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探花🍀 雲水煙霞客
关注数: 156 粉丝数: 1,066 发帖数: 4,756 关注贴吧数: 45
放弃百万年薪隐修终南山 揭秘终南山为何多隐士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曾几何时这里重返古朴,当地山民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住山隐修者深居浅出于山峦之中。 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我觉得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年届不惑的刘景崇说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说。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团上鸟瞰群山,环视苍穹,远观飞禽走兽,或坐禅沉思,或练字看书,或舒展腰腿。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山,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总面积1074.85平方公里,西起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禅室蒲团木榻清茶 现年39岁的刘景崇,祖籍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曾任佛山市某企业原总经理。 记者:你在山上住了多久? 刘景崇:第一次上山是2012年12月,当时是一个人慕名来终南草堂。那会在筹拍一个中医和道医的纪录片,买好了器材,带着一个摄影师,一路寻访中医,拍了一两个月后,觉得和想象中有差距,就暂停了。后来,回广东住了半年,期间待在城里特别难受,慎重考虑后就打定主意住山隐修。2013年的9月再次来到西安,上山一直住到2014年的4月,这半年多时间就没有下过山。 记者:你为何选择终南山而非其地方?你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北方,能适应山居生活吗? 刘景崇:选择终南山,也是一种缘分吧。我也去过很多名山大川,感觉它们都没有终南山的气势和神韵,也没有茅棚的文化,气场不一样。有一句话说“天下修道,终南为冠”。我们广东那些山,太矮了没气势,不像终南山大气磅礴,相比之下广东的山不能叫山,只能叫作“丘陵”。我刚上终南山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没多久就开始下雨下雪,当时山上条件差,没有火炕,也没有电,但也没觉得太冷。可能是心比较专、比较热的缘故吧。 >>父母理解了也打算来 记者:你父母理解你的山居生活吗?你带他们上过终南山吗? 刘景崇:我选择住山的初期,亲朋不理解,认为我是发神经病,装啊!后来都理解了,不少人还羡慕我现在的生活。计划今年天气暖和了,把父母接到山上来住一阵子,让他们来感受一下终南山的薄雾晨霭和青山绿水。 记者:你在山上是如何修行的? 刘景崇:日出而作,日落而睡。在山上自己做饭,水好饭香,一天只吃一顿或面条或米饭,最近天天吃火锅,山泉水煮菜蔬,很好吃的。作息是看着太阳,基本不看表。太阳出来就起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泡茶看书,然后诵经,叩拜。太阳到那个山顶了,就该吃饭了。天气好时,去山里其他地方走走;晚上一般九十点钟就打坐,睡觉前艾灸后就上床。 记者:隐修前过得很奢华吧,现在住山以后每年的开支大吗? 刘景崇:我做过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每天忙忙碌碌,特别地累。我和老板是亦师亦友,后来我俩合伙开了个礼品公司,第一年纯利赚了500多万元。 我以前基本上都是工作半年,然后玩半年。挣再多的钱也不够花,现在是有钱没处花。以前工资高,花销也大,可以说是“花天酒地”的生活;现在住山了,吃的米面油是从山下带上来的,很多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偶尔买些香菇之类,也花不了多少钱,有时朋友上山也会给带一些日用品。我以前的拍档、老板许先生,很照顾我的。过年了我说想给我妈表表心意,他就汇钱给我妈了。
放弃百万年薪隐修终南山 揭秘终南山为何多隐士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曾几何时这里重返古朴,当地山民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住山隐修者深居浅出于山峦之中。 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我觉得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年届不惑的刘景崇说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说。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团上鸟瞰群山,环视苍穹,远观飞禽走兽,或坐禅沉思,或练字看书,或舒展腰腿。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山,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总面积1074.85平方公里,西起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禅室蒲团木榻清茶 现年39岁的刘景崇,祖籍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曾任佛山市某企业原总经理。 记者:你在山上住了多久? 刘景崇:第一次上山是2012年12月,当时是一个人慕名来终南草堂。那会在筹拍一个中医和道医的纪录片,买好了器材,带着一个摄影师,一路寻访中医,拍了一两个月后,觉得和想象中有差距,就暂停了。后来,回广东住了半年,期间待在城里特别难受,慎重考虑后就打定主意住山隐修。2013年的9月再次来到西安,上山一直住到2014年的4月,这半年多时间就没有下过山。 记者:你为何选择终南山而非其地方?你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北方,能适应山居生活吗? 刘景崇:选择终南山,也是一种缘分吧。我也去过很多名山大川,感觉它们都没有终南山的气势和神韵,也没有茅棚的文化,气场不一样。有一句话说“天下修道,终南为冠”。我们广东那些山,太矮了没气势,不像终南山大气磅礴,相比之下广东的山不能叫山,只能叫作“丘陵”。我刚上终南山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没多久就开始下雨下雪,当时山上条件差,没有火炕,也没有电,但也没觉得太冷。可能是心比较专、比较热的缘故吧。 >>父母理解了也打算来 记者:你父母理解你的山居生活吗?你带他们上过终南山吗? 刘景崇:我选择住山的初期,亲朋不理解,认为我是发神经病,装啊!后来都理解了,不少人还羡慕我现在的生活。计划今年天气暖和了,把父母接到山上来住一阵子,让他们来感受一下终南山的薄雾晨霭和青山绿水。 记者:你在山上是如何修行的? 刘景崇:日出而作,日落而睡。在山上自己做饭,水好饭香,一天只吃一顿或面条或米饭,最近天天吃火锅,山泉水煮菜蔬,很好吃的。作息是看着太阳,基本不看表。太阳出来就起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泡茶看书,然后诵经,叩拜。太阳到那个山顶了,就该吃饭了。天气好时,去山里其他地方走走;晚上一般九十点钟就打坐,睡觉前艾灸后就上床。 记者:隐修前过得很奢华吧,现在住山以后每年的开支大吗? 刘景崇:我做过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每天忙忙碌碌,特别地累。我和老板是亦师亦友,后来我俩合伙开了个礼品公司,第一年纯利赚了500多万元。 我以前基本上都是工作半年,然后玩半年。挣再多的钱也不够花,现在是有钱没处花。以前工资高,花销也大,可以说是“花天酒地”的生活;现在住山了,吃的米面油是从山下带上来的,很多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偶尔买些香菇之类,也花不了多少钱,有时朋友上山也会给带一些日用品。我以前的拍档、老板许先生,很照顾我的。过年了我说想给我妈表表心意,他就汇钱给我妈了。
男子放弃百万年薪 一身布衣隐修终南山 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原标题:广东男子放弃百万年薪 一身布衣隐修终南山   “我觉得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年届不惑的刘景崇说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说。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团上鸟瞰群山,环视苍穹,远观飞禽走兽,或坐禅沉思,或练字看书,或舒展腰腿。   终南山自古是著名隐居修行之地。曾几何时这里重返古朴,当地山民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住山隐修者深居浅出于山峦之中。   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禅室蒲团木榻清茶   现年39岁的刘景崇,祖籍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曾任佛山市某企业原总经理。   2015新年的第一场大雪之后,经过1个半小时的爬山,如约见到刘景崇,他正在山上禅室外为自己的座驾安装防滑链。这是一辆挂广东牌照的越野车。   刘景崇个头约莫一米七,穿一身灰色长衫、长袍,脚上穿着长筒棉鞋,头上戴一顶针织毛帽,留着山羊胡须。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他继续给汽车装防滑链,动作利落娴熟。   在去他禅室的路上,他步态轻盈,指着一个外面盖着茅草的屋子说:“这是我的禅室,有土炕,暖和一些。”说话间,刘景崇掀开厚厚的棉门帘,屋子里有一宽敞的大厅,三面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外面;另一侧是两间屋子,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客房。   他的禅室位于这个山谷最高处,面向东方,其他三面被起伏山峦环抱着。茅棚内并排的四间禅室,墙面用黄泥糊砌,室外是约2米宽,10米多长的一个狭长空间,地上放有蒲团,地桌;可坐禅沉思,可练字看书。   刘景崇的禅室门口挂着“止语”的小牌子,禅室有四五个平方米,地上铺有草编的垫子,进入室内必须换成拖鞋,右侧放着蒲团,墙上挂有佛像,下面放着香炉,和几本经书,最里面靠墙是一个木榻,木榻上铺着厚厚的两床棉被,墙上挂满了草帘。   坐定之后,品着热热的清茶,便有了一段对话。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记者:听说你对网络上流传关于你的报道有意见?你是因为离婚而住山的吗?   刘景崇:在广东“年薪百万”也不算个啥啊!网上的说法太夸张了。我在上山之前的三年,已经没经商了,再说我的离婚和住山隐修也没关系。事实上,我八年前就离婚了。我是在30岁时结婚的,结婚后,妻子要的幸福生活是房子大一点,车子好一点,而这些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婚后半年左右就离了,但现在还是很好的朋友。   记者:你在山上住了多久?   刘景崇:第一次上山是2012年12月,当时是一个人慕名来终南草堂。那会在筹拍一个中医和道医的纪录片,买好了器材,带着一个摄影师,一路寻访中医,拍了一两个月后,觉得和想象中有差距,就暂停了。后来,回广东住了半年,期间待在城里特别难受,慎重考虑后就打定主意住山隐修。2013年的9月再次来到西安,上山一直住到2014年的4月,这半年多时间就没有下过山。   记者:你为何选择终南山而非其地方?你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北方,能适应山居生活吗?   刘景崇:选择终南山,也是一种缘分吧。我也去过很多名山大川,感觉它们都没有终南山的气势和神韵,也没有茅棚的文化,气场不一样。有一句话说“天下修道,终南为冠”。我们广东那些山,太矮了没气势,不像终南山大气磅礴,相比之下广东的山不能叫山,只能叫作“丘陵”。我刚上终南山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没多久就开始下雨下雪,当时山上条件差,没有火炕,也没有电,但也没觉得太冷。可能是心比较专、比较热的缘故吧。   父母理解了也打算来   记者:你父母理解你的山居生活吗?你带他们上过终南山吗?   刘景崇:我选择住山的初期,亲朋不理解,认为我是发神经病,装啊!后来都理解了,不少人还羡慕我现在的生活。计划今年天气暖和了,把父母接到山上来住一阵子,让他们来感受一下终南山的薄雾晨霭和青山绿水。   记者:你在山上是如何修行的?   刘景崇:日出而作,日落而睡。在山上自己做饭,水好饭香,一天只吃一顿或面条或米饭,最近天天吃火锅,山泉水煮菜蔬,很好吃的。作息是看着太阳,基本不看表。太阳出来就起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泡茶看书,然后诵经,叩拜。太阳到那个山顶了,就该吃饭了。天气好时,去山里其他地方走走;晚上一般九十点钟就打坐,睡觉前艾灸后就上床。   记者:隐修前过得很奢华吧,现在住山以后每年的开支大吗?   刘景崇:我做过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每天忙忙碌碌,特别地累。我和老板是亦师亦友,后来我俩合伙开了个礼品公司,第一年纯利赚了500多万元。   我以前基本上都是工作半年,然后玩半年。挣再多的钱也不够花,现在是有钱没处花。以前工资高,花销也大,可以说是“花天酒地”的生活;现在住山了,吃的米面油是从山下带上来的,很多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偶尔买些香菇之类,也花不了多少钱,有时朋友上山也会给带一些日用品。我以前的拍档、老板许先生,很照顾我的。过年了我说想给我妈表表心意,他就汇钱给我妈了。
男子放弃百万年薪 一身布衣隐修终南山 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原标题:广东男子放弃百万年薪 一身布衣隐修终南山   “我觉得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年届不惑的刘景崇说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说。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团上鸟瞰群山,环视苍穹,远观飞禽走兽,或坐禅沉思,或练字看书,或舒展腰腿。   终南山自古是著名隐居修行之地。曾几何时这里重返古朴,当地山民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住山隐修者深居浅出于山峦之中。   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禅室蒲团木榻清茶   现年39岁的刘景崇,祖籍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曾任佛山市某企业原总经理。   2015新年的第一场大雪之后,经过1个半小时的爬山,如约见到刘景崇,他正在山上禅室外为自己的座驾安装防滑链。这是一辆挂广东牌照的越野车。   刘景崇个头约莫一米七,穿一身灰色长衫、长袍,脚上穿着长筒棉鞋,头上戴一顶针织毛帽,留着山羊胡须。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他继续给汽车装防滑链,动作利落娴熟。   在去他禅室的路上,他步态轻盈,指着一个外面盖着茅草的屋子说:“这是我的禅室,有土炕,暖和一些。”说话间,刘景崇掀开厚厚的棉门帘,屋子里有一宽敞的大厅,三面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外面;另一侧是两间屋子,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客房。   他的禅室位于这个山谷最高处,面向东方,其他三面被起伏山峦环抱着。茅棚内并排的四间禅室,墙面用黄泥糊砌,室外是约2米宽,10米多长的一个狭长空间,地上放有蒲团,地桌;可坐禅沉思,可练字看书。   刘景崇的禅室门口挂着“止语”的小牌子,禅室有四五个平方米,地上铺有草编的垫子,进入室内必须换成拖鞋,右侧放着蒲团,墙上挂有佛像,下面放着香炉,和几本经书,最里面靠墙是一个木榻,木榻上铺着厚厚的两床棉被,墙上挂满了草帘。   坐定之后,品着热热的清茶,便有了一段对话。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记者:听说你对网络上流传关于你的报道有意见?你是因为离婚而住山的吗?   刘景崇:在广东“年薪百万”也不算个啥啊!网上的说法太夸张了。我在上山之前的三年,已经没经商了,再说我的离婚和住山隐修也没关系。事实上,我八年前就离婚了。我是在30岁时结婚的,结婚后,妻子要的幸福生活是房子大一点,车子好一点,而这些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婚后半年左右就离了,但现在还是很好的朋友。   记者:你在山上住了多久?   刘景崇:第一次上山是2012年12月,当时是一个人慕名来终南草堂。那会在筹拍一个中医和道医的纪录片,买好了器材,带着一个摄影师,一路寻访中医,拍了一两个月后,觉得和想象中有差距,就暂停了。后来,回广东住了半年,期间待在城里特别难受,慎重考虑后就打定主意住山隐修。2013年的9月再次来到西安,上山一直住到2014年的4月,这半年多时间就没有下过山。   记者:你为何选择终南山而非其地方?你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北方,能适应山居生活吗?   刘景崇:选择终南山,也是一种缘分吧。我也去过很多名山大川,感觉它们都没有终南山的气势和神韵,也没有茅棚的文化,气场不一样。有一句话说“天下修道,终南为冠”。我们广东那些山,太矮了没气势,不像终南山大气磅礴,相比之下广东的山不能叫山,只能叫作“丘陵”。我刚上终南山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没多久就开始下雨下雪,当时山上条件差,没有火炕,也没有电,但也没觉得太冷。可能是心比较专、比较热的缘故吧。   父母理解了也打算来   记者:你父母理解你的山居生活吗?你带他们上过终南山吗?   刘景崇:我选择住山的初期,亲朋不理解,认为我是发神经病,装啊!后来都理解了,不少人还羡慕我现在的生活。计划今年天气暖和了,把父母接到山上来住一阵子,让他们来感受一下终南山的薄雾晨霭和青山绿水。   记者:你在山上是如何修行的?   刘景崇:日出而作,日落而睡。在山上自己做饭,水好饭香,一天只吃一顿或面条或米饭,最近天天吃火锅,山泉水煮菜蔬,很好吃的。作息是看着太阳,基本不看表。太阳出来就起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泡茶看书,然后诵经,叩拜。太阳到那个山顶了,就该吃饭了。天气好时,去山里其他地方走走;晚上一般九十点钟就打坐,睡觉前艾灸后就上床。   记者:隐修前过得很奢华吧,现在住山以后每年的开支大吗?   刘景崇:我做过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每天忙忙碌碌,特别地累。我和老板是亦师亦友,后来我俩合伙开了个礼品公司,第一年纯利赚了500多万元。   我以前基本上都是工作半年,然后玩半年。挣再多的钱也不够花,现在是有钱没处花。以前工资高,花销也大,可以说是“花天酒地”的生活;现在住山了,吃的米面油是从山下带上来的,很多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偶尔买些香菇之类,也花不了多少钱,有时朋友上山也会给带一些日用品。我以前的拍档、老板许先生,很照顾我的。过年了我说想给我妈表表心意,他就汇钱给我妈了。
男子放弃百万年薪 一身布衣隐修终南山 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原标题:广东男子放弃百万年薪 一身布衣隐修终南山   “我觉得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年届不惑的刘景崇说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说。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团上鸟瞰群山,环视苍穹,远观飞禽走兽,或坐禅沉思,或练字看书,或舒展腰腿。   终南山自古是著名隐居修行之地。曾几何时这里重返古朴,当地山民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住山隐修者深居浅出于山峦之中。   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禅室蒲团木榻清茶   现年39岁的刘景崇,祖籍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曾任佛山市某企业原总经理。   2015新年的第一场大雪之后,经过1个半小时的爬山,如约见到刘景崇,他正在山上禅室外为自己的座驾安装防滑链。这是一辆挂广东牌照的越野车。   刘景崇个头约莫一米七,穿一身灰色长衫、长袍,脚上穿着长筒棉鞋,头上戴一顶针织毛帽,留着山羊胡须。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他继续给汽车装防滑链,动作利落娴熟。   在去他禅室的路上,他步态轻盈,指着一个外面盖着茅草的屋子说:“这是我的禅室,有土炕,暖和一些。”说话间,刘景崇掀开厚厚的棉门帘,屋子里有一宽敞的大厅,三面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外面;另一侧是两间屋子,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客房。   他的禅室位于这个山谷最高处,面向东方,其他三面被起伏山峦环抱着。茅棚内并排的四间禅室,墙面用黄泥糊砌,室外是约2米宽,10米多长的一个狭长空间,地上放有蒲团,地桌;可坐禅沉思,可练字看书。   刘景崇的禅室门口挂着“止语”的小牌子,禅室有四五个平方米,地上铺有草编的垫子,进入室内必须换成拖鞋,右侧放着蒲团,墙上挂有佛像,下面放着香炉,和几本经书,最里面靠墙是一个木榻,木榻上铺着厚厚的两床棉被,墙上挂满了草帘。   坐定之后,品着热热的清茶,便有了一段对话。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记者:听说你对网络上流传关于你的报道有意见?你是因为离婚而住山的吗?   刘景崇:在广东“年薪百万”也不算个啥啊!网上的说法太夸张了。我在上山之前的三年,已经没经商了,再说我的离婚和住山隐修也没关系。事实上,我八年前就离婚了。我是在30岁时结婚的,结婚后,妻子要的幸福生活是房子大一点,车子好一点,而这些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婚后半年左右就离了,但现在还是很好的朋友。   记者:你在山上住了多久?   刘景崇:第一次上山是2012年12月,当时是一个人慕名来终南草堂。那会在筹拍一个中医和道医的纪录片,买好了器材,带着一个摄影师,一路寻访中医,拍了一两个月后,觉得和想象中有差距,就暂停了。后来,回广东住了半年,期间待在城里特别难受,慎重考虑后就打定主意住山隐修。2013年的9月再次来到西安,上山一直住到2014年的4月,这半年多时间就没有下过山。   记者:你为何选择终南山而非其地方?你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北方,能适应山居生活吗?   刘景崇:选择终南山,也是一种缘分吧。我也去过很多名山大川,感觉它们都没有终南山的气势和神韵,也没有茅棚的文化,气场不一样。有一句话说“天下修道,终南为冠”。我们广东那些山,太矮了没气势,不像终南山大气磅礴,相比之下广东的山不能叫山,只能叫作“丘陵”。我刚上终南山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没多久就开始下雨下雪,当时山上条件差,没有火炕,也没有电,但也没觉得太冷。可能是心比较专、比较热的缘故吧。   父母理解了也打算来   记者:你父母理解你的山居生活吗?你带他们上过终南山吗?   刘景崇:我选择住山的初期,亲朋不理解,认为我是发神经病,装啊!后来都理解了,不少人还羡慕我现在的生活。计划今年天气暖和了,把父母接到山上来住一阵子,让他们来感受一下终南山的薄雾晨霭和青山绿水。   记者:你在山上是如何修行的?   刘景崇:日出而作,日落而睡。在山上自己做饭,水好饭香,一天只吃一顿或面条或米饭,最近天天吃火锅,山泉水煮菜蔬,很好吃的。作息是看着太阳,基本不看表。太阳出来就起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泡茶看书,然后诵经,叩拜。太阳到那个山顶了,就该吃饭了。天气好时,去山里其他地方走走;晚上一般九十点钟就打坐,睡觉前艾灸后就上床。   记者:隐修前过得很奢华吧,现在住山以后每年的开支大吗?   刘景崇:我做过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每天忙忙碌碌,特别地累。我和老板是亦师亦友,后来我俩合伙开了个礼品公司,第一年纯利赚了500多万元。   我以前基本上都是工作半年,然后玩半年。挣再多的钱也不够花,现在是有钱没处花。以前工资高,花销也大,可以说是“花天酒地”的生活;现在住山了,吃的米面油是从山下带上来的,很多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偶尔买些香菇之类,也花不了多少钱,有时朋友上山也会给带一些日用品。我以前的拍档、老板许先生,很照顾我的。过年了我说想给我妈表表心意,他就汇钱给我妈了。
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居圣地? 我的三次终南山之行,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里的生态和风貌仍旧比较原始,人类的活动没有伤及自然环境的根基。行走山间,唯有溪声鸟鸣相伴;不同季节,各种野生瓜果飘香,摘了就可以果腹。 终南山的隐居传统,除去下文会讲到的宗教和文化原因,客观因素在于终南山本身就是个养眼养心的自然生态大景区,《中国国家地理》把终南山称为“中国的国家中央公园”。这里集秀峰、异石、幽谷、清流、飞泉、奇洞、天池、寺观、层林、古道于一体,即便不修行,身心也愉悦。 今年五月去终南山大峪某村,在山路上偶遇一僧人跟我们问路,他想寻一处山居修行的房屋。为何离开寺庙,离群索居,我援引一下他的原话:心独处才可能远离世间烦恼,而身独处是心独处的前提。 在中国古代,山水和禅意是内在相通的。在国外同理,当一个人试图脱离社会城市文明,离群索居寻找自我的时候,他们也会走进荒野山林,否则便不会诞生诸如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者迪拉德的《听客溪的朝圣》。 之前看过一个关于终南山的纪录片,片中有个被采访的隐居者提到,终南山不像南方的一些山,这里没有毒瘴气。他还认为终南山数千年的隐士传统让这里形成了一种有益于修行的气场。 “气场”这个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我在终南山接触过的某些人也提到过这个玄乎的概念。中国好山好水并不稀缺,但很多人仍选择千里迢迢来终南山折腾。2013年,广东一个百万年薪老总刘景崇搞了个辞职隐居终南山的大新闻。刘的老板曾给他在广东帽峰山耗资百万盖了一个仿终南草堂的“草堂下院”,但刘觉得“气场不够”,毅然辞职离婚钻进了终南山。
禅密功筑基功 练功夫,先要讲筑基,这是宝贵的经验。练气功,要求得气,这是练功的关键。建房有筑基的过程,没有坚实的房基,硬是要加砖添瓦,也垒不起高楼大厦。学气功也是这样:练不好筑基功,不能尽快得到“气”和它的良好作用,不仅不能收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即“出偏”。 气功流派多,功法相异,但各有所长,学练的人均想有所收获,但结果不尽然。究其原因,大多是急于求成,忽略了筑基功夫,在起步伊始就犯了关键性的错误。错误定型后,纠正起来,煞费力气。由古至今,众多师辈强调筑基,如“百日筑基”等等,理由就在这里。 “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在这里说的是筑基过程或功夫,“金”,喻做成效即得气;就是说,花费时日和气力,扎扎实实练好筑基功,是必需的。这种“花费”正是“积累“;有了积累,尔后练功将一劳永逸。反之,好高骛远,草率从事,或单从姿势和动作方面考究,不能体用气及其效应,走弯路、出偏差,因而不得不半途而废,这才是个浪费。 上面说的是练气功必须有的前提――筑基功夫。 禅密功的筑基功自成体系,又层次分明,是一整套得气方法。健康人欲治病于未然,可练筑基功,进而全面锻炼。有人因为自身“不宜入静”和“活动受限”,或者客观的“环境不佳”和“时间短缺”,只能操练禅密功筑基功。实践证明,这些人由原来的以医药为主、卧床疗养,到后来又站起来重新踏上工作岗位,这都在说明禅密功筑基功是行之有效的,有其独到之处。 众多人反映: 学练禅密功三五日就有“气感”,其原因是先学练了“筑基功”。由于首先狠抓筑基功夫,即得气方法的锻炼,所以还没有发现谁患了“出偏”症。 功 法 ——从迅速得气的练功方法、行之有效的筑基功夫,谈变化万千、一劳永逸的筑基功。 本部功法有“展慧中”、“松密处”、“三七分力”、“三点一线”和“四动”(蛹动、扭动,摆动和蠕动)及其逐渐扩展和深化的“由里及表、内外相合”、“洗髓观想、摄本归周”等。 一、姿势与要求 站、坐、卧均可,以舒适自然为原则。阖目(轻轻地闭起眼),自然呼吸。不要故意把呼吸拉长、缩短或者中间停顿,最好把呼吸忘掉,即“忘息"。最后过渡到似有似无,“似有者尚有有,似无者未真无”,即所谓“止息”。 操练筑基功全过程,均阖目、自然呼吸。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