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胡漂泊者
椰胡漂泊者
关注数: 223
粉丝数: 217
发帖数: 36,895
关注贴吧数: 6
道德经第九章解读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翻译:拥有太多达到满的程度了,不如赶快停止拥有。捶打金属到了锐利的程度,就不能长久拥有这件锐利的金属物品。拥有满堂的金玉,是守不住的。富贵了而骄横,就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身退,是符合道的。
道德经第八章解读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圣人擅长像水一样。水擅长对万物有利而不与万物争利,处于大家厌恶的位置,因此产不多接近道了。(圣人)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擅长像渊一样深厚,对待百姓擅长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发布政令擅长取得百姓的信任、相信、认可,管理国家擅长达到治理的效果,做事擅长有能力有办法,行动擅长符合时机。因为(圣人)不与百姓争利,所以没有忧患。
道德经第七章解读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 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翻译:天地是长久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是依靠天地自己生存的,所以能够长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从而能够先保证自身利益,把自身放在(百姓)之中就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不是圣人没有私心吗?(当然不是,正是因为因为圣人有私心,)因此(圣人这样做)就能保全圣人的私心(自身)。
道德经第七章解读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 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翻译:天地是长久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是依靠天地自己生存的,所以能够长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从而能够先保证自身利益,把自身放在(百姓)之中就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不是圣人没有私心吗?(当然不是,正是因为因为圣人有私心,)因此(圣人这样做)就能保全圣人的私心(自身)。
道德经第六章解读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道不死不灭,是奇特的母体。这奇特母体的生育之门,是天地的根本(根源、本源、起源)。(道)一直存在,运用到是用不尽的。
道德经第六章解读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道不死不灭,是奇特的母体。这奇特母体的生育之门,是天地的根本(根源、本源、起源)。(道)一直存在,运用到是用不尽的。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翻译:天地是不仁的,将万物如同草狗一样对待;圣人是不仁的,将百姓如同草狗一样对待。天和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看着好像是虚空的,其实不是,一拉动就会不断出风。多发政令会导致百姓贫穷,不如守住根本。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翻译:天地是不仁的,将万物如同草狗一样对待;圣人是不仁的,将百姓如同草狗一样对待。天和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看着好像是虚空的,其实不是,一拉动就会不断出风。多发政令会导致百姓贫穷,不如守住根本。
道德经第四章解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道未生天地万物时的状态是冲的状态,运用这种状态就是不盈。道像深渊一样是万物的祖宗(母亲)。道磨去了自己的锋锐,解除了自己的纷繁复杂,柔和了自己的光芒,如同尘埃一样(渺小)。道是很清晰的啊是存在的。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儿子,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
道德经第四章解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道未生天地万物时的状态是冲的状态,运用这种状态就是不盈。道像深渊一样是万物的祖宗(母亲)。道磨去了自己的锋锐,解除了自己的纷繁复杂,柔和了自己的光芒,如同尘埃一样(渺小)。道是很清晰的啊是存在的。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儿子,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
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翻译:(圣人)不追求钱财,用不与百姓争利来管理百姓;不看重金银等贵重的财货,用不盗取百姓的金银来管理百姓;不显现自己的欲望,用自己心不乱来管理百姓。所以,圣人的治理,是圣人自己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总是用圣人自己没有智慧没有欲望来管理百姓,即使自己是个有智慧的人也不敢有为。用无为的方法作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翻译:(圣人)不追求钱财,用不争(不与百姓争利)来管理百姓;不看重金银等贵重的财货,用不盗取百姓的金银来管理百姓;不显现自己的欲望,用圣人自己心不乱来管理百姓。所以圣人的治理,是圣人自己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总是用没有智慧没有欲望来管理百姓,即使自己是个有智慧的人也不敢有为。用无为的方法作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因为还有丑存在;都知道什么是善(擅长),因为还有不善存在。(美丑,善与不善,都是共同存在的,只不过相互比较才有彼此不同。)因此,有无是共同存在的,难易是共同存在的(相互比较产生不同),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共同存在的(相互比较产生不同)。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法做事,用不发政令(或少发政令)来教化百姓,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产出财货而不占有,做了事而不作为依仗,有了功劳而不占有功劳。因为圣人不占有功劳,所以他的功劳是不会失去的。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是可以说的,(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我所说的道不是人们以前就知道的道;名称(名字)是可以给出名称的,但我要给出(道)的名称的含义是和人们以前知道的名称的含义是不同的。(道包含无和有,道是无和有的同一体)无,我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我定义为万物的母亲。因此,总是从无来考察研究道的渺小(用很小很小的人的感官感觉不到的东西来理解道(无));总是从有来考察研究道的开始。(无和有)这两者同时出自于(道)只是名称(名字)不同而已(无也可以叫做有,有也可以叫做无),(无和有)同时(存在于道)的情况是很特别的,很特别啊很特别,这(无和有同时存在于道)是无限奇妙的开始。
善生恶? 你是猴子派来的吗?你是幼稚园的吗?知道什么是常识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椰胡漂泊者 初级粉丝1 要知道什么是无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无。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无就是没有,因此,无为也就是没有作为。这么说,也不是没有依据。说无是没有,依据有: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从40章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在有之前。有生于无么,也就是无生有。无中生有,就是这么来的。这里的无,是没有的意思。
再说无为 要知道什么是无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无。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无就是没有,因此,无为也就是没有作为。这么说,也不是没有依据。说无是没有,依据有: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从40章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在有之前。有生于无么,也就是无生有。无中生有,就是这么来的。这里的无,是没有的意思。
道德经和马哲的对比 一,道德经和马哲都是唯物主义哲学,区别是:道德经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哲学,道生天地万物,道是物质;马哲是研究万物的哲学。马哲是道德经的延续。二、两者方法论不同。道德经的方法论是遵道而行,包括无为,不争,不盈,柔,静,谦虚,谨慎,循序渐进。道德经虽然也讲了万物中有阴阳,但不研究阴阳的变化;虽然也有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但不深入研究。道德经虽然也提到了辩证的问题,但不研究辩证的问题。马哲的方法论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事物中的矛盾的变化。马哲中的矛盾,对应道德经里的阴阳。马哲具体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事物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问题。
再论 道德经和马哲的对比 一,道德经和马哲都是唯物主义哲学,区别是:道德经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哲学,道生天地万物,道是物质;马哲是研究万物的哲学。马哲是道德经的延续。二、两者方法论不同。道德经的方法论是遵道而行,包括无为,不争,不盈,柔,静,谦虚,谨慎,循序渐进。道德经虽然也讲了万物中有阴阳,但不研究阴阳的变化;虽然也有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但不深入研究。道德经虽然也提到了辩证的问题,但不研究辩证的问题。马哲的方法论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事物中的矛盾的变化。马哲中的矛盾,对应道德经里的阴阳。马哲具体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事物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问题。
再说,道是什么 1,道是物质。2,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本源、根本、根源、开始),是宇宙的起源、3.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4,道是永恒的,不死不灭;道的运行规律是永恒的,不死不灭。5,道是独一无二的,道的运行规律是独一无二的。
吧务 随意删我帖子? 吧务随意删我刚发的帖子,良心何在?用心何在?居心何在?
再说,道是什么 1,道是物质。2,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本源、根本、根源、开始),是宇宙的起源、3.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4,道是永恒的,不死不灭;道的运行规律是永恒的,不死不灭。5,道是独一无二的,道的运行规律是独一无二的。
玛德,发不出贴了。 电脑上发不出贴了。手机上还可以。
大家好。 讨厌人的来了。
道德经译文之一赏析 玛德,我学了两年的道德经网里的道德经版本,现在道德经网进不去了。可惜了,那可是个好版本啊,方便初学者学习思考的好版本啊,我可是学这个版本才中学毕业的。现在没法了,就找个版本的译文评判一下。
草,我的道德经的学习心得被洗同删帖了 泥煤
本人中学已毕业,欢迎问问题。 幼稚园的小朋友们,小学生们,可以提问。喷子滚。
祝贺自己白话道德经完结 本人中学已毕业,你们这些幼稚园啊小学生啊可以问我问题。诚心问问题的来问,喷子滚。
白话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译文] (侯王的)政治(行政治理)昏昏昧昧(不生事端,不干涉百姓生产生活),百姓就淳朴;政治明察秋毫,百姓就会有缺失、不满。祸啊,福依傍在它的里面;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祸呢还是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会变为奇,善会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方正有棱角而不割伤人,锐利而不刺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耀眼)。
白话道德经第六十章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译文] (侯王)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要小心谨慎)。(侯王)用道治理天下,鬼发挥不了它的神通。不是鬼发挥不了它的神通,而是鬼的神通不伤害侯王。不仅鬼的神通不伤害侯王,圣人(很厉害)也不会伤害侯王。这样,鬼和圣人都不伤害侯王,那么这两项的德的都归于侯王。
白话道德经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于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④,而人⑤好径⑥。朝甚除⑦,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⑧,财货有余,是谓盗竽⑨。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斜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小路。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白话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白话道德经最新更新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学习,求知)是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追求道),则是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到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做成。要取得天下,总是通过不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来达成的;等到通过作为干涉了百姓的生产生活,那就不能够取得天下了。
白话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学习,求知)是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追求道),则是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到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做成。要取得天下,总是通过不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来达成的;等到通过作为干涉了百姓的生产生活,那就不能够取得天下了。
白话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和身体相比哪一样更为亲近自己(重要)?身体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谁才是真的“多”)?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很多的爱就必定要付出很多的代价;多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多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或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白话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以至于生万物。万物是包含阴阳的。阴阳相互冲突、相互影响,最后达成和谐状态,最后和平相处。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因为减损(少)而得到增加(多);或者增加(多)而得到减损(少)。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横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白话道德经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译文] 循环往复,是道的运行规律;弱,是道的运用(遵道而行)。天下的万物都是由有产生的、都是由无产生的。
白话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瑕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算筹;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擅长的人可以做为不擅长的人的老师,不擅长的人可以作为擅长的人的教导对象(学生)。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学生,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白话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是看不见有德行的,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是看得见有德行的,就好像没有德行。“上德”之人无为(遵道而行)人们会认为他没有做什么事,“下德”之人无为(遵道而行)人们会看见他做了什么事。上仁之人做了事人们会认为他没有做什么事。上义的人做了事,人们会看见他做了事。上礼的人做事,就没有人会响应他,于是他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追求不到)道而后不得已才追求德,追求不到德才不得已追求仁,追求不到仁才不得已追求义,追求不到义才不得已追求礼。这个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混乱的开端。前面的认识(礼),是道的末端(或,是划分是否追求道的界限),也就是愚蠢的开始(自礼以下)。所以大丈夫占据厚,不占据薄;占据实,不占据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浮华而占据厚实。
白话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循环往复)如同汜一样,没有谁能左右它。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功绩。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永远是无(被称为无),可以称它为“小”(很小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属性。马克思说,人有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的人的基本属性的论述,可以解释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
白话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侯王)应该少发政令(不干涉百姓生产生活),让百姓自己发展。大风不能吹一个早上,大雨不会下一天。大风、大雨是谁产生的呢?是天地产生的。天地刮大风、下大雨都不能持久,何况是人呢?(侯王又怎么可以长期通过发政令干涉百姓生产生活呢?)(做什么事都要遵道而行,)追求道的人,要坚定自己对道的追求的信念;追求德的人,要坚定对德的追求的信念。对道、德没有追求之心的人,也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去追求道、德。对道的追求有坚定信念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对德的追求有坚定信念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对放弃追求道、德的信念的人,放弃也会乐于得到他。所以说,对道、德的追求没有坚定的信念,最终会不相信道、德。
白话道德经 第三章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译文〗 侯王应该不推崇钱财,用不和百姓争利的方式管理老百姓。不以金银为贵,不用盗取百姓金银的方式管理百姓。不显现自己可以肆意妄为,用自己心不乱的方式管理百姓。因此,圣人的治理(百姓、国家),是自己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总是用没有智巧、没有欲望管理百姓,即使自己有智巧,也不敢乱作为。用无为的方法作为(遵道而行),就没有达不到治理的状态。
白话道德经 第三章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译文〗 侯王应该不推崇钱财,用不和百姓争利的方式管理老百姓。不以金银为贵,不用盗取百姓金银的方式管理百姓。不显现自己可以肆意妄为,用自己心不乱的方式管理百姓。因此,圣人的治理(百姓、国家),是自己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总是用没有智巧、没有欲望管理百姓,即使自己有智巧,也不敢乱作为。用无为的方法作为(遵道而行),就没有达不到治理的状态。
白话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比如,手),驱使(使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刀剑、长毛矛等)(破开或进入没有缝隙的盾牌等物),这是没有(无有)(用天下之至坚)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双手本来是空的,是没有的),我从这个现象知道无为的好处。不(乱)发政令的教化(百姓),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侯王很少有人能做到。
白话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比如,手),驱使(使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刀剑、长毛矛等)(破开或进入没有缝隙的盾牌等物),这是没有(无有)(用天下之至坚)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双手本来是空的,是没有的),我从这个现象知道无为的好处。不(乱)发政令的教化(百姓),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侯王很少有人能做到。
白话道德经 第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 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道不是人们已经知道的道的含义。名字,是可以起的,但名字的含义和人们已经知道的名字的含义是不同的。无,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天地的开始。有,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总是从无来考察、观察、了解道的微妙(细小);总是从有来观察道的端倪(开始)。无和有,这两者同时来自(包含)于道,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无和有同时来自于道的这种情形是很奇特的。很奇特啊很奇特,无和有是所有的奥妙、奇妙的开始。
道德经是超前几千年的思想。 其一,当时人们还是认为天地就这么大,还只是认为天方地圆。而道德经就提出了天地万物是有个来源的,这个来源就是道。直到科学发展到现在,才有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解释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来源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是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这个奇点,与道惊人的相似。体积无限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就好像没有,对应道的无。质量无限大,就是对应道的有。所以说,道德经的思想超前几千年。
白话道德经 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也知道什么是丑。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也知道什么是不善。美丑,善与不善,大家都知道意思是相反的,但都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本来是对立的两方面的东西,确实同时存在的,共同存在于一体的。同理,道是包含无和有,无和有是对立的,同样是共同存在于一体的,共同存在于道之中。共同存在的事物还有: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因为道是无(有),而圣人是遵道而行的,所以圣人按无为的方法做事,用不发政令的方法教化百姓(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万物发展变化而不加以干涉,生产了物资而不占有,做了事不自我标榜,有了功劳而不占据功劳带来的利益。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劳不会失去。
吧务为啥删了我的帖子白话道德经第二章? 为什么?
白话道德经 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也知道什么是丑。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也知道什么是不善。美丑,善与不善,大家都知道意思是相反的,但都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本来是对立的两方面的东西,确实同时存在的,共同存在于一体的。同理,道是包含无和有,无和有是对立的,同样是共同存在于一体的,共同存在于道之中。共同存在的事物还有: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因为道是无(有),而圣人是遵道而行的,所以圣人按无为的方法做事,用不发政令的方法教化百姓(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万物发展变化而不加以干涉,生产了物资而不占有,做了事不自我标榜,有了功劳而不占据功劳带来的利益。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劳不会失去。
道德经说了什么? 一,说了什么是道。这是道德经的理论基础。二,什么是德。说了道,那么接下来就要按照道来指导行为、做事。按照道行事,就是遵道而行,就是德。具体的遵道而行,就有无为,不争,柔,静,婴儿,处下,不居功,不干涉百姓生产生,朴,不盈(谦虚),等等。
道德经说了什么? 一,说了什么是道。这是道德经的理论基础。二,什么是德。说了道,那么接下来就要按照道来指导行为、做事。按照道行事,就是遵道而行,就是德。具体的遵道而行,就有无为,不争,柔,静,婴儿,处下,不居功,不干涉百姓生产生,朴,不盈(谦虚),等等。
白话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 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 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侯王治理国家,要以无为的方法作为,要以无事的方法(不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强加干涉)做事,要以无味的态度对待美味(不贪图享受)。把小的当成大的看待,把少的当成多的看待,要重视小的和少的。百姓一有抱怨,哪怕再小再少,都要重视,都要认真对待,要以德行(遵道而行)来对待百姓的抱怨。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开始解决;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开始做。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的发展成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开始的发展成的。所以圣人做大事(总是从细小的地方开始)而不是从大的地方开始,这样就能做成大事(或能成就他的伟大)。轻易的承诺一定会失信,多容易(不重视开始的容易)一定会多困难。所以圣人总是把容易当成困难来对待。这样,圣人总是没有困难。
白话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 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 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侯王治理国家,要以无为的方法作为,要以无事的方法(不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强加干涉)做事,要以无味的态度对待美味(不贪图享受)。把小的当成大的看待,把少的当成多的看待,要重视小的和少的。百姓一有抱怨,哪怕再小再少,都要重视,都要认真对待,要以德行(遵道而行)来对待百姓的抱怨。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开始解决;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开始做。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的发展成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开始的发展成的。所以圣人做大事(总是从细小的地方开始)而不是从大的地方开始,这样就能做成大事(或能成就他的伟大)。轻易的承诺一定会失信,多容易(不重视开始的容易)一定会多困难。所以圣人总是把容易当成困难来对待。这样,圣人总是没有困难。
道德经与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载的言论,感觉道德经是老子言论的记载集成。
道德经是唯物主义哲学 哲学的概念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道德经的世界观是是唯物主义,是有。有,有就是客观实在,有就是唯物主义。道德经的方法论,就是遵道而行,就是无为。道德经不外乎两个个内容,一是道,二是遵道而行(无为)。
道德经是唯物主义哲学 哲学的概念: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经的世界,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有,是物质,是客观实在。无为是方法论。不争,柔,静,谦虚,德,等都是方法。道德经不外乎两个内容:道(世界观),就是无为(方法论)了。道是理论基础,无为就是遵道而行的方法。
量变到质变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解读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弯曲会变成圆圈,歪斜会变直;低洼会充盈,陈旧的会变成新的;少取便会获得,多了便会迷惑、混乱。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遵道而行)作为天下事理的标准,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弯曲会变成圆圈”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曲则全,有人理解为委曲求全。道德经里有处下的说法。
道德经第一章 从古至今 没几个人看得懂。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道(道路,规律,方法,等),什么是名(名称,起名,概念,等)。这里事先说明一下,我要说的道和名,不是大家通常知道的、理解的道和名。我要说的道或道的概念,是万物的起源。万物的起源的概念,大家以前是没有的。这个起源啊,这个道啊,是包含无和有的。在大家的认知里,有就是有,没有(无)就是没有,有和无怎么会是一个东西同时具有的呢?我说的这个道,就是同时包含了无和有。这个无,是天地的开始。这个有,是万物的母亲。天地,大家都知道的,天圆地方。万物,大家也知道,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万物。天地、万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天地万物,总有个出处吧。我把这个来源,这个出处,给出一个概念,给出一个名称,那就是道。
看了几集慕课,一个教授说道德经有4个重要概念:清,虚,卑,柔。 可是他却不知道,这4个概念都是来自于道、来自于道的概念,或者说,这4个概念都来自于道的属性。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