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无边º
观照无边应如是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23,220
关注贴吧数: 25
相与非相以及何为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何为相?一切起心动念皆为相。何为起心动念?见 闻 觉 知 是也。 何为非相?于一切见闻觉知不做分别取舍者是也。 故知,相即是有。万有无量。非相即空,空性无边。 不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谓之“空有不二” 。 不被一切相瞒是佛。 即不可瞒于一切相,请问,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老问题,温故而知 心 ……
是耶?非耶? 道尽千般皆不是,待到是时不肯言。 东风一夜传消息,不在千树万树间。
是耶?非耶? 道尽千般皆不是,待到是时不肯言。 东风一夜传消息,不在千树万树间。
唤我做什么? 沩山灵佑禅师示众:老僧百年后,在山下施主家投一水牯牛,右胁处注明:“沩山僧某甲。唤我沩山僧,却是水牯牛,唤我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唤我做什么”? 诸君:唤我做什么?道来,道来……
闲题 夜半点灯犹见夜, 平明举目无不明。 日月并销独堪处, 山河处处笑逢迎。
如何是合于道? 我外无心,心外无道。 即我即心即道。
莫后一句向谁道,尚有一关人不识。诸佛无处安身命,尘里翻身云里 莫后一句向谁道, 尚有一关人不识。 诸佛无处安身命, 尘里翻身云里栖。
娘未生前着何衣? 天童寺密云悟禅师,冬至时命人送棉衣与茅蓬老宿御寒。老宿语来人云:“老汉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师知道后说:“此僧有悟处,恐未实,更于语下搜着。”于是再派人去问:“娘未生前着何衣?”可能,老宿直至三年后圆寂也未答出…… 娘未生前着何衣?会的道来……
娘未生前着何衣? 天童寺密云悟禅师,冬至时命人送棉衣与茅蓬老宿御寒。老宿语来人云:“老汉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师知道后说:“此僧有悟处,恐未实,更于语下搜着。”于是再派人去问:“娘未生前着何衣?”可能,老宿直至三年后圆寂也未答出…… 娘未生前着何衣?会的道来……
莫执义为障 经论只是说明书。它即不是“这个心”,也不是“不二性”。你若说了达了经论大义,就别动不动举起说明书说事。那叫执义为障。 所谓泛指一物,直见本来。能万千境上不动身,自然是三千世界做主人。 婆婆的这个点心是个什么心?从你的四大五蕴上说去。从你的根尘识上说去。从眼前的色香味上说去。会说的转诸相,不会的被相转。 直指最亲切。体会最直接。真的能随处下嘴,堆盘色相拦不住。 动则就翻说明书,只能是你还被相境障着眼。
再问:婆婆的这个点心是个什么心?三心不可得。这个点心是个啥心 再问:婆婆的这个点心是个什么心? 三心不可得。这个点心是个啥心? 德山们,会的道一句来……
佛法唯是心乘。三乘乃方便立说,实唯一乘心法也!故心生万法,万 佛法唯是心乘。 三乘乃方便立说,实唯一乘心法也! 故心生万法,万法唯心。 符合心法的就是正论正法。 不符心法的就是邪说邪论。 一切大乘经论,唯在发明此心, 舍此原则而论之, 是舍本逐末,执义成障。
题八月十五,与吧友同贺 自识文殊碧空剑, 平川处处五台峰。 今宵明月独照处, 千江流水尽无踪。
题八月十五,与诸友同贺 自识文殊碧空剑, 平川处处五台峰。 今宵明月独照处, 千江流水尽无踪。
,不知这些花是俗谛还是胜谛? ,不知这些花是俗谛还是胜谛?
见心歌见心歌见是见,闻是见,见闻觉知都是见。且于见中觅‘不见 见心歌见心歌 见是见,闻是见, 见闻觉知都是见。 且于见中觅‘不见’, 觅到不见是真见。 见是真,真是见, 见到真时莫真见, 若要真见是不见。 东也见,西也见, 见东见西总不见。 见此是,见彼是, 见此见彼都不是。 周身遍观十方界, 当体一照歇即现。 一刹歇,一刹见, 耳目知觉无头面。 无高下,无深浅, 平川等同妙高巅。 莫言圣,莫言凡, 起足落足同一般。 身外何偿存一物, 心生诸缘念念间。 摸尽全象全无物, 全无物处耳鼻全。 老汉聊做见心歌, 会者自会任嘴脸。 用心且做俗中汉, 休心即见如来面。 做如来,做俗汉, 一心万象尽森然。 尽森然处莫取舍, 莫取舍中无分辩。 无分辩,无取舍, 红尘净土两方便。 ——选自宁十二 《问道十三解》
见心歌见是见,闻是见,见闻觉知都是见。且于见中觅‘不见’,觅 见心歌 见是见,闻是见, 见闻觉知都是见。 且于见中觅‘不见’, 觅到不见是真见。 见是真,真是见, 见到真时莫真见, 若要真见是不见。 东也见,西也见, 见东见西总不见。 见此是,见彼是, 见此见彼都不是。 周身遍观十方界, 当体一照歇即现。 一刹歇,一刹见, 耳目知觉无头面。 无高下,无深浅, 平川等同妙高巅。 莫言圣,莫言凡, 起足落足同一般。 身外何偿存一物, 心生诸缘念念间。 摸尽全象全无物, 全无物处耳鼻全。 老汉聊做见心歌, 会者自会任嘴脸。 用心且做俗中汉, 休心即见如来面。 做如来,做俗汉, 一心万象尽森然。 尽森然处莫取舍, 莫取舍中无分辩。 无分辩,无取舍, 红尘净土两方便。 ——选自宁十二 《问道十三解》
心经说,“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请问,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你如 心经说,“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请问,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你如何搁置你的根尘识?
闲中赋 为客终须去,历劫识主人。 收拾无一物,经营有万身。 世事鸳鸯卧,离缘孤独真。 回眸风月里,占尽第一人。
闲题何处讨得卖卜钱,风尘一省五十年。长奉高堂继日月,无须妻儿 闲题 何处讨得卖卜钱, 风尘一省五十年。 长奉高堂继日月, 无须妻儿损华年。 单刀尝擎劈空破, 长缨自横万象穿。 一刹收来全体立, 徐徐明月落满天。
啥东西能离一切相?这是佛法中最基本来问题了。即一切相的本身就 啥东西能离一切相?这是佛法中最基本来问题了。即一切相的本身就离一切相。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常道即道 常道即道,道不离常。 何者为常? 日常、寻常、恒常。 常人、常事、常理。 不离常,不是常,常在常。 众生常住,佛祖住常。 常即道,道即常。
佛魔论 见性是佛,见用是魔。见心是佛,见相是魔。顿悟是佛,不悟则魔。能无分无别是佛,只分别取舍是魔。不见两边的是佛,不入两边的是魔。不昧因果的是佛,不入因果的是魔。不舍俗汉的是佛,不做俗汉的是魔。见我非我亦我的是佛,见我用我即我的是魔。不入清静无为的是佛,不出清静无为的是魔。不离一切相的是佛,不出一切相的是魔。见真假不二的是佛,见真是真,假是假的是魔。知佛知魔的做佛,知佛不知魔的做魔。知心是佛,知力是魔。以心借力的是佛,以力行心的是魔。故莫说佛魔无分无别,无分无别的只是佛。且道莫做分别取舍,因为佛是佛,魔是魔。落两边不做两边见,佛亦非佛。魔亦非魔。
德山悟道前,曾向一个卖饼的婆婆化缘求食,婆婆说,闻你善讲《金 德山悟道前,曾向一个卖饼的婆婆化缘求食,婆婆说,闻你善讲《金刚经》,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我的这个“点心”是个什么心?德山无对…… 请教道友们:这个“点心”是个什么心?如何答来???
不离不住…… 不离不住,不住不离。佛法要义,尽在此处吧。 不离即有,不住乃空。 不离一切相,行于 有 也。 不住一切相,见空性也。 不离处,本无所住,性空也。 不住处,本无所离,空即有也。 空有互立,不二义也。
万象森罗皆碍着眼 万象森罗皆碍着眼
青眸峨冠美少年,长须雪鬓百结衫。两处归来一处笑,同是故人旧容 青眸峨冠美少年, 长须雪鬓百结衫。 两处归来一处笑, 同是故人旧容颜。
一片云天何处是?水畔风前独立秋,鸿声传影隔空去,千山融雪入眼 一片云天何处是? 水畔风前独立秋, 鸿声传影隔空去, 千山融雪入眼来。
一片云天何处是?水畔风前独立秋。鸿声传影当空去,千山融雪入眼 一片云天何处是? 水畔风前独立秋。 鸿声传影当空去, 千山融雪入眼来。
“傅大士以尺挥案一下,讲法竟”。 梁武帝请傅大士讲经,大士 “傅大士以尺挥案一下,讲法竟”。 梁武帝请傅大士讲经,大士才升座,用尺挥案一下,便下座竟去。曰:讲法竟。武帝愕然不解。 千古公案,一头雾水,今宁十二聊做一解,旨在抛砖引玉,亦是自娛,或有一得,权作随缘方便吧。 佛门本自无法,当体见取的便是。故佛说一切方便法为佛法。故一切文字言教,皆似如来轻咳,欲人闻声识意罢了。大士以尺挥案之前,座未升,经未讲,大众有所得不?!有所失不?!不得不失之际,经是何经?!法又是何法?!及大士挥案一声,下座而去,更是有法可闻不?!有师可见不?!。且于此无闻无见处,当下直取的便是。惜乎一声入耳,惊起一片追声逐响人,在声欲有取,在相欲有得,有取有得处,案响如绳,直缚了古今求法人。 大士挥尺,前无所得,后无所失,中间一段声色,入有见空,见空即有,此空有不二处,大士慈悲,讲法还是未讲法?有法闻还是无法闻?
十方皆故里 十方皆故里, 就地可安家。 莫笑赤贫子, 自赊还自乞。 空拳攥明珠, 摊掌照无迹。 云头尘沙路, 古今无消息。
十方皆故里 十方皆故里, 就地可安家。 莫笑赤贫子, 自赊还自乞。 空拳攥明珠, 摊掌照无迹。 云头沙尘路, 古今无消息。
当体即是 当体即是,只莫分辨。 稍加分别,即入妄我。
法师言“法无所得,行无所舍。”请问:佛陀于戒定慧上有所得不? 法师言“法无所得,行无所舍。”请问:佛陀于戒定慧上有所得不?“谈晨吃”上有所舍不? 答:戒定慧者,戒于心,定于相,慧于行。三位一体,互为因果,同出同没。乃一心三宝之本来面目。本来面目者,本来如此,得亦非得,故谓之“法无所得”。 佛于“谈晨吃”间,贪度众生,嗔人不悟,,痴做四十九年人天师,皆慈悲心故。此心不息,诸行不灭,入一切相中去,无弃无离。故于“谈晨吃”上,佛无所舍。 ——《问道十三解》
何处为心里?何处为心外? 何处为心里?何处为心外?
你存在吗?请自证。 你存在吗?请自证。
一念能转,请教了 前几日内热外寒的病了一场。病痛袭来,堪忍难忍,此副身心正无处安置时,不由想起“哎呦,哎呦的公案来”:大概是老禅师晚年病,哎呦哎呦的呼痛不已,但说把病痛转走就转走,一声哎呦也不闻。问起来就说:哎呦哎呦本身不痛。所以也就试着把病痛转它一转,未料的是,一念才起,不适立减,当下顿觉轻松,也就凭这一念转,算“游刃有余”的病了几天。心下也一直惊异不已。此是初次感受,有知道更多的道友吗?不才合掌请教了。🙏🙏🙏
一念能转,请教了。 前几日内热外寒的病了一场。病痛袭来,堪忍难忍,此副身心正无处安置时,不由想起“哎呦,哎呦的公案来”:大概是老禅师晚年病,哎呦哎呦的呼痛不已,但说把病痛转走就转走,一声哎呦也不闻。问起来就说:哎呦哎呦本身不痛。所以也就试着把病痛转它一转,未料的是,一念才起,不适立减,当下顿觉轻松,也就凭这一念转,算“游刃有余”的病了几天。心下也一直惊异不已。此是初次感受,有知道更多的道友吗?不才合掌请教了。🙏🙏🙏
不相关 汝去尔来不相关, 推敲只在客门前。 满坡明月无人迹, 音书隔断旧关山。
天龙一指禅,只见一指,不作一指会。不作一指会,也仅仅是一指。 天龙一指禅, 只见一指, 不作一指会。 不作一指会, 也仅仅是一指。 不离一指,只是一指。 不住一指,终非一指。 一指遮目,天地古今无非一指。 一指穿心,十方诸佛藏身无处。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戴得摘得一处归 满天鸭飞飞不动, 一口西江说与谁? 遮头盖面斗笠子, 戴得摘得一处归。
道得即不打破 百丈得马祖所赠酱三瓮。百丈令排向法堂前,乃上堂,以拄杖指酱瓮言:“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众无语,遂打破酱瓮,归方丈。 道得道不得?破还是不破?诸位请了……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略谈“生涅同行”之我见 生涅二法同行,其实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初关见性后,证涅槃境而不住涅槃境。行生灭法而不住生灭法。圆证涅槃而生一切有为心,入有为法。入一切凡夫相,行有为法而圆见涅槃境。入一切生灭有为中的,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 不离相,生灭法不离也。不住相,圆证涅槃境也。不离不住,不住不离,所谓“生涅二法同行也”。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绝色有佳人 佳人临古镜,独谢百花妆。 相亲不相见,相见难思量。
还无明缘起不?😍😍 掌灯游夜半,平明卧乡关。 访客明堂坐,任去不盘桓。
月是圆还是不圆?你怎么答? 新圆旧时月,旧月照新圆。 心头觅旧迹,灯火万家前。
父母未生前,汝是何面目?会者速道,速道! 父母未生前,汝是何面目?会者速道,速道!
当下心即是。以此心本来清净,圆照自有,无遺无失。故知,我之一 当下心即是。以此心本来清净,圆照自有,无遺无失。故知,我之一心,不去不来,本无过去、现在、未来说。 过去心是妄心,妄者,当下心即是。未来心是妄心,妄者,当下心即是。现在心是妄心,妄者,亦当下心即是。 故知三心不可得处,乃当下见空,当下即明。明者,当下心也。 妄则一念成障,当下念念皆非,入生死轮回,当下不得解脱。明则当下此心,心心俱是,究竟涅槃,当下即成解脱。 故戒定慧者,戒当下心。定当下念。行当下慧。“不受后有”,后有受不受,且看当下受不受。当下不受,后有亦不受。当下所受,后有亦受。 故知之,当下心即是。一念见空,空照大千,是成佛做祖的本因本果。一心无明,三千唯相,即成凡成魔的本果本因。
不眠换得诗一首 不眠换得诗一首
当下心即是。以此心本来清净,圆照自有,无遺无失。故知,我之一 当下心即是。以此心本来清净,圆照自有,无遺无失。故知,我之一心,不去不来,本无过去、现在、未来说。 过去心是妄心,妄者,当下心即是。未来心是妄心,妄者,当下心即是。现在心是妄心,妄者,亦当下心即是。 故知三心不可得处,乃当下见空,当下即明。明者,当下心也。 妄则一念成障,当下念念皆非,入生死轮回,当下不得解脱。明则当下此心,心心俱是,究竟涅槃,当下即成解脱。 故戒定慧者,戒当下心。定当下念。行当下慧。“不受后有”,后有受不受,且看当下受不受。当下不受,后有亦不受。当下所受,后有亦受。 故知之,当下心即是。一念见空,空照大千,是成佛做祖的本因本果。一心无明,三千唯相,即成凡成魔的本果本因。
心经大义直解后面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大义直解 后面二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直译为,心行诸相本源而见取心的本来面目时。它和“照见五蕴皆空”可以看做一句话,两者互为因果。因为见取了本来面目,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见取了心的本来面目。都是从“观自在 ”的渐修中行得和照见的。 “照见五蕴皆空”。在句意上是个省略句。说全了是这样: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尽有,照见五蕴空有不二。五蕴指什么? 指身心之间积蕴聚合的五类现象。即色.受.想.行.识。色蕴,泛指我们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受想行识四个蕴则泛指精神世界的四个方面。受指感受。想指思想。行指行为。识指认识。六根六尘偏重从身心之间的感官功用上划分。五蕴则进一步从主官客观,精神和物质的角度进行分解。 六根六尘上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尘,和合积聚一起,便是色蕴。其余的受想行识则属“意根”的范畴内。也就是的,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心做的分别取舍。都是“观自在”的阶段 的产物。当心无取舍,相无分别时,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之时。 什么是“五蕴皆空,五蕴尽有,五蕴空有不二”呢?五蕴和合而起,也就是六根六尘互聚为用,当下即见唯我唯心唯相。即大至三千大千,无量佛刹。小至一沙一尘,一花一叶,任其长短厚薄,好恶美丑,凉热酸麻,圣凡尊卑,得失行止,皆不出此五蕴聚合之身,一心体用之内。用分别取舍之心,落两边无量世界中的,便是“五蕴尽有”。在唯我唯心唯相的万有无量中,能一念见空,六根俱净,即为“照见五蕴皆空”。何为一念见空?即于念念相递,心心不绝之意流间,于刹那间,如抽刀断水般,斩断分别取舍之心念意识,当下六根不动,六尘不生,心无所用,相无所出,两边法顿灭,即从唯我唯心唯相,而见非我非心非相,而见无我无心无相,即是见此当体之“五蕴皆空”。 所谓“五蕴之空有不二”:乃知五蕴和合聚凑而有,乃是缘聚则生,缘尽则灭。一切和合之相,无自主独立永恒之性。故谓之为“空”。在相则为有。在性则为空。心之用为有。心之体为空。故空有之说,乃我佛总提万物,落两边中而为方便之说。故当下即有,当下即空。故物物莫做分别取舍,则空性立现。空即是有。心心莫做分别取舍,则体用为一,有即是空。故一部《心经》,讲完一部佛法,且莫只在“空”字上看,只见其空为出世法,逃尘避世去,而终无所逃所避,皆不出此一心之间,红尘万有之内。亦且莫只向“有”字上认,只见有不见空,唯是入世法。不知当下即有,当下即空,最终梦幻泡影,不辩真实。故由观及照,由照返观,观即是照。照即是观。此即为空有不二之“圆满法”。故知佛法乃随缘入相,空有自足之圆满法。随缘即行,莫逃莫避。随行即空,莫弃莫离。一副身心担当处,便是立地成佛处。立地成佛处,便是红尘担当无量处。 ——宁十二《学佛随笔》
为什么说佛法是“心法”?佛陀四十九年传法,就说了两个字,一个 为什么说佛法是“心法”? 佛陀四十九年传法,就说了两个字,一个是“空”,一个是“有”。也就是说,全部的佛法,不论是什么宗,什么派,不论修持的是什么法门,都是在空字和有字上做文章。 那什么是空?什么是有? 空是从心的属性层面而言,谓之心无所不有,无所不容,空性无边。万事万物从缘而生,从缘而灭,变迁无常。有是从心的功用而言,用心即现,动心即出,谓万有无量。空和有如同一只手掌的手心与手背,对于这只手掌而言,手心就是手背,手背就是手心,缺了哪一个,都不是一只心完的手掌了。对于心而言,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缺少哪一面的见取,都是落在两边中,都不是对圆满无缺的心的本来面目的明见。 所以说,佛法的修行,要想修的进去,行的出来,就要站在佛法乃心法的角度和高度,一切的行向空上看,空要在有中行。 这就是“心经”开篇三句中的核心主旨:从“观”行“照”,照不离行。这也是佛法修行的核心路线。 在我们面对博大精深,体例繁复,边涯无穷的佛法奥义时,即不要迷信,也不要自失,谨记在心的“空有不二”的见取上没有门宗上的不同,只有方法和手段上的各异。如果各门各派只是在方便法门上有异,那就休被他骗了行者的耳目去!! 总之,欲悟空,先悟有,悟有即是悟空,悟空即是悟有! ——《问道十三解》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 理至见性为止,行以圆融为是。 行理本不二。理不透而行,是邪行。行未证之理,是滞理。行理互即,是谓修行。 初关,重关,牢关。一心三关,是搬文弄理,实无三关。唯见性起修,圆融为是,方便说辞罢了。 一切修为从见性始,为最初根本基础。不见心性,如盲人夜行,百无是处。何为见性?见性即是见空,空性不离幻有,故见性即是明心。 空无边时,不见纤尘。心无量处,遍及十方。明心见性,心性本不二。 乍见空性,皆是偏空。且惊且异,逐之守之,藏掖无处。不知一空俱空,全体无碍,此即本来面目之处。 空性当从何处见?见与不见,皆是在一念心起之处。一念即起,念念相递,五蕴交织,根尘攀染,识识成障,不见本心。一念觉明之际,后念未至,前念已起,念念之间,于刹那时,如刀过流水,空性现前。此际也,不可寻,不可逐,不可思量得,不拘行住坐卧,但须机缘契合,撞在心头,当下根尘脱落,一觉而明。 初见心性,只是偏空,相性不能圆熟故。见空不能起用,见境总被相转,落守静空之相。如守无数家财不能受用,贫儿终是贫儿。 重关牢关,安立名相,无他,唯日臻圆熟融和之义。入种种境而不做相上见。觉一念明而起种种用。立无为处而可为一切可以为。入涅槃境而行婆娑遍三界。立于空明,行于境相。空有双行,性相互立,俱存俱泯,互融不二。 保任者,保圆融而任行用也。 故见性明心,理之极也。圆融任用,行之极也。理至极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行至极处,碎镜而见,泯月而照。无事凡夫,俗来俗往,忘法忘佛。
夜壶是不是圆的?是也夜壶。不是也夜壶。有意思吗? 夜壶是不是圆的?是也夜壶。不是也夜壶。有意思吗?
为什么“观自在”是明心见性的总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从“观 为什么“观自在”是明心见性的总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从“观自在”而始,至“观自在”而终,为见性成佛之一綱总提。 何谓“观自在”?即观我在。由谁观?由我观。观什么?观我之所在。即由我的见闻觉知,而观我在一切见闻觉知处。故知,一切方便法门,如参禅、打坐、持咒、念佛,皆为我心做我相。我心者,出一切见闻觉知处也。我相者,见一切见闻觉知之所见也。亦常所谓之“六根对六尘”者。亦我之眼耳鼻舌身意,而见一一相对之色声香味触法。 故知,“观自在”者,外则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声水响,花香腐臭,冷热凉麻。内则观喜恶尊卑,古今凡圣,好坏美丑,上下高低。亦皆为我心之所至,我相之所生。故亦知,我心无内外,我相无彼此。无内外者,我心无所不至,无所不及,由何处而分内分外。无彼此者,我相皆由我生,皆我心之所显,又由何处而论此论彼。 故而,俯仰上下,顾盼古今,何处是人、他、世界?!何处又是佛是魔?!又何故世尊伊始,便指天划地而言:“唯我独尊”! 故“观自在”者,所观三千大千世界,唯一我心在,唯一我相在。不唯三千世界,一花一叶,尽皆是我心之三千大千世界,尽皆是我相之三千大千世界。 故“观自在”者,唯观此万有无量之心量也!故此世界一应之见闻觉知,无量无边,皆为我心做我相,而成此唯我、唯心、唯相之种种也。 故八万四千法门,皆由此“观自在”而入,而观天地万物,唯此唯我唯心唯相在。心我相三位一体,同出同没。由有我有心有相而悟无我无心无相者,即为由“观自在”而出。出则即悟:即无所观之人,亦无所观之物,更无所观之心。 故“观自在”,总提一切方便法门,随缘就相,方便见一切唯我为心唯相在。收六根,泯六尘,断见闻觉知之心,即是照见心我相之五蕴皆空。故说“观自在”乃见性成佛之不二法也! 见有“观自在”。见空自在观。空有不二处,自在自观观自在,自有自空两无碍。
我担当的起三千大千世界,却担不起一毫毛加身。为什么? 我担当的起三千大千世界,却担不起一毫毛加身。为什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