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WQ7Z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2,007 发帖数: 17,436 关注贴吧数: 0
zt:到东瀛看特色着装 到东瀛看特色着装 2004年12月14日10:18 作者:华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一次去日本。因是应奈良国立女子大学之邀去讲学,所以住在奈良。期间去了京都、大阪、东京等几个城市。  出于职业敏感,日本人的着装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去之前,只知道和服、学生装;只知道东京也是世界时尚中心之一;只知道中国年轻人中有一些是“哈日族”,即热衷于日本青年的着装……  真的站在日本国街头,才能较为全面地观察到日本人的服饰形象,也才能立体地分析日本人着装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总结起来,日本着装者的层次和类别分得非常清楚。一类是制式服装,如地铁工作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等,他们特色鲜明的制服,使得一切都显得秩序井然,同时便于为乘客或顾客服务。出租车司机虽然不是明确的制服,但白衬衣外套深蓝色西服坎肩的穿法也是大致相同的。那种规整再加上那种谦恭的举止,让顾客真正成为上帝。机场的年轻女职工们脖子上围了一条沙质的颈巾,一律在右侧系成一个蝴蝶结,膨膨的,很好看,衬托出一种青春的朝气。由于系在右侧,因此并不影响工作,甚至给观者在紧张的工作形象之外又营造了几分轻松。  日本的制式服装中,应该说学生装占了很大的比重。我们这次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设备:两部数码相机,两部手提电脑,加上数码摄像机,记录了各个学校的“大同”但又绝对有“小异”的校服。日本学生装的长期坚持和普遍采用,已使这种着装形象继和服之后成为日本人服饰形象的一大特色。  第二类是传统服装。说来也巧,我在日期间正赶上日本的男孩儿女孩儿们在长辈的带领下去度“七五三”节。在京都北野天满宫,正值周六,那些五岁的男孩儿和三岁、七岁的女孩儿穿着正规的和服,在穿着西服的爸爸和穿着西裙套装的妈妈身边,显得那么有意思。当然,去祭日本的学问神———营原道真的成年人们,也有穿和服的。和服混在西式服装中,并行不悖。  第三类是时装,这倒没有什么稀奇。我带去的两个年轻教师,与日本女青年着装基本一样。齐膝的裙子配上长筒皮靴,就那样膝盖罩在一层薄薄的单丝袜里……还有那些牛仔裤,有干净的,也有脏兮兮的,更有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旅游鞋。  如果让我在这篇千字文中概括一下日本街头看着装的感想,那就是,只有民族的才可以特色永存。世界大同也许是一种趋势,但当全球人都穿差不多相同的衣服时,才会感到特色民族服饰形象有多么珍贵。  
转贴:唐 代 的 戒 指 唐 代 的 戒 指 文章作者:黄正建 转引自天汉  中国古代戒指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理应由精通历史、考古、民俗的学者来作一番专门的扒梳、整理和研究。笔者才疏学浅,对此问题的研究,在学识和资料的准备上都很不充分,因而只能就唐代的戒指[1] 发表一些极粗浅的看法。一  先简略谈一下唐代以前戒指的情况。  中国古代在原始社会就有戒指了。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 甘肃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也已发现了铜戒指[2]。此后在考古发掘中续有戒指出土,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纪年开始,沿丝绸之路,多有铜戒指出土[3]。公元1世纪, 在新疆昭苏县夏台乌孙墓曾出土过一枚嵌宝石金戒指[4]。 此后似乎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出土的戒指要多于其他地区。比如著名的宁夏固原地区,北周李贤墓曾出土过一枚金戒指[5],隋史射勿墓也出土了一枚金戒指[6]。在东北, 辽宁朝阳市田草沟晋墓(鲜卑墓)一个墓就出土了金戒指19件[7]。这些墓的墓主人大多是少数族, 出土的金戒指中有一些已经专家鉴定为西方传入的手工业制品。  那么,戒指的使用在唐代以前具有何种意义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只想指出以下几点。  一、《太平御览》卷718《服用部.指环》引《五经要义》说:“古者后妃群妾礼御于君所。女史书曰授其环以进退之。有娠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著以银环进之”。许多学者都以此作为中国古代戒指出现的最初的含义。但这是十分可疑的。首先,如上所述,戒指早在有君主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男女都戴[8]。 其次,我们从文献记载上还找不到第二条证明,不知《五经要义》的根据何在,并且考古发现也不能支持这一说法。最后,《五经要义》此段文字只说是“环”也并没有明确说是“指环”。因此我以为,关于戒指用途的这一说法也许是不能成立的。  二、戒指在汉代可能使用的不多,或许仍被视为宝物并用于奖赏。前述《太平御览》又引《后汉书》云:“孙程等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9]”。 查范晔《后汉书》卷78《孙程传》,没有上段引文,只说给孙程他们“加赐车马金银钱帛各有差”。但是我们知道,当时以《后汉书》名书者,除范晔《后汉书》外尚有四家,即华峤《后汉书》、谢承《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薛莹《后汉书》。这五家《后汉书》,《太平御览》都引用过。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现存范晔《后汉书》中没有这一记载就轻易地否定这条史料。特别是将戒指用作赏物,符合戒指出现后所具有的一种文化意义。据布兰奇.佩尼的《世界服装史》,在罗马帝国时期,金戒指“一变而为国家荣誉的象征,作为献给作战有功的官员的一种奖赏”[10]。因此《太平御览》所引《后汉书》的那段话还是有可能成立的。戒指作为赏物的用法可能为南北朝时的北方朝廷所沿袭。前述北周李贤墓中的金戒指,有学者就认为“可能是北周皇室对李贤的赏物”[11]。  因此有一种推测:在汉代,除北方少数族外,戒指还不是一般人日常使用的装饰品。孙机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12]没有将戒指归入“服饰”类,而是归入了“金银器”类,恐怕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吧。  三、戒指在唐代以前似乎还具有一种神秘意义[13]。这在汉代已经是这样了。《西京杂记》卷1记“戚姬以百炼金为■环,照见指骨,上恶之”。这种能照见指骨的戒指不知是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制作的(也可能是国外传入的),仅其“照见指骨”一点,就已经透出了十分的神秘。或者正是由于戒指所具有的这种神秘意义,因而我们看到关于戒指的记载,大都与神鬼有关。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移动大融合的时代。这时文献中有关戒指的记载激增,并且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与神鬼与死人有关,有些则与少数族有关。由此或可推知,戒指所具有的神秘意义和胡族[14]色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们举文献上的一例。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8“鲜卑女”条记:“晋有士人买得鲜卑女,名怀顺。自说其姑女为赤苋所魅。始见一丈夫,容质妍净,著赤衣,自云家在厕北。女于是恒歌谣自得,每至将夕,辄结束去屋后。其家伺候,唯见有一株赤苋,女手指环挂其苋上。芟之而女号泣,经宿遂死”。鲜卑人戴戒指,前述辽宁朝阳晋墓出土的戒指可与文献互证。此段史料及其他记载告诉我们,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戒指隐含有一种胡族色彩和神秘的意义。
《民族国家的节日: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学者论文连载 转自央视国际民俗频道目录:·引言·中国:时间观念与时间制度多样化的国度………周星 ·传统节日遗产保护与我们应该秉承的原则………苑 利 顾 军 ·在寺庙博物馆重构公共时间:东岳庙节日活动的启示………韩秀珍 ·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乌丙安 ·从我国传统社会官方与节日的关系看当下语境中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张 勃 ·清明节的起源、变迁与公假建议…………黄 涛 ·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潘 蛟 ·历日与节日——以唐末宋初的敦煌历日为例…………华澜 ·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陈勤建 ·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刘魁立 ·从青海藏族的年节错位看民间思想的力量………李连荣 ·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改进方略……高丙中 ·过年:从传统到现代------并略及中日过年习俗异同的比较……程蔷 ·春节(旧历新年)风俗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陈连山 ·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左玉河 ·五行说源于历法月令制度考……………刘宗迪 ·月令:中国文化的时空图式…………李道和 ·中国唐代节假日体系初探………刘晓峰 ·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周 星 ·民族国家的历史时间------简析当代泰国的节日…………龚浩群 ·神话的时间性立义形式------节日叙事学的讨论………吕微
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从鸿门宴的座次谈起【转贴】 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从鸿门宴的座次谈起【转贴】王文锦我们在京剧里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皇帝或者国君面南背北地端坐在龙案后,大臣们按尊卑次序出场,面朝北一字排开,遥向君主施礼,之后才文东武西两旁侍立。大臣们北面朝君,一定是以东为上,就是说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站定,这样一来,当然总是官位较高的在右,较低的在左,在右也就是在上了,所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说,蔺相如当了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廉颇很不服气。这种形式,人们都比较熟悉,所以看到古书里写的“北面称臣”一类的文字,也容易理解。可是看到《史记·项羽本纪》写的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不太好懂了。怎么回事呢?范增面南背北地坐着,难道他的座位最尊吗?刘邦朝北而坐,好象还不如张良呢。总之,这跟人们从戏里和从故宫金銮殿上得来的印象,对不上号。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录》里通过不少史料,归纳出这么一个结论:“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根据顾炎武的说法,我们大致明白了鸿门宴座次的意思。项王东向而坐,以尊者自居,让刘邦北向坐,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长自居的骄傲心理。不过,只理解到这个程度,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戏台上和故宫金銮殿上表示的是面南背北为尊,怎么又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呢?到底是南面为尊,还是东面为尊呢?我觉得要想把座次尊卑搞清楚,完全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对古代的堂室制度有个粗略的了解。我们阅读《仪礼》,可以知道:古代贵族(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不论住的寝也好,还是祭祀用的庙也好,一般都是堂室结构,也就是说,这种建筑有堂有室。堂和室同建在一个堂基上,堂基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从而台阶多少也有差异。堂和室上面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室之间,隔着一堵墙,墙外属堂上,墙里属室内。这堵墙,靠西边有窗(牖),靠东边有户(室门),所谓升堂入室,就是从这户进去。堂东、北、西三面有墙,东墙叫东序,西墙叫西序,南边临廷(院落)大开,形式仿佛今天的戏台。堂的中间,一般有两个大明柱(楹)。荆轲行刺秦王,秦王绕柱逃避,就是这种堂间大柱。堂上不住人,是贵族们议事、行礼、交际的所在。室,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面积也不小。寝室住人,庙室祭祖。一般平民百姓不但没有庙,连住室也不是堂室结构,因而他们接待宾客在寝室,祭祀也在寝室,所谓庶人祭于寝,就指的这种情况说的。在堂室中举行礼节活动,大致有两种范围。一种是在室内,一种是在堂上。先谈第一种。在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在北墙前铺张席,面向南而坐。再其次是南墙前席上面向北而坐。最卑的位置是东边面朝西的席位。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这种“室中以东向为尊”的方式,在贵族的祭祀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拿天子的庙堂来说,我们根据东汉学者郑玄的《褅袷志》上记载简述如下:天子祭祖活动是在太祖庙的太室中举行的。神主的位次是太祖,东向,最尊;第二代神主位于太祖东北即左前方,南向;第三代神主位于太祖东南,即右前方,北向,与第二代神主相对;第四代神主位于第二代之东,南向;第五代神主位于第三代之东,北向,与第四代神主相对;第六代神位在第四代神主之东,北向;第七代神主在第五代之东,南向,与第六代神主相对。主人在东边面向西跪拜。(诸侯五庙,祭祖时神主的排法同上)。太祖居中,太祖左边这列叫昭,右边这列叫穆,这就是所谓昭穆之制。
转贴:“中国礼乐文化复兴”创意 “中国礼乐文化复兴”创意步稀(本文“礼乐文化”亦可读作“礼乐文明”)第一章 引言一,“奥运”引出“中国文化” 奥运会在雅典结束了,08年将移师北京。奥运竞赛期间,举国兴奋,人们睁大两眼看电视。一看运动员动作,二看谁得了冠军。不会看的人看热闹,会看的人看门道。且看其中“文化”,且看其中“教化”。 奥运,我们叫她“竞赛文化”,“竞赛教化”。颁奖是点睛之笔。胜者保留,其余淘汰。公告公理:存胜汰败。 一个奥运会,把西方文明的生存内容和生存规则,一下子展示给参与者。它不说话,不念报纸,不开会,人们就在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的“参与”中,乐陶陶被教化了。强者胜利,弱者出局;胜者理直,败者气服;奖胜汰败,互相“谢谢”。这就是奥运展示的社会规则,这就是奥运公告的生存公理,这就是公平公正,这就是西方文明。 奥运鸣锣百年,竞赛裹挟规则,一齐推向世界。教化了西方,也教化了东方。教化了资产阶级,也教化了劳苦大众。前者因之心安理得,后者因之口服心服。就这样,其主义高歌猛进,于百年间征服了整个人类,进驻了世界的角角落落。 这真是一种好文化,好教化。公示的规则、公理如此清楚明白,看一眼就牢记在心,教人去拼去争。生斯世也,我们不去拼争,又何以立身? 细一想,人类如果卷进了一场大竞赛中,只此一路可走,只此一种游戏,只此一个规则,赛下去,赛下去,赛场里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我们刚进赛场,赛志正旺。西方先觉之士早已赛得疲惫,赛得生疑。他们呼唤“从东方文明中寻找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文明的“礼乐文化”,及其展示的“人类公理”。 “礼乐文化”和“竞赛文化”,是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贡献给人类的两大法宝,两大文明之根。两者相生相育,并行不悖,互救互补,必如此,人类世界才可以在不断进取中和谐共处,共存共荣。 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明白中国文化,不明白奥运会。不明白自己办奥运。如何展示自己的文化。 二,伟大的礼乐文化 竞赛文化(或文明)首出于古希腊,有其原因。古希腊社会分为两个对立阶级:公民(奴隶主)和奴隶。当时举办竞赛,赛战,赛格斗(顾拜旦改“战”“格斗”为竞技竞赛,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之区别在此),展示存胜汰败规则,是“悦神”,也是“教人”:教化公民(奴隶主)“争胜”,教化奴隶“认败”。古罗马角斗士格斗,把“战赛”推向极致,而后消亡。至近代被艺术化改新而新生,宣示现代社会的竞争进取精神和存胜汰败价值。 礼乐文化(或文明)首出于华夏文明氏族时代。她是氏族宗亲的文化活动。整个氏族的人,因礼乐祭祀而集合起来,人人有职,有位,有序,有分,不遗弃任何一个人,这就叫“礼”。礼有差有别而绝无对立。氏族宗亲没有“存胜汰败”的规则。礼乐活动展示的规则是两两对应,相报、互动、平衡、得宜。在“礼”的肢体活动和“乐”的欢歌乐舞中,人人都有一个“名”。名必对应、平衡、得宜: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有外氏族人到来,则“朋友”。于是按名按礼行事。简单,清楚,明白。互往互来,相答相报。在礼的往来还报中,规则、公理、价值观产生了。 亦称名教,礼教。 这也是不言之教,不开会,不批斗,不念报纸,不组织学习。而是“神道设教”,以祭祀组织全氏族大群体礼乐活动,以礼仪(曲礼)组织小规模小范围礼乐活动。人们又动又作,又舞又蹈,又唱又跳,又听又看,高兴,快乐,庄重,神圣。于欢娱庄圣中重复着规则,认同了公理,接受了教化。并把规则实行到礼乐活动之外的场所,变为行为,落实到生活、劳动的方方面面。礼乐使整个群体人人各得其位,各得其职,各得其宜,和合共荣。并推及到其他氏族,其他部落,各国,普天下,皆依此规则行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城隍庙会盛装迎客“汉服秀”成最大亮点(图) 城隍庙会盛装迎客“汉服秀”成最大亮点(图) 发布时间:2005-04-28 08:58:34 来源:中原新闻网    26日上午,管城区空竹协会表演的“抖空竹”拉开了2005年郑州城隍庙传统庙会的序幕,戏曲、盘鼓、唢呐把气氛烘托得热热闹闹,剪纸、捏泥人、吹糖人、编绣球等绝活展演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围观。可是,最出风头的还要数在庙会上首度亮相的“汉服秀”。   记者见到了民俗研究爱好者宋豫人先生。“城隍庙是最能体现汉民族祖先崇拜的一种文化符号。”在城隍庙古戏台前的大榕树下,身着汉服的宋豫人开始为记者讲述城隍庙会的由来:城取自城墙之意,隍是城壕的意思,我国古代的城池内多建有城隍庙,庙内祭祀的多为地方名士,人称城隍爷,其职责是教化民众,确保地方安宁。郑州城隍庙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供奉的是汉刘邦麾下大将纪信。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是这位城隍爷的生日,附近百姓都会到城隍庙烧香祭祀,戏楼上还要唱大戏,看者云集,于是就形成了庙会。   宋豫人是位汉服的积极推广者。这次,城隍庙把汉服展示作为传统庙会的重头戏,宋先生显得格外兴奋:“我们汉族人有自己的服饰。我们现在日常的穿着属于洋装,社会上流行的唐装许多人认为是我们的民族服装,其实从服装要素讲,它已经不属于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属于满族服饰。”他这番话连记者也觉得新鲜,顿时起了兴趣。   “汉朝以前,汉族人称华夏族,和我们的服饰有很大关系。‘华’的原意是铺陈之美,‘夏’则指礼仪之大,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的敬称,因为汉民族的衣服华丽宽大、有包容一切的蕴意,他们认为很美、很漂亮。”宋豫人指着自己身着的汉服,给记者讲了汉服的主要要素,“右衽、交领、大袖、系带,全身上下没有一个扣子。其实汉服里体现了汉人的哲学思想:直到脚面的衣裳叫深衣,下摆为十二片,取自地支,披在外面的大敞下摆一般十片,取自天干。”   宋豫人称,汉服由于满清的强制移服,在汉民族中已经失落了360年。“其实你看到的这些汉服爱好者,穿服装不是目的,只是借助这个形式,借此发扬汉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承精神。”   在城隍庙会上,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为了把汉服知识推介给游人,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在城隍庙的中院厢房安排了“比武招亲,汉服展示”节目,由身着汉服的女子向厢房下抛绣球,接住绣球的游人也被换上汉服,双方互相行礼。游戏的同时,把汉服的一些基本常识融入其中,吸引了不少游人参与。   ( 记者李颖文 杨光图 )
新华社:台湾学子着明朝儒生长袍首次在大陆行传统成年"冠礼" 台湾籍学生首次在大陆举行成年礼 ---------------------------------------news.dayoo.com   2005年04月23日 23:30   来源: 新华社   23日早上9点多钟,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科技楼前铺好了红地毯,大鼓铜锣准备就绪,60多名身穿深蓝色明朝儒生长袍的高年级学生列队站好。作为该校首批行成年礼的学生,接受古典的冠礼将标志着他们的成年。   这是台湾籍学生首次在大陆举行成年礼。据学校高中部老师周台宁介绍,参加成年礼冠礼的有高二和高三年纪64名学生,其中女生稍多。虽然古礼中没有女生行冠礼的,但是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所以今天女生也和男生穿同样长袍接受同样的冠礼。   参加仪式的有东莞市有关领导,学校全体董事,以及台商协会负责人和学生家长等。仪式开始后,首先由学校董事长带领嘉宾代表向写有“中华民族列祖列宗”的祖先牌位上香敬礼,并向牌位献花,献爵,献果,献馐,然后宣读礼告文,最后嘉宾代表向牌位行三鞠躬大礼之后,就开始仪式的主体部分——给成年的学生行冠礼。   受礼的60多名学生年纪在17到20岁之间,他们分7批走上红地毯面向祖先牌位。学校董事,家长及师长代表给他们配冠并赠礼。   参加成年礼的学生们对这样隆重的古典礼仪感到新鲜和感动。高三的卢奕霖说:“这样的成年礼让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成熟了。虽然平时国文和历史课里也都学到礼仪知识,在家也会奉茶待客,但这样的仪式还是很特别。”18岁的张哲维说:“这样的仪式一生只有一次,我觉得自己要开始懂事了,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是第一所由在大陆工作的台商集资兴建的子弟学校,现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上千名台商子弟在校就读。
身为最伟大的一种文明的继承人,我们是无比可耻的. 什么是文化复兴?为什么要文化复兴?因为文化衰落,所以要复兴;因为丧失了创造力,所以文化才会衰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她的立足之本,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创造,就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和她的创造能力.为什么中华文化在衰亡?因为我们丧失了民族的创造力,也失去了祖先创造的成果.我们的语言,文字,音乐,美术,服饰,建筑,礼仪,风俗.....许许多多的东西,已经或正在衰落.当我们把它们丧失怠尽的时候,我们就会彻底从文化的根系中断裂,我们民族就会枯萎,为了延续生存,我们就只能吸取文化全球化的水来活命.从此,我们的血液将被改变,我们将面目全非.当我们只有靠别人的创造来苟延残喘,我们还有什么和别人对话的资格?没有了文化的民族,就失去了民族存在的合理性,就会沦为一个被当代工业文明机器压制出的机器人族群.如果中华文明崩溃,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悲剧之一.人类生存千万年那可怜的一点意义也将被榨得粉碎,连这份庞大悠久的文明都无法保存,人类生存将变成一件无比可笑的事情.我们是愚蠢的,混蛋的,胆怯的,懦弱的,无能的,我们对祖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没有继承,祖先创造的成果我们也守不住.身为最伟大的一种文明的继承人,我们是无比可耻的.百余年来,我们为人类创造出了什么?祖先的创造能力是在几千年都独步天下的,世界对这个族群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惊叹和艳羡的份,就象我们华美绝伦的汉服,想落天外的建筑一样,没有人可以理解,这份神奇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怎样被构思和创造出来的.它们的工艺美术水准甚至是当代号称最先进的科技文明也无法给予解释,甚至没有解释的资格,其创造力的差距根本不是一个层级之上的东西.祖先一出手,就可以筑就一座光辉的文化顶峰,这座顶峰即使在当代也根本无法被逾越.一切的文明已被创造一切的诗意已被写完除了发明相对论,人类已经无事可做面对这样一群伟大的先祖,任何语言也无法描绘我们无能与不肖的万分之一.复兴文化,就是不甘于做一个失去创造力的民族就是誓言再执人类创造与想象力牛耳就是当仁不让地重新占领人类创造力颠峰把任何其它民族抛下文化创造的万丈深渊而不予救赎最伟大的民族,舍我其谁?也许创造力的血液也会沉睡,但是,我们毕竟是最伟大的炎黄子孙,一个超越任何西方民族的伟大族群,宏川大河般奔腾的创造力的热血终将再次咆哮沸腾。 http://post.baidu.com/f?kw=%BA%BA%B7%FE
身为最伟大的一种文明的继承人,我们是无比可耻的. 什么是文化复兴?为什么要文化复兴?因为文化衰落,所以要复兴;因为丧失了创造力,所以文化才会衰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她的立足之本,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创造,就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和她的创造能力.为什么中华文化在衰亡?因为我们丧失了民族的创造力,也失去了祖先创造的成果.我们的语言,文字,音乐,美术,服饰,建筑,礼仪,风俗.....许许多多的东西,已经或正在衰落.当我们把它们丧失怠尽的时候,我们就会彻底从文化的根系中断裂,我们民族就会枯萎,为了延续生存,我们就只能吸取文化全球化的水来活命.从此,我们的血液将被改变,我们将面目全非.当我们只有靠别人的创造来苟延残喘,我们还有什么和别人对话的资格?没有了文化的民族,就失去了民族存在的合理性,就会沦为一个被当代工业文明机器压制出的机器人族群.如果中华文明崩溃,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悲剧之一.人类生存千万年那可怜的一点意义也将被榨得粉碎,连这份庞大悠久的文明都无法保存,人类生存将变成一件无比可笑的事情.我们是愚蠢的,混蛋的,胆怯的,懦弱的,无能的,我们对祖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没有继承,祖先创造的成果我们也守不住.身为最伟大的一种文明的继承人,我们是无比可耻的.百余年来,我们为人类创造出了什么?祖先的创造能力是在几千年都独步天下的,世界对这个族群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惊叹和艳羡的份,就象我们华美绝伦的汉服,想落天外的建筑一样,没有人可以理解,这份神奇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怎样被构思和创造出来的.它们的工艺美术水准甚至是当代号称最先进的科技文明也无法给予解释,甚至没有解释的资格,其创造力的差距根本不是一个层级之上的东西.祖先一出手,就可以筑就一座光辉的文化顶峰,这座顶峰即使在当代也根本无法被逾越.一切的文明已被创造一切的诗意已被写完除了发明相对论,人类已经无事可做面对这样一群伟大的先祖,任何语言也无法描绘我们无能与不肖的万分之一.复兴文化,就是不甘于做一个失去创造力的民族就是誓言再执人类创造与想象力牛耳就是当仁不让地重新占领人类创造力颠峰把任何其它民族抛下文化创造的万丈深渊而不予救赎最伟大的民族,舍我其谁?也许创造力的血液也会沉睡,但是,我们毕竟是最伟大的炎黄子孙,一个超越任何西方民族的伟大族群,宏川大河般奔腾的创造力的热血终将再次咆哮沸腾。
离亭燕煞:今天,我穿汉服上课 今天,我穿汉服上课/汉网 离亭燕煞拿到汉服也有两周多了,今天上午,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穿到班上去上课。后两节课是汉字学,讲解殷商甲骨卜辞。毕竟是第一次,我还是没直接穿去,而是拿到教室去换的,直接把深衣套上即可,特意穿了布鞋。快上课时,我就在教室里穿上了汉服。那一刻,全班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有惊讶的,有偷笑的,这时就有人问我,是不是要去排戏,也有人问我在搞什么名堂。当然,也有人说挺不错挺有古典韵味的。最无语的是有人说,小心人家当你是日本人——真有人以为是和服。这时又有人问我这是什么服装,我大声的回答是我们传统的民族服饰,谁知对方竟反问:你们的民族服装?你是哪个民族的哦?——再次证明在中国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专利。。。。。。就在这个时候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我发现这位研究古代汉字学的教授居然穿的正巧就是伪唐装!于是我问老师能否上去说几句话,在征得同意后,我在讲台上说简短的说了几句话。考虑到要上课,只好几下说完。我还记得我说的话:“在这里我想澄清一下,我穿的不是和服,这是汉服,是我们汉族传统的民族服装。而平时大家所熟悉的旗袍唐装,其实是满族的民族服装,所谓唐装其实就是满清的马褂,这是清兵入关之后强迫我们换上的,相信大家都不会不知道剃头易服这段历史。今天我穿上我们本民族自己真正的民族服饰,是希望用我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来告诉我身边的人,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民族服装,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当我走下讲台,我注意到周围的人,有赞许的,有鄙夷的,有不以为然的。我想,我虽然说的话不多,但该提到的基本上都提到了,如果有心的人自己就会去思考,否则说再多也白费,不过在明天我们班会进行试讲,要求制作一个关于文化的课件到讲台上去试讲,我准备做一个关于汉服的课件,包括汉服的历史渊源和风格特色、剃头易服的悲壮历史、汉服文化内涵及华夷之辩、反驳对汉服的刁难言论、简要介绍当代汉服复兴运动。我们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都要从事教师的职业,如果可以让这些未来的教师都树立起汉服的概念,对以后的学生自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当我走下讲台坐好,那位老师什么也没说,就直接开始上课了。。。。。
(新华网)中原民俗城隍庙会开幕 庙会增添“汉服”秀 中原民俗“文化大餐”城隍庙会4月26日开幕 庙会增添“汉服”秀 ( 2005-04-22 06:45) 作 者:记者 朱贺 责编:李志红 来 源:中原新闻网-郑州晚报 -----------------------------------------------------------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郑州城隍庙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即将于4月26日(农历三月十八)开场。届时,门类繁多的戏曲演唱、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表演、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风味小吃都会聚城隍庙内,为期12天的城隍庙传统庙会也为郑州市民在五一休假提供了新的去处。   庙会增添“汉服”秀 位于郑州市商城路北的城隍庙,是目前郑州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中的古戏台高达15米,属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在上下飞舞,有荷花、狮子左右陪衬,造型甚是奇特,而且这个古戏台现在仍能使用,堪称郑州一绝。庙会期间,台上鼓乐喧天,丝弦阵阵,台下游人如痴如醉,加之杂耍、民间工艺品、特色小吃等更是给城隍庙平添不少光彩。 据郑州市商城遗址管理处处长宋秀兰介绍,文献资料上记载的郑州城隍庙传统庙会会期长达1个月,方圆几百里的老百姓都来赶庙会,人流熙攘、热闹非凡。20世纪80年代后期,郑州城隍庙经过全面修整,并在庙内殿宇里增添了各种民间工艺品展览。后来,又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从1995年起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行,戏曲演唱、民间绝活、文艺表演等都要在城隍庙内轮番上演。 今年的庙会在延续往年特色外,又增加了两项独具特色的表演:一是最能代表汉族服饰特色的“汉服”将进驻庙会,除了时装展示上向游客介绍“汉服”所承载的民间文化知识,所有城隍庙的工作人员也将身着“汉服”为游客服务。二是庙会特别邀请了民俗研究爱好者宋豫人在“民俗知识讲座”上为游客开讲“城隍庙的来龙去脉”,流传自民间的“城隍庙民俗故事”或许会让你大饱耳福。 城隍“庙主”救过刘邦 “城隍庙是最能体现汉民族祖先崇拜的一种文化符号”,昨日在城隍庙古戏台前的大榕树下,身着汉服的宋豫人开始为记者“讲古”。我国古代的城池内多建有城隍庙,城取自城墙之意,隍是城壕的意思,庙内祭祀的多为地方名士,人称城隍爷,其职责是教化民众,确保地方安宁。郑州城隍庙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供奉的是汉刘邦麾下大将纪信。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危难之中,纪信冒充汉王,使刘邦得以逃走,当时的百姓就在城隍庙内供奉起这位忠义之士。据称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就是这位城隍爷的生日,十里八村的百姓都会到城隍庙烧香祭祀,戏楼上还要唱大戏,看者云集,就招徕了小商小贩,于是就形成了庙会。 尽管现在的庙会和传统庙会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民间古庙会在人民群众生活中还有一定的影响与作用,也成为了解、研究民俗的一个窗口。
[转帖]看韩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搜狐首页 -> 文化频道首页 -> 伟大的广场 看韩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04年08月17日16:16 作者:张宏杰   触目惊心的流失  中国富了。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城里的楼越来越挺拔,路上的车越来越豪华。外国人隔几年再来中国,就要惊呼:中国变化得太快了!  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几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日新月异。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种速度自豪。  然而,不断富裕的中国人中有几个能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正在我们手中迅速流失。如果从长远的历史角度衡量,我们丧失的,很可能比我们得到的还要多!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国宝,越来越多地流失到了海外。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东方文物,绝大多数来自中国。美国各博物馆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我们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远涉重洋。  在英国倒卖中国文物的贩子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已经形成了行业。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多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不能幸免,其中有著名的龙门石窟唐代立佛,甘肃11层高的宋代石塔,以及众多的石刻造像。这些东西大部分都相当顺利地“流进”了外国博物馆。(2003年2月27日,南方周末)  盗挖和走私文物的毕竟都是犯罪分子,是人们深恶痛绝和法律理应打击的对象,他们更多地是说明一个国家的法治现状而不是文化现状。那么,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在对待文化遗产上又是怎么做的呢?  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耀会介绍,做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除了部分景点被开发利用外,绝大部分几近荒废。北京市郊的一片山岭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产倾刻间湮灭。事物,不过罚款200元了事。(人民网)  盗古墓者可判重刑,村长拆长城也毕竟被罚了款,市长县长们毁古城却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湖北襄樊将宋明时期的古城墙拆毁,浙江舟山拆毁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居老宅,福州的“三坊七巷”要被改造成商业街……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多次叹道,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遮挡和破坏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2月19日)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无形文化遗产的毁灭就更加触目惊心。然而,可能大多数读者根本没有听说过“无形文化遗产”这个名词。简单地说,它就是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就是那些有着“封建迷信”色彩的“谢神会”,“跳大神儿”,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是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也许许多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无形文化遗产面临的巨大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民族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东西,是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打败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过去的农村姑娘个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到集上去买廉价而粗俗的印花纺织品。中央美院原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靳之林说,八十年代初他到陕北窑洞看到的民间剪纸铺天盖地,光安塞一个县就有两万名妇女会剪纸。而二十年后他再去那里却看不见剪纸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墙上张贴的世界名模画像。八十年代初民间剪纸大师安塞县就有40人,现在大多已经故去,仅存的几位年事已高不能剪了,有的还要为生计操劳。民间剪纸消失的速度,靳教授形象地称之为“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
缥缈婵娟:女子头发与发饰的故事 女子头发与发饰的故事/汉网:缥缈婵娟《战国策》里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两千年过去仍是如此。   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头发的修饰。传说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就是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   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美发出名的。   汉明帝的马皇后初入宫时,以一头绝好的秀发使后宫粉黛一一失色,她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从当皇后到太后都不骄纵,真正做到了母仪天下,她得享天年,但后世的声名倒不如横死的飞燕姐妹响亮,大约还是应了那句话吧!   “自古美人同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古代文献中记载女子发式多到浩如烟海,同样,发饰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拙荆” 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但凡女子都是爱美的,古今相同,女子心爱的发饰既可以是南齐潘妃价值连城的宝钗,也可以是喜儿妹妹的二尺红头绳。[华夏衣冠初始]阴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转帖]体验中国古代妇女的化妆 原来看过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古代妇女化妆》。里面详尽的介绍了古代妇女们是如何制造和使用那些化妆品的。我都一一试过,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事隔多年,翻出来说说:  首先是用于改善面部肤色的粉,先简单的说说制造流程:把上好的当年新米,泡在水里,过个十天左右,等酸味弥漫时,捞将出来,用磨子推成极细的粉末浆。然后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浆分开时,将清水滗出倒掉。当剩下的水分蒸发殆尽后。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比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  做这个最难的就是我找不到磨子,琢磨了很久,只有用我们这里的擂钵来代替,这是一种可以将调料如胡椒、辣椒等舂成细末状的工具。至于新米我是专程去买的。买了半斤,记得当时还犹豫了很久是不是买泰国大米会更好些。后来想到要忠实于原著才悻悻作罢。  那会儿是夏天,所以新米们才过了五天就全部发酸了,老妈骂骂咧咧的威胁我再不行动的话,她就要进行毁灭性的工作了。所以我不得不放弃了午睡的时间,蹲在烈日下的院子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程还算顺利,就是到最后的时候我找不到竹片,想想也无大碍,所以后来用的是瓷勺。  粉是做好了,闻起来并没有很强烈的酸味,淡淡的,甚至有点象女人的体香。  我把成品放在荫凉处,下一个准备做胭脂。  胭脂有很多种做法,有用胭脂花(东北也叫地莲花)做的,有用玫瑰做的。我比较了一下程序,决定用玫瑰为原料,因为要简单些。  还是先看过程,先找颜色纯正的玫瑰花瓣,要尽量使用色泽统一的。将花瓣用干净的器皿挤压出汁,然后放入当年(注意:又是当年)的新蚕丝,在此之前,先将蚕丝撕成小片,使之不粘连。当玫瑰花汁充分浸入蚕丝中时,捞出晾上。彻底晾干后收入密封的陶罐。用的时候取出一两片,放于手心,滴一两滴水,用手推匀后拍于双颊。使之“嫣红颜色好”。这里说一下,这个做法是在清代。  我买的花没有很严格的挑选,因为花是要买的,花很贵。所以只好将就了。我买的这种玫瑰叫做“红衣主教”颜色深红,花瓣肉厚多汁,应该是上选。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我没有蚕丝,也没有办法去找到。所以我决定使用棉花。为了找到“当年”的棉花,我跑了很远的路,才在乡下得来。  在晾干浸透了花汁的棉花片时,刚好是晴天,我抬着竹编的扁箕走在阳光下,忽然就觉得身边滑过了百年的岁月,自己就是一个希望“容色娇美,赛邻家阿巧”的女孩子。  很快,这道工序大功告成,古代可没有眼影什么的,剩下的就是口红和眉笔了。口红要用花瓣来淘膏子,做法语焉不详。我只得放弃,还好胭脂也是可以用来擦嘴唇的。那么就剩眉笔了。  眉笔简单,用细柳条烧焦成碳,绘之于眉,就可以了。跟前面的相比,简单得让人感动到一塌糊涂。  全部完成以后,剩的就该是往自己脸上招呼了,反复回想,觉得所使用的原材料都是对身体无害的,应该不会造成面部浮肿和溃烂。所以趁家中无人,试了一回。  结果当然还不错。  最后还有一种方法,是美容的,有点意思:采三月的桃花,晒干碾成末,和乌鸡血涂于面上,三日方洗去。其后容颜绝美,面如桃花······本来想试的,后来考虑到老妈含辛茹苦养我恁大,吓着了她对我没有好处。方才作罢。���甚至还有一种做法是炖了猪蹄,然后连皮带肉一起剁碎成膏,用此膏涂面,亦可使面容光洁,肌肤细腻。  我连猪蹄都买回来了,结果朋友打来电话让出去,回来以后猪蹄已经被老妈卤在锅里了,味道满好的。  这样的好,反正不浪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自己试试~~~
天涯在小楼:一个人的祭礼 天涯在小楼:一个人的祭礼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一个人的祭礼 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现在的祀孔大典。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中国眼看国将不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布褐青衫--古代的平民服饰 布褐青衫--古代的平民服饰(转)中国古代,民间服饰、妇女服饰与民族自民饰,形式多样,种类繁复,因时而异。这些服饰所蕴含的文化特性、显现的文化品质,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是历代庶民(包括四民、妇女、民族部众),通过服饰创造时代文明、美化自身、展示群体社会存在和智慧之道的最佳途径。因此,它们成为历代民间世象百态中,最具特色、最为生动、最有影响、最显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予后世深远影响。   民风时尚与四民服饰的演变 被历史上的史学家称为"四民"的士人、农、工、商等劳动阶层的服饰,与官服和军服服饰一样,亦与其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与社会上层的统治者的服饰(包括官服)相比较,又有比较固定的模式。 在人类文明的最初时期,由于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还非常差,子豆瓦}民群体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人们的一切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没有什么区别,一同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穴居生活。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以后,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与发展,等级制也在逐渐产生与加强。社会当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等级和阶层;不过总体来说,主要还是分为两个大的阶层,即统治与被统治阶层。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帝王服饰与官服形式,都属于统治阶层;而士、农、工、商等四民服饰,则为被统治阶层。千百年来,社会物质生活的画卷是由他们所创作z是他们创造了生活,是他们创造了社会的美,是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然而,这些财富的享用者,却是统治者。服饰也是如此,统治者所着的华丽衣装,都是劳动者(农工阶层)辛勤智慧的结晶。而他们自己却经常穿着粗麻布褐简陋的衣衫,这种剥削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我们在这里尚且不去谈论这一经济学的问题,继续谈四民服饰。我们前面谈过,服饰的初期阶段,人们为了抗御寒暑、保护生殖器官,而将兽皮、树叶、羽毛一类的东西披挂在身上,这种处于萌芽时期的原始"衣装,,当然不会有什么等级。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等级观念不断强化,服装的等级形式也在不断地加强,渐渐成了后来的十分明显的服装形式的两大阵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形成这两种主要形式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z一是阶级社会统治者造成。统治者在掌握了政权以后,会千方百计地突出其统治地位,在所穿服装的形式上,追求、强调威严与华丽,明显与士庶农工的服饰不同,并且强行规定一些禁忌,将这种自命的服饰形式通过法律的行政手段强行实行,久之便成了一种社会的自然现象。士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决定的。统治阶层的官宦要臣,终日没有大的体力涌动,而且还要在人面前摆出一副尊威的官相,所以在衣式上就强调宽大、拖长与质地华丽。而广大四民阶层的人们,或因所处经济地位贫寒;或要为生活所迫,终日劳碌,穿的衣服既无力追求华丽讲究,也不能宽大肥大。所以他们穿的衣服一般都为比较粗劣的窄式短衣形式,尤以农工者为是。于是,长与短、精与粗的衣着模式,似乎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了辨别人们社会地位、所事行业的主要标志和固定的模式了。   这种标志和模式,从它基本形成到最后封建社会结束,始终含流于社会历史的各个时期,并且做为一种社会意识,牢牢地积淀在人们的心底,世代相袭。就是在封建社会结束后的民国时期,它们仍旧在人们的意识当中保留、作祟!如老舍先生名著《骆驼祥子》中,有描述车店主刘四爷准备庆祝自己六十大寿生日的场景。刘四爷为了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体面"的身份,要求自己车行里的伙计,在参加贺寿仪式上一定特别要做到的就是穿长衫。他说:"到了那天(贺日),谁要是短獗獗的进来,别怪我不给面子,把他轰出去!"即表现了这种习俗的根深蒂固。 历史上,四民不许或无经济能力或因劳作等原因穿长宽与质细的长衫之衣,已是事实。那么,他们又穿什么样的短衣呢?在以往的历史文献中称这种粗穷的短衣为"褐"。"褐"的称法,在先秦时期就有。据《诗经·豳风》记载:"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又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子衣褐。""褐"是粗质纤维裁制而成的一种短衫。《说文》中说:"褐,粗衣也。"赵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注释中也说:"褐以毳织之,......一曰粗布衣也。"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夫寒者利?褐。"裴?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