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见_南燕 雪见_南燕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关注数: 86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14,292 关注贴吧数: 55
星云法师:不要让别人,决定你的情绪 一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在那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损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义。 有人认为,受了冤屈,最应该做的就是辩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当我们所受的冤屈辐射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出声辩解。如果那冤屈只与我们自己有关,辩解反而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出声为此辩解,说明你的心还不够静,甚至还会因别人的些许举动而发怒。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以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特地亲建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每天除了参禅打坐,还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费用供养母亲。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叫酒肉和尚,松云禅师也不去解释。但他的母亲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松云禅师吃素了。 有一天,一位美丽的姑娘被松云禅师庄严的仪表、安详的风度所感动,就请他到家中说法。有人便借此散布谣言,说看见松云禅师到妓院里去嫖妓。 街坊的人不辨真伪,认为他不守清规,去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禅师不得已只好将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 不料母亲因思儿成疾,未几去世。乡邻不知松云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禅师回来后再行安葬。 不久,松云禅师回来了,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接着学母亲的口气说,“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松云又说:“是的,母亲!孩儿以此禅道祝愿您上升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说罢便对众人说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时预知死至,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晴,一轮月圆。”写完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黑暗与光明;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如果一味去在意这些好与坏,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别无他益。松云禅师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不去跟人争辩什么。他明白,那些好与坏,虽然是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其实与自己无关。 就像另一位禅师的故事。禅师跟小徒弟出行,中途找不到路,便问一个路人。路人不知为何正在苦恼,虽然给他们指了路,但态度十分不好,话语中带着厌嫌的口气。禅师听了路人的指引,道声谢,继续带着徒弟前行。 没走几步,徒弟忍不住了,问禅师:“师父,那个人如此蛮横无理,您为什么不生气?我们应该告诉他,做人要懂礼貌。” 禅师反问:“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情绪?”徒弟顿时释然。 别人对你诽谤,只能说明那人是野蛮、无礼的,是需要你去拯救的对象。你面对他们时,应该做的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做法,去跟他们争辩,而是做好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们。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所有的苦难、欢乐,都应该由你自己去体会,别人代替不了。同样,别人的苦难和欢乐,你也无法真正体会。做回自己,不要让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情绪,这才是幸福安乐的泉源。
妙莲老和尚:形能守规,心能守道 学佛道先要将威仪礼节这些根本学好,要改变世俗的不良习惯。到了佛家,拿碗的姿势要像「龙含珠」,拿筷子要像「凤点头」;大家不要小看这些事情,一定要学好、学如法了,才像一个学佛的居士。 比方合掌的方法,所谓「合掌当心」,要使掌不东倒西歪,两个大拇指紧靠胸口,这样合掌就不会懈怠。 坐的姿势要端正如钟,胸要挺直,颈子不要离开海青的领子才能直;保持端正,坐的时间就能长久,否则愈坐就愈辛苦。 行走时不左顾右盼,要行如风,直来直去。站立时要笔直如严冬的老松。卧亦要侧身而睡,不可趴仰。 佛家要我们严守四威仪,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一定要依此方法才能保持身心不放逸,谨慎莫放逸才能收摄道念;否则身一放逸,心自然跟着散乱。 我们的身心都是有连带的关系,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内心若诚,外形自然就会庄重;外形若庄重,内心就自然诚敬,彼此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像一个人心情若不好,身体也就无精神;相对的,身体健康,心情自然愉快。如果外形能守规则,心当然也守道;心不守道念,外形也就放逸。 所以一个人有无道心虽然看不到,但看其行为举止、说话神态,就可代表这个人的内心修养、道德和学问了。以此看人,更要以此自勉,作他人的榜样啊!
不是世界上没有善知识 是你不具备弟子相 来源:佛弟子文库作者:达照法师 一个人修行路上障碍重重,遇不到善知识,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福德不够。福德、因缘、善根这三者,福德是最关键的。你能够学佛,说明因缘有、善根有,但如果福德不够,你就是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也会错过。有些人遇不到善知识,那是因缘不够,福德也不够。 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不是这个世界没有善知识,是你不具备弟子相。”你不能当一个好的弟子,善知识如果现前了,反而会害你,因为你对善知识也会起怀疑、起诽谤,还在善知识那里挑三剔四。那么挑来挑去,自己以愚痴的眼光去挑别人,甚至挑善知识,所以这样一来,善知识不能现前,在你的眼中再也不会有善知识,这是福报不够的人。如果具备了弟子相,善知识不远千里都会来求你。不是你能够度善知识,而是善知识能够度你。“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观世音菩萨也讲得很清楚:“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该以哪一种身可以度你的,观音菩萨就会现哪一种身来度你。现在家居士身、童男童女身、比丘比丘尼身,甚至是以宰官(当官的人)、国王大臣身能度你的,他都可以现这些身来度你。我们大家想想,观音菩萨有没有来度你呀,为什么不能来度你啊?他现什么身都度不了你了,没办法了。他如果现一个大富长者居士身能度你,他就现居士身来度你了;他要现一个要饭的人能度你,他就现要饭的人来度你;他要现一个很有福报的善知识、出家比丘或者比丘尼身来能度得了你的,他马上就会现这个身来度你。但是他现所有的身都无法度你的时候,他不能度你。我们要生惭愧心啊,遇不到善知识,一定要生惭愧心! 修行的基础,一定要培养福德、培养定力。福德不够的人,第一他就根本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的;第二呢,遇到了也会擦肩而过。因为某一个小小的误会,以自己浅狭的知见,会去评判善知识,那么这个结果就非常可怕,所以即便遇到了也会错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在持戒这个方面,就是包括了培养福德。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大家都喜欢他,他的所作所为别人都会尊重他,这就是他的福德。而有的人呢?到这里嫌这个地方吵,不够安静;到那个地方,安静了,又嫌那个地方事情多;再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又嫌供养少;在那里又嫌护法居士不来,这种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受欢迎。他只会挑剔,他的身上长满了像刺猬一样的刺,只会去刺伤别人,这样的人是没有福德的。 我们大家看看自己,你哪怕在生活当中,在家庭里面,你用修行的借口去刺伤家里的人,这也是罪过的,你也是没有福报的。你为什么会刺伤他们呢?学佛在心里呀,你念佛一定要摆一个香案坐在那里,别人觉得摆香案很讨厌,你就偏偏要摆;别人觉得你今天不能到庙里去,这里很忙,我偏偏就要去,看你能怎么样,你这不把家庭搞乱了吗,这就没有福德啊!这样的人是没有善知识的,你到了善知识那里,善知识叫你这样,你偏偏要那样;叫你上天,你要落地。 培养福德最简单的一个标准:你到哪里,那里人都欢迎你。在庙里,多干活、多做事,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同样的活你多做一点,大家就欢喜了,你就培养了这种爱护大家的心了;分利益的时候,最好的分给别人,差的给自己,大家欢喜你了,没人跟你争了,无争第一;要念经的时候,你念的声音比别人稍微响一点,你心里想,要让大家轻一点,让大家能够安心。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你不要在那里念“闭口真言”,反正大家念,我不念,多一个少一个都一样。大家都不念了,就不一样了。这份心是很细的,你在时时处处只关注自己一个人,这种人的成就啊,这一生度不了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他没有注意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能够帮助身边的一个人,你都能够度这些人,你的心量就有那么大。 我们的古人,一万人讲法的时候,没有麦克风,大家却都能听到,因为古人的心量大,一包围下去,他的声音就很洪亮。反观现在人,用着麦克风也就那么点声音,还要吼着讲,心量太小了。你看,女众的声音都很低的,男众的声音都很洪亮的,这是业习呀。女众的声音要是很响了,人家说这个人不像女人了。心量小,你的所有一切都会小掉。反之心量大,你的慈悲就会大,你的智慧、事业也就会大。如果抱有“利益天下众生”之观念,进而去关注众生之所需,最终做出有益于众生的事情。你如果想,“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那么连你身上的一根毛都没人要,也没人管,也起不了作用,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