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8
长河落日8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9,093
关注贴吧数: 3
翳如选集 @翳如 兄才华横溢,建楼较少,其议论散在其他楼里。希以后多建几楼
识时务者 后梁均王贞明四年(戊寅,公元***年),徐温子徐知训以骄奢败。 严可求屡劝温以次子知询代徐知诰知吴政,知诰与骆知祥谋,出可求为楚州刺史。可求既受命,至金陵,见温,说之曰:“吾奉唐正朔,常以兴复为辞。今朱、李方争,朱氏日衰,李氏日炽。一旦李氏有天下,吾能北面为之臣乎?不若先建吴国以系民望。”温大悦,复留可求参总庶政,使草具礼仪。知诰知可求不可去,乃以女妻其子续。 徐知诰可谓识时务者,既不能去之,则引以为党,然后知柔可以胜刚也。
征求大家对这次结集活动的看法。 鄙人擅自为率兄和陈觉兄整理了选集。以后定期不定期的对好帖进行整理。原意既是为了能更快的找到沉下去的好帖,也是为了鼓励吧友更好的发帖。率兄已退隐,陈觉兄极力退让,我也反思了一下,不知该如何处理。征求一下吧友意见。 整理选集帖有没有必要? 选集帖的人选是否合适? 吧友有好的建议、意见请提出,为了咱们通鉴吧。
陈觉选集 向 @陈觉0o 致敬,国学底蕴深厚,跻身名士想吧友不会有异议。帖子风量很重,希再接再励。 读《宋太祖本纪》 http://tieba.baidu.com/p/1526588013
率性人选集 先向 @卧龙公子 致敬,此法想来很实用。 再向前吧主 @率性人 致敬 帖吧发帖的五条建议 http://tieba.baidu.com/p/578262393
史书的体裁 简介 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新五代史----丁会传 丁会,字道隐,寿州寿春人也。少工挽丧之歌,尤能凄怆其声以自喜。后去为盗,与梁太祖俱从黄巢。梁太祖镇宣武,以为宣武都押衙。光启四年,东都张全义袭破河阳,逐李罕之,罕之召晋兵围河阳,全义告急。是时,梁军在魏,乃遣会及葛从周等将万人救之。会等行至河阴,谋曰:“罕之料吾不敢渡九鼎,以吾兵少而来远,且不虞吾之速至也。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者,兵家之胜策也。”乃渡九鼎,直趋河阳,战于沇水,罕之大败,河阳围解。大顺元年,梁军击魏,会及葛从周破黎阳、临河,遂败罗弘信于内黄。梁军攻时溥于徐州,遣会别攻宿州,刺史张筠闭城距守,会堰汴水浸其东,城坏,筠降。兖州朱瑾以兵万馀击单父,会及瑾战于金乡,大败之。光化二年,李罕之叛晋,以潞州降梁。会自河阳攻晋泽州,下之。乃以会为昭义军留后,会畏梁太祖雄猜,常称疾者累年。天复元年,太祖复起会为昭义军节度使。昭宗遇弑,会与三军缟素发哀。梁军攻燕沧州,燕王守光乞师于晋,晋人为攻潞州,会乃降晋。晋王以会归于太原,赐以甲第,位在诸将上。庄宗立,以会为都招讨使。天佑七年,以疾卒于太原。唐兴,追赠太师。
晚唐时少有的德者:杨行密 先是,两浙将顾全武等破淮南十八营,虏淮南将士魏约等三千人。 后来,苏州常熟镇使陆郢以州城应杨行密,虏刺史成及。 最后,杨行密遣成及等归两浙以易魏约等,钱镠许之。 杨行密主导与钱鏐的换俘行动。第一次。
读通鉴论----二世 【正文】陈婴之不自立也,周巿之不王魏也,其情均也,而周市贤矣。巿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义之所不敢出,害不敢自之而远。居尊以为天下不义之魁,“负且乘,致寇至”,灼然易见,而人不能知。非不知也,无志义以持其心,流俗之蛊之者进矣。陈婴非幸而有其母,亦殆矣哉!市之一言,所谓“大浸稽天而不溺,疾雷破山而不震”者乎!陈余自矜儒者,而不能守义以自王。周巿虽死而如生。陈余碌碌以死,又何称焉?
读通鉴论----秦始皇 【原文】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安于其位者习于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虽愚且暴,犹贤于草野之罔据者。如是者数千年而安之矣。疆弱相噬而尽失其故,至于战国,仅存者无几,岂能役九州而听命于此数诸侯王哉?于是分国而为郡县择人以尹之。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唐纪七十五,892年 [1]春,正月,丙寅,赦天下,改元。 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五节度使上言:杨守亮容匿叛臣杨复恭,请出军讨之,乞加茂贞山南西道招讨使。朝议以茂贞得山南,不可复制,下诏和解之,皆不听。 李茂贞、王行瑜擅举兵击兴元。茂贞表求招讨使不已,遗杜让能、西门君遂书,陵蔑朝廷。上意不能容,御延英,召宰相、谏官议之。时宦官有阴与二镇相表里者,宰相相顾不敢言,上不悦。给事中牛徽曰:“先朝多难,茂贞诚有翼卫之功;诸杨阻兵,亟出攻讨,其志亦在疾恶,但不当不俟诏命耳。比闻兵过山南,杀伤至多。陛下傥不以招讨使授之,使用国法约束,则山南之民尽矣!”上曰:“此言是也。”乃以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 忠义节度使赵德薨,子匡凝代之。 三月,以户部尚书郑延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延昌,从谠之从兄弟也。 天威军使贾德晟,以李顺节之死,颇怨愤,西门君遂恶之,奏而杀之。德晟麾下千余骑奔凤翔,李茂贞由是益强。 加宁节度使王行瑜兼中书令。 己巳,李茂贞克凤州,感义节度使满存奔兴元。茂贞又取兴、洋二州,皆表其子弟镇之。 辛丑,李茂贞攻拔兴元,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满存奔阆州。茂贞表其子继密权知兴元府事。 九月,加荆南节度使成同平章事。 《宣明历》浸差,太子少詹事边冈造新历成,十二月,上之。命曰《景福崇玄历》。 是岁,明州刺史钟文季卒,其将黄晟自称刺史。
关于“共同读通鉴”活动 鉴于各位吧友工作、学习繁忙,现将“共同读通鉴”活动每次卷数由两卷调整为一卷,每次两周。 有意值周者请报名,希望大家踊跃。 下周活动内容是“魏纪三”。
宰相大臣的处境 宰相大臣收到尊重礼遇的时期,往往是一个朝代政治清平,人民生活比较好的时期。
反目成仇 看晚唐五代,开始是朋友最终反目成仇的太多了,大家帮忙收集一下通鉴中反目成仇的例子。
一点体会, 通读了两遍通鉴后,最直接的体会就是:秩序太重要了。 无秩序是最可怕的,也许是史料详略不同,感觉晚唐、五代比之五胡十六国还要黑暗、残酷。人吃人已十分平常。那是个骄兵主宰的时代,基本上无秩序可言。
司马光也倦怠了吗?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 崔胤以太保、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徐彦若位在己上,恶之。彦若亦自求引去。时籓镇皆为强臣所据,惟嗣薛王知柔在广州,乃求代之。乙巳,以彦若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初,荆南节度成汭以澧、朗本其巡属,为雷满所据,屡求割隶荆南。朝廷不许,汭颇怨望。及彦若过荆南,汭置酒,从容以为言。彦若曰:“令公位尊方面,自比桓、文,雷满小盗不能取,乃怨朝廷乎?”汭甚惭。 于此处似乎应该有一篇“臣光曰”
裘甫之乱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浙东贼帅裘甫攻陷象山,官军屡败,明州城门昼闭,进逼剡县,有众百人,浙东骚动。观察使郑祗德遣讨击副使刘勍、副将范居植将兵三百,合台州军共讨之。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 春,正月,乙卯,浙东军与裘甫战于桐柏观前,范居植死,刘勍仅以身免。乙丑,甫帅其徒千馀人陷剡县,开府库,募壮士,众至数千人。越州大恐。时二浙久安,人不习战,甲兵朽钝,见卒不满三百,郑祗德更募新卒以益之。军吏受赂,率皆得孱弱者。祗德遣子将沈君纵、副将张公署、望海镇将李珪将新卒五百击裘甫。二月,辛卯,与甫战于剡西,贼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壅溪上流,使可涉。既战,阳败走,官军追之,半涉,决壅,水大至,官军大败,三将皆死,官军几尽。于是山海诸盗及它道无赖亡命之徒,四面云集,众至三万,分为三十二队。其小帅有谋略者推刘暀,勇力推刘庆、刘从简。群盗皆遥通书币,求属麾下。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曰罗平,铸印曰天平。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震中原。
根据地很重要,非常重要。 有根据地不一定成功,没有根据地一定失败。
李克用与朱温 李克用颇具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一似项羽。 而朱全忠则颇能笼络人才,但去刘邦远矣,也不如曹操。
两大之间难为小 孟子·梁惠王下·两大之间难为小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如杨儒之降王建,亦可矣。 唐昭宗大顺元年: 壬寅,王建攻邛州,陈敬瑄遣其大将彭城杨儒将兵三千助刺史毛湘守之,湘出战,屡败。杨儒登城,见建兵盛,叹曰:“唐祚尽矣,王公治众,严而不残,殆可以庇民乎!”遂帅所部出降。
发愤为盗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 陈敬瑄多遣人历县镇事,谓之寻事人,所至多所求取。有二人过资阳镇,独无所求。镇将谢弘让邀之,不至;自疑有罪,夜,亡入群盗中。明旦,二人去,弘让实无罪也。捕盗使杨迁诱弘让出首而执以送使,云讨击擒获,以求功。敬瑄不之问,杖弘让脊二十,钉于西城二七日,煎油泼之,又以胶麻掣其疮,备极惨酷,见者冤之。又有邛州牙官阡能,因公事违期,避杖,亡命为盗,杨迁复诱之。能方出首,闻弘让之冤,大骂杨迁,发愤为盗,驱掠良民,不从者举家杀之,逾月,众至万人,立部伍,署职级,横行邛、雅二州间,攻陷城邑,所过涂地。先是,蜀中少盗贼,自是纷纷竞起,州县不能制。敬遣牙将杨行迁将三千人,胡洪略、莫匡时各将二千人以讨之。
田弘正凭什么判断刘悟无能为 唐宪宗时,刘悟杀掉李师道后归顺朝廷: 上欲移悟他镇,恐悟不受代,复须用兵,密诏田弘正察之。弘正日遣使者诣悟,托言修好,实观其所为。悟多力,好手搏,得郓州三日,则教军中壮士手搏,与魏博使者庭观之,自摇肩攘臂,离坐以助其势。弘正闻之,笑曰:“是闻除改,登即行矣,何能为哉!”庚午,以悟为义成节度使。悟闻制下,手足失坠;明日,遂行。弘正已将数道,比至城西二里,与悟相见于客亭,即受旌节,驰诣滑州,辟李公度、李存、郭、贾直言以自随。
唐朝,一个好神仙的朝代。 李唐王朝,认祖归宗找到了老子,并把他尊为玄元皇帝,道教在唐朝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唐朝皇帝似乎都信道教,但那时的道教与老子的理论已有差别。 老子讲清静无为,而李唐的道家却很有为,他们为了长生而炼制丹药。 唐朝的好皇帝,太宗、宪宗、宣宗都吃丹药,太宗和宣宗直接吃死了,宪宗的死也和药有关。
唐宣宗为何如此忌恨李德裕。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去世,唐宣宗即位。 甲子,上崩。以李德裕摄冢宰。丁卯,宣宗即位。宣宗素恶李德裕之专,即位之日,德裕奉册;既罢,谓左右曰:“适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夏,四月,辛未朔,上始听政。 颇似汉宣帝与霍光的关系,芒刺在背。
荒唐的比喻 唐玄宗时: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权略变诈与忠信礼义 唐玄宗时: 辛未,遣鸿胪卿崔琳使于吐蕃。琳,神庆之子也。吐蕃使者称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疏,以为:“东平王汉之懿亲,求《史记》、《诸子》,汉犹不与。况吐蕃,国之寇仇,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事下中书门下议之。裴光庭等奏:“吐蕃聋昧顽,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休烈徙知书有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上曰:“善!”遂与之。休烈,志宁之玄孙也。
佞臣的集大成者----李义府 史载:李义府,容貌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狡险忌克,故时人谓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谓之李猫。
哀哉,李惟岳。 安史之乱时有张忠志,为安、史大将,安、史败后,张忠志降于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养寇自重,张忠志遂为成德节度使,赐名李宝臣。 李惟岳即李宝臣之子,李宝臣死后谋袭位。然怯懦无定见,又猜忌。 强者猜忌常杀人,弱者猜忌常被杀。
张文木: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随想 《资治通鉴》出现于北宋(公元960?1127)不是偶然的。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研究表明“西欧收入在公元1000年左右处于最低点。其水平显著低于其在公元1世纪时的水平,也低于同期的中国、印度以及东亚、西亚的其他地区的水平”;麦迪森同时也认为“11世纪是西欧经济开始上升的转折点” 。这就是说,中国宋朝经济已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同时也处于世界历史政治转换即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新起点。司马光(公元1019?1086)和他的《资治通鉴》就诞生在这个世界文明新旧转换,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的节点上。遗憾的是,在这个节点上,代表新文明方向的并不是司马光,而是比他晚出生128年的意大利学者但丁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同是站在历史大转折的节点上,但丁在开辟着世界的未来,司马光则在挽回世界的过去。尽管如此,司马光还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黑格尔的作用相似,黑格尔用维护德皇国家体制的保守形式,在形而上学笼罩的欧洲意识形态中,为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时代保存了辩证法的思想火种,它最终催生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他们的学说为世界文明迎来了社会主义前途。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的本意在于“补天”,但其中那字字血、声声泪的内容体现出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则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
天下分崩之日,策士纵横之时。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河北藩镇与朝廷之间斗智斗勇,又见到了久违的纵横家,在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种利益进行游说。颇有些春秋战国时代的影子。
王忠嗣若在,安禄山岂敢反乎?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忠嗣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百度
陆贽与佞臣 陆贽的从政时间在德宗朝。 陆贽初起时,德宗身旁有个卢杞,陆贽上了很多精彩的奏章,但对卢杞从未提及。在朝廷也呆了下来。 到后期,德宗身旁有个裴延龄,陆贽身在相位,不得不言,与之展开激烈斗争。结果被裴延龄挤兑出了朝堂。
唐诗与历史。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 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庚戌朔,上遣中使帅僧众迎之。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
周智光何物人, 仆固怀恩之乱,吐蕃攻邠州,京城震恐,命李忠臣屯东渭桥,李光进屯云阳,马璘、郝庭玉屯便桥,李抱玉屯凤翔,内侍骆奉仙、将军李日越屯盩厔,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屯同州,鄜坊节度使杜冕屯坊州,上自将六军屯苑中。 同华节度使周智光,
朱泚之乱,四位陷于乱军的忠臣。 司农卿段秀实、左骁卫将军刘海滨、泾原都虞候何明礼、孔目官岐灵岳。 段秀实大名鼎鼎,早在高仙芝麾下就已出名。
户部奏: 隋文帝杨坚: 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聚敛之臣的出现是一个帝国走向衰败的开始。 隋炀帝时的裴蕴,唐玄宗时的宇文融、杨慎矜、杨国忠等。
唐中宗李显与韦后的誓言。 上在房陵与后同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后止之曰:“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尝与后私誓曰:“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姜嗣宗自投罗网 则天朝,裴炎以拥护李氏下狱: 炎之下狱也,郎将姜嗣宗使至长安,刘仁轨问以东都事,嗣宗曰:“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觉之邪?”嗣宗曰:“然。”仁轨曰:“仁轨有奏事,愿附使人以闻。”嗣宗曰:“诺。”明日,受仁轨表而还,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太后览之,命拉嗣宗于殿庭,绞于都亭。
资治通鉴中不为人熟知的时期
财为身累的例子。 首先一个是著名的有钱人,石崇, 初,孙秀尝为小吏,事黄门郎潘岳,岳屡挞之。卫尉石崇之甥欧阳建素与相国伦有隙,崇有爱妾曰绿珠,孙秀使求之,崇不与。及淮南王允败,秀因称石崇、潘岳、欧阳建奉允为乱,收之。崇叹曰:“奴辈利吾财尔!” 收者曰:“知财为祸,何不早散之!”
逆取顺守与阴取阳守 逆取顺守,说得很多, 阴取阳守,取天下或可以通过阴谋诡计,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但要治理好天下则需要光明正大,至少看起来要光明正大。
德宗竟然劝陆贽纳贿 “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
司马光之论李泌,未免苛刻。 二月,元友直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长安,李泌悉输之大盈库。然上犹数有宣索,乃敕诸道勿令宰相知。泌闻之,惆怅而不敢言。 地方送来二十万,李泌输入大盈库,作为德宗零花钱,德宗仍然不知厌,
关于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对策 应对藩镇割据,唐代宗失之以缓,唐德宗失之以急。 如果用汉朝时的推恩令,各位以为如何,
敬告吧友 近来吧友增加不少,吧内气氛也日趋活跃,这本是好事。但讨论的问题却趋向于时事,和对近代人物的品说,甚至于到了互相谩骂的地步,想必这是大家不愿看到的。 请大家发帖、讨论围绕《资治通鉴》展开,毕竟这是“资治通鉴吧”。过分的帖子,删。
徐庭光之降 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则怀光不可得。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遂径造城下,呼怀光守将徐庭光,庭光帅将士罗拜城上。燧知其心屈,徐谓之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庭光等复西向拜。燧曰:“汝曹自禄山已来,徇国立功四十馀年,何忽为灭族之计!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众不对。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将士皆伏泣。燧曰:“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第坚守勿出。”皆曰:“诺。”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李怀光之子:李璀 朱泚之乱,唐德宗出奔奉天,朱泚攻之,赖李怀光结围。怀光亦有二心: 怀光之解奉天围也,上以其子璀为监察御史,宠待甚厚。及怀光屯咸阳不进,璀密言于上曰:“臣父必负陛下,愿早为之备。臣闻君、父一也,但今日之势,陛下未能诛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陛下待臣厚,臣胡人,性直,故不忍不言耳。”
两名骁将英勇战死后的不同结局。 径原军叛乱,唐德宗出奔奉天,叛军拥立朱泚,进攻奉天: 朱泚夜攻奉天东、西、南三面。甲子,浑瑊力战却之。左龙武大将军吕希倩战死。乙丑,泚复攻城,将军高重捷与泚将李日月战于梁山之隅,破之。乘胜逐北,身先士卒,贼伏兵擒之。其麾下十馀人奋不顾死,追夺之。贼不能拒,乃斩其首,弃其身而去。麾下收之入城,上亲抚而哭之尽哀,结莆为首而葬之,赠司空。朱泚见其首,亦哭之曰:“忠臣也!”束蒲为身而葬之。李日月,泚之骁将也,战死于奉天城下。泚归其尸于长安,厚葬之。其母竟不哭,骂曰:“奚奴!国家何负于汝而反?死已晚矣!”及泚败,贼党皆族诛,独日月之母不坐。
老狐狸----田承嗣 安禄山即死,安庆绪又败, 乙丑,郭子仪遣左兵马使张用济、右武锋使浑释之将兵取河阳及河内;严庄来降。陈留人杀尹子奇,举郡降。田承嗣围来瑱于颍川,亦遣使来降;郭子仪应之缓,承嗣复叛,与武令珣皆走河北。制以瑱为淮南节度使。 田承嗣狐疑之心可见一斑。
唐朝,一个喜欢赐姓的王朝, 从兴起到灭亡,唐朝喜欢赐功臣“李”姓。
晚唐政治的一大特色----贤佞同朝 这是一个突出的感受。有几次佞臣落难了,贤臣还要出手相救。令人惋惜。
晚唐藩镇割据的一个重要推手。 仆固怀恩打败史朝义之后,养寇为身谋,扶立了史朝义的四员降将为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衰。司马光的“臣光曰” 此篇“臣光曰”所针对的事件: 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慰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希逸之母,怀玉姑也,故怀玉立之。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悖逆庶人----安乐公主 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在李显被流放途中出生,李显对其溺爱至极,而她却毒死亲父。
武则天的最后作为 恢复皇后称号,恢复王氏,萧氏,赦长孙氏,褚氏,柳氏.
自相矛盾 裴炎 及崇俨死,贼不得,天后疑太子所为。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多赐之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不听。天后使人告其事。诏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杂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以为反具; 帮助武后废一太子,应是李贤
明哲保身 李世绩 李世绩的武功自不必说唐初也许只有李靖能与之相提并论,但在朝堂之上的作为却令人矛盾.
武则天与吕后 此二人皆女中豪杰,为何武则天有成而吕后无成。是否武则天的手段更高于吕后。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