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见_南燕
雪见_南燕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关注数: 86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14,291
关注贴吧数: 55
佛光山之歌
圆因法师:修行路上要懂得辨别外道 修道如行路,不怕遥远,但怕歧途。路虽远,只要不停地往前行,就与目的地逐渐相近。如果误入歧途,除了回头再走正路之外,那就与目的地逐渐相远。普通人走错了路,看看情况不对,还可以知道折回来。修道走错了路,除有特殊的因缘使他回头之外,势必一直错到底。 旅行者所以误入歧途,只因歧途和正路极为相似。修道者所以走上错路,更因为有人在歧路口上诱导。这就是那些魔外鬼神之流。他们所诱导的歧路,往往比正路更具吸引力。例如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学佛有了相当的定功,就会出现神通。最普通的是知过去未来之事,或知他人心中之事。虽然如此,但事实上学佛几十年未必就能得到这些神通。因为神通要由定力而来,譬如水在静止的状态,才能照见人影。学佛未曾真实用功,没有定力,犹如动荡不停的水,那里能有观照之用,那里能得神通。然而一些妖魔鬼怪,却能使毫无定功的人忽然知道过去与未来,或知他人心事,或变成最好的口才。不但如此,鬼神们还会冒充天帝,冒充菩萨,甚至冒充佛,来向众生说法,就像陀罗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他们都会说。以致一般人误信他们是佛菩萨再世。误信之后,就受他们的言语、手势,甚至意思指挥,一步一步的远离正道。 万法没有两者完全相同,外道鬼神虽能冒充佛菩萨说法,也能表现各种神通,但不论如何相似,必与佛法有最大的差异处。佛法自始至终不离因果,学佛不论有无神通,但是如法修行,必然渐渐的减轻烦恼,以至断惑证真。《大乘起信论》说,诸魔外道鬼神说法说到最后,总是教人不信因果,以及教人贪求世间名利之事。愈贪名利,愈增加烦恼。愈增加烦恼,愈在六道中沉沦。明白此理,则不论今世诸魔如何横行,皆能识破。
超级好听的佛歌!印良法师演唱《跟随》
静波法师:学佛不可走极端 佛陀主张树下宿,日中一食,但他接受信众的供养时,也是随缘而住,随缘而食。他所说的树下住,就是不要给别人带来负担,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中一食也是如此。 意思是,佛陀的佛教,从不给大家添麻烦,过一种随缘自在的生活,所以他要提倡,树下安住,日中一食等,就是不给别人增加负担,过简单的生活。而我们今天的短期出家,虽然我们也说“不非时食”,但是因为活动量很大,天气很热,还是要吃晚饭。那叫药石,称为随缘。有些人需要少吃一点,一定要保持体力,不然的话你可能坚持不下来!而一旦要有事的话,那么我们的信仰也会受伤,所以希望大家,根据自身的情况,随缘才好! 比如,释迦牟尼佛曾住的祗树给孤独园,还有竹林迦兰哆园等等精舍,不但房屋精美,而且食物也非常丰盛,他不拒绝过简单的日子,也不拒绝过稍微好一点的日子。 佛陀并不极端,提倡中道圆融!可以过好一点的日子,这就叫做随缘,但是不可以追求!就像戒律里边明确地规定说:不可以要求别人供养什么,比如好美饮食……可以随缘接受别人供养的食物;戒律又规定说:不可以恶求、多求,全无慈悲之心!什么叫“恶求”“多求”呢?“恶求”就是不择手段地求;“多求”就是贪得无厌地求。“全无慈悲之心”,就是不换位思考,民生之艰难需要佛教徒考虑!如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应该是没有慈悲的证明。
印能法师《慈悲心》:用佛陀的爱安慰你,愿众生永远平安
《阿弥陀佛圣号》印能法师
海会莲池(印良法师)
印良法师原创歌曲《落花无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印能法师 美到窒息
耀一法师《心经》
佛教音乐《大悲咒》
慧普法师《心经》
一曲印良法师的《忏悔文》教你脱离六道轮回的痛苦!
《观音赞》-印能法师
明海法师: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圆满的,让生命圆满而快乐 生命当中,总会有一些缺陷让我们不愉快、不欢喜,甚至痛苦,然后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每当回忆起这些痛苦的事情,经常会感慨自己的命运不好。我们的心常常会攀比别人,一旦遇到比自己好的,便苦情的认为,老天爷不公平,别人家的一切都比自己家的好,时间一久就羡慕、忌妒、怨:“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一天到晚在想自己不如人家。 当我们攀比心出来的时候,你的命注定要苦! 因为比,是永远比不完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不经历这些痛苦,或者积累这些痛苦的话,有些生命的功课是无法在这些过程中去学习、完成的。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留下了很多快乐或是痛苦的回忆,但痛苦往往是比较深刻被记住的,造成了我们的内在诸多创伤的错觉,随着年纪越大,这种回忆越来越多,你的心坑坑洼洼,破碎的感觉就更强烈了!同时让我们的内心觉得自己不圆满或不够好。 曾经有一个居士的父亲舍报了,她当时无法面对身边最亲近的人离开,内心非常的痛苦,这种痛苦感无**服。在她父亲的后事办完以后,就把这件事情牢牢的锁起来,不敢再去想,每次想到内心就很痛。导致时间一久,许多关于父亲的回忆,都渐渐模糊,越发不真实。 其实,在佛教的理论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圆满的,我们自己都有一个内在的佛性,否则人可以成佛是不成立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众生都可以成佛,源自于它内在的佛性。” 我们基于圆满佛性这个信念作为种子,将来发展为成佛的果实。生而圆满的你,出生在这个家庭,你有了家人,这些缘分都是在你的圆满生命之外,迭加上去的,然后,你有对象了,又组建另一个家庭,这也是圆满之外再加上去的缘分。 有缘生就会有缘灭,既然缘分来了,那么有一天缘分走到尽头了,它也会消失(或离开),这就是缘分的本质。这些缘分是附加进来的,所以缘分来了我们就接受,缘分走了,你也没有什么损失,当缘分结束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些不舍或失去的感觉,这是情感或情绪层面的,但是在本质上你没有任何增损,如同经典说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有了这样一个思维模式,你的生命才能够过得有高度,也才有所谓的“平和庄严”。 随着年纪增长、时间拉长,我们的生命一直在失去,彷佛意味着你所剩不多,甚至一无所有,越来越没有价值,这就是恐惧的来源。所以,放下“失去”的恐惧。既然我们具足圆满,那所谓的失去就成了假象。如果我们没把“生而圆满”的概念厘清,你当然会觉得你不完整,你是支离破碎的;甚至你会觉得你不被需要,你是没有价值。到后来你理所当然会越来越不快乐! 所以,当身边有人离去时,我们只要送上祝福就可以了,同时也别忘了把祝福送给自己! 既然我们内心都有佛性,哪怕我们这辈子成不了佛,下辈子也成不了佛,但是有朝一日,总会有哪一辈子在哪一个世界里我们就成佛了。给自己一个信念:“你的失去只是假象”,于是所有的缺失,所有的不圆满,我们都能够坦然去接受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明海法师
明海法师:如何让自己不陷入无尽的悲观?悦纳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悲观的时候,允许自己短暂的颓废,也是让自己缓一口气的慈悲,但是不要放纵自己陷入无尽的悲观,而不想清醒过来。因为这种悲观会让人的情绪越降越低,要是低到自己无力回天时,恐怕就会有轻生的念头,或变成抑郁症倾向。我们人都有七情六欲,当你感觉伤心的时候,你可以伤心;当你感觉沮丧的时候,你可以流泪。但是请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又声讨自己:“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如此碌碌无为?”然后第二天就再也不愿起来了……这种情况若不自己觉察它的危险性,就会趋向于病态。 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这种病态呢?给大家一个方向:“你一定要找到生命中感恩的对象。”它不仅仅只局限于是一个人,而是你生命中需要感恩的目标:走路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是幸福的,因为现在社会进步,我们可以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不必越过泥泞黄土;吃饭的时候你会觉得是幸福的,因为你现在有高端的电锅帮你煮好香喷喷的饭,不必再经历柴火的烟熏火燎……诸如此类。你会发现在生命中,有太多太多可以让你感恩的对象。如果你愿意感恩,愿意把内心变得宽阔,就会发现你真的很幸福。宇宙所拥有的,你都拥有了。假如我是宇宙,要什么就从我肚子里拿,也能够拿得出来。如果你的心和宇宙是相通的,你的心如宇宙般大,你要的东西怎么会没有呢?请大家记住,我们不要把自己禁锢在狭隘的内心里。我们要扩充自己的心量。我常说,大家都希望有钱,希望有福报。但是你的袋子这么小,哪怕袋子装满了金银珠宝,它也就只能装那么一点,消耗完了就没有了。所以你把袋子做大一点,能够装得更多。当机会来临,就装满它;就算机会没来,袋子大了你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我们始终相信,机会总还是会到的。如果袋子永远这么小,当机会来临,你只能装一点点,昙花一现,用完你还是一无所有。 所以,让我们的心量尽可能开阔起来,敢于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尊重他人。如果你看到某些令你讨厌的事或者行为让你无法接受,这时,你需要静下心来,告诉自己这正是你不愿意悦纳自己的原因。换句话说,当我们挑剔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挑剔自己、为难自己、不懂得悦纳自己。 这种情况并不会一直无所改变,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去引导自己去喜欢自己、悦纳自己、找回自己。
禅门一日_印能法师-《天上天下无如佛》
印良法师音乐视频《心若菩提》
《菩提大道》印良法师原创歌曲
如瑞法师:悔过莫如寡过 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 悔过莫如寡过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悔过莫如寡过。”此乃言少犯错误胜于忏悔过愆。 《左传》说:“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也云:“知耻近乎勇。”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知错能改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寡过知非”,防患于未然。孔子最赞赏的学生颜回有“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要求自己在视、听、言、行上,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以此警觉离过。 弘一律师在《佛法学习初步》中云:“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由此可见,相信因果,勤策三业,反省检点,自可“知非寡过”。 《四分律》中记载:佛言有两种健儿,一者严持不犯;二者犯已能忏。这是说,清净无染、严持不犯,极为殊胜难得;倘若失念犯戒,能如法忏悔,亦不失清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可见,忏悔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人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实际佛法告诉我们,有一种后悔药可以吃,吃了就能治病。什么药呢?忏悔。惭愧是向上的妙道,忏悔是更新的法门。修行从哪里开始呢?一定要从发愿产生牵引力,再借助于忏悔来更新自我,继而解行并进、福慧双修,直至成就。 愿大家都能成为人生路上的健儿,个个福慧圆满! 愿世界平安,疫情早日彻底消除,人人健康吉祥! 所谓: 相信因果谨慎行,心中点亮智慧灯。断恶修善发大愿,人生路上有光明。 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印良法师音乐视频《天心月圆》
静波法师:细微末节的事决定着你做人的标准 学习认错,对我们的道德人格,必定能增上。 我们感觉到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你跟他讲什么话,他都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他开会迟到了,你问他:为什么迟到了?他不但不认错,而且还说:“我刚才接了个电话,路上堵车了……” 那开会你为什么要迟到?我每一次宗教局开会,我几乎都是第一个去,他经常说,我领导在那儿:“哎,静波法师,你来这么早干什么?”“我怕堵车。”你要有提前量,为什么呢?因为我代表的是佛教,不是代表我个人,所以我不能让别人对我们失望。 说我要去开会,我就遵守规则,我不去开会,我要请假。“对不起,我有事。”我提前请。我不能开完了,我再跟人说:“哎呦,我有事。”你有事,你为什么不早请假? 所以这些个细微末节的事,它就决定着我们一个佛教徒做人的标准。面对生活,面对我们的因缘,是要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不然的话,寻找借口的同时,你的命运在不知不觉的已经改变了,已经失去了锻炼成长的机会。那么,你命运不好的时候你怪谁呀? 你成了一个习气毛病,然后一旦有结果,人家不用你或者人家鄙视你的时候,你觉得很委屈,那你委屈什么?自作自受。那我们不也一样吗?一旦这个生命轮回的时候,你抱怨。抱怨什么?自作自受。 所以佛教徒要面对我们现实的因缘,面对我们生活的因缘,要负责,要担当,不可逃避,不可回避。因为不逃避、不回避才是真的去历事炼心,历法观行,真的在修行,把握当下,无比重要。
慧普法师《宝鼎赞》
慧普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大悲咒》闽南语
慧普法师《心经》唯美画面,经典佛乐
清心音乐《一声佛号一声心》
上海玉佛禅寺梵音合唱团为疫情演唱歌曲《平安吉祥》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遮那妙体》-印能法师
《大悲咒》慧普法师
《华严字母》印能法师唱诵
印良法师《佛缘》
《菩提莲华》-印良法师
慧普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印良法师《七里莲海宝塔寺》
191209【预告】如何评价《花木兰》新版(12月5日)预告?
《三宝歌》大慈大悲的声音,献给虔诚的佛子!
191127【讨论】如懿和乾隆的婚姻围城应该怎么写才能更合理? 一楼官宣图镇楼。 丑话也先说在前头,讨论帖咱就好好讨论的,别故意来吧里刻意黑如懿的。
慧律法师带领众人唱“三宝歌”
静波法师:如果真信佛,那就必须皈依三宝 佛教徒要学习的是佛法,最终要完成的是从六道轮回中的解脱。大家想一想,我们最初皈依三宝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明确: 皈依佛宝之后,宁可舍掉身体性命,终究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如来最真实、最正确、最圆满、最平等的人,这样的对象是佛宝; 皈依法宝之后,宁可舍掉身体性命,终究不皈于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 皈依僧宝之后,宁可舍掉身体性命,终究不皈依外道徒众,皈依清净福田僧。 现实的状况则是:我们的很多人,可能都做不到。皈依三宝就是我们的两只脚,是我们信仰的根本和保证,如果真信佛,那就必须皈依三宝。如果我们对于三宝没有真正地皈依!那么信仰无从保障!对此,我们应当扪心自问、集体反省。 有人说我有棱角、讲真话,是不是错了呢?我们也只是喊,想把别人喊醒,如果别人听着不舒服,那么可以不听?或者我们也可以不喊?但是喊是佛教徒的责任、义务,并不是要使别人烦恼,我同任何人都没有个人之间的恩怨,只是为了佛法的正信才去努力,乃至脚踏实地的践行。 我今天供养了世尊及众比丘僧,所以所获得的福报与功德,应当是难以计算的,今天,我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因为《金刚经》说:三轮体空布施,功德无量无边。这个大家都知道,只是不容易理解和做到。回想一下,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祐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仰山慧寂禅师向沩山灵祐禅师说:“有一个信徒供养了三匹绢,我应当如何为他回向?” 灵佑禅师说:“我给他这个!”于是他拿那个锡杖一顿!这个声音就是告诉我们:要打破能施、所施、中间物对我们的困扰!如果我们打破了,那么就是解脱自在的佛事;如果打不破,那么就只能是福报。 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的佛事、我们的解脱,必须在这个福报上下手,从而升华、去完成功德无量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个福报,我们又拿什么去升华解脱的资粮? 到饭店看菜谱而不用餐,没有意义;那就如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画饼充饥。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是你什么都没有做,请问你凭什么呢?即使我们做了之后,也不要在乎自己做了,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所以佛教是提倡担当、负责任的。文字丨静波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静波法师:如果真信佛,那就必须皈依三宝 佛教徒要学习的是佛法,最终要完成的是从六道轮回中的解脱。大家想一想,我们最初皈依三宝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明确: 皈依佛宝之后,宁可舍掉身体性命,终究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如来最真实、最正确、最圆满、最平等的人,这样的对象是佛宝; 皈依法宝之后,宁可舍掉身体性命,终究不皈于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 皈依僧宝之后,宁可舍掉身体性命,终究不皈依外道徒众,皈依清净福田僧。 现实的状况则是:我们的很多人,可能都做不到。皈依三宝就是我们的两只脚,是我们信仰的根本和保证,如果真信佛,那就必须皈依三宝。如果我们对于三宝没有真正地皈依!那么信仰无从保障!对此,我们应当扪心自问、集体反省。 有人说我有棱角、讲真话,是不是错了呢?我们也只是喊,想把别人喊醒,如果别人听着不舒服,那么可以不听?或者我们也可以不喊?但是喊是佛教徒的责任、义务,并不是要使别人烦恼,我同任何人都没有个人之间的恩怨,只是为了佛法的正信才去努力,乃至脚踏实地的践行。 我今天供养了世尊及众比丘僧,所以所获得的福报与功德,应当是难以计算的,今天,我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因为《金刚经》说:三轮体空布施,功德无量无边。这个大家都知道,只是不容易理解和做到。回想一下,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祐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仰山慧寂禅师向沩山灵祐禅师说:“有一个信徒供养了三匹绢,我应当如何为他回向?” 灵佑禅师说:“我给他这个!”于是他拿那个锡杖一顿!这个声音就是告诉我们:要打破能施、所施、中间物对我们的困扰!如果我们打破了,那么就是解脱自在的佛事;如果打不破,那么就只能是福报。 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的佛事、我们的解脱,必须在这个福报上下手,从而升华、去完成功德无量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个福报,我们又拿什么去升华解脱的资粮? 到饭店看菜谱而不用餐,没有意义;那就如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画饼充饥。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是你什么都没有做,请问你凭什么呢?即使我们做了之后,也不要在乎自己做了,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所以佛教是提倡担当、负责任的。
慧普法师《空谷禅韵》
印良法师一首经典佛曲《清净法身佛》,佛法大无边,我佛慈悲!
印良法师《僧语》太好听了,听完整个人心情都平静了!
星云大师:人生四个第一 谁能做到谁收获颇丰 人都希望自己样样“第一”,然而你也第一,他也第一,谁来做第二呢?其实,人不一定要在财富、事业、功名上争第一;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在自我要求,以及在精神、道德方面,努力发展自己的第一才是重要,所以有四点“人生的第一”提供参考: 一、心术以纯真笃实为第一 心是人的主宰,一个人的事业成就有多大,就看他用心多少、心量多大;一个人做人成功与否,则要看他的心术如何。有的人心术不正,处处算计别人,这种人到处令人回避;反之,有的人宅心仁厚,完全用一片纯真的心、笃实的心与人交往。你以纯真、笃实之心和人共事、相处、来往,别人必然也会推诚置腹的对待你、尊敬你,所以与人交往,心术以纯真笃实为第一。 二、容貌以端庄和蔼为第一 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女人更重视自己的容貌,每天花在打扮仪容的时间永远不嫌多。甚至不但以胭脂花粉化妆,近年来整容风气更盛极一时。其实美容不如美心,真正的美人不在容貌的庄严,而在于心地善良、态度庄重、为人亲切、对人友爱、待人和蔼;一个人若具备这些善美特质,让别人跟你相处时如沐春风,才是最美的人。 三、语言以关怀真切为第一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工具,讲话更是一种艺术。有的人能言善道、辩才无碍,出言吐语,妙语如珠,到处受人赞赏。口才好的人固然占有某方面的优势,但是拙于言辞的人也不必因为自己不善表达而泄气,因为说话重要的是真诚、恳切,只要能平实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及对人的真切关怀,还是能赢得对方的共鸣,所以语言以关怀真切为第一。 四、行事以光明磊落为第一 有的人精明干练,做事能力很强,一般人都很羡慕这种能干、有办法的人。但是做人心胸坦荡、做事光明磊落更重要,所谓“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己行事光明磊落、无私无贪,更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与赏识,所以行事以光明磊落为第一。 人生的目标因个人的志向、价值观不同而有所别,但是以上四点“人生的第一”,还是足供吾人在为人行事之参考,那就是: 第一、心术以纯真笃实为第一 第二、容貌以端庄和蔼为第一 第三、语言以关怀真切为第一 第四、行事以光明磊落为第一 本文摘自星云法师著《星云法语》
印能法师《佛说万物生》
每个时代都有高僧辈出,我为什么遇不到呢? 作者:王贺现在社会资讯发达,对修道人来是很不利的。大家都往着别人看,这个人做的好,那个人做的不好,却很少看到自己。修道人需要保持宁静,学会慢慢的反观自己,而不是观察社会。那实在没有意义。 要知道,社会上的许多报道,跟你的生活实在没有关系,跟你的修行也没有关系。而这些报道中,有中性的新闻报道,也有负面的新闻报道比较多。现在网络媒体,都喜欢报道负面新闻,关注率更高。佛弟子也一定,一不小心就看到了,和尚破戒了,寺院太商业化,人间没有净土。 几乎很多时间都容易被这些负面的信息所干扰时。恰恰证明了,现在人福报很小,许多人不信佛,我觉得是正常的。老子说了,上士闻道,谨而勤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问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真正的上士,他听了大道就去行,这类人是何其少的。下士的人,听了都是大笑之。大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体解的。也有的佛子会感慨,说我怎么都遇不到高僧了。高僧像虚云、印光、太虚、弘一等老一辈的一样。为什么遇不到,就是因为没有福报。而且哪怕你在他们身边,你也感觉不出他们是高僧。印光大师,他一辈子就躲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念佛,写信回答别人。太虚大师他改革佛教,别人听到他名号,都头疼三天。而且大师他身前也受到诽谤,你跟他身边,听别人讲他几乎坏话,你就走了。 像弘一大师,很少接待他人,遇到别人他,他就躲到房间里,他想清静。梦参老和尚回忆他说,你想让他跟你多讲几句,都很难的。还有虚云老和尚,跟在他身边,也是蛮危险的。他在鸡足山,李根源就扬名要抓他,在云门寺,他的几个弟子,被抓去活活给打死了。 许多人看到名气很大的师父特别恭敬,看到其他师父,就起傲慢心了。甚至有些居士,根本不承认僧宝的功德,自己发明一套,去闭关,拜忏诵经。更有的人,看了网上世俗人对佛门的报道,更加对僧宝失去信心,就想着我赶紧成佛,看破放下,把自己生活的很紧张。 每个时代都有高僧辈出,只是你有没有福报遇到,有福报遇到,你不一定就会听他的。他也没有神通,甚至很普通,而且很会骂人。这时你就完全没有信心了。所以先不要问有没有高僧,先问自己是不是具足做弟子的本分。因为人有信仰美化的心理,而现实总有些差距。所以有些人,总喜欢把自己的师父说成是神通无碍的。修行人有神通是正常的,但跟你成佛无关。所以许多人学佛,都喜欢贪便宜,走最快的路,希望师父用神通观察一下。观察了又怎么样,业障重还是得自己去消。 现在人修行就进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认为都没有高僧存在,不过尔尔。这就是我慢心。一种呢,总喜欢把自己上师,捧成神通无比,师父有修行,代表我也很厉害。这就是贪小便宜心,以及爱面子。 宋朝有个善昭禅师,他很有名气,所以慕名而来拜他为师的人特别多。他们觉得自己是善昭禅师的弟子,就脸上特别有光。因许多人不为了修道而来,而为了求名利而来。善昭禅师有次召集大众说,弟子们,我昨天梦见去世的母亲,我感觉我亏待他。所以就买了酒肉来祭祀母亲。祭祀完了,善昭禅师就把酒肉都吃了。他的弟子见了,许多都跑掉了。过了一个月,甚至还坚持留着。善昭禅师就上堂表法:“这些人走了是好。法华经云:此众无枝叶,为有诸真实。” 佛开始讲法华经时,舍利弗三请,佛陀开始讲了,他的弟子就五千离席。佛就说,这些人走了也好,枝叶都去了,就剩果实了。那些求名求利的人都走了,剩下的都是真心修道的。 这年头不缺少修行人,就看你有没有福报了。没有福报,你看不到修行人的美德,相反你会很容易观察到他的过失。而这一点,我们不知道是自己业障重,还以为别人没有修行,只有自己最厉害。文字丨王贺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行禅师:治愈愤怒,这两个字是最好的良药 你只有在忘记对方正在受苦时,才可能犯错。我们都很容易相信自己是唯一受苦的人,而对方正因为我们痛苦而幸灾乐祸,当你相信自己是唯一受苦的人,而对方都毫无感觉时,就会说出或做出卑鄙残忍的事。但是一旦你认知到对方也正在受苦,就能扮演好观音菩萨谛听众生的角色,会开始对他(她)产生慈悲心,而且能在倾听的过程不断地保持,你成了他(她)最好的心理医生。 当对方倾吐感觉时,他可能是很喜欢评断是非,或责怪、惩罚别人,他甚至可能是个尖酸刻薄、愤世嫉俗的人。但是由于你心怀慈悲,他的言语并不会影响你。慈悲的甘泉多么美好啊!如果你下定决心要长养慈悲心,就获得保护。对方所说的话不会激起你的愤怒或不耐,因为慈悲是愤怒最好的良药,没有什么比它更能治愈愤怒了。所以,培养慈悲心是种很好的修行。但只有真正的了解,慈悲才可能生起。那么,到底要了解什么呢?我们要了解对方正在受苦,而自己必须帮忙,如果我们不想帮忙,还有谁会来帮忙呢?可能在你用心倾听时,会发现对方有很多错误的认知,但还是得继续保持慈悲心,因为你知道她只不过是个错误认知的受害者罢了。如果试着纠正她,只会打断她,使她无法继续完整地表达自己。所以,你就坐在她身边,专注地倾听,以所有的善意倾听,这将带来很大的疗效。 如果你很想帮助她改变错误的认知,就必须等待正确的时机。当你倾听时,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她有机会说出心理的感受。你什么都不必说,只要好好地倾听,因为今天晚上要让她说话的。过了几天,等她心情好一点之后,可以试着给她一些暗示,让她知道真的需要改变错误的认知。“亲爱的!那天你说了一些事,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请用爱的语言告诉她,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找个比较了解情况的朋友来描述当时的情况,这样才能帮助她从错误的认知中解脱。文字丨摘自一行禅师著《你可以不生气》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印能法师《大悲咒》
印能法师《往生咒》
则旭法师《放生歌》:生灵当互爱,相惜如甘泉
弘一大师:佛弟子做到这些事,才称得上恭敬三宝 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惟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今言法者,且约经律沦等画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 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第一 敬佛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藕益大师《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换。 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宜装入玻璃镜中。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如对于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不得在殿前用夜壶水浇花。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
慧普法师《扫心地》:人人若把心地扫,乌云烦恼皆远离
慧普法师《极乐歌》阿弥陀佛,伴我度过每一天
妙莲老和尚:你知道吞不下那口气的后果吗? 谁是你最大的敌人?如何解脱? 无事烦恼是你最大的敌人,你若同敌人生烦恼,当然没力量解脱烦恼,要想办法和解,怎样和解?退一步海阔天空,量大福大,那有解不了的事情?只要多替对方设想,就不会有烦恼。
普门颂(则旭法师、孙俪)
190926【闲聊】被“宛宛类卿”了的姑娘/小伙子们应该怎么办? 一楼惯例给度娘。
慧普法师《吉祥莲花》:红尘业海生死迷梦,今朝来唤醒
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背后隐藏深意与你我都有关 文:法光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