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8 长河落日8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9,093 关注贴吧数: 3
王夫之论韩通 韩通足为周之忠臣乎?吾不敢信也。袁绍、曹操之讨董卓,刘裕之诛桓玄,使其不胜而身死,无容不许之以忠。吾恐许通以忠者,亦犹是而已矣。藉通跃马而起,闭关而守,禁兵内附,都人协心,宋祖且为曹爽,而通为司马懿,喧呼万岁者,崇朝瓦解,于是众望丕属,幼君托命,魁柄在握,物莫与争,(会)[贪]附青云之众,已望绝于冲人,黄袍猝加,欲辞不得,通于此时,能如周公之进诛管、蔡,退务明农,终始不渝以扶周社乎?则许之以忠而固不敢信也。 然则通之以死抗宋祖者,其挟争心以逐柴氏之鹿乎?抑不敢诬也。何也?宋祖之起,非有移山徙海之势,蕴崇已久而不可回。通与分掌禁兵,互相忘而不相忌。故一旦变起,奋臂以呼而莫之应。非若刘裕之于刘毅,萧道成之于沈攸之,一彼一此,睨神器而争先获,各有徒众,以待决于一朝者也。无其势者无其志,无其志者不料其终,何得重诬之曰:通怀代周之谋而忌宋祖乎? 夫通之贸死以争者,亦人之常情,而特不可为葸怯波流者道耳。与人同其事而旋相背,与人分相齿而忽相临,怀非常之情而不相告,处不相下之势而遽视之若无;有心者不能不愤,有气者不能不盈。死等耳,亦恶能旦颉颃而夕北面,舍孤弱而即豪强乎!故曰:贸死以争,亦人之常情,而勿庸逆料其终也。 呜呼!积乱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国无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岂易言哉?人之能免于无恒者,斯亦可矣。冯道、赵凤、范质、陶谷之流,初所驱使者,已而并肩矣;继所并肩者,已而俯首矣;终所俯首者,因以稽颡称臣,骏奔鹄立,而洋洋自得矣;不知今昔之面目,何以自相对也!则如通者,犹有生人之气存焉,与之有恒也可矣,若遽许之曰周之忠臣也,则又何易易邪!
世界史纲 人类以前的世界 一、空间和时间中的地球 1、人的时空观念的大扩展 首先,在我们开始讲述生命的历史之前,让我们先说一些关于我们这出戏剧上演的舞台和演出的背景。观念有了非常大的扩展。同时,他们个人的妄自尊大也许也有所收敛。他们已学习到,他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粟,这个宇宙之巨大、之持久、之奇妙瑰丽实在远非他们祖先所曾梦想或者清测过的可以相比。 在野蛮人和原始人看来,大地似乎是整个宇宙的一片平坦的底板;天空是罩在上面的一个圆顶,日月星辰一次又一次地从顶上横越而过,通过某种迂回的或者地下的神秘路线,又回到原处。巴比伦和中国的天文学家观察了几百年星象,仍然相信大地是平的。希腊人最先明确地领悟到这个世界是球形的,但即使如此,还是没有理解到宇宙的博大无涯。球状的大地还是一切的中心,太阳、月亮、行星、恒星在水晶般的天空中都环绕着这个中心运行:要到十五世纪,人们才超越过这种见识,哥白尼作出丫他的了不起的猜测,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直到十七世纪开始时,伽利略发展了望远镜,哥白尼的见解才被广泛接受。望远镜的发展的确是标志着人们思想的一个新的阶段,人生观的一个新的境界。令人诧异的是,具有灵话、敏锐的智力的希腊人竟然没有认识到制造显微镜或远望镜的可能性。他们没有利用透镜。而在他们所处的世界里,人们知道玻璃这件东西已有几百年之久,而且加工精美,制成了他们日用的瓶瓶罐罐。透过这些玻璃,他们一定曾瞥见过改了样的和放大了的东西的形象。但是希腊的科学是由哲学家们以一种贵族式的精神来探求的,除了少数有创造才能的,如阿基米德和希埃鲁等外,这些人都太骄傲了,不愿向那些仅仅是珠宝匠、五金匠和玻璃匠等的普通工匠学习。
无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一三三年) 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 王恢曰:“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 韩安国曰:“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七日不食;及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故遣刘敬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恢曰:“不然。高帝身被坚执锐,行几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此仁人之所隐也。故曰击之便。” 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臣故曰勿击便。” 恢曰:“不然。臣今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上从恢议。
从五代冯道看中国传统的忠义观(转载) 引言 五代是一个沉默的年代,也是一个血腥的年代,然而中国历史一向充满了黑色幽默,乱世所出的能人远远要强过盛世所出之贤臣,我一直认为五代能成为至圣的人物只有三人:一乃是柴荣,气吞万里如虎,内制强藩,外攘夷狄,南取淮南,北复三关。若非英年早逝,恐怕这统一海内的王朝便不是赵氏的大宋王朝,而是柴氏的大周王朝了。二乃是李煜,在五代文化荒漠中开辟了一篇绿洲,后主词成了我国词文化中一块奇葩。而这三便是我这篇文章的主角,冯道冯老先生。这位被视为五代官场不倒翁的“宰相皇帝”,既是我国古代官场文化的一个奇观,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在冯道传之前,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纪传体写作格式直接写他的平生如何,而是写了一个故事:据说一名姓李的寡妇在东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投宿客栈,结果与店小二发生了争执,店小二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惹急了,就抓着这个寡妇手臂不放。结果这李寡妇仰天长叹:“我一个妇道人家,不能丈夫死了不能守节,还让这双手被人拉扯,我怎么能因为这双手而玷污了自己的身体呢?”于是便拿来斧子斩下了自己的手臂。一时震惊京城。当然欧阳老先生不会白给你讲个故事的,不是为了传播为妇之道。他在这个故事最后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流露出来:“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意思说白了就是:你们这些卖主求荣的读书人连个寡妇都不如啊!。 这个故事放在冯道传之前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就是为了说明冯道这个人是如何的不忠不义,连个守寡的妇人都不如,且无论冯道为人究竟如何,欧阳修的观点已经左右了宋代以及宋代以后对于冯道的评价。我依稀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给我所买的那本少年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冯道为什么被称为五代不倒翁?我从头读到尾,没有读到冯老先生有什么缺德事情,除了这个皇帝垮台了,他就投降了另外一个皇帝了以外,没有什么坑害百姓,祸害忠良的事情。结果最后这本十万个为什么以一个完全阶级史观的态度写下了这么一句大义凛然的话:“冯道的事件说明,在封建社会官场当官靠的就是两个秘诀:一是没有心肝,还有一个是厚颜无耻。”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