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见_南燕 雪见_南燕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关注数: 86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14,282 关注贴吧数: 55
弘恩法师:当遇到挫折时,往往是自己福德不足 当我们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或者我们胜不过对手的时候,原因往往是什么?往往是由于自己的福德不足,根本原因不是由于智慧和能力的不足,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福不够厚。 所以,古人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寻求闭门思过的方式,来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过失,改过迁善,增长福德。 这样自己的人生很快就会打破当前的困境,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因此,我们的人生也应该这样。 年轻人血气方刚,好胜心强,凡事喜欢竞争,总要事事胜过别人。如果我们真要跟人比的话,不要比结果,不要说我比他多拿了多少奖金,我比他地位上又提升了多少。 我们要跟别人比,最有智慧的比较就是——我的福德、才能、智慧,跟别人比会是一个什么结果,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比对,否则只是从结果上、业绩上、地位上去比对,这是一种错误的比对。 因为所有的结果都由原因产生,我们要想真正地跟别人对比,就要寻根溯源,找到根源所在——我们跟别人的差距,除了智慧、能力,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福德。福德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为人处事的方式。一个人的福德,怎么看出来?除了长相以外,从语言和行为上能看出来。我们以什么样的语言方式跟人打交道,是尖刻的方式?欺诈的方式?还是一种温和的方式?善良的方式?一种劝人向上的方式?这个大家都要省察。 为人也是如此,我们在以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跟人打交道?这个很重要。如果这样去努力地反思,跟人比的话,我们可以借用《论语》里面孔子的一句话,来作为一个准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我们的团队就会非常和谐、非常融洽,每个人都会彬彬有礼,有礼有节,相互尊敬,那么这样一个团队,有着极其强大的战斗力。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这样时时反躬自省,每个人都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都知道拿别人的短处来警戒自己,这样的团队是无往而不利的。文字丨弘恩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净慧老和尚:你有定力吗?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如何,考验自己定力如何。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贪嗔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没有力量,定有没有力量,慧有没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过贪嗔痴的力量? 特别是当一个人无明火起来的时候,往往多少人劝都劝不住,拉都拉不开,多大的力量?戒定慧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心地上来培养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养成,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来养成。 我们经常会形容一位修行者,说这位法师,这位老居士很有定力,八风吹不动。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可能定力能够抵挡得住贪嗔痴的侵扰。在特殊的情况下,往往力量不够。平常用功夫不知道要干什么,就是以为作个好梦,就是以为看到一尊菩萨,看到一个好的境界,以为那就是修行的成果,那是痴人说梦。看到那种虚幻的境界都动心了,就说明自己戒定慧根本没有力量。 从前有一位祖师,有一天,他想到寺院常住的庄田里去看一看,了解庄稼生长的情况。当他走到庄园的时候,看到庄上的行者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也准备了一些蔬菜食品来招待这位禅师。 禅师就感到有点奇怪,我也没有跟他们打招呼,为什么他们就会有这些举动呢?好像一切都是有准备似的,禅师就问管理田庄的负责人,说:你们今天怎么准备了这么丰盛的午餐,室内室外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怎么回事?管理庄子的负责人对老和尚说,昨天晚上土地菩萨给他托了一个梦,告诉他说今天方丈和尚要到庄上来了解庄田的情况,你要好好准备一下。 禅师听了这句话以后,马上就十分惊讶,并且深深地来责备自己,老僧三十年修行,我起一个心,动一个念头,连土地老爷都知道了,我这个修行还有什么用,我还怎么能出离三界啊?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在禅宗的灯录上有记载。这位禅师是这样来对待生活中发生的奇异事情,他对奇异的事不但毫不欣赏,反而自责修行不到位,起心动念被土地神知道了,说明自己还没有跳出三界外,还在三界内打圈子,戒定慧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圆满。 戒定慧的力量要成为无漏的力量,三界之内的鬼神就找不到修行人的踪迹,戒定慧如果是用有漏的心去修,阎王老子还掌握着你的命运。所以,同样是修行,以有漏心修,就不能出三界;以无漏心修,就能出离三界。文字丨净慧老和尚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梦参老和尚:学佛好长时间了却没有进步 如何做到不退初心? 问: 我学佛已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但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有时还觉得想退心。怎么可以不退初心?请老和尚开示。 梦参老和尚: 因为你念的时间愈长,没得到实际利益,你能不能回顾一下,为什么没得到?因为你没付出,你当初付出的不是实在的,你信的时候没有够能得到的程度。当然你付出不够,你得到的就不够。 “不短的时间”,你间断没有?是不是真心?有没有二心?你看任何佛经上都讲一心。因为你三心二意,所以你没有得到、好像没得到,为什么?自己做得不够。 如果你能够相信佛说的话,确实建立真信心,随便哪部经你念念,教你怎么念,教你怎么拜,你是不是照着要求做的?现在世间什么东西都要名牌,都有规格;你没达到名牌,没达到规格,所以它不值钱,价格就兑现不到。现在我们很多道友,自己付出不够,怪佛菩萨不加持。我可给你们作证,我就是一个。心里有没有这样想法?有。我没做什么坏事,十六岁就出家了,十六岁之前也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住监狱?当这个念头一起,知道不对了,为什么?前辈子做的。 好像我尽做梦,我好多前辈子也没做什么坏事。但你从善法上讲,天天念我要行菩萨道、发菩提心,你从这入门检查就好。你精进心生起来了,“我菩提心发得够不够?为什么没有进步?”那你检查检查。我们这位道友可能发过大心,怎么可以不退初心?你检查之后,只能前进,不会退。怎么检查?菩提心。什么样才是有菩提心?我们大家都发过菩提心,菩提心没认识清楚。 第一个,厌离世间。你连世间还没厌离,那你菩提心怎么发? 第二,大悲心。宁舍生命,救度众生。把我自己生命舍掉都可以,我帮助别人。你做得到吗?你做了吗? 第三个,得有智慧,般若心。没有具足这三个,不叫菩提心,明白吧?发菩提心叫欣乐心,只是向往好,知道佛法好,你达到目标了吗?对世间你厌离了吗? 你说你“信佛好长时间了,好像没什么进步”,你已经生了厌离心,菩提心没有。不退初心,重新发,天天要发!天天在佛像前要发菩提心:我厌离世间,我要大悲心救度一切众生。这两种心就是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发不起这两种心。希望这位道友——哪位问的你就好好想一想,你会精进的。文字丨梦参老和尚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慧律法师:改掉贡高我慢的习气 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想改掉骄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谦虚的哲学,因为谦虚是保护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称赞我们:“××事都是因为你的关系才能成功。” 我们应将功劳与大家分享,并应该谦虚的回答说:“这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的。” 就像我有时到各地去演讲,弟子会告诉我:“很感谢师父慈悲莅临,为大家说法。” 我回答:“如果没有主办单位辛苦的筹划,又没有专程来听演讲的人,我要说法给谁听呢?所以该感谢的是大家。”谦虚的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找坏”,如果以这种观念处世的话,就不容易被人伤害。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受到了他人的毁谤,但态度仍然非常从容,内心丝毫不为所动,一天,他拿着锄头在庭院里锄草,突然有一个人莽撞地跑来谩骂他、诅咒他:“你这骗财骗色的老和尚!” 老和尚听了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只回答说:“你自己没有就好了。” 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环境所转,抱持着“如果我骗财骗色,我下地狱;但是别人没有这样就好了”的态度来面对毁谤。不像一般人若听到他人的毁谤,会气得暴跳如雷,觉得受了伤害,大修行者却可以洒脱自在地一笑置之。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的路愈定是愈宽广,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骄傲的人,则不易为别人所接纳,并且容易为自己树立敌人。 文字丨慧律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梦参老和尚: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看别人有一点错误就把它发扬光大;看别人有一点好事情很怕别人宣扬出去,隐瞒不传。这是每个人的通病。 我们出家人也不例外。和尚跟和尚遇到、和尚跟比丘尼遇到了,说哪个庙不好,就是他的庙好。其实他也不住,到处跑,这是社会最不好的现象。国跟国如是,人跟人如是。标个好名誉,这叫竞争。人跟人竞争,商业跟商业竞争,明的说竞争,实际上就是把人家踩在底下,自己发财——这样世界怎么能好呢? 见别人善事,他内心不生起惭愧,隐瞒别人的善事,破坏别人的善事。对治恶人,现在的世界以惩罚为主,看见这些恶人都把他们枪毙了,不是希望恶人能回头、能改过。我这回在台北监狱跟台中监狱开示的时候,他们已经犯了罪。有的判了死刑,死刑犯跟死刑犯住在一起还互相攻击——那没有必要吧。活不到几天了,还不改过迁善吗?愿人人做好人,这才是菩萨心。并不是看见那些坏人就不救度他,地狱没有好人。地狱还有好人吗?十八层地狱底下阿鼻地狱、无间地狱能有好人?——还是有好人。他不是一点善业都没有,这个世界上再恶的恶人,他还能够生存。一定有他生存的条件,不然他活不下去。 我们四众弟子,愿一切众生都能改过向善,希望人人都能回头、都能做好人,再别做恶人,这样才是菩提心。不是听见哪个道友或者看见哪个寺庙、哪个人,听人有坏事到处给人传,使他到别的寺庙也住不下去、不能留他单。那个心很坏啦,这能是出家人做的吗?现在出家人就有,看着寺庙比他的寺庙好,想尽方法破坏这个寺庙。 我说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每个道友都有小庙,你用眼睛看,用你耳朵听,口不要说,看完了、听到了你改正,你发愿纠正。喔,怪不得说是末法,什么叫末法?这就是末法。三宝弟子都这样子,何况在家社会呢?文字丨梦参老和尚《浅说地藏经大意》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证严法师:人生如若懂得六个字,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佛经中有则故事——有位老婆波育有两名女儿;一个嫁给米粉商,一个嫁给卖雨伞的生意人。 老婆婆希望女婿们的生意都很兴隆,有一次就问大女儿:“你们最近生意好吗?”大女儿说:“不太好!最近天天下雨,米粉做不出来。”老婆婆就说:“那应该祈求天气放晴,让太阳赶快出来。”于是,老婆婆便天天祈求,希望太阳能早日露脸。 过了一阵子,二女儿回来,老婆婆也关心地问:“你们最近生意如何?”二女儿说:“很不好!老天一直都不下雨,害我们的雨伞都卖不出去。”老婆婆就说:“那我赶快替你向老天求雨,让你们的雨伞能卖好一点。”但是这么一来,大女儿的米粉又会做不成。 老婆婆到底该祈求老天下雨或是出太阳呢?其实,若能善解——出太阳时就想:真好!今天是我大女儿做米粉的好日子,心里就会很欢喜;下雨时,就想:我二女儿的雨伞,今天应该会卖得很好。世间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若能顺着境界去善解,就会感到很满足、欢喜。有善解的心,才会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人生除了要懂得善解、感恩之外,还要能包容,例如:在工作上与人共事时,若不能以宽广的心去包容别人,人生绝对会很痛苦。所以,除了感恩父母、兄弟姊妹,还要以开阔的心胸包容所有的人。 人生知足心常乐;不要事事和别人比较,如果老觉得别人样样都比我好、自己很不足,这样日子就会过得很煎熬。一个人若懂得善解、感恩、包容,人生一定很满足,即使生活过得朴实平淡,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文字丨摘自证严法师著《尘尽光生》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源法师: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个问题。其实修行是管好自己。整天把自己的时间跟精力放在去发现别人的缺点上,叫浪费。应该整天要放在自己身上。所以,要觉察,觉察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对治自己的烦恼障。六祖慧能大师说“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这句话我有一天终于体会到了,所以必须在现实当中才会发现。有一次庙里做三时系念佛事,两个居士第一次做下来,我问这两个居士,今天佛事做得怎么样?一个居士跟我讲:“师父,这个佛事做得太殊胜了,太好了。”另一个居士说:“这个佛事做得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那个和尚没有念,还有一个和尚好像在瞌睡。” 后来到了第二次的时候,我就注意观察他们两个人的表现。一个人他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情况,他在把他的心,那个叫三时系念,系就是安住在、系牢在佛经上面,他已经忘我了,忘记外面了,跟在后面唱得很高兴,念得很高兴,看到祖师大德的开示他也很高兴,很欢喜,他不知道外面,哪个和尚念不念,与他没有关系,他自己好好在念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居士,他没有心在这个经上,他在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哪个和尚没有念,哪个和尚在睡觉。他一点利益没有得到,对不对?而且造了一身罪过。因为他始终在发现别人的问题。他没有用佛经来照自己。 佛经是一面镜子。另一个人,他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不要看别人过错,你多看自己就是觉察的意思,对治自己的烦恼障。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的修行靠什么?靠智慧。解脱靠智慧。所以《心经》为什么提醒我们,三世诸佛,靠智慧才能得解脱。智慧哪里来?就是要深入经藏。要经常深入经藏,你才会得智慧。END 文字丨本源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海法师:对自己真正的保护——慈心修行 你们也许注意到了这个经文的第一行:愿我无敌意。所以,第一个对象是我。我们现在以盘坐的方式修慈心禅。在静坐的时候,第一个对象是自己。这个自己当然可以以我们的身体为对象,然后你从内心深处发出希望自己好的愿望。 也许有的人说,这不成问题吧。不一定。我们经常就在电影里看到有人说:“我恨自己!”我们现在是要发自内心希望自己好。修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我们在开始是用引导文来唤醒我们的慈心。引导文的这几句话,是很值得我们体会的。 愿我无敌意。“敌意”这个词,很显然是从巴利文翻译过来的,它的含义很深。我们现在坐在这里都没有敌意,对吧?表面上看,是没有敌意。其实,这里的“敌意”也包含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自我保护。 这一点非常简单就能证明。比如,我现在突然打你一拳,你会本能地往后闪。这就是一个自我保护。这种在生理上、在心理上、在神经系统上的自我保护的背后,有一种含义——恐惧。 完全没有恐惧的人,他的身体是舒展放松的。而我们的身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紧绷。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以及自我保护后面的恐惧。所以,“愿我无敌意”的意思是,要让我们把这个自我保护的意识放下,完全打开。 敌意来自于恐惧。比如说,我们两个人吵架,突然我手上抓一把刀,这是恐惧的表现。我们说,人类的手上除了刀还有枪,除了枪还有炸弹,除了炸弹还有原子弹。其实,这是从整体上反映出人类内心恐惧的加重。 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你有安全感,你不会带任何武器。只有没有安全感的人,才会想到带武器。所以,武器并不是强大的表现;相反,武器恰恰是懦弱和恐惧的表现。这是佛法帮助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特殊角度。我们在山里遇到野生动物,比如说蛇、狼,它攻击我们的时候,往往是它感觉到我们要攻击它。它的敌意从哪里来?从恐惧来。恐惧就会有敌意。 所以,“愿我无敌意”这句话的后面,有要我们把自己完全放松、打开的含义。所以,这个引导词的含义,其实是很深的。第二,愿我无危险。“无危险”就是希望外在没有危险来伤害我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外面有危险,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都坐在这个讲堂里,空调开着。如果有一个人的免疫力很低,他坐在这屋子里,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危险。为什么?因为这个温度他受不了。 现在有一些病其实就是免疫力的病,比如艾滋病,它就是免疫力的整体崩溃。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新鲜的空气,但是对于有一类免疫力低的人来说,空气的清新程度可能会让他生病。所以,空气清新,对他来说是一种危险,对我们不是危险。 我们通常会认为危险是从外面来,但其实是从我们自身来的。我们说,老虎很危险。但有时候我们在电视上看见:很年轻的女孩儿,没有任何保护和防护手段,可以骑在老虎身上,跟老虎玩。通常说,毒蛇很危险。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人把毒蛇拿着玩,对他不是危险。 所以,“危险”的含义也是很深的。刚才我们讲了,我们的生命在某种状态下,刀和火对我们也不是危险。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意思是,危不危险,取决于我们的生命和外部的世界是对抗的状态,还是融入的状态。实际上是这个问题。 所以,“愿我无危险”这个话,你们现在念它的时候可以这么想:外面的东西没有伤害我。可以简单地这么去想,但是它的内涵是很深的。深到什么程度呢?深到实际上是说,你是没办法被伤害的。你没办法被伤害,并不是因为你变得很坚硬、很强大,任何跟你对抗的人最后都被你粉碎了。相反,恰恰是你变得无限地柔软,能接受一切,能跟一切融入,一切就不能伤害你。这就是“无危险”。第三,愿我无精神的痛苦。这就好理解了,这是我们心灵层面的。愿我无身体的痛苦,是肉体层面的。 第四,愿我保持快乐。 所以,修慈心禅的第一步是以自己为对象,从内心深处发出:愿我无敌意、无危险,完全打开、放松,跟外界融入;愿我无精神的痛苦,所有的心理的、精神层面的烦恼、痛苦都没有,愿我无身体的痛苦,没有身体的疾病等等;愿我保持快乐,发自内心的。这是慈心禅的第一步。 这样修行的目的,是要让你真正地有慈心现前。慈心是一种心态。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看,很可惜,我们每个人都说爱自己,但其实我们对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慈心。比较来说,希望自己好这个心是容易显现、容易现前的。这是第一步。文字丨明海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慧广法师:管好自己就是真正的慈悲济世 问: 师父,假如要是我们都用平等心对待一切,失去了善恶等价值衡量标准,那社会岂不是大乱吗? 慧广法师: 若是我们真正能达到平等无分别的境界,你的眼中就不会有善恶美丑的对立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平等心,事实上是一种散漫、放纵甚至作恶的借口。所以,对于未曾开悟以及不能保任真心的修行人来说,善恶、好坏等衡量标准及形式还是必要的。而且,有的时候,形式就代表了内容,行为就代表了内容。 比如,你说你关心自己的父母,你对他们感恩,但你从不关心他们的健康与生活,对他们的烦恼与哭泣无动于衷,你甚至吝于给他们一个微笑、一点耐心。那么,扪心自问,你是真的关心他们,还是仅仅在自欺欺人? 又比如,你说你爱自己的孩子,你希望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但你对他们从不关注,甚至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喜欢看什么、不能吃什么,更不关心他们在想些什么。你压根就不明白造成他们不幸福、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更不明白他们需要怎样的生活。你在乎的仅仅是物质上是否能够满足他们,他们是否回报了你的付出,他们是否能满足你的需要。那么,扪心自问,你是真的爱他们,还是仅仅在自欺欺人? 记住管好自己就是真正的慈悲济世。文字丨慧广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净慧长老: 家庭就是你的道场 佛化家庭带来人生幸福 家庭是道场这个理念,希望我们各位在家菩萨,首先要认真思考,然后要认真落实,真正把自己的家庭当作是道场,其意义非常重大。这种理念,也就是过去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佛化家庭”。 我们现在提出社会要现代化、家庭要现代化,我觉得家庭的现代化虽然必要,家庭的佛化更加重要。只有家庭佛化了,家庭的现代化才能真正给我们人生带来便捷与幸福。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修养,欲壑难填啊。不管怎么现代化,总觉得不满足,一个人对于修行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对于事业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对于奉献永不满足,那是好事。如果对于个人的私欲永不满足,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坏事。欲壑难填,贪心永难满足,那就意味着人生的堕落,不是意味着人生的升华。因为精神空虚,总想用物质来填补,实际上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资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的精神来填补。做人做事“二八方针” 家庭是道场,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家庭这个道场呢?家庭是道场有些什么原则呢?我能奉献给各位的,还是那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首先说做人的八字方针怎样去落实。所谓信仰,就是正信佛法僧三宝。有信仰的人最快乐,有信仰的人最幸福,有信仰的人最安详。因果,守持五戒就是最大的因果。五戒就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础,五戒就是所有道德的基础,更是因果理论的基础。良心,就是要修十善。以十善法来庄严身心,以十善法来庄严家庭这个道场。道德,就是要行八正道。八正道是最高的道德要求。最高的一定可以包含最基础的部分。在家庭中修八正道,那就是初步的道德要求。从初步到究竟,八正道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道德圆满的道路。 做事的八字方针怎样去落实。感恩,是报四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包容,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有慈悲喜舍的精神,还有什么包容不了呢?能够包容就有和谐,能够包容就没有你我他。分享,是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以四摄的精神来落实分享的理念,就能将分享落到实处。结缘,就是结四缘。所谓广结人缘,广结善缘,广结法缘,广结佛缘。这四缘,是成就一切善法的大因缘,是成就一切有利于社会大众事业的大因缘,是完善人生修养的大因缘,更是成佛作祖的大因缘。把家庭当作道场,就是在家庭中落实生活禅的理念。觉悟人生,所以我们要具备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理念;奉献人生,所以我们要具备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理念。我所提倡的生活禅,是佛法的整体,是修行的根本法门,是佛法在现代社会发挥和谐社会、安定社会、关怀社会、奉献社会最好的一种实践。 把家庭当作道场,对于我们广大在家居士来说,是一件头等重要的事。我们每一位居士,能把家庭当作道场了,能把全家的人都佛化了,那就是最大的修行,那就是最大的功德。怎么样才能把全家的人都佛化了呢?首先自己要做到、要落实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这二八方针,首先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自己要有一种主动的承担精神,主动的奉献精神,主动的感恩精神、包容精神、分享精神。有了这种主动,自然就能够在家庭中造成一种良好的、清净的、修道的氛围,一种清净的生活氛围。 七日禅修现在散香了,希望维那师早一点开静。文字丨净慧长老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圣严法师:修行应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绝不能用企图心、希求心、期待心修行。诸位怀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参加禅七,这种有所为而来的态度毋宁说是正确的,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却应该把所有期求、期盼的目的暂时忘掉。 工作时应该只顾耕耘,不管收成;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努力工作,不能守株待兔,也不可揠苗助长。以种田为例,风灾、雨灾、旱灾、地震、战争等,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我们自己只管尽力而为,却不能期待一定可以得什么果。 “尽人事”是自己能掌握的,“听天命”则看因缘了。因缘福报好就会丰收,否则可能欠收甚至荒年。农夫除了尽心尽力耕作之外,没有别的可以选择,不过,那些辛苦耕种的经验确是最宝贵的。因此,要以修行的过程作为我们的目标,才是最牢靠的。吃饭时,不以贪心吃,不以嗔心吃;打坐时没有贪求心,不起厌烦心;工作时不可老在念着每一分钟能赚多少工资,做了多少功德。吃饭时只管吃、打坐时只管坐、工作时只管工作、用方法时只管用方法,心无旁顾,这就是禅法的修行。 若是个自私鬼来参加禅七,要他出坡工作,他却说“不行!我还未开悟,打坐要紧。”让他打坐时,却又不用方法而老想着早点开悟。像那种人,我对他便没有办法了。要晓得,如果能以专心去砍柴、扫地、打水、切菜、煮饭等,便无一样不是禅的修行。 只要心是平坦、平实、平衡、平常的,就是最好的修行。当以修行的过程为目的,即便是察觉到妄想,感觉到不自在,也全是修行的成果。因为当你不贪取成果而只管修行之后,好的成果才会出现。这次的禅七道场中共有一百六十二人,其间难免有人会哭、笑、病、倒、出怪声、有异行,这发生的一切,全与你无干。任何时间,任何现象,你是你,他是他,绝对不要受外境的影响和牵动。 今天是第二天,也许你已比较习惯了,但打坐过程中的疼痛也许更麻烦,更难适应。痛的时候由他痛,随他痛,神经放松,不要动它,也不要忍痛,痛得很难受时,不必数息,但注意痛点,渐渐的痛感就会消失。打坐时的昏沉有两个原因,一是缺氧,一是疲累。若系缺氧,当把腰挺直,头、颈与脊椎成一直线,收下巴,放松小腹。调整好了,呼吸自然畅通,便会清醒过来。若因体能一时补充不及而引起的疲累昏沉,依情况轻重,可用下述方法对治: 轻昏沉时,瞪大眼睛,平视前方,不眨眼直到泪出为止;或把注意力集中在眉心(鼻梁上端、双眉之间),观想它放光发亮,昏沉也会慢慢消失。若是头脑因为血液不上升而糊涂了,便转转头、低低头、摇摇头,或是跪在垫子、地板上。 因双膝直接触到硬地面,促进血液循环向上,产生新能源,昏沉便会减轻、消失。如果重昏沉已经到了头疼的地步,便把身子坐直坐正,让头脑完全休息,放任它一片空白。五到十分钟后,体力便会恢复。今天开始有小参,也就是个别谈话。有话就谈,无话就不说,我不管你过去的历史,不和你谈未来的展望,不要问我理论上及佛学上的诸般问题,我只回答你“现在”修行上的困难。 入室、问讯、顶礼、离开,动作宜舒缓,但要俐落,切忌拖泥带水。进出小参室的门,也深有禅意,不要用力推、拉、抬,禅的精神是绝对不能用蛮力的。文字丨圣严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静波法师:这四个字对于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切记不可忘 在佛教里边所谓老实学佛,也就是老老实实修行的人,必然要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感悟无常。感悟无常。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要去感悟,我们去读菩萨戒本,那上面有说: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人命无常,像山水那样,变化,山水,山会变得,春夏秋冬会变,那水会流动,过于山水,超过这个山水,比它的速度还要快。我们老是说这个人翻脸比翻书都快,那还是无常,这人情绪变化多端,无常啊。 并不是要等到人老了或者病重才要想到无常,即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要觉得无常就在眼前。黄龙禅师说:“莫到老来方学道,孤魂多是少年人。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处度此生。”因为我这一生闻到佛法了,所以我要解决问题,我不要再轮回了。否则我再轮回,谁度啊?我自己都不知道了,怎么度啊?有人说了,哎,因果轮回,今日种了种子,我将来我可以学佛。瞎扯,那么将来你还能想起你学佛这一段啊?你早被那个财、色、名、食、睡给蒙蔽住了,你怎么可能呢?那是很难的。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无常观感悟非常深厚的人,他会积极地去学佛,积极的去修行。修行就是改变执着,改变执着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这样的定义,改变执着就是修行。你有改变执着吗?你没有。什么叫信仰?心中的那份坚持就是信仰,你有坚持吗?坚持三皈依。你有吗?你没有,你真的没有。我不是说大家所有的人,肯定有一些人是没有的。你坚持过吗?你没有。你真的不坚持,你真的是见风使舵,你真的是见异思迁。 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何况我们要在今生今世解决生死轮回,那只有一条,非修行不可,那一定要改变我执才可以完成。修行就是改变我执,我说的话极其明白,那你明白了,你不去做,那也没有办法。所以可见无常观对于佛教徒来讲是极为重要的。没有无常,谁还学佛?没有无常,我们会出家吗?我们经常会问:你看,我这人傻吗?我看着不傻。不傻那我的选择就一定是理直气壮的。那我不傻,就我肯定就不会冒傻气吧,那大家也不傻,那就不要冒傻气了。文字丨静波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虚云老和尚:怎样参“念佛是谁”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哪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哪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 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文字丨虚云老和尚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净界法师: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心生种种法生。我们凡夫众生,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中一定会出现相状,因为有善恶业力,它就会出现各种相状。这个相状可能是安乐的、你欢喜的相状,也可能是痛苦的相状,也可能是一个杂染的相状,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相状,有各式各样的相状。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各式各样的业力,所以你跟人事接触的时候,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状会出现。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只要是一个有形相的东西,它就是一种生灭变化之法;它是生灭变化的,而且虚幻无常,它的变化,你是做不了主的!当我们心中出现相状的时候,你一旦执着于这个相状,你这个内心就会躁动不安了。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功课也做很多,但是他的情绪变化多端,你就知道这个人心中一定抓了很多相状不肯放,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我们刚开始修行用功,在观照这一念心的时候,先用空观,直接觉照我们心性的本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心中本来无染无杂,无形无相,我们抓了很多外境的相状,而失去了我们自心的本来面目。 所以,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外境是不会让你痛苦的,它只是一个助缘而已;外境只是不同业力的显现,显出一个相状,但是接不接受、执不执着,都要看你!要不要显现,这个是你没法决定的,但是要不要执取它,是你可以做主的。我们修行人心中的相状还是会出现,但是你慢慢能够达到“心无所住”,你是住在一念的心性本体,以无住为住。 修习空观会让一个人心态轻松,正所谓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做你该做的事情,随缘自在。随着修行的深入,慢慢地你的心就能远离一切相状,形成一种“免疫功能”,就能清净自在。文字丨净界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圣严法师:佛教崇拜神鬼吗?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 所以,佛教所说的神不是神教所说的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神教所说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也是凡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的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也有四种:天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三魔也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及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福鬼,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 在佛经中通常提到的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神、乾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悲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唱)神、摩睺罗迦(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的感化而来为佛教作护法的。 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并不崇拜神鬼,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皈依了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文字丨圣严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虚云老和尚:佛弟子要铁石心肠,死心崇奉佛的教诫 心能平常的则始终不变,经历风波险阻,此心如如不动,如憨山老人者,就是我们的模范。 他老人家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十月十二日,十二岁请于母出家,礼南京报恩西林和尚为师,受具戒于无极和尚。二十岁,西林和尚寂后,房门大小事,众皆听憨山决之。后从云谷大师在天界坐禅,二十八岁游五台见憨山甚佳,因以为号。二十九岁阅《肇论》,悟不迁义。妙峰谓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三十岁发悟,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披剃至七十一岁冬,游双径,上堂说法,启口数千言,不吃一字。侍前传录,疲于奔命,目不暇给,其详细史实具载年谱中。 他老人家一生历史,数十年中,环境千变万化,千辛万苦而道心始终不变,这就是平常心、长远心,就是我们的模范。他遣戍雷阳时,作《军中吟》云:“缁衣脱却换戎装,始信随缘是道场,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他把自己坚固不变的心都吐露出来。佛法到今日更衰微,起过不少风波。解放前,全国僧尼还有八十万,去年只余七万多,还俗的十占其九,这就是无长远心,无坚固心,烈火一烧,就站不住脚。 若是真佛弟子,就要立志,具铁石心肠,先学威仪,循规蹈矩,不怕人说你脑筋不醒,要死心崇奉佛的教诫。由于多劫种下善根,此生才得入佛门,就要努力求道去习气,不入名利场,不当国王差,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的除去,即是大修行人。得入理体,坚固心历久不变,平常心动静一如。文字丨虚云老和尚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梦参老和尚:你遇到什么灾难,这样发愿,灾难很快就消失了 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足方便善巧。智慧不具足怎么办?发愿,你要发大愿,我经常地跟我们道友们说要发大愿。 在《优婆塞戒经》里面,善生尊者就问佛说:佛,你三十二相那么好,怎么得来的呢?佛就告诉他说:你要学法,你要发愿。你要不发愿,你得不到。学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说其大数八万四千。你要是利益众生,你必须得要学法,你要发愿。如果你不发愿,你所有想修行的什么都达不到,所以发愿是第一。我们都知道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他们愿都很多。 善生问佛,佛就总答说他怎么得到三十二相——有智者,谁有智慧谁就能得到。善生又问: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佛就告诉他:你要发无上的大愿,是名智者。谁发愿谁是智者,谁就得到三十二相。 我经常看见我们道友到寺庙里头来,或者自己佛堂里头,要供花、点香、磕头,你发愿没有?有些道友心量太小,家里有点什么事,烧个香,到佛前发个愿,求求菩萨你加持,让我这个灾难过去。这个愿太小了,这是没智慧之愿。你们大家别生气,可能你们都没发过愿,也有发愿的。很少供花,在那跪着说:我这个发愿,我想证到入到入法界、入华严境界。华就表因华的,我现在这个因,那一切小灾难算什么呢?这就是智者。咱们把智者所发这个愿是什么呢?这就是菩提心,包括的很多。你发愿使一切众生身、口、意永远不做诸恶,永远做诸善,这个愿就不小了。你说你没发过。没发过,你现在学啊!现在不是学一切方法吗? 还有我们简择你发愿。好比你受经济的困扰,逼债的人来了;或者你买了股票一下子失败了,一下子一落千丈。不要跳楼。我在美国听到那些跳楼的,很愚蠢。发愿!没有生意,为什么没生意?你没发愿。你发愿,跟我相似的一切众生,让他永远不要落到这样个苦难。 你遇到什么灾难,你就发愿让一切众生都不要受这个苦难,你这个灾难很快就消失了。你若求菩萨“你加持我,让我发财”。这个糟糕了,走到相反道路上去了。在你受穷的时候,你没想到自己,愿一切众生都不受穷。好!你很快就富有。信吗?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佛说的,佛跟善生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力量不大。佛说的,你们就信了成分多一点,佛的功德大。你必须得有誓愿,没有大誓大愿,你想成就,不可能的。我们知道修行,但是感应不大,佛菩萨总没加持我。你跟菩萨不走一条路,菩萨怎么加持你?经常地发愿,经常运用你的智慧心。你要具备了这些誓愿了,你就依着愿,然后有了力量了,你在修行的时候,一切障碍逐渐就消失了。等你有了力量了,你去度众生,弘法利生的方便善巧,那很快功德圆满。 我们要现在想做个什么事情,在这个世界困难得很,重重障碍。为什么?我们过去就没有发过这些愿,没想帮助别人,自然也得不到别人帮助你。你要想诸佛菩萨都加持你,你要像诸佛一样的,诸佛的心愿是帮助众生,那你也要发愿帮助众生。 菩萨所修的功德不外六度、四摄,乃至利行,众生做什么,我们就帮助他利益,这是利他行门。我在当劳改犯的时候,我们那时候都走路。不但走路,还得身负六十斤。走到山里头采木头,两个人抬一根,抬得动也得抬,抬不动也得抬,那是强迫性的。那时都拉板车,很苦。特别往那个山上上,拉不动。正赶上我们空手,我就叫我们那个犯友,那叫犯友,不叫道友,共同帮他推一把。犯友说:“算了,被看到会说我们的。”我说:“那不管他,帮着推吧!”助人为善。我说这意思,就是你到什么时候都想着,看着别人痛苦,你有时背不动、扛不动,不也很痛苦吗?看见别人满身的汗,车子就是拉不上去。特别拉大板车的,那车上载着三、五千斤,就四、五个人往上拉,特别在上坡很辛苦。如果是在这个时候,你发愿利益众生,增加一切众生的大力,增加一切众生的体力。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咱们一天遇到的事很多,就要发愿,太多了,我们不详细讲了。 所以真正的佛弟子就要行六度万行,发广大的愿,发菩提心,来成就你的事业。这个事业不是指世间事业,成就你的事业是指着行道的、成佛的、离苦得乐的事业,成就度众生的事业,让众生离苦得乐。文字丨梦参老和尚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