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8 长河落日8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9,093 关注贴吧数: 3
国榷笔记 1328年,元文宗天历元年,戊辰。 九月十八(丁丑)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父世珍,母陈氏。兄弟四人:兴隆、兴盛、兴祖、元璋;一个姐姐后嫁予李贞。 1344年,元顺帝至正四年,甲申。 朱元璋十七岁,天下大饥。四月初六,父世珍卒;初九,长兄兴隆卒;二十二,母陈氏卒。三兄弟困甚,邻人刘继祖悯之,予一葬地。葬后,兴盛、兴祖各自图活,元璋孤苦无依,遂入皇觉寺,不久,寺僧亦难以为继,遂散,元璋大困,四处乞食求活。 1345年,至正五年,乙酉。 朱元璋西游合肥。其后几年四处游历,后复归皇觉寺。 1348年,至正八年,戊子。 黄岩方国珍起义。扰乱浙东沿海,纵横于庆元、台州、温州之间,朝廷无如之何。 1351年,至正十一年,辛卯。 朝廷命贾鲁治黄河,挖出独眼石人,时有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韩山童、刘福通等起兵于徐、颖;徐寿辉、邹普胜等起兵于蕲、黄;彭早住、赵均用攻陷徐州;郭子兴、孙德崖,攻占濠州。 1352年,至正十二年,壬辰。 兵焚皇觉寺,元璋无所依,计无所出,遂卜之,决从戎之志,遂入濠州城,从郭子兴。后子兴妻以义女马氏,婿视之,军中呼之曰朱公子。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不协,势孤。是年九月,彭早住、赵均用为元军所攻,败,来投濠州,孙德崖等纳之,以二人大盗,推之出己上。子兴善彭早住而不理赵均用,孙德崖谮之于赵均用,二人遂执子兴,欲杀之。元璋闻之,急与子兴子奔告于彭早住,早住怒,围孙德崖等,子兴遂得免。元兵适至,始解仇力拒之。 1353年,至正十三年,癸巳。 五月,元兵解围去,十月郭子兴患赵均用之专,使元璋出外募兵,得七百人,拜镇抚。是年正月,张士诚与弟士义、士德、士信结壮士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十八人起事,招少年、豪杰陷泰州。五月陷兴化、高邮,即于高邮僭号大周,自称诚王,改元天佑。 1354年,至正十四年,甲午。 朱元璋度彭早住、赵均用等难共事,遂属七百人于他将,与壮士徐达、汤和、吴良、吴帧、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 、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 、张赫、周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招三千驴牌军。夜袭元军,降缪大亨,得兵两万余。 ○ 时驴牌军约而又爽,元璋率三百人往责之,缚其将而夺其兵。又以此三千人降元兵两万余。刘邦夺韩信兵,诸军知刘邦为主,亦出其不意而夺之。石勒夺伏利度兵,盖酝酿已久,威望胜出。未有如元璋夺军之易也。盖此驴牌军、彼元军皆散漫无纪律也。元璋得此二军后。史书有言“悉加训练”。子兴再见,此兵已整。 三月,元璋略滁州,得李善长,以花云勇猛,克滁州,驻师。时郭子兴复被赵均用等所执,朱元璋计脱之,子兴得入滁州,见元璋兵整,大悦,元璋以兵属郭子兴。 ○ 子兴见执于赵均用、刘演命丧于更始帝,其困一也。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二人不早脱身,何也,刘演自信王者不死,其舅樊宏、其弟刘秀屡言之,演亦曰:常如是而,卒因侥幸而罹祸。郭子兴,观其后所为,其于权势,恋恋不能去而。九月,元丞相脱脱攻张士诚于高邮,大败之。十月,脱脱攻六合,郭子兴以前隙欲勿救,元璋说以唇亡齿寒。救之,无成,幸得还。 十一月,元军攻滁州,朱元璋设伏败之。而还其掳掠,遗其牛酒。元兵遂解去。 十二月,元罢丞相脱脱,安置淮安。后赐死。令人难免有自坏长城之叹。未几张士诚复据高邮。 1355年,至正十五年,乙未。 郭子兴言计多失,朱元璋数谏不听遂郁郁成疾。会濠州城乏食,郭子兴计无所出,强召元璋。元璋献计遂取和阳,总和阳兵,善待百姓,民大悦。 二月,初韩山童甫反即被擒,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之武安,此时刘福通求得之,奉之为主,号大宋皇帝,改元龙凤。遣关先生等入晋、冀,白不信等趋关中,毛贵、田丰等趋大都。其时郭子兴、朱元璋与元军屡战,方急时诸将欲结援韩林儿,张天佑遂往,林儿授郭子兴都元帅、天佑右副元帅、元璋左副元帅。元璋虽不悦,亦用其年号。刘福通与朱元璋遂相安无事,为其北方屏障, 三月,濠州孙德崖乏食,求入和阳城,元璋纳之,郭子兴闻之大怒,自滁来,欲复仇。元璋恐义兵自相杀,力和解之,孙德崖脱去。子兴不久恚愤而卒。孙德崖闻子兴卒,率兵来争滁州,为吴祯、胡大海所杀。 四月,常遇春来归。初,廖永安、俞通海等起义,于巢湖结水军。至是,元将左君弼据庐州,来攻,廖永安等战不胜,来归附朱元璋。元璋谋渡江,方需舟楫,闻之大喜。 六月,朱元璋渡江,从牛渚矶,克采石,攻拔太平,禁焚掠。擒纳哈出,后释之。得李习、陶安。粗立政府。元将陈野先率众来攻,大败被执,释之,命召其余众,皆降。然陈野先心向元室,非真降也。 七月,遣张天佑趋集庆(南京)陈野先部曲从行,陈野先谕以勿力战,遂无功而返。元璋亦知野先怀二心,乃纵之去。 九月,复遣张天佑与郭某(子兴子)攻集庆,陈野先遂叛,张天佑及郭某战死。陈野先旋亦被刺身亡,其从子陈兆先代领其众。
宋史纪事本末2 10、金匮之盟 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九六〇)二月乙亥,尊母杜氏为皇太后。太后定州安喜人,治家严而有法,生五子,曰匡济、匡胤、光义、光美、匡赞,匡济、匡赞早卒。陈桥之变,后闻之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及尊为皇太后,帝拜於殿上,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所以忧也。」帝再拜曰:「谨受敎丨」 二年(辛酉、九六一)六月甲午,皇太后杜氏崩。太后疾,帝侍药饵,不离左右。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且问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帝曰:「皆祖考、太后之余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尔。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夫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泣曰:「敢不如敎!」后顾谓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卽榻前为誓书,於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遂崩,諡曰昭宪。秋七月,以弟光义为开封尹,光美为(开)〔兴〕元尹。 乾德二年(甲子、九**)六月,以皇子德昭为贵州防御使。故事,皇子出阁卽封王;帝以德昭未冠,特杀其礼。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