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流传下来的剧目应具备哪些要素
天津戏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最爱皮黄 楼主
不少新编历史(包括现代)剧,剧情有历史出处,舞台道具布景也挺花俏,唱词也讲究,人物刻画也复杂丰满>........基本都获得了大奖!可就是留不住,传不下来,我想主要原因就是观众不买账、不认可。
反观一些广为传唱的传统剧目,其中不少情节年代不详,情节简单俗套,唱词粗糙且不讲究的,倒是经久不衰。
看来还真值得好好找细找细
个人以为——首先情节没必要太复杂,简单更挺好,俗套些也无妨,关键是符合咱中国的传统审美情趣就好,比如人物真善美、假恶丑鲜明、惩恶扬善、有情人终成眷属、书生苦读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
其次,一定要有好听而且好学的唱段!好听自不待言,好学唱也非常关键,因为戏迷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参与,再好听的唱段,总学不会也就不好流传下来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绝对不可少!
还有,除了唱,好的念、做、表等也不可或缺,这是戏迷到剧院去的动力,否则就在家听唱片就行了;
最重要一点,一定是名角儿的参与演出的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希望各位补充
现在花大力气搞的获奖剧目,具备上述的哪一条呢?
2011年03月19日 03点03分 1
level 8
最爱皮黄 楼主
个人以为——首先情节没必要太复杂,简单更挺好,俗套些也无妨,关键是符合咱中国的传统审美情趣就好,比如人物真善美、假恶丑鲜明、惩恶扬善、有情人终成眷属、书生苦读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
其次,一定要有好听而且好学的唱段!好听自不待言,好学唱也非常关键,因为戏迷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参与,再好听的唱段,总学不会也就不好流传下来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绝对不可少!
还有,除了唱,好的念、做、表等也不可或缺,这是戏迷到剧院去的动力,否则就在家听唱片就行了;
最重要一点,一定是名角儿的参与演出的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希望各位补充
现在花大力气搞的获奖剧目,具备上述的哪一条呢?
2011年03月19日 03点03分 2
level 13
戏不一定要大,得有拿得住人的玩意儿
2011年03月19日 03点03分 3
level 13
剧情简单健康,有好的唱腔或是表演即可。关键是要符合京剧的本体特征,否则角儿再多也没用
2011年03月19日 04点03分 4
level 11
还有一条是可操作性。
操作难度太大的,也容易失传。
尚派大部分本戏行头不通大路,专戏专用,是大部分尚派戏码失传的主因。这个孙荣蕙先生生前谈过。
另一个是角色搭配的难易。
比如《孝感天》一度绝迹舞台,是因为按老路老旦、小生、青衣同调演唱难度极高。后来有人想出办法,用锣鼓经把老旦和另外2人的演唱岔开,给乐队换琴的时间,就勉强可以唱了。不过这一打岔,唱与唱之间的衔接确实显得散了很多。即便如此,调门也不宜总变来变去,小生青衣唱完之后,好容易降下来的调门再涨回去,多少有些别扭,老旦的大段反二黄往往会因为调门的考虑,干脆舍去。
《孝义节》是老旦跟青衣对唱反二黄,也是类似的情况,加上资料保存不善,仅存过的李多奎、张君秋实况在天津电台为了录样板戏抹掉(为李世芳夫人姚宝琏老人所说),空有剧本没有曲谱(老旦部分尚有蓝文云等人会,青衣已经没有人记得了),是很难复排了。
2011年03月19日 07点03分 6
level 11
《二度梅》是又一个例子。
剧本分七本,包括旧时的青衣开蒙戏《落花园》一折在内,江新蓉、江世玉解放后留有其中《吟香钗会》一折的改编本录音,不过单独一折来看,小生梅良玉好好的生起病来,实在让观众一头雾水,也就没有人打算复排。
《二度梅》虽然剧情复杂,演出时间很长,但作为爱国故事还是很值得提倡,唱、念都很有特色。
这部大戏的失传,大概有2个原因。
一是《重台》一折青衣小生同调对唱二黄和反二黄,一般小生没有那么好的嗓子,顶不住。
二是这戏用人繁多,只《重台》一折的排场就胜过《昭君出塞》,在小班来说实在难办。
三是涉及迷信,在当年极左思潮下,肯定是不许演出。本来30年代章遏云演出《落花园》一折,就已就被誉为鲁殿灵光,说明当时这戏已经极为少见——四大名旦时代的名角几乎都没有把《二度梅》故事作为保留剧目,戏单上也几乎看不到。建国后再破除迷信,就更是雪上加霜。现在不怕迷信了,可是会这戏的老艺人基本已经没了,只留下本子和《重台》一折小生部分的曲谱,加上前面2个原因,复排实在困难重重。
2011年03月19日 07点03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