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系列连载之4---历代首饰和配饰】
汉服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资料来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政府网站简目:·丰盛华美的原始首饰 ·商周时期的首饰佩饰·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秦汉时期的首饰和佩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 ·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 ·宋代的首饰佩饰 ·辽、金、西夏、元时期的首饰佩饰 ·明墓出土的首饰佩饰 
2005年04月27日 12点04分 1
level 1
在我国北方居住的匈奴、东胡等族也在革带上使用一种类似带钩的金属装置,即在鞓上装一种斗兽纹铜饰牌而用铜鐍扣结。鐍是有舌或有喙状突起的环状物,可用来固定带子。匈奴带鐍在相当春秋晚期的墓中已有发现,内蒙古杭锦旗桃红巴拉和毛庆沟匈奴墓中都出土过圆形带鐍,当中有供穿带用的孔,前部有喙状突起,尾部有钮孔。这种鐍每条带上只出1枚,其作用相当于带扣。国内外出土很多匈奴、东胡式铜器(也称鄂尔多斯式铜器)中的透雕带扣,很多都铸有喙状突起和穿带子的孔,这种突起物常因使用损耗而不十分明显,加上透雕的斗兽纹极为繁复生动,因而往往被人忽略,而把它们当作单纯的饰牌,年代可从春秋晚期延续到东汉。这类革带在用鐍扣结和鞓的装饰牌等方面都与中原革带的带钩不同,因而是另一系统的带饰。在古代文献中称它们为鲜卑、师比、胥纸、犀毗、私纰头等。《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又引张宴说:“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带即突厥的革带,鲜卑相当蒙古语的〓obar《〓·五爪虎》,因鲜卑人崇拜它,把它用作本部族的名称,并铸其形于革带上作为装饰。 7.佩玉 《礼记·玉藻》讲:“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人问子贡,人们为何重玉而轻石,是否玉少而石多?子贡去问孔子,孔子答道:“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guì音贵),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许慎《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sai音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所以统治阶级都有佩玉,佩有全佩(大佩,也称杂佩)、组佩,及礼制以外的装饰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瑀、冲牙等组合。其组合方式,宋以来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考证和推测,由于佩制失传已两千余年,至今仍难以定论,郭沫若先生考证了1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出于洛阳金村,全长约42厘米的战国金链舞女士玉佩,它以金链贯穿玉质舞女及璜、管、冲牙等组成佩饰。两舞女短发覆额、两鬓有盛鬋,衣长曳地,博带,各扬一袂于头上作舞。冲牙为双首龙形,佩末端悬龙形双璜,此佩可挂于颈部垂于胸前。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制器偏重保守,而玉佩尤关于礼仪,举凡奇风异俗必不易采入。此玉佩以蜺龙为冲牙双璜,足征其保守;而以长袖盛鬋之舞姬为双珩之饰,尤足证此种习俗必已成为礼节而失其奇异者也。”(《金文丛考》“释亢黄”)。战国全佩在河南辉县也出土过两件,于玉瑗上悬挂左右两个珩,左右珩下各挂一个璜,中央从瑗上直接悬挂一个冲牙,垂于珩和璜之间。以上出土的全佩,与《三礼图》等书所画全佩形制并不相符。1992年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的整套玉佩,与《三礼图》所述差距更远,说明儒家关于服装礼制的论述,很多主观成分。 组佩是将数件佩玉用彩组串联悬挂于革带上,春秋战国时期佩是如何挂法,文献记载也不具体,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阳长台关2号战国墓出土10件组佩彩绘俑,给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形象资料。是组佩彩绘俑中的4件,其中1件高64厘米,身穿交领右衽直裾袍,宽袖,袖口呈胡状,饰菱纹缘,腰悬穿珠,玉璜、玉璧、彩结、彩环组佩,后背腰束黄、红相间的三角纹锦带,衣襟内露鲜艳的内衣,气度不凡。这组彩绘俑不过是执事人员身份,组佩形制简单,通过它们可以想象佩挂琳琅的墓主人该是何等风光!湖北江陵纪南城武昌义地6号战国楚墓出土彩绘偏衣木俑,在胸部以下左右各垂挂一组玉佩,于玉璜间有方形圆形玉相隔组合。属于组佩之类。 
2005年04月27日 12点04分 9
level 1
盛唐以后,汉族革带鞢〓渐少,至晚唐几乎不在革带上系鞢〓,只把带銙保留下来作为装饰了。 带銙有玉、金、银、铜、铁等不同质地,以玉銙最贵,唐代玉銙有素面的,有雕琢人物动物纹样的。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白玉銙分方圆二式,上雕狮子纹,銙下附环。辽宁辽阳曾出土浮雕抱瓶童子纹玉銙。銙下面开出可直接挂鞢〓带的扁孔,称为古眼。这是后期的形式,这种形式由盛唐流行到辽代前期。张祜诗:“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说明玉銙露于背后。玉銙紧密排在革带上的称“排方”,排得稀疏不紧的,称为“稀方”。 革带尾端所装〓尾(又名挞尾、獭尾、鱼尾),带尾端原来由上向下反插,唐高宗诏令〓尾向下插垂头。《新唐书·车服志》说“腰带者,搢垂头于下,名日〓尾,取顺下之义。”唐代金带铭文都刻在〓尾上,前蜀王建墓出土玉带具,〓尾也刻有铭文。从中唐时期起,革带除单带扣、单〓尾的款式以外,又出现了一种左、右腰部两侧各系一带扣和〓尾的双带扣双〓尾款式,系紧之后,双〓尾分垂一旁,起对称装饰效果。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之执扇者是背侧身的姿势,正好能看清楚它的装身效果。这种革带,前腹和后背部分都可装銙,不像单〓尾带那样穿过扣眼后有一段会被銙带遮住,故到宋金时期就渐渐流行开来。
2005年04月27日 12点04分 17
level 6
~~~~~~~~~~~~~~~~~~~~~~~~~~~~~~~~~~~~~
2006年08月09日 13点08分 22
level 1
a
2006年08月25日 01点08分 23
level 0
D
2006年10月12日 09点10分 24
level 1
d
2006年10月22日 10点10分 25
level 9
好帖
2006年10月29日 06点10分 26
level 0
厉害的帖子
2007年06月13日 13点06分 27
level 0

2007年10月03日 00点10分 29
level 7
有精力去争论一些无聊的事情,不如多看看精华贴子,长长知识!!!精华贴子顶上来!
2008年05月17日 10点05分 30
level 6

2008年05月18日 16点05分 31
level 6
真想看一看图片。
2008年05月18日 18点05分 32
level 6
顶一个
2012年10月08日 07点10分 41
level 11
. 顶~精品好贴。——————————————精贴起水贴沉———————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4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