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x20061112 wjx20061112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4,543 关注贴吧数: 76
日本伊斯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日本伊斯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铃木规夫 国际政治研究,2004.04 [关键词] 日本伊斯兰研究 --作者曾以本文内容为中心,于2003年2月28日在云南大学进行过有关讲演。本文译者,高明洁,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副教授。 【作者简介】:(日)铃木规夫,日本爱知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交流研究科教授。       一、近代日本伊斯兰研究的起点 1.产生于世界多元性认识之上的伊斯兰认识 近代以前的日本并没有和任何伊斯兰国家进行过直接的接触。如下文引用的《日本和回教圈的文化交流史》的内容就是由著者小林元将其想像力和微乎其微的资料相结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探索的日本和伊斯兰的关系。 “明治以前的日本人对回教及回教圈的认识,即使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着,但是从未达到系统化或是细分化的程度。这大概是因为日本人和回教徒相互间的知识交流并不是直接性的而是间接性的缘故吧。也就是说,尽管日本的历史进程和回教圈的历史进程多少应该有过交错,但由于有作为中介的中国史的存在,所以造成了没有直接交流机会的结局。但是日本人和回教徒的通商交流并非不可能。因为日本的海外贸易对象不仅只是中国,通过朝鲜和琉球与回教徒的亚洲贸易发生关系也并非不可能。而且,相当活跃的回教徒的商业活动一定会影响到日本的通商活动。所以,如果详尽地分析日本的海外活动史的话,不会不在其中发现许多回教徒的痕迹的。”(注:小林元:《日本和回教圈的文化交流史——明治以前日本人有关回教徒回教圈的知识》,中东调查会,昭和50年(本书为著者至昭和15年3月末的未完遗稿),第62页。) 即使日本和回教徒过交往,也并不意味着日本进行过系统的伊斯兰研究。近代日本最初对伊斯兰的兴趣产生于对世界多元性思考的基础上。我曾在《对日本人而言伊斯兰是什么》(注:铃木规夫:《对日本人而言伊斯兰是什么》,筑摩书房,1998年,第217页。)之拙著里指出,被迫打开国门的近代日本社会要想被欧美绝对化的世界相对化,就必须要从思想上去合理的解释世界的多元性。而日本对伊斯兰的关心正是以这一契机为出发点的。只有通过与伊斯兰世界接触、进而说明什么是伊斯兰,才能是日本社会真正理解世界多元性唯一的途径。 近代日本政治学家南原繁,在《国家和宗教》之著述中,指出当时出现在日本的基督教现象是“原本是东方的进而成为世界的基督教之东方的还原和其日本化”。南原不仅一语道破了被认为是西欧文明的精神支柱的基督教其实是东方的产物的实质,同时也指出基督教本身所具有的“世界性”是被现实世界的人们所开创的。他的逻辑是,作为犹太教的宗派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形成,进而在希腊文明时代的罗马帝国得以发展壮大并扩张至整个欧洲;又在德意志发生了“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而这一“世界性”正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 在近代日本对基督教世界性的思考中其实也包括了对同样也把神的惟一性作为其信仰之根本的伊斯兰所具有的“世界性”的思考。对近代日本而言,同样也是东方的进而成为世界的伊斯兰在表示其“世界性”之范围时,也就不存在其范围是否仅局限于东方的问题了。因为伊斯兰的“世界性”与基督教的“世界性”都是在现实世界中被人们开创的。 那么,为什么近代日本对世界多元性之认识划归到基督教范畴,而不是伊斯兰范畴之下呢?我认为这不仅关系到近代日本的伊斯兰认识体系,也牵涉到近代日本社会的政治思想倾向问题。 2.东方主义知识体系的伊斯兰信息 在近代日本,通过欧美文献最初掌握了伊斯兰世界之地理知识并最初明确认识到穆斯林存在的人物是福泽谕吉。可以说,近代日本对伊斯兰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19世纪西欧世界所谓东方主义(orientalism)之思想知识体系(以下统称“东方主义”)即“文明与野蛮”之两分法的认识上的。
余秋雨谈中华文化 如何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文化的大旗?我们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努力?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如何互相交融、共同进步,对此您有什么见解?不要先想树旗。很多事情还要从基础做起。首先,不要把中国文化自外于人类的整体文化。要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一些最重要的原理,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性、人道、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这些共同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要参与和皈附的,不能把它们看成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中一些与人类共同原则不符的部分,应该予以淘汰。现在,一些新的文化原则也应该积极参与,例如环保、灾害救助、反恐等等,都已成为新世纪的文化基础。 其次,在向外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官方色彩。我们从官方到文化人应该清楚,官方可以帮助文化,但文化并不应该出自官方。我在国外的时候,常常强烈感到,文化话语的官方化已成为中国文化与外界沟通的一个障碍。文化的交流,主要应以文化产业的渠道来完成,从美国的好莱坞到近年来的“韩剧”都是如此,都不是政府行为。我们在文化产业上还刚刚起步,今后应该有更多的“财智人物”出现在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上。当世界上很多地方像我们前些年着迷韩剧一样着迷中国的文化产品了,中国文化的形象就出现了。在这之前,我们不必忙着从概念上来讨论中西文化冲突和交融的问题。一切冲突和交融,最终完成在文化产品的洪流中。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