起心动念处做弄手段,摆弄伎俩。你自有人有我有境处来,他在无人无我无境处待,故能十面埋伏,可杀可活。当头棒打的是你能进能退处。劈面而喝的是你的有形有迹处。即身而请的是你可来可往处。故且须在能进能处莫取莫舍。在有形有迹处莫留莫住。在可来可往处莫此莫彼。自能令他棒打无处。喝问无踪。请茶无人。当用心时且用心,用罢是心即休心。此心一休,太平无忧。 问:什么是莫取莫舍?什么是莫留莫住?什么是莫此莫彼? 答:不动心! 问:不动心是什么光景? 答:乌江急过。莫留莫止。 问:过去后又如何? 答:可行可止。 问:“且用心”又怎么解? 答:霸王不来,韩信不至。 ——摘宁十二《问道十三解》
什么是“万法唯心”?万法唯心是 什么是“万法唯心”? 万法唯心是佛法中一切门宗,一切言说所遵循的核心共法。是佛法世界观中的世间法。是佛法赖以存在的基石。它不是释迦牟尼佛创建的学说,而是佛陀在探寻真理时,发意现的一个定律。并把这个定律演绎发扬成一部佛法,至今两千余年薪火不息,度众无数。 那什么才是“万法唯心”呢?是指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主观的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理世界,都是从心而有,依心而存的。“心”,如规如矩,如刀如尺。一番得失取舍,增减喜恶后,“心”的世界也就呈现了。所以,佛法上常说:用心则有,无心则空。用心,是指用一切的感官去感知——即眼耳鼻舌身意上的见闻觉知。无心则空,是说在念念不绝,心心相递的感官功用中,如抽刀断水一般,把心念之流于剎那间截断,心念一断即是“无心”。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用心则有的——也就是天地万物,太宇森罗的本来面目。以及依附于本来面目之上的,镜花水月般的幻相。注意了,空和有不只是理论层面的,更须在实践中实证而出的,是切实咬到尝着的明明不昧。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悟”。所以说悟透空和有,打杀佛与魔。 个体感官上的见闻觉知,会显出个性显明的个体世界,即所谓的“境由心生”。共体感官上的见闻觉知,现出的则是共性的共同世界,即所谓的“客观物理世界”。 不论是主观,客观,精神还是物质,没有心的分别取舍,也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划分和归类。所以,不同的个体之间,世界的色彩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群体之间,世界的状貌也是不同的。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相。“万法唯心”由是而已。 由万法唯心故,故佛法乃是心法。故宁十二谓之“不知心不足言佛法,不知心不足道如来”。 ——选《问道十三解》
什么是“万法唯心”?万法唯心是 什么是“万法唯心”? 万法唯心是佛法中一切门宗,一切言说所遵循的核心共法。是佛法世界观中的世间法。是佛法赖以存在的基石。它不是释迦牟尼佛创建的学说,而是佛陀在探寻真理时,发意现的一个定律。并把这个定律演绎发扬成一部佛法,至今两千余年薪火不息,度众无数。 那什么才是“万法唯心”呢?是指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主观的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理世界,都是从心而有,依心而存的。“心”,如规如矩,如刀如尺。一番得失取舍,增减喜恶后,“心”的世界也就呈现了。所以,佛法上常说:用心则有,无心则空。用心,是指用一切的感官去感知——即眼耳鼻舌身意上的见闻觉知。无心则空,是说在念念不绝,心心相递的感官功用中,如抽刀断水一般,把心念之流于剎那间截断,心念一断即是“无心”。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用心则有的——也就是天地万物,太宇森罗的本来面目。以及依附于本来面目之上的,镜花水月般的幻相。注意了,空和有不只是理论层面的,更须在实践中实证而出的,是切实咬到尝着的明明不昧。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悟”。所以说悟透空和有,打杀佛与魔。 个体感官上的见闻觉知,会显出个性显明的个体世界,即所谓的“境由心生”。共体感官上的见闻觉知,现出的则是共性的共同世界,即所谓的“客观物理世界”。 不论是主观,客观,精神还是物质,没有心的分别取舍,也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划分和归类。所以,不同的个体之间,世界的色彩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群体之间,世界的状貌也是不同的。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相。“万法唯心”由是而已。 由万法唯心故,故佛法乃是心法。故宁十二谓之“不知心不足言佛法,不知心不足道如来”。 ——选《问道十三解》
关于“见性”和“见用”的问题: 关于“见性”和“见用”的问题: 什么是“见性”?打个比喻,见眼前的一滴水,等同见了江河湖海的涛涛之水,为什么?以水的湿性不动故。也就是说,我把此一滴之水滴入杯中,就等同于我把沧海茫茫之水尽注一杯之中。为什么?因为沧海之水的湿性等同此一滴水的湿性。也就是说,我遍游沧海却始终不出此点滴之水,为什么?因为此点滴之水的湿性不异沧海之水的湿性。这就是见性,是把所有水的外相功用,统统泯除,只见取所有水相功用中的绝对“湿性”。 如上所例,对一座金矿而言,我们要见取的是这座金矿的金性,至于金子的纯与杂,只是个相,是功用上的事。 同样,镜子的明与暗,只是功用,是相上的事。我们只见取镜子的光性。 从种种的比喻回到我们身心上,我们从片刻不停的起心动念,相来相往中见取的是我们绝对恒一,独立不二的自性。此外的一切分类,归纳,判断,用途,都是名相上的事,是在见用,是见性的障碍。 为什么在见性与见用上会混淆,归根结底是在“相”上过不去,住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上。这也难怪,我们从一有意识起,用的就是这个分别取舍的心。这个分别心根深蒂固,你让它从片刻不停的念相中戛然而止,谈何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悟道见性的凤毛麟角,倒在意根下的行人更是不计其数。意根就是指分别取舍的分别意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反对“见性成佛”的根本所在。 见性后的精神面貌该是怎样的,是随缘入相,入一切身心经行中去。该做水滴做水滴,该入沧海的入沧海。该做矿石做矿石,该做纯金做纯金。总之,莫弃莫离,莫逃莫避。于一切身心遭逢相中皆不昧此心。不昧此心,就是自家人做自家事。当下事,当下了。不异俗,不迥常,常来常往。常人常事。
见心歌见是见,闻是见,见闻觉知 见心歌 见是见,闻是见, 见闻觉知都是见。 且于见中觅‘不见’, 觅到不见是真见。 见是真,真是见, 见到真时莫真见, 若要真见是不见。 东也见,西也见, 见东见西总不见。 见此是,见彼是, 见此见彼都不是。 周身遍观十方界, 当体一照歇即现。 一刹歇,一刹见, 耳目知觉无头面。 无高下,无深浅, 平川等同妙高巅。 莫言圣,莫言凡, 起足落足同一般。 身外何偿存一物, 心生诸缘念念间。 摸尽全象全无物, 全无物处耳鼻全。 老汉聊做见心歌, 会者自会任嘴脸。 用心且做俗中汉, 休心即见如来面。 做如来,做俗汉, 一心万象尽森然。 尽森然处莫取舍, 莫取舍中无分辩。 无分辩,无取舍, 红尘净土两方便。 ——选自宁十二 《问道十三解》见心歌 见是见,闻是见, 见闻觉知都是见。 且于见中觅‘不见’, 觅到不见是真见。 见是真,真是见, 见到真时莫真见, 若要真见是不见。 东也见,西也见, 见东见西总不见。 见此是,见彼是, 见此见彼都不是。 周身遍观十方界, 当体一照歇即现。 一刹歇,一刹见, 耳目知觉无头面。 无高下,无深浅, 平川等同妙高巅。 莫言圣,莫言凡, 起足落足同一般。 身外何偿存一物, 心生诸缘念念间。 摸尽全象全无物, 全无物处耳鼻全。 老汉聊做见心歌, 会者自会任嘴脸。 用心且做俗中汉, 休心即见如来面。 做如来,做俗汉, 一心万象尽森然。 尽森然处莫取舍, 莫取舍中无分辩。 无分辩,无取舍, 红尘净土两方便。 ——选自宁十二 《问道十三解》
为什么“观自在”是明心见性的总 为什么“观自在”是明心见性的总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从“观自在”而始,至“观自在”而终,为见性成佛之一綱总提。 何谓“观自在”?即观我在。由谁观?由我观。观什么?观我之所在。即由我的见闻觉知,而观我在一切见闻觉知处。故知,一切方便法门,如参禅、打坐、持咒、念佛,皆为我心做我相。我心者,出一切见闻觉知处也。我相者,见一切见闻觉知之所见也。亦常所谓之“六根对六尘”者。亦我之眼耳鼻舌身意,而见一一相对之色声香味触法。 故知,“观自在”者,外则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声水响,花香腐臭,冷热凉麻。内则观喜恶尊卑,古今凡圣,好坏美丑,上下高低。亦皆为我心之所至,我相之所生。故亦知,我心无内外,我相无彼此。无内外者,我心无所不至,无所不及,由何处而分内分外。无彼此者,我相皆由我生,皆我心之所显,又由何处而论此论彼。 故而,俯仰上下,顾盼古今,何处是人、他、世界?!何处又是佛是魔?!又何故世尊伊始,便指天划地而言:“唯我独尊”! 故“观自在”者,所观三千大千世界,唯一我心在,唯一我相在。不唯三千世界,一花一叶,尽皆是我心之三千大千世界,尽皆是我相之三千大千世界。 故“观自在”者,唯观此万有无量之心量也!故此世界一应之见闻觉知,无量无边,皆为我心做我相,而成此唯我、唯心、唯相之种种也。 故八万四千法门,皆由此“观自在”而入,而观天地万物,唯此唯我唯心唯相在。心我相三位一体,同出同没。由有我有心有相而悟无我无心无相者,即为由“观自在”而出。出则即悟:即无所观之人,亦无所观之物,更无所观之心。 故“观自在”,总提一切方便法门,随缘就相,方便见一切唯我为心唯相在。收六根,泯六尘,断见闻觉知之心,即是照见心我相之五蕴皆空。故说“观自在”乃见性成佛之不二法也! 见有“观自在”。见空自在观。空有不二处,自在自观观自在,自有自空两无碍。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