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啜茗♬
珠海闲人珠
唐.杜甫:“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不卖茶也不买茶,不赠茶也不蹭茶!
关注数: 6
粉丝数: 464
发帖数: 27,216
关注贴吧数: 7
入坑十几年消耗了近二百饼熟茶了,但生茶却一直不是主菜 其实入坑时也被洗脑买下了一堆生茶,期待有一天能喝到自己发酵的成熟年份生茶,不求越陈越香,只求越陈越醇,能似熟茶般滋养脾胃就行了吧,经历十六个年头的等待,似乎看到了一少许希望了,今天就试喝一款十六年陈的年份生茶,看看仓储如何、看看转化如何、看看对脾胃的友好程度又如何? 用150的盖碗泡8.1克茶叶,用经简单过滤的家庭自来水煮开100度冲泡
试毒,一泡四、五十年前的树叶能喝吗 戏说广东人敢把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活物放入口里试味,敢为天下先不是说笑的吧; 至于树叶,更不在话下了,但对着几十年前就采摘并自然发酵到今时今日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晒青叶来讲,要入口试味还是有点犹豫的,不过看到稀罕的古董树叶在诱惑着,试试又何妨
广式湿仓十五年陈台地生茶喝的就是汤红水甜
广式湿仓十五年陈台地生茶汤氲飘渺
云南晒青茶陈化的真正目的是要将茶性由寒转温 因为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太寒凉了,只有通过陈化茶性转温适脾胃,如果不是,现喝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就不香吗,而且不用担心陈化过程中云南晒青茶的失水干枯或受潮霉变等问题而劳心劳力、费时费钱吧 饮茶要水水,水水再饮茶
在最不适宜存茶的地区存放最不适宜存放的茶 坊间说高温高湿的广东最不适宜存茶,尤其是存放普洱熟茶,会存十霉九,是真的吗? 带着疑惑,开拆了一饼在广东南端沿海城市潮湿海边住宅自存的05款熟饼,看看这款经历了17年高温高湿折磨的熟饼是不是霉斑或白霜满布、霉味仓味刺激味冲鼻冲眼的惊吓品相。 文字枯燥,看图有真相 已有17个年轮的不作人为控温控湿也不作人为加温加湿,只按原厂包装自然存放的熟茶就这品相
尴尬的中期生茶,不生不熟、不新不老…… 新生茶与老生茶的汤色及口感特点分明 新生茶汤色青黄、味青涩苦重、高香鲜爽、强烈生津回甘; 老生茶汤色酒红、味陈醇厚滑、老韵陈香、柔和甘甜润喉; 中期生茶是青涩苦犹在而陈醇不足、高香鲜爽渐褪而老韵陈香未现、缺乏新生茶生津回甘的力度而又没有老生茶柔顺醇厚甘甜润喉的气韵; 新生茶、中期生茶及老生茶的茶汤和茶底对比
新茶已好喝,存茶是为何 近十年没有认真喝过新生茶了,昨天开汤试喝一泡应不超两年的新生茶,整体感觉没了过往新生茶曾经明显的青苦涩,但依然生津回甘,而且是鲜爽高香,看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原料在进化、工艺在进步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来了,现喝已好喝的新生茶还有必要存放转化吗?鲜爽高香变老韵陈醇有意义吗?
秋高气爽非常适宜开仓试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问题就是在不谈东西南北仓的前提下,不谈台地茶与古树茶的前提下,不谈干仓与湿仓的前提下,愿从一款新生茶开始自存五年或十年或更长时间的茶友真会在现实中存在的吗
从来不信熟茶是养胃是的,但看过这编坊间茶友的文章后开始信了 坊间茶友说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经过渥堆发后鲜叶刺激的或不易吸收或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茶叶内源物质会被氧化或分解或降解成为对脾胃亲和及有益健康的小分子衍生物或代谢物,渥堆发酵真能让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吗?学习过有机化学或生物化学的茶友认不认同? 下面是转载的坊间茶友部分文章来源:茶泡泡 为什么普洱熟茶被称为养胃茶? 2021年10月01日 11:050条评论 普洱熟茶与其它茶类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是普洱熟茶可以空腹饮用。如果加入适量的蜂蜜,养胃效果更佳。那么,这个说法有依据吗?普洱茶被称为养胃茶的原因是什么? 一、普洱熟茶养胃的原理 熟茶经发酵后,其大量的衍生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绿茶与乌龙茶则不同,虽然它们内含的茶多酚高于普洱茶,但茶多酚内含的很多物质是大分子,空腹饮用,会对人的胃肠产生强烈刺激。 因此体质转弱的成人和儿童经常被告知,慎饮绿茶,更不能空腹饮用绿茶。中医所说的绿茶“寒性大”,恐怕都与其内含的大分子有关。 同样,未经人工发酵与自然发酵过程的普洱茶(即新采摘的普洱生茶),也不能空腹饮用,原因也是分子量太大。 因此,除普洱茶生茶外,自然发酵并达到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和陈化三年以上的普洱熟茶都具有“暖胃”的功效,其主要原因都与小分子有关。 熟茶内含的果胶物质远高于其它茶类。它不仅体现很好的吸附性,又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又能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 对患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而言,普洱茶果胶类物质可形成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饮用。 普洱熟茶内含的咖啡碱可以中和人体的胃酸,进而改善消化功能。普洱熟茶养胃的功效,其关键点在于发酵的品质。 二、试验取证?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将绿茶、普洱茶(三年期熟茶)、普洱茶膏三个茶样进行冲泡,然后将三杯茶汤放入冰箱冷藏。待茶汤温度降至零上5度左右时取出,观察茶汤是否出现变化。 这时,我们会发现,绿茶的茶汤有大量的乳状悬浮物,最为混浊,原因如下: 1、果胶类物质还原 其次是普洱茶有少量的乳状悬浮物,茶汤颜色呈褐色、偏暗,无通透,原因也是发酵过程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还原与聚合; 最好的应当是普洱茶膏,没有肉眼可见的悬浮物和杂质,茶汤颜色与刚冲泡时相比,稍微偏暗。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未发酵的茶叶内含很多大分子物质,在其茶汤温度降下后,导致物质的还原与聚合的化学反应,出现重度混浊。 普洱茶出现的轻度混浊,是发酵过程不够,很多物质没有被充分降解。普洱茶膏属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几乎都是小分子,虽然它也存在还原与聚合,但其结果是小分子的聚合,只是茶汤出现偏暗而已。 我们也可以据此方法检测自然发酵的普洱茶“年份”,“年份”越短的茶,其混浊物越多,“年份”越长的茶混浊物越少。 陈化十年以上的“老茶”,不应当出现肉眼可见到的悬浮物和杂质,汤色也会随年份的增加愈来愈通透。三十年以上的“老茶”,汤色变化也不会太明显。 三、普洱熟茶怎么喝? 所以,普洱熟茶最养胃的喝法,应该是每日早晨空腹饮用一杯温热的熟茶汤,最好是普洱茶膏或三年期以上品质较好的普洱熟茶。 如果条件允许,饮用十年以上自然发酵的普洱生茶当然更好。特别是对胃酸过多,或者患有胃炎及胃溃疡的人而言,饮用时如果再加上一勺蜂蜜,其养胃的功效更是明显。 养胃的关键在于“养”。这个“养”不是立杆见影,而是持续的“坚持”才能显现出来的结果。因而,除了饮用普洱茶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
试验品开汤:家庭仓高温高湿临界点下的下关茶 06年下关马背驮茶一条从新茶开始就被随意放在客厅一角作为湿热环境下自然放置的试验品(测试无仓茶)静静地渡过十五年时间了,在南方居家室内自然环境下直接享受一年四季不同组合的温湿度浴及负离子氧气浴,在冷热交替、干湿交替中,马背驮茶游走在转化与霉化的临界点,经十五年时间的陈放,茶有什么变化?还能喝吗?带着疑问,近日在高温低湿的天气下开汤试茶,看看是惊喜还是惊吓。
如果说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是用来摧毁铁胃的,有信是真的吗? 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含茶多酚类物质及咖啡碱在同类中是最高的,而上述两种茶叶内源物质都是苦涩的寒凉物,对身体对脾胃绝不友好,长期大量清饮晒青茶会伤铁胃。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什么要长期仓储陈放转化或渥堆发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寒凉的晒青茶通过催熟作用转化为偏温性的老生茶或温性的熟茶; 坊间说褐红汤的熟茶及老生茶已转温性不再寒凉了,对身体对脾胃很友好了,真的吗?不管你信不信,我相信。
都是“发酵”,茶叶与其他食品发酵大不相同 都是“发酵”,茶叶与其他食品发酵大不相同 来源:茶文化 编辑:I说茶 2021-09-05 11:43:07 说起茶叶,大家常常说“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这跟我们常见的“发酵食品”酸奶、葡萄酒、食醋等,是同一个发酵吗?他们有什么样的不同? 1.何谓“发酵” 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 发酵现象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了解它的本质却是近200年来的事。 最早词汇的出现也是用于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的现象。 此外,不同行业对此也有不同的定义。 a、 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 有机物被生物体氧化降解成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统称为生物氧化。 b、工业生产上定义的发酵——“工业发酵”: 工业生产上笼统地把一切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工业生产均称为“发酵”,比如啤酒酿造、味精生产等 。 此外,“发酵”这个词汇在生活中往往是人联想到发面制作馒头、面包,腌制泡菜,制作腐乳,或者联想到食品酸败物品霉烂。 2.食品中的“发酵” 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通常,食品中的发酵一般是将原料降解成氧化产物。 例如最常用的有酵母菌、曲霉以及细菌中的乳酸菌、醋酸菌、黄短杆菌、棒状杆菌等。通过这些微生物作用制成的食品通常有以下5类: 1)酒精饮料,如蒸馏酒、黄酒、果酒、啤酒等; 2)乳制品,如酸奶、酸性奶油、马奶酒、干酪等; 3)豆制品,如豆腐乳、豆豉、纳豆等; 4)发酵蔬菜,如泡菜、酸菜等; 5)调味品,如醋、黄酱、酱油、甜味剂(如天冬甜味精)、增味剂(如5′-核苷酸)和味精等。 3.茶叶的“发酵”——生物氧化 人们常说,中国茶叶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综合制法,分为六大茶类。 但这里的“发酵”一词,在中国茶叶的惯用语境中,则与上述微生物发酵全然不同。 “在茶叶中,同一片绿叶是通过控制生物氧化而被加工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这一过程也被错误地称作“发酵”。这一过程更像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也许更应该被称作“生物氧化”。 茶叶的“生物氧化“是细胞壁破损后,存在于细胞壁中的氧化酶类促进儿茶素类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过程”。 在茶叶的细胞里,儿茶素类存在于细胞液中,而氧化酶主要则存在于细胞壁中,而非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所以需要使细胞壁破损,这也自然解释了“发酵”茶需要揉捻的原因。 根据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区分了“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 在红茶中,多酚类氧化程度很高,则称之“全发酵”;乌龙茶中多酚类的氧化程度约一半左右,则被称为“半发酵”。 例如在红茶加工中,发酵目的是使叶子中所含儿茶素氧化。叶色由绿色转变成铜红色,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茶叶液胞膜受损伤后,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逐步被氧化,同时由于儿茶素氧化,使叶子中一部分物质进行化学作用,生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以上是中国茶叶常说的“发酵”基本含义。 不过,由于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和制法丰富多彩,品质形成的界定各有不同,在有些茶叶的制作和品质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的除自身酶促反应的生物氧化意义上的“发酵”外,有些环节也会有微生物也会参与。 例如,普洱茶熟茶的渥堆发酵过程,除酶促作用外,也有微生物的参与,经分离研究,主要的微生物有黑曲霉、米曲霉、棒曲霉、灰绿曲霉、根霉、乳酸菌及酵母菌等。 湖南黑茶的发酵过程,也有微生物参与。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区分清楚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和生物氧化意义上的“发酵”——否则,概念上的含混不清,容易导致大家对茶叶品质形成机理的误读。 (来源:茶文化,图片来源:说茶网图库)
试仓试茶:广东自然仓+临沧茶+台地料+07年份 今天试仓试茶是要知道在广东持续几个月高温高湿的夏季气候环境下不作人为干预温湿度的自然仓内的生茶能安全避暑吗(熟茶无须担心),要知真相唯有开汤检验吧。 文字描述空洞,看图最直接: 残饼与第一、二、三泡茶汤及第一泡、第七泡茶底
南仓也好,北仓也罢,只谈地域仓不谈转化模式都是本末倒置吧 只谈地域仓而不谈普洱茶的转化模式是本末倒置,如果确定自己要喝的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的后发酵茶即云南普洱茶,就必须是普洱茶的后发酵模式:湿热作用下的酶促氧化和微生物发酵的标准组合模式; 不管是南仓北仓或任何地域仓储,没有经普洱茶后发酵模式仓储的不要说是云南普洱茶,因为经普洱茶后发酵模式仓储陈化的普洱茶衍生物和代谢物是非常丰富的,都应有一杯红浓明亮厚滑甘甜润喉的迷人靓茶汤。
什么是广仓特效,茶友真的有兴趣知道吗 简单一句话,广仓特效就是把现喝难喝的传统工艺优质台地料晒青紧压茶通过仓储利用湿热作用转化为适口的陈醇普洱茶。 优质古树茶现喝就好喝,不需要通过仓储改善口感;变异工艺晒青茶现喝不难喝,通过仓储提升口感有难度;只有用传统晒青工艺的优质台地料晒青紧压茶最有可能通过具有特殊功效的广仓湿热模式改善口感。
肯定不是干仓的老生茶开汤 老茶在2000年前是没有干仓概念的,凡是把2000年前出品的老茶称干仓老茶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个人喝茶十多年的体会及总结 买茶因价而异; 醒茶因仓而异; 泡茶因器而异; 喝茶因人而异; 品茶因质而异; 存茶因地而异; 玩茶因钱而异; 只喝生茶的是与绿茶、黄茶、青茶有缘; 只喝熟茶的是与白茶、红茶、黑茶有缘; 生茶、熟茶、老茶通喝的才是与普洱茶有缘。
大益7262(一款因原料积压而诞生的高等级熟饼) 2021年7月16日 11:120条评论 7262是勐海茶厂传统熟茶饼,产自九十年代中期(1996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勐海茶厂的散茶和熟饼一直都销往香港,根据市场需求,茶叶等级一般都在5级以下。开发这款产品的原因是勐海茶厂6级以上的熟茶原料积压过多。为了利用原料、解决高等级熟茶销售问题,厂里研究决定,把累积高等级的熟茶原料重新制作成一款高等级熟饼,于是“7262”得以诞生。 “7”是为了纪念熟茶发酵工艺在70年代研制成功,“2”和“6”分别代表茶面和茶底使用原料的等级,最后一个“2”是勐海茶厂的代号,特别强调这里的72不是采用1972年的配方,也不是诞生在七十年代,自九十年代中期(1996年)诞生后7262就成为高档外销茶,打破了之前茶厂熟茶产品的等级。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环境下,取名“7262”其实还另外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这茶好卖。此款茶发酵度较低,使用接近宫廷级的金毫细茶撒面,里茶选用3~6级青壮茶菁,外观十分美观,汤质柔口味厚。 1996年试生产,1997年小批量生产,1998年底勐海茶厂高级毛料库存盘点(5级以上)约有158吨,也就是这一年7262得以大批量生产,同年全厂把它投入市场销售行列中,而把7262大量推向市场的是在1999年,在推向市场后它作为常规熟饼当中的高端产品受到了茶商和消费者的普遍接受和好评,于是7262成为走俏于市场的高端熟茶品。 可以说,7262是熟茶发展到一定阶段极其特殊的一款高等级熟饼,是一款大胆改造之下的熟茶产品。 然在当时并这个茶没有使用大益商标,使用的是中茶牌商标,而7262最早使用大益商标(无R)的是2000年。 如今,市面上2000年以前的7262已经几乎不可见。2000年以后,市面上还现存的有2004年的7262红大益,但到了2005年共生产了12个批次。501批、503批、504批、(505批、506、507、508、509、510、511、512批用料、品质、包装基本相同),这是7262迄今为止出过批次最多的一年。 简云7262 2004年大益7262红大益 汤色:红浓透亮,艳丽高贵,浓度高稠,汤水油润 滋味:香浓醇正,滋味鲜浓 舌面有轻微油润,汤质细腻回甜 浓香,香高气爽,韵味强,回味中有股杏仁的香甜蜜韵 此茶十分耐泡,延续性好 叶底:暗红,茶底柔软,无任何腐烂,结碳,活性十足,芽头条形完 产于2006年604批传统红大益7262 7262出产过的年份有:90年代中后期(1996、1997、1998、1999)2000、2004、2005、2006、2007、2009、2010、2011、2012、2014年 作者:茫茶妈妈 来源:吃碗茶2016-05-25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你真的明白普洱的越陈越香吗? 你真的明白普洱的越陈越香吗? 2021年6月26日 15:115条评论 一说起普洱的最大特点,很多人可能就会想到“越陈越香”,也正是因为这一独特属性,普洱不仅有了极高的品饮价值,而且还成了收藏保值的投资品。 但能越陈越香,就代表普洱能无限期存放吗?普洱在陈放时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今天就来讲一些对越陈越香的个人见解。 最长保存期和最佳品饮期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普洱是没有保质期的,这一点的依据是国标《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其中对普洱茶有以下规定: “在符合本标准的贮存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产品应贮存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库房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气体污染”。 同时现在的普洱茶外包装都会写上一句: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无污染存储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 但是只有这些,解释得还不够清楚,为此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赏味期,这个名词看起来有些别扭,因为是源自日本的“舶来品“。 它的意思比保质期要严格一点,是指食物能保留最佳风味的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虽然还能饮用,但味道没有之前好了。把这个概念套用在普洱上,我们就得到了普洱茶“最佳品饮期”的含义。 那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到底是多少年呢?很遗憾,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只要仓储条件好,理论上是可以一直保存的,并没有设置上限。 因为普洱的最佳品饮期,牵扯到的东西非常多,和茶叶产地、储存方式、生茶熟茶和个人喜好都有关系。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表述。“陈”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香”在这里不仅仅是代表某种具体的香气,更多地是在强调茶叶品质。 “陈”不仅使普洱茶与其他茶类形成了区分度,而且也是普洱茶核心价值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越陈越香“,就没有普洱茶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普洱茶内含物质的持续转化,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在这里抛砖引玉,大胆给出自己的分析方法,那就是应该以普洱茶在实际冲泡后,体现出的饮用品质来判断: 茶汤呈现出橙红澄亮的色泽,香气清新明快; 蜜香、荷香、樟香、兰香等独特香气,至少要拥有一种; 入口鲜爽,滋味可以略带苦涩,可以有明显的收敛感,但都很快能在口腔中化开; 回甘生津强烈,甜润感非常舒服。 个人认为只有满足以上四点的普洱生茶,才称得上是到了最佳品饮期。 茶汤呈现出红褐色泽,汤色澄澈透亮; 枣香、桂圆香、参香等陈香,至少要明显表现出一种,且香气变化多而不杂乱; 没有生产过程中失误,所导致的霉味; 没有发酵工序中纰漏,所导致的堆味; 口感温润,茶汤顺滑,饮后喉间温润通透; 醇厚、饱满、香甜、润滑等滋味,至少要有3种。 只有满足以上五点的普洱熟茶,才称得上是到了最佳品饮期。 因为生产条件和陈放方式的原因,普洱茶的储存上限虽然没有一个清晰地定论。但普洱茶的内含物质数量就那么多,在贮存过程中会因为微生物活动不断转化和消耗,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在内含物质消耗殆尽前饮用。 毕竟只有冲泡并品饮普洱,才能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而过了“最佳品饮期”的普洱茶,则是以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为主了。 越陈越香的具体过程 我们都知道普洱茶之所以会越陈越香,是因为在长时间的贮存后,其品质会变得温润醇厚,并形成独特的陈香。 单是新加工出的普洱生茶,就能表现出多达四、五十种的芳香类物质,但这些香气很斑杂,并不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有专家曾对存放五十年的普洱茶进行检测,芳香类物质降到了七至九种,而且香气的演变已经有向单一方向转化的趋势了,其中占据主导位置的芳香类物质,名为氧化沉香醇,表现为香气典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陈香”了。 即使被检测的普洱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但其上的氧化沉香醇仍十分稀少,这些来之不易的陈香,是在长期陈放时,由茶多酚、咖啡碱和茶皂甙等多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缓慢转化而来,是越陈越香真正意义上的来源。 越陈越香的过程中,原料起到了基础作用。内含物质丰富、本身品质好,如果普洱茶自身品质不行,那制作工序再细致,贮存条件再完美,也不会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的过程中,工艺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制作过程不尽相同,但都要尽量保证所有的工序都不出纰漏。普洱生茶应坚持传统的加工工艺;普洱熟茶在渥堆发酵时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在过分追求香高味浓的同时,导致明显堆味。 越陈越香的过程中,贮存起到了提升作用。普洱在贮存过程时会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茶叶含水量、环境的温湿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甚至是光线照射的角度,都可能会影响普洱内含物质转化速度的快慢。简单地说,库房里应清洁、通风、避光、干燥、特别是无异味。 从茶叶化学学科上讲,越陈越香就像一个尚未被大规模开采的金矿一样,还有太多的物质尚未被发现,还有很多效果未被证实。 但可以明确的是,越陈越香并不能让普洱成为治病的药物,普洱内含物质在被降解与转化后,会产生大量的新生衍生物,这些物质才可能会有药用机能,但在未被权威机构证实之前,我们不能肯定其具体功效。 我们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解读,得出了“越陈越香”不仅使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异常卓越,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的,时间越长价值越高,也让普洱成为了收藏家和投资家的新贵。 而一旦跳出单纯的品饮,普洱就又是一片全新的天地了,接下来打算围绕着普洱的投资价值和专业仓储。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熟茶的「生物大爆发」 昆仑说茶 普洱熟茶的「生物大爆发」 2021年7月09日 12:052条评论 如果你知道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那么你对茶的了解可能就已经超过70%喝茶的人。 如果你知道普洱茶蜕变过程中的“生物大爆发”,那你很可能是喝茶人中的1%。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普洱茶的工艺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渥堆。 坊间有一种流传叫“生茶自己放的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变成熟茶”的说法,其实不然,渥堆这一工艺是生茶蜕变为熟茶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这个过程就犹如虫需破茧方可成蝶一般。 普洱茶不同于其他如白茶绿茶等种类,在历经过晒干工艺成为成茶后还可继续发酵,形成益生菌群,从而提升成为茶品后所形成的茶汤的品质、口感以及暖胃降低血脂的效果。 发酵的过程一般需要45天~60天左右的时间,具体可根据发酵程度及翻堆频次而定,其中考验的便是制茶师傅对于发酵过程的具体把握。 以前和朋友开玩笑常说,艺术就是爆炸。其实这句话用在渥堆工艺中同样适用,发酵过程中伴随着水热作用的影响,茶叶内部的微生物开始了一场“生物大爆发”。 其中的主力军便是曲霉,而曲霉中的黑曲霉则是重中之重,伴随整个发酵过程全程发育,占微生物总量的80%,该物质可为成品茶汤中提供咖啡碱,进而达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之效。 曲霉中除了黑曲霉,还有其他米曲霉、臭曲霉、灰绿曲霉等微生物,这些几乎“无用”之物会在之后的发酵过程中逐渐被分离出来。 曲霉之后便是青霉,青霉作为曲霉的“小弟”,常与曲霉相伴而生,通常在渥堆过程中的第二次翻堆数量达到最高,第三次翻堆变成最低,而第四次开始数量又逐渐变高。 发酵过程中青霉主要会携带蛋白质等有益物质,同时也可适当地减少茶多酚含量,进而减少普洱茶的干涩感,增强其鲜爽感。 生乳酸的另一种重要菌种,第三翻时数量达到最高,之后会逐次下降。 根霉本身携带的淀粉酶与果胶酶活力很高,同时根霉还会产生有机酸,成为茶品后,有机酸会促进消化。另外,青霉还可产生芳香的脂类物质,从而提升普洱茶的整体品质。 除了以上的这些“主力军”,同时在发酵的后期,茶叶还会发酵出大量的酵母菌,虽然酵母菌本身在制茶的整体工艺中都会存在,但是主要发力点依然是在渥堆工艺中。 而这些酵母菌本身也是使普洱茶更具内在品质、形成陈香风味特色的重要因素。 最后便是以上所有微生物的“反派”——细菌、担子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这个群体在渥堆之前就存在,发酵的过程也是其逐步衰弱的过程,在出堆后其含量已微乎其微,而细菌也可促进其他益生菌的发展。 而这些细菌之间本身也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造就普洱茶的品质和口感。 说了这么多菌,你是不是有些混乱了,下面昆仑就详细的再解读一下这些微生物。 在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过程中,除了湿热反应、氧化反应外,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对品质形成十分重要,在现有的研究中,已经发现的主要微生物有以下几种: 1、黑曲霉 黑曲霉是一种低等真核生物,作为世界公认的安全可食用性,在工业生产和学术研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参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研究其生命周期极其代谢产物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普洱茶大生产发酵渥堆过程中,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可以生产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霉,其中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非可溶性化合物等有机物。 水解产物大多为单糖、氨基酸、水化果胶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茶叶内含有效成分易于渗出、扩散,为增强茶汤的滋味和形成普洱茶干滑、醇厚的品质特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所以说,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黑曲霉始终是以优势菌群作用于普洱茶。 2、青霉属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青霉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同时,产黄青霉代谢产生的青霉素对杂菌、腐败菌可能有良好的消除和抑制生长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产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的形成有辅助作用。 3、根霉菌 根霉菌的淀粉酶活力较高,能产生有机酸,还产生芳香的酯类物质,但由于分泌果胶酶能力强,普洱茶在渥堆中茶叶软化也与该霉滋生有关。 在渥堆中的每个阶段,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提高根霉菌的比例,有利于普洱茶粘滑和醇厚品质的形成 4、灰绿曲霉 该菌种会使食品腐烂变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菌群的滋生。经试验可知,在大生产中出现得较多,而模拟、灭菌渥堆试验加工的普洱茶中出现的很少,后期消失。 因此,控制堆温、改善制茶环境卫生有利于纯正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酵母属与普洱茶酵母属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 5、酵母菌 在普洱茶渥堆中,由于湿热作用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强了酶的活性,同时也给茶叶的化学成分变化提供了热源。加之霉菌能利用各种多糖作为碳源进行糖代谢,并产生大量的多糖和单糖,为酵母提供足够的营养后迅速繁殖。 当提供有利于酵母菌滋生的环境,使其迅速繁殖,加工中茶叶的品质表现为香甜、醇滑的特点。 可见,普洱茶甘甜、醇厚品质特点的形成直接与酵母菌消长相关。也就是说,普洱茶所表现出的陈香、醇、甘、滑等品质特点与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是分不开的。 酵母菌在普洱茶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数量控制得当,可以增加普洱茶的有效营养物质以及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物质,赋予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有独特疗效的品质特点,而且有利于形成普洱茶甜、醇、香等品质风格。 但是,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形成辣、刺、叮、麻、挂、锁、酸等不利的物质,影响和降低普洱茶的品质。所以,良好普洱茶具有的甘滑、醇厚、活顺、陈香等品质特点与酵母在普洱茶渥堆中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6、细菌 细菌与普洱茶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致病细菌,这是各种微生物之间拮抗作用的结果。如酵母和霉菌的大量繁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国内外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也能抑制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的细菌的生长繁殖。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除上述几种微生物外,还有少量和极少量未检出的微生物。结合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消长变化与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可知: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的菌种变化是极其复杂的。 从不同处理比较分析可知,黑曲霉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酵母菌的总数居次,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有致病细菌。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这些微生物都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产生作用。 一场“生物大爆发”便这样在一堆堆湿热的茶堆里,在拥有20多年制茶经验的制茶师的一次次观察、判断、翻堆中悄然发生着,直到最后出堆,普洱茶本身也完成了一次从生茶至熟茶的蜕变。 人类开始变得智慧是从第一个人类仰望星空开始;而一杯茶的一次蜕变则是从制茶师傅的一次堆茶开始。中间的每一次翻堆、温控,都需要丰富的经验与判断。 都说品茶如品人生,其实制茶也是如此,自然的才是原生的,人文的才是有味道的。西汉时期董仲舒先生所说的要天人合一,大抵就是如此吧?
老茶是非地,白霜、黄曲霉、简单曲霉、酵母等等微生物占据的主战场 普洱老茶能喝吗?
图贴:广仓15年陈生茶
茶氲~光*茶*气的梦幻组合
转载:深度扒一扒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 深度扒一扒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 2021年1月06日 11:070条评论摄影/黄怡 一直以来,关于普洱茶的定义业界争议颇多,商界、学界、各个理论派系的圈子都在争夺普洱茶定义的话语权,似乎谁掌握了话语权就能操控整个普洱茶江湖。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从科学的角度,历史的演变,结合民间约定俗成的范畴去讨论,且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时间轴上的普洱茶标准演变 1979年,安徽农大陈椽教授根据茶叶品质、制法及内含物质变化的系统性,将普洱茶中的方茶、沱茶、饼茶归为蒸压绿茶,而圆茶、紧茶则归为黑茶类。 2003年,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中是这样定义普洱茶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湿仓或干仓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定义包括了人工发酵(熟普)和自然发酵(生普)的普洱茶,将普洱茶核心概念确定为“后发酵”,此地方标准随后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予以公布。图:摄图网 2004年4月,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也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俗称‘滇青’)经熟成再加工和压制成型”,其中“熟成”是指“人工贮存10年以上或经人工渥堆发酵”,看得出,这个标准更清晰和严格地规定了普洱茶必须经过了后发酵。 之后普洱市场持续发展,到了2008年,新出的国标有了明显的变化,明确了普洱分为生茶和熟茶,也就是完全把普洱生茶纳入到普洱茶体系内了。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111-2008对普洱茶的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按加工工艺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其中,普洱茶(生茶)加工工艺流程为: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从2004到2008年,关于晒青绿茶(生茶)是不是普洱的探讨及争论始终没有停歇过。2007年前,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许多知名茶学专家们都认定普洱的生茶是晒青绿茶,认为把晒青绿茶压成饼,就号称是普洱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科学规律的。认为不应该把生茶(未经发酵)作为可以直接饮用的商品。为什么一定要拿一个不成熟的果实卖给消费者呢? 那么,普洱生茶到底该不该称为晒青绿茶呢,我们不妨疏理一下两方面的观点。 邹家驹先生的观点论点一:从历史发展看 明代之前没有现今以晒青绿茶后发酵来做属性定义的普洱茶。明代以前,只存在以不同地名不同称谓表述的不发酵绿茶,它们按工艺先后分为晒青绿茶、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发酵茶类是在对绿茶不发酵的否定和反叛中从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出来的品种。 论点二:从普洱茶定义看 普洱茶的定义是云南大叶种,晒青,后发酵,普洱茶是以后发酵作为类别区分定名存在的,生茶没有经过人工发酵或者自然陈化,国际公认属于绿茶的范畴,这就像葡萄干和葡萄酒不是一种物质一样。云南晒青绿茶取名生茶,生茶定性为普洱茶,云南晒青绿茶被消失了。世界上所有的杀青、揉捻、日晒=晒青绿茶,而到了云南,杀青、揉捻、日晒=普洱茶,这不就成了咄咄怪事? 论点三:从规范市场看 云南晒青绿茶的定义是杀青、揉捻、日晒、干燥。云南晒青绿茶经后发酵演化出普洱茶,使晒青绿茶具有一种特殊的二重性:在绿茶市场上是成品,在发酵茶市场上还只是原料,云南营造了一个既可容纳不发酵茶又可容纳发酵茶的同一市场体。生茶冒名顶替普洱茶,淹没了普洱茶的后发酵演化过程和发展历史,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概念两种定义,如同用一个规则同时裁判足球和篮球两种比赛,最终导致足球可用手,篮球可用脚的混乱局面。 从专业角度来说,未经过自然陈化的晒青茶不能称为普洱茶,新版《制茶学》也将未发酵和未陈化的生茶清出了普洱茶。 斩不断理还乱 针对邹家驹先生的观点,业界又引发了更多的争论。主要的观点有:如果普洱只是指熟普,那么,云南的普洱熟茶工艺是在1973年成熟的,那么在1973年之前有普洱吗? 其次,云南的晒青绿茶(普洱生茶)和龙井、碧螺春一类的绿茶相比,其根本的特性在于追求后期的转化,而生茶本身确实能转化得更醇和更滑顺,所以它不能简单地与普通绿茶划等号。普洱尤其要注意不能变成烘青绿茶。 当年生普如果不能喝,就要用严谨而客观的实验数据,讲清楚为什么不能喝,喝了会出现什么问题。 普洱的概念为什么会斩不断理还乱呢?摄影/黄怡 先从普洱近代的历史看起,清朝时候的普洱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经典的是清道光五年(1825)阮福在《普洱茶记》中的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这里称的普洱茶味酽是指其味浓厚。 普洱茶进贡清廷的时候,其花色品种有普蕊茶、普芽茶、普茶膏、大普茶、中普茶、小普茶、女儿茶、蕊珠茶等“八色”。其大多属于绿茶类。 在清末民国之际,部分地区的普洱茶有过堆闷发红的工艺。但那时的工艺本来就不规范,云南山高路远,茶农生产亦不讲究,品质良莠不齐,故有记载说,“茶香低微,半生半熟者有之,亦枯亦焦者有之”、“条索粗松,茶味欠浓”、“茶多腐烂”、“茶染烟臭”、“不规则发酵”、“水色不清,非红非绿”等等。 那么,历史上的普洱茶到底是生的还熟的呢?为什么几十年前在香港,人们一直称普洱是红汤呢?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洱茶是通过广东进出口公司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各国的。那一段时间,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出口的茶叶还特地经过人工渥堆等后发酵工艺。 在内地,60年来,普洱茶工艺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各茶叶产区特别是勐海茶区,鲜叶经杀青揉捻后曾有过堆积发酵的实践,但到了六十年代后,晒青毛茶制作时,揉捻后多已经不堆积了。今天,由于生产条件更成熟,场地够大,哪怕雨天也可以通过晾棚晾干。 能让茶汤马上变红的堆闷转红的做法为什么不能再次出现?在生产中,如果茶叶本身没有炒熟,捂久很容易出现酸味或者烟味,且香气低粗。炒得够熟,也没有必要再通过堆闷的办法了。 晒青=绿茶? 事实上到了今天,针对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工艺中是称摊晾还是萎凋?揉捻后需不需要做醇还是称闷黄?要炒得熟一些还是轻一些? 普洱是黑茶中的大类,黑茶的关键工艺特点是“后发酵”,或许我们可以把争论聚焦在最关键的这一点上,到底生茶出现了“后发酵”没有? 存放多年(或称10年以上)的生茶肯定经过了后发酵,可以称为“普洱茶”了,这个观点或可成为争论双方的公约数。 如果陈期够了才能称普洱,陈期没到就称晒青绿茶,也令人感觉奇怪,同样的茶,今天是晒青绿茶,到了哪一天就可以摇身变成普洱?生茶一定要经过多少年才能后发酵吗?有没有可能在制作时就已经有后发酵产生了呢? 也有观点认为,传统晒青毛茶加工过程中,在杀青和揉捻后均采用了比较明显的“闷黄”工艺;哪怕是创新的晒青毛茶,其加工揉捻后,通过夜间长时间摊放,实质上也产生了“闷黄”;且普洱生茶的日晒干燥过程均需要8~12小时以上,“低温长时间干燥”实际上也是利用湿热条件对茶叶进行醇化的过程,所以普洱的茶汤会是金黄或绿黄的。如果晒青毛茶再一次经过蒸软紧压成形,历经5~7天的晾干,又会再一次醇化。 业界如杨中跃先生的观点认为,晒青和绿茶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绿茶,以茶绿、汤绿而得名,需经上百度高温烘炒干燥,干燥后的茶叶细胞水分在7%以下,杀死茶叶中的酶,中止茶叶变化,茶已经死了。绿茶存几十年汤味难以变好。晒青,日晒干燥,干燥后保留10%左右细胞水分,晒青干茶色黑亮,新茶泡三分钟汤金黄而非绿色,与绿茶定义完全不同。晒青因为保留了酶和10%细胞水分,茶叶是活的,有生命的,可以继续变化,存放得当可以越存越香。 普洱生茶的后期转化谁也不会否认。我们也知道,经烘炒干燥而出现的豆香、栗香的绿茶特征明明不是普洱。摄影/黄怡 中国有那么多的绿茶了,每个地方的绿茶都是他们的地域优势与个性。而之前的滇绿,本来的市场销量也是可以知道的。 生茶放到十年或更多年后能够陈化,这是和其他绿茶最大的不同点,也是其最有魅力的个性。 底质决定未来品质 2017年评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时,普洱茶荣居榜首,没有普洱生茶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近十年来,是普洱快速发展的时期。大众对普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概念——普洱就是分生茶和熟茶的。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喝普洱的大多数人群是奔着生普的转化魅力而来的。 更有观点认为,既然弄不清楚,就应该把普洱单列为一种茶类。本身普洱茶也有这样的影响力了。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及约定并不容易打破,但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秤。 普洱生茶是不是会随着年份而不断升值,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炒得过高的老茶确实没有必要去喝它。人们对老茶新奇的感觉也会慢慢淡化,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人们更趋于理性。 既称陈化的生茶才是普洱,客观上也变成对陈化茶的一种肯定了。但实际上,陈化只是茶叶的一种特征,年份越老也不一定代表品质越好,老茶需要有好的底质,到位的制作工艺,需要干净的存储,需要往好的方向转化。 另外一个方面,倡导“熟茶才是普洱”,其目的是为了让茶叶更快消耗掉,而不让它成为一种积存的产品,但如果云南那么多茶都拿来生产熟普,就一定能卖得掉消耗得掉吗?普洱的熟茶口感如何,大家爱不爱喝,则是见仁见智了。 或许最后,大家都要根据市场规律来办事,茶产业现在更应该在供给侧提升品质,而不是数量了。 来源:茶道传媒(陈勇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转载:茶界的潜规则与忠告来源 茶界的潜规则与忠告来源: 茶叶茶故事 编辑:I说茶 2020-12-04 11:47:34潜规则不仅仅存在于娱乐圈,茶界也是有的,此文给予茶友们一些忠告。 市面上很多贵的茶,实际价值可能十分之一不到。 先说说岩茶 有的岩茶,卖两万,可能两千拿价。市面多数品牌的牛肉、马肉等一些上万的岩茶,味道有可能是调配出来的。 很多企业,宣称在牛栏坑有生产基地,其实就那么一点点地方。每个企业掏几万块钱,放一块小小的木牌子,其实这些企业根本没有牛栏坑肉桂。 再说铁观音 网上的冰茶,其实伤胃的厉害,闻起来很香,其实喝起来没内容,属于工序没做完,坑人的,却被说成创新。 市面很多的铁观音都脱酸,虽然宣称消正,其实你懂的。干茶那么绿,冒充是正味。 脱酸的铁观音,很绿,香气好高,看着漂亮,闻着真香,还便宜。其实伤胃的很厉害,说是毁坏胃也不为过。 想喝到好铁观音,就得掏那个价钱。 现在的很多陈年铁观音,其实是茶农卖不出去的浓香型铁观音,每年都卖,卖不出去咋办? 继续用火烤,来年继续,继续五六年后就成了陈香铁观音,以后就可以放几十年没问题了,其实不贵,但是架不住炒作。 绿茶,真的是核心产区就是好。 芽头很漂亮,看起来好看的不要不要的那种绿茶,多数不行。 因为高山茶发育的最好喝的时候,芽头就那么一点点,根本没办法铁锅里炒,必须加叶子,而那种芽头好看的,大概就是平地茶,或者其他地方的绿茶,比如出的最早的四川茶。而这种茶,芽头很好看,一根一根的。配上高档包装,很贵很贵。 金骏眉是红茶里的高端茶,一斤得好几千。 市面上的金骏眉很有水分,金骏眉是几个人跑去桐木关开发的高端红茶,除此之外,还有银骏眉,铜骏眉,这一点跟普洱茶遍地古树是一样的道理。 现在的茶市场就是,垃圾茶配好包装用价格优势,打的好茶没法做,不赚钱。 你没卖过茶,根本想不到为了推出口碑忍泪降价的难过和绝望,也不会想到,定价少定一点对人性和定力的考验。 再说老茶头,最近很火。 其实就是个发酵不均匀的玩意,当初都要挑出来扔掉的,这几年越来越火,原因自己脑补。 小青柑 质量好的只是一小部分,其实多数都不行,一家四代人在路边,你装茶叶到杆里,爷爷控制机器开关,小孩旁边贴标签。 别以为会用很好的茶来做,卖的概念,卖的量,回头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茶艺师 很多人当成服务员端茶送水,或者摆弄姿势。其实真正的茶艺师很牛,懂茶、懂摆设、懂营销、懂心理、懂推介……方方面面综合很厉害,但是真的懂这方面的太稀缺。 很多茶艺师都是半路出家,为了挣钱混日子,为了有发展的在茶店积累知识和人脉以后,出去单干,但是学习不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多二把刀,都是熟悉自己家的茶,外面的没机会接触。 说说福鼎白茶 几十块钱别想买好白茶,除非有渠道,要不然别梦想买一大堆白茶升值,不好的,怎么存都不好。存茶发财,一定要磻溪,磻溪,磻溪,或者太姥山,最差管阳。 白茶做旧茶真的很多,很多,很多,月光白其实就是白茶,只是用云南鲜叶。白茶没有三十年的老白茶,见过潘溪的贡眉真的能泡18道,用盖碗。 茯茶 陕西几百家企业和作坊,有的是供应纸箱的转做茯茶,有的是用湖南鲜叶在咸阳做茯茶,因为便宜。有的唉,不能说下去了。 黑茶类,其实很好喝,但是很多人不会泡,有很多好茶,很多人当药喝,降三高是真的,减肥是假的。 说说普洱茶 多数喝过几年普洱的都觉得自己水平能上天,喝普洱就是先喝完大厂货,分得清气津甘甜香这些基础再喝山头,别让大神忽悠的直接入山头,没有建立认知标准,真是随意被骗。 如今,普洱茶现在已经成了期货,抢购到手,不拆,等着转卖,和买房一样。 追求山头的人,好好想想工艺的重要性,一个山头一千个人做茶,做出来一千种感觉。 还有,网上卖茶的,都喜欢卖一百以下的普洱,因为多数人喜欢这个价格,其实多数这种茶,都是利润最大的,最坑人。 任何茶的价格都不可能低于茶的价值。 慎重买那种网上的一百块以下的茶,多数都不行,更不要相信茶农那里能买到好茶,人家不会卖给你,量上你根本没优势,不要幻想渠道好,就能买到好茶,那些渠道,人家也要看量,看关系。 要学茶,踏踏实实淘宝买一些大学教材,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毕竟多数茶叶的书都是互相抄的。 买茶,一定要试喝,或者喝茶样,不要为了炒作的价格而买单,有钱随意。 再说班章,以前做出来根本没人喝,很便宜,现在呢,贵的很,最重要没法保证真假,了解内幕,你会觉得太可怕。 如果自己去收,一定从鲜叶采摘,晚上睡觉都要抱着鲜叶睡觉,做茶过程不要去厕所,要盯着。不然,你的老班章真有可能变成新班章? 不要贪便宜,网上的班章,冰岛,易武,好多都是几十块,几百块,告诉你不可能,但是这种茶卖的最快。现在抖音也有这种广告,易武卖几百块钱,谁傻谁去买吧。 不要迷信普洱一定喝老茶、白茶一定喝老茶。 白牡丹,白毫银针,新茶有新茶的好喝,老茶有老茶的好喝。好的寿眉是可以比一些牡丹品质好的。 熟普,很多都是大神和菜鸟在喝,尽量喝大厂。 别存垃圾茶,怎么存都是垃圾,不可能致富。给自己买茶,买点好的,对得起自己喝一回茶。 没事别去茶城 宰你没商量,多数普洱茶的老板会亲自上手泡好茶,你是老手,价格会直接报你能接受的价格,你懂的。 如果菜鸟去呢?茶,懂不懂的说三句话就看出来了。就看宰多少了,没那水平别去嘚瑟。 半道出家的普洱茶商,一看就能看出来以前是做绿茶、红茶还是铁观音的。老板懂不懂茶,真懂假懂,一泡茶就漏了。不要听一些大神的茶,那个价格水很多。 茶友们想喝好茶,想不被宰割,给予一些专业忠告,希望能帮上些忙。 忠告 不要在网上买那写几十块的绿茶、红茶、铁观音、岩茶、花茶。有好茶,但是克数很少。克数多点的,呵呵。不要觉得网上茶就是便宜,网上商城运作的成功的多数都有团队,成本哪里能下得来。 不要喝了几年普洱茶就觉得能上天,坑的就是你,并且完美坑你,让你感觉自己很厉害。 不要茶农茶农的,有好东西,好东西不会给你,好东西怎么可能捡漏。 好好学一学茶的基本知识,多尝一尝不同的茶,搞清楚入门、中等、高端的口感,建立认知,要不然谁说好,你都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 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茶人多了去了,说着说着就没边了,说着说着就心虚了,说着说着就手机查答案了。 不要想通过卖茶挣钱,茶是茶,想赚钱你得卖商品,把茶当商品,你就赢了,请相信一点,懂茶的人永远卖不过隔壁老王。 教育成本太高,那么多人都不懂,多数人买的都是学费,乐此不疲。多数人都是看价格合适了,买个最贵的犒劳自己,不会想着这个茶好不好,适合不适合。劣币驱除良币,逼得人要么退出,要么跟着做商品茶。 好茶都是价格高的,价格高的未必是好茶,但是价格低的多数不是好茶。不要贪便宜,不要贪便宜,不要贪便宜,因为最终你会发现被坑的还是自己。 绝望的不是茶,是市场,教育成本太高,想做好茶只能苦守寂寞,只能凭自己的良心和热情。(来源:茶叶茶故事,图片来源:说茶网图库)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开汤2005年大益金针白莲熟散茶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 开汤2005年大益金针白莲熟散茶。 不用多吹水,直接上图
如果广仓有干湿仓之分,现在的广仓茶正处于干仓期,每年春节过后至中秋节期间是广仓的湿仓期,中秋节过后至明年的春节期间是广仓的干仓期,今天开汤的是勐库戎氏的一款07年的生茶,当年克价不到0.2元的低端茶,在上半年广仓湿期试喝口感青味苦涩微显、茶汤绵滑,水路细腻、生津微显有回甘,喝毕喉咙有甜润感,但不特显和持久;今天是处于广仓的干仓期,开汤试茶会有什么感觉? 今天在茶饼拆茶时(喝一泡拆一泡)感觉茶体干燥没有湿仓期茶体稍稍发软的手感,这就是干湿区别吧,看图:
什么年份的生茶才算是中期茶?喝老生玩收藏的只认百年老生为老祖 什么年份的生茶才算是中期茶?喝老生玩收藏的只认百年老生为老祖,三、五十年的生茶才是中期茶吧;讲营养说卫生的专家声称任何食物饮品都有保鲜期和保质期,一年起两年止就过期,一年半载的生茶就是中期茶;现在市场上的厂家商家在生茶的外包装上注明越陈越香,保质期无限长,中期茶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看来喝茶的茶友们无可适从了吧。 熟茶的成熟度有:轻微发酵、轻发酵、适度发酵和重发酵的区别,如果用生茶成熟度来判断生茶是否达到或将近达到半生半熟的为中期生茶不知合不合理? 一款自存十五年的古树茶生茶开汤,不知有没有中期茶的品相?
到底有没有必要存茶?十四年前克价不到0.2元的熟茶今还能买到吗? 不想描述这款熟茶的好坏优劣,只讲事实:去年某天到广州一位做《X沧古树》的熟人店内泡喝这款熟茶,喝毕熟人说是今年喝过最好喝的一泡熟茶,熟人是性情中人我信他说的话;近年也曾经多次拿这款熟茶到茶庄让老板泡喝后找同级数同品质的熟茶,多数说是无法满足。 自知之明地说这款熟茶真的好喝,但当年遇到好喝的只有这个品牌唯一的一款,是否特别定制真不知道,今天遇到这级数的熟茶以克价0.2元还能有交易吗?
为什么台地茶是渥堆熟茶的主要原料? 云南的台地茶多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步推广种植的,是云南大叶种茶,至今茶龄大多不超40年,属于小树茶概念范围,苦涩薄利是口感特点,作为普洱生茶原料毫不讨好,大多数被作为熟茶原料渥堆发酵,通过微生物作用解决苦涩薄利的劣势口感,成为汤红水甜的适口熟茶; 实际上只有少数产地优、品质良好的台地茶适合选作普洱生茶的拼配原料,但由于市场需求,大量的台地生茶充斥茶市,冠以名山古寨的普洱台地生茶也大行其道; 台地生普泛滥这现象带出了疑问:台地生普能否存放陈化?陈化后口感能否改善? 回答是台地生茶能存放陈化,但必需有效;茶碱、茶多酚类等物质有效转化决定茶的苦涩度及适口感,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以及糖类物质的释出使茶汤转红转甜时苦涩度也会降低,口感会变得适口;香港仓的88青饼就是典型(千万不要认为是88青饼是干仓茶),低温干燥环境下存放台地生茶(尤其是劣质的)变化极缓慢会长时间有苦涩感,涩感更难退; 实话实说: 树龄不高的台地生茶适宜在南方温润的气候环境下仓储陈化,只有转化才有好喝的可能;高树龄的大树、古树生茶适合任何环境存放,因为这类茶转不转化、变与不变都会好喝,仓储陈化各个时期都有口感特色
普洱茶吧有感 普洱茶吧有感: 茶吧如茶城,贴子如茶庄,茶庄就是喝茶吹水的好地方; 庄主人缘好、茶好,自然就茶客多、生意好; 茶客个个做熟客,讨杯好茶吹吹水,散散心; 天天有新店开张,日日有旧店歇业,好不热闹 人走茶凉、茶凉走人,天下无不散之茶席。
懂喝熟茶的茶友是最包容、最有茶缘的茶友 熟茶不是所有茶友都会喝的,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有的茶友更只喝生茶而绝不喝熟茶的,个人喜好无可厚非; 熟茶在渥堆发酵过程中现场是弥漫活菌的气味,茶体上全是活菌菌丝,但又如何,经过干燥高温灭活后,熟茶就是卫生、安全、醇香、甘甜的茶品,对喜好熟茶的茶友有无限的吸引力; 懂喝熟茶的茶友是最包容、最有茶缘的茶友是绝对的,因为喝明白熟茶的茶友是不会拒绝喝普洱生茶、旧茶老茶、南仓北仓茶、干仓湿仓自然仓茶,只要适口都会尝试品饮,绝不会放过对普洱茶大千世界认知的提升机会; 真的普洱茶不只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这么简单,普洱茶是个大家族,有缘喝的都要喝。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