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皮黄
最爱皮黄
好读书但不求甚解。传统保守。有些小资。
关注数: 202
粉丝数: 88
发帖数: 1,962
关注贴吧数: 2
迟小秋啊,《玉堂春》啊........ 如题,观昨晚(5月1日)11套旦角折子戏专场,迟小秋的《玉堂春》之“三堂会审”有感
戏词里的错别字照唱,就不叫继承了 如题,京剧唱词里词不达意的不少,可能为了赶辙、凑字等,现在基本一并就这么传唱下来。 但有些明显的错字,那就是硬伤了。
我对卢松的印象 如题 观珠帘寨有感
青京赛印象与感受 如题 复赛看了大部分场次,决赛几乎全看了(截至目前还差两场青衣)。 我得承认:我是属于看热闹的那部分人,看热闹的有个特点就是要品头论足。 照例还是先夸奖一番——参赛者众多,水平比较高,涌现出一批有潜质的好苗子,显示出各院团后备力量,同时说明京剧正在蓬勃发展.........
这段戏词我还是有点不理解啊 如题 一楼百度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 如题 看了吧主“我这样训学生”和“从效果看,京剧选修课也没起什么作用”的帖子(包括跟帖),有感而发。
技术与时俱进,艺术未必吧? 一楼如题 一直想说不好说可还是得说。 先把关于这个问题的碎片呈现出来吧
精编《玉堂春》 如题 《玉堂春》主要唱段,有兴趣的听听,并猜猜都是谁唱的
求教! 怎么把电脑里其他文件夹的音频(mp3)发上来?
唉......现在是越听越窄 如题
朱宝光的声音极似马连良 如题。 源自听了一段演唱
节日又闻皮黄声 如题 估计春节期间公园和各票房都歇了吧?
有日子没见王艳了 这些日子没见,春节期间京剧院的戏码也有她,怎么回事?
没见过这么捧人的! 如题 看了前两天谭正岩的《四郎探母》,嘴损一点儿讲——谭正岩献演变成现眼了。 固有此论。
没见过这么捧人的! 如题 看了前两天谭正岩的《四郎探母》,嘴损一点儿讲——谭正岩献演变成现眼了。 固有此论。
唱黛诺的张杰嗓子真好! 如题 中青年组第二场,来自河南。
贾怀胤唱得真好! 如题 票友大赛中青年组第一场,代表北京的瑶族小伙子。 一段《望儿楼》,听着过瘾! 不知那些专业名家们听了有何感想?
记者的演唱水平也不低 如题
看样子又没少“整”? 如题 因最近吧里似乎有些冷清,故想通过标题刺激一下,嘿嘿 话题嘛,还是老生常谈——新编京剧那点事儿。
谁看了首届琴票比赛 如题 戏曲频道主办的,大概叫盛世和鸣首届京胡琴票比赛 第一阶段(56进24)看得不多,天津有两位进入24,一位姓崔,拉余派的;一位叫姚侪玺。 24进10过程中,都是待定(和若干待定再比赛后筛选,有可能进前10)。 值得一提的是,赵平治(拉张派的,曾在天津举办过独奏会)没进入24强。
“我心里唱得比他(她)好” 如题 有次在家看11套,某些演员在电视里唱,内人一旁大摇其头,不时评头论足。 我道:“你这一句也唱不来的,倒会挑.......” 内人道:“你怎么知道我不唱?我心里唱得比他(她)好!” 我哑然。
还是远远地听着比较准? 如题 节日期间,看了几场《空中剧院》流派班汇报演出,观看期间难免离座,看不见但听得见。
如此教导,何愁京剧不衰落? 如题 缘起——“余派老生”在探究天津京剧院《杜鹃山》中温其久的表演,认为演绎不当,没有恰当地表现好人物。虽然我没看过演员的表演,但“余派老生”对温其久此人的背景分析、揣摩无疑是十分到位的! 同时“余派老生”认为这里有指导老师的问题——“就不明白了,年轻演员可以犯错误,排戏的老先生干嘛去了,应该给说说戏啊。”(引用原文)
张克有眼光啊 如题 有感于张克的公子拜卢松为师
转帖:吴小如:谈马连良先生的京剧艺术 http://tieba.baidu.com/p/1167816752 转自京剧吧 个人以为不错的帖子,我最深的感觉:吴小如先生借谈马派艺术讲了一个通理——厚积薄发。
天天熏着,也会长进 如题 戏曲频道主持人天天接触戏曲和演员,不长进也难
果然是“话剧+唱” 如题 献给某些京剧音乐电视连续剧
正播放纪录片《梅兰芳》 中央9套(纪录片频道)每晚22:00~23:00,次日上下午都有重播。 今天播放的是第一集
不妨给一级演员也来个硬杠杠 如题 现如今到处都是一级演员,像京津沪每个地方估计(没细算)都得有个二、三十位。 年纪大的如何评上不太清楚,拿王艳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来讲,大概轨迹是:全国电视大赛拿金奖——上研究生班拿学历——排演一俩出传统或现代戏——定一级演员。 这样看来,京津沪三地的演员机会多多,别的地方就没这么幸运了。 个人以为,一级演员大概都是能够挑班儿的吧。
音配像——这个话题有点敏感 虽然我也看音配像,但总给人“两层皮”的感觉 有音无像,虽有缺憾,但仍不失美! 音配像,怎么说呢?有给维纳斯安胳膊的添足之嫌? 《红楼梦》好吧?人物美吧?让影视剧一演绎,俗不可耐了。 有些美的东西还是要给人留下想象空间的。 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这个,可能是个界限 如(含混不清的)标题 皮儿有些厚—— 大学时一块儿好京剧同学,说来我好多段子都是跟他学的,那时他的水平就比我高很多。偶尔见面话题也聊聊京剧,记得有一次,正是头牌老生大红大紫的年代,我那时挺痴迷他,聊起来自然赞不绝口,同学只是淡淡地说:“他要是照这样唱法,嘿嘿......” 若干年后,方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我是来捧场的 如题 祝贺“迷上老生”和“dafei9545”荣任本吧吧主
sos!——不算题外 如题, 是电脑方面的
戏迷的棒槌段子 如题 有些东西难免想当然,结果自然闹笑话
还是得让人看明白 如题 昨晚《拾玉镯•法门寺》观感
今晚有人去中华吗? 如题 张克《伍子胥》下半部,浣纱女、鱼肠剑、刺王僚 前面垫一折阎巍《战金山》
台下观众的逸闻趣事 如题 茶楼、戏园看戏过程,台下是另一道风景,挺有意思。 各位不妨攒攒。 先说说我这周六(7月2日)的两个段子。
这类地方京剧才好扎根? 如题 京津沪这三地京剧观众最多,其他地方则相对少 可能一者为移民城市,另外这个地区没有历史悠久的本地方剧种作为主导,也是京剧得以盛行 的原因吧?
台下的腕儿更大 如题 昨天(6.30)滨湖的折子戏专场,本来是冲王艳赵华的《梅龙镇》去的,门口两张低价黄牛入场,场内碰到熟人蹭到招待票那两排就座,环顾左右,忽觉似曾相识
说说“回炉儿” 如题 没考证过出处,可能最早是指钢铁没达到指标,再重新炼。 反正天津话把纠正错误,重新开始叫“回炉儿”,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史依弘的《锁麟囊》与张火丁的《白蛇传》只对比 如题 这两个戏空中剧院都播过 严格的说没什么可比性,二者唯一相同的就是都用本派唱腔演绎别派经典剧目
有些剧名,还真的闹不明白 如题, 戏的内容和剧名似乎一点也不搭界,不知道怎么起的剧名
拼凑一对儿,各位看着解闷儿吧 闲来无事,嘿嘿!
戏迷听(看)戏大致也分两种? 如题 一种是追求广度,一种是讲求深度
今天(6月12日,周日)下午刘桂娟的《陈三两》 中华,下午14:00,前面好像垫一出《金钱豹》(李秀成)
这年半载不经常露面的吧友 首推筱玉,干脆一面不露,如同蒸发一般 “湘江水西”,“金陵散淡的人”也少见 几位小朋友大概功课比较紧吧? 叶子、杨生“出勤”也不好
面对“倒演”,角儿们敢说“不”吗? 如题 输入的"DaoYan",本来希望显示“导演”的,没想到“倒演”先出来了,就这样吧
说相声的,谁京剧唱得有味儿?
电视台正播“昆曲600年” 如题
更年轻点的,您看好谁? 如题,所谓更年轻点的应该是年龄、名气比凌柯、王艳还小的演员
有时,外行的话也挺有琢磨头 如题, 前些天,电视里放“五四”青年京剧演员演唱会,相当一部分演员的同质化演唱,被内人形容为“戏校味儿”的。 内人经年饱受家中皮黄之袭扰,终染此好,略窥门庭已属夸赞。 但这句话吗,感觉还是有些说到点儿上了 看来外行的话也不全是外行
谁看过北昆的《红楼梦》? 前两天戏曲频道的“青春戏苑”栏目,介绍昆曲《红楼梦》中的几位主演朱冰贞、邵天帅和施夏明,听了杨(凤一)院长的介绍,同时展示了几套服装,看了几个片花,听了几口唱..... 总体感觉:场面宏大,布景炫目,服装唯美,演员靓丽....看样子又是一个大制作啊 听了两口唱,总觉得不是太像我心目中的昆曲呢? 特别说明——对昆曲我就是一棒槌,只会看热闹 有请明白人给讲讲,谢谢!
如果京剧真火起来 如题,
有些话,非戏迷还真听不明白 如题, 有时戏迷之间说话(非京剧话题),不经意间也把京剧的东西带出来,往往非戏迷就一头雾水
突发奇想——攒一场折子戏最少的人员配备大概多少? 如题 大概4~5折,行当应有老生、青衣、武生、花脸、老旦、武旦,当然丑是不可或缺,人员包括文武场、龙套等。 有兴趣的不妨排排戏码,数数人头儿
过去戏班子里怎样的人员构成? 一种说法是——戏班子里除了挑班的头牌,再加上几个二路,其余的都没有。早年间大的戏园子里都养着不少底围子、龙套等,甚至常规的道具都备着。哪个班子来,演什么戏都能就赶。 还有一种说法是——戏班子整个全配备,不求人 到底哪个正确? 我个人觉得第一种更利于精简机构、节省开支的运作。
今晚《空中剧院》天津青年团的《郑和下西洋》 看片花可是够热闹的
武生的黄金年龄段 最近看了不少武生戏,计:若干版本《挑滑车》、奚中路的《铁笼山》、《火烧裴元庆》等。尤其是黄齐峰的《雅观楼》及《挑滑车》、《长·汉》片段, 故有感而发
能流传下来的剧目应具备哪些要素 不少新编历史(包括现代)剧,剧情有历史出处,舞台道具布景也挺花俏,唱词也讲究,人物刻画也复杂丰满>........基本都获得了大奖!可就是留不住,传不下来,我想主要原因就是观众不买账、不认可。 反观一些广为传唱的传统剧目,其中不少情节年代不详,情节简单俗套,唱词粗糙且不讲究的,倒是经久不衰。 看来还真值得好好找细找细 个人以为——首先情节没必要太复杂,简单更挺好,俗套些也无妨,关键是符合咱中国的传统审美情趣就好,比如人物真善美、假恶丑鲜明、惩恶扬善、有情人终成眷属、书生苦读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 其次,一定要有好听而且好学的唱段!好听自不待言,好学唱也非常关键,因为戏迷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参与,再好听的唱段,总学不会也就不好流传下来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绝对不可少! 还有,除了唱,好的念、做、表等也不可或缺,这是戏迷到剧院去的动力,否则就在家听唱片就行了; 最重要一点,一定是名角儿的参与演出的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希望各位补充 现在花大力气搞的获奖剧目,具备上述的哪一条呢?
说说京剧中的“水词儿” 如题 说说缘由——开年就忙,组织几次活动,其中开幕式主持找了两个业余的,交待完流程后就告诉他(她)们:每个环节中间串点“水词儿”,两人听后茫然。 方知把戏曲俗语溜达出来了,干脆告诉他们“水词儿”就是“套话儿”,可能也不太确切,反正他们听懂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