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见_南燕 雪见_南燕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关注数: 86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14,279 关注贴吧数: 55
阿姜查尊者: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 若我们如实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们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们无法如实觉知它们,就会否定它们,宣称不想见色或闻声,因为我们会受到干扰。若切断了这些因缘,我们要凭借什么进行思维呢?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防护,防护即是戒。有防护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我们的戒和定。 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为比丘之前,有次看见马胜长老正在托钵,心想:“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着整洁,威仪庄严。” 舍利弗受到鼓舞,趋上前去致敬并问道:“抱歉,长者!请问你是谁?”“我是一位沙门。”“你的老师是谁?”“我的老师是乔达摩尊者。”“乔达摩尊者教导什么?”“他教导一切事物都从因缘生,当因缘灭时,就随之息灭”。 当舍利弗问法时,马胜比丘给了他这简短的关于因果的解释。“诸法因缘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灭,必是因先灭”。他虽然只说了这些,但对舍利弗而言已经足够。 这是一个佛法生起的因,那时舍利弗六根具足,拥有眼、耳、鼻、舌、身、意,若无感官,他会有足够的因以生起智慧吗?他能觉知任何事吗?但多数人都害怕感官接触,无论害怕或喜欢,我们都未从中发展出智慧,反而通过这六根放纵自己,贪图感官享受并迷失于其中。这六根可能诱使我们享乐与放纵,也可能引导我们获得知识与智慧。因此,我们应该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即使是不好的事。当谈到修行时,我们不只针对美好或令人愉悦的事,修行并非如此。在这个世上,有些事物我们喜欢,有些则否,通常我们想要和喜欢的,即使对同修的比丘与沙弥也一样。我们不想和不喜欢的比丘或沙弥交往,只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你了解吗,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选择。通常只要是不喜欢的,我们就不想看见或了解。但佛陀希望我们去体验这些事,世间解——看着这世间并清楚地觉知它。 若无法清楚觉知世间的实相,我们将无处可去。活在这世上,就必须了解这世间。包括佛陀在内的过去的圣者,都与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这里达到实相,而不在他处。但他们有智慧,能防护六根。
弘一大师:父母怎样为孩子培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爰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时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丟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 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〇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 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 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恩法师:大乘佛法“大”在哪儿? 什么事情都看得开、看得破、想得通,不为世俗的名闻利养所挂碍、所束缚,才称得上是大修行人,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学佛,说白了就是一种超然的意气、一种淡然的心境。 智悲光尊者说过:一个凡夫众生,如果施主、吃穿等样样俱全,在佛法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 所谓的魔法,魔就是障碍、磨难的意思。 我们众生其实都是在追求磨难,不是在追求解脱。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都是把自己束缚起来的——追求财、追求名、追求家庭的幸福和安乐。当然,追求这些不为过,问题是我们贪心太大,好了还想好,多了还想多,无休止地去追求,不知道停下来,一生只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忙,这样名闻利养就成了我们的束缚、我们的磨难。 所以,修行人的眼光、观念与智慧,跟世间人是完全不同的。修行人真的能有一种超越的眼光,看透世俗的虚假、看透世俗的不足,从而能够很轻易地放舍对世俗的挂碍。 世间人就做不到,因为他就活在世俗里面,他就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活,这是很可怜的。仲敦巴尊者也经常喃喃自语地提醒自己: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我想这句话,大家应该经常念念,我们也都是希求解脱者,也都不要为名闻利养所束缚。 碰到什么事情,我们应该迅速地、从容地、华丽地转身,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解脱的障碍,都是生死的束缚,没有了更好。 没有了更好——我们要有这种面对人生的勇气。什么东西有了,那就好好地用,利用它自利利他,而不贪着。没有了呢?没有了更好。 我们应该有这种勇气,无畏的勇气。什么东西,没有了更好。钱,没有了更好,没有了,你老老实实出家修行去,自会有人供养。现在人的观念就是,缺一点就不好,他怎么能修行呢,怎么能放下呢?真正的修行就意味着,面对我们世俗的名闻利养,就用这种很简单的心态去面对——没有更好。 对自己所爱的人,没你更好,有你也很好。有你,善待就好了,有你就是缘啊,有缘就要善待。有你很好,没你更好,这样,两不挂碍。学佛,说白了就是一种意气、一种心境,一种超然的意气、一种淡然的心境,对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该尽的责任自己尽到,该遇到的困难自己努力克服掉,在坚韧中用一种洒落的心胸做人做事。 你有这种胸怀和勇气才好学佛,没有这种胸怀和意气,就会整天哀哀怨怨、苦苦恼恼、颠颠倒倒,一点小事就绕不出来、转不过去,这怎么学佛,与道不相应。 其实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大在哪里?心大。 什么事情都看得开、看得破、想得通,遇到什么时候都能够从容地转身,不为世俗的名闻利养所挂碍、所束缚,就是用这种心境去学佛。 这才是一个学佛人最该有的心态和观念,没有这种观念和心态,你学什么法门都得不到利益。文字丨弘恩法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11102【闲聊】玉楼春里把李家小姐强行嫁给陌生人可行性有多大? 今天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问题: “古代男人可以通过毁掉贵族女子名声的方式高攀千金小姐吗?” 问题描述大致是说,提问的自己是一个兼职网文写手。自己最近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古代女子丢一条手绢,这条手绢被人捡走了,这都算是毁人清白,然后就不得不嫁给对方了。那要是这么简单的话,男人想高攀豪门岂不是太容易了,只要到处宣扬自己跟这位小姐有私情就行了。 当然,题主也提到了第一这么做确实有风险,容易被对方打死,第二题主也确实认为这样做其实对于古代的男性过于宽容了。 同时题主也说,自己并非为了挑起矛盾,提这个问题仅仅是想对于古代的规定和风俗进行了解。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玉楼春里面孙家二姐老公家的二小姐。 李家二小姐没少跟孙有德怄气,孙有德老公过世之后,李家二小姐更是当着孙有德娘家人的面怼孙有德。 之后的剧情就是林少春等人找了个明显二小姐看不上的男人,当着李家人的面一通编排,然后硬是让李家二小姐嫁过去了。 这个剧情虽然确实解气,恶人自有恶人磨。 但是做法挺恶心人的,毕竟整这么一出,当着一屋子人的面,这后半辈子的生活还有名声都毁了。 如果要是真实历史上的情况的话,通过毁掉贵族女子名声的方式来高攀高门大户,可行性如何?
一行禅师:周围的一切都为你珍藏着微笑 我们可以用喜悦的微笑,发愿走慈爱与理解之道,来开始新的一天。觉知到,今天是全新的一天,我们有珍贵的二十四小时! 早上醒来要张开眼睛时,你可以背诵这首偈颂:醒来微微笑 全新的一天 愿正念生活 慈眼视众生 有什么比用微笑来开始新一天更好呢?有多少日子你是在焦虑之中度过的?你的生命又是怎样过的?深刻觉察,微笑。 真正的笑容是来自觉醒的心。 如何提醒自己在睁开眼睛时微笑?你可以在窗边,或者是头顶的天花板上挂一些提示,一根树枝、一片树叶、一幅画、或者一些鼓励的警句。 当你养成醒来即微笑的习惯后,可能不再需要这些提示。听到小鸟歌唱或者看见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时,你立即微笑。 这样的微笑将会使你有更温和的心态去迎接新的一天。如果孩子微笑,如果大人微笑,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够面带笑容,能够平和与快乐地生活,不仅仅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将从中受益; 如果我们懂得生活,还有什么方式能比笑着开始一天的生活更好呢? 我们的笑容,肯定了我们要平和、快乐地去生活的觉知与坚定。真正的笑容,源于一颗了悟的心。 当我看到某人微笑,我便立刻知道他或她正沉浸在觉知当中。在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当中,他们赋予无数的雕像与绘画以浅浅的微笑于那唇际,我相信这样的微笑也一定早已浅放在创作者的脸庞之上。 你能想象一个愤怒的画家画出那样的一种笑容吗?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淡淡的,如蜻蜓点水一般,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笑容也足以放松我们脸部的肌肉,驱走所有的忧虑与疲乏。 当微笑的一点嫩芽吐放于我们的唇际,我们的觉知被滋养了,我们的焦躁也奇迹般地烟消云散,它将我们自以为已经丢失的平和重又带回到我们身边。 我们的微笑带给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人快乐。 我们可以花很多钱为每一个家里人买礼物。然而,一切买来的快乐都不及我们的觉知、我们的微笑所能够给予的,而这样的一份礼物不需要花一分钱。 在加利福尼亚一次静修结束的时候,一位朋友写下了这首诗:我丢失了我的微笑, 但不要为我担忧, 蒲公英拾走了我的微笑。 如果你丢失了你的微笑,而仍然明了蒲公英正为你珍藏着的话,情况就没有那么糟糕。因为你仍然有足够的正念让自己明白,微笑还在那儿,并没有真的丢失。 为了重获微笑,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做两三次有意识的呼吸,如此微笑就会回来。蒲公英是我们的一位朋友,它一直在那儿,忠贞不移地为你珍藏着微笑。实际上,周围的一切都为你珍藏着微笑。 你不必感到孤独,只要打开心灵的窗户,你就能看到在你的内心,在你的周围,所有可以依赖的都在那儿,就像我的这位朋友所感悟到的那样,只要觉知地呼吸,微笑就会回来 当我心中毫不感到喜悦时,我为何还要微笑?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微笑是个练习有的时候,快乐会带来微笑。 有的时候,一个微笑也会让你放松、平静与喜悦。 我不会等到心中有快乐时才微笑;快乐之后会随之而来。 有时候当我自己在房间黑暗中独处时,我会练习向自己微笑。我如此做,是为了对自己好,是为了好好照顾自己,是为了爱自己。我知道如果我无法照顾自己,我就无法照顾别人。文字丨一行禅师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证严法师: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报。所谓:“富者患失,贫者患得。”家庭贫困或是有欠缺的时候,就会斤斤计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却也时时担心有所损“失”,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无有得失心当佛陀在舍卫国时,地方上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有个独生子。长者给儿子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这孩子却非常贡高傲慢、欲望很大,对父母不孝顺,对亲戚长辈没有恭敬心,对朋友没有一点仁义,对家奴非常的刻薄。 年迈的长者把家业付托给儿子,他却变本加厉,对父母更加不孝,目无尊长。事实上,他的内心也很不快乐,他贪得无厌地想:我今天有这么多财产是与生俱来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会赐给我更多的财产。所以他时常对婆罗门梵志布施结缘,但这是为了求取福报,以得到更多的钱财。 婆罗门梵志对他说,一个月要祭祀多少次,他总是言听计从,几乎每天摆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礼无数,并供出许多珍宝。如此经过了五年,他的家财却慢慢消耗掉,他的青春消逝,身体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从没有实现过。 真正的富有不放弃的他,仍继续求财,如此又过了三年,他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这时他心中很疑惑:为什么我一直求福,却从未得福?后来他听人说,释迦牟尼佛能开解众生的迷惑。于是他到精舍向佛陀请示,恳求佛能赐他致富之道。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况及心态后,就告诉他,贫富之道有四种,所得也有四种: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释说:“什么样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平时不知付出爱心,只是一心求福。这种人平时不知敬重尊长,不曾孝顺父母,连做人的基本观念都没有,却想要求福,这样的人尽管花了很多钱祭祀,还是无所得啊!第二种施少得多,是当众生需要你时,能及时付出而不求回报;无求的心就是无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别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钱出力,心无所求却能得到丰足的回报。第四种是施少得少,这种人甚是悭贪,布施一点点,却认为已布施很多,并计算着自己有多少功德,这种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仅没有得到功效,相反的还会造业啊!” 听佛陀的开示,就知道平时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敬重尊长、亲爱周围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为了“求”福而布施,甚至伤害生灵祭天,则没有福可得啊!总之,最要紧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文字丨摘自证严法师《心宽念纯》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