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8
长河落日8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9,093
关注贴吧数: 3
南北朝数事 一、北魏两伐蜀 1、南梁天监四年(505)夏侯道迁以南郑降魏,北魏派邢峦前来接管。平定梁州之后,邢峦部将王足南下进攻益州,入剑阁,围涪城,形势一片大好。邢峦上书魏庭请增兵一举攻占蜀地。朝廷不听,反派人担任了已经许给王足的益州刺史的职务,王足很生气,退兵了。 2、南梁天监十三年(514)降人李苗、淳于诞鼓动魏主伐蜀,元恪听信了他们的话,任命权臣高肇为统帅出兵伐蜀,不久元恪有病去世,这次伐蜀遂告终止。元恪从病到死只有四天时间,当时高肇是元恪的舅舅,也是他的岳父,权倾朝野,元恪死时,高肇还在伐蜀途中,朝中大臣紧急的立太子为皇帝,定了高肇的罪名,除掉了他。
共同读通鉴活动 梁纪一 值周人:长河落日 【梁纪一】起玄黓敦牂(壬午),天监元年(502)尽阏逢涒滩(甲申),天监三年(504)凡三年。 南朝,萧衍篡齐,建立两国, 北朝,权力斗争,仍在继续。
北魏孝文帝四次南伐,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想迁都洛阳,怕朝中大臣不同意,想了个点子,说是要南伐,率领大军裹胁了大臣,一路向南,这一路一直淋雨,到了洛阳雨仍下个不停,有几个大臣劝阻拓跋宏不要南伐了,拓跋宏借坡下驴,说这次闹得动静不小,如果没有什么成果怕被人嗤笑,不南伐也行,那就迁都洛阳吧。大臣们两害相权取其轻,无奈只好答应迁都洛阳。
北魏伐蜀,神将王足 南梁天监四年(505)夏侯道迁以汉中降魏,北魏遣邢峦为镇西将军前来接收。北魏没费什么力就得了汉中,但梁州的其他地方仍然属于梁朝,梁朝将领孔陵、鲁方达、任僧褒等各据要地抵抗北魏,魏将王足率兵攻打,所向皆克,攻入剑阁。梁将退保梓潼,又被王足攻破。至此梁州皆属魏。 王足进入益州,仍然每战必捷,一直打到涪城,包围了涪城,益州的百姓有很大一部分表示归附,邢峦上表朝廷,请求派兵一举拿下益州,但魏主元恪却不同意派兵,反而派了另外一个人羊祉为益州刺史。开始时朝廷是以王足为行益州刺史,王足到手的刺史却被委派给别人,他很不满意。解了涪城的围,撤兵了。
萧衍护前 沈约曾经评价萧衍:“此公护前,不则羞死!” 护前的意思,直白的理解是保护自己的前面,引申就是不想有人出现在自己的前面,不想有人比自己出色。 沈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萧衍不想别人比自己出色,如果有人比他出色,他会羞愧死的。 为了显得自己比别人出色,往往会产生一种行为:护短。 护前与护短有很强的相关性,甚至可以直接说,护前必然导致护短。
汉武帝时代的经济普查——算缗 汉武帝折腾的没钱了,想了这个法,针对有钱人的财产征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钱人纷纷藏匿财产。只有一个叫卜式的,把钱拿出来交给官府,于是汉武帝大力表彰卜式,希望大家效仿,结果不如人意。 于是,汉武帝来个狠的,告缗,可以告发有钱人藏匿财产。这下富人们遭了秧。 食货志:“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杜周治之,狱少反者。乃分遣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臧之业,而县官以盐、铁、缗钱之故,用少饶矣。益广关,置左右辅。” 有钱人的浩劫,人们不再存钱了,开始吃好的、穿好的,及时行乐了。
问个问题,如果曹操不迎汉献帝刘协会怎么样? 今天看书看到萧衍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王茂献策,把南康王萧宝融迎到襄阳,避免别人扶立天子以令诸侯,萧衍回答说:“若前涂大事不捷,故自兰艾同焚;若其克捷,则威振四海,谁敢不从,岂碌碌受人处分者邪!” 在这里想到如果曹操不迎汉献帝会怎么样?
共同读通鉴活动 齐纪七 值周人:长河落日 【齐纪七】起强圉赤奋若(丁丑)建武四年(497),尽着雍摄提格(戊寅)永泰元年(498),凡二年。 这一卷,魏主元宏有一次南伐,凭借新招募的十五万武勇之士,这一次南伐都取得了相当的战果,雍州的北部南阳诸郡并入北魏的版图, 南齐萧鸾病了,疑忌之心更炽,高武的诸位皇子都被他杀害。王敬则以萧子恪的名义的反叛,几乎将皇孙们的性命都报销,幸亏萧子恪及时赶到向萧鸾表忠心,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
沈庆之、沈文季之死 沈庆之是刘宋时期的名将,年老之际正值前废帝刘子业之时。刘子业昏庸狂暴、多所诛杀。大臣们惴惴不安,蔡兴宗找到沈庆之,利害陈说,劝他行废立之事。沈庆之不从,蔡兴宗劝说再三,沈庆之说:“感君至言。然此大事,非仆所能行;事至,固当抱忠以没耳。”侄子沈文秀也再三劝说,沈庆之也没听从。其后果为刘子业所杀。 沈庆之被杀之日,其子沈文季拍马舞刀逃去得免。
共同读通鉴活动 齐纪六 值周人:长河落日 【齐纪六】起旃蒙大渊献(乙亥)建武二年(495),尽柔兆困敦(丙子)建武三年(496)凡二年。 接上卷,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张旗鼓的南伐,结果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战争结束后,他仍然回去继续他的汉化事业。与敌对势力做了些斗争。太子成了牺牲品。 本卷对南齐帝萧鸾进行了刻画,表里不一,知过难改。
沈璞之死 沈璞字道真,是名将沈林子的小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对沈林子说:这孩子不是一般人。 始兴王刘浚因为母亲潘淑妃而受宠,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范晔、沈璞为辅弼,沈璞所受任遇更重于范晔,他不负众望,在任八年(元嘉十七年至二十五年),政通人和。 元嘉二十七年,刘义隆听王玄谟计划,大举北伐,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有捞到好处,反而将河南之地都丢给了北魏。在这常战争中仅有的亮点就是沈璞。 沈璞时为盱眙太守,王玄谟在滑台时,他就开始缮城浚隍,大积财谷,准备武器,为保卫城池做准备。人们对他的做法都不以为然。等到王玄谟兵败,北魏南侵。那些不以为然的人都劝他弃城难逃,他却坚定守城。后来与臧质同心挫北魏于城下。表功之时,让与臧质。 元嘉三十年,元凶刘劭弑逆,始兴王刘浚同逆,武陵王刘骏起兵讨逆,沈璞时任淮南太守,因为奉迎刘骏稍晚而被杀。 昆冈失火玉石俱焚。 沈约是沈璞的儿子,父子之间相去甚远。或许沈约正是从父亲身上得到教训,才会如此趋炎附势。
史家以权谋私 今天想看看沈璞的列传,于是翻开宋书目录,翻了几遍没有看到,想起沈璞是沈约的父亲,而宋书是沈约所作,会不会是避讳的原因而不录,猛想起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会不会宋书也有个类似的东西,果然宋书最后一卷是自序。
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虽非士族,但为南朝著姓,从刘宋开始,与南朝相始终,直到隋唐。
共同读通鉴活动 齐纪三 值周人:长河落日 【齐纪三】起上章敦牂(庚午)永明八年(490),尽玄黓涒滩(壬申)永明十年(492),凡三年。 南齐主要介绍了皇子萧子响的死。作为皇帝的萧赜和作为皇子的萧子响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萧赜无法保全儿子,萧子响无法见到父亲谢罪。 北魏冯太后去世,拓跋宏就丧礼和孝道的问题与群臣往复周旋。司马光些这段一定很过瘾。终于出现了一个他可以歌颂的圣王。他也把南朝一些有悖礼法的事情叙述一下,通过对比加深印象。
禅代之人 历史上的禅代之事,汉唐之间最为集中。像王莽、曹氏、司马氏、南朝宋、齐、梁、陈。 其中大部分当事人,曹操、司马懿、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甚至包括萧鸾和王莽。说他们开始是直接就向篡夺政权,可能有些牵强。大部分开始时还是想做治世之能臣的。渐渐的看出端倪开始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在为江山社稷的同时也积累了自己的实力,人望,就向刘备对诸葛亮所说,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代之。随着帝室的进一步衰弱,自身实力进一步增强,手下攀龙附凤者的撺掇。取而代之不可避免了。 还有一些人,直接奔着篡位去的。像桓玄、刘休范、萧遥光、这些人智虑短浅、轻进躁动。于社稷无功,于人望未允。旋起旋灭,徒为笑柄。 历史是很厚待务实、做事的人的。
共同读通鉴活动 齐纪一 值周人:长河落日 【齐纪一】起屠维协洽(己未)建元元年(479),尽昭阳大渊献(癸亥)永明元年(483),凡五年 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北魏乘机以纳刘昶恢复宋室为由向南朝发动进攻。几场仗打下来没有占到便宜,之后两国恢复外交关系。萧道成死后,他的儿子萧赜即位,再次开始了因疑忌而诛杀大臣的事。荀伯玉、桓崇祖、张敬儿、谢超宗都死于非命。尤其是荀伯玉,他给我们出了个命题,究竟该如何与储君相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对汉文化的崇拜有些盲目。 拓跋宏是北魏汉化的关键人物,他的汉化是全盘的,不论精华、糟粕全部接受。以前就有他过于盲目的看法,最近看书,看到两个细节。 第一个是有个南齐使者出使到北魏,北魏盛情接待。之后,拓跋宏说了句:江南多好臣。他的一个大臣不高兴了,顶了他一句: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百年一易主。说的拓跋宏非常不好意思。 第二个是南齐王奂遇祸,他的儿子王肃逃亡到了江北。拓跋宏对王肃相见恨晚。王肃所受到的待遇,达到超一流大臣的级别。王肃明显不够这个级别。
外交官的难处 刘宋末年,曾经派遣使者殷灵诞、苟昭先出使北魏。逗留北魏的期间,萧道成篡了刘宋,建立了南齐。殷灵诞听说后,对北魏的官员说:宋国和魏国是友好邻邦,宋国被灭了,而魏国不救,两国之间的和亲有什么用。 不久,南齐也排遣使者车僧朗来到北魏。在宴席上,把车僧朗的座次安排在殷灵诞的下面。车僧朗不同意,说:殷灵诞以前是宋的使节,现在不过是齐国的普通百姓,希望魏国能合理安排我们的座次。 殷灵诞当场就和车僧朗翻脸,互相谩骂起来。 逃亡在北魏的宋宗室刘昶派人刺杀了车僧朗。北魏把殷灵诞、苟昭先及车僧朗的灵柩送回来南齐。后来苟昭先把殷灵诞的作为报告了皇帝,殷灵诞被逮捕下狱,并死在狱中。
以死为幸 东晋,大将军王敦任命郭璞为记室参军。郭璞很精通卜筮,算知王敦将来肯定要叛乱,而且肯定会波及自己,十分忧虑。大将军掾颖川陈述死了,郭璞哭的十分悲伤,称呼陈述的表字说:“嗣祖,焉知非福也!” 王敦病重时想再下建康,让郭璞卜筮,郭璞说:“不会成功。”王敦对郭璞说:“你算算我能活多大岁数?”郭璞说:“如果下建康就活不了多久了,如果回兵武昌,那还不知能活多少年呢。”王敦非常生气说:“你算算自己能活多大岁数?”郭璞回答说:“我的寿命到今天为止。”王敦把他杀了。
郁洲,一个消失了的海岛 郁洲:古洲名。相传秦末田横居此,故又名田横岛。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古时在海中,“周回数百里”(《南齐书·州郡志》)。清时因海岸扩张,始和大陆相连。东汉末,邴原将家入海,住郁洲山中,即此。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孙恩攻建康不克,浮海北上至此。南朝宋泰始中失青、冀两州,以洲在海中,形势险固,且有田畴鱼盐之利:遂侨置青、冀两州于此。为南朝东北边防要地。自隋至宋,置东海县,唐时又曾置环州。 ------------------百度
势利夺人 无瓜葛时为良友,左提右携竞相厚。一朝势敌纷争起,情好不笃反成仇。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最常被人提及的就是张耳、陈余的刎颈之交。 两个人好的跟一个人似的,直到张耳被秦兵围在巨鹿,陈余游兵在外不敢相救,二人之间有了嫌隙,后来巨鹿围解,张耳责备陈余,又夺了陈余的兵权,两个人于是成为了仇人。汉高祖想拉陈余入伙,陈余开出的条件竟是,杀死张耳。可叹。
求教: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是什么意思。 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崔浩论诸葛 刘宋是毛修之降魏,与崔浩谈论书史,谈及陈寿《三国志》。崔浩对三国志赞赏有加。 浩云:"有古良史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修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得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非其所长。" 浩乃与论曰:"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非挟恨之言。夫亮之相备,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以赵佗为偶,而以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且亮既据蜀,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以不战屈之。智穷势尽,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知难乎?"修之谓浩言为然。 崔浩的评论正说明这个人矜伐轻浅。古来据蜀者不计其数,诸葛亮治蜀一骑绝尘。崔浩论诸葛,不足损亮,徒自损耳。
竟陵建平奈若何 竟陵王刘诞,宋文帝刘义隆之子、孝武帝刘骏之弟。在讨伐元凶刘劭时自会稽攻台城,居功至伟。在刘义宣叛乱时,刘骏惶恐,欲以让给刘义宣,赖刘诞镇定自若,其后终破义宣。刘骏坐稳江山,却开始深深疑忌刘诞,出为南徐州刺史。后刘骏袭击刘诞于广陵,不克,又命沈庆之讨伐,刘诞身死,诸子皆死。 建平王刘景素,宋文帝刘义隆之孙、建平王刘宏之子。刘休范叛乱时为南徐州刺史,协外藩军讨刘休范。时后废帝荒唐失人心,朝野皆属意于刘景素,后废帝外家陈氏很嫉恨他,朝廷中秉权的杨运长、阮佃夫等人也因为他的年长和人望,必欲除之而后快。无奈之下从京口起兵。兵败身死,诸子就戮。 这两个人在刘宋诸宗室里,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了,结果却得了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结果。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其时,不光才能、名望为致罪之璧。宗室的身份尤其是。使人不免生出:最恨生在帝王家之叹。宗室中有才能的人更是优先被干掉的对象。
共同读通鉴活动 宋纪十四 值周人:长河落日 起强圉协洽(丁未),尽上章阉茂(庚戌),泰始三年(467年)至泰始六年(470年)凡四年。 宋魏之间爆发一场大战,结果是刘宋淮北之地尽失。战事结束后,刘彧开始堕落,穷奢极恀,嫉贤妒能。刘宋的政治每况愈下。北朝冯太后与献文帝拓跋弘之间的权力争夺也在暗地中进行。在这样的权力斗争中往往有些贤能之人,死于非命,令人惋惜。火炎昆岗玉石俱焚。陆丽、慕容白曜、李惠。
南朝的前废帝、后废帝、郁林王、东昏侯。 前废帝是宋孝武帝刘骏的儿子刘子业 后废帝是宋明帝刘彧的儿子刘昱 郁林王是齐武帝萧赜的孙子萧昭业 东昏侯是齐明帝萧鸾的儿子萧宝卷 看这几段历史,总产生一种恍惚的感觉。事件基本都差不多,只是人名不同。恍惚间不知具体是在哪段历史中了。
宋明帝征召萧道成 宋明帝曾经两次征召萧道成: 第一次,萧道成为南兖州刺史,有人说萧道成有异象,宋明帝听说,征召萧道成为黄门侍郎,萧道成害怕,不想来,想了个办法,派人到魏国惹了点事,然后报告朝廷,魏军有动向,得以留在任上。 第二次,宋明帝杀戮兄弟、大臣,这时有征召萧道成。手下都认为不能去,太凶险,萧道成却说:““诸卿殊不见事!主上自以太子稚弱,翦除诸弟,何预他人!今唯应速发;淹留顾望,必将见疑。且骨肉相残,自非灵长之祚,祸难将兴,方与卿等戮力耳。””毅然就征,来到了朝廷。 以常理判断,第一次安全系数要远高于第二次。为什么萧道成做出了相反的判断。
如何便死 1、李广北伐匈奴迷失道路。大将军使长史责问广、食其失道状,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2、汉元帝为弘恭、石显所误,下萧望之于狱,望之以问门下生鲁国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谓云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鸠自杀。 3、汉灵帝时有宦官吕强,为人正直,屡请解党锢之禁,为十常侍所忌。十常侍谮之于灵帝。帝使中黄门持兵召强。强闻帝召,怒曰:“吾死,乱起矣!丈夫欲尽忠国家,岂能对狱吏乎!”遂自杀。 士可杀、不可辱,这就是气节。人常以此是召忽而非管仲。
李广难封 都说李广不得封侯是因为是因为他在陇西守任上诱杀降羌。所谓“祸莫大于杀已降”。 看李广传,其人:傲上、爱下、不遵法度。 他罪废于家的时候,曾经夜里出去射猎,回来路过霸陵亭,霸陵尉喝止他,他的从人说:“故李将军。”霸陵尉回答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李广无奈在露天呆了一宿。后来李广起复右北平太守,李广要带霸陵尉一起走,到了右北平就把霸陵尉杀了,然后给汉武帝写信请罪。 谁会给这样的人封侯。封侯不是害了他吗?
忠义如何辨 刘宋竟陵王刘诞之变,竟陵王刘诞,宋文帝刘义隆之子、宋孝武帝刘骏之弟。在平定元凶之乱、义宣之叛过程中居功至伟。因此遭到哥哥刘骏的猜忌。在大明三年(459年)矛盾公开化,朝廷派沈庆之来讨伐刘诞。 在这次事件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看看那些不幸卷入祸殃中的人的表现。 事在宋纪十一。
巫蛊之祸,汉武帝是受人蒙蔽,还是幕后主使。 武帝的姐姐阳信公主有个老婢女叫卫媪,生了三个女儿、三个儿子, 女儿:卫君孺后嫁公孙贺,卫少儿先与霍仲孺私通生霍去病,后嫁陈掌(陈平曾孙),卫子夫,武帝皇后。 儿子:卫长君,卫青,卫步广。 霍仲孺后生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异母弟与卫家无关。还有个公孙敖,曾救了卫青一命,并因此平步青云。
一个被轻视的人物,樊哙 细看樊哙这个人很了不起,敢作敢为,难能可贵的是很有见识。
陈平多智 看汉书陈平传,深为陈平的聪明智谋所折服。
刘邦的遗言 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馀,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曹参,萧规曹随 王陵,面折廷争 陈平,底线较低 周勃,安刘氏者 吕后的本心究竟如何,感觉她并没有废掉刘氏、取而代之的心。如果她想篡汉,周勃应该成为他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或许她的希望是:刘氏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实际的控制者是吕氏。随着局势的发展,她的思路渐渐的模糊了。不知她临时是否预感到,吕氏即将面临的滔天巨浪。
蔡兴宗的抉择 宋孝武帝刘骏之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倒行逆施多所诛杀,沈庆之、柳元景等重臣相继被戮,刘义恭惨遭肢解。叔辈诸王皆被拘禁。 此时,袁觊求得外出为雍州刺史。其舅蔡兴宗谓之曰:“襄阳星恶,何可往?”觊曰:“‘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今者之行,唯愿生出虎口耳。且天道辽远,何必皆验!” 蔡兴宗也有机会外出,却推辞不去。袁觊对蔡兴宗说:“朝廷形势,人所共见。在内大臣,朝不保夕,舅今出居陕西,为八州行事,觊在襄、沔,地胜兵强,去江陵咫尺,水陆流通。若朝廷有事,可以共立桓、文之功,岂比受制凶狂、临不测之祸乎?今得间不去,后复求出,岂可得邪!”兴宗曰:“吾素门平进,与主上甚疏,未容有患。宫省内外,人不自保,会应有变。若内难得弭,外衅未必可量。汝欲在外求全,我欲居中免祸,各行其志,不亦善乎!” 之后,刘子业被弑,刘彧即位为宋明帝。外藩拥刘子业弟刘子勋与朝廷对抗。大战之后朝廷胜。 至此得出结论:废帝之世,衣冠惧祸,咸欲远出。至是流离外难,百不一存,众乃服蔡兴宗之先见。 蔡兴宗依据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挫败之后 刘义真:刘裕南返,留次子义真坐镇关中,结果诸将自相屠戮,赫连勃勃乘虚而入,刘义真侥幸逃回江左。路上说了句:丈夫不如此,何以知艰难。其后行事依然故我,未见其有什么改善,看来那一句话只不过是自我解嘲而已。其实心里记下就好,不必说出来。
王猛为何不随桓温归晋? 桓温经略关中,王猛主动去找桓温,相处了一段时间,桓温撤退,想让王猛跟他一起走,结果王猛却拒绝了他。为何王猛对桓温的态度先热后冷?
帝王神话 把史书中关于帝王的神异事件收集一下。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关于古代兄弟称谓的疑惑 敦遣从母弟南蛮校尉魏乂、将军李恒帅甲卒二万攻长沙。胡注:敦从母魏氏,乂其弟也。 看到这里有些疑惑。 从母指的是婶母还是姨母。如果是婶母,从母弟可以有两个解释,1、是从母家的兄弟也就是从父弟,史书:从弟,与本人应该同姓。2、就如胡注。 如果是姨母,就是两姨亲,可以不同姓。
郭瑀之死 晋纪二十九中有这么一段: 初,王穆起兵,遣使招敦煌处士郭瑀,瑀叹曰:“今民将左衽,吾忍不救之耶!”乃与同郡索瑕起兵应穆。运粟三万石以饷之。穆以瑀为太府左长史、军师将军,嘏为敦煌太守。既而穆听谗言,引兵攻嘏,瑀谏不听,出城大哭,举手谢城曰:“吾不复见汝矣!”还而引被覆面,不与人言,不食而卒。 看到这里感到心疼。忠臣志士如荀息、公孙忤臼、程婴…………到于谦。都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遂了他们的心愿,坦然、无愧。而不像这位仁兄。活活憋屈死了。
敬告吧友,事涉天宇、波昙波。 今晨,我收到一封邮件,里面有几张截图,看过之后有些吃惊。虽然以前风闻,天宇有个团队,专门颠覆贴吧,但未为深信。在此有确凿之证据,不容不信。联想起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事,虽然对天宇兄的见解有几分激赏之意,但为本吧之长远、稳定之大局,决定不再姑息,现将涉事三人拉进黑名单,又见天山兄的帖子,长乐老亦是其同党,一并拉黑。此事系我个人行为,与另两位吧主无关。 2014-3-28
中西年代对照 以前看书时整理的。 周威烈王:姬午 二十三年 戊寅 前403年 二十四年 乙卯 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 元年 庚辰 前401年 二十六年 乙巳 前376年 周烈王:姬喜 元年 丙午 前375年 七年 壬子 前369年 周显王:姬扁 元年 癸丑 前368年 四十八年 庚子 前321年 周慎靓王:姬定 元年 辛丑 前320年 六年 丙午 前315年 周赧王:姬延 元年 丁未 前314年 秦昭襄王:嬴稷 五十二年 丙午 前255年 五十六年 庚戌 前251年 秦孝文王:嬴柱 元年 辛亥 前250年 秦庄襄王:嬴子楚 元年 壬子 前249年 三年 甲寅 前247年 秦始皇:嬴政 元年 乙卯 前246 二十六年 庚辰 前221年 三十七年 辛卯 前210年 秦二世:嬴胡亥 元年 壬辰 前209年 三年 甲午 前207年 汉高祖:刘邦 元年 乙未 前206年 十二年 丙午 前195年 汉孝惠帝:刘盈 元年 丁未 前194年 七年 癸丑 前188年
国榷笔记 1328年,元文宗天历元年,戊辰。 九月十八(丁丑)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父世珍,母陈氏。兄弟四人:兴隆、兴盛、兴祖、元璋;一个姐姐后嫁予李贞。 1344年,元顺帝至正四年,甲申。 朱元璋十七岁,天下大饥。四月初六,父世珍卒;初九,长兄兴隆卒;二十二,母陈氏卒。三兄弟困甚,邻人刘继祖悯之,予一葬地。葬后,兴盛、兴祖各自图活,元璋孤苦无依,遂入皇觉寺,不久,寺僧亦难以为继,遂散,元璋大困,四处乞食求活。 1345年,至正五年,乙酉。 朱元璋西游合肥。其后几年四处游历,后复归皇觉寺。 1348年,至正八年,戊子。 黄岩方国珍起义。扰乱浙东沿海,纵横于庆元、台州、温州之间,朝廷无如之何。 1351年,至正十一年,辛卯。 朝廷命贾鲁治黄河,挖出独眼石人,时有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韩山童、刘福通等起兵于徐、颖;徐寿辉、邹普胜等起兵于蕲、黄;彭早住、赵均用攻陷徐州;郭子兴、孙德崖,攻占濠州。 1352年,至正十二年,壬辰。 兵焚皇觉寺,元璋无所依,计无所出,遂卜之,决从戎之志,遂入濠州城,从郭子兴。后子兴妻以义女马氏,婿视之,军中呼之曰朱公子。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不协,势孤。是年九月,彭早住、赵均用为元军所攻,败,来投濠州,孙德崖等纳之,以二人大盗,推之出己上。子兴善彭早住而不理赵均用,孙德崖谮之于赵均用,二人遂执子兴,欲杀之。元璋闻之,急与子兴子奔告于彭早住,早住怒,围孙德崖等,子兴遂得免。元兵适至,始解仇力拒之。 1353年,至正十三年,癸巳。 五月,元兵解围去,十月郭子兴患赵均用之专,使元璋出外募兵,得七百人,拜镇抚。是年正月,张士诚与弟士义、士德、士信结壮士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十八人起事,招少年、豪杰陷泰州。五月陷兴化、高邮,即于高邮僭号大周,自称诚王,改元天佑。 1354年,至正十四年,甲午。 朱元璋度彭早住、赵均用等难共事,遂属七百人于他将,与壮士徐达、汤和、吴良、吴帧、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 、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 、张赫、周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招三千驴牌军。夜袭元军,降缪大亨,得兵两万余。 ○ 时驴牌军约而又爽,元璋率三百人往责之,缚其将而夺其兵。又以此三千人降元兵两万余。刘邦夺韩信兵,诸军知刘邦为主,亦出其不意而夺之。石勒夺伏利度兵,盖酝酿已久,威望胜出。未有如元璋夺军之易也。盖此驴牌军、彼元军皆散漫无纪律也。元璋得此二军后。史书有言“悉加训练”。子兴再见,此兵已整。 三月,元璋略滁州,得李善长,以花云勇猛,克滁州,驻师。时郭子兴复被赵均用等所执,朱元璋计脱之,子兴得入滁州,见元璋兵整,大悦,元璋以兵属郭子兴。 ○ 子兴见执于赵均用、刘演命丧于更始帝,其困一也。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二人不早脱身,何也,刘演自信王者不死,其舅樊宏、其弟刘秀屡言之,演亦曰:常如是而,卒因侥幸而罹祸。郭子兴,观其后所为,其于权势,恋恋不能去而。九月,元丞相脱脱攻张士诚于高邮,大败之。十月,脱脱攻六合,郭子兴以前隙欲勿救,元璋说以唇亡齿寒。救之,无成,幸得还。 十一月,元军攻滁州,朱元璋设伏败之。而还其掳掠,遗其牛酒。元兵遂解去。 十二月,元罢丞相脱脱,安置淮安。后赐死。令人难免有自坏长城之叹。未几张士诚复据高邮。 1355年,至正十五年,乙未。 郭子兴言计多失,朱元璋数谏不听遂郁郁成疾。会濠州城乏食,郭子兴计无所出,强召元璋。元璋献计遂取和阳,总和阳兵,善待百姓,民大悦。 二月,初韩山童甫反即被擒,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之武安,此时刘福通求得之,奉之为主,号大宋皇帝,改元龙凤。遣关先生等入晋、冀,白不信等趋关中,毛贵、田丰等趋大都。其时郭子兴、朱元璋与元军屡战,方急时诸将欲结援韩林儿,张天佑遂往,林儿授郭子兴都元帅、天佑右副元帅、元璋左副元帅。元璋虽不悦,亦用其年号。刘福通与朱元璋遂相安无事,为其北方屏障, 三月,濠州孙德崖乏食,求入和阳城,元璋纳之,郭子兴闻之大怒,自滁来,欲复仇。元璋恐义兵自相杀,力和解之,孙德崖脱去。子兴不久恚愤而卒。孙德崖闻子兴卒,率兵来争滁州,为吴祯、胡大海所杀。 四月,常遇春来归。初,廖永安、俞通海等起义,于巢湖结水军。至是,元将左君弼据庐州,来攻,廖永安等战不胜,来归附朱元璋。元璋谋渡江,方需舟楫,闻之大喜。 六月,朱元璋渡江,从牛渚矶,克采石,攻拔太平,禁焚掠。擒纳哈出,后释之。得李习、陶安。粗立政府。元将陈野先率众来攻,大败被执,释之,命召其余众,皆降。然陈野先心向元室,非真降也。 七月,遣张天佑趋集庆(南京)陈野先部曲从行,陈野先谕以勿力战,遂无功而返。元璋亦知野先怀二心,乃纵之去。 九月,复遣张天佑与郭某(子兴子)攻集庆,陈野先遂叛,张天佑及郭某战死。陈野先旋亦被刺身亡,其从子陈兆先代领其众。
在看明史,可否在这吧里发些关于明史的帖子?
商鞅、秦孝公、魏惠王、孟子 公叔痤病危,建议魏惠王:要么用商鞅要么杀掉他。魏惠王得出的结论是公叔痤神智错乱了。 ------公叔的逻辑并不很难理解,魏惠王理解不了,或者说魏惠王根本就不重视商鞅,他得出公叔神智错乱的结论,好像他真没理解公叔的逻辑。 商鞅入秦,游说秦孝公:先以帝道、再以王道,孝公皆不入;最后以霸道,孝公悦之。 ------为何不直接说霸道,是怕说的不中孝公的意而被拒绝,似乎不是,君择臣,臣亦择君,商鞅在试探孝公。如果孝公为帝王之道所动,商鞅的去留也是问题。 商鞅欺公子卯,魏惠王曰:恨不用公叔之言。 ------魏惠王所恨,是恨不用商鞅呢,还是恨不杀商鞅呢? 商鞅事败,欲亡入魏,魏人不纳。欲用不能用、欲杀不能杀。 ------这不正中了魏惠王的下怀了吗?欲用可用、欲杀可杀。看来魏惠王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欲用不能用、欲杀不能杀。 魏惠王见孟子,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 ------在经历了许多之后,魏惠王也许希望得到个商鞅之类的人才。在错误的时间段遇见了对的人。而在适宜的时机却遇到了不对的人。
求教一个问题。 月之始日谓之朔日,每月皆有朔日,古之言日,必先言朔。 通鉴中,有朔日记载的月份不多。这给进一步阅读通鉴带来了困难。 有没有一种可能,把那些月份的朔日都推算出来,这对资治通鉴来说绝对是一种完善。如果有朔日,可以把干支纪日法转换成农历,可以直观的看到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联系。
浅读尚书 听陈觉的推荐,读读尚书,孔颖达的尚书正义,电子版。这书要看实体书才好,孔安国的注、孔颖达的疏充斥于正文之中,正文反而看不分明, 孔安国、汉朝人,孔颖达、唐朝人,都是孔氏子孙。 尚书,本名书,无尚字,西汉伏生名胜,以其上古之书,更名尚书。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孔颖达:尚书正义序
文质之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当然好,但如果不能那样恰到好处,是质胜文好一些,还是文胜质好一些? 愚以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略显出一个由质到文的轨迹。契丹、女真就是如此。
读安史之乱后的唐史,可借助元和方镇图 今天翻历史地图集,看到元和方镇图,相见恨晚,当初读中晚唐时,有它会省不少事。
续通鉴的一条线索 《续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这段历史,宋、辽、金、元,有一条重要线索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斗争。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游牧民族不断的取得胜利,而农耕民族的文化则不断同化游牧民族。
金宗室,汉名与女真名的对应关系。 续通鉴与宋史记事本末,女真宗室一用汉名一用女真名,令人困惑。试着整理下:
宋朝皇帝最率性的一段话。 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四十七 赵雄荐太学正安阳刘光祖试馆职。光祖对策,论科场取士之道,帝批其后,略曰:“用人之弊,患君不能择相而相不能择人,每除一人,则曰此人中高第,真佳士也,终不考其才行。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大将而败军,未尝诛戮。要在君心审择相,相必为官得人,懋赏立乎前,严诛设于后,人才不出,吾不信也。” 孝宗曰: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大将而败军,未尝诛戮。要在君心审择相,相必为官得人,懋赏立乎前,严诛设于后,人才不出,吾不信也。
王立群读宋史 现在基本不看电视,近几天在网上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一连看了十多集,感觉挺不错,犹如大餐之后的一道汤,本身即有营养,又有助于消化大餐。 王立群先生广征博引,对一个个历史事件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还是挺适合我这样的受众的。
宋史纪事本末5 48 、 建中初政 哲宗元符三年 ( 庚辰、 一 一〇〇 ) 春正月 , 帝崩。皇太后向氏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 , 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敦抗声曰:「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似。」太后曰:「老身无子 , 诸王皆 神宗 庶子, 莫 难如此分别。」 敦 愎曰:「以长则申王 佖 当立。」太后曰:「申王有目疾 , 不可。於次则端王佶当立。」敦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言未毕 ,曾布 叱之曰:「 章敦 未尝与臣商议;如皇太后圣 谕 极当。」蔡卞、许将相继曰:「合依圣旨。」太后又曰:「先帝尝言 端王 有福寿,且仁孝。」於是 敦 默然。乃召入,卽位於柩前。羣臣请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 后以长 君辞。帝拜泣移时,乃许之。端王,神宗第十一子也。
想买历史地图的快下手。 今天有意外之喜,早就想买 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几天下决心了。 京东,67折,满300减80.原价482,折下来239.3.
宋史纪事本末2 10、金匮之盟 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九六〇)二月乙亥,尊母杜氏为皇太后。太后定州安喜人,治家严而有法,生五子,曰匡济、匡胤、光义、光美、匡赞,匡济、匡赞早卒。陈桥之变,后闻之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及尊为皇太后,帝拜於殿上,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所以忧也。」帝再拜曰:「谨受敎丨」 二年(辛酉、九六一)六月甲午,皇太后杜氏崩。太后疾,帝侍药饵,不离左右。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且问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帝曰:「皆祖考、太后之余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尔。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夫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泣曰:「敢不如敎!」后顾谓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卽榻前为誓书,於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遂崩,諡曰昭宪。秋七月,以弟光义为开封尹,光美为(开)〔兴〕元尹。 乾德二年(甲子、九**)六月,以皇子德昭为贵州防御使。故事,皇子出阁卽封王;帝以德昭未冠,特杀其礼。
共同读通鉴活动晋纪十三值周人:长河落日 本卷时间:319年----321年(晋元帝太兴二年----太兴四年) 主要事件:本卷记载了乱世,事件较多: 大体北方几个汉族势力,或好或坏、或忠或奸,如同几座孤岛终于被淹没在蛮族的洪流中:刘琨、王浚先已败落,崔毖、邵续在本卷中也陆续凋零。 南方则未治先乱:周抚之后有徐龛,杜曾之后有王敦。
打油诗 国际霸权替换,往往伴随大战, 山姆防患未然,阻我重回云巅。 我辈岂能就范,为此不惜一战。 我不挑起争端,你若敢我就敢。 美国人命值钱,我拿十条来换。
宋史纪事本末1 简介 《宋史纪事本末》是陈邦瞻明代撰写的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载宋代(960——1279年)三百多年历史的史书,共二十六十年代卷。 陈邦瞻字德远,江西高安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曾任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福建按察使后官至兵部左侍郎,《明史》卷二四二有传。[1]在他之前,冯琦、沈越都用纪事本末体编写过宋代史事,只是均未完成,后来二人的弟子请陈邦瞻将二人之书加以增订。陈邦瞻将二书合为一编,于万历二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历时约一年完成。除《宋史纪事本末》外,陈邦瞻还撰有《元史纪事本末》一书。
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很失败。 尽管续通鉴对司马光尽是褒扬之词,但不得不说: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很失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