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庙人
黄庙人
史学
关注数: 443
粉丝数: 522
发帖数: 59,536
关注贴吧数: 13
【学人追忆】 李学勤先生对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贡献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05日 06版;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李学勤先生(左二)研究团队正在研究清华简。资料图片
史学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使命意识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3日 14版;作者:北师大历史学院资深教授 瞿林东。
社会史论战与中国新史学的成长 来源:《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杨振红。
论思想史的“全球转向”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作者:首都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邓京力、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林漫。
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与“差序疆域” 来源:《江海学刊》2019年第3期;作者: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赵现。
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民间文献使用问题反思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作者: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支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赵庆华。
关于新、旧史料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作者:天津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张秋升。
元代南迁蒙古族居住理念演变探析 来源:《中州学刊》(郑州)2019年第4期;作者: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杜倩萍。
五凉在丝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23日第1891期;作者: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王忠禄。
斯特拉波《地理学》的史料考信方法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6年第1期 ;作者:北师大历史学院讲师 武晓阳。
“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 ——以美日报刊舆论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作者:首都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刘文明。 内容摘要:甲午战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明”话语盛行之时,以“文明”与“野蛮”二元划分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观将中国和日本列为“半文明”国家。但日本以其“文明开化”而自诩为“文明”国家,宣称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并通过操纵“文明”话语而影响西方舆论。美国报刊从西方文明价值观出发将甲午战争参战双方分别设定为两种角色,即中国代表“野蛮”和“保守”,日本代表“文明”和“进步”,并以此为前提来评价这场战争,“文明”成为判断战争是非的标准。这样,“文明”话语依附于西方霸权而在当时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中的一种潜在规范力量,并强加于中国而成为一种话语暴力。由此,清朝被贴上“野蛮”标签,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遭受屈辱而未能得到美国舆论的同情。日本则因声称战争目的为推进“文明”而符合并顺应了当时西方的“文明使命”,虽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并最终通过《马关条约》损害中国主权,反而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 关键词:文明 甲午战争 报刊舆论 话语暴力
整体性研究:反对后现代主义史学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6期;作者: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马瑞映。
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4期;作者:北师大历史学院博士 张尧娉。 内容摘要:弗仑提努斯的《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它保存了罗马城9条水道的珍贵资料,信息完备、数据准确,是研究罗马水道的一手史料。它介绍了罗马城中水的分配与使用情况,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水道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收录了大量有关水务的法律法规,是研究公元1世纪罗马城市生活、市政管理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弗仑提努斯;罗马水道;史料价值
“天主众仆之仆”名号与格里高利一世的主教观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作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 包倩怡。 内容摘要:教宗使用“天主众仆之仆”名号的历史始于格里高利一世。传统观点认为,格里高利启用该名号,是为了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普世牧首”争夺教会首要权。受其影响,对“天主众仆之仆”的研究长期围绕这场名号之争展开。经考证,格里高利一世在就任教宗伊始就可能经常使用“天主众仆之仆”名号,早于“普世牧首”之争。“天主众仆之仆”名号是4—6世纪修道文化影响教会的产物。格里高利一世是修道士出身的教宗,采用该名号,是对其特有的“修士—主教/教宗”主教观的表达,与争夺教会首要权无关。格里高利一世对教会首要权的理解也与罗马教会传统的教会首要权理论不尽相同。随着中世纪教宗制的发展,“天主众仆之仆”成为体现教宗在大公教会中最高权威的专属名号,其内涵与格里高利一世笔下的“天主众仆之仆”业已分道。 关键词:教宗 罗马教会 格里高利一世 天主众仆之仆 普世牧首 “天主众仆之仆”(Servus servorum Dei)是教宗(papa)的一个常用名号。教宗完整的头衔是:“罗马主教、耶稣基督之代表、宗徒长之后继者、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总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冈国家元首,天主众仆之仆”。这个完整的名号仅出现在梵蒂冈出版的《宗座年鉴》,在实际使用时,教宗往往根据场合而有所取舍。与“元首”、“最高教长”等明确表明身份、地位与权威的名号相比,“天主众仆之仆”呈现的谦卑色彩,似乎显示它是一个自谦之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在现在的天主教会中,“天主众仆之仆”是教宗的专属称谓,仅用作教宗自称。其次,该名号是教宗诏书固定格式的组成部分。诏书(Bulla)是教宗发出的信函,是教会法最重要的来源。在诏书中,教宗名讳与“主教,天主众仆之仆”的字样以大于正文的字体出现在全文起始,有时还加以彩色勾绘,甚至独占一行,是教宗诏书醒目的标志性抬头。因此,“天主众仆之仆”这个貌似谦卑的名号,实质上也是教宗权威的象征。 “天主众仆之仆”名号的使用,常常会追溯到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I, 590—604年在位)。现代历史研究中,格里高利一世被冠以“中世纪教宗制之父”的头衔,许多带有中世纪特点的教宗制度,都曾溯源到他,诸如:将教宗制打造成为一种现世的半君主制;有意识地将罗马教会的发展重点转向欧洲西部的诸蛮族王国;建立教廷管理机构;等等。然而,晚近研究已经不再支持这样的理论。事实上,格里高利一世虽然认为教宗地位高于其他主教,但并未主张教宗应当拥有诏令其他主教的权力。他以“天主众仆之仆”作为书信落款时,这个名号尚是主教的自称,并非教宗专用。然而,伴随着中世纪教宗制的发展,“天主众仆之仆”被等同于“所有教会之首”(caput omnium ecclesiarum),成为彰显教宗在整个教会中最高权威的符号,并被沿用至今。实际上,“天主众仆之仆”是格里高利在上任时的自冠;“所有教会之首”则是皇帝弗卡斯(Phocas,602—610年在位)为平息罗马与君士坦丁堡教会之间的“普世牧首”之争,而给予教宗博尼法斯三世(Bonifacius III,607年在位)的恩准。从相关研究来看,对于“天主众仆之仆”名号的研究大多以“普世牧首”之争为观察视域,这使得该名号成为探讨格里高利一世的主教观、教会首要权理论等重要思想的中心概念之一;与此同时,受观察视域的局限,围绕该名号展开的讨论,往往带有一定的先入之见,从而对客观认识格里高利一世的宗教思想及相关史事产生不利影响。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天主众仆之仆”名号的启用经纬进行考证,以期从源头上为相关研究理清脉络。
从分藩到分省——清初省制的形成和规范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5期 ;作者: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傅林祥。
全球视野下清朝国家的形成及性质问题 ——以地缘战略和财政构造为中心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任教授 李怀印。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存否再辨 ——以所有权的公、私对抗性差异为主要判断标准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作者:湖南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李勤通。
从碎片到整体:谈谈我的军功爵制研究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6期;作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朱绍侯。
弗兰西斯·培根的历史理论及其历史写作 来源:《史学集刊》2018年第5期;作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徐波。
国族重构与中国现代历史学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赵轶峰。
再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来源:《地域文化研究》(长春)2018年第6期 作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辽宁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 郭大顺。
杨翼骧的《秦汉史纲要》及其成书背景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 乔治忠。
【文萃】近代上海高校历史学科的创设、发展与转型 来源:《史学月刊》2019年第9期;作者: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生导师 韩戍。
全球视野下清朝国家的形成及性质问题 ——以地缘战略和财政构造为中心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作者: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任教授 李怀印。
南岭走廊地区的宗教、边界与跨地域想象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作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超。
关于“边疆学”学科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作者: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杨明洪。
【文萃】古希腊文化与拜占庭帝国的塑造 来源:《世界历史》2019年第3期;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庞国庆。
民族扩张理论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许晓光。
【文萃】帝学视野中的汉唐讲经侍读与宋代经筵 来源:《史学月刊》2019年第8期;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曾祥波。
与时共奋:陈垣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贡献与影响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2期;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周少川。
加快海外敦煌文献数字化回归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夏生平。
“学则须疑”:李大钊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 来源:《兰州学刊》2019年第5期;作者: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李长银。
民国时期海外中国学人与域外汉籍文献资料建设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3期;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元青。
“中日密约”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5期;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唐启华。
国族重构与中国现代历史学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作者: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赵轶峰。
民间文献、数据库与作为方法的总体史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7日 14版;作者: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教授 黄向春。
明清地方档案的整理与出版亟待规范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7日 14版;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吴佩林。
商周地名的来源与衍化及其史学价值 ——以甲骨、金文资料为中心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4期;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 王伟。
海外华商网络的历史考察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3日 14版;作者: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邵政达。
与时共奋:陈垣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贡献与影响 来源:《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2期;作者: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周少川。
明代宗室法律特权及其上下分野 来源:《古代文明》2019年第2期 ;作者:延安大学历史系讲师 梁曼容。
一个字中隐藏的王朝都城历史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8日 10版 演讲人:李维明 演讲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 演讲时间:2019年12月 李维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出版有《考古学家邹衡》《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豫南及邻境地区青铜文化》《郑州青铜文化研究》《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画记:一个考古学者的写生历程》等,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
大西洋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0日 14版;作者:首都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施诚。
方志中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 ———个方志研究的新取向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2期;作者: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 周毅。
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 ——以汉口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农业考古》2019年第2期 ;作者:武汉大学文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宋时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教授 刘再起。
中国史学近代转型视阈下的“社会史”书写及其演变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4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政君。
石窟春风香柳绿 他生愿作写经生——饶宗颐先生的敦煌缘 作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传播学叙事的历史学技艺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作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陈卫星。
意大利人与罗马公民权(公元前125年—前91年)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作者: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刘小青。
从正式帝国到非正式帝国 ——王家殖民地学会图书馆馆藏目录对帝国空间的不同想象(1881-1977)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朱联璧。
明万里海防图筹海系研究 来源:《文献》2019年第1期 ;作者: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新贵、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白鸿叶。
古史研究呈现理论思考新样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林枫。
批判与建构:新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作者: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于沛。
新中国70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教授 戴逸。
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 作者: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研究员 王延中、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章昌平。
历史应该如何书写——读致命的海滩 来源:《唯实》2016年04期;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陈仲丹。 罗伯特·休斯:《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欧阳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罗马建城的历史书写与罗马人身份认同构建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蔡丽娟。
儒学与辽代妇女观的变迁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2月30日 15版;作者:吉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张宏 。
考古研究中的夏朝寻踪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8日 10版 演讲人:北京大学 李伯谦 演讲地点:蚌埠市博物馆 演讲时间:2019年8月
唐代写本书手及其书写价值 ——以敦煌唐代写本书迹为例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2月30日 15版;作者:首都师大副教授 周侃。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