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皮黄 最爱皮黄
好读书但不求甚解。传统保守。有些小资。
关注数: 202 粉丝数: 88 发帖数: 1,962 关注贴吧数: 2
京剧老生(唱)派别之我见     这个话题在我的脑子里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想说说,可一想以我听京剧的年头和对京剧的粗浅认识,似乎又不具备谈论这个问题的资格。来到这个论坛后,发现这里的氛围挺好,试着发(跟)了几个帖儿,感觉版主以及各位对本人是爱护有加,鼓励为主,故而倍受鼓舞,所以胆子越发的大了起来。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来上几句关于吃的闲白—— 各位都知道,我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受地理环境迥异、民族人种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地的饮食习惯区别较大,因此就有“四大菜系”只说,后来又发展到“八大菜系”,现在又弄出什么“上海本帮菜”,“杭州菜”、什么“湘菜”、“贵州菜”、“闽南菜”、“潮州菜”、“东北菜”、“天津菜”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难以分辨。     我个人以为,我国也就是四大菜系,他们是:鲁菜系、川菜系、淮菜系、粤菜系。其他的什么菜系不外是这几个菜系的分支而已,至于什么“某某菜”都是由以上几个大的菜系派生出来的,比如,“东北菜”、“天津菜”其实就属“鲁菜系”,充其量有几个地方特色菜而已,说到底还是“宗鲁”。“上海本帮菜”和“杭州菜”都“宗淮”,其他菜各位吃吃就大致能给其归类了吧?         扯完闲篇儿,开始切入正题(我还是有点虚),目前常见的老生流派,舆论界和戏迷常提过的就有:余、马、谭、杨、言、麒、奚、李(少春)等,比如提到某演员,就说是某派老生。我刚接触京剧时,基本分不清各种流派,后来听得多了,再加上别人讲解,渐渐的能大致分清了不同流派,随着不断深入,对几个流派的基本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对京剧流派的形成就不做贴文式赘述了,主要想结合自己这些年听戏的体会谈谈对各种流派的认知。     我个人以为,每个流派的唱腔应该有其鲜明的特色,与别的派别的唱法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让人一听就能分辨的出,比如:余、马、谭、言、麒的唱腔即使是刚接触京剧的人听上几句后,马上就能分辨并能得到正确答案。至于抛却嗓音特点,闭眼能准确区分出余、杨、李(少春)、奚的唱腔不同的人,相对就比较少了,基本应属于高级戏迷和专业人士了。     说说我对几个派的粗浅理解,讲概念不如举例子来得直接,同样一段唱腔的起承转合处(拐弯处?),有几个流派的处理就不一样,马派的处理方法多样,“飘”过去的,“滑”过去的,特别巧妙,感觉潇洒自如;谭派的处理咋一听有些“硬”,但仔细咂摸,味儿就出来了:“硬”得那叫一个“脆”!那叫一个“帅”!听得那叫一个过瘾!而余派在此点上似乎特点不足,可您认真品味就感到,多自然流畅啊,真是大巧不工!因此,我自以为是的把目前尚在主唱的几个流派简化一下:     余派:感觉它特点最不明显,同样缺陷也最少,韵味最醇厚,是京剧老生唱腔的根本!就像书法里面的正楷字一样,属于基本功。我甚至觉得,学戏的老生应该通通的先学余派,先把余派学对了再说。至于杨派、李(少春)、奚派(介于言、余之间)都是宗余,只是在微小处不同罢了。     谭派:没有好嗓子的人千万别来,但光有好嗓子,却没体会谭派“去繁就简”精髓的人更容易跑偏,否则光学谭派毛病了,学皮没学骨,让人听着更难受!     马派:马派强调整体,我一直认为:学马派后天努力固然重要,但演员先天的艺术气质更重要!弄不好就成了油腔滑调,飘逸有余,庄重不足。     麒派:本人不喜欢,主要原因是觉得唱和做派太过,有点偏!要知道中国的文化艺术的美是讲求含蓄美的,过犹不及。     言派:唱法和麒派正相反,总感觉唱出来是含着劲儿的,而且流畅性差,节奏感不好,不上不下的,太弱,而且戏路偏窄。     还有许多其他派别,一来现在唱得人较少(高派),二来本人没听过,所以没有体会。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主要流行的老生派别就是余、谭、马、麒、言这五大派,可能这里的天津会觉得我浅薄无知,生生的把咱天津人喜欢并推崇的杨派楞给搞没了有些大逆不道,可以来帖批评指正,给我上上课,但恳求您千万别爆粗口骂我,拜托各位了!     以上就是我,一个京剧爱好者的真实看法和体会,对几个派别的评价属一家之言,难免偏颇,欢迎各位朋友共同探讨。         谢谢浏览此帖的朋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