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皮黄
最爱皮黄
好读书但不求甚解。传统保守。有些小资。
关注数: 202
粉丝数: 88
发帖数: 1,962
关注贴吧数: 2
说个可乐的段子——戏曲电视剧《将相和》 前些天晚上(23:00以后)闲得无聊,不知不觉“巡视”到11套,每逢这时都是电视连续剧。忽然看见《将相和》画面,正好是酒馆那场,开始还以为是古装电视剧,等到蔺相如一出场唱,才知道是京剧! 抱着好奇心理看下去,里面的演员似曾相识,索性等到集尾,看看演员表........ 好么! 于魁智-—蔺相如,杨赤——廉颇,李胜素——廉夫人,管波——廉女
今晚《空中剧院》戏码又够硬! 刚才开电视,正赶上黄奇峰的《雅观楼》,好身手! 在天津没看见过
向年轻戏迷致敬 刚才和顺(顺其自然SX)兄Q聊,说起中华《长坂坡·汉津口》,那天我俩“差肩”。聊到现场秩序和部分观众提前退场问题——我说有部分观众看戏时聊天,和可能为赶公交车而提前退场的现象,顺兄说“觉得那部分人基本是赠票的,看个热闹来 ......那也不是真戏迷....”
今晚上海折子戏专场 头一出是熊明霞、金喜全《牡丹亭.惊梦》 刚看了开头,把我难受得不得了,赶紧换台
京剧讲座还真起作用 去年(2010)底,天津青年京剧团到党校开讲座后,党校年末的联欢会的节目中,马上就有了几段京剧清唱。如《淮河营》、《三家店》、《红娘》。看来现如今会唱京剧也属时髦和赶潮流了,这倒是个不错的兆头! 因此,专业院团类似党校行的活动多多益善。
今晚(元月三日)有去滨湖的吗? 戏码如下 “青京赛”金奖演员折子戏专场 《十八罗汉收大鹏》黄齐峰; 《金玉奴·洞房一折》陈嫒; 《赤桑镇》王嘉庆 李宏; 《春闺梦》吕洋 《大登殿》凌珂 王艳 闫虹羽 滨湖剧院
祝大家新年快乐! 借“天津戏曲吧”问候大家。 祝余杨迷、周老师以及吧内新老朋友2011年—— 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事业发达、快乐如意!
天津“院”“团”PK一下 看上海堂会三地PK,故有此念 提前声明: 1、 这两处的角儿我都喜欢; 2、 纯属个人的感觉; 3、 希望别成“挑事” 帖,看苗头不对,还请楼主赶紧删除。
虽全面但平庸——一只是有些担心 看了青研班的汇报演出,当时的印象是个个不错,几天后的记忆开始模糊,说实话让我说再想再看(听)谁?还真没有!
终于弄清楚了一个动作的说法 前些日子看个帖子,是问“为什么有的人物出场用水袖遮脸唱念?”,印象中好像没有明确答案,我也纳闷,昨天看音配像《红鬃烈马》银空山一折,代战出场也是水袖遮脸唱念“点绛唇”
求教——关于《红鬃烈马》 一楼如题
这次汇报演出,天津的几个发挥如何? 因故漏看了有《锁麟囊》那场,除了王大兴,其余人差不多都看了,对自家的孩子期望高,感觉不太发挥? 好的地方就不夸了,那个不太什么的,说说个人感觉(棒槌论戏): 凌柯——《搜孤救孤》(主)、《杨门女将》(配)。《搜孤救孤》中大堂唱得有点薄,《杨门女将》那几口倒是挺好。一直憋着看他来着,没有期望的那样..... 李宏——《赤桑镇》是不是因为将就方旭的调门没唱痛快?《杨门女将》似有些不太自信?还有,细节的地方还要注意讲究点。 王嘉庆——《野猪林》、《搜孤救孤》表现中规中矩、总体上念比唱好。 陈嫒——《杜十娘》和《汉宫惊魂》,嗓也有,形也可,神稍差。扮上怎么看怎么像马晓晴(电影演员) 李洋——《泗洲城》、《断桥》,身手没问题。嗓儿有点闷,好像脖子短点儿?扮出来看着不挺拔。 阎虹羽——《泗洲城》中好像给她的时间最短?来个《扈家庄》就好了
青研班汇报周演出印象 截至现在,八场看了六场半,行当齐全,总的感觉整体挺好。 个人感觉 老生、武生、花脸似乎更突出 青衣、花旦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太深刻
票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题 不一定全面
今天下午有京剧讲座!!! 主办:南开区委 时间:12月13日,15:00 地点:天津市委党校(南开区育梁道,理工大学和中德培训中心对面)育梁园3楼报告厅(挺好找)公交904、608、52、902市委党校站 主讲:刘长顺书记和天津京剧团演员 进场方式:免费 说明:以上信息为在党校工作的“太座”提供。准确无误!
有看今晚电视《红鬃烈马》的吗? 第五届青研班汇报演出 王宝钏——马佳(彩楼配),周婧(三击掌),王盼(武家坡)、张笠媛(大登殿),差个“别窑”的 薛平贵——张兵(彩楼配、别窑)、张建峰(武家坡)、韩胜存(大登殿) 代战——丁骁君 王允——马力,? 王母——郭瑶瑶 其余的记不住了,各位补充
“唱得好”和“唱得对”那个才正确? 有的演员条件特别好,听着也过瘾,但有时唱得和剧情不太符,两层皮。 反过来有些演员虽说听着没挂上劲,可唱的符合剧情,却能打动我。 我的理解大概是——前者是唱行当,后者是唱人物? 这个问题一直有点困扰我。我是又想听着过瘾,又想被感动。 清唱愿意听过瘾,看戏愿意被感动。 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时,我更愿意听“唱得对”的。
自己哼唱和当是心境有关 拿我来说 一旦摆脱路上堵车,开足马力驶入通衢大道后,不自觉就来这么一嗓子——一马离了西凉界!
按年代排剧名 通过参与“剧名接龙”,知道好多原先不了解剧目和剧情。发现几乎每个朝代的故事都有,其中主要集中在周、秦汉、三国、隋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当然现代戏也不少。 想起“梨园百家姓”的玩法,故有此帖。
戏迷应该理直气壮 不少帖子里说起戏迷(尤其时年轻的)不被周围人理解,在旁人疑惑的目光下感到有点不入流,甚至都不敢承认喜欢京剧....... 知道您喜欢京剧,大部分人还是客气地觉得不错。也有那不长眼的,我就遇到那么一位。
天津的京剧不容乐观
首届学京赛之“最” 到目前为止,看了部分复赛、决赛第一轮和正在进行的决赛第二轮.....
学京赛中专组今天最后决赛 一、沈阳马填钦《逍遥津》高派、13岁
说说带“色”的剧目 标题党,嘿嘿! 闲白儿的精神头大——本人特点之一
想起了京韵大鼓 盖个歪楼
天津戏曲吧内之最 闲着无聊,自己哄自己玩儿,嘿嘿! 错误的请更正,不全的请补充,得罪的请原谅......
只听不看的感觉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摘自《三国演义》 上文便是无人不晓的 “温酒斩华雄”片段。算上省略的前文无一字直接描写华雄,而用连斩几员盟军上将来衬托其强悍,更无关公与华雄对阵之过程赘述,完全采用虚写的方式。点睛之笔便是“其酒尚温”,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真是妙到毫巅,令人拍案叫绝!
今晚7:30,学京赛决赛第一场 复赛没看全,感觉这次上海应该是大赢家
青京团“铩羽”记 在天津,40~60岁的戏迷没有不知道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现在一提起来还纠结得要命。之所以如此拟题,主要还是想借此回顾下当年参加1987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一些旧事。 二十余年物是人非,有些记忆已经模糊。文中有些是摘自资料,有些是凭记忆,更有些是个人感受,不实之处还望各位指教。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吧。
北京观众还是比较钟情高调门 观昨日纪念张君秋先生九十诞辰京剧演唱会有感。 昨天赵秀君和薛亚萍唱得挺不错的。 但北京观众还是把更多的掌声献给了嗓子“冲”的董翠娜和王蓉蓉。
历届京剧青研班学员名单 也不知这些人是否还活跃在舞台上
这俩儿老爷子唱得真好! 昨天电视九九重阳京剧晚会,一批年过六十的名家和票友登台献艺,其中:沈福存和舒昌玉两位老先生分别唱了《穆桂英挂帅》中的两段。 味真好,没听够! 孤陋寡闻,原来没听过他们的,请朋友介绍一下老先生。
京剧界的家族传承 不知原来是否有类似的帖子 听到不少类似于“××是××的儿子”或“××是××的什么人”之类的话题,有的属实,有的则待考。 各位朋友说说看,顺便活跃下气氛可好?
今晚《空中剧院》播出天津京剧院折子戏——吕洋专场 不知道《武家坡》中王院“推磨”的那段是怎么处理的?
求助——昆曲方面 第一次听昆曲,就有莫名其妙的好感。自从看过“青春戏苑”的红楼选秀中的几场昆曲表演后,被迷住了。 太美了!
学京赛的武生 有三个武生表演《挑滑车》,那个中央戏校十五岁的(好像姓耿)给人的印象更深些。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上海学员表演《一箭仇》的武生。
请教个问题 今天下午看音配像,尚小云的《梁红玉》,剧中梁红玉端著手时,水袖悬在腕子下,把整个手都露出来了,我印象里但凡旦角端著时手是在水袖里的,这是怎么回事?是人物需要?
打听一下欧阳中石 今天去京剧曲库下载唱段,发现不少欧阳中石的唱段,不知道和那个大书法家是不是一个人?
郝帅——好帅 空中剧院上海团折子戏专场,开锣戏《截江夺斗》郝帅的赵云 小伙子扮相好,把子硬,还有嗓儿,范儿也正,除了刚开始走边有点紧(脸儿有点整)外,后面发挥得挺好,看著过瘾。 郝帅有前途! 现在千万别改文武老生,一改文武老就以唱为主,又少了一位好的武生。
大伙儿列一下——以地名为剧名的戏 我先开个头 《定军山》、《逍遥津》
想打听一下——天津人在外面唱戏的有多少? 偶尔看到介绍某京剧演员,说是天津人,还有的说是天津戏曲学校毕业的,想请各位帮我罗列一下,谢谢了!
逻辑不通的戏词——不为挑毛病,只是希望大家参与 传统戏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 《空城计》中的“三眼” 评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东西战,南北剿,博古通今。 好像应为: 评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东西战,南北剿,保定乾坤。 才讲得通, 还有不少类似的,各位说说看
大家活跃一下气氛——罗列一番骨子老戏 我先开个头:《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京剧老生(唱)派别之我见 这个话题在我的脑子里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想说说,可一想以我听京剧的年头和对京剧的粗浅认识,似乎又不具备谈论这个问题的资格。来到这个论坛后,发现这里的氛围挺好,试着发(跟)了几个帖儿,感觉版主以及各位对本人是爱护有加,鼓励为主,故而倍受鼓舞,所以胆子越发的大了起来。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来上几句关于吃的闲白—— 各位都知道,我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受地理环境迥异、民族人种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地的饮食习惯区别较大,因此就有“四大菜系”只说,后来又发展到“八大菜系”,现在又弄出什么“上海本帮菜”,“杭州菜”、什么“湘菜”、“贵州菜”、“闽南菜”、“潮州菜”、“东北菜”、“天津菜”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难以分辨。 我个人以为,我国也就是四大菜系,他们是:鲁菜系、川菜系、淮菜系、粤菜系。其他的什么菜系不外是这几个菜系的分支而已,至于什么“某某菜”都是由以上几个大的菜系派生出来的,比如,“东北菜”、“天津菜”其实就属“鲁菜系”,充其量有几个地方特色菜而已,说到底还是“宗鲁”。“上海本帮菜”和“杭州菜”都“宗淮”,其他菜各位吃吃就大致能给其归类了吧? 扯完闲篇儿,开始切入正题(我还是有点虚),目前常见的老生流派,舆论界和戏迷常提过的就有:余、马、谭、杨、言、麒、奚、李(少春)等,比如提到某演员,就说是某派老生。我刚接触京剧时,基本分不清各种流派,后来听得多了,再加上别人讲解,渐渐的能大致分清了不同流派,随着不断深入,对几个流派的基本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对京剧流派的形成就不做贴文式赘述了,主要想结合自己这些年听戏的体会谈谈对各种流派的认知。 我个人以为,每个流派的唱腔应该有其鲜明的特色,与别的派别的唱法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让人一听就能分辨的出,比如:余、马、谭、言、麒的唱腔即使是刚接触京剧的人听上几句后,马上就能分辨并能得到正确答案。至于抛却嗓音特点,闭眼能准确区分出余、杨、李(少春)、奚的唱腔不同的人,相对就比较少了,基本应属于高级戏迷和专业人士了。 说说我对几个派的粗浅理解,讲概念不如举例子来得直接,同样一段唱腔的起承转合处(拐弯处?),有几个流派的处理就不一样,马派的处理方法多样,“飘”过去的,“滑”过去的,特别巧妙,感觉潇洒自如;谭派的处理咋一听有些“硬”,但仔细咂摸,味儿就出来了:“硬”得那叫一个“脆”!那叫一个“帅”!听得那叫一个过瘾!而余派在此点上似乎特点不足,可您认真品味就感到,多自然流畅啊,真是大巧不工!因此,我自以为是的把目前尚在主唱的几个流派简化一下: 余派:感觉它特点最不明显,同样缺陷也最少,韵味最醇厚,是京剧老生唱腔的根本!就像书法里面的正楷字一样,属于基本功。我甚至觉得,学戏的老生应该通通的先学余派,先把余派学对了再说。至于杨派、李(少春)、奚派(介于言、余之间)都是宗余,只是在微小处不同罢了。 谭派:没有好嗓子的人千万别来,但光有好嗓子,却没体会谭派“去繁就简”精髓的人更容易跑偏,否则光学谭派毛病了,学皮没学骨,让人听着更难受! 马派:马派强调整体,我一直认为:学马派后天努力固然重要,但演员先天的艺术气质更重要!弄不好就成了油腔滑调,飘逸有余,庄重不足。 麒派:本人不喜欢,主要原因是觉得唱和做派太过,有点偏!要知道中国的文化艺术的美是讲求含蓄美的,过犹不及。 言派:唱法和麒派正相反,总感觉唱出来是含着劲儿的,而且流畅性差,节奏感不好,不上不下的,太弱,而且戏路偏窄。 还有许多其他派别,一来现在唱得人较少(高派),二来本人没听过,所以没有体会。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主要流行的老生派别就是余、谭、马、麒、言这五大派,可能这里的天津会觉得我浅薄无知,生生的把咱天津人喜欢并推崇的杨派楞给搞没了有些大逆不道,可以来帖批评指正,给我上上课,但恳求您千万别爆粗口骂我,拜托各位了! 以上就是我,一个京剧爱好者的真实看法和体会,对几个派别的评价属一家之言,难免偏颇,欢迎各位朋友共同探讨。 谢谢浏览此帖的朋友!
请教个问题 为何称李少春先生为神仙?烦请告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