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8
长河落日8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9,093
关注贴吧数: 3
麒麟阁十一功臣 宣帝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上命图画功臣: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公魏徵、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瑀、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世绩、胡壮公秦叔宝等于凌烟阁。
为何要有赦? 上谓侍臣曰:“古语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夫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贼良民,故朕即位以来,不欲数赦,恐小人恃之轻犯宪章故也!”
突厥败后,唐的应对之策。 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塞北之地岂可永空,起前有匈奴、鲜卑等;其后有薛延陀、回鹘等。
君知其一,不知其二。 汉高祖刘邦: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言传与身教 贺若敦者,北周之大将,贺若弼之父。 敦恃才负气,顾其流辈皆为大将军,敦独未得,兼以湘州之役,全军而返,谓宜受赏,翻得除名,对台使出怨言。晋公护怒,征还,逼令自杀。临死,谓其子弼曰:“吾志平江南,今而不果,汝必成吾志。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以诫之。
古代知识分子的自身定位, 东汉后期的士人给人一种感觉,天下与他们关系并不大。 天下的主人无疑是帝王了,抑或包括王公大臣。 绝大多数的人则是这些主人的奴才。 知识分子,既无法做主人,也不想做奴才,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客人。 当帝王有道时,我来做客,帮帮你,帝王无道时,我选择离开。至于天下、苍生和我关系不大。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的名言。 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该如何说?是否可以这样说: 吾师即真理。
因地制宜之梁彦光, 岐州刺史安定梁彦光,有惠政,隋主下诏褒美,赐束帛及御伞,以厉天下之吏;久之,徙相州刺史。岐俗质厚,彦光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自齐亡,衣冠士人多迁入关,唯工商乐户移实州郭,风俗险,好兴谣讼,目彦光为“著帽饧”。帝闻之,免彦光官。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自请复为相州,帝许之。豪猾闻彦光再来,皆嗤之。彦光至,发奸伏,有若神明,豪猾潜窜,阖境大治。于是招致名儒,每乡立学,亲临策试,褒勤黜怠。及举秀才,祖道于郊,以财物资之。于是风化大变,吏民感悦,无复讼者。
吕后之妇人之狠 吕后把一个女人的狠毒发挥到极致。但在对齐王的事情上却失算了,她原想杀齐王,但齐王把一个郡送给了她女儿后,她对齐王就刮目相看了。不但再没有迫害齐王,反而对齐恩宠有加,把刘肥的俩个儿子招到长安,刘章和刘兴居。 刘章在反诸吕的过程中的作用堪称关键。 因为受了潜在最大敌人的一点好处,就把其当成了可靠的朋友,可谓妇人之见了,吕后的狠,可谓妇人之狠了。
为什么君子在与小人的较量中屡屡败北。 原因很简单,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不党就是原因。
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害。 这是柏拉图说的话,不禁让人想起了司马光的第二篇“臣光曰”
进军容易,退兵实难。 桓温的两次北伐,伐秦和伐燕,开始时都是风风火火但结果都让人大跌眼镜。 很多名将都不例外,退军实难。 所以,有一个想法,衡量一个将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看他撤退是做的怎么样。
通鉴记载的艰苦卓绝的战斗 东汉永平十八年,74年,耿恭守疏勒: 北单于遣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击车师,耿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皆为所没,匈奴遂破杀车师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以毒药傅矢,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虏中矢者,视疮皆沸,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引兵据之。秋,七月,匈奴复来攻,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至笮马粪汁而饮之。恭身自率士挽笼,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焉耆、龟兹攻没都护陈睦,北匈奴围关宠于柳中城。会中国有大丧,救兵不至,车师复叛,与匈奴共攻耿恭。恭率厉士众御之,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卒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后被东汉救回。
历代得天下之我见 历朝历代得天下的形式不尽相同,试着说下自己的看法。
《资治通鉴》简介
世人纷纷说长平,为何无人论冯亭。 冯亭者,以韩地入赵之人也。 (前263年)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萧衍为何不迎南康王? 竟陵太守新野曹景宗遣亲人说萧衍,迎南康王都襄阳,先正尊号,然后进军;衍不从。王茂私谓张弘策曰:“今以南康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进为人所使,此岂他日之长计乎!”弘策以告衍,衍曰:“若前涂大事不捷,故自兰艾同焚;若其克捷,则威振四海,岂碌碌受人处分者邪!”
新任吧主感言 首先,是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其次,后台任务挺繁重,率兄辛苦。 再次,开始干活吧,呵呵
带着自己的观点读《通鉴》 司马光的观点不足取的,他的思想,是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一套金字塔型的,在他希望这等级制度是不要变动的。这从臣光曰中可以看出。但事与愿违,犯上作乱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从根本上冲击了儒家的体系,我不知怎么办,但儒者有办法。于是一个弥天大谎被创造出来,而一些正直的儒者也信以为真,一起为这个弥天大谎添枝加叶。 这个弥天大谎就是天命。 去除天命的儒家才是真儒家,具体言之:忠、恕、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素质和行为准则才是该继承的。
大家对于本吧会员头衔有何想法? 大家研究下,然后请率兄定夺。
阿房宫之谜 通鉴中记载阿房宫: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大家说说自己的人选,你们先说,我后说,
骑虎 谚云:“伴君如伴虎”。帝王有随时杀人的权力。 而当主幼时艰时,总有些大臣被赋予辅政的权力,这些大臣很大一部分变成了权臣。 权臣与帝王的关系可以用“骑虎”来形容;骑虎难下,何止是难呀。 一旦“骑虎”后果有三:伏虎;灭虎;被噬。
通鉴中的地图(柏杨手绘版) 把柏杨版《通鉴》中的地图拍下,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从第二辑开始。
向拓跋宏致敬 一直以为拓跋宏言过其实,浪得虚名,一直以为。 他的武功与其父、祖、曾祖等等比起来相去甚远。 近来较为仔细的看到有关章节,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现在内心还不平静。
共同读通鉴活动 汉纪三十七,三十八 值周人:长河落日 汉明帝永平四年(辛酉,公元61年)至汉章帝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年)凡二十四年
历代君王怀念大臣语录 有些真的很感人,大家一起说说。
历史的相似处 有一句话说: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细看历史还真是如此。 大家一起说说历史上相似的人和事吧。
屠书 终于厌倦了砖头书的体积和重量,把岳麓版《通鉴》第二册拆了,整个过程是在厨房的菜板上进行的,用的是菜刀。 分成了三本厚一厘米左右的薄书,第一册到晋纪二十二,第二册到晋纪结束,才注意到晋纪所占篇幅很大,约占整个《通鉴》的六分之一。
那些被托孤的大臣们, 看到了张昭和孙权两个人后期的关系,不禁想到了伍子胥和夫差, 孙权在外面把张昭的家门用土封起来,而张昭在里面也把门封了起来。两个人做得都够过分的。但张昭能以寿终说明孙权还是比较仁义的。 同样的关系还有,霍光和昭帝、吕不韦和秦始皇等。当被托的君主们长大了之后,那些大臣们要调整一下了。
通鉴中的兵法。 其一曰:围城打援。 孙膑的两次经典战役: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就属于围城打援。 建武五年,公元29年 东汉耿弇破齐时,费邑军历下,其弟费敢守巨里: 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城中,城中凶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复收其积聚,纵兵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精彩!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夏侯渊击破马超后欲袭取韩遂: 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渊追至略阳城,去遂三十余里,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拨,不如击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若舍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则官兵得与野战,必可虏也。”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自将轻兵到长离,攻烧羌屯,遂果救长离。诸将见遂兵众,欲结营作堑乃与战。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敝,不可复用。贼虽众,易与耳。”乃鼓之,大破遂军,进围兴国。氐王千万奔马超,余众悉降。转击高平、屠各,皆破之。同样精彩!
大家认为在《通鉴》中,最勤政的帝王是谁?
讨论:论光武帝刘秀是开国之君还是中兴之主。 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但从他所经历的困难,建立的功业,又不愧为开国之君。
东周列国志中的疏漏, 第十二回,卫宣公将急子托付给右公子职,将公子寿托付给左公子泄。后来二公子遇害,“却说,左公子泄,原受急子之托,右公子职,原受公子寿之托,二人各自关心。”前后颠倒。 史记中“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
中原乱,夷狄便! 儿皇帝石敬瑭,一个留下千载骂名的人,感觉此人在当时那些帝王中还是上中等的,看来真是那句话:做什么也不能做汉奸。 当时的情况已由不得他,还有个比他更着急的赵德钧。
商鞅与公子卯 这两个人的名字让我印象深刻。 两个人曾是好朋友。在一处战争中,商鞅欺骗了公子卯。 在那一战之前感觉战争中也是讲诚信的:曹沫劫盟,齐桓公讲诚信;晋文公守信降原;晋文公假模假式的退避三舍……。 那一战之后,战争中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开始奉行“兵者诡道也”。 很多人笑公子卯的愚蠢。我却觉得商鞅不厚道。
王叔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读通鉴感觉王叔文是一个反面人物,他的党羽:陆淳,吕温,李景俭,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都没有好评价。 柳宗元、刘禹锡也在其中,让人产生疑惑。《捕蛇者说》的作者应该不坏。
北方动乱后,中央政权的迁徙路线。 都城在太行山以东的,迁到长江三角洲,司马晋到了南京,赵宋到了杭州,隋炀帝也到了长三角。 都城在太行山以西的,迁到四川,李唐两次迁到了成都。 到了长三角的被称为偏安。到了四川的有没有什么称谓?
树挪死,人挪活。 北燕慕容熙被高云取代,高云又被冯跋取代。跋弟弘,北燕被北魏所灭,族人冯业渡海到宋,冯业到孙子冯融世代为罗州刺史,其后雄霸一方。
东亚文明的源与流 如果可以把中国大陆,韩国,日本,朝鲜,台湾。合称为东亚文明的话。那么,唐朝是否可以作为东亚文明的源头呢?高宗征服了朝鲜半岛(高句丽和百济被灭,新罗臣服)。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若干批的遣唐使,国家的结构仿于唐朝,日本刀也是仿唐刀的。东亚各地的文化都是唐文化的流。 现在的问题是,唐文化的嫡系传人是谁呢?
中国历史的周期性。 周朝建立:前1046年,秦统一中国:前221年,之间是825年。 秦:前221年,隋统一中国:589年,之间是810年。 隋:589年,元统一中国:1271年,之间682年。 元:1271年,新中国:1949年,之间678年。 一次大一统的周期是七八百年的样子。
《通鉴》中也有一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先是,有朱前疑者上书云:“臣梦陛下寿满八百。”即拜拾遗。又自言“梦陛下发白再玄,齿落更生”。迁驾部郎中。出使还,上书曰:“闻嵩山呼万岁。”赐以绯算袋,时未五品,于绿衫上佩之。会发兵讨契丹,敕京官出马一匹供军,酬以五品。前疑买马输之,屡抗表求进阶;太后恶其贪鄙,六月,乙丑,敕还其马,斥归田里。 这以前,有个叫朱前疑的人上书说:“我梦见陛下寿满八百岁。”太后当即授给他拾遗职务;又自称“梦见陛下头发白了又变黑,牙齿脱落又再生”,又升任驾部郎中。他出使回来,上书说:“听到嵩山呼万岁。”又赐给他红算袋,当时他还不是五品官,只能在绿色衣服上佩带。遇上发兵讨伐契丹,朝廷命令京官献马一匹供军用,赐给五品官,朱前疑买马进献后,一再上表要求提升官阶;太后讨厌他贪鄙,六月,乙丑(初一),命令发还他的马,将他逐回农村。
如果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那他的夫人绝对称的上是千古一后。 关于上官皇后的事迹不需多说。令人叹息的是她死得太早了。
快去买吧,当当网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4折,一共九辑,缺第一辑。 算下来一本不到十元。很合算。
魏孝武帝元修的命运:被人招聘,然后跳槽,最后被炒。 一位不愿当傀儡的皇帝,尝试着抗争,命中注定要失败。
信陵君,近乎神。 按照中国的价值观,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留下名字的人物,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信陵君是最近于完美的。有时真觉得那是一个杜撰出来的人物。是一个传说。
刘邦是成功的领导者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团队”,汉王朝是一个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刘邦是其领导者,而项羽一方如能勉强称为团队,也是一个日益分崩离析的团队,双方的成败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你若爱他就不要如此惯他。 汉文帝刘恒和淮南王刘长是吕氏乱后,仅剩的兄弟两个。加之文帝仁爱,对刘长可谓溺爱。结果刘长得寸进尺,终自取灭亡。 假如文帝对其能稍裁抑之,使其守其本分,结果会不同。
汉文帝的缺少 汉文帝没有对诸侯王采取必要措施,把后患留给了儿子。这也是他性格决定的。 其实武帝时主父偃的推恩令在贾谊的上书中已提及。如果能有所作为的话,后来的吴楚之乱似可避免。
吕后之妇人之狠, 吕后把一个女人的狠毒发挥到极致。但在对齐王的事情上却失算了,她原想杀齐王,但齐王把一个郡送给了她女儿后,她对齐王就刮目相看了。不但再没有迫害齐王,反而对齐恩宠有加,把刘肥的俩个儿子招到长安,刘章和刘兴居。 刘章在反诸吕的过程中的作用堪称关键。 因为受了潜在最大敌人的一点好处,就把其当成了可靠的朋友,可谓妇人之见了,吕后的狠,可谓妇人之狠了。
看汉宣帝的奸雄处, 汉宣帝之族霍氏,令人想起郑庄公之诛太叔段。惯你惯到人神共愤,再名正言顺的灭了你,
哀帝时,汉朝曾有一次转机。 哀帝初即位,问如何安置祖母傅太后。孔光知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恐其干预政事,要单独筑宫。何武认为可居北宫,北宫与未央宫通。哀帝同意何武的建议。此后傅太后对政事指手画脚,哀帝拱手而已,一肚子想法不能施展。令人惋惜。
西汉后期的那些大臣们 那些大臣们也全然没有了前期大臣们的风采,是那样的单调,僵硬。缺少了必要的灵活性。儒术,经常完全禁铟了知识分子们的思想。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