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见_南燕 雪见_南燕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关注数: 86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14,291 关注贴吧数: 55
净慧长老:不要在梦幻泡影上用太多的心思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世间的万事万物说清楚。体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东西是什么。 因为不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体,就容易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修行的根本,明心见性,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胡思乱想,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痴人说梦。 我们修行,不是要在眼前的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上去用心,要从根本上用心。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不用功的人也会有的,比如说日常做梦,梦境有好有坏,有善有恶。 梦毕竟是梦,一般来讲梦里的事情总是相反的。比如说梦到好的境界,恰恰就是有一件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梦到惊险的事情,往往就会有顺利的事情出现。那些解梦的人,圆梦的人,多半都是用这种方法来为人解梦。
一诚长老:你不快乐,是因为活得不坦荡 戒律当中,每一条戒都有其制戒的缘起。例如淫戒的制定,就是源于这样一件事: 世尊在毗舍离国的时候,有位迦兰陀村须提那子,是村中财宝很多的富家子弟,由于对佛法信心牢固,因而跟随佛陀出家行道。当时谷贵,比丘乞食难得,须提那子心想:“不如带比丘们前往故居迦兰陀村乞食,因为是我故居的缘故,就能大行利养,得修梵行。也可使我的族人趁此因缘行布施,作福德。”于是带领诸比丘前往迦兰陀村。 当时,须提那子的母亲听说儿子带着比丘们还归本村,便前往迎接,并劝他还俗:“你父亲已经死了,你祖父及你父亲所留下来的家财无量,现在没有人继承,你应该舍道还俗,好好地守护、爱惜我们的家财。”须提那子即答母言:“我不能舍道,我现乐行梵行,修无上道。”如此三劝三答,儿子始终不肯还俗。 其母便舍之而去,回到家里告诉媳妇:“你月水来的时候,记得告诉我。”媳妇自知月水时至,即告诉母亲。于是母亲要她把初嫁衣服穿上,带到儿子的住所,劝他还俗。但他始终还是不愿,母亲没有办法,就告诉他说:“你的媳妇华水已出,现在正好可以结胎安子,使我们家族不至断种。”儿子告诉母亲:“这事简单,我可以做。”当时由于佛尚未制戒,须提那子不知、不见欲秽,便捉住媳妇的手臂,带到至园中屏障之处,三行不净。 须提那子犯了恶事,作了不净行,烦恼得很,经常闷闷不乐,其他的比丘见了问他:“你修梵行很发心,为什么不快乐呢?”过去的人很直爽,做了什么事都讲给比丘听。他说:“我犯了恶事,犯了不净行。”比丘们就将这个因缘一五一十地告白世尊。世尊问了须提那子所犯之事后苛责言:“你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正因为发生了这件事,后来世尊才制定了淫戒。戒的存在,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它本质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束缚人的言行,而是为了让人活得坦荡,内心没有愧疚。
慧律法师: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 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处处为自己设想,产生分别与对立的心,更因个人的主观,漠视客观环境的存在,于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导致将心态陷于不平衡,进而造成人我之间的不和谐,导致无谓的纷争与忧扰。 像同事之间,虽共处同一办公室,却终日互相猜疑。于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计较,动辄相互向老板告状,说是自己受尽委屈,要求这要求那,时而滋生事端,破坏办公室的气氛。事关自己的利益,争取也就算了,有时还要涉及无辜,令周遭的人也倍感压力。此种行为,其实是一颗心被嫉妒及猜疑蒙蔽了,以致做出丧失理性的事情,真是愚痴啊!例如有一次颜渊在为孔子煮稀饭时,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样脏东西。于是颜渊就用汤匙将它舀起,咬咬看它是什么。碰巧孔子在他身后,见状便不高兴地说:‘唉!这个颜渊怎么这么不懂敬师的礼节呢?’ 孔子将此事告诉子路,子路脾气很坏、个性冲动,马上跑去找颜渊算帐。待颜渊讲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气和地向孔子说明。 孔子便集合弟子们说:‘我孔丘亲眼目睹颜渊偷吃稀饭尚不真确,更何况平常在大街小巷所听到的是是非非,又怎么会准确呢?’ 人本来可以过着快乐的日子,但我们却会为了一点小事,把自己搞得烦烦扰扰,无法宽恕、原谅他人。只想改变别人,而又不反省自己的人,将会抱憾终身而随业力堕落。文字丨慧律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圣严法师:因为柔软,所以坚强 柔软与坚强,两者看起来虽然像是对立的,但却可以同时存在。大部分的人会认为刚硬的东西一定很坚固,其实刚硬的东西往往最脆弱,即使像金刚钻这般坚硬的物件,也可以用切割钻石的工具将之毁损。所以,最坚硬的通常是最脆弱的,最柔软的反而可能是最坚强的。 因此,真正想要降服敌人、敌国,要凭的不是武器,也不是战争,而是用和谈的方式沟通,进而以德服人。因为武力只是一时的吓阻作用,并不是常保和平的方法,也绝非真正解决纷争之道,道德感化的力量才是最强、最深刻的。 这种柔软的坚强,就像“大地”一样。大地平时很柔软地承载万物,却也是万物最坚强的凭借;就像温柔的女性一样,为了保护她的子女,在非常时刻,也会变得很坚强。所以人们常藉大地来歌颂母亲,柔软也成为为女性的代名词。 一般人认为女性是温柔的、柔和的,而男性应该是刚强的,但是,难道男性就不需要柔软的态度吗?其实,女性过分柔软会变成柔弱,而男性刚强中应该带有柔性,如果不够柔软,便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以往的中国人强调大男人主义,男人的形象总是比较刚强、威猛,但是从古往今来的例子来看,大丈夫一定是非常柔软、坚强的,不只是刚强而已。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能伸是大丈夫的特质,小人物因为姿态不够柔软,往往只能伸、不能屈。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都是能够忍受一时的屈辱,例如,韩信禁得起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忍辱偷生、卧薪尝胆,终于成就了大事。他们的表现,是柔软而不是柔弱,是坚强而不是刚强,所以,如果想要真正成就大事,就必须具备柔软温和的坚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这种柔软的坚强呢?那就是,待人要宽容、温和,纵然别人用尖锐刻薄的态度对待你,也不要想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要能暂时忍住、包容下来,但也不会因此而被击倒、打败,或是心怀怨恨,而能善尽自己一切的努力,等待因缘转变,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对方。文字丨圣严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星云法师:人生在世,留一点帮助别人 佛经里有一则譬喻故事,在印度有两个妇人,同时得到一种名叫“庵摩罗果”的水果。甲妇人一得到庵摩罗果,便连果带子统统吃下肚了。乙妇人却只吃果肉,而把子留下来,继续栽植培养。不久,这个种子又再长出果实,她一样只吃了果肉,留下种子,然后又将种子拿去栽种,如此一年、二年、三年下来,竟使她拥有了一大片的果园,获利无穷。 所谓“因缘果报”,有了因,还要有缘,才能有结果。在人世间,凡事都要留一点余地、留一点退路,好比用钱,不要统统把它用尽,要留一点应急;用力,也不要统统把它使尽,要留一点劲头。就像故事中的妇人,能留下那么一点种子,也就有之后无穷无尽的获利了。因此,平日生活,我们对于家中的子女,要留一点道德给他;对于朋友,要留一点方便给他;对于长辈,要留一点恭敬给他;哪怕是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鸟雀,我们也都要留一点慈悲给它。 一个人能留一点东西给别人,表示你是富有;什么都不肯留一点给人,光是自我享受,表示你是贫穷。希望世间上所有人等,都能留一个笑容给人,留一句好话给人,留一个因缘给人,让你、让我、让他、让大家,都能得到彼此留下的一点好种子,以后必定受益无穷。 再说,人生在世,有那么多钱,留一点帮助给人,有什么不行?有那么多好话,留一点赞美给人,有什么不好?因此,做人处事,不要把自己所有统统都保留了,留一点给别人,很重要啊!文字丨星云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净界法师: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处境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一样,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得很远,有些人的眼睛只能看近。 你看阿罗汉的眼睛,他一入定的时候,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看手中的一颗槟榔果一样;菩萨能够观察百千大千世界,佛陀能够观察无量无边的世界。 为什么六根的差别差这么多呢?答案很简单,你有什么样的心量,你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要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 在非洲地中海的南边,有一个国家叫阿尔吉利亚,这个国家的乡村种了很多稻米,稻米到快要收成的时候,农夫辛辛苦苦一段时间,要期待收成的时候,来了一群的猴子,猴子就把这些稻米比较好的都拿走,剩下都是一些比较差的。这些农夫就感到非常无奈,也非常的生气。 后来在一个村庄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者,他就想一个办法要来对治这猴子,他做一个铁器,这铁器就像花瓶一样大,这铁器的瓶口小小的。关键在这个瓶口,你的手是放松的时候,你的手刚好伸进去,但是你的手要把它握成一个拳头的时候,你的手就拿不出来。它那个瓶口就刚好你的手可以进去,拳头就不能出来。 然后这些农夫们晚上,就把瓶子放了很多新鲜的白米在里面,再把这铁罐绑在树上。结果第二天看到好几只的猴子,手上抓着白米不放,它昨天一整个晚上就跟它瓶子在较劲,它就是不肯把手上的米放了。不管这个村庄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代代相传,几百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把手上的米放掉,没有一个猴子做得到。结果这些猴子因为抓住手上这些白米,失去它一生的自由,被抓到以后,被卖到动物园去,甚至有的牺牲它的生命。 这个道理当然不只是发生在猴子身上,其实众生的心态都是这样,为什么我们一辈子都做凡夫呢?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他就能够做文殊菩萨呢? 我们讲“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今生都是为了自己来谋福利。结果我们得到什么?我们从早到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着想,结果我们得到一个非常卑贱的六根,生生世世都没有改变,就像这个猴子一样。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所做所为都是为众生,他产生广大功德的六根,神通变化的六根。那你会问说,那我的六根从哪里来呢?文殊菩萨的六根从哪里来?其实讲实在话,我们每一个人六根来的地方都一样。你说从哪里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宁有方所”,本来就存在。 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生命就不断的这样下去嘛!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是生命一种不能改变的轨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发菩提心”,先把你的胸量放大。当然你说那菩提心怎么发得起来呢?先明白道理。你要把人生参透了,你能够彻底的放下,你才能够彻底的承当。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没有高超的品德,你不可能产生广大的胸量,不可能有殊胜的修行。文字丨净界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静波法师: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说,而不敢面对良心、责任、信仰,如此良心、责任、信仰都不担当的人,那么,活着还有意义吗?学佛不是让我们变成“乡愿”,而是一片悲心。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从而践行破邪显正的中道圆融,唤醒沉睡轮回的人们。 可以告诉大家,面对现实的规律,越优秀的人,包括做好事和坏事,越会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用了,谁又说你干吗呢?所以你越优秀,证明你被别人注意,别人当然要评价你,评价当然就会有好有坏,因为每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很正常。如果别人说我们,我们就烦恼了,良知、责任、信仰没有了,那么我们就真的上当了。别人越说我们,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没有骄傲和虚伪,就不会有烦恼,是不是这样?佛教徒更应当历事炼心,应无所住,而不是模棱两可、患得患失地活在过去和未来,应该是本地风光,把握当下。悔过会使很严重的事情能够化解,能够减轻烦恼和恐惧的感受,所以才有这样一句话:“忏悔得清凉,忏悔得安乐”。 我曾讲过,目犍连尊者遭受嫉妒,被裸形外道用石头砸死了,请问目犍连尊者有痛苦吗?可以想象得到,目犍连尊者绝对没有痛苦。可是,我们的一些佛教徒慌了神了:“哎呀,不是神通第一吗?怎么会这样呢?圣人修心不学佛,凡夫学佛不修心。那是圣者在示现演戏,示现因果不昧,实在是不住不受罢了。 菩萨叫做:生死如幻如化,一切都是假的,无论生死、好坏,善恶、来去……为了众生,才有这么一个幻化的生死。那你还会说,佛菩萨不敢受吗?此中没有任何的受。这也是一种悔过,重罪轻受,因人而异,的确就是重罪轻受或者不受。所以我们现在要改变我们的凡夫心。文字丨静波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