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庙人
黄庙人
史学
关注数: 443
粉丝数: 522
发帖数: 59,536
关注贴吧数: 13
秦汉简所见“禹须臾”与“禹步”新论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1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张鹏。
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真实 ——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70年的三点观察 来源:《文史杂志》2019年第5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廉敏。
斯塔布斯与英国现代史学之建立 来源:《史学集刊》2019年第6期;作者: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陈磊。
“二里头商都说”的再检视 来源:《华夏考古》2020年第2期;作者: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陈民镇。
跨国史视野下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历程(1919—1931) 来源:《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2期;作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吴文浩。
全球史与民族叙事:中国特色的全球史何以可能 来源:《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张旭鹏。
【光明青年论坛】好风凭借力 扬帆正当时 ——青年学人谈如何研究世界史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5日 14版
春秋时期军赋制度改革辨析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忠林。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06月08日 14版;作者: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刘进宝。
西方文明起源时间再认识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6期;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李新宽。
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2日 14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宁夏大学特聘教授 史金波。
因应客体需求的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解析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 严庆。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知识坐标:基于对西方族群理论的反思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资产管理处博士 杨四代、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关凯。
承续永嘉精神:夏鼐早年治学的心路历程及其学术风格 来源:《史学月刊》2020年第2期;作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刘春强。
历史研究中的证据与证明 ——自柯林武德以来的讨论 来源:《江海学刊》2019年第5期;作者: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陈新。
中国史学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 ——《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读后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4日 15版;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周文玖。
整体史观: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的核心理论 来源:《史学集刊》2020年第1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于沛。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7日 14版;作者:本报记者 户华为。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阐释学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晁天义。
不通古今之变则无以言通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5日第1947期;作者: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赵梅春。
历史学“全球转向”影响下的“新帝国史” (西方帝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刘文明。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与明代史学批评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深层探讨)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作者: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朱志先。
“有疆无界”到“有疆有界” ——中国疆域话语体系建构 来源:《思想战线》2020年第3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博士生导师 李大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驻站研究人员 铁颜颜。
今本《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书时间小考 来源:《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朱振宏。
培养历史学研究生的经验与教训 来源:《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年第9期;作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马克垚。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的构建(1949-2019)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9年第7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于沛。
古今比较对于史学理论发展的意义 ——对当前史学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晋阳学刊》2019年第5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廉敏。
李焘北宋史事考证及其方法 ——以《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中心 来源:《东方论坛》2019年第4期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施建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惠梦琪。
“史学理论”刍议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陈启能。
雅克·勒高夫对新传记的探索 来源:《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16级博士生 黄广连。
漫谈7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广智。
时势、史观与西人对早期中国近代史的论述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6期;作者: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吴义雄。
形而下之器:古代中国疆域史研究的方法与取径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学系教授 高福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 吴翔宇。
论王锺翰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作者: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张宇龙。
《四库总目》史部提要中的求真征实理念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3期;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秋升。
进路:“反思”特质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作者: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杨艳秋。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实施与跨越式发展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作者: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晓春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墨斯主义解析 来源:《史学月刊》2019年第8期;作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卢镇。
学科共识、认知美德和学者角色 ——化解历史知识客观性问题的新思路 来源:《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顾晓伟。
雅克·勒高夫对新传记的探索 来源:《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6级博士生 黄广连。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通变与励进 来源:《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教授 冯建勇。
律令制与唐前期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1日第14版;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教授 刘后滨。
关于概念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作者: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 方维规。
《高丽史》版本源流与编纂体例考 来源:《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导 魏志江、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卓。
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云南大学印度研究院教授 戴超武。 编者按: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最悠久的优良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历代史家念兹在兹的立身、立学之本,是中国史学不断成长、持续繁荣的源泉和动力。经世致用饱含着史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体现着史学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还原历史和经世致用,构成史学的两个基本功能,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没有客观历史,即没有观照当下的基础;缺失经世致用,即失去史学存在的价值。经世致用发轫于中国史学出现之初,滥觞于中国史学形成之始,与中国史学发展相伴相随。把经世致用置于中国史学成长的视域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新时代中国史学的使命、责任、担当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此,编辑部邀约五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以飨读者。今天我们将“经世致用与中国史学的成长”系列的第五篇文章《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及其现实意义》分享给大家。
文化史学是什么? ——兼论新旧文化史学的内在一致性 来源:《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昭军。 摘要:与以兰克为代表的政治史学相比较,文化史学主要围绕四个命题(或假设)而展开。第一,从研究对象看,文化史书写的不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精英的历史,而是人民大众的历史。新文化史研究的课题虽趋于多样化,但对人民大众特别是下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重视有增无减。第二,从历史观念看,文化史书写的不是一治一乱的历史,而是进步的历史。新文化史家并未远离进步,进步主义史观是其反思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第三,在目标和方法上,文化史学不以确立单个历史事实为至高无上的职责,而是要求揭示历史事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究明关系得以展开的背后因素。传统文化史重在探求历史背后的理性精神、科学法则、公理公例,新文化史聚焦文化的历史象征、意义和价值。第四,关于文化史学的功能和任务,无论新旧文化史均不满足于追求历史的真相,而是含有比较浓厚的致用色彩,重视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文化史学; 新文化史; 史学理论
西方文明起源时间再认识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6期;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李新宽。
民国学者对明代锦衣卫史学形象的阐释与书写 来源:《史学史研究》2020年01期;作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谢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谢贵安。
略论徐梵澄的精神哲学与儒家诠释学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2019年05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陈进国。
历史的叙述、考证与解释 来源:《北京日报》2020年4月14日第10版;作者: 张向荣。
辽金以降京城与畿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2日 11版 作者:河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王长华、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 江合友。
唐代佛教内道场考补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8年04期;作者: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兰兰。
印度汉学研究的百年流变及前景展望(1918-2018)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作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章立明、云南大学图书馆馆员 周东亮。
【文萃】修昔底德传统与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书写 来源:《世界历史》2019年第6期;作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 白春晓。
深化跨境语言研究的五个理论问题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 戴庆厦。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通变与励进 来源:《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教授 冯建勇。
《温经楼年谱》版本及史料价值考论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3期;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李文昌。
研究和编纂中国版《非洲经济史》的几点思考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舒运国。
古代“希腊”的起源与流变 ———项概念史考察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作者: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徐松岩。
“良史”与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作者: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尤学工。 内容提要:“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与思想资源,其最初内涵是“书法不隐”。在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良史”的“书法”由早期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性认识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长”为代表的学理性认识;“不隐”由早期对“礼法”原则的坚持逐步扩充到对“素心”、“义理”、“公心”与“史德”的倡导,实现了从品性论到认识论的发展。“书法”与“不隐”存在价值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的内在矛盾,古代史家以“名教”进行协调,求其和谐,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良史”话语重视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呈现出史学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它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话语体系,塑造了古代史学的学术品格和史家的精神范式。 关键词:良史/书法/不隐/史学话语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