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寒宫 xyz寒宫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24 发帖数: 8,505 关注贴吧数: 5
论证 “水碑高漏与铜壶低漏” 计时器 论证“水碑高漏与铜壶低漏”计时器 韩文彬 信息网络时代,正确解读和明确认识,悠悠华夏“漏水计时”古文资料,巍巍中华铜壶“刻漏与漏刻”水钟《运行原理示图》横空问世应运而生,这一系统漏水计时的 “核心技术与灵魂 ” 堪称国宝。成为打开世界文明古国之首——中华《水钟大全》之门的金钥匙。(详见附图)(一)揭示漏水计时“误传成谜”争议千年的历史 1.田漏——田野高台 巨大木桶漏水 (懒惰思维 妙想天开)2.莲花漏壶计时 (标注混乱 画蛇添足) 箭穿莲心 水海偶人 有失大雅3.水冷结冰 发明沙漏计时 (不曾生火) 的奇谈怪论4.锟弹响声计时 (文字游戏 骇人听闻)5.馆展铜壶刻漏计时 (混淆视听 难圆其说) 5.古都长安城“缺钟少表” (历史空白 亟待反思) 悠悠古楼尚无“水钟”却击鼓报时,滑稽有趣; 泱泱锺楼 悬挂“曾侯乙编钟”而锺声嘹亮,不怕人笑话。 (二)沈括首创“水碑更漏”计时水钟 沈括 (1031-1095) “玉壶浮漏”原理图,应当是最早出现“枝 渠”溢水平定水面,实质是稳定容器底部水压的史料,真是不可多得而弥足珍贵。(如图)问题是其余部分元、介、达、玉权、镣饱、令刻等,都十分费解难懂。 现在参考有关“漏水计时”资料分析,达可能是渴乌高漏,虹吸漏水,提升取水的哈哒,玉权也许是(阀门开关)控制流量的泉眼,镣饱应当是充气球丸 (浮舟)。如此高大的“建壶”却是浮舟负载 弓“箭”显然是难以自圆其说。 综合上述,搁置质疑不解的问题暂且不谈,仅就沈括首创——自动稳定水压技术,以及高大如碑的建壶,足以证明,沈括发明《水碑更漏计时》水钟。其中的“更”字,应当理解为更换漏水方式和更迭时辰。从此具备溢水稳压技术,才有资格称为水钟(详见如图)(三)郭守敬发明“铜壶刻漏”计时水钟 广州古城“铜壶刻漏”是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通高264.4厘米。 权威注解为:此件滴漏 应当是刻漏或者漏刻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整件滴漏是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 依次安放 (笔者注:难圆其说 )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 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 一木制浮箭(应当是剑),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由于注解与馆展的严重失误,时过境迁已经成为,啼笑皆非的历史烟云。 只是因为该水钟计时误差比较小,即精确度十分高,论其计时品质,要比当时的机械钟表技高一筹。故而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入时才被损坏而停用。古老中华具有如此品位高尚优秀的水钟,也是“擒纵技术”钟表,没有在中国发明重要的原因。由此引申一个无人问津,而鲜为人知的问题——不知铜壶刻漏(漏刻)水钟的发明人是谁?其实《元史·天文志一》暗示郭守敬 (1231~1316)是在具备平壶稳压技术前提下,取消了已经毫无意义的玉权高漏,简化成为旅䇶低漏(不是滴漏)并把建壶更正为剑壶,这是《中华科技史》中的一项重大贡献。 (低漏来源 有史料为证)由此可见 《元史·天文志一》所述,高耸“前殿 灯漏”纯属偏解“低漏 更漏”计时的牵强赴会之说。这与苏颂 (1020年-1101年) 庞大的水运仪象台,蓄意套用平水壶 受水壶腿水壶,打造“擒纵机构”水钟(详见附图)都明显暴露,混淆是非与懒惰而过度的思维的痕迹。埋没了郭守敬的贡献,导致铜壶刻漏没有发明人。 总而言之,郭守敬改进并完善 沈括“水碑更漏”成为享誉华夏,震惊世界的中华“铜壶刻漏”水钟。(详见附图)
铜壶刻漏水钟“真个”没有发明人吗?! 铜壶刻漏(漏刻)水钟《原理示图》问世(如附图) 为捋顺中华取水计时“混乱不堪”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广州古城“铜壶刻漏”是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通高264.4厘米。权威注解为: 此件滴漏(应当是刻漏或者漏刻)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整件滴漏是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如此排列荒诞无据),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由于馆展与注解的严重失误,时过境迁已经成为,啼笑皆非的历史烟云。也正因为该水钟计时误差之小,精确度之更高,明显要比当时的机械钟表技高一筹。所以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入广州才被损坏而停用。这显然是“擒纵技术”钟表,没有在中国发明的重要原因。 由此引申出一个无人问津,而鲜为人知的问题——铜壶刻漏(漏刻)水钟发明人是谁?也就是说中华水钟,为什么没有它的发明人!其实记载,郭守敬 (1231~1316)是在具有平壶稳压技术的前提下,取蹄毫无技术含量的玉权高漏,简化为旅䇶低漏( 如图 不是滴漏)把建壶改正为剑壶,堪称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贡献。再进一步具体的说,就是郭守敬改进完善沈括“水碑更漏”水钟(如以下附图)成为铜壶刻漏。 由此可见 《元史·天文志一》所述“前殿 灯漏”纯属违背铜壶低漏,牵强赴会之说。何况《前殿 灯漏》与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水运仪象台(参加以下附图),明显有着雷同而混淆之嫌。从而埋没了郭守敬的贡献,导致铜壶刻漏,没有发明人。
神文科学一脉相承 拨乱反正“追寻”古典文明 1.中国习惯使用方块汉字“考证历史文物”歧义偏解问题时有发生: 悠悠中华上下五前年文明历史,位居世界文明古国之首。却始料不及偏离[格物致知]之道, 忽视对器物运行原理的研究。步入汉字一字多音,多字同音,博大精深的文字游戏深渊,苦苦求索。 深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潭,坠落在以不知论不知,茫茫苦海之中,艰难挣扎。例如: “钻”木取火被误解成“转”木取火,印成邮票津津乐道。 宗庙之祭举角举觯误认为是酒具,古人没有保存火种的意识。 半坡文物细陶“小口鼓腹尖底瓶”缺失烟炱排斥在炊具之外。 汉.张衡铜铸《候风地动仪》至今未复原,被教材全盘删除。 唐.吕才制式的铜壶“单列”刻漏,不能昼夜计时,鲜为人知。 无视宋.沈括首创“玉壶浮漏”计时,元.水碑更漏 不见踪影。 把【不中庸】误解成《中庸》从政文人墨客,辱骂孔子百年。 2.遵循器物“古今一理”之道,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信息网络时代“拨乱反正”方显古老中华位居文明古国之首。 神文科学一脉相承,悠悠中华三皇开天辟地,五帝治国安邦。 社庙烟火不断繁衍生息保存火种,智慧人类第一重大发明。 燧人氏人传火龙,蟠龙社庙龙火传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后羿射九日冶金,舜铸九鼎,鼎食天下圣火,锺鸣地上贤人。 日晷华表阴影记时;引水刻漏计时;鼎燃主火炬长明灯祭祀。 六十花甲子纪年,二十四节气种田,《中庸》雨露撒满人间。 国泰民安 神灵文化——三皇开天辟地 人文科学——五帝治国安邦
郭守敬发明【水碑更漏】自鸣时钟 韩文彬 (一)概述(追寻漏水“计时”真实历史) 1.中国习惯使用方块汉字“考证历史文物”歧义偏解问题时有发生。 悠悠中华上下五前年文明历史,位居世界文明古国之首。只是偏离[格物致知]之道,忽略对器物原理的研究。 步入汉字一字多音,多字同音的胡同之中,苦苦求索。坠落在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以不知论不知的泥潭 之中,艰难挣扎。例如: 曾把“不”中庸,惯性思维视为《中庸》而辱骂孔子上百年。 秦都阿房误称“阿(e)房今尤在,转眼不认项羽火烧阿房宫。 连环摞、莲花漏、渴乌可恶不辩;刻漏渴漏、更漏灯漏难分。 2.中华田漏、渴漏、碑漏、刻漏计时历史,坎坷曲折源远流长: 把连环摞“铜壶刻漏”竟然误传(串)成“莲花漏”计时。 漏水计时冬季结冰,不曾取暖“发明沙漏”给世人以笑柄。 人类没有滴水计时记录,铜壶刻漏又称滴漏不能自圆其说。 现代技术支持《博物馆》的铜壶刻漏,不能连续漏水计时。 3.中华计时水钟的“灵魂”就是平壶溢水稳压漏水技术。 遵循“器物古今一理”之道,拨乱反正科学研究的结果是: ……田漏计时——秦.汉渴乌(虹吸)连接“地漏”计时 ——唐代吕才“隔山取水”计时——北宋燕肃“玉壶浮漏”水钟 ——元朝郭守敬“水碑更漏”自鸣时钟(铜壶“连环”刻漏先驱)
北宋苏颂 “水运仪象台” 复原难题 北宋王国制造“国之重器”苏颂水运仪象台 苏颂(1020年——1101年)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 人,著《新仪象法要》。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博物馆学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王振铎先生,于1958年复制了水运仪台的模型(按1:5的比例),并发表《揭开了我国天文钟的秘密》一文;其后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和陈晓也成功复制了水运仪象台,还有美国、台湾等地也都出现了复原模型。1997年日本精工表的故乡长野县,用了8年时间,终于也成功仿制了"水运仪象台",引起国际计时仪器史学界的极大关注。 2011年,国内首台按1:1比例仿制的苏颂水运仪象台,在同安苏颂公园落成,这个水运仪象台不是模型,而是真实的、可以运转的一座小型天文台。理所当然地成为同安苏颂公园的"镇园之宝"。苏颂水运仪象台复原成功的历史意义,就是制造“国之重器”展现北宋王朝繁荣富强。论其科学成就在于,苏颂发明世界上第一台,间歇型步进制水轮机,而倍受关注。问题是上述各个复原工艺中,共同存在间歇(步进)轮机‘“擒纵机件” 的结构问题,一直困惑至今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现在仅从时间概念上讲,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苏颂 (1020年12月10日 ——1101年6月18日) 二人生平先后相距大约469年。故而完全有理由认为,水运仪翻覆型水斗,应当采用孔子所论“满则覆”之欹器 (戽斗) 很有可能,也十分必要。这样以来,可以大为简化苏颂“水运仪轮机”的结构,提高其质量品位和运行计时精度,自然是顺理程章,而又天然合理。于此同时 “擒纵机构难题” 也就随之迎刃而解,成了不成问题的问题。 (详见附图 +088 +089 +090)
日晷记时漏水计时 滴漏沙漏不能计时 1.天易日晷 “中华记时”之表 谓之华表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日晷历史欠详的原因:一种说法是,中国最早文献记载《随书 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随开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另一种说法,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土圭”,后来发展为“圭表”。“日晷”大约发明于汉代以前,是观测阳光投影方向的计时器。(如图068)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由此即可定义——中华“记时”之表,谓之华表。可见,华表就是日晷扩大化,艺术品位的杰作。这也是【祭祀“源于”记时】的历史证物。(附图069、070、071)2.中华计时“乌鸦喝水”技术领先 文献记载“壶漏”又称“漏壶”,大约发明于公元前五世纪。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观测“刻箭”的昼夜计时器。圭表、漏壶等,在我国沿用了二 三千年。这有现存的钟鼓二楼两边站情景,刻漏与漏刻计时的历史,可以作证。(秦汉“地漏”计时,将在第三章《秦都咸阳九大奇观》中 详细论述)(图072—073、074、075)2.1历史记载“田漏”计时器具 有关资料提及,古时农家计时的器具。宋 梅尧臣 有《和孙端叟寺丞农具·田漏》。 元 王祯《农书》卷二十:“田漏,田家测景水器也。凡寒暑昏晓,已验於星。若占候时刻,惟漏可知。古今刻漏有二:曰称漏,曰浮漏。夫称漏以权衡作之,殆不如浮漏之简要,今田漏概取其制,置箭壶内,刻以为节,既壶水下注,则水起箭浮,时刻渐露,目巳初下漏,而测景焉。(现代仍有时间称作时景之说) 以上所述称漏、田漏、浮箭刻漏之说。参考古埃及公元前20世纪,原始排水计时器,对于正切理解与认识,中华古老取水计时,很有借鉴意义。简单概括而论,只要上级供水容器,具有足够容量,仔细调节流入下一级的水量,则计时的精确度,应当与初级的重锤“机械钟表”不差上下。(附图076、077)回头再看上述田漏时景图 把计时供水与受水器具,放置在田野坎台之处,表示田漏。职守者尚有家人,携子肩挑提篮,供给饮食等场面,备显脱离实际,夸张过余十分不尽人意,但却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资料,而值得珍惜。对此,笔者猜测其意,引用《桔槔汲水灌溉图》表示田漏,比较贴切。并绘制室内田漏计时原理图,可供参考。 (附图078、079)2.2吕才(606—665)梯田“渴漏”计时(详见附图080、081)有目共睹,吕才多极(秦 汉 虹吸排水)渴漏计时器,显然是“梯田渴漏”室内小型化的计时器。其中值守偶人立足“水海”击铙报时,已经十分过度夸张。更有甚者,导水管高悬“池壶”之上,根本不能“起虹排水”运行。再则,上盖密封的柜 壶,缺少通气管孔,也是进水(产生正压)与排水(存在负压)是个重大隐患。现在进行修正 绘制工作原理图如下,仅供参考。(见附图082)2.3秦·汉“马蹄管渴乌”地漏计时器 按照上述现存古老“取水计时”历史资料,主要是参考吕才“梯田渴漏”对于考古发现秦都咸阳,阿房宫殿室内水池,地埋虹吸排水管的历史遗存。分析考证《茂陵博物馆》展示的侧面刻有“浮标符号”的弯头马蹄陶管。从而科学发现“秦汉地漏计时器,这就为深入研究,清理捋顺《中华计时水钟》的历史,奠定了基础。(见附图083)秦宫公道杯(壶)【隔山取水、虹吸排水】原理,不但为正确解读“中华刻漏计时”水钟,混乱不堪的历史,奠定了基础。而且足以证明,十三朝古都长安城钟鼓二楼,就应当是秦汉地漏计时器,而无须置疑。 2.4燕肃(991—1040)《莲花刻漏》计时(详见附图084、085、086)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浏览【燕肃莲花漏图】及其将近300字的简介,给人第一印象,就是绘制【燕肃莲花漏图】与编写莲花漏简介的文人,对于渴乌隔山取水,本是间歇断续排水,周而复始运行的情况,简直是一窍不通。实际燕肃《莲花漏壶》明显是简化吕才《梯田刻漏》的计时器。问题是把“间歇排水与连续漏水”两个概念截然不同的计时方式,混为一谈。文字叙述自相矛盾,绘图画面毛病百出:(参见图087)第一,名为莲花漏壶,而图上标注的却是上下柜。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之胡言。 第二,渴乌管连接,明显是吕才梯田渴漏分段的形象。就不应当有刻分浮箭。 第三,所绘戌(蓄)水壶、退水盆,明显是沈括浮漏 郭守敬刻漏计时的身影。 第四,至于把连环摞歧义偏解为莲花漏,更是莫名其妙的天方夜谭 成为笑料。 可见【燕肃莲花漏壶】图,堪称搅乱漏水计时历史,典型的乱相之糟粕。 2.5沈括(1031—1095)稳压《玉壶浮漏》水钟 仅从水钟图片资料而言,沈括首创“枝渠溢水”自动稳定水面“压力”技术,对于有效控制计时误差,提高计时精准度,做出了划时代里程碑的贡献。从而把分段“断续”渴漏计时器,升级为“连续”排水,刻漏时钟的地位。只是运用复壶两级渴乌排水,显然是渴漏技术的身影。也正因为如此体形高大,而称为“水碑更漏”理所当然。同时也不排除,公道杯原理计时,称为“水杯更漏”的可能性。(附图088、089)实际上,在中华水钟技术的传承之中,就是因为对于渴乌的不认识不理解,自相矛盾胡乱猜测,把断续渴乌分段计时,连续排水刻漏计时,相互混淆,使得古代取水计时的历史,成为一本糊涂账。这正是北京鼓楼“水碑更漏”计时,千百年来不得其解的根由,以及十三朝古都长安城“钟鼓二楼”没有计时水钟的缘由。由此可见北京鼓楼计时就应当是宋代沈括《玉壶浮漏》溢水稳压排水,刻漏计时。而西安钟鼓楼,就应当是秦汉渴乌排水计时器。 (见附图090、091)2.6 郭守敬(1231—1316)《铜壶刻漏》水钟 铜壶一词出自: 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从而注解古代计时漏器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的漏水之量,来计量时刻,表示时光正在流逝。由此可见,郭守敬简化《沈括浮漏》自动稳压,彻底摆脱渴乌管连接,虹吸排水复杂的身影,把中华水钟计时技术,发挥到极致。(详见附图092、093)3。容器盛水滴水 “存在气阻” 根本不能计时!(相府汉壶 “旅孓” 漏水 也不例外)4。水冷结冰 “发明沙漏” 无稽之谈!(不生火取暖)
火神爷“燧人氏”取木传火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 引《王子年拾遗记》: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钻”有镌凿义,“钻”又通“攒”引申为聚击敲凿义。 ·《周礼·疏》中说:“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取火于木,为木燧者也。 《康熙字典》注鑽——1398页。凡深入者借用鑽;鑽者取必入之意;用之穿物曰鑽。 《康熙字典》注燧——679页。以取火于日;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犹取火于木为木燧也。 《辞海》注钻——3904页。穿过进入;钻入草中;深入研究“钻研”;钻营;钻戒。注取:割取耳朵,领取;表示动作进行,听取;通趣、即趋。 上述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故事。明确表示位于大地之颠的燧明国,大火肆虐无羁而为患。其中的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折枝相钻,则火出矣。而“钻”字并没有旋转与磨擦燃烧的意思。 《康熙字典》注鑽——1398页。凡深入者借用鑽;鑽者取必入之意;用之穿物曰鑽。 《康熙字典》注燧——679页。以取火于日;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犹取火于木为木燧也。 《辞海》注钻——3904页。穿过进入;钻入草中;深入研究“钻研”;钻营;钻戒。注取:割取耳朵,领取;表示动作进行,听取;通趣、即趋。 其实从其字里行间 根本看不出,燧人氏在燧明国钻木取火的“钻”具有旋转以及磨擦燃烧的意思。要是仅从“鑽、钻、传、转”字而言,可见中华民国转木取火邮票,画面明确表示,燧人氏在【‘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的树下钻木取火。纯属荒诞离奇不能自圆其说的天方夜谭。何况,天圆地方之大地,本身就有火山喷发、雷电点燃、以及易燃气物自燃等火源。在此条件之下,原始人类取木传火,既天然合理也是可信无疑。再要说燧人氏“转”木取火,显然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参见附图)以上用事实论证,燧人氏感然“取枝以钻火”实际就是【取木传火】。因此也许人们要问:现在把原始人类“如何取火”的神化故事,深入研究并表达得如此清楚,究竟意义何在? 其实话说穿了,回答这一问题的理由,也很简单: 第一.认同智慧人类也是转木取火,自然是不需要保存火种,唯一的理由。 第二.宗族社庙丧失“存放火苗火子”宗旨,而自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大千世界没有宗庙文化的传承,人类历史文明则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反复阴阳风水宿命算卦之争,铸就古老中华没有自家正道真经的历史。 另外 值得引起关注: 现在迷信唯心学派,没有条件更无胆量,复兴风水宿名算卦。 易经之道争议千年毫无正果,改头换面炒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寻火药“是谁 怎样”发明地? 搜选历史古典资料: (一)遂明国——传说中有一个国家 叫遂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引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 (二)《本草纲目》—— 卷主:“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三)燧人氏钻木取火 —— 《韩非子.五蠹》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科研分析 深入解读: (一) 古典原文:圣人感然,取枝以钻火。因此 转木取火,值得反思。(二)艾叶应当是易燃物质代名词,比如,历史上最早的火纸, 壹硝、贰磺、叁木炭。(三)圣人燧人氏感然,取枝以钻火。其中的钻是钻入、钻进、穿过、钻研的意思!钻字音同转而不是转, 即旋转 之内涵。根据上述资料 科学研究的结论: (一) 摩热 取火之药——谓之火药。 (二)造纸大师“蔡伦”不是造纸发明人。 (三)燧人氏阳燧取火——人传火龙 龙王庙祭祀点灯——龙火传人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