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记时漏水计时 滴漏沙漏不能计时
国宝档案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xyz寒宫 楼主
1.天易日晷 “中华记时”之表 谓之华表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日晷历史欠详的原因:一种说法是,中国最早文献记载《随书 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随开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另一种说法,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土圭”,后来发展为“圭表”。“日晷”大约发明于汉代以前,是观测阳光投影方向的计时器。(如图068)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由此即可定义——中华“记时”之表,谓之华表。可见,华表就是日晷扩大化,艺术品位的杰作。这也是【祭祀“源于”记时】的历史证物。(附图069、070、071)
2.中华计时“乌鸦喝水”技术领先
文献记载“壶漏”又称“漏壶”,大约发明于公元前五世纪。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观测“刻箭”的昼夜计时器。圭表、漏壶等,在我国沿用了二 三千年。这有现存的钟鼓二楼两边站情景,刻漏与漏刻计时的历史,可以作证。(秦汉“地漏”计时,将在第三章《秦都咸阳九大奇观》中 详细论述)(图072—073、074、075)
2.1历史记载“田漏”计时器具
有关资料提及,古时农家计时的器具。宋 梅尧臣 有《和孙端叟寺丞农具·田漏》。 元 王祯《农书》卷二十:“田漏,田家测景水器也。凡寒暑昏晓,已验於星。若占候时刻,惟漏可知。古今刻漏有二:曰称漏,曰浮漏。夫称漏以权衡作之,殆不如浮漏之简要,今田漏概取其制,置箭壶内,刻以为节,既壶水下注,则水起箭浮,时刻渐露,目巳初下漏,而测景焉。(现代仍有时间称作时景之说)
以上所述称漏、田漏、浮箭刻漏之说。参考古埃及公元前20世纪,原始排水计时器,对于正切理解与认识,中华古老取水计时,很有借鉴意义。简单概括而论,只要上级供水容器,具有足够容量,仔细调节流入下一级的水量,则计时的精确度,应当与初级的重锤“机械钟表”不差上下。(附图076、077)
回头再看上述田漏时景图 把计时供水与受水器具,放置在田野坎台之处,表示田漏。职守者尚有家人,携子肩挑提篮,供给饮食等场面,备显脱离实际,夸张过余十分不尽人意,但却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资料,而值得珍惜。对此,笔者猜测其意,引用《桔槔汲水灌溉图》表示田漏,比较贴切。并绘制室内田漏计时原理图,可供参考。
(附图078、079)
2.2吕才(606—665)梯田“渴漏”计时(详见附图080、081)
有目共睹,吕才多极(秦 汉 虹吸排水)渴漏计时器,显然是“梯田渴漏”室内小型化的计时器。其中值守偶人立足“水海”击铙报时,已经十分过度夸张。更有甚者,导水管高悬“池壶”之上,根本不能“起虹排水”运行。再则,上盖密封的柜 壶,缺少通气管孔,也是进水(产生正压)与排水(存在负压)是个重大隐患。现在进行修正 绘制工作原理图如下,仅供参考。(见附图082)
2.3秦·汉“马蹄管渴乌”地漏计时器
按照上述现存古老“取水计时”历史资料,主要是参考吕才“梯田渴漏”对于考古发现秦都咸阳,阿房宫殿室内水池,地埋虹吸排水管的历史遗存。分析考证《茂陵博物馆》展示的侧面刻有“浮标符号”的弯头马蹄陶管。从而科学发现“秦汉地漏计时器,这就为深入研究,清理捋顺《中华计时水钟》的历史,奠定了基础。(见附图083)
秦宫公道杯(壶)【隔山取水、虹吸排水】原理,不但为正确解读“中华刻漏计时”水钟,混乱不堪的历史,奠定了基础。而且足以证明,十三朝古都长安城钟鼓二楼,就应当是秦汉地漏计时器,而无须置疑。
2.4燕肃(991—1040)《莲花刻漏》计时(详见附图084、085、086)
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浏览【燕肃莲花漏图】及其将近300字的简介,给人第一印象,就是绘制【燕肃莲花漏图】与编写莲花漏简介的文人,对于渴乌隔山取水,本是间歇断续排水,周而复始运行的情况,简直是一窍不通。实际燕肃《莲花漏壶》明显是简化吕才《梯田刻漏》的计时器。问题是把“间歇排水与连续漏水”两个概念截然不同的计时方式,混为一谈。文字叙述自相矛盾,绘图画面毛病百出:(参见图087)
第一,名为莲花漏壶,而图上标注的却是上下柜。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之胡言。
第二,渴乌管连接,明显是吕才梯田渴漏分段的形象。就不应当有刻分浮箭。
第三,所绘戌(蓄)水壶、退水盆,明显是沈括浮漏 郭守敬刻漏计时的身影。
第四,至于把连环摞歧义偏解为莲花漏,更是莫名其妙的天方夜谭 成为笑料。
可见【燕肃莲花漏壶】图,堪称搅乱漏水计时历史,典型的乱相之糟粕。
2.5沈括(1031—1095)稳压《玉壶浮漏》水钟
仅从水钟图片资料而言,沈括首创“枝渠溢水”自动稳定水面“压力”技术,对于有效控制计时误差,提高计时精准度,做出了划时代里程碑的贡献。从而把分段“断续”渴漏计时器,升级为“连续”排水,刻漏时钟的地位。只是运用复壶两级渴乌排水,显然是渴漏技术的身影。也正因为如此体形高大,而称为“水碑更漏”理所当然。同时也不排除,公道杯原理计时,称为“水杯更漏”的可能性。(附图088、089)
实际上,在中华水钟技术的传承之中,就是因为对于渴乌的不认识不理解,自相矛盾胡乱猜测,把断续渴乌分段计时,连续排水刻漏计时,相互混淆,使得古代取水计时的历史,成为一本糊涂账。这正是北京鼓楼“水碑更漏”计时,千百年来不得其解的根由,以及十三朝古都长安城“钟鼓二楼”没有计时水钟的缘由。由此可见北京鼓楼计时就应当是宋代沈括《玉壶浮漏》溢水稳压排水,刻漏计时。而西安钟鼓楼,就应当是秦汉渴乌排水计时器。
(见附图090、091)
2.6 郭守敬(1231—1316)《铜壶刻漏》水钟
铜壶一词出自: 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从而注解古代计时漏器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的漏水之量,来计量时刻,表示时光正在流逝。由此可见,郭守敬简化《沈括浮漏》自动稳压,彻底摆脱渴乌管连接,虹吸排水复杂的身影,把中华水钟计时技术,发挥到极致。(详见附图092、093)
3。容器盛水滴水 “存在气阻” 根本不能计时!(相府汉壶 “旅孓” 漏水 也不例外)
4。水冷结冰 “发明沙漏” 无稽之谈!(不生火取暖)
2020年05月27日 22点05分 1
level 12
xyz寒宫 楼主
科学研究论证日晷记时
信息网络时代,研究论证中华日晷记时,以及引水计时。由此得知考古迄今发现,世界上最大的柱晷日影记时——智利马丘比丘“拴日石”。这也是祭祀“源于”记时与计时的历史证物。
由此联想到英国巨石阵——应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日影门晷”记时祭祀场地。从而揭示出英尺(feet)之源。
如此之说的理由是:英尺来源尚有诸多传说,却不具备确凿考证以及必然性质的标准来源。其实当时是在没有标准量具的情况之下,要是采用手指分开,卡(匝)门晷阴影长度,有些太短;大踏跨步丈量太阳阴影,又显得过长;踏弥累计双足(鞋长)测量日光影像长度,习惯方便而顺理成章。
2021年05月01日 22点05分 2
备注——中华方块文字语言, 用把掌 “手指分开” 测量长度,谓之卡、匝、扎、拶。
2021年05月01日 22点0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